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重要性

2022-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农业的重要性

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何怀兵,(1962.10-),男,回族,宁夏平罗县。宁夏农业宣传教育展览中心,经济师,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引入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是克服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途。

关键词:农业;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模式

一、引言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发展,并将其列为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及农业发展。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现代农业提出发展要求并作全面部署,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其做了全面规划,十八大更加旗帜鲜明的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尤其是农村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现代农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纵观我国农业发展现状,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机械化水平较低,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现阶段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和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二者的供给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的效率和变迁方向与速度。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机器生产代替了自然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仍分享农业收入,使得农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被抵消。

其次,农产品过剩与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国内主要的农产品如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都供过于求,价格总体处于低位运行,甚至继续下跌。一方面,粮食消费未明显增加,但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导致供求关系失衡,影响粮食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质量不过关,缺乏国际竞争力,并且我国一直控制粮食出口,粮农产品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仅靠国内市场,农产品过剩的问题很难扭转,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

第三,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率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总量很大,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真正运用于生产,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却少之又少。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65%~85%之间,而我国仅为30%~40%;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80%,而我国只有42%。这不仅造成了科技资源的浪费,也导致农业科技发展缺乏长足动力。

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突围”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经验,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必有之路,也是传统农业寻求“突围”,彻底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现状的根本出路。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类型,主要有三种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可供借鉴: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发展模式;二是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稀缺型”发展模式;三是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均衡型”发展模式。以三国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皆是根据其不同的自然资源供给与外部条件制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尽管三国所走道路不同,但各具自身特色,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间自然环境资源差异较大,分布不均衡,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在农业生产条件和水平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南北经济、东西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区域在自然资源及社会资源配置、科学技术适用、农业生产者素质以及生产管理水平等诸方面存在很大区别。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应立足于各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发挥其区域农业发展资源优势,立足区域特色,选择适当的模式或方法。如沿海发达地区可以发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立足特色农业,发展以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为代表的“精细农业”,同时大力加强农产品的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内陆大中型城市,具备人口环境资源优势,土地相对集中,适宜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或休闲农业等,从而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宽农业发展功能。

(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强化技术推广体系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一方面要保障农业科技科研人员稳定,为农科发展构建丰富的人才基础;另一方面,保障农业科技研究经费充足,为农科研究提供充实的物质保障。其次,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立足先进农业科技的扩散与传播,积极采取多元途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实用转化,切实提升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提高农业信息化程度,努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改进农业生产工具,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生产享受到现代工业进步的实效。

(三)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一是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杠杆,优化农业、农产品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农业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克服市场调节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努力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实现现代农业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丽、傅建辉:《浅释传统农业经济效率低下的原因》[J],载《广西社会科学》2006(5)。

[2]郭卫平、何芳英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的原因分析》[J],载《湖南农业科学》2004(2)。

[3]闫旭:《浅析农产品过剩原因及对策》[J],载《企业研究》2012年(8)。

作者:何怀兵

第2篇: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摘要: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型耕作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以下文章是结合公主岭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对农业机械化处于现代化农业中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重要性

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一个从传统型耕作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以下文章是结合公主岭农业现代化实施情况对农业机械化处于现代化农业中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引新的方向。

1 现代化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背景

现代化农业是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出台,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下日渐提上日程的。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机械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想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农村生产力的提高,现代化农业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经阶段。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度。而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必须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他们之间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采用农业机械化服务,才能使农村推进工业化服务,从而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贫富差距。因而,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2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

只有不断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从而培养他们相应的劳动技术。提高农业机械化建设的发展水平,需要运用现代的文化知识去武装劳动者,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农业技术知识面,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所以说,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前提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状况,决定农业机械化实施程度。从农业机械化过渡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必然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耕作模式,而机械化作业却大大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要求,极大地减少了劳动力的耕作难题,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为机械化农业生产提供了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运作与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领域已经从粮食作物转向到经济作物,从大田农业生产向设施农业转变,有的地区更向观光式农业发展拓宽。农业机械化几乎占据了整个农业生产活动,农民面对着现代化大农业时代的来临,都认识到了时代的必然性。现在的农机化生产作业已成为既经济又能增加效益的方法。此外,节约开支增加效益的方法,要完全依仗人力和畜力的劳动去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思路,因此,只有运用农业工作者的农业技术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从实践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作业运用到我国粮食生产中,不仅能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又能增加作业面积产量,从而能降低作业成本,提高作业的质量,增加农产品商品率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机作业社会化进程加快,竞争激烈促使收费水平下降,一些关键农机化技术获得突破,大幅度降低了农机作业成本,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3 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结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我们会把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现代社会经济当中,从而取得政府财政方面的支持,税收得到优惠,得到金融业扶持等,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法规会对农机化的发展起到支持保护。全社会要积极主动的推动其他农业也加入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当中,从多方面着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得到完善。依法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产品质量、安全质量、维修质量,更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体系标准,进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拓宽发展范围,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设,从而才能建立以农业机械化服务为基础,专业性服务为前提,农机大户为主体,农业机械化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引导市场成为农业机械化的导向,充分体现以服务为手段,融入推广服务的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为日后的农业生产活动提供良好的后勤保证,真正做到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三位一体服务。

实行跨区域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不但能提高农机在使用中的使用效率,还能使农机化服务有它自己的服务品牌,从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机服务在市场和社会上的发展速度,进而更快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和标准化进程。同时,我们还要把农机环保考虑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去,大力拓展农业节能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农业机械效益提高,有效提高农机具的生产效益,便于推广更多更复杂的农业作业型机械,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新旧机型在市场上更新的速度。

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从而才能推动我国农业化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农业化服务体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种植和机械化体系的形成,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的适应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挥出农业机械化服务与生产环境、公共卫生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适应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运用和推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机械化旱作农业,农业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应用,切实有效的推进农业机械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一片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

作者:刘洪刚

第3篇:论农业机械化发展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摘要:农机机械即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统称。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已经完全的走入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当中,为农业生产贡献着巨大的力量。未来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机械而存在,因此农业机械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国家在农业机械方面也做出了惠民政策,可见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关键词:农业机械;现代农业;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功不可没,农业机械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农业生产工作保质保量、有效稳定的完成,改善了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效的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说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意义:一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三是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农业抗灾能力

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农业各部门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机械代替手工工具进行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如在种植业中,使用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动力排灌机、机动车辆等进行土地翻耕、播种、收割、灌溉、田间管理、运输等各项作业,使全部生产过程主要依靠机械动力和电力,而不是依靠人力、畜力来完成。实现农业机械化,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

2 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从使用手工工具、畜力农具转变为普遍使用机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国情,我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均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生产效率不高,农业机械化的目的就是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做到有效完成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使人们利用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农民外出打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了农工双赢的好局面,促进了社会繁荣发展。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物质,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机械的利用,更是农业技术的载体,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装备农业,可以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这对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

如设施农业、深耕深松、高效收获、秸秆还田等技术就只有依靠农业机械才能保质保量并且快速的完成。农业机械将人们从原始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企及的现代农业技术。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脚步。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

4结语

毋庸置疑,农业生产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快速稳步发展。未来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也不可能离开农业机械而存在,农业机械化的稳步发展必然会为未来的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秉福,胡志超,张祖立.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2] 王智才.建设现代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J].农业机械学报.

[3] 舒彩霞,廖庆喜.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推进模式探讨[J].农业装备技术,2003(03).

[4] 吴冠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建立机械化农场[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05).

[5] 杨镝鸣,杨星钊,李冠峰,李照美,钱秋玲.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03).

[6] 谈爱和自治区农机化局.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7] 宋林.现代农业需要发展农机化[J].山西农机,2005(01).

[8] 白人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认识[J].中国农机化,2005(04).

[9] 王硕,朱德泉,王继先,李金才.沿淮地区小麦生产机械化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10] 李成忠,陈玉娟,初杰.浅谈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意义[J].广西农业机械化,1999(05).

[11] 白人朴.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J].农业机械学报,2004(04).

[12] 樊日文.农业机械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2(03).

作者简介:王丽芝,女,就职于公主岭市农业机械化学校。

作者:王丽芝

第4篇: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农业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介绍来反映农业的重要性,并从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四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农业;重要性;现状分析

一、农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

1、粮食安全功能。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的商品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能

2、环境功能。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植物轮作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等。

3、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

4、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二)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4、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像,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二、我国农业现状分析

(一)农业生产规模的现状

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需要扩大农业产出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产出的增加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也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来实现。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低,而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换取农业高产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投入

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利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节约和有效利用土地、淡水资源等,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率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如果再延续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中国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农业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应尽快实现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现状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农民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在我们家乡,农民每年差不多都是在相同的时间种相同的作物,一般不以市场需求作标准,所以每年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都只能低价卖出,因为通过传统种植技术,差不多同时成熟的农产品都大量上市。还有农户一般都要喂养母猪靠卖崽猪赚钱,最开始很多人都喂有母猪,但后来因供过于求,仔猪只能贱卖,因此许多人就放弃喂母猪赚钱了,但后来猪价又迅速上涨,因此很多人都是在不停追逐市场中却赚不了多少钱。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现状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

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1、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普遍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每年的旱灾或水灾都要导致大量减产。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

2、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普通农户的新鲜农产品只能在就近的乡镇低价售出,却不能在外地缺少该类产品并具有好价的市场出售。

(四)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对于我们家乡传统农业来说,普通农户基本上都只是生产者,而不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2、传统的经营者经常忽略品牌形象的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3、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徐佩华,试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农业考古,2006.6;

[2]隋华杰,在WTO条件下我国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3] 薛兴利、李秉龙,[M],农业经济学,2009.[4]窦祥胜、陈天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1.04.

第5篇: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研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与产业相结合即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又是实现产业化的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一体化则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使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更加协调的过程,也是当前我国解决好农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使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并逐步成为支撑各国农业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系统,增强农业的增值能力和增进比较效益,形成自我扩张与发展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在实践中,它表现为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等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即按产业一体化来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具体说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科工贸等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产业实体和高效农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形成一体化生产与经营体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确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连接各类生产经营组织,形成产业链、企业群,培育各类市场,走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路子,以此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化,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就其内涵构成来说,主要有三个要素:一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要素,即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布局合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前景看好,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

导地位并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二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素,即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企业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扩展农产品销售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三是农业产业化的依托要素,即商品基地。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区域化的种植、养殖商品基地有利于宏观管理和指导,有利于主导产品的系列开发,有利于形成销售市场。

二、农业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指能够带来高经济效益,并向经济、社会领域广泛渗透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空间技术等六大领域。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虽然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一直致力于帮助农业克服自然因素的各种干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迄今为止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对大自然的严重依赖,气候、大气和土壤环境变化对农业产业部门经营绩效的不利和不良影响常常难以避免和克服,增加和放大了农业及农企业的经营风险。

农业高新技术有着丰富的内涵。从较高层次上概括及技术构成的内容看,可以将农业高新技术分为三大类。即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高新技术。

一、农业生物技术。它是定向地,有目的地进行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创制的一门高新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细胞技术、酶技术和发酵技术等。应用这一技术可以不断为农业生产提供新品种、新方法、新资源。

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制与开发、虚拟农业研究、农业信息网络化技术、农业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专家系统研制、专业实用技术信息系统及专家系统(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全国共享的农业经济、资源、科技信息网络等。

三、核农业技术,或农业辐射技术。它是农业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为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资源创制了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也为农副产品的延贮、保鲜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同时又为解决一些重大农业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四、设施农业技术。主要指工厂化种植和养殖、计算机农业控制等现代技术设施所装备的专业化生产技术。棚膜栽培、节能日光温室、无土栽培等均属设施农业。

五、多色农业技术。包括绿、蓝和白色农业技术。绿色农业技术主要是指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也就是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从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入手,充分利用资源,实现高效的物质能量循环和深层次的加工与转化,保持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蓝色农业主要指水产品和

水体农业。白色农业主要是指食用微生物产业、食用菌的生产和加工。

六、移植、常规技术组装配套。工业和国防等其他行业高新技术向农业的移植,以及各种常规农业技术融合、交叉、渗透,或者组装与高效地配置,组成一个有机复合技术群,从而达到整体大于个别之和的效果。这种综合,就是创造。综合技术群的作用,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丰富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组织制度创新,其运行的高效必须以高新技术为前提。农业高新技术不仅对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够改变特定制度安排的相对效率,并使某些其他制度不再起作用,或者影响交易费用,并使得原来不起作用的制度安排重新得以运用。

农业高新技术使产出在相当范围里发生了规模报酬递增,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获取规模报酬的初衷得以更好的实现。反过来说,农业产业化也可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本。市场的扩大引起了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进而引起交易费用的增加,意味着原有制度组织的不适应性,迫使经济组织发生改变,从而降低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费用。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因而降低了农业技术创新的费用。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制度变迁,因市场扩大或交易费用等原因诱致的制度创新为技术传播、更新营造了环境,因此又促进了发明创造的农业技术变迁。

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其本身就是高新技术的产物,因为只有在高科技条件下的高投入、高产出,才能体现产业化的特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中国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农业产业的特征决定了农业产业化必须依靠高新技术。农业地域差异大,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靠天吃饭的产业。因此,从业人员把握农业技术变迁的方向,发明、创新和使用劳动使用型或资本节约型生物化学技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要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农业由于市场需求弹性小,对市场的依靠程度比一般产业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导致农业品需求发生经常性的波动。对传统农业来讲,投资大,回收慢,效益低,这是普遍的看法。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正在逐渐脱离以资源为基础的框架,转变为以科技为基础的高技术和高效益农业。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农业技术装备水平若能超过工业,能以人工生长条件代替自然生长条件,农业是完全能够成为高盈利产业的。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生产的分散性使农业不可能像工厂那样进行集中管理;农业的生产特点,农产品鲜嫩易腐的特性,使储蓄和销售也比一般工业品要求高。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较丰富的生产技术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要求政府在农业方面有健全的立法、高效的管理

系统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利用高新技术发展农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农业产业化要求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贸工农一条龙的经营体制。而且,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为了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产业经营主体必然要求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链节上,力求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整个产业在成本下降的竞争压力下,不断发展高新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关键。本世纪50年代初期,发达国家农业增产中的20%-30%是靠技术进步实现的,70年代有60%-80%归于农业高新技术的进步。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增产中也有10%-40%是靠高新技术的进步实现的。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加快,如组织培养、基因、细胞、酶、发酵和生物化学工程等生物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原子能辐射等逐步扩大应用并转向产业化,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及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实践经验证明,广泛采用农业高新技术,建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不仅能大大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有效地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对于改善不良的耕作制度,保护和抵御自然灾害,改良土壤,防治沙化,以及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依靠农业高新技术,是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对实现农业产业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承录. 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 甘肃农业.1996(12)

[2]霍学喜. 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理论框架与政策结构. 1998(4)

[3]祝福云,陈晓墩,刘敏. 高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投入、机制与环境.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1)

学院:文法学院 学号:10211030 姓名:付楠

第6篇:解析喷灌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发布日期:2014-1-6信息来源:佳润喷灌

解析喷灌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资料显示,我国能够以占世界6%可更新淡水资源、9%耕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占耕地面积49.6%有效灌溉面积生产全国四分之三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但我国目前依然要面对现有耕地半数以上是中低产田,已有农田灌排设施工程规范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尽管效果喜人、节水灌溉发展依然滞后的现状。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喷灌机和微喷带设备等新型灌溉设备的建设,竭尽所能地改善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环境。

要维护现有耕地的灌溉面积,通过包括滴灌带设备和微喷带设备在内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节水改造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稳定实现提高粮食单产,降低农业生产本钱是解决国家粮食平安、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突出问题的重要手段。

科学研究标明,现在我国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需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

影响粮食生产的诸多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干旱缺水则是农业生产的天敌”专家表示,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日益珍贵的背景下,依靠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关键。

第7篇:《SCI》收录的重要农业科学期刊.

文章编号:056423945(20000420191202 《SCI 》收录的重要农业科学期刊 蒋悟生

(天津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天津 300074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SCI 》收录的重要农业科学期刊. 关键词:《SCI 》;农业科学;期刊中图分类号:Z89

文献标识码:E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邹承鲁院士指出[1]:科学引文 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

是国际上收集科学论文相互引用最为完备的刊物,它对刊物的学术评价 的标准之一是Impact factor ,即一个刊物在一定时间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 ,同一时间内引用这一刊物所发表的论文的总引用次数为B ,Impact factor =B/A.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中国科学B 辑》只有0.288.在Nature 发表一篇论文,平均有22次被其他学者引用.我国科技期刊由1988年被《SCI 》收录的10种减至1996年的5 种[2],即《中国药学学报》

(ACTA PHARMACOL SIN 、《中国物理快报》(CHIN ESE PHYIS L ET 、《中华医学

杂志》(CHIN ESE MOD J 、《中国科学A 辑》 (SCI CHI 2NA A 、《理论物理通讯》

(COMMUN THEOR PHYS .值得欣慰的是,1998年我国又有2种科技期刊(《

科学通报》和《化学学报》被《SCI 》收录,而中国农学期刊尚未被SCI 收录.由此可见,中国与国际科学界的差距.评价一项科研工作重要性要取决于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要看国际科学界的客观反映.研究结果发表在全国性刊物上,只能引起国内同行的注意,对国际科学界影响甚微,无疑,这将严重影响我国与国际科学界交流.鉴于国内的现状,要想推动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研究人员就应将有创见性、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重要的

学术刊物上发表.鉴于篇幅所限,笔者根据资料[

3、4] ,仅选其中15种被SCI 收录的重要农业科学期刊简介如下: 1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Agr. Food Chem. 《农业化学与食品化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全年12期.该刊刊登本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以便开放有效、经济、安全的食物、饲料、纤维和其它农产品.内容包括分析方法、营养和毒理学、加工和存储期间的化学变化、谷物和畜禽保护化学、化肥对环境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应用等.Impact factor1.732.Indexed in : Biol.Abstr.,Biol.&Agr.Ind.,Chem ,.Abstr.,Nutr.Abstr.,Ocean.Abstr.,Pollut.Abstr.,Sci.Cit.Ind.,En 2ergy Info.Abstr.,Crop Physiol.Abstr.,Curr.Biotech.Abstr.,Curr.Chem.React.等. 2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 gy (Agr.Forest Methorol. 《农业和林业气象学》创刊于1964年,全年20期,18开本.该刊刊登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农业和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论,以及各国近期发表的有关文献的题录.Im pact factor 为1.670.Indexed in :Biol.Abstr.,S ci.C it.Ind.,Agri.Eng.Anim.Breed.Abstr.,Crop Physiol.Abstr.,Curr.Adv.E col.S ci.,Dairy S ci.Abstr.,Environ.Ab 2str.,F orest.Abstr.等.

3 Plant and Soil(Plant Soil 《植物与土壤》创刊于1949年,全年20期,18开本.该刊发表植物生理学(特别是与土壤条件有关的植物营养问题、植物化学、土壤导致的植物病害及生物物质影响下土壤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论文.Impact factor 为11396.Indexed in :Biol.Abstr.,Biol.&Agr.Ind.,Chem.Abstr.,Nutr.Abstr.,Agri.Eng.Abstr.,Crop Physiol.Abstr.,Curr.Adv.Ecol.Sci.,Cadscan 等. 4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Soil Sci. Soc.Am.J. 《美国土壤学会志》创刊于1976年,全年6期,12 开本.该刊主要刊载研究论文,内容涉及土壤物理学、矿物学、化学、微生物学、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土壤生成和分类、水土管理、森林与牧场土壤以及化肥使用和技术的最新进展.Impact factor 为1.577.Indexed in :Biol.Abstr.,Biol.&Agr.Ind.,Chem ,.Abstr.,Eng.Ind.,Ocean.Abstr.,Pollut.Abstr.Bull.Inst.Pa p.Chem.,Agri.Eng.Abstr.,Sci.Cit.Ind.等. 5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oil Biol.Biochem. 《土壤生物学与土壤生物化学》创刊于1969年,全 收稿日期:1998210215 作者简介:蒋悟生(19532,男,辽宁省海城市人,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及“细胞结构复异与毒害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31卷第4期

2000年8月

土 壤 通 报Chinese Journal of S oil Science

Vol.31,No.4Aug.,2000 年12期,16开本.该刊主要刊登土壤生物及其生化活动对土壤环境、植物生长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论文.Im2 pact factor为1.577.Indexed in:Biol.Abstr.,Biol.& Agr.Ind.,Chem.Abstr.,Energy Info.Abstr.,Biol. Dig.,Curr.Adv.Ecol.Sci.,Curr.Biotech.Abstr.,Sci. Cit.Ind.等. 6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Biol.Fert.Soils《土壤生物学与土壤肥力》创刊于1985年,全年8期,16开本.该刊主要刊登有关生物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土壤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快报及评论.Impact factor为1.228.Indexed in:Biol.Ab2 str.,Curr.Adv.Ecol.Sci.,Forest.Abstr.,Herb.Abstr., Maize Abstr.,S oybean Abstr.,Hort.Abstr.,Triticale Abstr.,Weed Abstr.,Sci.Cit.Ind.等. 7 Weed Science(Weed Sci. 《杂草科学》创刊于1952年,全年4期,12开本.该刊刊登杂草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章.Impact factor为1.136.Indexed in:Biol.Abstr.,Biol.&Agr. Ind.,Chem.Abstr.,Ocean.Abstr.,Pollut.Abstr.,Agri. Eng.Abstr.,Crop Physiol.Abstr.,Curr.Adv.Ecol.Sci., Environ Per.Bibl.,Sci.Cit.Ind.等. 8 Journal of E 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 ealth,P art B:Pesticides,Food Contaminants&A gricultural W astes (J.E nviron.Sci.H eal.B 《环境科学与保健杂志,B辑:农药、食品污染物与农业废物》创刊于1965年,全年6期.该刊主要刊载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农药残积物、食品污染物(天然的和添加和其它化学污染物及其生态圈中的代谢物的分析技术,以及现行分析方法的改进等.Impact factor为1.000.Indexed in:Biol.Abstr.,Chem.Abstr.,Ind. Med.,Ocean.Abstr.,Pollut.Abstr.,Sci.Cit.Ind.,Agri. Eng.Abstr.,Cadscan.Dairy Sci.Abstr.等. 9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 griculture(J. Sci.Food Agr.

《食品科学与农学杂志》创刊于1950年,全年12期,18开本.该刊主要刊登研究食品科学与农学基础与应用方面的原始论文和评论,侧重两者相互联系的多学科研究,包括农作物与畜产品质量、农业与林业及环境的相互作用、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营养、味道、防毒安全等.Impact factor为0.936.Indexed in:Biol.Ab2 str.,Chem.Abstr.,Ind.Med.,Nutr.Atrstr.,Sci.Cit. Ind.,Curr.Adv.Ecol.Sci.,Curr.Pack.Abstr.,Dairy Sci.Abstr.,Dent.Ind.,Environ.Per.Bibl.等. 10 Bioscience,Biotechnology,and Biochemistry (Biosci.Biotech.Bioch.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与生物化学》创刊于1924年,全年12期,12开本.该刊主要刊载研究论文、札记和研究简报、论述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物与营养、微生物与发酵工业、杀虫剂化学.Impact factor 为01913.Indexed in:Biol.Abstr.,Chem.Abstr.,Sci. Cit.Ind.等. 11 American Journal of E nology and Viticulture(Am. J.E nol.Viticult. 《美国酿酒学与葡萄栽培学杂志》创刊于1954年,全年4期,12开本.该刊主要刊登葡萄酒酿制和葡萄栽培的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研究论文.Impact factor为01908.Indexed in:Biol.Abstr.,Chem.Abstr.,Nutr.Ab2 str.,Sci.Cit.Ind.,Agri.Eng.Abstr.,Crop Physiol.Ab2 str.,Curr.Adv.Ecol.Sci.,Curr.Pack.Abstr., Helminthol.Abstr.,Hort.Abstr.等. 12 Journal of E conomic E ntomology(J.E con.E nto2 mol. 《经济昆虫学杂志》创刊于1908年,全年6期,18开本.该刊主要论述昆虫的经济意义,涉及应用昆虫学、虫害调查、生物防治、昆虫生理和毒物学等研究. Impact factor为01889.Indexed in:Biol.Abstr.,Biol.& Agr.Ind.,Chem.Abstr.,Ind.Med.,Nutr.Abstr.,Ps y2 chol.Abstr.,Sci.Cit.Ind.,Agir.Eng.Abstr.,Abstr. Hyg.,Biol.Dig.,Crop Physiol.Abstr.等. 13 E nvironmental E ntomology(E nviron.E ntomol.《环境昆虫学》创刊于1972年,全年6期,18开本.该刊主要研究昆虫的行为与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关

系.Impact factor为01856.Indexed in:Biol.& Agr.Ind.,Chem.Abstr.,Pollut.Abstr.,Sci.Cit.Ind., Biol.Abstt.,Agri.Eng.Abstr.,Curr.Adv.Ecol.Sci., Environ.Abstr.,Environ.Per.Bibl.等. 14 Plant P athology(Plant P athol. 《植物病理学》创刊于1952年,全年6期,18开本.该刊主要刊载温带与热带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和评论,以及作物异常病害的记录,涉及生理、生化、生态、遗传等方面的问题.Impact factor为01831. Indexed in:Biol.Abstr.,Biol.&Agr.Ind.,Chem.Ab2 str.,Sci.Cit.Ind.,Curr.Adv.Ecol.Sci.,Curr.Biotech. Abstr.,Environ.Per.Bibl.,Forest.Abstr.等. 15 B ee World(B ee World 《蜜峰世界》创刊于1919年,全年4期,25开本.该刊主要介绍养蜂技术与经验,涉及生物学、生态学、农学、园艺等有关领域.Impact factor为01821.dexed iniBiel.Abstr.curr.Adv.Ecol.Sci,Helminthol.Indexed in:Biol.Abstr.,Curr.Adv.Ecol.Sci.,Helminthol.Ab2 str.,Rev.Appl.Entomol.等. 参考文献: [1] 邹承鲁.中国科学基金[J],1995,9(1:48. [2] 邹承鲁.中国科学报[N],1998205218(3. [3] 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外国报刊目录(第8版[M]. 北京:万国学术出版社,1993. [4] 中国科学基金编辑部.中国科学基金[J],1997,11(4: 298-300.

291

土 壤 通 报

31卷

第8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蒋文龄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当前,平罗农业正处在一个转折的关键时期,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节点上。以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已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我们要做强龙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龙头企业上接市场,下连农户,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动力引擎”。近年来,平罗县委、政府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引进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升级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加工规模大、产品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要扶强做大龙头企业。按照“一个特色优势产业、一个支柱型龙头企业”的要求,加快项目建设,确保今年全部投产达效,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设备和工艺更新改造步伐,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档次。要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是扩大龙头企业总量和规模的重要途径,也是用工业化理念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要做大基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坚持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优化产业基地布局,加快制定和完善全县“一优五特”产业发展规划,合理规划产业和产品区域布局,引导特色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要加快推进规模经营。没有规模产不出效益,更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要坚持举龙头、带基地、联农户,大力推行“企业

+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实现企业与农户互惠双赢。

做活流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没有大流通,就没有大发展。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突破农产品流通难的“瓶颈”,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迫切需求。当前,平罗县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薄弱,流通中介组织运行不规范,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意识差,农产品营销手段落后。要把开拓农产品市场,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举措来抓,坚持抓生产先抓流通,抓流通先抓市场,着力构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按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特色突出、交易规范的要求,新建、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培育流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流通中介组织带动服务农民、推动产业发展的纽带作用,不断规范和完善农产品经营流通方式,建立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产品市场为载体、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引导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加速农产品的商品转化,使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好。要创建特色优势品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农产品品牌包装、推介和保护力度。鼓励、引导、扶持龙头企业争创“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用品牌开拓市场,靠品牌扩张规模。

做优服务,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要适应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发展要求,突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联姻,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突破,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走技术创新促企业发展之路。要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把网络延伸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为主的投入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成本。

作者系石嘴山市委常委、平罗县委书记

第9篇: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马晓河

内容提要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重点工作。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的内涵,正确认识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科学分析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紧紧抓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是把中央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现代农业,就是以资本、物质和技术等先进要素为基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以工业化的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升农业,以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以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农业,最终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现代农业,从过程看,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从结果看,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就当代而言,现代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就是用化肥、农药、农膜、灌溉、良种、农机、电力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至航空航天技术等要素,替代畜力、人力和半机械手段等要素,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和其他相关领域进行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改造,改变农业低投入、低产出和自给半自给状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历史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潮流。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由于各国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现代农业的模式也不相同。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走的是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而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如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走的是以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这启示我们,不但大农场、大规模的农业适合发展现代农业,而且家庭小规模农业也适合发展现代农业。我国由于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发展现代农业应该选择用资本和技术替代土地、水等资源,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具备现实条件。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巨大需求,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才能突破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生产出量大质优健康的农产品,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保证农民增加收入。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条件和能力。一是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2005年,全国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到87.6%,非农业劳动就业份额达到53.1%,城市化水平达到43%。这些结构性指标反映出,我国不但已经到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的阶段,而且还可以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形式,支持农业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现代农业建设。二是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国家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我国已从“双缺口”进入到明显的“双过剩”时期,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人民币存款超过34万亿元,具备了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条件。

发展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而要实现生产发展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在现阶段,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的保障。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多功能发展的目标。这是实现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快慢、成果大小,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没有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重要的产业支撑。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发展始终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领域不断引入先进的物质技术要素和现代人力资本,对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进行变革,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问题。我国经济要长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仅仅依靠工业和城市的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物质保障。只有从宏观上、战略上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落到实处。

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现代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先是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分散。近年来,中央在增加农业投入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但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看,农业投入仍严重不足。这既表现在国家公共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也表现在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与此同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分散在10多个部门,增加了管理成本,降低了农业投入的使用效率。其次是科技水平落后,人力资本水平不高。比如,科技研发体系不健全,农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不高;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许多农民不会应用科学种田技术,不会操作配方施肥,不懂科学养殖,盲目使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许多设施陈旧、老化。比如,农田机电排灌面积比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含量下降,中低产田面积大,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田基础设施配套较差,有“大动脉”而缺“毛细血管”,常常是“有机械没路走,有渠道无水灌,有良种无田用”。第四是农业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比如,从宏观层面来说,如何调集公共资源和社会力量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还缺乏体制保证和有效办法;从微观层面来说,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中介组织发育严重滞后。第五是要素市场特别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市场发育不足,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土地、金融等要素市场化程度低,劳动力流动市场不完备。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城乡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劳动力转移缓慢,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需要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当前,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加大农业投入,整合财政资源,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必须坚决执行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三个“继续高于”和一个“主要用于”的投入政策,特别要重视增加发展现代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快、社会资金剩余较多的有利条件,开辟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对于资金使用分散问题,应科学合理地加以解决。向农业投资时,各涉农部门应加强沟通和协调,根据统一部署安排资金;资金到达基层后,应组织专门机构进行整合,集中投放到现代农业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防止“天女散花”。国家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支持方式,如实行以物代资、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的方法,支持农民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和推广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基地、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建设。可以设立和不断增加现代农业科研专项,支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同时,继续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投入,建立乡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树立科技示范农户,组织培训农民,引导农业科技新成果进村入户。根据我国国情,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的设施装备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投入增加后,应将资金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领域,搞好大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新建、续建和配套工程建设,支持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土地平整、土壤肥力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鼓励农民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生物质产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利用财政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建设现代流通设施和新型流通业态,努力发展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积极培育农村要素市场。

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组织保障。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民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应认真贯彻农业专业合作社法,从培训、登记、财会制度、财政、税收以及金融政策等方面,扶持农民按照自愿参加、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和收益返还的原则,自主发展生产合作、营销合作、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民日报》 (2007-02-07 第09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篇:舞蹈表演招生简章下一篇:严重黑头可以怎么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