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上教材分析

2023-0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版三上教材分析

寻点·感悟·迁用: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实践研究

1 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基础。然而,在现阶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以及阅读量相对匮乏,为了促进学生可以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需要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

1.1 问题分析

(1)缺乏对阅读教学的正确认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字词句为主展开训练,缺乏对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视,极大影响到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2)阅读材料较为单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语文教材为主,缺乏对阅读材料的补充与扩展,还造成学生阅读量严重的不足。

(3)阅读教学方式不足。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教学,促使学生没有时间自主阅读、思考,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降低,以及缺乏对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1.2 研究意义

(1)有利于开阔学生阅读视野。阅读是学生收获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与阅读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水平。通过丰富学生阅读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思考、交流,加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认识、理解,并可以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体验等。

2 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指通过对课内外阅读资料的整合,对教师、学生、阅读环境的有机结合而展开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阅读水平等因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

2.2 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积极对阅读材料进行补充,以扩展学生阅读面。采用创新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

2.3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阅读内容更好的理解,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热情,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3 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3.1 研究指向

(1)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制定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案,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与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对学生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掌握多种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

(3)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对阅读积极的积累、评价,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3.2 研究内容

3.2.1 部编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要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认知、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感受文字并可以学以致用。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语言上的训练点,补编三上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阅读方法 掌握朗读法、默读法、精读法等基本的阅读技巧,以及阅读笔记、写读后感等方法,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2)阅读体验 重视学生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对表达出自己对阅读的感悟、体会,通过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以便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3)阅读理解 注重学生阅读交流、合作,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2.2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的研究

(1)寻点: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掌握阅读学习的切入点。

对于在补编三上语文教材中出现多种文章的载体,在对不同文章载体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寻找阅读训练的突破点,促进学生对文字语言的应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不同文本载体为主展开阅读训练,以教学中的重难点切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

记叙文:通过对文章整体的梳理,掌握文章段落表达的思想情感。

散文阅读:学习文章中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等,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童话故事通过阅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想象力,学习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等。学生通过了解不同文章体裁的特点,感受重点词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感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提升学生语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这一句诗,要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斜”字,体会作者对景色的描写,表达出怎样的心境。汉字运用在不同的文章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学生通过在阅读中对基础知识的不断积累,提高其语感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让学生体会、感悟。

(3)迁用:理解字词的音形义,促进学生对文字的掌握运用。

学生在文字语言学习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字的应用掌握程度,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加深入。辨析字词是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重要基础,如字形相似的瓣与辩、读音不同的放假与虚假中的假字,教师需要对这些音形义不同的字词认真的讲解,帮助学生对词汇的积累,体会在语境中的含义。同时,造句练习也是提高学生迁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对音形义相似的词语进行造句练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2.3 多途径的展开阅读评价

(1)教师评价。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2)生生评价。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合作交流,通过小组之间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阅读学习中的进步、成长,促进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研究框架

(三)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

2.研究与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年 月- 年 月)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相关理论书籍,明确研究内容,确定各自研究侧重点。

(2)学习相关文献资源,制定研究目标。

(3)对课题组成员开展培训学习通过问卷以及座谈等多种形式的调研,掌握第一手材料。

(4)整理、统计问卷、座谈等材料,分析现状,确定行动对策。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年 月— 年 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研究,撰写理论文章。

(2)充分挖掘资源,组织课题组成员总体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方案,进行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教学模式指导手册制定,开展寻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第三階段:总结阶段( 年 月— 年 月)

(1)整理分析:课题组成员分别进行教学经验总结,完成课题各研究阶段的总结。

(2)反思总结:整理相关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五)预期成果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现状调查》 调查报告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所面临的挑战》 论文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问题探索》 论文

最终成果名称

《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有效实施路径》 论文

《寻点·感悟·迁用:部编版三上语文阅读策略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总结

作者:朱垚瑛

第2篇:部编版八下语文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民风民俗

阅读策略:了解民俗,尊重民间文化,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课文:

1、社戏;

2、回延安;

3、安塞腰鼓;

4、灯笼

写作:学习仿写

口语交际:应对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说明文单元)

阅读策略:把握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课文:

5、大自然的语言;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归来;

8、时间的脚印

写作:说明的顺序

7、大雁

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

第三单元:养性怡情(文言文单元)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句式。

课文:

9、桃花源记;

10、小石潭记;

11、核舟记;

12、《诗经》二首:关雎;蒹葭

写作:学写读后感

名著阅读:《傅雷家书》

推荐:《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课外古诗词诵读4首:

《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第四单元:思想光芒(活动探究单元)

任务一:学习演讲词

阅读策略:了解书信和演讲的特点,领悟作者的思想,获取有益的启示。

课文:

13、最后一次演讲;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任务二:撰写演讲稿

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

第五单元:江山多娇

阅读策略:阅读游记,了解游踪,把握叙述角度和景物描写的特点。

课文: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灯勃朗峰;20、一滴水经过丽江

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

第六单元:情趣与理趣

阅读策略:诵读古诗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课文:

21、《庄子》二则;

22、《礼记》二则;

23、马说;

24、唐诗二首

写作:学写故事 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推荐:《平凡是世界》——路遥 《名人传》——罗曼˙罗兰

课外古诗词诵读:

《题破山寺后禅院》;《送友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

第3篇:2017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突出特点

一、内涵: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播

从语文课程的内容看,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因此,语文课程、语文教科书,要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为己任,为学生潜移默化地注入精神营养。

中华传统文化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底蕴深厚,源远流长。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一年级下册教科书从汉语言文化、节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华传统文化。

比如,借鉴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声律启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识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春夏秋冬》一课,也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其中的词和短语不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语言典雅,富有文化内涵。

再如,利用汉字规律识字,在《动物儿歌》中,小动物的名字都是形声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识字,渗透了形声字规律,让孩子在有趣的儿歌学习中,领略汉字的趣味与精妙,《猜字谜》,利用了有趣的传统游戏形式,揭示了形声字的造字规律。

又如,选编了《端午粽》作为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节习俗。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中安排了民间故事《老鼠嫁女》、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领略传统语言形式的音韵美和结构美。

古代诗词的选用量也有所增加。与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相比,部编教材的文章数量虽然大幅减少,但古诗却从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积月累中,也有层次地安排了成语、民谚、古代名言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梯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这套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目标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加以呈现,努力做到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语文学习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螺旋上升的线索。这样的安排,不仅考虑到了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

这种梯度,在一年级上册和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体现。以阅读能力训练这条线索来看,一上要求“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学习借助图画阅读”,一下在继续学习“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的基础上,发展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的推断”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是对阅读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同步。“借助图画阅读”的目标,一上主要是借助图画猜读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强,发展到利用形声字特点、依靠上下文来猜字、认字,并根据图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又如口语交际,从一上和一下各四次的口语交际编排中可以看出,教材通过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提升能力。以“听”为例,从“注意听别人说话”,到“没听清楚时,可以请对方重复”,训练学生逐步从“能听”发展到“会听”。再如“说”的方面:从起步时的敢说、“大胆说”,逐步到“配合动作清楚明白地说”,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从交际习惯和交际规则方面看,从对象意识、场合意识,到礼貌意识,让学生在每一次口语交际中都能得到针对性地训练,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在层层递进中螺旋上升。

各部分的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中呈现了稳步发展、螺旋递进的编写原则,具有极强的前后关联性。

三、选文:营养与趣味并重

坚持选文的典范性和适切性。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新编选的课文,接近全部课文的一半。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文化底蕴丰富,体裁多样,既便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一下教材的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与考验,深受学生和老师喜爱的经典老课文,也有新选编的、内涵与语言皆美的新课文。新课文中,有表现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现代儿童生活的《怎么都快乐》,有体现家人关爱的《夜色》,有介绍传统节日的《端午粽》,有培养好习惯的《文具的家》,等等。这些选文题材广泛,有利于儿童通过语言文字认识大千世界。内容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充分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题材多样,有童话,有散文,有儿歌,有故事,不仅确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内涵,而且保证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四、弹性:注重开放性和弹性,增强适应性

尊重客观存在的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个体差异,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材加大了选做题和开放性题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弹性和适应性。

这类题目,有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如,“你知道关于端午节和粽子的故事吗?”有借鉴课文语言表达的,如,“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有指向生活的,如,“说一说班里的同学都有哪些姓。”“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能做什么?”有开展游戏活动的,如,“我们也来猜字谜吧!”“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对课文学习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演、猜、画等活动形式的引入,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更为有趣的联系,有利于从单纯的听说读写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教材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之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教材中有意识地设置了学科沟通的内容。

比如,语文园地中让学生展示在其他学科课本上认识的字,《要下雨了》《棉花姑娘》等课文,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都体现了学科相互勾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大语文观念,把语文学习有机地同其他学科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学习中处处都有语文。

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一年级下册教材包括两个识字单元和六个阅读单元,识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单元,穿插在阅读单元之间。在第一单元之后,安排了“快乐读书吧”。在全书最后,安排了几个附表:识字表、写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称表。

每个单元内部的具体安排如下: l 课文3-4篇

l 口语交际(间隔安排) l 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 我的发现/展示台、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二、各部分内容的学习目标

1. 识字写字。

(1)认识常用汉字400个,会写汉字200个。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3)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能按笔顺规则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5)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 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6)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3. 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能记住并讲述主要内容。 (4)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5)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

识字写字编排及主要特点

1.识字写字编制的基本原则。

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有着心理学上的依据:识字写字能力和技术的掌握,分别遵循着不同的认知规律,具体来说,识字的难度与笔画的多少基本无关,有时甚至由于笔画较多的汉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易识记;而写字则与之高度相关。而且,从认字写字与阅读的关系来看,“多认少写”可以促使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情况之下,提前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

2.识字的位置与数量。

本册教材的识字内容主要安排在三个不同的位置:识字单元,课文部分,语文园地的“识字加油站”。识字课和课文中,一课之内要求学生会认的生字最少的有8个,最多的有14个。每个“识字加油站”识字7-8个。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会认400个生字。

3.集中识字形式多样。

教材安排了两个专门的识字单元,同时在语文园地中专设栏目“识字加油站”,采用丰富多彩的样式进行集中识字学习。

教材中的识字课内容尽管不同,但大都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编排而成,文辞优美、韵律和谐,易于朗读、背诵。且蕴含着浓郁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1)字理识字。从汉字的构字特点来看,文字学上有“六书”之说。其中的象形、会意与形声较容易为学生理解,教材对此作了相应的安排。一年级上册的《日月水火》《日月明》展示象形、会意的造字方法,增加趣味,又加深记忆;一年级下册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如《小青蛙》《动物儿歌》,“识字加油站”中的“包字族”识字。《小青蛙》和“包字族”识字通过母体字“青”“包”与不同形旁的搭配,构成不同意义的字,让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动物儿歌》通过展示各种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使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

此外,像《姓氏歌》、“识字加油站”中的“加一加与减一减”,都体现了合体字的构字特点。

(2)同类事物列举识字。在同类事物的列举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激发起想象和联想,在同类事物之间、记录同类事物的汉字之间的相互关联中,学习生字,从而提高识字的效率和效果。如《操场上》和“识字加油站”中的“身体器官”。以“操场上”为例,这篇识字课文,首先列举了六项体育运动——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记录这六项体育运动的主要动词,其字形有着共同之处,“打、拔、拍”为“扌”,“跳、跑、踢”为“足”,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一方面可以发现这些生字的共同之处,感受汉字的构字特点,一方面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深对生字的记忆。

(3)以趣味性知识(主要是事物归类)和丰富的活动设计,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春夏秋冬》《猜字谜》。

(4)传统蒙学的识字方法。如:三字经、对韵歌。通过这类识字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悠久的中华文化与文明,为学生传承中华文明搭建了一个适宜的平台,同时为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确立了一个很好的支点。

4.打好坚实的识字写字基础。

识字方面,一年级下册开始接触大量合体字,其中很多是形声字,教材通过识字课、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使识字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

新偏旁的掌握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此教材把每课新学的偏旁在生字条上呈现出来,一课不超过3个。由于偏旁的构字能力有差异,而日后学生查字典时部首是个基础,所以一年级呈现的新偏旁都是构字性强的常见偏旁,且同时是字典中的部首。书后还附有常用偏旁名称表,列举了本册新学的28个常用偏旁,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识记。

为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和能力,一下教材还安排了学习音序查字法。这一安排也是前有铺垫,后有巩固。语文园地一中,通过大小写字母对照呈现,让学生学习并熟记大写字母;语文园地二中,通过打乱字母顺序,让学生将大小写字母连线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大写字母的识记,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语文园地三中,学习音序查字法;语文园地五中,用比赛查字典的方式复习、巩固音序查字法。教材通过这样的编排,也希望传递一个理念:任何知识和方法的学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渗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利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生字。

写字方面,结合写字学习基本笔画,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端正。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专门的“书写提示”栏目,每一次学习一种汉字笔顺书写规则,为学生打好写字基础提供凭借。

5.开拓多种识字渠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每一次“识字加油站”的安排,都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不同渠道识字,各种媒体、身边生活、甚至我们自身,处处都是识字的资源。两次“展示台”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比如,从其他学科的课本中识字,从食品包装上识字。通过在生活中识字,不但可以辅助学生完成课内的识字任务,还可以促使学生突破教材要求识读的字数限制,认识400个字以外的生字,增加学生的识字数量。在生活中识字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它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乃至义务教育阶段。

阅读教学编排及主要特点

1.阅读教材的双线编排。

如前所述,教材的编写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阅读单元。一年级下册六个阅读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安排如下:

从教材中可以看到,每个单元的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在教材中未予明确命名。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这一点,从低年级教材中就已经开始体现。具体到一下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后练习和文中的泡泡里,为教师教学提供线索和抓手。

比如,第七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在《一分钟》的课后练习中,让学生用“要是„„就„„”的句式来说话,既是基于课文内容,又需要学生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断;《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说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也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结论。

又如,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学习要素。虽然泡泡吐在“孤单”这个词语旁边,但这种方法要在这课教学中重点指导和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孤单”,在接下来的课文《怎么都快乐》中,“独自”“静悄悄”“有劲”都可以用这个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在后续的阅读学习中,更可以反复操练和巩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2.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低年级教材对于朗读训练的安排也有梯度和层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拼音这个工具,能够借助拼音正确地朗读课文。一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出了“读好长句子”“读好对话”和“读出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的要求。 教材是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学习目标的提出都不是孤立的,都会前后勾连,相互照应。教师在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利用好教材,抓住重点,瞻前顾后。比如读好长句子的要求,虽然教材中在第三单元的《端午粽》和《彩虹》中作了明确的要求,但在之前的课文中已有铺垫,出现过比较长的句子,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四个太阳》。教学中不妨随时抓住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语文要素的落实贯彻学期始终。

在词句训练方面,多数课文后面安排了词语或句子的练习。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从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生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主动积累、积极实践,最后指向运用。

3.重视阅读和表达的关系。 阅读是输入的过程,表达是输出的过程。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阅读活动与语言表达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而在阅读教学中,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抓住学生语言内化与输出的关键期,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

课后练习中,有的是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语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的题目,如《一个接一个》“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一分钟》“一分钟能做什么”;有的是要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表达的题目,如《端午粽》“你知道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有的是让学生尝试进行书面表达的题目,如《我多想去看看》课后,布置学生以“我多想„„”开头,写下自己的愿望。

4.倡导大量阅读,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 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今后的写作能力是难以得到提升的。扩大阅读量,加强课内外沟通,是这套部编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和大人一起读”是教材新设的栏目,目的是照顾此时还不具备独立阅读能力的学生,采取大人伴读、亲子共读的方式,让大人和孩子一起听读故事、听读儿歌童谣。这样的编排,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与学前教育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爱上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提倡无压力阅读,不着痕迹地将学生领进阅读的大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下的“快乐读书吧”,内容是“读读童谣和儿歌”。这是在一上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之后,开始循序渐进、按类别推荐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第一步。童谣和儿歌,是学生学前就开始经常接触的、耳熟能详的文体,学生阅读起来亲切自然,不会产生畏难情绪。教材内容由一本翻开的书页呈现,由两首儿歌和童谣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文前和文后的三个泡泡,激发学生阅读童谣和儿歌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愿意和小伙伴分享阅读感受和书籍。

5.长课文的编排。

一年级下册教材,课文的长度相应有所增加。多数课文的长度控制在200字以内,少量课文的长度达到300字左右,如《要下雨了》《小壁虎借尾巴》,最长的一篇《动物王国开大会》,有18个自然段,字数达到了450字。之所以在低年级教材中安排少量长课文,是希望学生能够从阅读初期,就有从整体上关照文章的初步意识,并且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阅读能力进行自主阅读,成为一个主动、积极的阅读者。

有鉴于此,教材中安排的长课文,一般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体裁多为童话,内容活泼有趣,容易引起阅读兴趣;二是结构具有反复的特点,学生阅读了第一个环节之后,比较容易推测出下面的情节,并且能用前面的方法进入下面的学习;三是配有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好长课文的这几个特点,在教学中抓住重点,适度放手,有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

6.连环画课文的编排。 课程标准在低年段提出“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的要求,如何理解这个要求?一方面,学生能够借助图画理解文意或语意;另一方面,在识字量还不多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运用多种阅读策略认识生字,如,借助图画、生活经验、上下文语境,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进行猜读。这对于培养学生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发展学生独立识字和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有帮助。

为此,教材在一年级上、下册,有计划、有梯度地安排了3篇连环画课文,分别是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一年级下册的《咕咚》《小壁虎借尾巴》。

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如,《小蜗牛》一课中没有标注拼音的生字和词语,都是可以从图画中推测出来的,如“蜗牛”“草莓”“蘑菇”。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借助图画猜读生字,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学习方法。一年级下册,除了继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还可以运用更多的阅读策略猜读生字。

教材采用难字注音而不是全文注音的方式,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阅读非全文注音读物,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心。难字注音中的“难字”是指:(1)不要求认读的生字(即见面字);(2)要求认读的生字中,学生凭借上述识字策略无法猜读出来的字。

以《咕咚》一课为例,除了本课要求认识的12个生字(见课后生字条)之外,还有“湖、腿、极、哇、啊”5个学生不认识、本课也不要求认读的见面字,这5个见面字,教材中全部标注了拼音。

而对于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凡是学生可以通过上述策略猜读出来的生字,就不标注拼音,放手让学生去猜读。无法借助上述手段进行猜读的生字,标注了拼音。

本课12个要求认读的生字中,未标注拼音的有6个,分别是“咕、咚、吓、鹿、象、拦”。这6个字可以借助下面的方法猜读:

“咕、咚”两个字,学生从上下文可知,这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大体可以推测出:比较重的东西掉到水里,会发出“咕咚”的声音;再利用已经学过的形声字规律,可以准确推测出这个拟声词的读音。

“吓”字,学生之前已经认读过“了、

一、跳”,那么“什么了一跳”?学生调动平时的口语经验就可以推测出,应该是“吓”字,没有其他的搭配;再利用形声字规律进行印证,这里可以确定是“吓”字。

“鹿、象”两个字,学生借助第107页的插图,看图即可知字。

“拦”字,借助第107页的第2幅插图,可以看出野牛是站在其他动物的对面,挡住其他动物的去路;再利用形声字规律,可以推测出是“拦”字。

在猜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但是,在同学间相互交流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进而学会今后怎样处理类似的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并不简单地指向学习的结果——认识汉字,而是同时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教材编写的思路是:构建口语交际目标体系-围绕目标体系,选择符合目标的交际话题-在交际话题之下,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根据话题和情境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这其中,交际习惯和交际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

一下的四次口语交际,包括两次独白类话题“听故事,讲故事”和“一起做游戏”,一次功能类话题“打电话”,一次交流类话题“请你帮个忙”。每一次口语交际,都以小贴士的方式列出一至两项一般性的、可以迁移运用于日常交际活动的重要交际原则,使学习重点一目了然,目标体系一清二楚。

需要注意的是,凡是前面已经涉及过的要素,都是默认向下兼容的。只要是学过的,在后面的学习中都要持续性地提要求。比如一上提过的“当众讲话要大声”“要注意听别人说话”“跟人沟通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在之后的学习中都要反复提及。不止是口语交际课的学习,在平时的日常交往中,也要反复提醒,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

第4篇:部编版语文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一、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自然风光"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学会课文围绕一个意思去写的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本单元重点

(1)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很多片段都有关键句,根据这个句子可以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全文的关键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是一个段的关键句。《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小城的街道更美"都是段落的关键句。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句去把握文章的内容。

(2)学会运用关键句,围绕一个意思去写。学会文章中关键句的作用,学会在关键句的引领下写作。这样的关键句可以是整个文章的中心句,也可以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

三、课时安排

《古诗三首》2课时 《富饶的西沙群岛》3课时 《海滨小城》2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3课时

第5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要求进行编排的。主要由《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2.本单元重点:

(1)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有意安排了这一训练点。《竹节人》阅读要求中安排了三个任务:①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②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快乐。③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课文要求按照三个任务关注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宇宙生命之谜》在课后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想探究下面这些问题,会怎样阅读这篇文章?①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没有生命的?②人类能否移居火星?这样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读书目的采用合适的阅读方法。《故宫博物院》一课的两个任务是:①为家人设计故宫参观路线。②为家人介绍景点。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学到的方法来有侧重点地阅读。

(2)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竹节人》一课,作者在描写玩竹节人和老师也在玩竹节人两段内容时,就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传统玩具的喜爱。《宇宙生命之谜》一课表达了作者对宇宙生命之谜的好奇心和科学家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写法,写事物时融入感情。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9.竹节人

本课写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竹节人带给人们的快乐和老师也喜欢玩竹节人的事实。重点是明白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2

学生分组,分别带着不同的任务去读课文,然后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本课作者先介绍了一些天体知识,提出了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然后讲出了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几个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排除了好多行星之后,认为火星上可能有生命,但经过科学探索之后,这个可能也排除了。尽管如此,宇宙生命之谜并未揭开。本课重点是教学生学会探究不同的问题,要学会不同的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

10.宇宙生命之谜

2

分析说明文语言准确、逻辑性强等特点。让学生分组探究不同问题,然后汇报,教师评价指导,使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阅读课文。

11*.故宫博物院

本课为了详细介绍故宫博物院,共提供了四份材料。这四份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故宫。重点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完成两个不同的任务。

1

学生分组,然后各小组选择要完成的任务,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阅读课文,搜集筛选相关信息。汇报后,教师点拨指导。

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

出示一些让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美食、旅行、梦想等,让学生先说说这些活动的作用,再来围绕话题写作文。

1

先说一说自己觉得给生活带来美好的活动,然后范文引路,学生练习,完成后交流提建议。

语文园地

学习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有目的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并练习写人入迷的情景,学会逐项说明理由;理解积累古诗《春日》。

1

指导学生先自我感知,然后听教师指导,再练习巩固。

第6篇:【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教学建议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重温革命岁月”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革命先辈们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活动。

2.本单元重点:

(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七律·长征》。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记叙革命历史的,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要通过朗读,理清课文脉络。对重点段落要细细品味,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描写场面的。每篇课文中作者在记叙故事时都写了具体的场面,点面结合,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来写场面。

内容

教学要点

课时

教学建议

5.七律·长征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是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这首诗歌。

2

1.

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

2.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句描述的情景,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位战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

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2.抓重点词句,

重点是体会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方法。

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

7.开国大典

课文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重点是朗读课文,理清课文中描述的典礼的几个环节,感受典礼场面的宏大和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的激动、自豪,感受毛主席的领袖风采及人民对领袖的爱戴。

2

1.自读自悟,领悟思想感情,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

2.从语言入手,深刻体会文本内涵。

8*.灯光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为此付出的牺牲。重点是体会郝副营长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1

抓住“多好啊”和“灯光”这两个关键词深入分析,体会郝副营长的奉献精神。

口语交际

根据演讲内容拟定题目,编写演讲稿,参加演讲活动展示自己。重点是掌握演讲技巧。

1

学生欣赏优秀演讲稿,学习写有说服力的演讲稿,观看演讲视频学习演讲技巧。

习作

本次习作要求从校内外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中,选择一项写下来,练习记叙活动过程。重点是抓住重点写,点面结合。

1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把印象深刻的部分写下来,

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

语文园地

学习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了解运用相同句式写句子和用不同表达方式表示“说”的方法,学习说法创作方法,积累爱国名句。

2

学生先感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技巧和方法,尝试运用。

第7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材分析及单元备课

第4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童话世界”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和“语文园地四”。课文包括《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滩上的童话》《我是一只小虫子》。童话世界充满着真善美,阅读童话时,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从中领略到一些美妙的东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勇敢坚强的品质、热爱生活的行为等。《彩色的梦》会让我们在小朋友的绘画作品中感受到世界的美丽;《枫树上的喜鹊》则让我们懂得了人与鸟儿是能和谐相处的,鸟儿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沙滩上的童话》使我们感受到小朋友的天真快乐和丰富的想象力;《我是一只小虫子》让我们走进昆虫的世界,看一看它们的快乐和忧伤。让我们在童话故事中再次感受这世界的美好。

“语文园地四”由“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六个栏目组成。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58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故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4.能规范书写全包围、三包围结构的字。

5.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6.看图,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 7.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三、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58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4.看图,发挥想象力,写一段话。

四、单元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童话故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 2.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五、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童话故事和发挥想象这两条主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能力。

学生以“文、图、想、问、画”为基础,从童话故事中体会到想象力的神奇以及童话故事背后的童真和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积累一些重要的字词和优美的句子,让这些字词和句子扎根于头脑中,为写话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单元课时安排

8.《彩色的梦》

2课时 9.《枫树上的喜鹊》

2课时 10.《沙滩上的童话》

2课时 11.《我是一只小虫子》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2课时

上一篇:学风建设活动策划下一篇:小区物业管理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