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厌氧性细菌

2022-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三节厌氧性细菌

第2篇:第三节 真菌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介绍霉菌和食用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介绍微生物在自然界里的作用 (二)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真菌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学习,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习惯。 2.通过介绍我国人民利用真菌造福社会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酵母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 :酵母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准备

1.每组准备显微镜一台、放大镜一把、酵母菌装片一块、有霉菌的桔子皮和新鲜的蘑菇或金针茹。

2.酵母菌的结构挂图,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挂图,青霉、根霉、曲霉挂图,蘑菇的形态结构挂图。常见真菌特点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课前播放音乐《采蘑菇的小姑娘》,谈话:同学们听过这首歌么?是什么名字呀? 生:听过,是《采蘑菇的小姑娘》

师:谁知道小姑娘会是在什么地方采蘑菇? 生:森林里,草丛中,树根下 师:她会在什么时候出去采蘑菇? 生:春天或夏天下过雨之后。

师:小姑娘采的这蘑菇有什么用处吗? 生:可以吃,可以炒菜。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多。我们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依次学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里的植物、动物、细菌、病毒,有谁知道蘑菇应该属于生命世界里的哪一类?

生:真菌。

师:对,蘑菇属于 真菌(板书) 类,这是一类既不属于植物(板书)也不属于 动物 (板书)的生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研究 生活中的 真菌(板书)

(二)、活动1 :可以食用的真菌:

师:我们都知道哪些可以食用的真菌(板书)? 生:木耳、银耳、金针菇„„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组真菌的图片,认识一些可以食用的真菌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征,看谁能辨认出这是哪些真菌,你在哪里见过?

师:播放课件,学生观察。

师:边放课件,边提问,这是什么真菌? 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讨论一下,你们都辨认出了哪些真菌?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真菌呀?(每人说一种)

生:银耳 在夏日超市和农贸市场有场卖的。

生:木耳 妈妈买过木耳,用木耳做的菜可好吃了。

生:香菇 妈妈从农贸市场上买来香菇,做的香菇鸡,好吃极了!

生:我看到老师播放的图片中有灵芝,使我想起了爷爷喝过的“灵芝”茶。 生:还有“冬虫夏草”,它是名贵的中草药。

师:同学们观察得十分仔细,你们知道得也真多!你们太棒了!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都有哪些吃法?有什么营养价值?

生:用银耳做银耳莲子羹,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还有美容养颜的功效呢。 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生:我吃过白灵菇鸡汤,听爸爸说:白灵菇可防治老年心血管病,儿童佝偻病,软骨病等疾病,它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很高。

生:爷爷喝的灵芝茶,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师:谁亲自用可食用真菌的做过哪些菜?

生:我做过香菇炒肉。生:我做过凉拌金针菇。

师:还有许多我们这里没有见过或是我们不熟悉的真菌,现在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播放PPT图片。

师:这些可食用真菌营养价值丰富,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草药,它们真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板书)

师:谁能总结一下为什么说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生:可食用真菌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多数还具有保健作用,还有许多是名贵的中药草。真是我们宝贵的生物资源!

师:鼓励,总结得好!鼓掌!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吃,下面我们看一段资料。

(三)、活动2 食物发霉

师:同学们知道么,生活中还有些真菌,常常令我们苦恼,因为它经常使水果、食品长毛,使衣物发霉。这是什么?

生:霉菌。(教师板书)

师:对!我们称这种真菌叫做霉菌(板书)。霉菌长什么样?

师:为了便于大家仔细地观察霉菌的外形特点,老师特意培植了几种霉菌,等会呢就请同学们先用肉眼看,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霉菌到底长什么样。最后还要请同学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在课本P29的“放大镜”内。(课件显示霉菌的课件)

师:提示:说明霉菌是物体变质后产生的,直接食用对人体有害。 同学们猜想一下:培植霉菌时,在什么环境下食物容易发霉? 生:(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环境下) 师:怎么证明你说的有道理呢? 生:用实验验证。 师:怎样设计实验 生:用对比实验法

师:好!下面我们可以小组讨论,然后将设计结果记录在29页 “我的实验设计”中。 学生设计,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设计,交流。 小结: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呢?(学生可能答不完全正确,提醒学生要在相同时间段观察两组实验的变化,包括是否发霉、发霉程度。)

课件出示观察记录表:你也可以采用其它更形象的方法记录。如拍照、写或画。(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记录)

师:因为这个实验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课上无法完成,希望同学们课后都能认真去完成这个实验,老师先预祝同学们实验顺利、成功。教师在几天前做了这个实验,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记录。

师:哪位同学试着说一下食物发霉的条件:

生:温度高、潮湿阴暗、不通风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师:对!出示正确答案。

师:我们了解了食物发霉的条件后,就要想办法防止食物发霉。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防止或减少食物或衣物发霉?”为什么?

把讨论结果填写在30页的表中。

(四)、食品保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食品保鲜的技术与工艺越来越先进了。以鱼为例:你知道它的保鲜发展史吗?各有哪些优点或不足?

看来,现在的保鲜方法也不甚完美。同学们,你还能设计出更好更方便的保鲜方法吗? 通过这一节课,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知道真菌是让人又爱又恨的一种不同于植物,也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体,还知道可食用真菌的营养价值,有些同学还会做几道真菌类的菜呢,有机会老师也想尝尝你的手艺;同时我们还知道了霉菌的形态、探究了霉菌生长的条件和食物、衣物等防止发霉的方法。看来,同学们经过学习,提高了不少科学知识,而且还懂得了学以致用。这才是我们学习的真正目的。

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完成霉菌生长条件的实验。

3、板书设计

第3篇:第三节 民族 教案

第三节 民 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数量、构成及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自主进行意义建构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占有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通过任务驱动式的课堂活动,创设积极互动的情境,展示个性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我国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激发民族自豪感。

2.在学习中,产生对祖国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会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难点: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电子作品,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合作意识,又给了学生一个创意和展示个性的空间。通过民族服装以及民族歌舞表演,认识人民币上的各民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少数民族风情的图片及相关资料、服装或准备一分钟的民族舞蹈。 教师准备:制作“中国民族资源库”网页课件、印有民族图案的人民币若干张。

教学过程

歌曲“爱我中华”学生自由哼唱。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置身优美的音乐和画面中,引起学生注意,集中学生思维,使学生放松心情,为上课做好准备。

新课导入

在学生课前欣赏了“爱我中华”优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风情的情景中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华,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美丽动听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趣味活动】同学们,你们身上带了钱吗?请大家拿出人民币的纸币,互相对比观察,辨认纸币上的民族头像和文字:

1.在人民币上,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吗?如果有,是哪些民族的文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人民币上有很多不同民族的人像,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些民族吗? 【学生讨论】通过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亲身体会到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设计意图:设计悬念,唤起学生参与意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新课教学

【板书】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1.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

【提问】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其中汉族和少数民族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 【展示】网络课件

由于本课是一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课,所以教师要先给学生展示说明本课件的基本结构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

【教师示范】在课件右边的民族概况中找到中国民族的数量共有56个,汉族人口数量最多,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2%,所以其他55个民族被成为少数民族,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

【板书】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别是哪个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过了500万?

【学生活动】利用网络课件寻找答案,熟悉课件的使用(要求学生单人操作电脑,教师在教室内询查,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归纳】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约有1600万,主要集中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另外,还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数量也较多,超过了500万。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从众多的素材中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熟悉网络课件的操作和使用,为下面各环节做好准备。

【承转】中国各民族人民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中国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各民族在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等生产和生活方面独具特色,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绚丽多彩。

【布置任务】在你们面前的电脑课件里,老师收集了各民族灿烂多姿的风土民情,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民族,在课件网络中找出有关这个民族的资料。

【温馨提示】

1.小组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小组的电子作品,我们看看哪个组的作品最好。电脑水平很高的同学还可以利用我提供的网址,找到更丰富的民族风情。

2.完成表格时,可以在网络上选择你需要的内容复制,然后粘贴在表格里。不仅可以粘贴文字,还可以粘贴图片,甚至视频资料也可以粘贴到表格,这能使你们的作品更加精彩。

【学生活动】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工合作,利用网络完成电子作品(教师在教室询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指导学生完成电子作品,控制好时间)。

【展示作品】学生小组选派代表,对本组所选的民族各方面的风土民情向全班展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适时的进行作品评价)。

【评比】学生发言,共同评出本堂课的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电子作品。 【板书】2.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中国民族的分布”图。

【思考】中国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活动】根据课堂任务,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提取、归纳和总结。 【学生发言】通过查找资料,回答上述问题。

【归纳】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人口遍及全国,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在边疆,汉族多与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的边疆地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个少数民族。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 族: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结合课本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

【回顾思考】我国有哪些民族自治区?

【总结】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每级都有民族自治地方,省级行政区中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藏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提问】这体现了我国在对待民族问题上是什么态度,我国目前的多民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总结】我国各民族无论大小,人口多少,都是平等的。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今天的收获,或者用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华民族的祝福。 【学生发言】自由发言(教师适当评价并鼓励学生)。 课堂体验

【图片交流】学生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课前准备的图片。

【时装舞蹈秀】学生课前准备的民族服装或民族舞蹈表演(教师注意控制节目数量和时间,调控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活跃气氛,结合课堂内容给学生一个舞台展露才华,融洽情感。 作业设计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任选一题:

1.拍摄制作民族采风记录片或图片展(摄影爱好者)。 2.制作简介中国民族的网页或课件(电脑爱好者)。

3.考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推出一项旅游项目并设计出宣传单(广告爱好者)。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不同需要,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后作业,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民族

一、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国民族的数量及构成:56个民族,汉族占92%,其余55个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二、民族分布特点

总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分布: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分布:集中在西南、西北、东北

第4篇:第三节 真 菌

第三节 真 菌

【学习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青霉的菌丝中,生长在营养物质表面的叫做 ,蔓延到营养物质内部的叫做 ,它的作用能够 。

2. 青霉与酵母菌一样,细胞中都有成形的 ,外面有 ,它们属于 生物。真菌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 3蘑菇的菌体由 构成的,地下部分的 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地上部分叫 ,由 和 组成。

4、青霉和蘑菇在形态上有根大差异,但它们都属于真菌,这是因为,它们细胞内都具有 、 、 、 ,它们区别于绿色植物之处在于其细胞内没有 ,不能进行 作用。

二、合作探究

P90页讨论

2、

3、4

三、习题训练

1、下列哪项不是霉菌的特征 ( ) A.单细胞丝状体 B.多细胞的丝状体

C.菌丝有分枝 D.孢子长在直立菌丝项端

2、下列哪一项不是酵母菌和青霉菌的共同特征 ( ) A.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 B.细胞内含有色素,身体有颜色 C.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D.不含有叶绿素

3、用放大镜观察青霉,青绿色的部分是 ( ) A.叶子 B.菌丝 C.种子 D.孢子

4、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 ) 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 B.酵母菌、灵芝、黄曲霉 C.青霉菌、口蘑、紫菜

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

5、下列关于蘑菇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蘑菇属于生产者

B.蘑菇也是由菌丝集合而成的

C.菌丝可以萌发成孢子

D.蘑菇在环境恶劣的时候会形成芽孢

6、下面可以生活在无氧条件下的生物是 ( ) A.霉菌 B.木耳

C.口蘑 D.酵母菌

7、阅读课文,蘑菇的孢子生长在_______下面的菌褶上 ( ) A.菌盖

B. 菌柄 C.菌丝

D.菌托

8、如果下列语句叙述正确,请在句后( )里写√;如果错误,请在句后( )里写×。 ①所有的真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 ( ) ②真菌与腐生细菌一样,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 ) ③蘑菇与霉菌一样,也是由大量的菌丝构成的。 ( ) ④采来的蘑菇不经过仔细鉴定,绝不能随便食用。 ( ) ⑤青霉由于含有叶绿素而呈绿色。 ( ) ⑥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因此属于细菌。 ( ) ⑦木耳和蘑菇长得不一样,所以不是真菌。 ( ) ⑧蘑菇是腐生生物,用菌丝吸收养料。 ( ) ⑨蘑菇都是可食用的美味食品。 ( ) ⑩最先发现细菌的是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 )

9、图示酵母菌的一种生理过程。请回答:

(1)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细胞的知识,你能说出图示的是酵母菌的哪种生理过程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写出图中⑪、⑫、⑬、⑭所指结构的名称吗?

第5篇:《第三节 真菌》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菇 B、酵母菌、灵芝、黄曲霉C、青霉菌、口蘑、紫菜 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

2、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其青绿色的结构是( )A、叶 B、菌丝 C、种子 D、孢子

3、蘑菇的孢子生长在菌褶的( )A、菌盖上 B、菌柄上 C、菌丝上 D、菌托上

4、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A、酵母菌 B、青霉 C、曲霉 D、大肠杆菌

5、真菌不同于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有芽孢和鞭毛 C、有细胞壁 D、有成形的细胞核

二、非选择题

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然后分别将4个玻璃杯进行处理:①微波炉中加热1分杀菌;②高压锅盖气阀后10分;③蒸锅水沸腾后10分;④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每天进行观察比较。请你思考:(1)上述四种处理方式中,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2)设置第4种方式的目的是 。(3)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如果不封,结果会怎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A

5、D

二、非选择题

6、(1)② (2)起对照作用

(3)防止空气中微生物进入玻璃杯中。如果不封口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了。

第6篇:第三节提问

“不管问什么,首先要保证它是个问题。”伏尔泰:“我们判断某人的为人,往往是通过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提供的答案。”

好奇心是问题背后的驱动力,刺激采访对象对提问做出回答对往往不是问题本身,而是问题背后对提问者的好奇心。

初学者提问时常遇到的问题是:

(1) 提问不知从哪里入手;

(2) 问题提得简单、机械,一问一答一记,气氛紧张,经常冷场;

(3) 当采访对象谈了一些情况之后,记者再也提不出新的问题;

(4) 不会引导谈话,任由对方漫无边际地谈下去;

(5) 提的问题太大,太空泛,采访对象难以回答;

(6) 随意打断采访对象大谈话,引起对方不满;

(7) 谈了若干问题之后,记者心里没底,不知材料是否够用。

例子:

问:警官,您的枪是不是只在射击练习的时候使用,我的意思是说,您在追捕逃犯,或者解救人质时,使用过它吗?我读过一些报道告诉我,很多警察在愤怒时是从来不用枪的,也就是说……

答:是的,我……

问:那么也许……

问:警官,你在执行任务时开过枪吗?

答:是的,但仅开过一次。

问:给我们讲讲好吗?

问:明天会下雨吗?

答:不会。

问:那么天气会不错吧?

答:这要看你所说的“不错”是什么意思。

问:是晴天吗?

答:不是。

问:那是什么?

答:下雪。

问: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下雪呢?

答:你根本就没问。

(比较:“你预测明天的天气会怎样?”“下雪”)

一、设计问题的依据:

(一)从既定目标出发设计问题

采访是具有既定目标的对话。提问规律之一就是要根据采访的目的、任务和任务事物的规律性来决定问题的指向和程序。采访谈话和一般谈话的不同特点,就在于目的性与随

意性的不同。人际交往中,一般的谈话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论题随意性很打,可东扯西拉地互通些情况。而采访谈话的最大特点是有鲜明、特定的目的。在这场对话中,记者水平高低不是自己讲得生动与否,而是问题设计的水平,记者要根据自己的采访目的、任务,即“既定目标”,精心地措词用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深入挖掘报道所需地材料。

例:假定采访对象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如果准备撰写地是人物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杨利伟个人确立:性格特点、工作作风、成长经历、还要挖掘他的内心世界。问题可以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为什么会走上航天员的道路”“您独资在飞船上时有什么感觉?”如果撰写的时关于中国人首次飞天的事件报道,那么提问的目标就应该围绕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确立:历程、曲折、起伏、高潮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事件信息。问题可以时“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被挑选航天员的”“能说说参与这次发射的你的同事和战友的情况吗”“中国航天技术为什么能在短短的事件内取得巨大的成就”“您能介绍一下中国航天员培养的历程吗?”

(二)从目标受众以及采访对象出发设计问题

正视不同目标手重群体对确定提问目标的影响。在媒体受众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采访提问目标的确定还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意见的影响。“理性、建设性”“娱乐性、大众化”。(《康熙来了》)

(三)记者新闻价值观影响问题设计

在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所确立的提问目标也是有所不同的。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媒体报道中通常展现出不同的侧面,信息的披露、角度的选择呈现为异彩纷呈之态。

例:中国发生非典,国外媒体记者认为披露“非典”蔓延情况的报道才是好新闻,中国主流媒体的记者认为展现医护工作者风貌的报道才是好新闻。在两种不同的新闻价值观的引导下,前者所提的问题可能是:“您是在什么时候就已经发现非典病人群体在迅速扩张的”;后者可能是“您真正对休息时间有多少”“您的同事有多少倒在了第一线?”

二、问题类型:

(一)原初性问题&从属性问题

原初性问题,是指记者为已经交谈都话题寻求更多、更详细都信息的问题。术语了解新闻事实的基本问题。而从属性问题则是指记者所提的问题引发或改变了话题,讲访问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领域。在预先周密准备的访问中,原初性的问题往往是计划好的,从属性问题则是沿着对方谈话线索进行追问。

例:2003年6月20日《东方之子》栏目采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当时北京大学准备实行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的改革,择优录用,打破教师终身制。

方静:您现在酝酿一份北大教师任用制度的一套改革方案,我听说您这个方案现在还没有出台,但是在各个高校一片哗然,什么原因非要施行力度这么大的改革呢?

许智宏:座位一个学校你要发展,但是我不可能依靠不断地扩张来发展学校,所以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的队伍怎么来不断地更新。过去我们就是每一个人倒了北大,讲师升副教授,副教授升教授,每年像搞运动一样地来做职称的评定。不断的,今年申请不上,明年再申请,明年申请不上,再后年申请。作为一个一流大学,这些状况如果不改变,不从根本上改变就不行。

……

许智宏:北大的学生,可能比较活跃,思想上比较活跃。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也许我们有一部分同学,他对实践注意不够。

方静:为什么北大学生这么热衷于说而不是做呢?

许智宏:我想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一个学校反应,恐怕目前对情况,我们对社会都使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一种比较浮躁的心态,比较急于求成,这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种风气。在高校中的反应,不同的人,每个人表现出来的个性也是不一样的,北大的人一直是表现出一种很强的个性,难免这里面有一部分人,也学他挺能讲的,不可否认。

(二)开放式问题&闭合式问题

开放式提问,指问题提得比较概括抽象。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的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就××问题,请谈谈您的看法?”“您对××问题有什么感想?”这类问题与回答的内容之间联系比较松散,回答问题的被采访者可以比较自如地去发挥,双方之间谈话地气氛也比较轻松。对记者来说,提开放式对问题,因为问题回答中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作过细的准备。但是开放式提问也有其明显等缺陷。因为问与答之间答联系松散,谈话难以深入具体,采访对象的谈话也容易跑题,因此,它比较适合在采访初期活是幕后采访中运用,不适宜用于观众看得见屏幕上的电视采访。提这类问题也会让观众感到记者缺乏准备、缺乏水准。一旦跑题,记者应及时地用闭合式地问题把谈话纳入倒既定轨道上来。

闭合式问题,指问题提得比较具体、单纯,给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范围也限制得比较严格。“您是否同意……”“导致受害者毙命的是什么武器”“它与同类产品相比,价格如何?”这类问题本身具体,口子开得很小,要求对方做直接的回答,表明态度、意见和观点,可以大大的节省时间,也能帮助记者更好地驾驭谈话。水均益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一开始没有大而笼统地问它对中美关系对看法,而是设计了一个闭合式的问题:“你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朋友还是敌人?”要明确回答这一问题必然要涉及倒对中美关系对看法,基辛格尽管没料到记者会问这么棘手的问题,但还是给出了精彩的回答。对于记者来说,要非常熟悉被采访者地情况,问题才能提得准、提得深,否则很容易漏掉某些问题,影响对全面情况对了解。同时,闭合式提问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谈话对气氛。

(三)中性问题&诱导性问题

中性问题,是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作出任何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您对当前对国企改革有何看法?”“您喜欢上网吗?”等等。所谓诱导性问题,是指本身已经提供了某种供采访对象选择的答案的一种问题形式。比如:“你喜欢看日落,是吧”“中学生上网时间过长有害身体,也不利于学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目前我国国企改革遇到了一些瓶颈,您是这样认为的吗”中性问题一般得到的材料较为客观、公正,且显示了对采访对象对尊重、信任和希望,所以在需要全面了解对方的意见和情况,或记者本身指向不甚清楚时,应提中性问题。而在对采访对象对谈话和态度进行确认或概括时,提诱导性问题很有用。提诱导性问题时,特别要把握好“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的界限。国外学者提出“应该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地问题,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例:面对一位把一生都献给公园和操场建设的市政官员,你的提问是:“市长先生,如果把这些公园改建为商业场所,您认为我们的城市会从中受益吗?我的意思是,如果把税收收入和经济利益都考虑进去都话。”采访者采访时都口吻很和气他也没想到这种倡导性都问题会误导市长做出肯定都回答。在提诱导性问题时,有的采访对象会看记者的脸色说话,投其所好。

(四)过滤性问题&探究型问题

记者通常借一些过滤型问题来判断对方是否具备回答你提问的资格。例如,在事故现场,记者的提问是“这里发生了什么”,采访对象给你做了许多细节描述,但事后你发现,他当时根本就不在现场,而当时如果问了一个简单的过滤型问题――“大楼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或许这些努力就不会付之一炬。向高素质对被访者提出过滤型问题能增强谈话的和谐度,但如果被访者的素质较低,谈话的和谐度将会被降低。如果你再提问时把采访对象当成了权威,他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提高。

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是采访的中心环节。这类问题鼓励采访对象就已经说过的话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例:

问:公主,能把您不结婚的理由讲给我们听听吗?难道您对男人不感兴趣吗?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答:不感兴趣?你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中,我的情人不会少于33个!

1、被动的挖掘。“这……我想……”与之相伴的可能是采访者的不动声色。这表明他想得到更多的信息,但有时被访者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对方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

2、主动的回应:“真的吗!……这太有趣了!”与之相伴的是生动的面部表情。

3、反映。指恰当的重复被访者说过的话:“33个情人……”心理咨询专家再面对有心理障碍的病人时,经常使用这种方法,而且还很见效。

4、沉默。这种沉默时早有预料的,与之相伴的时一些得体的非语言符号,暗示对方可以继续其谈话。通常,你的沉默反倒帮助了对方收集想法。

5、拓展。“能不能谈谈出现在您生活中的这些男人……怎么这么多啊?……您不是在夸大吧,还是在抱怨?……他们中哪个最好,哪个最坏?……您的第34位情人已经有目标了吗?”

6、澄清。“平均下来,一年1.5个情人;是一个完了再谈一个,还是同时谈着?……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吗?”

7、离题。“您声称自己是女权运动的先锋――您不觉得这个运动本身就是个矛盾吗?”

8、转移。“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们现在来谈谈另外一个话题――您喜欢绘画吗?”(这表明你对前一个话题已经不感兴趣了)

9、下判断(通常尽量避免这样做)。“您是个什么样对女人,放荡?还是……”

最重要对莫过于拥有好奇心,因为它能指引着你触到问题对最核心部分。提问“为什么”是深度挖掘事实的最好方法,再你想不出其他问题的时候,它就是最好的问题。“您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设问的变通

(一)开门见山与迂回采访

开门见山是指采访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向采访对象提出问题,谈话直接进入正题,纳入记者地采访目标。这种直入式的采访方法,通常运用于那些经常接受记者采访、长于交际、善于言谈的采访对象,运用于采访领导和学者等。这些人时间宝贵,特别是当他还忙于工作时,没有空闲和记者闲谈,他们喜欢记者开门见山地采访,厌倦兜圈子和提问久久不入正题的采访。同时也适用于限定时间的访问,如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广播电视的演播室访问、记者招待会的访问等等。(《面对面》王志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立明:“在我采访你的这一刻,全国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非典?”)

这种提问方式因开诚布公、、不拐弯抹角而使访问显得干脆利落,进展得迅速而顺利。只要双方关系和具体情况允许,正问法可以说使一种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提问方式。

正问法虽然是指开门见山直接发问,但并不是指见了面就直通通的发问,同时太直太

白的提问,不仅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有时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所以运用正问法既要有情感的铺垫,还有要防止问得太直太白。

迂回法是指记者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先迂回一下,绕个弯子,先提些表面看来与访问无关的问题,以引发采访对象谈出真实情况的一种提问方式。这种提问方式一般适用于不善于交谈的人,见了记者感到紧张、约束的人,或是有思想顾虑、不愿意交谈的人。面对这些对象,记者应当尽可能熟悉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对于不善于言谈和不习惯接受接受记者采访的对象,可以从他最熟悉、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问起。对于那些有思想顾虑的采访对象,记者一方面要摸清其心理症结所在,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地疙瘩;另一方面也可采取旁敲侧击地方法提问,在采访对象不知不觉中吧采访所需的材料搞到手。

(二)激将与反问

采访中,遇到采访对象不太合作时,记者可以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运用激将法,激发他的情绪,促使他吐露真相,接受采访。比如在对方拒不作答时,可以晓之以理,让对方明白接受采访与不接受采访的利弊得失,以激发他回答问题。可用心理刺激的手段。提出一些不符合对方真实情况、真实的内容,迫使他不得不予以解释、反驳、答辩,从而了解真实情况。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中说:“向对方佯作你已了解而实际并不摸门的情况,这仍然是从顽固的采访对象身上发掘材料的一个方法。”

这种设问法,一般都用于印证问题,印证看法。它要求记者是在了解事实真相基础上的设问,目的是让新闻人物自己作确认。当然采用这种提问时,一是态度要诚恳,有礼貌,不要使次方对象产生故意嘲弄他的错觉;二是反话、错话的来源要避免引自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以免采访对象因生气而迁怒于记者或具体的第三者,一般可以用这样的提问开头:“听说„„”或“根据外界传言„„”;此外,激将法一般只在迫不得已的特殊情况下与正常谈话交叉使用,而且要运用得恰当、灵活,否则便容易破坏交谈的气氛。

(三)追问与停顿

最理想的采访是双方互相探讨问题的讨论式、交谈式的采访。但讨论、交谈不是目的,目的是引出事实。在深揭问题的采访中,采访对象的心态不同就很难做到友好地交往、讨论,此时记者就要根据目标追问,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追问,在特殊场合中也是必要地,但又要注意追问但方式、方法,要启发引导和激发而不是强迫、逼迫。

第7篇:

上一篇:美丽人生电影影评下一篇:护士晋升护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