情节波澜起伏

2022-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情节波澜起伏

如何使作文波澜起伏

大自然以它的神奇美丽给我们展现着无穷魅力,突兀的山峦,起伏荡漾的江水,摇曳多姿的森林,都能沟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受。同样,在写作中,大起大落的情节,运笔多变的技法,提摸不定的人物情感,也都能吸引读者去寻幽探胜,渐人佳境,使文章主题在高远的背景下得到深化,感染力得到增强。有感于此,笔者将从多年教学实践浅谈如何使作文波澜起伏,以期得到大家的指导。

一、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写作中一味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就像给了读者一碗白开水,读了觉得索然无味。“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如果在行文中善设悬念,就能掀起读者心湖之涟漪。“悬念”是作者在情节发展的关键时刻,故意岔开不作交代以造成读者欲罢不忍,急于追寻探究的心理状态一种结构技巧。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祝福》运用了倒叙写法,先写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把她不幸的一生首先摆了出来。写人物结果,给人一种心理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给读者的心灵造成强烈震撼,并促发人去思考,使作者与读者达到心理沟通,从而取得读者认同。 “出乎意外”也是一种常与“悬念”配合使用的写作技巧。作者在文中设下悬念,并不急于解开疑团,而是调转话

头,造成期待,引起猜测,最后解开悬念。作者高明释悬却使人因审美心理在莫名惊诧中受到强烈刺激,从而产生极大快感。

二、创设巧合,引人入胜 “巧合”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能使文章波澜迭起,让人在作品中获取意料之外的美感,更让人对作品主题进行深刻的审视。如戏剧《雷雨》,情节可谓一波未平,——波又起。节选第二幕的两场戏中,周朴园家中的下人,正是三十年前被他大年三十晚上赶走的侍萍,周家矿上当下人 的鲁大海,又正是三十年前侍萍刚刚出生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次子,眼前要出手打人的周萍正是鲁侍萍的亲子,鲁大海的哥哥。作品中的这些巧合,把人世间纯真亲情与资本家贪婪虚伪的本性放在特殊的天平上进行称量,很好地揭露了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本质。

三、着力突转,牵人心绪 突转指文章似乎到了尽头,“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又笔锋一转“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从一个境界到达另一个境界,使读者在心中产生一种巨大心理反差,在这种反差中滋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如《荷花淀》五个青年妇女探夫遇敌和助夫杀敌情节中,妇女们快人快语的对话和宁静和平的环境,很好地刻画了女人的轻快悠闲的心情。当日本兵船只开过来追赶很紧时,她们驾着小船往荷花淀里摇,读者心情

也随即紧张起来,为这群未经战火考验的妇女命运深表担忧。正当我们情弦紧绷之时,故事发生了突转性变化,就在她们耳边响起了一排枪,敌人已陷人了青年战士们布下的天罗地网,一场伏击歼敌战很快告捷。读到此,我们不禁为小说情节的起伏击掌称快。叙事性文章波澜起伏的技法是多变的,不是固定有限的,如运用抑扬,铺陈误会,双线结构,虚实结合法„„都可写出曲折变化的文章来。只要广泛涉猎大家名作,用心灵去开启社会生活这把金锁,作文就不至于流于平淡,—定会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第2篇:情节波澜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 【例文赏析】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杨汗光 文)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作者从三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常借我们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结果美国刀完好无损;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至此,作者完成了对“美国刀”的刻画,这引起了“我们”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一句“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对人物的刻画。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画了两个人物:姐姐和父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如果说这一次突转多少还有一点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人意料了。其实本文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国留学伊始就下决心几年后回国效力,假如姐姐说不回来就果真没再回来,都会使文章的艺术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让她在“回来”之前先“不回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本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时间跨度却很大,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美国刀”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仅写了几个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内容,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叙事的直白。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称经典,大家要悉心研读,学以致用。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写作时要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容易写得空泛,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以“美国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带回美国刀”到“使用美国刀”再到“比拼美国刀”,从父女“谈论美国刀”到父亲“藏起美国刀”再到姐姐“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一脉相承,把深刻的主题寓于一把刀的故事之中。 珍藏在心底的“秘密”

我喜欢收藏,一份情,一份爱,一份友谊,一滴泪,都是我珍藏的对象。每每闲暇之时,或触景生情,我都会翻阅那些珍藏的点点滴滴。 一阵微风吹过,“丁零丁零”的响声在房间里回荡,悦耳极了。我一听到这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珍藏了两年的“秘密”总会浮现于眼前——“快来买呀!精美礼品大减价,绝对全市跳楼价,快来买呀!”摊主那铜锣般的大嗓门吸引了我。挤过去一看,嘿,东西还真新颖,价钱也真怪便宜。我突然想起,后天就是好友小A的生日,买一份送给他也不掉价呀。想到这,便挑了一串很时髦的风铃,回到了家。

进门后,我又将风铃拿出来欣赏。呵,纸花铜扣,精巧雅致,真漂亮,够劲!朋友收到这份礼物,一定高兴得合不拢嘴!反正后天才送人,何不先挂在屋里风光风光。哦,对了,先让妈妈开开眼吧。

我兴冲冲地拿着风铃跑进厨房。“妈,您看!”正在做饭的妈妈抬起头,眼睛猛地一亮,在围裙上擦擦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去,左看看右看看,说:“真漂亮,这……这是送给谁的?”“当然是送给您的!”我信口和妈妈开了个玩笑。——话说出口,我的脸发烧起来;这可是送给我的朋友的,怎么能和妈开这个玩笑呢。没想到,妈妈的眼圈竟红了,喃喃地说:“谢谢,我的好儿子!”我本想要回风铃,可看到妈妈那高兴的样子,只得违心地说:“别客气。妈您喜欢吗?”“喜欢!喜欢!”妈妈连连点头,还撩起围裙擦着眼睛,“你爸就要回来了,快去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不一会儿,爸爸推门进来。妈妈赶紧上前,指着风铃说:“这是儿子送给我的!”“真的?”爸爸露出诧异的目光。“真的。是真的!”妈妈说着又撩起围裙擦起眼泪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疼人了!”此时,我看到妈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爸爸也没了往日的严肃,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我也分明感觉到那手是颤抖的。“好儿子,行啊!过去从没见你这么疼过你妈,现在总算长大了,知道今天是你妈生日,还给她买了这么漂亮的生日礼物!” 什么?!爸爸的话好像一声霹雳,震得我的耳鼓嗡嗡的。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大脑一片空白,只是在心里重复一句话:“妈妈,妈妈的生日……”

这个误会的“秘密”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一直把它作为生活馈赠的“礼物”珍藏在心底。至今仍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吃完饭,回到自己房间的;我只记得那晚我哭了,哭的很痛。为什么呢,不知道。也许是为自己的虚伪而悔恨,也许是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也许是为母亲的渐白的双鬓、渐瘦的身形而心疼……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这在中学生中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写成作文自然也属于“老套子”文章。这篇习作妙在以一句“谎言”一转,转出了另一个故事——“我”和妈妈的故事,使得文章有了新的内容与新的意味。文章悬念的设置也很突出,开篇以听到“丁零丁零”的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让悬念顿生;在叙述风铃故事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向妈妈说明撒谎,而是将错就错,让妈妈眼圈发红,撩围裙拭泪,跟爸爸夸耀儿子,父母的手都有些颤抖,觉得“儿子长大了”。这些平日里不能让“我”感受到的生活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 【技法点拨】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关键在于突转之前要选取与中心命意相反的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再一下子倒转,使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刀》一文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再如: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接着又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于是满场喝彩;又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们惊怒;最后题曰“偷得寿桃献至亲”,众人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运用“突转法”要注意:

一、情节的“突转”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起伏变化,不能违背客观情理;

二、要交代清楚“突转”的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原因,否则读者会“一头雾水”。 【技法演练】

1、试分析下面短文中“顺势”和“逆势”间的变化转折。 猎 狮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尸在狮腹内。——佛莱特。”

【评析】: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全文一百多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个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往非洲打猎(顺势),但不幸身亡(逆势)——第一个波澜;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体(顺势),不料运回的是狮尸(逆势)——又一个波澜;伊丽又去电再索夫尸(顺势),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势)——一个更大的波澜。作者就是这样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巧妙安排,使文章收到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效果。

2、为下面的故事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结尾。 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 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

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 【巩固训练】

请运用本课学习的“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以“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本文的题眼是“没想到”,文章的内容应是由“没想到”引发出来的、出乎自己意料的震撼人心的事,即表现出生活中闪光的东西。题目限定了所写的对象是“我”,因此,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切忌编造。开头可按自己原来对事物的发展看法叙述,结尾一定要点明“没想到”这个题眼,既照应了开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或适当的评论。

第3篇:《红楼梦》的情节波澜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美”

2. 过程和方法:学习如何评述文学作品的“美”(初步学习写作书评) 3. 情感态度和价值:突出了贾府必然走向没落的悲剧。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弄清文学短评的特点 【教学设想】 1.合理进行教材整合。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一文安排在第二单元(议论文单元部分),笔者将之安排于授完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一文后,原因有三:

① 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较严密的文学鉴赏思维,这必须立足于对鉴赏对象有较深了解的基础之上;

②从学段学习整体设计思考:可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进行,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在教授第一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时评;教授第二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短论;教授第三单元时,重点指导写作书评。

③结合第三单元的“点击链接”(《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共同学习。 2. 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课内学习: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总结文章写作手法

课外延伸:① 研讨《抄检大观园》,进一步鉴赏《红楼梦》的叙事艺术成就;

②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写作书评的一些方法;

③ 引导学生走入《红楼梦》的艺术殿堂。

课内外结合,体现“阅读探究——评价总结——学习借鉴——反思发展”的学习过程。 3.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以学习小组形式进行)

广东教育出版社 (注:此时已进行了《宝玉挨打》一文的整体阅读及人物形象分析,转而分析其情节波澜的设计。)(此环节可安排在《宝玉挨打》一课中进行) 1.思考《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波澜设计:

① 学生简述课文情节,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② 学生阅读思考:

A)读完此文,请用一两句话说说你对其情节设计的评述。 B)哪一个情节你最感兴趣?为什么?

2.学习小组交流思考结果,并作汇总记录。

3.阅读《采尽百花细酿蜜》《奇文共赏写书评》二文,作圈画点评。

第一课时

一、由《宝玉挨打》一文的学习导入

各学习小组派代表交流组员的思考结果,教师及学生均不急于评述,而是记录各学习小组好的思路,丰富对课文情节特点的认识。

引导学生阅读吴功正的《〈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看专家学者是如何评述的。

二、读懂课文,整体把握

目的:理清思路,提炼观点

要求:初读课文,划出关键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2.以“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为例,作者重点论述了“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参考理解〗

1.《红楼梦》情节安排的总特点: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2.“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①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②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③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三、品读课文,探究借鉴

目的:探究鉴赏经验,借鉴写作技巧

广东教育出版社 过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探究,之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两个步骤进行探究,探究应立足文本)

探究点:

第一步(重在探究如何鉴赏):

1.结合你对《宝玉挨打》一文情节特点的分析,对此文的评价,你有何见解?

① 哪一部分的分析你比较欣赏?对你鉴赏《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有何启示?

② 对《宝玉挨打》一文的情节分析,你有无补充意见?

2.结合《采尽百花细酿蜜》一文的学习,请你谈谈学完此文后,你对鉴赏文学作品有 何心得体会?

第二步(重在探究如何写作):

3.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法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可结合《奇文共赏写书评》一文进行思考)

4.除此之外,此文在写作上还有哪些你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分析〗

(注:以下分析仅供参考,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探究理解。且应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作灵活处理:如学生有更好的见解或不同的意见,应对以下分析作相应补充或作适时点拨;授课过程中不强求涉及全部分析点,应视学生的学习反馈作相应调整。)

1.有关此文的分析评价。

①作者抓住了《红楼梦》叙事艺术中最具创造性的突出特点和优点进行阐述。这与作者对作品的精心研读和扎实的鉴赏基础、广泛的材料积累是分不开的。具体体现在鉴赏情节时,应反复思考:情节波澜是怎样组织、准备、形成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何要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或不足等。

②补充观点。

如:“宝玉挨打”是一个疾风骤雨式的大场面,情节设计有层次,而又紧凑急速,极有气氛;矛盾冲突的形成和转化极富戏剧性(如最后贾母的出场);

以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出发点,通过人物的活动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特点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展示;等等。

2. 总结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和方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 ① 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基础和占有较丰富的材料

②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应作细品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以形成独到见解 ③ 选好鉴赏点

3. 总结如何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 精读第六段,分析其中的例子分析: ① 论据典型,有力支撑论点

② 概括引述(对导因、诱因、发因的复述)和具体引述(对贾政神色变化的引述)相 结合。

③ 叙议结合

4. 其他值得学习鉴赏的地方。

如: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严密的论证逻辑、语言的运用等。

四、布置课后作业。

1. 反复阅读《抄检大观园》一文,认真思考其情节设计的特点,作眉批。 2.积累有关文学作品情节安排的鉴赏知识(如相关术语、鉴赏常识等)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

“宝玉挨打”和“抄检大观园”这两起重大事件分别是《红楼梦》前半部和后半部的“高潮”。大观园曾是宝玉和少女们的人间乐园,而对其的抄检,是毁灭的开始。

1. 依照提纲内容(抄检的起因——主要抄检对象及结果)简要复述文章内容。 2. 抄检大观园是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重大事件,主要矛盾有哪些? 〖参考分析〗

有以邢王二夫人代表的妯娌矛盾,以邢凤代表的婆媳矛盾,以凤姐与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主奴矛盾,以王夫人与晴雯为代表的另类主奴矛盾,还有王善保家的与晴雯为代表的奴仆间的矛盾等。

(二)鉴赏情节。

1.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

交流内容:① 有关文学作品情节安排的鉴赏知识的交流

② 对文中情节设计的点评欣赏交流

③ 对文中情节设计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

广东教育出版社 2.围绕以下几个探究点展开深入研讨。(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研讨,举出实例分析) 探究点:

第一步:以已学知识带动理解

①《〈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中的哪些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也有典型体现? 第二步:通过对比拓展理解

②对比两篇文章,《抄检大观园》一文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 〖参考分析〗

① 《抄检大观园》一文同样体现出《红楼梦》“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的特点,情节设计“层层铺垫”,情节发展亦体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结合的特点:“层层铺垫”更多体现于该章节之前,如王夫人对宝玉不肖的担忧、金钏儿事件、大观园的混乱无序等(考虑学生的阅读面,可不提及)

“偶然性”的体现:如“傻大姐误拾绣春囊”

“必然性”的体现:“抄检大观园”在本质上是贾府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些矛盾由来已久,抄检的结果是必然的。如王夫人对宝玉的担心、对奴才的忌恨;王善保家的谗言等,均体现出矛盾的激化。

值得注意的是探春关于“自家自杀自灭”的一番痛诉,又为贾府的必然倾颓作了铺垫。 ② 相对《宝玉挨打》来说,《抄检大观园》一文涉及的人物众多、矛盾复杂,必然要作不同的处理。

可由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探究:

A 为表现复杂众多的矛盾,《抄检大观园》一文采取什么方式设计情节? 〖参考分析〗

采取“分镜头”的艺术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把一处处被抄的情景逐次突现出来,使每一镜头均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B 对抄检事件本身,作者重点设计了哪些人的反应?园中主人主要写了谁?丫鬟又主要写了谁?这样设计有何作用?

〖参考分析〗

园中主人主要写了探春、惜春;丫鬟主要写了晴雯、入画、司棋。这样设计的作用之一是在对比中形成波澜起伏的动人情节。

如探春,反应激烈,无所畏惧,义正严辞,坚决对抗,表现出敢作敢当的勇气,且相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事件对家族的影响。而惜春,则年幼执拗,始则惧怕,继则无情,二人 广东教育出版社 形成鲜明对比。

其中刻画最突出的是探春和晴雯,二人均强烈反抗,但反抗实质不同。晴雯的反抗体现出一个奴才的清白无辜,自尊自重,大胆无畏,其悲剧更显示出封建大家庭的无情;探春的反抗则突出了贾府必然走向没落的悲剧。

由此可见,这种“分镜头”的艺术手法,强烈地突出了七处抄检的特色,使整个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这种设置最根本的依据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又在对比鲜明的情节发展中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三)写作书评。

1.写作准备。

搜集有关文学作品鉴赏的资料(如鉴赏人物、情节、主题等的知识、方法等)。 2.写作要求。

阅读《红楼梦》,在其中选择最欣赏或最有心得的一段章节,任选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也可就《抄检大观园》自选角度进行写作)

要求:要有实例分析

附:对初读《红楼梦》的学生,可提供一些经典章节以供其精读鉴赏: 推荐章节:

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元春归省庆元宵、诉肺腑、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香菱学诗、敏探春兴利除宿弊„„

(四)反思发展。

1.自评。

方法:为自己的文章设计作文评分细则可由观点(是否准确、独到、深刻),论据(是

否丰富、是否典型、引述是否精当、叙议结合是否合理等),论证(论证方法的运用、论证结构的安排),语言等几方面列出细则。具体细则应结合自己文章的写作角度设计,体现出本次作文训练重点希望提升的方面。

2.学习小组交流。

先补充完善其评分细则;再根据评分细则,对作文进行评定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3.互评之后,修改文章。 4.师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12月团课总结下一篇:我的战争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