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课程总结

2022-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是一次反思过程,是一种记录工作情况、回顾工作不足的重要方式,在总结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化的分析工作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成长。怎么写出有效的总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光农业课程总结》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观光农业课程总结

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努力促进我国设施农业科学发展

[编者按]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占有设施园艺面积已达25m3,每年人均消费蔬菜量的40%由设施园艺提供,设施园艺的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30%以上,我国已经成为设施农业大国。2009年11月24日,全国设施农业工作座谈会在海南召开,成为了一次极具标志性意义的会议。会议提出,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我国设施农业的指导力度,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农业发展道路。会上,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刘宪副司长提出了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认真总结发展设施农业的成绩、经验,及明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任务。本刊特刊登刘宪副司长在会议上的讲话,以飨读者。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召开的关于设施农业发展的第一次会议。会议邀请专家围绕设施园艺、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的技术发展做了专题学术报告,参观了设施农业现场,总结交流了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经验和做法,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设施农业的发展思路和相关的扶持措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 深刻认识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意义

设施农业是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环境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技术密集、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高的特点,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农业国际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设施农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设施农业能够加快农业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改变传统的生产观念,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均衡生产的要求。同时,设施农业建设和运行维护可以有效带动农村建筑、材料、机械、化工等城镇农用工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发展设施农业是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

设施农业具有高技术、高产出、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设施农业能够改变自然环境,充分发挥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满足市场需求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设施农业产业不仅是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被誉为农民的“绿色银行”。此外,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和观光等农业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发展设施农业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生态环保水平的重要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耕地和水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发展面临人口增长、社会需求增加、资源短缺和生产环境恶化的挑战。设施农业通过生物、工程与环境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高耕地产出率,减少水资源、肥科、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促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四)发展设施农业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食品安全的有力措施

优质园艺产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均衡供应与消费,是衡量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的具体体现。设施农业通过创造可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全年持续供应。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的前提下,能够使农产品生产环节处在有效的安全监控范畴之内,成为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二 认真总结发展设施农业的成绩和经验

多年来,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开展设施农业示范、推广,加强技术研究指导,我国设施农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各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扶持设施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加大资金、技术等扶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和鼓励设施农业建设,设施规模迅速增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分别达到330千公顷(496万亩)和670千公顷(1007万亩),比上年增长30%和23%。一些地区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扶持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提高设施园区技术装备水平,一些地区制定了设施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设施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8年北京市投资20多亿元发展设施农业,对设施主体建设给予80%的资金扶持。天津共引进设施蔬菜新品种152个,推广设施专用技术和装备48项,应用最新技术10项。海南省提出了《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11—2015)》,每年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1000万元,2015年设施园艺总面积将达到45万亩(计3万公顷)以上。

(二)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在进行和已经完成的设施农业科研项目及成果数量近700项,已取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1 00项,地方科研成果数量560余项,建成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畜禽规模养殖场。温室新型保温覆盖材料、智能化环境调控技术、温室建造与运行、规范化栽培技术与无土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步伐加快,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番茄、黄瓜的亩产可达1 8万kg以上,蔬菜平均单产比1 995年增长80%。全国省级以上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已达400多个,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现代设施产业初具规模

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一大批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温室设施相继建成,温室制造及配件生产的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设施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高性能的物质装备。目前,国内注册的温室制造企业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家~6家发展到近400家,年产值超过20亿元。山东省推行了“五改”技术·并对设施农业装备的研发生产实行“三个优先”政策。浙江省重点引进推广了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无害化处理机械与技术t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内部饲养环节使用设施装备的比重达到85%以上。辽宁省新建温室已全部实现节水灌溉。宁夏灌区设施农业微耕机(包括大棚拖拉机)数量达到2000多台,卷帘机械数量达到2万台。

(四)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各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设施农业企业、种植大户、运销专业户、经纪人等成立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协会,突出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设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据调查,设施农业与相同作物露地栽

培相比,其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成倍增长,综合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新疆建设设施农业的重点区域,基本建立了县乡村的设施农业技术服务网络,对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五)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应用水平普遍提高

截止2009年,已颁布设施园艺国家和行业标准25项,在编和待审标准10项,为促进我国设施园艺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技术支撑。为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的认识和技术掌握的程度,各地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宣传有关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等产业发展的技术知识,利用送科技下乡、科普赶集、召开现场演示会等方式展示最新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向农民推广卷帘机、大棚微滴灌机、微耕机、蔬菜移栽、植保机等技术,农民发展设施农业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普遍提高。

在看到发展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设施农业规模较大,但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产业亟待升级,虽然设施农业整体发展较快,但设施养殖发展相对滞后,健康养殖技术和装备推广应用不够,发展还不平衡:虽然制定了一些设施农业建设标准,但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区域特色的模式。另外,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人员素质不高,设施管理落后,个别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等。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机制,更新观念,理清工作思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促进设施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 明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任务

按照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设施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基础设施、生产条件、物质装备、信息技术抓设施工程建设,以优良品种、种植方法、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抓农艺建设,以生物技术、物理技术、环境技术抓生态建设,坚持工程、农机、农艺与生态相结合,坚持机械化生产与机械化清洗、分级、包装、储运相衔接,坚持标准化、品牌化与产业化相促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实现设施农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

按照以上思路,需要明确两项基本任务。一是立足设施农业发展全局,统筹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设施农业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种植、养殖、农业装备等领域,统筹设施农业整体发展,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目前,各地抓设施农业主要是政府统抓、部门负责,有的地方是归口农业部门,有的地方是归口农机部门,有的地方还没有归口管理部门,无论那个行业、那个部门抓,都需要农机等多部门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抓好发展的各个环节来共同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从设施农业的含义来讲,设施农业的主要特征是设施,没有设施就不可能发展设施农业。农机装备是设施农业中的重要物质基础,是设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农办人[2008]68号)》明确规定,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负责“提出设施农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并监督实施”。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农业部印发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希望各省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农业部的意见要求和这次会议精神,明确相应职能和分管的处室、人员,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统筹做好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立足农机化行业总体发展全局,做好设施农业装备建设工作。设施装备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应当在发展设施农业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总量增长明显,农机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为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以及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紧紧抓住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增加,推广、科研、教育等项目资金逐年扩大的有利时机,研究提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大经济技术政策。

(一)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经济政策

1、加大购机补贴扶持力度。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扩大《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设施农业装备的品种,为加大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提供支持。根据各地不同的区域特点和设施技术,重点建设和装备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推广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技术、温室节水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技术、高效低量与超低量喷药植保技术、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技术、C0,施肥技术,通过推广重点设施技术和机具。逐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设备设施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的技术升级。

2、积极争取有关扶持政策。设施农业工程造价较高,投入较大,靠农民自身积累发展较困难。要积极争取对设施农业发展政策,做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协调工作,为设施农业投入提供优惠贷款:建立小额信贷资金,解决农户、合作组织发展设施农业及产品营销方面资金困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设立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扩大国家资金投入的总量,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把争取国家支持、农民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政策

1、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加强设施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是促进设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以设施农业大国向设施农业强国转变为目标,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以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为重点,通过“948”、科技支撑计划及行业科技等项目,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建立成果推广应用长效评价机制,提高成果应用水平,提升设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最近,国家在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中,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工程集成技术与模式”项目,计划在设施农业工程体系(种养业生产装备与设施)等方面开展工程集成技术及模式研究,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和实施,能够更好地提升我国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整体水平。

2、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提高设施农业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设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定期举办设施农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加强设施农业交流合作。把设施农业操作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壮大技术人才队伍,把提升设施农业发展质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3、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实现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筑、设施农业装备、设施园艺栽培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指导先进设施装备和高效生产模式投入生产应用。抓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基础,高效智能温室为先导的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建立和完善设施农产品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模式,做好物流与其它衍生服务标准化工作。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需求的设施农业地方标准,由点及面,提高标准化、规范化在设施农业领域中应用的广度与深度。

(三)编制好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设施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明确发展设施农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区域重点、主推技术和保障措施等,提出相关的经济技术政策。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设施农业生产企业为主体,明确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科学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指导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要组织动员各领域技术专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设施农业建设、机具配备更加符合农艺生产要求。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把制定规划与争取各方支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找准突破口,开好头、起好步,创作性的开展工作。

同志们,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速度,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做好促进设施农业科学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动员调动农机管理、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力量,把握工作的主动性,争取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2篇:在新时期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思考和总结

摘要:农业机械技术为我国农业的快速生产发展带来革命性的转变,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需要的要素较多,但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农业机械技术,所以在新时期下,加快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迅猛发展的根本。本文针对当前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分析,并对如何有效的解决农业机械技术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案,来促进我国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问题

引言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可以通过对其有效的学习,高效率地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改善农民的低收入水平。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存在差异性较大,应该有效地把技术应用对实践上,从而真正地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在新时期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农业机械技术的农业基础地位失衡。基于我国自身所特有的国情分析,我国要想推广农业机械技术必须要有国家的资金扶持,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地方政府更愿意把财力放在招商引资方面,而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相较于农业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来,再加上农业生产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收益性没有其他的来得快,因此很容易的就造成了农业资金的短缺。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推广力度,但仍有一些地区支持力度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新时期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深度与广度。

农业机械技术相关的推广机制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现在农民推广产品与相应的技术,已经可以采取多方面的技术与手段,已不仅仅依赖与固有的政府推广,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受到严重的阻碍。

农业机械技术相关的推广信息内容滞后,更新换代速度很慢。市场经济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以及接收消化知识。而一些乡镇企业,接收信息渠道少,双向通道严重闭塞。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对信息的更新,未引导农民进行即时的迅速的学习,时间久了,在想发展农业甚至会难以找到有效的切入点。

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对象接受能力较低。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面对的主体是农民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推广的也是农民,我国的农民大多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最多的也就是高中文凭,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差还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对于农业机械技术所带来的利弊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权衡,不免有些抵触情绪,不愿意改变原有的耕作方式更不要说什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了。

在新时期下,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对策主要有:

农民要学会改变自己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一直采取纵向的推广方式,在以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下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在现在新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农业机械技术的快速的发展的需要,应该建立新型的纵横式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方式,进一步有效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并且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同时还要注意与农业科研机构的有效配合,从而开发和生产出农业生产真正所需的机械设备。

了解农业发展的真正需要,找到真正适合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适合的工具。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就是农民,各种各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能够满足农民生产的工具并不多。作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重要工具,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其实就是选择真正能够技术可靠,投资较小,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或者是农具。

加强农机推广部门的建设。政府设立的农业推广的部门更具有权威性,建立完善的农机技术推广部门,可以更好的创建信息采集、产品技术整合、技术推广的完整网络体系。调动部门人员积极性,使推广人员与农民紧密合作,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可以顺利展开。

提高推广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与水平。为了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到农业机械技术的重要性,国家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宣传执行力度,提高农民对其的了解程度。另外还有组织相关人员对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对其的了解程度。国家相关部门还需把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作为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持之以恒的完成,对农民进行阶段性的并且是有计划性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新时期下,为了适应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只有培训人员的素质真正的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才有可能提高。

新时期下,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要注重农民需求。在完善相关的推广机制、提高推广人员技术素质的同时,最不能忽略的莫不是农民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迅猛的发展,农民生产意识的不断提高,在选择农业机械产品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更好的选择。近几年,政府在给农民提供购买农业机械产品的同时其实更愿意农民去购买一些农业机械产品,这样也给政府推广技术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契机。政府工作人员要积极深入基层、贴近农民生产,了解农民的生产需求,在第一时间为农民引进先进技术、购置先进农业机械产品,保证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运用过程中少走弯路。

农业机械技术推广要加大宣传力度,农机技术推广之前首要做的就是宣传,让农民了解什么是农机技术,农机技术可以为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切实的好处。原有的宣传让农民对农机技术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只是对技术的认知,没能让农民达到想要去深入了解和学习的目的,这就使得推广工作很难展开。所以进行农机推广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符合当地实情。为了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机技术,寻一个对农机技术感兴趣的农业从事人员作为示范带头模范,以扩大影响力,让农机技术推广顺利进行是很有必要的。在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政府工作人员应根据市场需求勇于创新,不断提高农机技术水平。要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结合我国自身的农业生产国情的需要,政府工作人员要引进并投资适应新时期市场的农业机械推广技术和项目,加快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的步伐,以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

为了保证农业机械技术的顺利推广,政府要提高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迅猛的发展,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效益的高效化,一方面在扩大生产,招商引资;另一方面也必须要提高生产效率,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农业是各项产业可以稳定发展的基石,因此必须要真正的提高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各项产业的发展也都将依赖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是提高各个产业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度,运用以往的机械技术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政府和国家需要提高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顺利有效进行来保驾护航。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头作用,学会理顺工作的流程,建立健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和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总结,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以保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效果。另外,政府也要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深入基层,使广大农民充分地了解到国家相关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正确认识,为推广农业机械技术真正的打好坚实基础。

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应该加大国家的资金投入力度。国家财政部门,农业部等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投入足够的资金以保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建设并完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制度,配备工作团队所需的各项设施,以此来进一步保证工作人员的各种需求,包括工作需求、生活需求和晋升需求等等,采用各种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的积极性。

结语

在新时期下,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推广,确实是需要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与大力配合,另外作为农业机械技术的主体,农民而言,更应该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快速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学会提高对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全面认识,从而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技术水平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杨宁宇.农机科技推广的几点思考[J].北京农业技术报,2009,(11).

[2]郭显段.浅析农机技术推广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经济,2013,(5).

[3]熊英.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机推广工作[J].新农村(黑龙江),2013,(12):226-226.

作者:孙伟一

第3篇:“通信原理”课程实战化教学建设总结

摘要: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速推进院校教学工作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以“着眼实战化教学转型,强调理论与装备融合,突出信息指挥能力”为理念,具有鲜明的海军特色、舰艇通信特色和实战化特色。“通信原理”课程在我院具有悠久的历史沿革,自1950年至今,经历了无线电理论萌芽阶段、依托典型装备成长阶段、理论系统化初步形成阶段、建立健全知识体系阶段、面向实战化改革发展阶段。在教学思路设计、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关键词:通信原理;实战化;教学改革

为了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加速推进院校教学工作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着力培养水面舰艇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加大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实战特色的优质课程。自2011年开始,“通信原理”课程建设以“着眼实战化教学转型,强调理论与装备融合,突出信息指挥能力”为理念,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满足第一任职需要的合格指挥人才为目标。

一、课程历史沿革

1.无线电理论萌芽阶段(1950—1965年)。“通信原理”课程可追溯至1950年,我院前身第一水面舰艇学校航海系负责观通长教学,并由13个学科组的通信学科组负责全院学员《无线电》课程的教学任务,《无线电》课程包含了后来的“通信原理”中通信基本概念、模拟调制、信道等内容。

2.依托典型装备成长阶段(1965—1980年)。随着通信装备电子技术的发展,1965年,通信装备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从《无线电》中独立出来,开设了“通信原理”课程,内容主要针对舰艇具体通信装备讲解。

3.理论系统化初步形成阶段(1980—2003年)。1980年以后,随着通信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海军舰艇通信装备形成了多型号、多频段的特点,基于此,开设了《舰艇通信系统原理》这门课程,该课程教学内容以系统结构、功能、作用、操作为主,装备技术原理为辅。

4.建立健全知识体系阶段(2003—2010年)。2003年学院施行“合训分流”培养模式,成立了信息与通信工程系,通信原理作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第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正式设立,并制定了“通信原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当时面向对象除了合训信息工程专业学员外,还有地方青年班学员。2007年“通信原理”成为第一批网络课程,我们自行制作并完成了“通信原理”网络课程。2010年作为学院第一批“教考分离”试题库建设课程,“通信原理”完成了试题库、试卷库建设。

5.面向实战化改革发展阶段(2011至今)。根据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院校教学工作逐步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着力培养水面舰艇新型军事人才。“通信原理”课程加大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力度,教学内容面向部队、面向实战,重视基础理论与装备原理、操作使用、装备效能的衔接,以通信装备的理论原理作为通信原理调制解调内容的切入点,以通信装备组织运用作为实践应用的出口,形成了具有海军舰艇特色的通信理论教学模式。

二、课程地位与作用

舰载通信装备是水面舰艇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是夺取现代海战信息优势的制胜保障,是海军舰艇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關键要素。“通信原理”是我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程。

1.课程在培养能打仗、打胜仗信息化指挥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原理”是培养学员通信素养的奠基课程,该课程对学员系统掌握信息作战理论知识,全面掌握舰艇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深入学习舰载通信装备与作战运用理论,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装备运用水平和指挥素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课程在海军信息作战能力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舰艇通信装备是舰艇信息作战的核心装备,是海军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3.建立教员培养制度机制,打造一支实战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通过落实完善教员培养和能力提升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教员赴部队任(代)职、观摩见学和参加海军重大演习训练活动,提高师资队伍实战化教学能力。

三、课程建设经验

1.设计教学思路、注重知识体系建立是保证课程稳定发展的核心。建设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是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授课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经过多年的授课经验设计了“紧抓一条主线、理解两个指标、掌握三类调制、解决N个问题”的教学思路,使课程内容逻辑清晰、重点突出,有效帮助学员掌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同时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的横向融合,着眼全面信息传输体系的建立和培养,我们在突出通信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对信息安全、信息对抗和信息决策方面的相关知识都有涉及,既突出了初级指挥军官基础理论的培养,又加强了能力和素养的养成。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点连续、横向联合,确保了课程发展的连续性。

2.建设先进、配套的实验教学平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课题组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并依托学院支队组织学员参观见学,达到实践强化理论、优化教学的目标。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将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大学生创新小组课题、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系统结合起来,培养学员实践验证理论的科研精神、理论指导实践的科研意识以及综合分析科学应用的科研能力,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通信理论能力培养体系。

3.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要件体系”建设是加深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课题组依据通信原理课程的自身特点,针对课程进行了“一个增加”和“两个减少”的改革。在授课过程中课题组紧贴学院实战化教学改革目标,紧密结合海军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舰艇通信装备知识内容,并适当精简数学基础理论的内容和后续课程将深入讲解的内容,使课程内容既具有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又具有与部队实战化训练同步的先进性,保证了教材内容始终贴近水面舰艇实战和训练的需要,为满足水面舰艇初级指挥岗位任职需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

4.建設创新能力强、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是保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关键。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为此,在课程建设中,课题组始终把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放在首位。课题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攻读学位、部队代职、承担科研任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结构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M].第7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2]陈红霞,马中华,陈朝阳.通信原理实验内容设计与教学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84-88.

[3]万莉莉,周妮.“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通信原理》教学内容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8):154-155.

[4]王磊,刘海涛,王晓亮,王鹏.《通信原理》课程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149-150.

"Communication Theory" Course Actual Combat Teaching Construction Summary

HAN Dong,SUN Du-juan,REN Zhong,XU Chi,GUO Y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ystem,Dalian Naval Academy,Dalian,Liaoning 116018,China)

Key words:communication theory;actual combat;teaching reform

作者:韩东 孙杜娟 任重 徐池 郭谊

第4篇:[电大]观光农业课程论文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观光农业概论》课程论文

从江县秀塘壮族乡观光农业规划

观光农业 2015春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观光农业课程论文

从江县秀塘壮族乡观光农业规划

[内容提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秀塘壮族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邻里和谐、民风淳朴,有丰富的旅游和观光资源。但是长久以来,秀塘壮乡的人们在大山深处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清贫的生活。秀塘乡地处九万大山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发展也受到限制。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更重要的事,可以为秀塘乡当地农民增加不少收人,从而脱贫致富。

[关键词]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交通

1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观光农业课程论文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享受了现代城市化的人们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

黔东南州是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总人口和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是黔东南州发展特色旅游的竞争优势。从江县秀塘壮族秀乡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气息浓重,生态资源丰富,可以发展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历史人文于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体系。搭着黔东南州乃至整个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快车,秀塘壮乡可以一同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产业。

一、壮乡秀塘概述

秀塘壮族乡位于从江县西南部,地处月亮山和黔桂交界处的九万大山腹地,乡驻地距县城92公里,全乡国土面积为178平方公里,全乡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83.5%。秀塘乡辖5个中心村(13个小村,79个村民小组,68个自然寨),1883户,8225人,分别居住着壮、苗、侗、汉、水、瑶六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90%以上,壮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62%,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

秀塘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邻里和谐、民风淳朴。但是长久以来,我们在大山深处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清贫的生活。目前还有很多贫困户,还有很多家庭生活困难,有着绿水青山,确没有金山银山。

秀塘乡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可耕作土地较少,农业发展十分受限。全乡主要以林业为主打产业,林业循环周期长,附加产值低,经济结构单一。由于本村可用资源少,劳务输出是村民平时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国家公益林和地方公益林保护政策的出台,村民靠砍伐林木的收入骤减,补助资金又相对较低。

二、现有农业资源

秀塘壮族乡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5亩。且多为梯田,主要种植杂交水稻。

虽然耕地面积严重不足,但秀塘乡风景优美,雨水丰沛,因而蔬菜、野菜资源等丰富,例如竹笋、蕨菜等资源产量十分可观。秀塘乡森林覆盖率很高,仅打格村就有3000多亩原始楠竹林,这也造就了有十分丰富的笋子资源。

三、可开发的农业相关资源

(一)竹笋

秀塘乡片区盛产竹笋,主要有九月笋、楠竹笋(冬笋和春笋)、毛竹笋(人工种植)、野生竹笋(斑竹笋和水竹笋)等。

九月笋生长于从江县月亮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因于每年农历九月发笋而得名,以其鲜、香、脆的独特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九月笋食用价值高,鲜嫩的笋子煮

2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观光农业课程论文

着吃,能消除疲劳,制成酸笋食用可健胃消食,更适合喝酒后食用,能健胃消食又能化解体内的酒精,让人很快清醒。把九月笋用开水稍煮5分钟,放进保鲜袋封存,可以长久食用。在太阳下烘干,再用保鲜袋封存,可以运往各地销售。又因其生长在大山深处,无任何污染,被人们称为“绿色食品”和“纯净食品”,市场前景看好。全乡九月笋产量预计可过150吨以上,周边乡镇(加榜乡、刚边乡、宰便镇、东朗乡、翠里乡、加鸠镇等)九月笋、楠竹笋等产量也十分可观。

此外秀塘乡楠竹笋资源丰富,仅秀塘乡打格村就有3000多亩原始楠竹林,全乡初步估计有楠竹林5000亩以上。另外,毛竹笋(人工种植)、野生竹笋资源也较丰富。

(二)蕨菜

蕨菜在秀塘乡分布广泛,可大量开发加工。蕨根可制作蕨根粉。市场前景良好。

(三)煨酒酿造

2012年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组在贵州省加榜下尧拍摄的第七集《我们的田野》播出后,壮乡煨酒在国内外闻名遐迩。从江煨酒,产于月亮山腹地的从江西部的刚边、秀塘、加榜、宰便等乡镇,是壮族土法酿制的传统美酒。因在其酿制过程中,将酒装在坛内置于火炉边煨过,煨酒由此而得名。

煨酒色佳、味甜、汁黏。该酒色似浓茶,带粘性,香甜可口,酒精度约20度左右,质性柔和、口感好,对肠胃无刺激,饮后不伤身体,喝了不上头,回味无穷,又有养颜保健之功效,是休闲、待客的最佳饮品。

四、可发展的观光农业

与秀塘壮族乡紧挨着的从江县加榜乡近年来因为加榜梯田变越来越著名。加榜梯田是中国最好的梯田之一,梯田中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加榜梯田的苗家人家和田离得很近,近到融为了一体,成为了生活中的梯田,而不是纯粹的景点。这就可以发展为典型的观光农业。秀塘乡梯田虽然没有加榜乡规模大,但也十分壮美。秀塘乡雨水充沛,雨天,一层层云雾从山林升起,慢慢地笼罩在梯田上,美丽壮观!

从江县政府已启动环加榜梯田旅游圈,这也给秀塘乡观光农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三百河、都柳江上游水系,秀塘壮乡与相邻的刚边壮乡可以共同打造沿三百河风光带,进一步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加上秀塘乡为少数民族乡镇,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浓重,可以为观光农业增添更多亮丽和特色。

此外,就上文提到的竹笋资源、蕨菜资源,煨酒酿造产业可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可以让游客亲手到山林里挖笋子、蕨菜,亲自体验酿造煨酒的过程来感受大自然、原生态带给我们的美食和美酒。

五、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困难

目前,秀塘壮族乡发展观光农业有较为丰富的自然和生态资源。现在最主要的问题

3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大学生计划”观光农业课程论文

和困难依然是交通。由于秀塘乡地处月亮山和黔桂交界处的九万大山腹地,自然地质条件恶劣,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加上经常下雨,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塌方经常发生,交通情况很不乐观。交通问题是秀塘乡发展观光农业的瓶颈。在交通问题上,需要政府加大道路投资力度,只有这样,好的原生态的农产品才能顺利卖出去,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才能来欣赏到风光旖旎的秀塘美景。

4

第5篇:世界农业课程论文(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摘要:荷兰农业发展的特点、生产结构和对外贸易、农业科学技术、四川的农业特点及重点作物……关键词: 荷兰、四川、农业、种植业 。

世界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荷兰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而四川也是在国内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都是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

现就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做如下介绍和对比。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西、北部濒临北海,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长约300公里,面积为4.1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不到3.4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与海南岛的面积相等。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0公里,总面积30337平方公里。

一、农业发展的特点

荷兰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但是荷兰经济发达,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强国,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归纳起来,荷兰农业有多项的"世界第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

1.贸易立国,大进大出,农产品出口率世界第一

- 1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达到1.1万公顷。温室大约有40%用于蔬菜生产,35%用于花卉生产,20%用于水果生产,其他生产效益可比露地生产高5-6倍。

2.畜牧业

在荷兰,畜牧业是最重要的农业部门。荷兰虽然人多地少,牧场的面积要比耕地的面积大。荷兰的畜牧业大体上分为普通畜牧业(养牛业、养羊业)和集约型畜牧业(养猪业和养禽业)。

(1)普通畜牧业

荷兰以高度发达的养牛业而驰名,但是由于欧盟农业政策规定了生产配额,不得不限制生产。

(2)集约型畜牧业

欧盟对养猪没有限制,但是荷兰国内对养猪业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的要求十分严格,因此养猪业受到了一定的控制。此外,欧盟对养鸡也没有限制,因此荷兰养鸡业发展非常迅速,饲养技术的提高成效明显。

3.渔业和林业

荷兰有12个渔港,是欧洲第8大渔业生产国;渔获量约52万吨。主要的种类有鲱鱼、鲭鱼、鳕鱼等,主要的渔场是北海、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部、爱尔兰西部和南部、以及苏格兰北部和西部等地。

4.农产品加工业

荷兰农业部门的突出之点是具有发达的加工业,门类齐全,涉及乳品和肉类加工、鱼贝类加工、鸡蛋加工、马铃薯和蔬菜水果的加工、糖果糕点、油料和谷物加工、酿造和饮料、焙烤食品、调味品和食品配料、运动食品、快餐食品和小吃等等。

5.农业对外贸易

"贸易立国"在荷兰有悠久的历史。荷兰人民是善于经商的民族,其外贸战略是"大进大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大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了巨额的贸易盈余。 三﹑农业科学技术

荷兰的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特别是在育种和温室技术方面取得了

- 3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四川现有21个市(地、州)、182个县(市、区)、5007个乡(镇),居全国第一位。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849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6.8%,列第三位,其中农业人口6855.4万人。乡村劳动力3829.5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2811.9万人。

三、耕地少,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四川现有耕地6742.5万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76%,列第六位,其中水田3425.6万亩,旱地3316.9万亩。全省人均耕地0.8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3585.8万亩,占53.2%;旱涝保收面积2491.0万亩,占36.9%;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41%。

四,境内东部与西部地区气候差异明显

东部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温16℃以上,无霜期240-300天;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为全省、全国著名的多雨区;年日照1000-1600小时,为全国最低值区。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垂直变化大,年均温12-20℃,无霜期220-330天;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年日照2200-2700小时。特别是攀枝花一带,可满足一年三熟,与南亚热带水平接近。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但日照充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温4-12℃,无霜期100-200天;年降雨量500-900毫米;年日照高达1600-2600小时,超出盆地约一倍以上。

五、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1998年全省农作物总播面积1457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1007.2万亩,占75.5%;经济作物面积1804万亩,占12.4%;其它作物面积1760.3万亩,占12.1%。

- 5荷兰农业与四川农业

进步,但从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要达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

1、农业生产环境改造缓慢,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主要由于四川地势多为丘陵山地,加之投入不足,导致四川农业生产环境改造难度大、进程慢。农田多为丘陵山地,大中型农业装备无法使用,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有些地区还保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四川农业机械化水平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水利工程设施年久老化失修也是影响四川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2、 城乡一体化进程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四川除成都市以外的城市城乡一体化改造严重滞后,政府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仍然不足。农村道路、通讯、饮水、能源等供给水平仍然十分低下,这些已经导致四川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严重落后。

3、 农村人口转移面临新的挑战

四川的非农业人口尽管有所增加,但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74.55%;农村劳动力输出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四川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对薄弱,劳务输出仍处于粗放阶段,而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正从体能优先向技能优先过渡,四川农业劳动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此外, 四川农村劳动力外部流动十分不均衡,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外流,造成四川从事农业劳动的多为妇女和老年劳动者。

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四川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作物占较大比重,经济作物种植比重较低。同时,四川农业产业规模小, 结构单一,多为独立农户或作坊式生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

- 7

第6篇:农业概论课程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现代农业之农业科学技术

摘要: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急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农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关键字:科学技术、功能、推广、农业教育

一、什么是农业科学技术

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以及城市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包括种植,养殖,化肥农药的用法,各种生产资料的鉴别,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等几方面。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农业,从狩猎到养殖,从采摘野果到种植工作者,离不开劳动人民在生产中的探索和研究,今天,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农业仍然需要发展,更需要科学。

二、农业科技进步的进程与动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然要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一)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

1、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增加投入、改革体制和组织重大科技行动等措施,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尤其是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农业的面貌。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在日益激烈的农业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占据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在扩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着巨大潜力和难得机遇。

2、我国新阶段的农业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更大需求。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农业科技进步。要通过培育专用、优质新品种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科技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将对农业生产包括粮食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水、耕地等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保持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也必须依靠科技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

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我国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当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农业科技工作急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

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我国农产品质量差、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弱。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实现农业发展的跨越,必须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3、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也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及广大农民面临的艰巨任务。

三、农业科技的功能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技进步,可不断为农业提供大量先进的各类农具、农业机械、运输工具、生产性建筑设施等,从而改善和提高现有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效益化,成本降低,提高投入产出率。

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技术进步,一可为农业不断开发和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地膜等,提高生产效率;二可为农业培育和提供动植物新品种,提高投入产出比;三可为农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耕作技术等,改善和提高各种农艺技术水品.这样就可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或投入产出比率,改善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3、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技术进步可扩大农业资源的利用范围,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农业资源能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用;还可促进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以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4、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国家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可以正确引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采取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高效健康的进行。

5、可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业技术进步可使农民的劳动条件不断改善,劳动强度不断降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调动农民推进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是农民努力学习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一旦被农民掌握,必将引起农民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

四、若干主要农业技术的基本知识

(一)、常规技术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大量的技术领域,在任何农业发展阶段都是提高生产力的主体;主要有

1、育种和良种繁育

2、作物种植制度

3、作物栽培技术

4、平衡施肥技术

5、灌溉与节水技术

6、植物保护技术

7、畜禽饲养与防疫技

8、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技

9、农业机械和工程技术。

(二)高新技术是技术上某个领域中某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新的突破或进展, 它们是促进农业生产的生长点,是对农业技术领域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并逐步融合成为常规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宜将高新 技术与常规技术对立起来。主要有

1、转基因技术或称基因工程

2、信息技术

3、精确农业技

4、新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

五、农业技术的推广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含义与功能

农业技术推广是应用农业科学及行为科学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服务等形式,通过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与信息扩散、普及、应用到农村、农业、农民中去的一种实用性、社会性、综合性的农业活动过程。其目的是将农业潜在生产力 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的功能是:

1、提高农民素质的教育功能。它是面向农民的一种社会性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直接的社会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2、发展农业生产与经济的功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加。例如,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大大减轻了棉铃虫的危害,省工、省药、增产增收。

3、发展农业科技的功能。推广并不是单向的技术传输,而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延续和发展。推广一项农业技术必须经过试验,对它在当地条件下的技术先进性、环境适应性、生产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 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研究,才能确定这项成果是否在当地推广。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农业技术研究的延续。

(二)、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

农业技术推广是属于公益性事业,一般以非营利性的渠道为主,辅之以其他渠道。当前,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渠道有:

1、政府渠道或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渠道。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渠道。在一些国家(如印度)由政府建立全国性分级的农业技术推广网,负责向农民进行农业新技术的示范、宣传、培训。指导、普及。在另一些国家(如美国)则由政府资助的大学或农业研究机构负责农业技术推广。中国采取的是前一种方式,曾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农业技术推广系统逐渐陷入 “网破、 线断、人散”的局面,有的则将公益性服务转变为营利性服务。

2、群众性自助渠道。主要是通过各种群众性合作组织推广、交流新技术。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的“农协”,当前我国大陆兴起的专业协会、技术协会、生产技术合作等形式都属于群众性自助渠道。

3、企业性营利渠道。与农民合作的公司、股份合作社、商贸机构等,在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加 工的同时,进行该企业推广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监督。

六、农业教育

(一)、农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发展要靠先进的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先进物质装备的使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大力加强农业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专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

(二)培养适应于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人才

1、现代化的农业必须有掌握农业现代化科学知识、技能的专门人才,包括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农业教育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等。科技人才对农业现代化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2、提高农民的素质

我国农村人口多,农业劳动力丰富,但文化、技术素质低,严重制约着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适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龄只有

6、7 年,其中,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龄更低,而且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对比之下,美国人受教育年龄为12年,4个农民中,3个是高中或中专毕业,1个是大学毕业。 法国规定,凡申请经营农场的青年,都要经过九年制的中等学校义务教育,然后进农业基础学校学习3个月,再到农场做3年学徒,考试毕业后还要进省市农业学校学习半年农场管理知识,这样才能获得经营农场的资格,有了这种资格才可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购买土地、农业机械等并开始营业。

3、传承文明科技创新。在教育后人培养人才的同时,农业教育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科技创新的任务。农业教育与科学研究、 技术推广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丰富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而教学的过程又促进了研究的深人和发展。推广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华东;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李维生;加强科技推广工作 促进农业科研创新[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3、孙联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肖爱利;改进农业科技推广思路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河南农业;2011年11期

5、焦占力;搞好农业科技推广 加速科研成果转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第7篇:农业行政管理课程作业

提高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效率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一) 适应形势发展, 科学配置职能

政府、 民间组织、 农户三个层次各自发挥作用,形成有机统一的农业管理体系。要转变工作职能, 大力建立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农民协会, 并赋予农民协会以适当的职权。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继续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 不断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科学划分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责, 合理界定农业行政管理机关与企业、 市场、 社会的关系, 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监管、 农业社会化服务等职能,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创新管理方式, 建立公开、 便民、 高效的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完善各项业务工作规范和运转程序, 重视和运用经济、 法律手段管理农业和农村事务。在物资供应、 规范化生产、 技术指导与服务和农产品加工、 贮藏、 运输、 品牌与营销等各方面, 扶持和发展专业学会、 协会、 互助会, 把分散的农业生产和农户组织起来,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 调整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手段

建立农村工作委员会或农业管理委员会, 赋予适当的人、 财、 物管理权。同时, 部分原本属于农业管理的职能和业务收归农委。如干果经济林、 农业综合开发、 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所有规划、 指导都由一个部门出, 从种养项目选择到生产、 加工, 市场营销全程负责, 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牵头协调能力

大大加强, 农业行政管理资源形成合力, 成本减少, 着力点一致,更有利于工作开展。负责统筹、 协调本区域内农村工作。

(三)优化整合资金, 大幅度增加投入。

严格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法规, 持续不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扩大财政扶持对象范围, 打破所有制界限, 在支持国有单位建设的同时, 允许直接投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户个体经济、 股份制及私营企业经办的公益性基地设施项目, 特别是对企业建立基地、 研发科技、控制产品质量等给予投资支持。进一步优化支农资金结构, 彻底改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长期不足、 不稳的局面, 把农业预算内基建投资比例稳定在 15% 以上, 并且每年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把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支持重点, 落实新增教育、 卫生、 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在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 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三) 增强系统素质,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追求实效, 优化服务, 充分体现了现代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农业管理部门要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 着眼于农业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的主要矛盾, 找准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和难点, 创新机制, 寻找突破口, 用全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来确保农村各项任务的完成。一要充分发挥职能, 牵头建立协调机构, 设置各部门联席会议, 调动相关各部门的力量关心、 支持和参与三农工作。同时, 要因地制宜, 不断创新和探索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在更高的层次、 更宽的

工作领域、 更明确的工作思路上下功夫。新阶段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干部的知识结构、 决策能力、工作方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适应新的形势, 采取各种有效方式, 提升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第8篇:课程论文-现代农业概论

农业课程论文

• 1.结合现代有机农业理论撰写有机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的综述论文;题目自拟。

• 2.也可对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或近期发生的农产品安全或农产品出口事件,论述中国现代有机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题目自拟。

课程论文具体要求:

• 1. 论文不能抄袭,内容雷同答卷视为零分。

• 2. 要求做到以下10点:

• ① 主题鲜明;② 观点明确;③ 结构合理;④ 条理清晰;⑤ 段落分明;⑥ 论据充分;⑦ 文字流畅;⑧ 叙述完整;⑨ 引文适当;⑩ 联系实际 • 3.论文字数本科3000字以上。可以打印(需要签名并上交电子版)或手写

• 4.格式要合理:有摘要、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

• 5.论文成绩按百分制批阅。 。

2作业题目《我国精确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要求:1.字数3000字以上

3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技术特点

要求:1.字数3000字以上

2.格式完整,要求附有参考文献

4分析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5试分析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6针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策略及前景。

第9篇:现代农业新课程论文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

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现代农业新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试析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学生姓名: 和建福 学 号: 1353004456374 指导老师: 李佳芹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2013秋 学 校:云南开放大学怒江分院

目 录

一、 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征-3

1、 现代农业基本概念 --------3

2、 现代农业的特征-----------3

二、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3

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4

2、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4

3、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4

4、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4

三、 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4

1、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转化率低---------------------------5

2、 农业经营规模小------------5

3、 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5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5

四、 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5

1、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5

2、 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6

3、 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6

2

试析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摘要

《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荐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和主要内容,打破低效、低产的传统农业,走向全新的现代农业,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方向。

关键字: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新农村

一: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征

1、现代农业基本概念

简而言之,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

2、现代农业的特征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其多功能性日益增强。在保证农产品供给、扩大农民就业、输送劳动力的传统功能基础上,农业向着农产品加工、农业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扩展。我们要在强化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拓展发展新型农业的功能;现代农业面向两个市场,实现现代经营管理,普遍地推行产业化经营,贸工农结合,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科研、加工、消费各个环节的产业一体化。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快的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贸工农一体化的态势非常明显;现代农艺以效益最大化为原则,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化多元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六是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农业以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力。

二: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全面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落实。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又可以促进农村社会化服务化;即可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3、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的具体落实,是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4、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资源与市场双重制约,资源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大

力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将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区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科技创新不足,科技转化率低

目前,我区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不足,并且投入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得配置。全是没有完善的良种繁育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相对滞后,现有的科研成果质量不高,农业科研人员严重流失。我区有限的农业科技投入研究出来的成果越有70%以上得不到推广和应用,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20%-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60%-80%。

2、农业经营规模小

耕作土地不断流失,剩余劳动力难以被工业吸纳,这是我区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区约3.6万农户,每户平均经营0.62亩地,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验,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瓶颈,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多地少”的格局,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流转进展十分缓慢,土地不能够按照市场进行有效配置和优化组合,只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机械化的推广受阻,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3、农村教育落后,农业科研人才短缺。

高素质的农业工作者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绝大多数农民只有高中以下的学历,平均受教育的年限只有8.6年,其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3%,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3%,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属于 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造成农民技能单一,粗放经营,这些都制约着生产方式和观念更新。同时,由于工作条件艰苦,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起重要作用的农业科研人才大量短缺,成为我市农业技术研发和农业竞争力提高的制约因素。

4、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就整体而言,我区工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当滞后,农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供销不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农工商以体会进程非常缓慢,这是我区农业效益不高,整体竞争力不强的主要症结。

四、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生产条件差。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必须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配套、提高耕地质量放在基础战略位置来 对待。在国家的扶持下,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挖潜改造,加大病险河堤的除险加固力度, 狠抓提灌站、机井、等水利设施建设。大规模实施以平整土地为主的农田整治工程。对土地利用全面规划,使山、水、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的要求,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为实现水利化、机械化、采用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创造条件。

2、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

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培育出具有与我区地址、气候等相适应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形成相当的规模,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要发挥比较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我区各区域的经济和自然生态条件,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推广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 生产技术规范,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 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 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市场意识、技能和素质成为关键因素。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农业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因此,必须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技能,通过教育培训、实践磨练、 “能人” 带动,使其逐步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在促进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进程中,加快农民的合理分化和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王雅鹏 《现代农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朱明得 《现代农业》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3、邓正来 《中国经济:农村改革与农业发展》 格致出版社 2011

7

上一篇:初一历史月考试卷分析下一篇:人生励志感悟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