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手册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手册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有效防范电信诈骗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上海考察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时强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进攻、重拳出击,坚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在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目前,在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各地公安机关加强各警种之间以及公安机关与银行、电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或工作平台,完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即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其中,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必须严厉打击泄露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切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

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与危害

与以往传统的随机性、固定套路的电信网络诈骗不同,现阶段的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精准性、量身定制的特点。这种升级版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骗局与当事人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直接涉及当事人的隐蔽性信息,并以相关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犯罪手段更加具有欺骗性,即使当事人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也容易被骗局所蒙蔽。

这种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前提:其一,作案人需要准确掌握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的个人身份信息和联络方式。其二,作案人需要准确掌握当事人近期与资金流动相关的工作生活信息。其三,作案人需要以相关技术手段为支撑,设计内容情节逼真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核查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不难发现,这种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和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其智能化、技术化程度已远超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和方法的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后果:一是社会公众因电信网络诈骗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幅增加。面对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由于公安机关加大反诈骗宣传力度,加上新闻媒体利用微信圈等渠道反复传递信息,社会公众已具备一定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轻易不会被骗。但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因涉及隐蔽性的个人工作生活信息,设计的骗局情景更加逼近真实,一般公众难以识破,因此诈骗得逞的可能性很大,造成的损失也往往很大。二是犯罪的成本更低。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需要按照固定套路,大范围地联系不特定的对象,投入成本较高,诈骗得逞的概率较低。而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则是在准确掌握公民个人隐蔽性信息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点对点式诈骗,犯罪成本较低。三是刺激非法获取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产业链。从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整个链条看,为实施精准的点对点诈骗,设计合情合理的诈骗骗局,必须获得诈骗对象的准确个人信息和与近期资金流动相关的工作生活信息,此类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毫无疑问,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越猖獗,非法获取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越难以遏制。

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信息来源及防范途径

从犯罪分析的角度看,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大量系统、实时、准确的信息源,否则就无法设计逼真的情景精准实施点对点的诈骗。只有下大力气切断非法渠道的信息源,使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真正处于法律保护之下,并同步开展针对性的打防管控工作,才能有效遏制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

目前,从已有案件反映的情况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作案人主要是采用技术窃取和非法买卖等途径,非法获取大量有关公民的姓名、职业、爱好、购房、購物、理财、社会关系等个人信息。一些人通过技术窃取或者商业、管理等途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低价售卖牟利,由于通常涉及海量个人信息,加之反复向不同买主售卖,最终的牟利数额也十分可观。

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及相关的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侦破案件入手倒查信息源,掌握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非法获取的途径。要坚持破案即查信息源的办案原则,追溯源头严厉打击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同时,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案件数据基础上,理清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规律,为系统整治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奠定实证基础。二是适时开展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获取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为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刑法修正案(七)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罪行。鉴于近年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呈急速上升趋势,加之一些行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泄露或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律规定,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再限定犯罪主体身份和信息获取方式,适当地扩张了刑事法网,并提高了法定刑幅度,有利于依法严厉惩治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基于当前严峻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可考虑适时开展依法严惩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规定,有效切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信息源和黑色产业链,同时进行广泛深入的普法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三是强化重点行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泄露、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情形的发生。对于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和购物网站、网络支付平台等商业机构,要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或遭到技术窃取,同时要加强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建立拥有严格权限的内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情形的发生。

链接: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6月1日起施行。法律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根据网络安全法,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法律规定,个人发现网络运营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删除其个人信息;发现网络运营者收集、存储的其个人信息有错误的,有权要求网络运营者予以更正。网络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予以删除或者更正。

作者:刘静坤

第2篇:保护公民个人信息 有效防范电信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上海考察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时强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进攻、重拳出击,坚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可以说,在现阶段,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已经成为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害。目前,在公安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各地公安机关加强各警种之间以及公安机关与银行、电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一些地方还建立了专门的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或工作平台,完善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即时查询、紧急止付、快速冻结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高发势头,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挤压犯罪空间。其中,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实施的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必须严厉打击泄露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切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

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特点与危害

与以往传统的随机性、固定套路的电信网络诈骗不同,现阶段的电信网络诈骗呈现出精准性、量身定制的特点。这种升级版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骗局与当事人的工作生活紧密相关,直接涉及当事人的隐蔽性信息,并以相关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犯罪手段更加具有欺骗性,即使当事人具有较强的防范意识,也容易被骗局所蒙蔽。

这种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通常具备以下几个前提:其一,作案人需要准确掌握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员)的个人身份信息和联络方式。其二,作案人需要准确掌握当事人近期与资金流动相关的工作生活信息。其三,作案人需要以相关技术手段为支撑,设计内容情节逼真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核查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不难发现,这种利用大数据、信息化和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施的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其智能化、技术化程度已远超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和方法的升级,主要有以下几个后果:

一是社会公众因电信网络诈骗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幅增加。面对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由于公安机关加大反诈骗宣传力度,加上新闻媒体利用微信圈等渠道反复传递信息,社会公众已具备一定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轻易不会被骗。但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因涉及隐蔽性的个人工作生活信息,设计的骗局情景更加逼近真实,一般公众难以识破,因此诈骗得逞的可能性很大,造成的损失也往往很大。

二是犯罪的成本更低。传统的电信网络诈骗骗局需要按照固定套路,大范围地联系不特定的对象,投入成本较高,诈骗得逞的概率较低。而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则是在准确掌握公民个人隐蔽性信息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点对点式诈骗,犯罪成本较低。

三是刺激非法获取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产业链。从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整个链条看,为实施精准的点对点诈骗,设计合情合理的诈骗骗局,必须获得诈骗对象的准确个人信息和与近期资金流动相关的工作生活信息,此类信息的来源主要是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毫无疑问,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越猖獗,非法获取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越难以遏制。

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信息来源及防范途径

从犯罪分析的角度看,精准实施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大量系统、实时、准确的信息源,否则就无法设计逼真的情景精准实施点对点的诈骗。只有下大力气切断非法渠道的信息源,使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真正处于法律保护之下,并同步开展针对性的打防管控工作,才能有效遏制精准性电信网络诈骗。

目前,从已有案件反映的情况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作案人主要是采用技术窃取和非法买卖等途径,非法获取大量有关公民的姓名、职业、爱好、购房、购物、理财、社会关系等个人信息。一些人通过技术窃取或者商业、管理等途径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后,低价售卖牟利,由于通常涉及海量个人信息,加之反复向不同买主售卖,最终的牟利数额也十分可观。

为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及相关的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从侦破案件入手倒查信息源,掌握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或非法获取的途径。要坚持破案即查信息源的办案原则,追溯源头严厉打击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同时,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案件数据基础上,理清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主要途径和基本规律,为系统整治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奠定实证基础。

二是适时开展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获取与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为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刑法修正案(七)规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罪行。鉴于近年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呈急速上升趋势,加之一些行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泄露或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严重影响社会公众的信息安全,刑法修正案(九)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法律规定,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不再限定犯罪主体身份和信息获取方式,适当地扩张了刑事法网,并提高了法定刑幅度,有利于依法严厉惩治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基于当前严峻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形势,可考虑适时开展依法严惩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积极贯彻落实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规定,有效切断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信息源和黑色产业链,同时进行广泛深入的普法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意识。

三是强化重点行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泄露、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情形的发生。对于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和购物网站、网络支付平台等商业机构,要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防止信息泄露或遭到技术窃取,同时要加强公民个人信息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建立拥有严格权限的内部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非法获取和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情形的发生。

作者:刘静坤

第3篇: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与打击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电信网络诈骗案也面临着骗术花样增多、精准诈骗高发多发的态势。因此,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需要不断加紧侦查打击治理、加强预警防范、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强化防治的法治基础。

【关键词】电信网络诈骗 预警防范 源头治理

为了有效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国务院于2015年批准建立了由2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国打击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与此同时,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在源头治理、防范打击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愈演愈烈,持续呈现高发多发态势,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所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骗术花样不断增多。骗术花样多、手段更新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典型特征之一。短短几年时间里,犯罪分子从最初的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到网络改号、使用QQ、微信号作案,从雇佣马仔提取赃款发展到网上转账、跨境消费、境外提现。同时,诈骗分子紧跟社会热点,不断变换升级骗术,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精心设计、步步设套,使人防不胜防。目前,主要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有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网络刷单诈骗、网络投资诈骗等60种之多,并且还在不断变化中。其中,网上代办信用卡诈骗、网上办理贷款诈骗、网络刷单诈骗、网上购物退款诈骗以及利用QQ、微信冒充老板亲友诈骗等新型网络诈骗是近一两年中发案较多的诈骗类型。

精准诈骗高发多发。2016年8月,山东考生徐玉玉被骗子冒充教育局发放助学补贴为由骗走人民币9900元后猝死,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此类根据受害人详细个人信息而“量身定做”骗局的精准诈骗案件的高发多发,暴露出个人信息泄露的严峻形势。当前,由于少数部门、企业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措施不到位、技术不成熟,防护能力较弱,致使其所掌握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很容易泄漏或者被窃取。还有个别部门、企业的内部安全管理有欠缺、不规范,致使这些部门、企业中的个别人能够利用职务之便大量获取并出售公民个人信息。公民个人信息是诈骗分子实施精准诈骗的基础。众多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中,如机票退改签诈骗、冒充网络客服退款诈骗、冒充政府机关人员以发放各种补贴为名诈骗、冒充公司领导诈骗财务人员、冒充熟人诈骗等,均是诈骗犯罪分子根据网上买来的各种详细身份信息,量身定制诈骗脚本,实施的精准诈骗。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这类诈骗迷惑性更强,更难识别,因此,危害也更大。

灰色产业群愈发活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快速发展与围绕在其周围的灰色产业群密不可分。如盗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开办(贩卖)银行卡、利用伪基站发送信息、提供通讯线路、专业转账取款、专业洗钱、开发网络改号、网上吸号、分析工具软件、制作木马程序等。他们游走在合法与非法之间,为有需求的人员提供信息、手段或人员支持,从中谋取利益。随着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发展,诈骗犯罪分子逐步成为这些灰色产业群的主要客户。灰色产业群在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合作中不断获取利益,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更加积极主动配合其诈骗行为,不少还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松散的犯罪网络,不仅侵害群众利益,还侵蚀信息安全、金融安全,严重扰乱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秩序。

电信网络诈骗作为典型的“非接触式”新型犯罪,需加紧侦查打击治理,加强监测预警和技术防范

加紧侦查打击治理。要搞清楚电信网络诈骗的骗术、实施步骤、技术手段等内容,最好的方式就是侦查打击。因此,一是加强侦查打击工作,尤其是针对新出现的诈骗类型,一经出现就要迅速地进行研判,形成打击思路,打出成果。一方面,可以遏制新型诈骗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诈骗分子形成整体震慑。二是通过侦查打击掌握了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手段特点之后,应尽快地分析总结出导致此类诈骗产生的相关部门、行业存在的管理漏洞和技术缺陷,并尽快敦促相关部门、行业通过加强管理、技术升级等堵塞漏洞,加强防范。

不断加强预警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随时都处在变化发展之中,预警防范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對工信部门和电信企业来讲,一方面,应持续进行技术改造升级,不断提升对诈骗电话、诈骗短信的监测、预警、处置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空间中诈骗信息传播渠道的监测,积极提升对网上诈骗内容的预警处置能力,不断挤压诈骗信息的传播渠道。对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来讲,一方面,应持续加强对个人账户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支付监测,提高风险等级,对风险支付设置多次提醒和多重验证;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涉案资金返还机制,尤其是应尽快建立非银行支付机构涉案资金返还机制,尽量使受害群众少受损失。对公安机关来讲,应联合银行、电信、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等部门和企业,一方面,进一步汇集资源,增强侦办平台的止付功能;另一方面,完善涉案号码推送机制,及时将涉案电话号码、银行卡号、网址域名等推送给电信、银行、互联网等部门和企业,实现快速封停、封堵,减少案件发生,并避免其再次用于作案。

面对发展快、变化多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需开展源头治理,不断完善立法,提高治理强度

深入开展源头治理。查漏洞、堵源头,铲除产生犯罪的土壤,是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查漏补缺,原有的一些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管理漏洞和技术缺陷已大有改善。但是,诈骗分子也在不停寻找着新的可乘之机,因此,各相关部门、企业要不断加强管理、优化技术,持续将源头治理推向深入,切实担负起责任。一是继续严格落实电话实名制、加强物联卡等新兴业务管理、健全银行卡开卡审核机制、加强非银行支付机构管理等。二是在重点地区整治方面,除了应建立党政主体责任制,将治理成效与领导干部的考评挂钩之外,还需将治理工作与振兴乡镇经济、精准扶贫、扫黑除恶等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严厉打击、提升当地经济水平来不断挤压电信网络诈骗的犯罪空间。与此同时,对能够转化的前科人员则要帮扶转化,减少“再次犯罪”情况的发生。

强化防治的法治基础。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离不开法律保障,因此,需不断完善立法,提高治理强度。一方面,基于相关企业保护客户信息、保证交易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明确相关企业由于管理漏洞、技术缺陷等自身原因导致被害人遭受诈骗的法律责任,督促相关企业不断完善管理、优化技术,减少被诈骗分子利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基于个人(法人)在电话卡、银行卡、网络支付账户使用上的守法义务和管理责任,在严格电话卡、银行卡、网络支付账户的开卡(户)审查和实名登记的前提下,确定个人(法人)出卖电话卡、银行卡、网络支付账户而被用于诈骗的民事连带责任。限定电话卡、银行卡丢失后挂失的时间,比如24小时,如不及时挂失,被用于诈骗犯罪造成他人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连带责任。

(作者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反恐怖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7年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北京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FXB0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公安部谈侦办电信诈骗案:最大限度挽回群众损失》,《法制日报》,2016年3月22日。

②《2017年公安机关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7.8万起》,法制网,2017年12月24日。

③《全国三年破获电信诈骗案31.5万起》,《北京青年报》,2018年11月30日。

作者:王晓伟

第4篇:电信诈骗防范手册

一、

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作案手段

冒充公检法部门的电话,以查收法院传票、包裹藏毒等为由,要求事主汇款实施诈骗。 防范要点

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公务,需要向公民询问情况时,一定会持相关法律手续当面询问当事人并制作相关笔录。所以,当有人自称是上述机关人员打电话告知你涉嫌某种犯罪,要求汇款的,都是诈骗行为,切勿上当。

二、

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 作案手段

通过非法手段事先获取事主信息,然后通过固定电话或手机以涉嫌洗黑钱等为由,要求将自己的存款转到对方所谓的银行“安全账户”。 防范要点

遇到此类电话,对方以洗黑钱等为由要求汇款的,应不予理会并立即报警。

三、 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 作案手段

利用邮箱、短信、论坛等网络空间发布虚假中奖信息,然后以交纳税金、手续费等借口进行诈骗。 防范要求

增强主动防范意识,拒绝不明虚利的诱惑,天上没有馅饼掉下来。如果遇到此类虚假中奖、领取补贴,要求交费,那一定就是诈骗。

四、 通知“家属”出事要求汇款的 作案手段

打电话谎称你的孩子或亲属在外被绑架、受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要求你汇款的。许多家长往往救子心切,未经核实,便把钱汇到诈骗嫌疑人的银行账户上。 防范要求

接到此类电话,首先要保持冷静,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其次要通过可信渠道验证信息的真实性,别轻易跟着对方“跑”;最后,最重要一点,别轻易汇款。

五、

在电话中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 作案手段

冒充相关工作人员,以电话或电脑的形式告知事主的银行卡存在某些安全风险,要求事主告知银行卡信息以及短信验证码。 防范要点

当提到银行卡信息和手机验证码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相关工作人员,不会以电话的方式向事主索要相关银行卡信息,如需要办理应到相关的单位或部门咨询。

六、

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 作案手段

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让你登录相应的“钓鱼”网站开通网银接受检查为由,盗取钱财。 防范要点

陌生人员不要轻信,理智处理事情,以防上当受骗。

七、

在QQ或微信上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 作案手段

在QQ或微信上自称领导或老板,以急用钱或公司账务货款之类的方式,要求员工或下属打款过来,进行诈骗。 防范要点 遇到上述类似要求打款的,一定要提高警惕,冷静思考。可以进行打电话等方式确认身份信息,确保安全。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种种理由进行汇款。

八、

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作案手段

利用虚拟空间及携带木马、病毒链接,要求输入银行卡信息,向受害者进行诈骗。 防范要点

好奇、侥幸心理不能有,安全意识要牢记;陌生网站或链接不能点,时时刻刻要铭记。

第5篇: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手册

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手册

1、电信诈骗的概念

电信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手机短信、电话、网络电话、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以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又称非接触性诈骗或远程诈骗)

2、电信诈骗的起源

电信诈骗起源于台湾,又称为“台湾式诈骗”,自2000年开始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盛行,近年渐渐蔓延至中国大陆,2008年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

3、电信诈骗的特点

第一特点是跨区域性。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络诈骗没有固定的作案时间、地点,犯罪分子与受害人不接触。作案范围广,犯罪空间相对较大,犯罪分子在甲地,诈骗的对象可能在乙地、丙地。

第二特点是高科技性。此类犯罪利用手机、互联网络、电话作为载体,使用VOIP群呼平台、短信“群发器”、设立虚假网站、QQ、MSN、SKYPE等方式来行骗。

第三特点是多样性。新型诈骗犯罪所设立的名目迎合人们的各种需求及避害心理,以电话欠费涉案、亲属被绑架、发生意外、银行卡消费、汽车退税、高薪工作、低价购车、快速办证、低息无抵押贷款、网上低价购物、提供股票信息、中奖等等。

受害人一旦接收到这类的信息,便会试探着去尝试,而骗子则编出种种似乎合乎情理的要求,让受害人一次次心甘情愿的拿出自己的钱财,最终落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

4、电信诈骗的分类及危害

电信诈骗主要有欠费涉案、冒充亲友、消费退税、中奖、股票等几大类,其中欠费涉案是目前最突出、危害最大的一类,被骗的对象包括政府机关部门的干部、教授、律师、老板、专家学者等等。

5、电信诈骗的作案手法 (1)欠费涉案诈骗的手法:

第一步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电话群发联系事主固定电话或手机。(通过网络软件可实现任意改号,显示其设想骗取事主信任的任何电话号码)

第二步:冒充电信部门的电话录音(语音亲切,仿真度非常标准)称事主电话欠费或在异地开通的电话欠费,提示你如有疑问请按0转人工台。事主看到电话显示的是10000号,信以为是电信部门,于是就按提示操作转入人工台(如果事主此时挂断电话再拔10000号查询或根本不理会,那就不会上当)。进入人工台,会有人熟练地报工号、名字并与事主核对身份与帐号资料(还配有一些电信局办公的背景声音),然后声称经过查询发现事主确实有一笔大的欠款。如有疑问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然后很客气地帮事主将电话自动转接到所谓的公安机关。

第三步当接通所谓的公安机关后马上有人标准地报警号、姓名,并熟练地告知事主“这里是XXX公安机关,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忙”(很礼貌、逼真,还配有一些对讲机、接处警、请示报告等公安局办公的背景声音),当事主说明原因后,该名假冒警察的犯罪公子就故意逼真的询问核实事主的身份资料,并表示可以请求上级帮事主核实情况,此时故意挂断电话。

第四步过一会后,回拔事主电话说“我们是XXX公安机关,经查询你的身份被他人盗用涉嫌经济犯罪(或涉嫌洗黑钱或涉及秘密案件等理由),这个电话就是我们的办公电话,不信可以打114查询” (其实此号码是犯罪分子通过网络软件进行了改号),此时事主一查,确认是XXX公安机关的电话号码后就确信不疑了。然后要求事主按提示电话“报警”,有时还会帮事主制作电子笔录等等,目的是让事主深信不疑。

第五步将电话转到所谓的检查院、法院、证监会等部门,这些假冒部门的工作人员就编造各项理由威胁要冻结、没收事主名下所有的银行、股票等存款,要求事主按照他们提供的方式(到银行转帐或网上银行转帐)将名下所有资金转至他们提供的“安全帐户”暂为保管。

要注意的是,这类诈骗并不一定按步骤来进行,有时到了所谓的公安机关一步就可以恐吓威胁事主转帐,有时所谓的电信局会直接将电话转至所谓的检察院或法院或证监会进行恐吓威胁。但所用的伎俩都一样(设置了跟政府各部门一样逼真的通话场景,要求事主打114查询求证执法部门电话,恐吓威胁事主将资金转至“安全帐户”等)。

(2)冒充亲友诈骗手法

电话联系事主,让事主猜其身份,冒充事主的亲友、战友、领导,套取事主资料。现发展到有一种手法直接叫事主的姓名,自称是阿X(冒充事主的亲友),电话换了等等。

谎称因嫖妓、赌博、打架等原因被公安机关拘留,急需现金赎身;或谎称在外地急需用钱等理由骗取事主钱财,或称被人绑架索要钱财(此类多为假扮事主的子女声音打电话事主求救)。

(3)中奖诈骗手法

犯罪分子通过网络、短信、函件等形式发出虚假“中奖”信息,利用事主贪小便宜的心理进行诈骗。

*骗取事主提供手续费、服务费或“税费”等

(4)股票诈骗手法

由电话组通过网络、短信、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发出所谓的股评专家信息。骗取受害人汇出“会员费”或以协助炒股的形式骗取受害人汇出原始股本。

6、其他类型的诈骗手法

(1)常见的四种短信诈骗

“尊敬的XX银行客户,您好!目前发生多起资料外泄、取款遭复制案件,为避免盗刷,请立即与银行联合管理局联系。电话XX”。

“XX您好,您的XX储蓄卡于X时在X处刷卡消费XXX元成功,此笔消费将从您帐上划扣,如有疑问请拔打XX银行联合管理局。”

“中国银联银行卡管理处:您的刷卡消费金额XXXX元,已经确认从您的帐户扣除。咨询电话:XX”

“XX车主,你的车牌为粤AXXXXX可退购置税XXXX元,退税编号XXXX,请速与XX税务局联系,电话XX”

(2)ATM机虚假告示诈骗

犯罪分子预先堵塞ATM机出入卡口,并在旁边粘虚假服务热线告示,诱导用户与其联系编造各种理由要求事主按其提供的操作方式(多为英文操作)进行转帐诈骗。 (3)网上诈骗

通过发布低价销售商品信息,包括网络Q币、游戏币、游戏装备、点数卡等进行诈骗。

(4)借钱加油诈骗

以被盗钱包、手机为名骗取事主同情心,向事主借钱加油,谎称要以“高额回报”将钱转入事主帐户,要求事主提供帐户并带事主到ATM机操作从而将事主帐户里的钱转走。

(5)其他接触性诈骗

利用迷信通过问路等形式故意在你面前谈论某人很灵,能化解灾难,同时找机会吓唬你家人有血光之灾再让装神弄鬼的同伙把你的情况点破,使你相信拿出钱物,然后进行调包诈骗。

在公共场所当众把装有假中奖标志的香烟、饮料打开,声称中奖,几名同伙一起演戏,骗取群众上当出钱购买。

在车站、路边故意拾到“黄金”或钱包,引诱事主分钱或威胁事主拿银行卡到ATM柜员上澄清,然后进行调包诈骗。

第6篇: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材料

无极县公安局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材料

电信诈骗案件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侵财犯罪,犯罪分子利用日益先进的通讯手段、银行渠道以及互联网技术,大肆进行诈骗活动,手段不断翻新。电信诈骗是一种非接触犯罪,侵害对象广,涉案损失大,主要犯罪嫌疑人大多在境外操纵,打击难度极大。

一是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人员以受害人涉嫌贩毒、走私、洗黑钱、信用卡诈骗为名,利用受害人急于“摆脱干系、减少损失”的心理,诱使受害人将资金打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快速将钱转走。

二是冒充银行人员以受害人信用卡透支消费、欠费为名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发短信或拨电话谎称受害人名下的信用卡欠费要追责,或银行卡在外地消费,受害人辩解后,又称受害人身份被盗用,为保证受害人资金安全,诱骗受害人转入所谓“安全账户”,快速将钱转走。

三是冒充电信客服人员拨打受害人固定电话,称“电话欠下巨额话费”,以受害人身份信息被泄露为由,骗取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快速将钱转走。

四是冒充税务人员以购车、购房办理退税为名实施诈骗,拨打电话称国家正在对购车、购房进行退税补贴,进而以交纳手续费为名,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打款。

五是冒充部队采购人员谎称要购买某种特定的产品,需要受害人联系帮助定货,共同赚取差价,并提供对方联系方式,诱使受害人定货付款。

六是冒充学校教师以退还学杂费为名实施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学校老师拨打受害人电话,谎称退还学杂费,诱使受害人到银行自动柜员机操作,将受害人账户内资金转走。

七是冒充社保局、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以领取社保、医保等补贴款为由,诱使受害人到银行自动柜员机操作,将受害人账户内资金转走。

八是拨打受害人电话,让受害人“猜猜我是谁”,受害人试探着说出一个多年不见的熟人或朋友后,立即确认。若受害人表示怀疑,则以感冒嗓音改变为由搪塞,并称出差路过要来看望,第二天再次拨打电话,以出车祸急用钱为由诱使受害人向指定账户打款。

九是通过丢弃各类中奖的会员卡信息,当受害人拾到后,拨打卡上所留的兑奖联系电话,诱使受害人交纳各种费用实施诈骗。

十是发送短信,冒充受害人在外地上学的子女,以被“绑架”、“钱包、手机被盗”等为由,诱使受害人向指定的帐户汇款。

十一是发送短信,以推荐股票信息为由,诱使受害人交纳保证金的名义实施诈骗。

十二是发送短信,低价出售二手车、走私车等虚假信息,当受害人拨打联系电话想要购买时,对方以必须交定金、托运费等为由,诱使受害人向其提供的账户汇款。

十三是发送短信,以中奖为由,诱使受害人拨打兑奖电话或者登陆兑奖网站,后以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为由诱使受害人向指定的账户汇款。

十四是发送短信,提供便捷、无抵押贷款,后以需要缴纳手续费、保证金等为由,诱使受害人向指定的账户汇款。 十五是发送短信,提供银行账号,诱使办理转帐、汇款的受害人将资金转入错误的账号。

十六是盗用QQ号码,以生病、出车祸需要借钱为由对该QQ号码的好友进行诈骗。

十七是在互联网开设虚假票务网站或者购物网站,诱使登陆网站购买火车票、机票、贵重物品的受害人汇款或交纳保证金。

警方提示

电信诈骗是一种高智能犯罪,手段多样。犯罪嫌疑人利用普通群众对电信业务、银行业务不熟悉、不了解的特点,层层设套,诱使受害人上当受骗。预防此类犯罪的关键是保持警惕,既不能有“天上掉馅饼”突发横财的贪财意识,也不能有财产即将受损失,慌不择路,急于保全财产的冲动行为。收到可疑短信、可疑电话要三思而行,特别是将巨额资金转入不明账户更要审慎行事。

一是及时与家人、朋友联络。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时往往会以案件涉密、案情重大等理由,要求受害人“保密”,禁止向其他人透漏消息,此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第一时间与家人、朋友联系,说明情况,征求意见;

二是及时向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求证。犯罪嫌疑人冒充政法人员以贩毒、走私、洗黑钱为借口进行诈骗,往往会对人民群众造成极大震动,遇到此种情况要及时拨打110向公安机关求证。犯罪嫌疑人以退税、退款、中奖为诱饵,也要与公安机关或其他部门联系,辨别事情真伪;

三是犯罪嫌疑人冒充熟人、学校教师或子女进行诈骗,要在第一时间与上述人员本人取得直接联系。特别是假冒子女被绑架,首先要联系子女本人或和其在一起的朋友,并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四是在银行或柜员机办理转帐手续时,一定听从从业人员的提示、认真阅读警示告示或直接向银行人员询问,了解相关情况。在柜员机上操作,如果进入英文界面,不了解操作内容时,一定要向银行人员寻求帮助;

五要将公安机关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材料告知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特别是老年人要重点告知,利用宣传材料或媒体公布的电信诈骗案例进行讲解,防止上当受骗。

回执

家长签字:2012年月日

第7篇:防范电信诈骗宣传警示语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要提高自身防范意识,不要贪小利而上当受骗,对诈骗信息不相信、不理睬、不联系、不上当,收到诈骗信息要及时向110举报。

1、宣传标语:

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积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共同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时刻绷紧防范之弦 谨防新型电信诈骗

积极举报电信诈骗犯罪 警民合力构建平安和谐社会

天上不会掉馅饼 涉钱信息勿轻信

积极提供犯罪线索 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犯罪

要让自己的钱不受损失 就要让自己的脑保持清醒

十人受骗 九人贪财

全民参与防范 骗子有孔难入

要想生活安安稳稳 大脑不能鬼迷心窍

思想防范牢,骗子不得逞;思想防范松,钱财一朝空!

陌生信息不要理 以防害人又害己

2、警示语:

电信欠费要核实大额汇款要当心

虚拟电话设陷阱回拨号码能问明

天上不会掉馅饼退税中奖是骗局

3、警方预警短信:

一、靖江警方郑重提醒:谨防冒充电信、公安、税务、亲友,以电话欠费、购车退税、车祸出事、小孩绑架等为名的电话诈骗,遇骗拨打110。

二、陌生电话勿轻信,对方身份要核清,家中隐私勿泄露,涉及钱财需小心,遇到事情勿惊慌,及时拨打110,诈骗信息勿删除。

移动公司(电信、联通)在此提醒您,移动公司与客户联系时,所用的电话号码为10086,短信号码为01860,01861,12580,(有的地区还可能使用10086),请不要相信其他号码所发的促销信息,也不要轻易对其他SP代码发送信息,以免对您的账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我行是不会通知您其消费情况的,更不会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向您索要密码!如果您仍不放心,可以拨打我行查询: 农行:95599,工行:95588,建行:95533,招商行:95555,中国银行:95566,信用社等。

第8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总结

----计科

1302

为贯彻落实学校保卫处、学生处和团委对于防范电信网络宣传周的活动要求,增强同学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使同学们认清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及时识别诈骗犯罪伎俩,计科1302班各班委积极宣传,同学们也积极参加(制作宣传海报)并于3月11日在理工南楼105举办“青春安全伴我行”主题班会。

此次班会由班长朱亮亮主持。首先,班级同学集体观看防诈骗专题微电影《不要上当》,并由此引入关键字--网络诈骗犯罪。其次,班长通过PPT向同学们展示了网络诈骗犯罪的种种现象及原因,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如何预防诈骗。接着,同学们以抢答的方式指出校园内常见诈骗方式,由班长最后总结。最后,参加制作海报的同学在讲台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出4幅优秀作品并在班级群相册展示。最后,王颖,张静等4位同学的作品获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团支书向这4位同学颁发奖品,此次“青春安全伴我行”主题班会圆满结束。

第9篇:营业部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总结

营业部“金融知识进万家”防范电信诈骗宣

传活动总结

为落实此次“金融知识进万家”活动,我部门组织全员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集中宣传工作,并认真贯彻执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的决心,提高客户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电信网络诈骗对金融系统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危害,扎实开展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近年来,利用电信发布虚假消息,从事诈骗犯罪活动已经成为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电信网络诈骗,是指通过固定电话、手机、电脑等通信工具诈骗钱财的犯罪形式。电信网络诈骗犯是一类新型的犯罪方式,犯罪成本低、收益高,侵害面广,犯罪手法变化快,打击难度大,受害人防不胜防。

我部及时召开部门会议,通过阅读宣传手册、观看警示教育片等形式,大力宣传电信网络诈骗对金融系统以及对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危害,从电信网络诈骗的含义以及手段等方面向全员工进行了详细说明,要求员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此次宣传活动,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严重危害性。通过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切实增强了员工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使员工从思想上领会开展此次防范活动的重要意

义,及时通知身边家人及来往客户提高警惕性,齐心协力,共同维护社会安定、维持金融系统稳定、保护自身和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二、了解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积极参与防范宣传活动

我部积极做好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工作,本月我部组成宣传小组到周边社区开展普及金融知识活动向公众介绍了电信网络诈骗的种类。目前,电信网络诈骗主要包括:冒充熟人虚构事实、虚构子女出事、虚构子女被绑架、冒充电信局、公、检、法、司等工作人员、以购房、购车退税为名、中奖诈骗、利用银行卡消费、无理由汇款、以提供博彩、股票资讯为名、发布虚假中奖信息等形式,同时还为在现场的群众介绍了不要轻易尝试使用自己不熟悉的银行业务、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要轻易泄漏你的银行卡密码等几种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方法和措施,牢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不泄露、不转账、要及时报案。

本次的宣传活动让到场的群众认清了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重要危害,并纷纷表示将积极参与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中,为维护金融系统安全和保障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抵制电信网络诈骗

一是在营业厅内显目位置张贴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海报。并在LED显示屏上每日滚动播放防电信网络诈骗宣传

内容,通过醒目的警示标语提醒员工、客户和广大群众随时提高警惕。

二是提高员工意识,使员工从思想上领会开展此次防范活动的重要意义

三是要求一线员工在办理业务时,尽到提醒义务。对于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做到了多提示、多沟通,积极发放宣传单,尤其是对老年人加强了宣传教育,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在提高客户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的同时,也树立了我行良好的品牌形象 。

上一篇:心理学爱情课下一篇:车险市场发展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