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相关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论文主题涵盖五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药学相关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新医改制度的推行,如何培养高质量医院药学服务人才,以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高职药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就相关医学类高职药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如何与医院药学工作要求接轨、药学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国内药学高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参考。

第一篇:药学相关论文

钙制剂在临床的应用及相关药学分析

【摘要】目的对钙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从其使用中的问题上进行相关的药学分析。方法从药学的角度对钙制剂的种类进行分析,对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些临床使用钙制剂的选择方法以及合理方法。结果临床上应从钙制剂的品种、生物利用度、剂量以及维生素D等角度进行合理的利用,要对机体的吸收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以便对钙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有一个较好的指导。结论在临床应用钙制剂时,应从其作用、不同钙制剂的特点、机体利用度以及选用等多角度进行充分考虑,为患者合理地选择质地优、含量高以及生物利用度高的钙制剂,保证其治疗以及保健的效果。

【关键词】钙制剂;临床应用;药学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545

1钙制剂的种类

目前,我国的钙制剂种类繁多,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无机钙、有机钙以及生物钙。无机钙又包括氯化钙、氧化钙、磷酸氢钙以及碳酸钙等,其中磷酸氢钙和碳酸钙的钙含量较高且水溶性较低,进入人体后,在经过胃酸的分解后形成钙离子才会被吸收,也因此在临床上最为常用。有机钙主要有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柠檬酸钙以及氨基酸鳌合钙等。该类钙制剂大多数钙含量较低,但水溶性比无机钙要好,对肠胃的刺激也比较小。其中氨基酸鳌合钙的钙含量较高,在进入人体内,能够被充分的吸收和利用,是临床上比较理想的补钙制剂。生物钙包括龙牡壮骨冲剂以及盖天力等,大多以钙含量丰富的贝壳或者天人原料制作而成。该类钙制剂有较高的离子化程度,并且很容易被机体吸收利用。但此类钙中含有铅、镉、铋等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长期服用可导致重金属中毒[2]。此外,有一些碳酸钙和维生素D的组合药物,此类药物钙含量较高,由维生素D转化的维生素D3能够促进肠道的钙吸收,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常见的问题

2.1生物利用度低传统的钙制剂其水溶性差异较大,导致进入人体后的吸收利用程度较低,此外,一些无机钙需要依赖胃酸的分解,这对于胃酸分泌异常的人群生物利用度并不是很高。

2.2钙制剂的临床剂量不合理目前,临床上补钙的形式以口服补钙为主,人体每天的钙需求量为1-3克,但由于钙制剂钙含量的问题,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

2.3对钙制剂中其他成份的注意度缺乏由于目前应用的钙制剂的原料以及生产方法的差异,除了钙以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其他成份的含量也存在着差异,这对人体有着一定的影响。有部分钙制剂中还含有重金属元素,不适合长期服用。

3钙制剂的合理选择

3.1剂量的合理应用钙制剂在选择时,应首先考虑其钙含量,然后根据人体所需,进行合理的应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由于钙制剂种类、钙含量以及生物利用度的差异,在不同种类的钙制剂利用上,剂量也不尽相同。

3.2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综合分析钙制剂的重要优劣程度评价指标就是生物利用度,是钙含量能够被人体实际利用的指标。目前测定钙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较多,但方法不同结果也有所差异。少数测定方案合理性较低,结果差异很大,就会给临床应用带来一定的误导,对于此种情况,一定要注意。临床的药用量一定要满足人体日需求量,更准确的表示应该是净吸收率。维生素D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可以让钙制剂的实际生物利用度得到较好的提高。此外,饮用水以及药物辅料会影响尿钙浓度,也会导致钙吸收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3.3对钙制剂中其他成份作用的掌握钙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种类的不同,而分析和掌握其其他成份的对于机体的作用。在常用的碳酸钙类中,由于其原料多为珍珠、贝壳等生物类物质,因此,该类钙制剂中除钙之外还有其他多类微量元素、氨基酸、牛磺酸等机体所需的成份,同时还有铬、锰、硒、锗等能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高免疫功能以及抗衰老等元素的存在。但不少钙制剂中同时还有铅、镉、铋等对机体有害的元素,长期服用应对其不良影响进行密切关注。此外,钙制剂中常见的成份还有能够形成葡萄糖的葡萄糖酸钙,从而对血糖的浓度产生影响[3];能够形成乳酸的乳酸钙,让机体产生酸痛感以及疲劳感;属于碱性药物的碳酸钙,能够在胃酸的作用下在体内产生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调节体液酸碱度的作用,对于一些胃酸分泌欠缺或者老年人不适合长期服用。

4钙制剂的合理应用

钙在人体内的活力性较强,在钙离子的跨膜运动下能够为人体的活细胞提供能量,同时,该化合物的强度还能够为骨生物的力学强度提供依靠。随着人体年龄的变化,对钙的需求量也有着较大的变化。婴儿时期的缺钙可造成佝偻病,抵抗力下降;儿童时期的缺钙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和发育;青少年时期的缺钙会使人体骨骼力的强度下降以及牙齿发育不良;孕妇缺钙会导致小腿抽筋、牙齿松动,甚至波及胎儿,造成其先天性缺钙;中老年时期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驼背以及甲亢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选用钙制剂的时候要从患者年龄以及个体差异、生理特点等因素考虑,进行合理的选择。

而我国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的普遍缺钙,儿童时期钙制剂的选择应从肠胃刺激小、吸收利用度高以及溶解度高等方面考虑,有机钙为首选。老年人主要靠钙的摄入才能保持体内钙的平衡,因此,在为老年人选择钙制剂时,考虑到其身体各器官功能下降,应选择葡萄糖酸钙等水溶性较好的钙制剂。妇女在妊娠以及哺乳期间的肠钙吸收率要高于平时[4],因此,这个时期的妇女可进行适量的钙制剂补充。妇女在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骨骼吸收速度增加,严重的骨量减少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因此需要补充的钙量也较大。尤其是进入老年后,体内的雌激素降低,维生素D的含量下降,肠钙吸收减少,肠黏膜吸收功能衰退,所以在补钙的同时要考虑雌激素以及孕激素的补给。

5结语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在临床应用钙制剂时,应从其作用、不同钙制剂的特点、机体利用度以及选用等多角度进行充分考虑,为患者合理地选择质地优、含量高以及生物利用度高的钙制剂,才能保证其治疗以及保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龙.姚鲁也.钙制剂的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19(6):361.

[2]刘伟林.3种口服钙制剂在兔体内生物利用度的比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7(1):34-35.

[3]俞婷婷.我院门诊口服钙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09,18(7):35-37.

[4]米生权.赵晓红.市售补钙制剂吸收率与生物利用率评价方法探讨[J].2007,28(7):530-535.

作者:姚宏伟 孙筱颖

第二篇:药学服务中药物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

摘 要 目的:为提高药物治疗管理质量、优化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以“药物相关问题”“药物治疗问题”“分类系统”“干预”“效果评价”“Drug-related problems”“Drug therapy problems”“Classification system”“Intervention”“Evaluation”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90年1月-2017年12月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PubMed、Medline等国内外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就药物相关问题(DRPs)的分类系统、干预模式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506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目前,国际上对DRPs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较为常用的分类系统有欧洲药学监护网络、Westerlund、Strand、DOCUMENT、APS-Doc、Granada-Ⅱ等。干预模式涉及医师、患者、药物等多个层面,包括药师用药建议、患者教育、药物调整、不良反应上报等措施。国外DRPs相关研究较多,且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评价指标涵盖临床效果指标(疗效、医师/患者接受度和DRPs的解决情况等)和经济指标(投资回报率和患者健康成本等)两方面。国内DRPs相关研究开展有限,主要涉及某类制剂或老年患者的DRPs研究、医院处方点评等,同时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单一、较少运用DRPs分类系统等局限。DRPs是药物治疗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医疗机构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于我国人群和医疗模式的DRPs分类系统,形成全方位的DRPs干预、服务和评价体系,并积极发挥药师在DRPs干预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良的药学服务。

关键词 药物相关问题;药学服务;药学干预;效果评价;相关研究

随着现代药学服务逐渐从传统的“以药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换,其服务内涵和形式不断深化[1-2]。国外研究已将药物相关问题(DRPs)管理作为现代药学服务的重要拓展形式之一,并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其中一项典型案例是1996年美国的阿什维尔项目,该项目在解决糖尿病患者DRPs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并随后将DRPs管理逐步扩展到心血管疾病、哮喘等领域[3]。多项研究表明,DRPs管理能增强药物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医疗成本[4-5]。近年来,DRPs逐渐受到国内药学工作者的重视。为此,本研究以“药物相关问题”“药物治疗问题”“分类系统”“干预”“效果评价”“Drug-related problems”“Drug therapy problems”“Classification system”“Intervention”“Evaluation”等为关键词,组合检索1990年1月-2017年12月发表并收录于中国知网、万方、PubMed、Medline等国内外数据库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506篇,其中有效文献37篇。本文就较为常用的DRPs分类系统、干预模式及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为提高药物治疗管理质量、优化药学服务提供参考。

1 DRPs研究的必要性

患者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果,虽然大多数患者能从药物治疗中获益,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结局,这些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离预期的结果即为DRPs,包括不合理药物选择、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6]。引起DRPs的原因多样,如处方差错、监管/监测不足、药物使用方式错误等[7]。DRPs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同时加重患者负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Shamliyan TA等[8]对2000-2008年美国住院患者DRPs医疗成本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的DRPs相关医疗支出为16亿美元,而2008年则增至40亿美元。德国一项研究指出,2007年大约有200万成人出现药物不良反应,与之相关的医疗支出达到8.16亿欧元[9]。此外亦有大量研究表明,DRPs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进一步增加医疗成本[10-12]。DRPs造成的巨大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促使多国开展了DRPs研究。这些研究提示,通过系统分类与适当的药学干预能极大程度地减少甚至消除DPRs;同时,开展DRPs相关研究有助于增强药师的工作能力,拓宽其科研思路,提升其社会地位。由此可见,DRPs管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3,13],开展相关研究十分必要。

2 DRPs分类系统

DRPs的記录是药学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完善的问题分类系统可以让药师更加快速、准确地判断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及汇总分析发现,各研究使用的DRPs分类系统版本多样,且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标准,较为常用的分类系统包括欧洲药学监护网络(PCNE)、Westerlund、Strand(PAS编码系统)、DOCUMENT、APS-Doc、Granada-Ⅱ等(见表1。表中,ICU为重症监护科),现逐一进行简要介绍。

2.1 PCNE分类系统

PCNE分类系统为欧洲分类系统,最初为研究社区药房DRPs而开发,主要关注患者行为。2017年6月,PCNE基金会修订了最新的8.02版本[14]。该分类系统将DRPs分为8类,包括药物选择不当、药物剂型不当、药物剂量不当、疗程不当、处方调配不当、药物使用不当、患者相关和其他。PCNE分类系统的子分类非常全面,涵盖DRPs的分类、诱因、干预措施和干预结果,适用范围广泛,涉及门诊、住院部和社区。该分类系统在使用前需先行判定DRPs发生的原因,但诱因条目众多,较难判断,导致其日常应用流程较为烦琐;加之是基于社区药房开发的分类系统,虽经过改良,但对部分典型的医院用药差错(如程序错误、兼容性等)仍无法进行分类,可能造成部分DRPs的遗漏[13]。

2.2 Westerlund分类系统

Westerlund分类系统亦属欧洲分类系统,主要将DRPs分为10类,包括用药目的不明确、药物重复使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剂量不足、药物过量服用、用藥剂量过量、药物管理问题、容器开启困难、药物贮存不当。2004年,瑞典基于该分类系统建立了国家级DRPs数据库(SWE-DRP)来收集、分析和干预DRPs。Westerlund分类系统的关注重点仍是DRPs的原因和分类,对其干预及其临床意义并未进行详细说明[15]。

2.3 Strand分类系统

美国Strand LM教授为解决药物治疗问题建立了Strand分类系统[16]。该系统是对护理和药物治疗评估过程的系统性方法论,其鲜明特点是以患者为中心,按照药物治疗过程中的适应性、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逐步确认DRPs,旨在帮助患者获得期望的治疗效果[17]。Strand分类系统将DRPs分为7类,包括需用药时无药、用错药、剂量不足/过高、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未按医嘱服药、进行了没有必要的药物治疗。在该分类系统中,患者意见被认为同等重要,因此患者所能忍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不被认为是DRPs。

2.4 DOCUMENT分类系统

DOCUMENT分类系统为澳大利亚社区药房分类系统,是在PCNE和Strand分类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分类、加入患者教育等内容改良而成,适用于老年护理机构、社区药房、门诊[18]。该分类系统将DRPs分为8类,包括药物选择、药物过量或剂量不足、患者依从性、治疗不足、监护问题、教育或信息问题、药物毒性和不良反应、未分类问题。DOCUMENT分类系统是药师分类、干预DRPs的有效工具,由于其包含患者教育,故能较为及时地反馈干预效果。然而,该系统属于社区药房分类系统,其医院适用性有限。

2.5 APS-Doc分类系统

APS-Doc分类系统是在综合PCNE和PI-Doc分类系统(国外医院较早应用的DRPs分类系统)[19]的基础上,结合患者教育和药师工作经验总结而形成的分类系统,经过验证评估可适用于医院[20]。该系统将DRPs分为8类,包括处方不当、药物剂型不当、药物剂量过低或过高、适应证、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管理/患者依从性。但该分类系统仅对患者的DRPs进行分类,并未描述干预过程及干预评估效果,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局限[21]。

2.6 Granada-Ⅱ分类系统

Granada-Ⅱ分类系统和Strand分类系统类似,区别在于患者意见在前一分类系统中并未起到决定性作用[22]。Granada-Ⅱ分类系统依据适应性、有效性、安全性进行分类,包括以下6类:患者没有使用给予的药物,使用了没有必要的药物,使用了错误的药物,患者给药剂量、间隔少于规定要求,患者给药剂量、间隔多于规定要求,药物不良反应[23]。其中,有效性、安全性评估中包含对患者用药行为的评估,如患者关于症状和药物使用情况的表述将作为信息来源用于更全面地确认DRPs。

3 DRPs干预模式

DRPs的干预一般指药师对患者用药过程中出现的DRPs作出判断和回应,旨在从药物的有效性、经济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优化其治疗结果[24]。目前,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DRPs分类系统是PCNE和Strand,现以这两种分类系统为例,就其干预模式进行介绍。

3.1 PCNE分类系统的干预模式

PCNE分类系统的干预模式主要分为4部分,分别为问题、诱因、干预和结果。以不良反应(为“其他”类下的子分类)为例,药师在实施药学服务的过程中发现了不良反应,首先需确认是实际还是潜在的不良反应。若为实际不良反应,可确定为药物不良反应;若为潜在不良反应,则可能出现以下多种情况:(1)不合理的药物选择(药物选择不当);(2)患者使用了过量的药物(药物剂量不当);(3)患者服用了错误的药物(药物使用不当);(4)由于药物联用或食物引起(药物选择不当);(5)需要进一步确认(其他)[14,25]。在面临上述多种选择的情况下,与患者沟通交流中的信息提取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关于症状的表述、药物的使用情况等都是药师进行DRPs判断的依据。一旦确认,药师即依据确认的DRPs复杂程度在不同层面开展相应干预,主要干预层面及措施见表2。

3.2 Strand分类系统的干预模式

对于Strand分类系统中的DRPs,药师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治疗药物进行评估:药物适应证、药物治疗效果、药物使用、患者是否依据说明书用药等,再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在Strand分类系统的干预模式中,对患者感受的评估尤为重要,若患者提及药物不良反应,药师应首先询问其不良反应是否可以忍受,若患者认为可以忍受,则不进行DRPs分类;若患者不能忍受,则进行后续干预[1,26-27],具体实施步骤见图1[1, 17]。

4 DRPs相关研究现状

经过分类、确认的DRPs由专业医药人员进行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深入评价。由于DRPs的干预措施较为简单、监控实施可行、指标测量性佳,其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并广泛开展。现就国内外DRPs相关研究现状作一总结。

4.1 国外DRPs相关研究现状

检索发现,国外DRPs相关研究较多,且关于DRPs干预的研究也较多,且干预评价指标选择度大、评价体系较为完善。现有评价指标多集中于临床效果评价和经济性评价两方面,其中临床效果评价指标关注患者疗效、医师/患者接受度和DRPs的解决情况,而经济性评价指标则从投资回报率(ROI)和患者健康成本(如减少初次诊疗、再入院次数)等进行评价[28-29],常用评价指标见表3。

在瑞士大学开展的一项药学服务研究中,药师通过PCNE分类系统记录住院患者的DRPs,并对其进行分类,以DRPs数量和医师接受度为指标进行评估后发现,经药师干预后,患者人均DRPs的数量减少了近1/3,医师干预接受度达83.0%[30]。Westerlund T等[31]对瑞典13个地区的患者进行相关研究,借助Westerlund分类系统由药师和医师共同确认DRPs,结合患者教育、及时与医师沟通等措施开展药学干预,对干预后的临床和经济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近1/2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得以预防或缓解,1/3的患者再入院率有所降低,潜在社会成本共节约近3.28亿瑞典克朗。Gómez MA等[32]研究发现,药师运用Granada-Ⅱ分类系统依据适应性、有效性、安全性的原则评估多药联用患者的药物使用状况,确认DRPs后向医师提出用药建议,并向患者提供说明信息。结果显示,有85.5%的用药建议得到医师认可,患者82.0%的DRPs被解决,临床效果良好。这提示DRPs评估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成本。

4.2 国内DRPs相关研究现状

通过检索发现,国内DRPs相关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某类制剂DRPs的干预效果评价。如谢升阳等[33]采用Granada-Ⅱ分类系统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的DRPs进行分类,依据适应性、有效性、安全性的原则对药物治疗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并对确定的DRPs通过书面反馈和患者教育等形式进行干预,并以DRPs发生率为指标进行干预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患者的DRPs发生率呈下降趋势。(2)老年患者DRPs的相关研究。如李达等[34]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其DRPs出现的频率和类型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但该研究并未采用上述分类系统对DRPs进行分类,也并进行相应的干预研究。(3)医院处方点评。如张丹阳[35]对某院中药处方进行点评及干预效果分析,结果显示点评后,问题处方占抽样处方总量的比例由点评前的5.7%降至1.5%,提示处方点评可有效降低处方差错率。该研究提示,药师对问题处方进行实时干预,有助于减少问题处方、提高用药合理性。但处方点评多为回顾性分析,一般较少运用DRPs分类系统进行分类;此外,对其干预效果的经济性评价研究也较为少见。

虽然我国药学服务早已引入DRPs的相关概念,DRPs也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国内DRPs相关研究仍存在如下局限[36-37]:(1)缺乏统一的评价体系及规范。国内一过性处方点评和个体化给药等片段式药学干预研究占比较大,而对患者所用治疗药物进行全面管理等研究则占比较小,且运用分类系统(包括DRPs分类、确认、干预及效果评价)对DRPs进行判断及处理的体系也不完善。(2)评价指标单一。国内DRPs相关干预研究的效果指标大多集中在临床效果评价(如DRPs的解决情况、不合理处方干预率等)方面;经济性评价指标虽略有提及,但主要侧重于患者医疗成本的测算,而对于药学干预是否能够减少患者初次诊疗或再入院次数的相关研究较少,基于医保投资角度的经济性评价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结合DRPs分类系统进行分类、确认,并采用多指标全面评价干预效果是我国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5 结语

目前,国际上对DRPs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较为常用的分类系统有PCNE、Westerlund、Strand、DOCUMENT、APS-Doc、Granada-Ⅱ等。干預模式涉及医师、患者、药物等多个层面,包括药师用药建议、患者教育、药物调整、不良反应上报等措施。国外DRPs相关研究较多,且评价体系较为完善,评价指标涵盖临床效果指标(疗效、医师/患者接受度和DRPs的解决情况等)和经济指标(ROI和患者健康成本等)两方面。国内DRPs相关研究开展有限,主要涉及某类制剂或老年患者的DRPs研究、医院处方点评等,同时存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指标单一、较少运用DRPs分类系统等局限。DRPs是药物治疗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今后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我国医疗机构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适合于我国人群和医疗模式的DRPs分类系统,形成全方位的DRPs干预、服务和评价体系,并积极发挥药师在DRPs干预中的作用,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良的药学服务。

参考文献

[ 1 ] CIPOLLE RJ, STRAND LM, MORLEY PC. Pharmaceutical care practice :the patient-centered approach to medication management services[M].3rd. New York:McGraw- Hill Medical,2012:73-78、118-136.

[ 2 ] OKERE AN, RENIER CM, TOMSCHE JJ. Evalu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a pharmacist-led patient-centered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and reconciliation service in collaboration with emergency department physicians[J]. J Manag Care Spec Pharm,2015,21(4):298-306.

[ 3 ] BUNTING BA, GROVER L, KNOWLES G, et al. The hickory project:controlling healthcare costs and improving outcomes for diabetes using the asheville project model[J]. Am Health Drug Benefits,2011,4(6):343-350.

[ 4 ] LENANDER C, ELFSSON B, Danielsson B, et al. Effects of a pharmacist-led structured medication review in primary care on drug-related problems and hospital admission rate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Scand J Prim Health Care,2014,32(4):180-186.

[ 5 ] ISETTS BJ,SCHONDELMEYER SW, ARTZ MB, et al.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services:the Minnesota experience[J]. J Am Pharm Assoc,2003,2008,48(2):203-211.

[ 6 ] ERNST FR,GRIZZLE AJ. Drug-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updating the cost-of-illness model[J]. J Am Pharm Assoc:Wash,2001,41(2):192-199.

[ 7 ] MAES KA, TREMP RM, HERSHBERGER KE, et al. Demonstrating the clinical pharmacist’s activity:validation of an intervention oriented classification system[J]. Int J Clin Pharm,2015,37(6):1162-1171.

[ 8 ] SHAMLIYAN TA, KANE RL. Drug-related harms in hospitalized medicare beneficiaries:results from the healthcare cost and utilization project:2000-2008[J]. J Patient Saf,2016,12(2):89-107.

[ 9 ] BUDNITZ DS, POLLCK DA, WEIDENBACH KN, et al. National surveiliance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 for outpatient adverse drug events[J]. JAMA,2006,296(15):1858-1866.

[10] PETERSON C, GUTAFSSON M. Characterization of drug-related problems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t a clinical pharmacist service:Na?ve Hospital in Northern Sweden [J]. Drugs-Real World Outcomes,2017,4(2):97-107.

[11] AL-ARIFI M, ABU-HASHEM H, AL-MEZINY M, et al.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and admissions due to drug related problems at Riyadh Military Hospital (RMH):Saudi Arabia[J]. Saudi Pharm J,2014,22(1):17-25.

[12] LATIFAH L, SAURIASARI R, FIRZAWATI F. Role of pharmacy on alteration of drug cost and drug-related problem prevention fo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geriatric outpatient[J]. J Young Pharm,2017,9(3):386-390.

[13] 王弈冬, 岳曉萌, 史宁,等. 药物相关问题的国际监测干预与经济性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1,8(3):176-180.

[14] Pharmaceutical Care Network Europe. Classification for drug related problems V8.02[EB/OL].(2017-06)[2017-07- 29].http://www.pcne.org/upload/files/230_PCNE_classification_V8-02.pdf.

[15] BASGER BJ, MOLES RJ, CHEN TF. Application of drug-related problem (DRP) classification system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Eur J Clin Pharmacol,2014,70(7):799-815.

[16] HEPLER CD, STRAND LM. Opportun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pharmaceutical care[J]. Am J Hosp Pharm, 1990, 47(3):533-543.

[17] BJ?RKMAN IK, SANNER MA, BERNSTEN CB. Comparing 4 classification systems for drug-related problems:processes and functions[J]. Res Social Adm Pharm,2008, 4(4):320-331.

[18] WILLIAMS M, PETERSON GM, TENNI PC, et al. DOCUMENT:a system for classifying drug-related problems in community pharmacy[J]. Int J Clin Pharm,2012, 34(1):43-52.

[19] SCHAEFER M. Discussing basic principles for a coding system of drug-related problems:the case of PI-Doc[J]. Pharm World Sci,2002,24(4):120-127.

[20] LENSSEN R, HEIDENREICH A, SCHULZ JB, et al. Analysis of drug-related problems in three departments of a German university hospital[J]. Int J Clin Pharm,2016, 38(1):119-126.

[21] HOFMANN C, EICKHOFF C, KLOTZ J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drug-related problems in the hospital setting (APS-Doc) and assessment of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J]. J Clin Pharm Ther,2012,37(3):276-281.

[22] LEONOR OLI, ERNESTO VRM. Drug related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psychoactive drugs used on geriatric, hospitalized patients[J]. Braz J Pharm Sci,2012,48(3):453-460.

[23] Consensus Committee. Third consensus of granada on drug related problems (DRP) and negativ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medication (NOM)[J]. Ars Pharm,2007,48 (1):5-17.

[24] American College of Clinical Pharmacy. The definition of clinical pharmacy[J]. Pharmacotherapy,2008,28(6):816-817.

[25] HORVAT N, KOS M.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lovenian drug-related problem classifi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CNE classification V6.2[J]. Int J Clin Pharm,2016,38(4):950-959.

[26] RAMALHO-DE OD, SHOEMAKER SJ, EKSTRAND M, et al.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drug therapy problems by understanding patients’medication experiences[J]. J Am Pharm Assoc,2003,2012,52(1):71-80.

[27] RAO D, GILBERT A, STRAND LM, et al. Drug therapy problems found in ambulatory patient populations in Minnesota and South Australia[J]. Pharm World Sci,2007,29(6):647-654.

[28] G?K?EKU? L, MESTROVIC A, BASGUT B. Pharmacist intervention in drug-related problem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selected community pharmacies in Northern Cyprus[J]. Tropical J Pharm Res,2016, 15(10):2275-2281.

[29] ADEPU R, ADUSUMILLI PK. Assessment of drug related problem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hrough health status survey in a south indian rural community setting[J]. Indian J Pharm Sci,2016,78(4):537-541.

[30] LAMPERT ML, KRAEHENBUEHL S, HUG BL. Drug- related problems:evaluation of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e daily practice of a Swiss university hospital[J]. Pharm World Sci,2008,30(6):768-776.

[31] WESTERLUND T, MARKLUND B.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nd economic outcomes of pharmacy interventions in drug-related problems[J]. J Clin Pharm Ther,2009,34(3):319-327.

[32] G?MEZ MA, VILLAFAINA A, HERN?NDEZ J, et al. Promoting appropriate drug us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panish drug-related problem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J]. Ann Pharmacother,2009,43(2):339-346.

[33] 謝升阳, 王玮琴, 倪阳,等. 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药物相关性问题调查和干预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4,31(8):998-1002.

[34] 李达, 邵宏. 药学监护中药物治疗问题的研究(英文) [J]. 中国药学:英文版,2009,18(4):354-357.

[35] 张丹阳. 我院门诊中药房饮片调配的常见差错及中药处方点评干预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2):3157-3159.

[36] 吕丹, 李玲, 胡学谦,等. 欧洲医药保健网分类系统在肿瘤科药物相关问题中的应用[J]. 中国药师,2017,20(12):2198-2200.

[37] TZU-HSUAN L, YEN-YING L, SHIN-CHIA T, et al. The outcome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terventions in a Taiwanese hospital on pharmacoeconomics and cost saving[J]. J Exp Clin Med,2014, 6(4):139-142.

(收稿日期:2017-12-01 修回日期:2018-06-06)

(编辑:张元媛)

作者:曾晨欣 王皓 吴秋惠 葛卫红 于锋

第三篇: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药学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国家新医改制度的推行,如何培养高质量医院药学服务人才,以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高职药学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就相关医学类高职药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师资培养等方面如何与医院药学工作要求接轨、药学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国内药学高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学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王建梅(1960- ),女,江苏宜兴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药学教学与管理工作。(江苏苏州215009)

[

随着科学技术和制药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上新药的品种与数量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球处方药已超过10000种,我国也已达7000多种。非处方药与各类保健药品亦层出不穷。然而,由于医务人员和病人用药知识不足,导致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以及因临床用药失误、药物滥用等引起的药源性疾病等药疗事件频繁发生。因此,迫切需要具备“药学服务”素养的医院药学人才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如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是相关医学类高职药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相关医学类高职药学人才的教育现况

截至2009年底,我国设置药品(药学)类专业的院校已增至342所,其中本科类院校114所,医药业类院校15所,医学类院校28所,卫生、护理类院校7所,药品(药学)类专业点总数达626个,其中药学专业点数量为170个,基本上能满足医药行业对不同层次的各类药学人才的培养需求。然而,我国多数药学院校基本上都是按传统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以“化学—药学”模式设置的,而不是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药学教育模式。学生缺乏生物、医学和临床药学的实践技能,缺乏人文素养的训练,因此远远不能满足为人们提供药学服务的要求。相关医学类高职药学教育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着眼于培养既懂医又懂药的药学专门人才。

二、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药学教育改革思路

1.探索以临床药学服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医学类高职院校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药学专业人才。坚持以“人”和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药学教育模式,顺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后社会药房、医药连锁店参与医疗保险,医院药学向着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方向发展趋势。应坚持以医院临床应用为依据确定课程及授课重点,与国内其他药学专业教育相比,更注重医师处方、药品调剂、医院制剂、药物及制剂配伍、临床用药指导及合理用药、临床药学等药学服务相关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培养。

2.构建注重临床药学服务的课程体系。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由医院临床、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课程开发采用课程开发研究专家引领、药学行业专家“头脑风暴”的形式,再结合行业准入机制及现代医院药学工作的模式与未来药学服务的发展趋势,反复论证,最终开发出既能与临床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又兼顾学生职业生涯与终身发展的课程模式,使之更接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定位于偏重临床的宽口径高素质应用型药学人才。课程内涵应注重公民素质、专业基本素养、专业应用能力与临床医学基础。如增设疾病学概要、诊断学基础等医学课程;减少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课时,开设药物制剂配制、药理学与用药指导、药品调剂、中药调剂、药品保管、基础药学服务、药事管理与法规等应用性药学课程,以及大量人文、管理、保健等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强化临床药学服务岗位必备的技能训练。为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能力为本”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课内实验与实训、课外实验实训室开放练习、假期见习、最后一年的轮转实习等,来强化学生的能力本位。校内实训基地除了完成课内实践课程的开设以外,全部提供课外开放训练。应突出医院药学实践的特征。重点培养医师处方、医院制剂、药品调剂及静脉用药配置等医院药学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对工业生产药品的生产实训不作重点训练。我院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采用这种方式。实习时间安排为一年,而其他学校一般不超过半年;实习地点为半年在医院,另半年可选择在药品连锁店或外资合资、国营等各类药厂进行轮转。这与美国、德国、日本的临床药师(药学博士)培养机制不谋而合:美国、日本主要是安排在医疗单位与社会药店等药物使用部门进行为期半年一轮的轮转实习;德国则固定半年在社会药店,另半年可以在医院药房、制药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药品检验所等地轮转。实习方式采用顶岗实习。通过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学年“实习计划”“实习大纲”,明确临床对每个实习岗位的出科考试要求,考试合格者进入下一轮实习项目;并通过定期的实习检查及实习学生每月一次的实习反馈等形式,对实习基地与实习质量进行管理。通过对实验、实训、实习的规范化系列训练与严格管理,保证了学生临床岗位的职业能力、实践培养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4.加强师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任课教师除达到学历要求外,最重要的是应该具有实践能力。美、德、日等国的药学职业教育对师资要求非常高,特别注重教师的行业经验,也注重他们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因此,可借鉴国外的师资培训方法,一方面安排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临床医院药房了解和熟悉业务知识,接触或参与药房的药学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可聘请三级医院资深药师参与教学,向学生传授临床一线的药学知识。有了这样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才能使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得以实现。我院药学系与苏州市各大医院签有长期合作协议,从制度上保证了师资力量的继续教育及与行业“无缝对接”。

三、高职院校药学职业教育应主动适应临床药学服务需求

目前医院药学工作的中心,已从药品供应转向以服务病人为中心,药师工作模式向国际流行的药学监护和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模式转变。医院和社会药房因严重缺乏既懂药又通医的临床药师而导致药学工作模式转变受到严重制约,为推进药学教育改革,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支持。

1.职业教育类型中药学教育的层次提升问题。根据2002年初卫生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我国医疗机构“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我院药学专业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实践模式、就业方向与工作任务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临床药师培养机制、工作模式十分接近,根据国际上涉及药品使用部门的药师培养,职业性强且至少需四年以上的情况,建议在高职药学类专业中增设药学临床专业或医院药学专业,年制定为四年,在医院实习时间定为一年。增加的一年着重培养学生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能力,即加强生物、医学、人文及临床药学实践,培养学生参与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建立病人药历、对重点患者实施治疗药物监测、指导合理用药、收集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等信息、建立药学信息系统,提高用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为医院、社会药房培养适用性高等药学人才,满足人们初步的药学服务需求。

2.加大校内外药学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职业教育特别是卫生类职业教育的培养是高投入的。一方面,对从事职业教学的教师,在能力上要求既是教育专家,又是职业能手,其工作任务不仅要完成常规的教学;还要进行专业开发、管理与预算,开发实习基地,处理与外部企业的关系,处理学生就业等;还必须及时更新行业实践能力。特别是在医院药房实施“GPP”《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管理的情况下,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仿真性实训基地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同时学生的医院临床实习也因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而需要花费更大的经费。因此药学职业教育必然要有大的投入,才能提高培养质量,满足新形势下零距离就业的要求。而目前对药学专业的教育经费投入远不能满足高职药学教育的培养需求,必须增加投入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3.完善临床药学服务岗位执业资格认定与行业准入制度。目前各国在药师执业资格认定及药学行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相差较大。德国有行业准入,药学生在通过三次国家考试后(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即可以申请开业药剂师资格。美国规定唯有获药学博士学位者,方能申请国家执业药师资格(从事药房工作、参与临床医疗、医药保健)。日本对于四年制药学毕业生在继续修完2年修士课程后,已履行了和6年制教育相同的课程内容,并满足所规定的条件者,由厚生劳动省授予药剂师国家考试的受试资格,考试合格者取得药剂师执业证书。

我国药学行业目前还没有准入制度,药学高职毕业生必须在药学行业工作5年,才可以参加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适用于药物生产、流通或使用领域),通过职业药师考试者才能注册成为执业药师。建议国家尽快建立医院、社会药房、药品生产等各药学行业的准入制度,这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医疗、药疗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建议改变目前药学行业只有药学与中药学执业资格的状况,实行岗位执业资格认定制,使专业向精深发展,以提升岗位工作质量,促进药学事业发展。

4.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水平,只有教师知识水平的不断更新,才能使专业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建议国家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支持力度,制定可操作性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使之能定期进行职场进修,定期参与临床实践,吸取新思想、新观点、新成就,更新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为高质量培养高职学生满足现代药学行业岗位需求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结束语

相关医学类药学人才要适应飞速发展的药学事业需要,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推行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改革,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提升职业教育层次、推行双向选择专业、推行临床药师制、药师观念和职能的转变、教师的定期职业培训等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需要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领导、医院、医药行业领导和医护人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政策和制度上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医疗模式与药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快药学事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永佩,颜青.药学教育改革与医院药学发展趋势分析报告(上)[J].中国药房,2004(8).

[2]殷家福,高华.药学教育改革与医院药学发展的思考[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S2).

[3]陈永法.美国的药学博士教育[J].药学教育,2005,21(4).

[4]杨丽英.德国药学教育及药剂师分布概况[J].中国药事,2007,21(1).

[5]庞挺,吴春福.日本药学人才培养研究[J].药学教育,2008,24(1).

[6]王建梅,向敏.西方发达国家药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药学教育,2009,25(5).

[7]美丽万·阿不都热依木.日本药学教育及对我校药学课程设置的启示[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6).

作者:王建梅 向 敏

第四篇:药学(本科)相关专业教育体系现状与人才素质关联性的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药、药学、制药工程与药物制剂等药学类专业教育(课程教育)体系的现状与人才素质进行调研分析,提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阐明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药学类专业教育体系对学生内涵素质的影响,探讨在遵循一般的教育规律条件下,怎样建立“同公共、类基础、别专基,异专业”的教育体系,促进药学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鲜明的药学类专业人才素质特色。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 课程教育体系 药学教育 人才素质 关联性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197,2017198);湖南省药学重点学科(1007)。

目前药学类有药学、药物制剂、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化学、海洋药学、药事管理、藏药学、蒙药学、中药制药、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品营销,临床药学等专业[1]。药学类各专业的特色及培养目标可通过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体现出来,其人才素质的优劣又深受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药学类专业中的主要代表性专业,亦中药、药学与药物制剂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的调研,分析目前药学类主要专业课程教育现状及对人才素质影响关联性,提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药学专业课程教育体系。本文所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口头采访、资料查阅等形式,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将为药学类课程教育的改进及人才培养的方案提供依据。

1.调查对象及方法

目前全国有高等医药院校341所开办药学专业,155所开办有中药专业,376所开办制药工程专业,166所开办药物制剂专业。药学、中药专业为基本专业,名校名专业大家熟悉公义,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制剂专业是近年从化学化工和药学专业分化出来的专业,尚未形成明显的品牌专业,就开办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来看,几乎涵盖所的国家省部重点学校[2]。因此作者主要选择全国近30所中医药院校为调查对象,对中药、药学、制药工程及药物制剂等本科专业学生的课程教育现状与素质结构进行调查,采用问卷、口头采访(问卷内容)及文献资料的方式进行。

2.调查内容

答卷共分二大题:一大题为中药、药学及药物制剂专业及相关基本情况;二大题为学生素质结构、课程教育,包单选题和问答题。学生素质结构与课程教育各10道选择题,围绕着目前社会对药学(本科)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的要求,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等方面调查课程教育与人才素质结构的关系。问答题也是针对社会对药学类人才知识与素质结构要求与课程教育的关系进行问答咨询。

3.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基本情况

从返回的调查答卷分析,其中办学较早药学专业著名的院校为二校(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三院(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药学院);中药专业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为近年综合性大学根据社会需要从化学化工专业分化出来,尚未形成明显的品牌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从药学专业分化出来,也尚未形成明显的品牌专业。就开办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来看,几乎涵盖所的国家省部重点学校。药学专业有近100年办学历史,全国近400所高校开办药学专业,年招生规模达3万名;中药专业已有60余年历史[3]。全国45所高等院校办有中药专业,年招生规模在5000人左右;制药工程和药物制剂专业在中医药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药学院中大部分开有,年招生规模在1万名左右;在80年代以前高等院校多为一个专业一个班,药学专业仅有药学、中药专业,招生人数较少,每个专业每个班多在50名左右;而在90年代后,药学、中药专业的基础上已分化成中药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中药资源等药学类专业,目前药学类专业已成为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

3.2 素质结构

对返回答卷二大题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表1和表2。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医药院校的培养模式为“经验型的化学实验型药学人才”,这与药学、中药专业教育学习现代科学教育经验及注重药学实际工作的需要有较大的关系,符合继承、发展与创新的总体要求[4]。在当前的培养模式下,药学类学生虽然注重药学传统理论的继承,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强调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药学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虽然强调药学作用是与化学成分种类、状态、数量、配伍及在生物体内作用的方式等有关的综合因素,但忽视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及手段分析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如运用系统生物学,网络拓扑学的学习来解决科学问题;虽然强调中药用药区别于西药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讲究辩证求因、标本兼治,但忽视了两者作为治病物质基础相似性的沟通性多成分多靶点网络作用的物质性学习;虽然强调运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但忽视了中医药传统理论、药物制剂理论与现代化学、生物技术、智能信息以及数学知识的融合;虽然强调实验动手能力的学习但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5]。根据当前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药学人才多理论知识,而少创新思维,多以单一知识的传授,而少综合学科知识的教育,难以胜任推动中药现代化、重大新药创制的历史重任,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课程教育答卷分析研究合并于课程及实习教育研究,对于(三)问答题,大部分院校相一致,都认为药学(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能灵活运用现代(中)医药理论进行化学-生物-社会-药学多元动态平衡思维,具有扎实的现代及专业知识,自信自强,有较强创新意识,具社会竞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6]。

针对上述情况,对学生素质结构及教育模式改革提同以下建议:根据培养模式建立最佳课程结构:针对目前药学专业经验化学型的培养模式向化学-系统生物-社会(超分子,网络作用)—药学模式转变,大学生的知识面要拓宽,知识结构要调整和优化,可以在目前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建立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组成必修课,由与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加药学文献,中药英语、生物学、网络信息学、定量药理学等组成限选课,由化学、生物、信息、药物运用,人文社会等方面组成选修课,按一定学年完成指导性学分构成“同公共、类基础、别专基,异专业”教育体系[7]。

4.结语

综上所述,对药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及对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的要求及其与课程教育体系设置的关联性长期缺乏科学细致的研究,致使目前药学相关专业人才素质特色不明显,课程教学体系设置较为随意与混乱,各专业培养目标和特色不鲜明的现状。展开药学类专业人才素质结构特征与课程教育体系内在关系的基础研究,廓清各专业的学科关系,明确培养目标、建立特色鲜明的高等药学课程教育体系。并与国家宏观、学校微观发展相适应,旨在培养创新、创造、创业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既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又能体现药学学科自身发展特点,又能反映药学行业特色的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还适应目前国家推行的双一流学校学科和本校药学专业建设的需要。课程教育是培养本科生的重要环节[8],通过药学类相关专业教育体系现状与人才素质关联性的研究,创新药学类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宜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将有助于药学类专业正确设置与特色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促进药学相关学科的长期的“和谐”发展有极大裨益,同时对其它专业与课题设置也有重大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献:

[1]王欣然,姚文兵,孙小丽.我国药学类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01):32-33+65.

[2]徐晓媛,张凯丽,姚文兵.中国高等药学教育:进展,现状及展望(英文)[J].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15(03):195-199.

[3]刘莹.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36-237.

[4]张裕强,曹合社.药学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现状及路径研究[J].药学教育,2016(4):30-33.

[5]李亚梅,林丽美,张智敏,等. 浅谈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39-40.

[6]杨凌,蔡绍晖. 药学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药房,2013(12):1146-1149.

[7]贺福元,杨岩涛,唐昱,等. 药学类专业设置与课程教育体系关联性研究[J].药学教育,2014(4):17-21.

[8]肖美凤,刘文龙,杨岩涛,等. 药学(本科)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优化[J].药学教育,2017(06):27-29+36.

作者简介:

刘润南,男,湖南涟源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药剂学与质量研究。

贺福元,男,湖南祁东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药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及中医药信息数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作者:刘润南 刘平安 刘文龙 曾嵘 王志琪 杨岩涛 石继连 周晋 贺福元

第五篇:中药学相关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在中医药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与科研一直是两个需要共同重视的工作,有关两者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该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相互交融渗透的教学改革实践,介绍一下两者共同重视,相互促进的实践经验与成果,同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改革 教学与科研 有机化学教学 改革初探

关于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关系这一问题,早在18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科研在大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的时候就开始了讨论与演变,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是大学中的根本问题[1]。19世纪初期,科研在大学中的重要地位正式确立。进入20世纪,大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统一”逐步成为彼此“独立”。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为我们调整工作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依据[2]。

有机化学是一门依托实验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因此,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很重要。根据追踪统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多数学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毕业后将从事科研工作。这种形势对我们的本科教育提出很高的要求。本科教育不单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依托科研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为学生更好适应后续学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笔者根据在该校2012级中药学专业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结果,浅谈一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关系及对中药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尝试和探索。

1 有机化学在中药学相关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是来源于有机体,发展于有机体,并融合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一个较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有机化学学科是药学和医学学科的重要支撑。因此,有机化学课程是这些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是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学等很多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有机化学与现代中药学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1)现代有机化学科学研究水平的迅速提升大大地加快了新药的研发进程。作为中医药其有效成分大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有机化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会促进中药研究的发展,使中药的新药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受益。(2)现代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中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身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与西药只需单一成分发挥作用不同,中药按照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中药现代化需要有机化学研究中最新的科技手段、方法及设备融入到中药研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每一个环节,促进中医药不断发展完善的一个过程。(3)有机化学相关技术对中药质量控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中药药品的特殊性,目前一些中药生产过程中还缺乏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标准,不同批次和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产品在物质组成上常常存在较大差异,产品质量不稳定,不仅会影响疗效,甚至还可能发生不良反应。

中药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在中药研发、生产、经营和检测等一线工作中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有机化学做为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与中药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并逐渐成为中药学学科发展的坚强支撑,在中药学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其科学性和可测性更易于让人们接受。因此,突出有机化学教学科研在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药学与有机化学的化学结合,将有利于中药学相关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中药实现现代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相关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依据河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培养方案,中药学、中药制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开设有机化学为必修专业基础课,所占学分6.0分,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理论学时108,实验学时56。有机化学与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化学、中药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等课程联系紧密,同时也是药学相关专业的考研必考科目。目前该校的情况是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学习的压力大。在有限的学时里,怎样使学生扎实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夯实基础,又从根本上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甚至为将来从事的科研工作埋下兴趣的种子。这种现状对有机化学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笔者多年从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通过在工作中实施教学和科研的交融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分享交流。

3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早在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就已经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的观点。到20世纪末,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伴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减少和大学之间竞争加剧而倍受重视,地位和重要性与教学可以说并驾齐驱。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因此,探索创新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学教育的重点工作。

在当前的形势下,高校教育中的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密切融合,两者相互促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使两者会相互促进,偏离或偏重了某一方面,势必会削弱另一面,都不利于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工作与课堂教学的交融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培养其创新能力,更有利于缩短学生知识面与前沿科技发展的距离,为其将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提供前提和保障[3]。

4 有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融合的探索

针对当前的形势和该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渗透法、教学启迪法、创建科研兴趣小组、设立大学生创新性项目、举办本科生学术沙龙、开展学术前沿讲座等方式建立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培养中药专业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素养,为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储备更多的专门人才。笔者进行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最新科研成果

课程设计是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教学环节的一种有效途径。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引入历史重大科研成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将科研思维和科研动态渗透到课堂,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欲望和冲动。比如引入诺贝尔化学奖: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到2000年的一百年间,Nobel化学奖共91项,其中有机化学方面的有56项,占61.5%,由此可见有机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再如,2015年,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青蒿素,而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样将诺贝尔化学奖融入教学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2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

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也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项目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新学习项目,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机会,同时,在指导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启发和提示自己对项目进展的理解与思考,有利于促进对科研项目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4.3 在研科研项目分解为本科毕业设计课题

对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应尽可能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这是科研融入教学的一大体现。科研课题综合性比较强,目标任务比较繁杂。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小的子课题,设计成本科生毕业实习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新思维,又能很好避免毕业论文的复制现象。可以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4.4 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工作

课程教材编写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专业知识升华的重要体现。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反映出编著者对专业知识的前瞻性和严谨的科学思维逻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将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写入新编教材,丰富课程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和掌握最新技术和成果。

5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总结与展望

2012级的学生今年已经毕业,从统计数据来看,参与科研活动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技能竞赛成绩、考研率、就业率、就业质量都比没参加科研活动学生好得多。

综上所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異的21世纪,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也理应与时俱进,及时充实和更新。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接触有机化学的研究前沿、热点领域及应用。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制定将来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Clark,B.The moder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ctivities with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7,68(3):241-255.

[2] 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索,2012(5):98-103.

[3] 宋海农,王双飞,黄显南.高校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4(1):45-48.

作者:张京玉

上一篇:药学专业学术论文下一篇:医药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