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农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经济农业论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民种地不再交公粮,还有粮食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此外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也日趋多样化,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得到推广,农民创收途径也进一步拓展,不仅有种植收入,还有果蔬加工、运输、贩卖等收入。

第一篇:经济农业论文

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 要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现阶段面临建设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针对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面临的运行管理制度不健全、经营思想滞后、政府扶持力度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应强化政策扶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土地资源开发、劳动力配置、农产品经营及先进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速度。

关键词 资源配置;宣传教育;政府主导

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局势的不断变化,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政策的深入施行,在改善农村地区经营建设环境的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农经合组织)的规模化、集成化发展提供了土壤。为合理发挥农经合组织对农业产业链构建的积极作用,增强乡村发展资源的综合利用质效,需政府部门发挥组织领导、政策扶持、沟通协调的功能,转变农业体系新时期的建设管理思想,完善农经合组织的规范管理,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广泛施行奠定基础[1]。

1 农经合组织对现代农业经济的积极影响

1.1 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质效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构成,随着乡村全面振兴、现代农村建设及可循环经济发展等战略的施行,基于农村生产地域性特点,推进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与经营形势的创新改革势在必行。通过经济合作社的形式,对当地生产经营资源进行开发,是当前农业产业优化转型建设的重要路径,对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影响。随着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与应用,现代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农经合组织可将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的目标,针对性地提高土地生产资料的利用质效。同时,城镇化建设迈入新的发展时期,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改革方案,促进闲置土地资源的再开发与利用。土地流转制度的制定与施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矛盾,而合作社可将零散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发挥資源集成化、统一化整合的集群效应,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产业化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1.2 优化闲置劳动力资源的配置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需大量的人力支持才能保证实际生产效益。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突破创新,原有的粗放式生产模式暴露出较多的缺陷,上升空间狭窄,导致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劳动力缺失,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技术人才转移,地方农业生产的人力资源难以得到保障。在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下,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由此创造出了许多就业岗位,从而使农村大量闲置劳动力得到安置[2]。在现代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形势下,经济组织合作经营的项目也更多样,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服务领域,还涉及农产品深加工、电商销售、物流运输等二三产业领域。通过拓宽就业渠道、扶持待业人员创业及合理调整技术人才待遇等措施,控制劳动力外流,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1.3 有利于先进生产科技与模式的推广

现代经济整体发展格局的逐步变化,在全面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施行的同时,也对农业生产实践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家庭联产生产模式在长期的施行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产管理机制,在推进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时,部分农民受原有思维认识的限制,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接受度不高。农村合作组织属于集体性的经管组织,是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而成立,以盈利为目的,将分散的个体经营有组织地联合起来,有助于新科技的推广与使用,可将零散的农业生产资源重新组合,为先进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奠定基础[3]。同时,农经合组织还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地方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应用进程,使农民群体更快、更深地认识到技术改革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促进作用。

1.4 促进农产品多元化生产与销售模式的建立

在传统农业产业链中,农民往往处于供应链的最下游,在销售上缺乏选择的主动权,经济收益普遍较低。通过农经合组织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统一调配,集中进行销售,可有效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1)依靠合作社的集群效应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拓宽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通过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建立与推广,可帮助农业生产方在销售链上获得更多的选择空间,在销售价格的制定与调整方面,可根据产品市场定位,进行自主定价。2)农业合作社可更全面、深入地掌握生产方、销售方情况,对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并借助农业市场对农业发展形式进行预测,从而对生产模式、销售渠道等进行优化调整。同时,从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衔接紧密的生产、销售规划,促进销售效益的整体提升。3)在产品的营销管理方面,农经合组织还可借助互联网、广播与电视等平台创新销售运作模式,逐步加强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售后管理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力度,促进合作社向着企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2 新时期农经合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运行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从农村地区农经合组织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尽管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但在运行管理规范、约束、保障等制度建设中,仍旧缺乏协同化的建设指导。如在合作社运行管理监督机制的建设环节,部分组织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可靠的参考依据,导致监督制度与实际管理工作存在矛盾,存在管理漏洞、职能交叉等问题。此外,由于经营主体构成复杂,在利益分配管理的过程中,易出现经营管理权力与责任难以清晰界定、监督职权划分不明确等情况。运营管理规范制度的部分空白,也使合作社的生产服务、农产品经营等经济活动的开展受到较大限制。

2.2 思想认识不正确,合作经营形式不合理

目前,部分农村居民受文化程度、思想认识的限制,对农村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家庭经营形式为主,对新技术、生产模式的应用不积极,对集体经营与管理项目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现阶段,农村合作社的成员以农民群众为主,而农民的小农意识较强,缺乏合作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不能清晰且客观地掌握市场机遇和风险[4]。同时,由于地区之间的实际经济发展形式不同,部分经济组织的独立性经营性质较强,无法跨地区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合作经营模式单一,集群效应无法有效发挥出来。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下滑,很多农村地区更是出现了耕地抛荒、撂荒等现象,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此外,部分经济组织对政府、企业的依赖性过强,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不利于地方资源的全面开发。

2.3 政府主导与支持职能有待强化

农业组织的发展与经营具有地域性的特征,政府部门作为农业产业建设的主体,通过税收、保障等相关政策的引导,可帮助企业、合作组织、经营个体等利益主体明确地方农业产业的整体发展目标。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局势看,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受自然资源、管理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影响,现代化建设进程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农村合作社的组织建设与管理规划方面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弱,部分经济合作社的地位与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农经合组织开展经营活动时,相应的制度、政策、法律依据不健全,影响了合作组织的规模化发展。

3 基于农经合组织建设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3.1 建立健全农经合组织的监督与管理机制

农经合组织的运行监督与管理机制是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保障。依托于完善的监管制度,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合作社的领导力与组织力,为地方农业产业的优化发展奠定基础。1)在协同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方面,需政府部门与相关合作社全面调查、分析地方农业经济产业的布局和发展特点,统一经济管理目标,并根据多方利益主体的需求,合理调整利益分配模式,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同时,建立配套的监督制度,监督机制的建立能够避免在农经合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的现象,确保合作组织的廉洁性及整体性[5]。2)加强协调沟通平台的建设,对各单位、组织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划分,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对接,保证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有序落实。

3.2 强化政策宣传,做好思想引导与教育普及

由于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性质复杂,为有效发挥合作社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需各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及合作社加强协作,基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强化政策宣传,引导组织成员正确认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及绿色农业生产等理念,通过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农产品市场情况的调查、农业产业结构特点分析等工作,提高农民群体的创新发展认识。同时,合作社还应发挥示范带头与组织领导作用,按照地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方面不同的需求,加快现代生产技术、经营模式的引进,基于农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注重深加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研发,打通供销链的上下游,拓宽销售渠道,从根本上提升农经产业的效益。

3.3 增加扶持力度,发挥政府部门主导作用

在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合理发挥农经合组织的作用,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发展合作格局,需政府部门从整体规划、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宏观调节,改善市场环境,在不断完善法律管理体系的同时,结合乡村振兴阶段性发展重点的不同,做好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工作。1)政府应深入分析不同乡镇地区生产、经营的优势,运用税收优惠、产业扶持、资金倾斜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合作社创新经营发展形式。2)通过经济组织间的有效联合,构建起完善的产业链,切实提升农经合组织生产服务的综合质效。3)从法律角度确定农经合组织的地位,为合作社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依据,针对性地提升农经合组织服务农业发展的能效。

3.4 强化专业管理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地方政府逐步加强了农业经济产业布局的规划调整,在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与引进方面,通过就业、创业鼓励政策,吸引了更多的返乡青年、技术人才,为农经合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方面的支持。1)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与经济组织应重视专业型、实践型人才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持作用,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培养规划。2)在现有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相关政府、企业与合作社应拓宽管理人才参与对外交流、专业培训、专题研讨会议及技术讲座等活动的机会,并合理地对配套绩效考核、奖惩机制、薪酬待遇体系进行调整,通过制度引导,调动职工自主学习、创新发展的积极性。3)在人才的引进方面,优化原有的招聘标準,基于合作社的阶段性经营规划与发展目标,提升高素质人才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4 结语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在优化转型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已无法完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农经合组织的建设与运行,可有效集中地方农业生产资源,提升闲置劳动力的利用率,并为先进技术与经营理念的推广奠定基础,引导广大农民群体在充分认识农经合组织发展优势与建设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盘活地方经济,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速率。随着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逐步推进,政府部门应积极承担起主导责任,正确认识合作社的服务职能,强化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快农经合组织管理规范体系的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成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杰,陈美玲,刘从九.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基于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2):52-59.

[2] 都光明.农业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商场现代化,2020(3):141-142.

[3] 张立娜.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营销界,2019(51):13.

[4] 黄波.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J].乡村科技,2020(6):44.

[5] 花龙飞.探讨乡镇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J].农家参谋,2020(19):87.

收稿日期:2021-11-18

作者简介:薛丽(1973—),女,山东聊城人,大专,会计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E-mail:1271812742@qq.com。

作者:薛丽

第二篇: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摘要]文章认为,农业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等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较为滞后,存在着行为不规范、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和政府支持不够等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家一户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广泛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农业产业化

[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Economy by Consummating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Cao Xinghua

(Department of Law,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 Chongqing 650111)

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gricultural economy;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中共十六大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就是农民增收问题,关键就是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解决好这一问题, 2006—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指出了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支持和引导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然而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较为滞后,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分析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称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农业合作关系,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归大堆、硬撮合”,而是农民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自发性地广泛联合,是农业生产者自愿结合起来,将资金、劳动、技术和其他生产资料作为股份入股,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管理,从而实现互利的目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使得个体的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经济主体的合作对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市场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合作经济组织的一般特征。包括成员的自愿加入和退出、民主平等管理、互助共赢和利益共享等。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协作经营。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即经营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从而农业经营的个体经济就是家庭经营经济,这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更带有社区性和综合性。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有较大难度。农业经营是一种典型的分散经营,尤其是传统农业,其商品化率很低,农民的合作欲望和合作意识不高,这说明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市场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壮大农业经营主体的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由于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差,自我管理能力不高,制约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启动和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在教育、培训和信息方面予以积极的支持。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基本原因

1.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农业生产越专业化、商品化,就越要求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或联合。如果利用非经济手段强行地把不同的农户组合到一起,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在各个农户之间,出现相当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各个不同环节、阶段由不同的生产组织去完成的情况下,彼此之间才有合作的必要。

2.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分散的农户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骤增;农业还是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产业,单家独户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

3.农产品的易腐性和农业资产的专用性使农民需要合作制。大部分农产品具有易腐性,特别是蔬菜、水果和畜产品等,这些产品一旦成熟或采摘以后,如果不进行储存或加工,就必须马上卖掉,否则就会腐烂,农户会因此蒙受损失。农业生产中所购买或建设的许多生产资料具有专用性,若放弃该项经营的话,处理这些资产的价格也非常低廉。为了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农户也在寻求长期的合作。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一般来说,农户的经营规模比较狭小,单独采购生产资料难以获得价格优惠和运输上的经济实惠,单独出售农产品也难以卖得好价钱。在生产中单独使用某些大型农业机械或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可能变得不经济。农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就需要通过合作制联合起来,借助外部交易规模的扩大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寻求规模经济。

5.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农业合作制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农业合作制产生的土壤,而农业合作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为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起推动作用。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发展农业市场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笔农产品的交易量日趋增大。分散的小农户也没办法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大市场。因此,发展农业市场,农民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能够把农户的单体资源在合作框架下进行整合,改变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化解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和控制开支,提高市场效率。

国外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合作经济组织,并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角色不仅表现在内部的双层经营和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上,而且还集中表现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瑞典约有75%的农产品是通过合作社销售的,其居民消费的食物中有1/3~1/2是由农业合作社的企业加工生产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在大规模的农业市场前提下,在农业市场的大宗交易中,无论单个农户经营的规模有多大,其交易量都是微不足道的,在交易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而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强势主体对农民利益的侵占,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既有利于让农民分享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环节的利润,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抵御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单个农户自愿结合起来,使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按自主劳动、经营和民主管理方式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不仅便于使用大型农用机械设备,而且还便于实施先进的农业技术。

(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

实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民主管理”,而且,将一些农户组织起来,共同生产、共同销售,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使得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能够有效地实施,从而获得规模收益,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水平。

三、我国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陷

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完成土地改革到1956年的互助合作。当时将分得土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生产合作社,以避免小农经济“两极分化”。第二阶段是实行集体化及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化。由于违背了自愿、民主的原则,侵害了农民的利益,最终导致失败。第三阶段,是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实施到现在的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时期。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规模较大、管理较好以及活动比较规范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万余个。然而,从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和经营的实践来看,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许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够规范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自愿组织在一起的民主组织形式,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协会。国际上公认的原则主要有七个:自愿与开放原则;互助合作性原则;民主管理原则;一人一票原则;非赢利和社员参与分配原则;自主和不负债原则;教育培训和信息原则以及社会性原则。然而,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不符合这七条原则。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以赢得为目的、服务职能较差,这就使得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被忽视,业务范围过于繁杂,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二)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小户的生产经营习惯形成了较强的“小农经济思想”。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对自己有利的就支持、不利的就抵触,爱打个人的小算盘,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从而使组织内的经营行为难以统一,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除了小农意识以外,很多人还会受到“大锅饭”时期思想的影响。认为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实施以前的“人民公社化”等“一大二公”的“大锅饭”体制。并且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计划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而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不够

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许多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然而许多政策的实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特别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缺乏法律支持,如果不能从立法上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出明确的规定,那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就得不到保证,进而会阻碍国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规范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常常和村委会、党支部混为一体,经常出现领导在三者之间相互兼职的状况。这就使得本来应该是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相互混淆,职能不清。所以,在以后的实践中,应该明确管理责任,增强运营规范。要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围绕服务于农民、服务于农业生产而展开,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机械化和规模化。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要加大政府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和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组织领导、宣传协调等指导工作。要转变政府工作职能,优化市场环境,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另外,还要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完成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实行,使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政府除了在政策和立法等方面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支持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使农民早日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此外,还要加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同过去人民公社有着本质的区别,纠正人们的认识偏见。只有从根本上解放思想,才能够促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我国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收入过低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晓霖,方天堃.对我国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一般性思考[J].南方农村,2005,(4):17-19.

[2]蒋康穆,王学林. 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其相关措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8):44-48.

[3]刘劲松.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体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273-276.

[4]王海娟.建设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J].现代化农业,2008,(10):37-38.

[5]巫肇胜.我国现阶段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思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44-48.

[6]云南省盐津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的报告[R].2006.

[7]张庆亮,张宝兵.对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8,(8):49-51.

[8]朱绍格.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24-26.

[责任编辑:黄兴豪]

作者:曹兴华

第三篇: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措施探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业经济形势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民种地不再交公粮,还有粮食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此外我国农作物种植种类也日趋多样化,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得到推广,农民创收途径也进一步拓展,不仅有种植收入,还有果蔬加工、运输、贩卖等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已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对策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农业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农产品的供给格局发生大规模改变,原来农产品短缺不足,如今供大于求,过去更注重农产品的产量,而如今不仅要关注产量,还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加以关注,农民收入也纳入农业经济的范畴。农业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通俗地讲,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建设,而农业经济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农业经济管理教育。

一、农业经济转型特征

1.1 城乡二元结构改变

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使得城镇间存在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这也是我国社会目前主要面临的矛盾,为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即为通过城市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发展。而在文化经济方面,重点构建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使城乡朝着一体化趋势发展,在这样的政策下,乡镇发展有着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良性循环这一发展趋势将促进乡镇农业经济良好发展,以此将国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1]。

1.2 工农产业性质改变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发展农业经济方面比较客观。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原有农业经济成为了工业附属品,对农业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阻碍。针对这一情况,农业经济模式在农业经济的转型期间发生了一定改变,为将城乡的经济差距缩小,提升农业宏观调控国家经济发展的力度,这也是经济平衡发展中不可避免的。

二、经济转型对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及学科发展趋势

2.1不断发展相近学科专业

新形势的发展促使各大高校争先开设关于农业经济的专业,以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传统的经济学或者经济管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对经济学科的方向做了重新规划。例如一些高校开设的农产品贸易学、农产品经济会计学,这些学科都是针对农业经济来进行课程设置,将农业经济纳入学生学习范畴,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还有一些高校,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以农业企业为主的小型乡镇企业为内容的会计学、工商管理学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则在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农产品营销专业。这些新专业的设立,可以扩展相近专业的学习内容,根据农业经济发展规律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2.2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作用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将采集到的信息和数据集中处理后应用到生产中去。计算机集采集信息、整理信息于一体,对生产数据进行合理的优化,帮助生产高效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来实现其正向增长。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经济管理的好坏是和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说准确性和时效性是经济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在农产品的经营管理中,市场上的信息非常重要,对农产品的经营销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市场信息的掌握和利用程度直接影响营销行为的成功与否。目前,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引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设立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管理专业,以期培养出具有信息化专业知识的人才,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用及时的市场信息帮助农产品生产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从而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提升。为了使农村经济朝着现代化信息技术方向发展,在高校设立信息化管理学科至关重要。

三、对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提出的建议

3.1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转变

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大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建立科技服务站,把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在一起,找到一个适合现代中国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案。现代的农业服务系统包括了农业在生产领域的生产资料,一站式的交易,合理的种植技术培训,农用器具的服務内容。现代化的农业服务系统,建立了完善的农副产品收购和农副产品的期货平台,帮助农民解决了卖货难的实际问题。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系统,在农村市场推广金融信贷服务,互联网技术,进行就业的指导和培训等等,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为广大农民开源节流,拓宽农民收入的渠道。

3.2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方面要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粗放型发展模式,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发展高质量、高效益,实施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培育、集约高效管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农业技术体系,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让农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可以在农村建设沼气厂,农民可以通过人类和牲畜粪便和其他废物和秸秆发酵成沼气,沼气发电,并将天然气以供家庭日常生活使用。

3.3差异化学科战略

面对转型期工农业产业的结构变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和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新变化,是都可以用来实施差异化学科战略的。差异化科学战略既可以满足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反哺,还可以满足城乡一体化结构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的驱动。差异化科学战略不仅着重于对农业产业经济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全局性的探究,还着重于加大城乡之间的经济流动促进乡镇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更能着重于研究环境保护和维护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对于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的竞争方面的研究。所以说对于实施差异化科学战略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结语: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成熟的先导,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先进的农学技术作为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过渡期和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农学研究也迎来了又一次春天。本文论述了我国农业农村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前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肖蕊.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79.

[2]张春友.关于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8(13):204.

[3]刘霞.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J].河南农业,2018(17):55-56.

作者:贺秋红

第四篇: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

摘要:农业经济始终是支撑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对此,本文也将以农业经济的创新为切入点,从经济管理理念入手,分析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方向,并探讨管理优化的方法,旨在帮助农业经济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希望能够有所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水平进步;方法分析

自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来,国家在宏观上也加大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度,而在这一态势的推动下,农村领域的经济管理也在呼吁着新理念和新模式,这一工作的完成,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运行的质量,同时也关乎农业市场的拓展,并且也牵涉到农民的生产生活。

1.分析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方向

首先,农村经济管理应当逐步完善现有的体系和机制。虽然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过程,并且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和进步,但是仍旧是以个体经营为最基本的形式,而在市场环境逐渐复杂的背景下,农村的经营方式也凸显出了更加多元化的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农村地区也开始尝试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个体经营这一模式也不再是唯一选择。这也就意味着,农村需要针对多元化的经营方式,优化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完善管理体系和机制,为后续的市场发展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其次,农村的经济管理也应当不断优化人员的素质,管理人员的主观思想和客观行动能够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也能够决定最终的管理成效。当下,有许多经济管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较为系统的培训和教育,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待提升,所以也需要进一步打破思想上的制约,从传统的个体经营模式中脱离出来,激发出自身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积极性。

最后,农村经济管理应当关注农业技术的更新和进步[1]。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农业的技术水平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改良和创新,机械化程度低,技术化程度落后的问题仍旧存在,这就会直接制约到农业的集中化经营。再加上,我国许多农业生产并没有结合经济管理的实际需求,所以也没有针对产业的规模化建设,投入充足的资金和技术,导致农业生产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极为匮乏。

2.分析提高农村经济管理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当深入对农村的调研和实地考察,要以经济管理为切入点,完善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确保机制的建设能够凸显出农村的特点和优势,以此来为经济管理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不同的部门也应当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对不同的管理环节进行规划,分析管理人员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然后制定出长效的管理计划和方案,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贯彻落实,为农副业的市场拓展提供更加坚定的指导,提高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2]。

其次,农村经济管理应当壮大自身的队伍,凸显出自身队伍的专业化和高素质,加大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而且,在招揽管理人员的时候,有关部门也需要关注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尽可能以积极性较为明显的员工为优先选择,同时要为他们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推动团队整体素质的不断进步。在管理人员选择完毕之后,应当对其思维进行引导,要让管理人员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认真解读新时期政府发布的政策和规范,并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经济管理部门也需要完善现有的考核机制,针对管理人员阶段性的工作情况予以评价,辅之以奖惩制度,这样可以敦促管理人员及时反思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激发出员工内在的活力和积极性。

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提高对农业技术开发的关注,科技能够直接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创新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管理人員应当结合农村的实际生产需求,分析技术上的缺口,然后总结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并推动水利工程项目的拓展,提高电力设施的质量。而相关部门也应当加大技术的投资力度,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并给予他们更加优厚的待遇。同时,还应当在农村地区设立技术服务站,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要让农民也能够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和关键意义,主动参与到产业改革活动中来。还有,农业的经济发展应当与扶贫工作相辅相成,要科学规划,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应当先对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底,分析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贫困的原因,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自然地理优势等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精准扶贫计划。同时,扶贫计划也应当具有前瞻性的特点,必须要坚持一村一户,一户一策的基本原则,认真分析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导致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保证产业的改革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最后,农村经济管理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强化对基础设施运行的管理和调控,让产业的市场发展能够拥有更加便利的介质和条件。对此,政府应当对农村的交通设施完善设立专项的资金,吸收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引导资本参与开发,特别是就偏远地区的交通建设来讲,应当坚持优先考虑和优先谋划的原则。另外,政府也应当引导农村地区的信息设施建设,要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构建起更加全面且现代化的互联网络,推动高新技术的普及,建立农业专项合作社,让个体农户联合到一起,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和质量。

3.结束语

总的来说,农村经济管理质量的提升,重点在于理念的更新,思想上的优化是引导实际行动的先导。本文通过体制的完善,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技术的开发,精准扶贫工作的渗透,基础设施的完善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农村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具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但在未来的实践中应当如何抉择,仍旧需要农村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来科学取舍,从多个维度去调整自身的思维,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翠云.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促进农业经济腾飞[J]. 消费导刊,2020,000(006):201.

[2]孔兆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理念促进农业经济腾飞[J]. 农家参谋,2019,No.633(19):68-68.

作者简介:尚兴利(1975.11-),男,汉族,山东省新泰市人,中级经济师,本科,从事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作者:尚兴利

第五篇: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也取得了相应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才能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创新;发展

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思路,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提供借鉴。

1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1.1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应着力推进土地流转制度体系的建设,完善相应的土地自由流转市场机制以及土地市场的价格机制,进一步在土地交易市场引入农村的集体土地。值得注意的是,农村集体土地的市场化必须要在严格控制其交易总量、强化管制土地用途以及明晰土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资产只有通过这样的措施才能发挥集体资产的活力,进一步得到全面发展,使资源转变为资产,将资产转变为资本。

1.2 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

改革农村经营制度,完善资产运营、产权联结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对农民的组织化意识和组织化程度进行有效加强,提升合作水平,从而使农业发展增效、农民增收。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应该被引入农业农村经济中进行探索、尝试,使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承包经营以及农村的建设管理得到相应发展,释放农业经营的发展活力。

1.3 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要进行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担保机制建设,从而使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农村,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提供小额信贷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要秉持市场化理念,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农村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

2 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1 壮大镇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小城镇建设,建立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公司,实现各类资本一级开发,并且详细划分一般城镇和重点城镇,对道路框架的建设也应该达到更高标准;进一步加快老镇区的改造工作,健全镇域各项基础措施,实现功能的配套,进一步的优化城镇环境;要进一步开发公共配套服务的功能,利用土地、房地产业开发等项目为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资源,推动餐饮、旅游等现代服务行业在城镇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给农民,实现农民增收。

2.2 促进就业,带动农民增收

促进就业工作也是带动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型作用,对市场的调节能力进行强化,通过招聘会等各种手段增加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最大限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从而对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2.3 发展村域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村域产业的建设可以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因此要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村域经济发展,让更多的项目实现入村发展,凭借村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特色产品等为基础,推动各村的特色产业发展整合各类资源,提升开发能力,建立符合实际要求的科学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利用对村集体资产、土地等资源的承包、租赁、入股等各种手段盘活资源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提升农民的资产性、服务性等收入,帮助农民增收。

3 科学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要实现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科技及人力资源、规模型的农业生产经营转换为集约型农业资源利用、现代型农业产业结构等目标,就必须通过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根本途径来完成。

3.1 贯彻“三年倍增计划”

农业的“三年倍增计划”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众多工程里面占据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于促使农民增收、鼓励全民创业以及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意义。以农业产业的规划指导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进程。除此之外,农业生产的品牌化、标准化也要进行积极建设,在环保、健康的中心理念引导下,生产出有机农产品,创建生态型的农村,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3.2 创新服务机制

创新服务机制可以为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可以通过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部门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的创新,从而结合实际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拓宽农产品的增值空间;创建农村就业创业培训体系,借此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培养出大量的文化程度高、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供人才资源。

4 结语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创新。只有结合实践经验、大胆探索,才能够有所收获,从而促使农业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实现其健康长远的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不断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2010,(01).

[2]江小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历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张金凤,本科学历,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人民政府,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作者:张金凤

上一篇:金融英文论文下一篇:金融支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