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饮食文化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西方饮食文化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于饮食和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需求,因此对于饮食的品味已经不再仅限于食物的本身了。在这其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饮食的文化和创意,既然提出创意,也就代表着饮食文化中参杂着餐具的设计。

第一篇:西方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文化作为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知识、信仰、艺术、习俗等等,以及人类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通过学习获得的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文化中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当今世界正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中西方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往来也变得更加密切。由于各个国家受气候环境、政治制度、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各个国家在饮食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本论文主要从饮食文化的概念、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及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等方面阐述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异同。对中西方饮食文化间的差异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加强中西方各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减少因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

【关键词】差异;饮食;文化

饮食,在远古时代以来就在人类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们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结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形成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特点。西方的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本文试图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更好地展现西方饮食文化特点,从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适应能力,推动我国饮食文化特点向全世界各国传播。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

1、饮食观念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影响了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对食物口感的重视程度,不仅如此,人们还注重食物的外观;西方人的饮食都是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重视原料的新鲜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营养价值。所以西方人喜欢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汉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强调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在满足饥饿感的基础上能否给人体带来必须的营养成分。

2、饮食对象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以米饭或面食作为主食,人们的日常饮食主要以素食为主,蔬菜类菜品占主导地位,肉类和鱼类经常在节假日等聚会或筵席时使用。“据西方的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饮食对象中,像黄瓜、白菜、豆角等绿色蔬菜是首要的选择目标。在西方国家中,人们的主食以各种形式的面包为主,肉类食物相对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饮食对象这方面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人在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由于肉类食物的营养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别喜欢吃肉食,例如:牛排、猪排、火鸡等肉类食物。

3、饮食方式的差异

在中国,中国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来都只有一种形式,就是每个人都围着圆桌团团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这样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们称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够带给人们一种亲切的感受,使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对中国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这样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国家中,无论是在家人之间举行的聚餐还是商务人士举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仪式,西方人更喜欢用自助餐的形式来享用美味。人们在这种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随意吃到喜爱的食物,还可以让人们边用餐边和不同的人们进行交谈,同时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强调自我尊重的原则发挥的恰到好处。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饮食风俗的差异

饮食风俗的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例如: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们说的每天的饮食内容。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人就以米和面作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类以蔬菜类为主要食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节日食俗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将每个节气都设成相应的节日。在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吃相应的食物来庆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主要是煮汤圆吃。

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汉堡为主,以牛肉、猪肉等为主要菜类,人们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节日食俗相对中国的节日食俗而言,没有那么讲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礼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识比较高,人们会举行宗教仪式并且举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鸡、烤乳猪等食物来表达对人们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乐的心愿。

2、气候环境的差异

中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突出,总体来说东、西两部分地区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东南部主要是临近海洋。因此中国的气候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差异,所以中国人利用这个特点在海边以鱼类、海鲜为主,山区以野果和山珍为主。我们以米、面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植物的生长。由此看来,中国人由于受气候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素食为主的饮食文化。由于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主要由陆地与海湾交错而成,因此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文化。由于受气候影响,西方国家十分适合发展畜牧业以及利用开发海洋资源,这也使得他们养成了肉类食物作为主食的饮食文化。

3、宗教信仰的差异

古代中国在最初的时期是没有本国宗教的,所以我们的宗教意识相对来说不是很强。后来我国开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刚刚被传入的时期,佛教的僧侣们的饮食和普通民众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后来,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慢慢发展,统治者开始限制僧侣们的饮食,禁止僧侣们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道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宗教,道教在饮食方面和佛教的规定一样,也禁止信奉者吃肉类食物,提倡吃蔬菜类等食物。

宗教对西方国家的影响特别深远,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规对人们的日常饮食也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们的日常饮食以素食为主,不吃肉类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如今的基督教徒们在饮食方面基本上没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类的食物还是禁止食用的,肉类食物必须是已经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西方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彼此间互相吸收。这不仅为我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为西方的饮食文化增添了中国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国的餐饮市场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着接受这些西式食物。随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交融,不但带来了甜点、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制作工艺和健康的饮食方法,这些都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增添了新鲜活力。由此看来,中西方各国的饮食文化在彼此的国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国人民对彼此国家的饮食也都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喜爱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离不开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四、结论

综上所述,饮食文化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间的往来交际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篇论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不同方面产生的差异,并且对此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但使人们在接触到类似问题时,明白了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还能让人们更好的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表现方式,而且能够增长中西方各国人们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中西方各国人民在交际时,避免由于饮食文化的不同造成不恰当的行为举止而产生的误解和尴尬场面。

【参考文献】

[1] 郑俐娟. 从跨文化角度探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 语文学刊, 2011(03).

[2] 徐先玲. 西方饮食文化[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5(8),2.

[3] Hawthorne, Nathaniel. The House Of Seven Gables [M]. New York: Bantam Books Inc, 1981.

作者:张宇纯

第二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反映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本文从中西方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用餐方式、餐饮礼仪、餐具的差异等方面入手,对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目的在于明确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作者简介】李华军,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饮食文化以民族为单位,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一种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而饮食的差异则深刻透露自身的文化背景。具体而言,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性突出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内容、用餐方式、餐饮礼仪、餐具等方面。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饮食观念的差异。中国注重美性饮食观念,在饮食中,食物的味道极为重要,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相反,一道菜的营养价值高于不高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菜的味道要好。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到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吻合的,一切以菜肴味道的美好、协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西方人对待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不追求花样和饭菜的其他功能。西方追求的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注重营养均衡,讲究热量、维生素、蛋白质摄入的比例和多少。他们认为“吃”关键在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的攻击,则其他方面并不讲究。在现代西方社会,除了营养的需求外还十分重视养生。

2.饮食内容的差异。由于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又加之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五谷杂粮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蔬菜,植物类菜品占主导地位。我国民族文化和地域风情悠久而多元,形成了饮食内容丰富多样的特点。最具中国地域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八大菜系:徽菜、粤菜、湘菜、川菜、苏菜、闽菜、鲁菜以及浙菜。中国人喜欢热食, 除正菜前的几样小碟是冷菜外, 主菜都是热的。

西方人在饮食上多是食用荤菜,主要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如牛肉、鸡肉、猪肉、羊肉和鱼等,辅以植物类。这是与西方的游牧、航海民族文化相联系的。航海、游牧民族以渔猎及养殖为主要活动, 辅之以种植业, 这就决定了他们饮食的主要来源是动物。此外,西方人多习惯生吃蔬菜,他们不仅生吃西红柿、黄瓜、生菜,连洋葱、西兰花也会生吃。

3.用餐方式的差异。主要差异是中国人讲究“热闹”,西方人讲究“安静”。在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喜欢团团围坐, 共享一席,大家习惯坐在一起吃饭,这样才能体现团结、友好的用餐气氛。中国人普遍认为共餐制能够营造一种和谐、团结的就餐氛围。在就餐时,人们通过敬酒、劝菜等方式,沟通情感、增进情谊。因此,共餐制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在西方,无论是宴请还是平时一般都采用分餐制,一人一份,各吃各的。西方比较流行的是自助餐,也即把所有食物陈列出来,大家根据各自所需,可以自行选取喜欢的食物。西方饮食文化讲究分餐制,各自点菜,各自享受,能够很好的体现节俭用餐的特点,保证了每餐都吃完,而且还有益于身体健康。这种就餐方式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自我的尊重,将个人的自主与独立置于首位,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大家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热闹的就餐氛围。

4.餐具的差异。在餐具的使用上,中国人主要使用筷子,此外还会用到各种形状的汤勺、碗、碟、杯子、餐盘。在中国,人们讲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与菜品的协调搭配,注重的是一种美的享受。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辅之以汤匙,吃饭用碗盛。

西方人的餐具多用金属刀叉,主要有不锈钢或镀银、纯银等餐具,以及各种杯、盘、蛊、碟,而且各司其职,不可混用,比中国的餐具要复杂得多。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在西方,人们习惯用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

三、結语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明显的,而且各有长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特点,不同的饮食文化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风情养成中我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及其特点。西方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点的饮食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的饮食文化差异将使人们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享受不同的饮食带来的不同感受,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互补与融合。

参考文献:

[1]贡佳,耿菲菲,周瑾.从饮食方面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4(97).

[2]韩敬娟.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语文学刊,2011(2).

[3]梁璐茜.饮食文化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5).

[4]刘伟.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科技视界,2014(20).

[5]吴凡十.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考试周刊,2013(75).

作者:李华军

第三篇:透过餐具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对于饮食和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财富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的需求,因此对于饮食的品味已经不再仅限于食物的本身了。在这其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饮食的文化和创意,既然提出创意,也就代表着饮食文化中参杂着餐具的设计。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民以食为天是我国人们的基本理念,而中西方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还涉及到餐具的设计。下面本文针对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差异了解到餐具所起到的作用,以期能够促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减少国家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餐具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前言:现阶段,随着我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不断的学习汉语想要了解中国的文化,这也成为我国社会中的一种潮流。饮食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饮食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们的生活质量、精神生活息息相关,饮食的文化也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经典的文化。而产生各国之间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中就包含了餐具的不同。因此本文针对餐具设计中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的产生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研究做出贡献,使跨国文化之间的交流避免因为文化差异产生误解,也能够有效的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互补。

一、中西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也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内涵,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而西方文化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下面就针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内涵的特点进行研究[1]。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指的就是我国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饮食的生产和消费的一个过程,这也是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积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饮食文化也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从开始的茹毛饮血发展到用火烧食物,再到后期唐朝和宋朝的发展阶段,进入到现在的比较繁荣的时期,这些都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成果。我国主要有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这些菜系能够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比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这些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2]。

(二)西方饮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西方饮食文化是西方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西方的意大利菜是饮食文化的鼻祖,而法国菜则是西餐的国王,美国菜是最新兴起的新贵。西方饮食中,日常都是以肉为主,素食作为辅助,这也是西方饮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西方国家饮食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意大利菜、法国菜、美国菜和德国菜等等。这些菜的特点都能够良好的体现出西方国家在饮食方面比较精湛的厨艺。而西方人为了能够保证饮食的均衡,经常生吃蔬菜,这也是保证其营养不会流失的主要手段和特点[3]。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饮食观念的不同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因此种植业也比较发达,正因为我国食物的种类相对比较多,因此烹饪的技术也多种多样。但是在西方国家则是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其饮食也是以肉类为主,烹饪的技术相对中国也变得简单。同时由于饮食习惯和食物的不同,其餐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方在用餐过程中会使用多种类的餐具,并且在进餐的时候会使用刀叉,而中国在用餐的时候餐具就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分类,进餐的时候也仅仅使用筷子和勺子。这些都是中西方饮食观念不同所产生的[4]。

(二)饮食方式的不同

西方的餐饮文化和中国的餐饮文化上有着非常多的区别,就在饮食方面来看,中国的饮食文化主要就是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吃饭的过程就是团结和和谐的体现,所以中国一般都是用圆形桌子用餐,这种也是中国的共餐制。而在西方,不管是请客吃饭,还是全家团圆,都是用餐的人一人一份,自己吃自己的,这种饮食方式也被称为分餐制。这两种用餐制度的不同就决定了餐具使用的不同,西方国家一般情况下在用餐开始到结束,盘子和刀叉的基础数量就是七份,而中国则是一人一份,因此在餐具的设计和使用上就能够明显看出西方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别[5]。

(三)饮食内容的不同

在饮食的对象上,中西方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般饮食的主要内容取决于这一地区的气候和主要产物。由于西方国家主要是海洋性气候,因此西方人主要以肉类为食物,素菜则是辅食,西方人几乎每天的食物都是牛肉面包和牛奶,因此饮食比较单一[6]。中国人则和西方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中国一般以素食为主,肉类为辅助,主食是大米和白面。但是中国由于物产比较丰富,所以菜品样式也非常丰富,这种差异的存在就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出现了差别[7]。

(四)烹饪方式的不同

菜品的色香味一般都是通过烹饪的手段体现出来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中,中国和西方的饮食呈现出不同的烹饪特点。中国人把烹饪视为一种艺术,因此烹饪的方式非常多,如:煎、炒、烹、炸、烧炖等,还需要配上各种各样的辅料,这样才能够使食物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也是中国饮食和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西方对于餐饮的原料非常挑剔,但是烹饪过程就比较简单,这就是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

三、中西方餐具设计中的传统饮食文化

(一)餐具的产生

餐具主要就是用在分发和取得食物的一种工具,同时也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其中详细的可以分为:碗、盘、豆、盒等等,取得食物的可以分为:筷子、烧、匕首、刀和叉等。餐具的生产是人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发明,尽管这种发明过程比较缓慢,但是从开始发明就意味着其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8]。最早的餐具并不是设计,仅仅是为了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这也是人类最早期的简单的发明,同时也开启了人类餐饮文化的大门。现阶段餐具的基本功能和饮食文化相结合,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饮食文化需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餐具的发明和使用也展现出了不同的特点[9]。

(二)中国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有着非常长久的历史,其餐具的演变也记录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饮食餐具不断的发展,在原始的陶器阶段,一直到瓷器是餐具的发展顶峰。同时中国人在研究美食的时候还需要与餐具相结合,这样的搭配,才能够使吃饭的时候方便、简单,还能够相互呼应。这种完美的结合使食物和器具的美都得到非常完美的展现[10]。

(三)西方餐具的变化

餐具的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在野蛮向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人类的进步有着快慢之分,这一点在西餐的餐具上也能够看出,西方餐具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短,因此发展也比较迟缓。随着12世纪叉子被引入到欧洲国家,人们非常喜欢这一餐具,因此得到良好的传承。在西餐的餐桌上,刀叉是常见的工具,主要就是用刀叉把食物分成小块,以至于现阶段的西方餐饮中还是刀叉并用。在西方餐具的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西方和东方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就是材料的发展情况决定了餐具的发展[11]。

(四)饮食文化和餐具之间的互动

餐具的发展是随着饮食文化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这也是人们长期的饮食生活中最终积淀而成的,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人们对于实物的热衷,这样的热衷心态也影响了最新的餐具的使用和发明。例如:咖啡的流行和风靡,致使全球都推出了具有不同种类的咖啡杯和咖啡壶。由此可见餐饮文化和餐具的设计是相互支持的,餐具的使用也能够在餐饮文化的发展中得以继承[12]。

四、餐具设计影响现代饮食文化

(一)进餐的习惯

1、筷子和叉子

筷子和叉子是中西方饮食之间最为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在饮食过程中使用筷子, 需要的就是一双筷子之间的配合,这也是我国比较流程的一种说法,团结就是力量,这也是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的因素。筷子的形状比较圆,而且并不锋利,利用筷子使菜品入口,不会伤害人们的唇舌,这也是出于儒家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刀叉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人的性格相似,例如:西方人习惯用刀叉把食物切开,人们也习惯对于未知的事物刨根问底。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的不同追求,也导致了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13]。

2、合餐和分餐

中国的饮食,实行合餐制度,并且餐桌上鸡鸭鱼肉全都齐全,食物的数量多于食用的数量。而西餐则使用的是分餐的支付,这样也能够保证食物更加卫生,不会浪费,即便是西方人的晚餐也仅仅有六个菜,其中还包括甜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看出不同饮食习惯中的个体概念。中国人的人格构成主要局限在一个区域之内,而西方人的人格一般地立在环境之外[14]。所以在人们和相对自己另一方谈话的阶段,中国人的对方,一般显示出的是另一方和自己之间的关系,英语中的the other 则完全指的是独立的客体,这些情况都能够看出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

(二)食品的习惯

1、熟食和生食

中国人在饮食上面比较喜欢熟食,特别是喜欢刚做好的比较热的饭菜,例如:中国人认为鱼变冷了之后会变腥,年糕变冷了会变的硬,很多菜品都都是在热的时候才能够包成其原有的味道。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西方人比较喜欢生冷的食物,或者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海鲜。西方人比较喜欢海外的探险,所以人们不在乎吃的东西,经常是生的或者是活的食物就开始食用,而且西方人也认为生吃食物能够节省时间,因此西方人比较喜欢生食,这也就需要使用刀叉和比较大的盘子进行食物的分割,而中国人都喜欢吃烹饪好的食物,所以选择的餐具也是筷子和碗。

2、素食和肉食

早在四千多年之前,中国就进入到了农业的社会,因此这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因素,中国人在餐桌上出现比较多的就是谷物类和蔬菜类,肉食是中国饮食中比较奢侈的食物。而西方国家由于周边环海,面积也很小,因此蔬菜和肉类相比较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西方国家一般以肉类和腻之品作为主食,这也是人们饮食习惯不同的主要原因[15]。

(三)烹饪的习惯

1、复杂和简单

中餐在烹饪过程中比较精致,并且文明世界,对于火候和时间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经常出现“盐少许”、“醋较多”的情况,同时中国人也把烹饪方式作为人们表达情感和对生活理解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感性思维。而在西方烹饪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油和盐加上食物放在烤箱之中,就能够做出快餐食物,西方人认为时间比较宝贵,这也是形成西方人饮食简单的原因。

2、意境和直白

中餐在饮食中重视的是意境的表达,基本上表现在菜名上,人们认为好听的菜名能够促进食欲,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饮食欲望,这也是中餐中非常重要的意境。而在西方的菜谱中,菜名非常简单,消费者在名称上就能够辨别菜品的原料和做法,因此西方和中国的菜品在意境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由于其菜品的名称不同,因此选择的餐具也不相同,这也是中国和西方饮食上的差异。

结论:根据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在跨国交流之中,饮食文化是国际中非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这也是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原因。而在中西方发展过程中,餐具的设计和使用直接影响到饮食文化。以上本文在餐具设计影响现代饮食文化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中外人民进餐的习惯、食品的习惯以及烹饪的习惯进行分析,同时也了解到这其中餐具的使用和设计,这样也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出,餐具对于中西方餐饮文化的影响。随着跨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各个方面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会被更多人所了解,两种饮食文化和餐具设计的交流和融合也会使中西方的文化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崔丽娜.从上海世博会饮食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3:114-116.

[2]王娟.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173-174.

[3]耿雪.从《愚公移山》和《老人与海》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文学界(理论版),2011,06:40-41.

[4]丁爱侠.中西方大学生饮食文化和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05:109-112.

[5]张悦.“青”在日本文化中体现的色彩心理感觉——以其包含的色彩范畴及文化内涵为中心[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93-97.

[6]戴跃侬,陆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之跨文化比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06:77-81.

[7]赵治文,全克林.从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西员工工作餐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5,18:157-159.

[8]唐林飞.从华裔美国人对中国饮食的态度看其身份认同的困境——以伍慧明的《骨》为例[J].名作欣赏,2016,12:85-88.

[9]屠玲丽.中西餐饮文化差异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差异[J].中国市场,2016,25:130-131.

[10]赵梅艳.从成语中的动物形象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中华文化论坛,2016,06:80-84.

[11]张广奇,卫静.AA制与DutchTreatment餐桌礼仪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3,21:237-238+240.

[12]贯丽丽.透过社会文化看中西方高等教育差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01:72-74.

[13]常云霞.从传统节日、宗教文化及饮食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语言学习有效途径的文化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1:178.

[14]宫婷婷,刘巧方,赵佳莹.从俄罗斯餐桌看中俄文化差异[J].现代交际,2015,04:40.

[15]谭顺志.不同民族语言所蕴涵文化意象对比——以词汇语义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91-96.

作者:张雪

第四篇: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文章分析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观念、饮食方式、饮食内容、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差异,从气候环境、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探究导致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有助于培养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互补、多元共存。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原因

传统的西方文化是一种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中国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本文着重论述中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方式、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探究深层次文化根源。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1、饮食观念

西方是一种科学理性的饮食观念,重视营养,食物的色、香、味、形次之。林语堂先生说:“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英美人把‘吃’看作为一个生物机器注人燃料,保证其正常运行,只要他们吃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不足道。”这种观念导致西方烹饪方法简易质朴,强调原汁原味,各种菜品独立摆放在盘中,味道上互不渗透。

中国是一种美性的饮食观念,注重色、香、味、形俱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饮食的美味在于调和,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无论是主食、副食还是煲汤,都讲究调和,同时要把握好“度”,无论是材料的搭配、辅料的选择还是烹饪的火候。为了追求美味,食物的做法分为煮、烤、蒸、炒、炸五大类,为此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仅仅刀工就有数十余种,可以把菜切成块、片、条、丝、米、粒、末、泥、茸、球、段等,不仅是追求形美,更有利于味的渗透。

2、饮食方式

在西方奉行的是分餐制、自助式,就餐者都是一人一份,獨自享用。西方宴会的重点在于交流互动,而食物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东方是一种聚餐制文化,大家围坐一起,共同享受桌上的丰盛食物,相互敬酒、相互让菜,通过同桌共食来表现和睦、团圆的气氛,抒发祈愿平安、幸福的心情。中西餐具方面差异明显。东方人喜欢用筷子、汤匙、碗等;而西方人则用盘子、刀叉。餐具之所以不同主要取决于我们的饮食对象。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农耕为主,主食就是米和面,用筷子便可将食物送入口中;西方很多国家祖先都是以狩猎为主,饮食以肉类为主,必须用刀叉才能把肉分开。

3、饮食内容

在西方,温带海洋性气候不太适合农耕却有利于牧草生长,使得畜牧业占据了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西方饮食以肉类、奶类为主,蔬菜在饮食结构中所占比例低。西方人喜爱冷食、凉菜,从冷菜拼盘、色拉到冷饮,而且喜吃生蔬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农立国。主食以谷类为主,副食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植物学者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对于蔬菜的烹调以熟食为主,不喜欢生吃蔬菜或生饮果汁,喜欢热食。

4、饮食礼仪

关于“准时”这一概念,中西方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即“时间的单一性”和“时间的多样化”。时间的多样化模式主要存在亚非拉地区,宾客往往晚于约定的时间。而时间单一模式主要存在于欧美西方国家,宾客们会准时到达,最晚不超过10分钟,否则将视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关于用餐氛围,中国人吃饭要有一个热闹、温馨的环境,边聊天边吃饭,才能表达出主人对客人的热情款待。西方人聚餐时,喜欢安静、优雅的环境,吃饭时大声说笑或发出奇怪的声音视为一种粗鲁的行为。

用餐时的礼仪,中西方有很大差别,以饮酒礼仪为例进行说明。中国人为表示好客,往往是劝客人多喝点,盛情难却,客人不得不一杯接着一杯地喝。而西方人喝酒享受的是酒的美味,杯中酒不可过满,如果客人不想喝酒,掩杯即可,主人不会勉强。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1、气候环境

一个民族的饮食对象与其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方许多国家都位于北纬35-60度之间,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海洋捕捞,因此主食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而中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形成了以大米或小麦为主食的饮食风格。

2、哲学思想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西文化的差异影响了各自的饮食文化,体现为“合同”与“分离”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主张“天人合一”,这种“合同”思想集中体现在烹饪上为“五味调和”。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在保留原味的基础上进行调和,中国人认为把多种原料放在一起,就如多种化学试剂发生反应,经这种过程搭配出来的菜美味可口,此外注意把握火候,也就是哲学上说的“度”,不同的火候就会烹饪出不同的味儿。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互相融合、互助渗透,追求一种整体统一的境界。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是形而上学,强调理性思维,菜肴追求自由开放,除少数汤菜是把多种荤素原料混合熬炖以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鸡就是鸡,菜就是菜,牛排就是牛排。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口味上各种原料互不掺杂,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饮食文化。

3、价值观念

中国人自古注重和谐,“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崇尚集体主义,家庭观念浓重。共餐制被视为集体主义的象征,标志着友谊与亲情。以圆桌为基本特色的共餐制,体现了一种团圆、和睦的文化氛围。

西方主流的价值观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人个性张扬,注重维护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权利。文艺复兴运动后,为了各取所需、尊重他人,人们实行分餐制,不仅避免了浪费,也更加卫生,更体现出以人为本、自由、平等、重视个体等精神。

此外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还受到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综上所述,中西饮食在观念、方式、内容、礼仪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都可以在文化层面上找到根源。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互补,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地饮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也必将出现新的变化,展现新的活力。它一方面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在交流、碰撞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发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必将促进中国饮食文化在全球广泛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2] 赵荣光, 谢定源. 饮食文化概论[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3] 毕继万.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 娜塔莎. 中西饮食文化内涵与观念[D]. 浙江大学, 2012.

[5] 钱 穆. 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1.

[6] 赵燕霞. 透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11): 20-22.

【作者简介】

张继红(1989—),女,汉族,河北省保定市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作者:张继红

第五篇: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摘 要: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地理等生活环境所造就的,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当然也包括不同的饮食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等饮食文化也产生了严重的地域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在对饮食的认识、饮食的内容以及饮食的特点和要求上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 饮食文化 饮食观念 用餐礼仪 差异

1 中西方饮食特点

1.1 中国传统饮食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五千余年,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这灿烂的中华文化,当然中国的传统饮食也不会例外[1]。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其自己独有的特征:第一,中国的饮食丰富多样,风味十足。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个地方在气候、物产、饮食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在不同地方生活的人群,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都会去创造更适合自己生存的饮食文化,如地处中国南部的重庆、四川等地,气候潮湿,人们为了更好地去除体内的湿气,一般多以辣椒加入食物,进而火锅逐渐成为当地的特色食物。虽然其他的地方也会有火锅,但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没有当地的正宗。第二,中国的饮食具有季节差异性的特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选取不同的食材,对食材采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季节就会有不同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冬天气味醇厚,夏天味道清凉爽口。如大家熟知的黄瓜,冬天的时候,我们可以清炒黄瓜吃,至于夏天,我们可以将黄瓜蘸酱或者清拌来食用。第三,中国的饮食不仅具有精湛的烹饪技术,还讲究菜肴的艺术美感。烹饪技术人员在做菜时一般都会注意食物色、香、味、形、器的合理搭配,给人以味道和精神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四,中国的饮食不仅重视菜肴的色、香、味俱全,还特别重视食用者的情趣。中国饮食对各种菜肴的命名、进餐的方式、进餐的节奏、进餐的环境都有所要求。第五,食与医疗有效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和医疗保健有紧密的联系,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了药膳的很多说法,就是利用食物的合理搭配,将食物原有的药效价值发挥到极致,为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第六,中国的传统饮食具有“平衡”的特点,在古代人们根据自己的亲身实践,将常用的食物分为温、热、凉、寒4种属性。还按照气味将食物分为酸、甜、苦、辣、咸。中国传统饮食中的“平衡”指的就是合理有效地将这4种属性和5种气味有效地搭配,使各个食物的效果达到最佳,使得食用者在充饥之余,使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

1.2 西方饮食特点

相对于更加注重味道的中国饮食,西方饮食则体现出了明显的理性的特征。在饮食中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在意食物的色、香、味等,而他们在意的是营养是否充分地摄入,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特别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的副作用,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2]。即使是每天吃的东西都一樣也必须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在饮食上他们几乎不会将饮食和精神享受联系在一起,他们在饮食上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实用与功利的目的。在西方人的思想中,饮食仅仅只是一种生存的手段,用来充饥,而他们采用了更科学、规范、合理的方式。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和他们认为没有营养的食物,这使得西方人在制作食物的用料上有所局限。

2 中西餐菜肴的差异

2.1 中餐的构成

饮食的最终目的是充饥,然而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饮食的目的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餐的烹饪更加倾向于艺术性,随着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逐渐形成了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3]。对于同一种食物,各个菜系的烹饪方法都各不相同,而且烹饪师会根据季节的不同变换调料的使用,烹饪出口味有别的菜肴,供大家食用。

中餐的制作、烹饪方式颇具复杂性,每一道菜都会有主料、辅料、调味料以及烹饪的具体方法之分,这些具体的要求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验与探究总结而得来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客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厨师可以就调味料和辅料等做出细微的改变进而满足客人对食物味道的要求。

2.2 西餐的构成

西方人在食材的选取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他们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这也正是他们眼中所谓的“硬菜”。而中国的菜肴与之有所不同,中国的菜肴主要吃的是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的烹饪在食材的选择与使用上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人的手中却是再好不过的食材。西方人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度都取之于动物,就连西药有很多都是从动物身上提炼的。因此肉食在饮食中比例一直很高,西方人喜好吃大鱼大肉,而中国正好与之相反,中國人以植物为主菜,主张素食主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又加上中国人口众多、食物紧缺等诸多原因,中国的饮食从很早之前就是以谷物为主,以蔬菜为辅,较少食肉,植物类菜品占据了食物界的主导地位。另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动物是“生灵”,生灵是不可以被杀的,食用就是更不能被人接受的了[4]。从而在中国大开素食之风,进一步推动了蔬菜类植物的种植与栽培,为中国的农业大国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我国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营养观念的普及,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各种肉类菜品的比重也逐渐在加大。同样,在西方人的饮食结构里,蔬菜类呈明显增加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方的饮食结构已在逐渐趋向融合。

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还表现在大多数的西方人都喜欢食用冷食、凉菜,从凉菜的拼盘到水果蔬菜沙拉再到冷饮,西方人的餐桌上根本缺少不了冷菜的存在。西方人比较喜欢生吃蔬菜,不仅是番茄、黄瓜、萝卜等生吃,就连洋葱、白菜等也都用来生吃。而中国人却比较喜欢热食,主菜一般都是热菜,在中国人的眼中,很多菜都只有趁热吃才好吃,一旦菜凉了,它就会失去很多美味。

3 中西方餐饮礼俗差异

在中国,餐饮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是否遵照礼仪文明用餐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文明的重要标准。在中国文化里,用餐不仅仅是为了消除饥饿,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交体验。不单单是中国,很多的西方国家也很注重餐桌礼仪。中西方餐桌礼仪各具特色。例如,在用餐时的座次安排就大有讲究。中西方对在用餐时座次安排的规则是不一样的。

在中餐宴会中,一般都会有主人、副主人、主宾、副主宾以及其他陪同人员,各自都会有固定的座次安排。餐厅门口正对着的是上首,主人应该在此入座,副主人要坐在主人的对面,主宾则要坐在主人的右侧,副主宾坐于副主人的右侧。如果主人与主宾双方携带夫人入席的,主宾夫人坐在主人位置的左侧,主人夫人坐在主宾夫人的左侧,至于其他的位次不变。

在西餐中,主宾是最受尊重的,即使在用餐的来宾中有人在地位、年龄、身份等方面高于主宾,但主宾仍然会是主人关注的中心。另外,在西餐礼仪里,女士非常受尊重,主位一般请女主人就坐,而男主人则要退居第二主位。在排座位的时候,大都以右为尊,就某一特定位置而言,其右位高于其左位等。

4 结语

总之,由于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等差异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在了解这些差异后,要知道尊重他国的饮食文化,做到“入乡随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差异已经在进一步融合的过程中了。

参考文献

[1] 曹洪灏.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受其文化影响[J].校园英语,2017(49):187-188.

[2] 周恒延.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J].赤子,2016(24):62.

[3] 梁璐茜.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中学生英语,2016(18):127-128.

[4] 王秋月.从饮食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J].考试周刊,2015(89):16,47.

①作者简介:李兴玲(1979,10—),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作者:李兴玲

上一篇:社交媒体营销论文下一篇:通用技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