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教学设计

2023-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细菌和真菌的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Site :wenku.baidu.com+题目

4. 下列有关菌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每个菌落由大量不同种细菌组成

B.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种类

C.细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D.一个菌落是由一个细菌细胞形成的

5. 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 A.菌落 B.细菌形态 C.细菌体积 D.细菌结构 7. 在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真菌的是:( ) A 、酵母菌 B、细菌 C、青霉 D、蘑菇 10.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步骤是 ( ) ①高温灭菌 ②接种 ③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 ④恒温培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③②④ 11.用无菌棉棒擦取桌面,再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是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哪一步骤( ) A.配制培养基B.高压灭菌 C.接种D.在恒温箱中培养

13.培养细菌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的原因是 ( )

A.将培养基高温杀死 B.将培养基中的菌类杀死

C.将里面的空气加温 D. 将培养基中的水分蒸发掉

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 B.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千米; C.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D.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材分析】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学情分析】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挂图。 (2)自制的细菌和真菌菌落培养基。 (3)投影片,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学生准备:

(1)查阅有关细菌和真菌的资料。

(2)准备一些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的食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镜,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当你们走进五彩缤纷的自然界时,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学生:有花,有草,有树,还有各种动物。

教师:好,那么,大家可曾想过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和动物外,还存在另一类生物吗?下面就分组观察各组准备的实物,然后回答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发霉的桔子、长毛的馒头、发馊的牛奶、腐败变质的食物),讨论。

教师:你们谈一谈观察结果。

学生:桔子上长了绿毛,馒头长有绿毛,也有黄黑斑。 学生:牛奶闻着发酸了,但看不到什么东西。

学生:腐败的食物表面有白色小圆斑点,也有绿色斑点。

教师:很好,同学们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们知道这些都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学习本章讲述的知识——分布广泛的真菌和细菌。

(提醒学生用塑料袋把实物放好,并把手洗干净) [收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学生:细菌和真菌分布得特别广泛,无论是空气中、土壤中、水里乃至我们的身体上,都可以找到它们。 学生:科学家还发现,在寒冷的极地,在很热的温泉中,甚至在深海的火山口中还发现了古细菌。

教师:你们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是的,细菌和真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了。但是,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肉眼是看不见它们的(大型真菌除外)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其实,刚才同学们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下面你们认真观察菌落图片和老师培养的菌落实物,以小组形式观察、讨论、思考,选出每组回答较全面的同学作小组发言,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好。

(出示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

教师:刚才经过小组讨论总结,现请小组派代表总结两种菌落的特点。 学生:细菌菌落比较小,呈白色,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学生:真菌菌落较大,颜色呈红色、褐色、绿色、黑色、黄色等,形态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总结得也很全面,那么,你们能不能结合日常所见,举一些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例子呢?

(学生活动)

热烈讨论,思考,积极踊跃回答。

学生:我家在夏天做的米饭放久了,在表面就会出现一片一片的白色,绿色,红色斑点。

学生:我家平房放的皮鞋,在夏天的时候容易长绿毛。

学生:吃不了的馒头、面包放久了,就会长些白色、黑色或绿色斑点。 学生:水果放久了就会腐烂。

教师:你们举得例子太好了,说明你们真是生活中的细心人,确实这些都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在你们查找的资料中,有没有关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之间发生的真实故事呢?

如果有,大家不妨互相交流,共同增长见识。 学生:19世纪的欧洲,肺结核病十分猖獗,每7个人里就有1人被它夺去生命。科赫为了找到肺结核的病因,日夜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了致病的结核杆菌。通过动物实验,他证明结核杆菌能通过空气传播,使人患肺结核。

学生:将结核杆菌放入土壤,它会被杀灭。土壤里有约10万种微生物,是谁杀死了结核杆菌?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不厌其烦地将土壤里的微生物一一进行培养试验,终于在实验到10000多种微生物时,找到了杀灭结核杆菌的菌,提炼出链霉素,为医学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

学生:1928年,英国圣玛丽学院的讲师弗莱明发现,培养葡萄球菌的培养基里长出了霉花。奇怪的是,霉花周围的葡萄球菌不见了,难道是霉菌杀灭了葡萄球菌?他试着将霉菌用水稀释后,滴进其他细菌培养基里,结果,霉菌又杀死了其他病菌。弗莱明喜出望外,将这种霉菌分泌出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在战争中救治了许多伤员,于是,青霉素与原子弹、雷达一起,被誉为第二次大战时期的三大发现。

学生:1855年,法国里尔的酒厂常为美味啤酒变酸而苦恼,就去请教里尔大学教授巴斯德。巴斯德在显微镜下发现,啤酒变酸是酒里的乳酸杆菌捣乱。于是,他用加热的方法杀死乳酸杆菌,保证啤酒不变酸。他成为发明消毒法的第一人。后来。巴斯德又发现了使蚕生病的致病细菌,成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

教师:从刚才同学们交流的故事中,看到许多科学家为战胜病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个肉汤的故事。

1872年,普鲁士医生科赫让妻子熬了一锅肉汤,用来培养细菌,进行研究。细菌在肉汤里繁殖得又多又快。但是,各种细菌混杂在一起无法分离出单纯的菌种来研究。一天,科赫吃饭时,看妻子做的琼脂果冻,大受启发。于是,他在琼脂胶液里加进牛肉汤,冷却凝固成肉汤琼脂,再接种细菌,果然繁殖出了单纯的菌种。他又给透明的细菌染上颜色,在显微镜下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细菌的活动了。科赫利用制作的培养基先后抓住了霍乱病菌、疟原虫、锥体虫等害人精,还成功地控制了牛瘟、淋巴腺鼠疫、回归热、昏睡病等恶疾的蔓延。1905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从以上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进行微生物研究中,配制培养基是很重要的。下面同学们自学课本56页第二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仪打出) 1.怎样配制培养基? 2.什么是接种?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尝试回答。

学生: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制成培养基。 学生: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们想一想,在接种之前,我们把配制好的培养基应如何处理,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

学生:必须进行高温灭菌。

教师:接种后,应把培养基放在什么地方培养?

学生:应把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教师:很好,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那么在我们周围,哪些地方细菌真菌比较多呢?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限时5分钟,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方案,然后从老师这里领取两个配置好的培养基,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究实验。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使方案有科学性、严谨有对照。

教师:同学们拿到了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家里现成的材料来培养细菌和真菌。下节课希望大家都能参与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外,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观察了菌落图及培养基,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医学发展的历史,激发了大家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精神。

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1.细菌菌落 2.真菌菌落

二、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1.制备配养基 2.接种

三、小结 教学反思:

应用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初步学会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检测方法,掌握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本质区别以及细菌和真菌大都需要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条件的理性知识。

由于本节课涉及到微生物技术方面的概念与操作,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我先让学生自己示范如何接种,然后在示范正确的方法。运用实物投影和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对微生物技术有比较具象的了解。用实物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法,让学生真实接触具体的菌落,对真菌菌落及细菌菌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辨别两种菌落的不同。由于时间有些紧张,这节课中设计方案展示环节讨论的不够充分,未能让所有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时间的合理安排。 细菌和真菌(除一些大型真菌外)通常用肉眼观察不到,使它们在学生面前显得很抽象,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本堂课笔者试图通过三个方法去突破难点:第一,举一些常见的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生活现象(如牛奶变质,酿酒等)让学生感受到细菌与真菌的存在;第二,展示一些细菌与真菌的图片和实物,让它们变得具体、形象,使学生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或真菌可以经过一定的方法培养,使之生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将“木”变成“林”,变成“森”,于是不可捉摸的细菌和真菌变得可见了,变得生动了,再通过课外活动小组的展示与讨论,学生就产生了探究细菌和真菌有关问题的强烈兴趣,产生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题,并且跃跃欲试,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完整的探究方案。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生物圈中除了动物,植物,还有另一类生物——细菌和真菌。通过配制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熟悉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一般方法,观察了菌落并总结了两个菌落的特点。我们通过探究实验,知道了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对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力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式思维,并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还通过引导学生分组进行科学探究使生物课堂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的目的以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1、 合理调整教材内容顺序,更利于学生理解。

教材中的内容是先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再进行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根据启发式思维的认知规律,也为了方便学生从探究中来获取、总结、归纳知识,我对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了合理的改动,将观察实验以及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存条件都放在了最后,作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观察指导,突出了探究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也使整个探究活动更顺畅,更合理。

第2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章《细菌和真菌 》第五节,主要了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以及如何控制细菌和真菌来保存食品等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机会。 【学情分析】

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人和动植物也是既有危害又有益处。但是,对于正确认识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价值,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同学们了解的还不是很多,本节重点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方面进行学习,突出“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感性认识以及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难点】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一周安排给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实践分组制作甜酒、酸奶或浆水;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分组准备

一组准备:白糖、干酵母、饮料瓶、小气球、泡菜、酸奶、面包、酒、醋、酱油、面酱、豆腐乳及收集有关食品制作的资料,制作甜酒、酸奶或浆水。

二组准备:几种食品包装袋或者包装的食品及收集有关食品保存的资料。 三组准备:收集各种抗生素的说明书及其有关的疾病防治的资料。

四组准备:收集利用细菌进行环保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试管2个、试管架、1根玻璃导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揭示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5.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导入: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在哪些方面为人类造福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首先可以利用细菌和真菌来制作各种食品。 学生讨论回答,导入课题

教师板书: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自学课本,讨论交流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可以利用细菌、真菌制作食品呢? 哪些食品是利用细菌真菌制作的呢?

课前第一组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请他们交流收集的资料 第一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1、调查内容:细菌真菌与食品制作 2:调查对象:超市、家中

3、调查方法:网上查阅资料,向家长请教,实地调查

4、调查内容展示:

(一)追根求源:(发酵原理) 甲生表演小魔术:(发酵现象)

向温水中加糖,加酵母菌,在瓶口上套上气球,就可以把气球鼓起来。(展示课前做的鼓起来的气球)你看到什么现象?你有什么疑问? 质疑:

(1)为什么加水,可以是冷水吗? (2)为什么加糖? (3)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 (4)酵母菌有什么作用?

学生猜测气球中的气体是什么。

小魔术师进行下一个魔术表演,石灰水变浑浊。并设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拨总结

闻气味,有酒精产生,冒气泡是二氧化碳。总结发酵原理:

酵母菌 葡萄糖 ——→ 二氧化碳+酒精

(二)制作甜酒:

过渡:我们还亲自利用发酵菌种制作了甜酒和浆水,有请其他组的同学分享、品尝、评价制作的甜酒和浆水 A、乙生交流甜酒制作: (1)内容:制作甜酒 (2)方法:与父母合作 (3)菌种:酵母菌和霉菌 (4)制作过程:

①浸泡

取新鲜的糯米约500g(一斤)淘洗干净,放在清洁容器中,用水浸泡(水淹没米面即可)。浸泡时间:夏天2-3h,春秋天6-8h,严冬季节需8-10h。浸到米粒完全涨开后,倒进淘米篮里再淘洗一下,捞起来沥干水分。

②蒸饭

在蒸锅里放上水,蒸屉上垫一层洁净的白布,烧水至沸腾。然后,将沥干的糯米放在布上铺平,盖好锅盖,置于旺火上蒸熟。通常需蒸20-25min,至米粒松软。可以自己尝一尝糯米饭的口感,如果饭粒偏硬,就洒些水拌一下再蒸一会。如果没有垫上蒸布,糯米会将蒸屉的孔堵死而难以蒸熟。

③淋饭

将蒸熟的米饭盛到淘箩里,用凉开水冲淋(用水要尽量少,不能用生水,防止细菌、霉菌污染),冲至粒粒分开,可用筷子翻动以加快冷却。用手触摸微热(30℃)的时候,将水分沥干装入清洁的容器中(小口坛子、酒坛、砂锅均可)。也可以这样淋饭:将蒸好的糯米饭端离蒸锅,冷却至室温。在桌子上铺上几张铝箔,将糯米饭弄散摊匀,用水要尽量少。

将酒曲粉末(若酒曲呈块状,须将其碾成粉末)洒在糯米饭上,用洁净的筷子迅速将酒曲与微热的糯米饭均匀的搅拌在一起,然后将糯米饭压实,中间挖一个凹坑,最后淋上一些凉开水。

④保持温度进行酿制

将容器之余30℃左右的恒温箱中,培养24-28h,如果米饭变软,表示已糖化好;有水有酒香味,表示已有酒精产生,此时可停止保温。最好再蒸一下,以杀死其中的微生物和酶。这样,米酒就制作成功了。

由于家里通常没有恒温箱,因此要把容器加盖密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冬季可用棉被等捂紧保温或放在暖气旁或火炉旁,以提高温度;夏天可用布盖好,并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

⑤实验结果

冬天经过2-3天或更长,夏天经过12-24h,即可酿出米酒。也可将米酒用双层干净卫生纱布过滤,将滤出的米酒用干净的盐水瓶或螺纹口罐头瓶装好,拧紧瓶盖,可保存较长时间。

师生共同总结

制作甜酒应该注意的问题:

1、器皿清洁,油腻影响酵母菌的生长。

2、酒曲与糯米的比例合理等。原理:酒曲中的酵母和根霉等微生物,把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简单的糖类以及酒精和二氧化碳。

B、丙生交流浆水的制作: (1)内容:制作浆水 (2)方法:咨询家长 (3)菌种:乳酸菌 (4)制作过程:

收获、体会:做了好几次才成功,这让我明白了发酵时必须给细菌、真菌提供合适的条件。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成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真菌生长繁殖需要水、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生长条件 自学课本总结交流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第二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调查对象:超市

调查方法:上网查阅资料、实地调查 调查内容展示 (1)食品腐败的原因 (2)保存食品的方法和原理

师生共同总结

食品腐败的原因:有适宜细菌真菌生长的条件,有机物,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 食品防腐的原理:把食品里的细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的生长。 调查的收获、体会:

(1)要辩证的看待细菌、真菌的作用,它们虽然引起食品腐败,但却促进了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想想看如果没有细菌、真菌我们地球会是什么样

(2)保存食品的方法很多,有些方法运用不当会危害健康,我们要用我们学的知识健康的生活。

学生质疑:

1、防腐剂有哪些种类

2、我爱吃方便面,可我妈妈说方便面里有防腐剂一包也不让我吃,有防腐剂的食品会危害我们的健康吗?

其实食品的保存还有很多方法,请第二小组交流他们收集的资料 观看第二组学生的演示文稿,倾听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实物)你能说说这些食品用了什么保存方法,依据什么原理? 教师引导:你对食品的保存还有什么疑问吗? 自学课本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第三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1、调查内容:食品保存方法及原理

2、调查对象:医药超市

3、调查方法:实地调查、访问,上网查询

4、调查内容展示:

(一)抗生素 A、视频

B、实地调查:各种抗生素(照片)

访问医生:抗生素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C:实物:抗生素杀死的细菌种类

(二)利用大肠杆菌生产胰岛 师生共同总结调查的收获、体会:

抗生素原意就是由真菌产生杀死或抑制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广义指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其以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现在对利用细菌生产药品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开发,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过渡: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能选择安全食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自己健康成长。 健康是我们期盼的,但偶尔生病是难免的,很多病都是由细菌、真菌引起的,它们在防治疾病方面是否是有百害无一利呢? 学以致用:

(

1、)你能说说为什么不能滥用抗生素?

(

2、)当前流行的甲流使用抗生素有疗效吗?为什么?

滥用抗生素,可引起许多不良的后果如形成超级细菌。因此强调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是很有必要的。病毒性疾病不宜用抗生素治疗。

自学课本细菌和环境保护 第四组交流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细菌和环境保护

2、调查对象:家庭沼气池

3、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法、上网查阅资料

4、调查内容展示: A、视频

B、自拍录像:家庭沼气池

5、调查的收获、体会:

这次调查之后我们觉得细菌、真菌的好处可能更多,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罢了,我们相信随着人类的科技发展和不断研究,细菌、真菌将会有更大作为。 师生总结

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形成甲烷气体,用于照明、做饭。

生:我认为他们的调查很新颖,让我们知道了细菌不光有害,它在环保中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生: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细菌生产生物塑料,可以消除我们环境中的白色污染了。 谈自己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

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总结收获,进行表达与交流。

畅想未来:如果将来你有条件进行科研,你会利用细菌、真菌在哪个方面造福人类。

第3篇: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教学设计

邢台县路罗中学 杨须文

教学目标

1、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推理总结发酵作用的原理。

2、 尝试利用发酵作用制作食品。

3、 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4、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5、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再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来体验知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尝试利用酵母菌进行发酵作用,描述发酵作用的现象,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和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2、难点:发酵作用的原理、举例说明发酵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1、有关发酵演示实验的材料:透明的瓶子,干酵粉,红糖,温水。包装袋。

2、学生制作的发酵面团、或其他发酵食品,包装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教师:在学习本章前,同学们曾经进行了一次情感投票,大多数同学认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还是有很多用途的,那么大家可否推荐几种细菌和真菌,让我们把他们的名字公布在光荣榜上? 学生:踊跃提出各种细菌和真菌。 (二)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利用细菌和真菌做了很多事情。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先",细菌真菌和食品的制作有很大关系。其中经常用到的是酵母菌。

1 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

教师设问:如果到入开水可以吗?

学生: 如果倒开水,酵母菌就烫死了。

教师:同学们说的对。其实实验到这里就是继续做下去也没有用了。如果将只加了水的酵母菌倒入饮料瓶,开始套气球。

学生:没放糖。

教师:对,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需要糖作为营养物质。将饮料瓶放在室外的窗台上(北方的十月,气温较低。) 学生:太冷了,冻冰了。

教师:对,发酵作用需要一定的温度。过一会儿气球会鼓起来吗?

学生:会,(猜测)会有二氧化碳产生。

教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证明你的猜测呢?七年级时,我们曾经检验过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的。

学生:用石灰水或者点燃的火柴。

教师:发酵作用需要活的酵母菌、适宜的温度和营养物质,产生了二氧化碳,我们是不是能够推论出发酵作用其实就是酵母菌的什么生理作用呢? 学生:呼吸作用。

教师:发酵作用除了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了别的物质吗?让我们闻一闻。

学生:酒味。

教师:对。我们的饮料瓶是密封的,里面氧气充足吗? 学生:不充足。

教师:酵母菌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我们利用它的这个特性酿酒。想实验吗?学习制作酿酒。

教师: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酵母菌呼吸作用会产生什么呢? 学生:展示添加了酵母菌的面团和没有酵母菌的面团。

教师:面团为什么鼓起一个个小泡泡? 学生:产生了二氧化碳。

2 教师:为什么摸起来和不加酵母菌的面团不一样? 学生:产生了水。

教师:对。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我们用它的这种特性来制作松软的馒头、面包、蛋糕和饼干等。

教师:想想家里的冰箱和橱柜,里面还有哪些食品是细菌、真菌帮助我们制作的呢? 学生踊跃发言(教师配合出实物):酸奶、醋、酱油……

教师:我很喜欢吃的酱豆腐,也是由真菌帮助制造的。有人知道王致和酱豆腐的来历吗? 学生:清朝咸丰年间,有一个卖豆腐的叫王致和,家里很穷。这天他豆腐没卖完,他就把剩下的豆腐放在坛子里,放了些盐哪、花椒什么的,打算泡一泡再捞出来晾成豆腐干。可是后来有事出门忘记了,等回家想起来,赶紧过去掀开坛子,一股臭气扑了出来。王致和想,坏了,这么多东西全糟蹋了,这可赔大了。可他又舍不得扔了,就伸手抓出了两块尝了尝。觉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儿,还真好吃。他又把隔壁的几位老街坊都请了过来一块儿吃了起来,大伙儿都说味道不错。王致和因做臭豆腐出了名,后来一传十十传百,连宫里的慈禧太后也爱吃。于是王致和豆腐店的门匾上头就刻上了个龙头,这表示这家的东西是皇家享用的贡品。可是慈禧太后嫌"臭豆腐"这个名字太不雅,就给它起了个新名字叫"青方"。相对的,酱豆腐就被叫成"红方"。

教师:我们为什么要让细菌和真菌帮我们制造食物呢? 学生:好吃! 教师:除了好吃以外,细菌和真菌可以改变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比如:牛奶是很有营养的,但是中国人有七成以上的成人喝牛奶反而不舒服,是因为中国人大多数都缺乏一种酶,所以消化不料牛奶里的乳糖。乳酸杆菌能够把乳糖变成分子比较小的乳酸,营养价值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更容易消化。

教师:有时细菌、真菌也会帮倒忙。这个苹果还能吃吗? 学生:不能,烂掉了。

3 教师:防止食物腐烂的方法都有哪些?你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放冰箱里--冻的肉和鸡

学生:真空包装--烧鸡

学生:巴斯德消毒法--牛奶

学生:用盐腌起来--咸菜

学生:干燥--脱水蔬菜…… 学生:糖腌制法

教师:那现在同学们能说出食物腐败的原因及防腐的原理了吗? 学生:原因,细菌和真菌在食物中的生长和繁殖。原理,杀菌或抑菌。

教师:大家对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保存中的作用都有了新的理解,那么细菌和真菌在我们日常生活里还有其他作用吗?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好不好?

第4篇:第二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设计

一、 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说明食品的腐败的原因。

3、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 (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三、 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四、 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你们吃过面饱、酸奶吗?你们洗衣服时用过加酶洗衣粉吗?知道多莉绵的故事吗?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给学生展示。从而导入本章课题——《生物技术》。

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指导学生看教材114页,并勾画生物技术的概念。 学生积极回答。甜面酱、豆腐乳。。。。。

(一)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

你们还记得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吗? 你们家中厨房中有哪些发酵产品? 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其实课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自制一份酸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制作了一份酸奶,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吗? (品尝学生自制的酸奶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品尝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酸奶的色泽和形态,确认质量合格后才能品尝)。

通过展平台或每小组一名学生进行对自制酸奶进行展示,并对每小组的酸奶进行评比。 提问:(1)你们刚才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

(2)你们能否将刚才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4)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加入酸奶?

(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6)为什么酸奶和牛奶的口味、形态不同?

(7)你能举出一种利用相同原理制用的食品或饲料吗?(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肯定的指导)。

教师小结:酸奶的制作需要乳酸菌的参与,温度适宜,没有氧气条件,可以使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所致。四川泡菜、青贮饲料等根据同样的发酵原理。

回答:微生物种类多、代谢能力强、繁殖速度快,代谢方式多样。 味精、酱油、豆豉、泡菜。。。。。

学生品尝酸奶,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让每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制作过程。

学生回答:(1)酸奶呈酸味、微酸。

(2)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3)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避免酸奶腐败。

(4)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加入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 (5)加入酸奶的作用是接种。

(6)不同的学生描述会不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指出酸奶的口味有点酸,酸奶是因为在乳酸发酵的过程中,利用牛奶的营养物质产生乳酸等物质,牛奶与乳酸的物质不同,口味就不同。酸奶是固态,像豆腐。

(7)泡菜、酸菜、青贮饲料。。。。。

(二)酿一醇香浓郁的米酒

同学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闻一闻,是什么?(同时拧开盖知道怎么酿成的吗?

课前几天已布置同学们回家在家长的指导下制用的米酒,质量如何?让全班同学看一看你的劳动成果,行吗?(要加强学生的教育,不能饮酒,对同学们的身体影响很大)。

好的。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酿出一醇香浓郁的米酒,请看教材116页活动: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方法步骤,让学生明白制作米酒的一般方法。 提问(1):同学们品尝了酿制的米酒和基本操用方法,酒药里有哪些微生物?在酿酒中起什么作用?

(2)酒药为什么要与米混合均匀?学生回答时要给予肯定与鼓励。

(3)联系前面的知识回答,米饭表面的绒毛是什么?

(4)如果酿酒的时间拖长,味道会发生什么变化?

(5)同学在酿酒的过程中注意了哪些问题?

归纳小结:酿酒时酒药与米饭充分混匀,酒药的质量要合格,发酵的温度要适宜,创造无氧的环境。

曲霉、毛霉酵母菌

淀粉——————葡萄糖———酒精 30℃无氧

学生边看边,作吸气状。好香,有酒香味。学生相互交流着,我们能像制酸奶一样自己酿酒吗?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计论酿酒的方法步骤。

让每一个小组指定一名学生进行对对方的米酒进行评价。

回答:(1)酒药中有曲霉、毛霉、酵母菌等微生物。可用米饭作为原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

(2)酒药与米饭混合均匀的目的是使酒药生物更充分地利用米酒作为原料,加快发酵的速度。

(3)米饭表面的绒毛是霉菌的菌丝。

(4)如果酿酒的时间拖长,有更多的糖被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所以米酒的甜度会减少,酒味变浓。

(5)注意酒药的质量和米饭充分均匀混合,温度不能太高,适宜的温度,米饭要煮熟煮透等。

三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

指导学生看教材117页建议活动:选做一种调味的发酵酱,讨论发酵酱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制作发酵酱和制豆豉时,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吗?制曲过程中为什么要将原料蒸熟?

在制内过程中却需要适量的食盐水,其目的是为什么?

归纳小结:制作面酱的原料是面粉,需要米曲霉素进行发酵;制作黄豆酱的原料是面粉和黄豆,主要需要米曲发酵;制作豆豉的原料是黄豆,主要需要米曲霉、毛霉、黑根霉等进行发酵。

回答:原料处理,制曲,发酵制酱、晒酱。

都需要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的参与,发酵微生物来自空气。制曲过程中将原料煮熟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主要是抑制腐败微生物的活动,使产品咸味更适口。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四分析某农业村的结的结构示意图

利用媒体:“某生态农业村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该农业村是怎样处理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杆的?(教材第102页某生态农业村结构示意图)。

提问:生态农业村的做法有什么优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和发言)。

你们知道沼气是怎样产生的吗?

那在什么样的条件和设备中才能产生沼气,我们一起来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学生回答;将生活垃圾、粪便、秸杆进行沼气发酵;农作物的秸杆没有焚烧,是经过发酵产生沼气,作能源利用了,这样不会污染环境,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回答:利用了农作物秸杆中的能量,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主生沼气,杀灭粪便中的病菌,减少燃烧秸杆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粪便传播疾病的机会,提高了阳光利用率和农作物中生物能量的转化率。

回答:是微生物发酵产生的。

准备实验装。

五制作发酵装置

六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课前准备好制作的沼气发酵简单装置的器具和发酵原料。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120页“制作沼气发酵装置”的内容,教师要及时讲解,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小组活动:注意公工协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发酵一段时间,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因为课堂时间短,让学生课外观察)。 提问1:在沼气的发酵过程中,池塘污泥的作用是什么/

2在沼气的发酵过程中,植物秸杆和猪粪的作用又是什么?

3、在制作装置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用橡皮塞塞A和B的瓶口?

4、你能预测实验装置中发生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沼气发酵的过程开始了。

5、发酵一段时间后,应从哪个部位采用哪种措施检验是否有沼气的产生呢?

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了沼气发酵装置,并对实验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的意见很好,那么沼气发酵的原理是什么呢?沼气发酵有何作用呢?你认为沼气发酵在生态农业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归纳小结:(1)沼气发酵的原理:杆及人畜粪便等在厌氧的条件下,温度保持在25℃需要甲烷细菌的参与,经过发酵产生了甲烷,可以燃烧、照明等,沼气渣可以作饲料、鱼料及畜禽饲料。

(2)利用沼气发酵能够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酸奶、沼气、米酒等是传统的发酵技术,还有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如在生活中运用的味精、加酶洗衣粉等是工业化的产品。

指导学生看书,书中介绍了哪些工业化的发酵产品,生产方式及用途是什么?

讲解:国科学家巴斯德揭示了微生物在发酵中的作用,使发酵技术有了理论基础后人们开始利用微生物工厂生产各种产品,从而构成了生物技术产业。这些工业化的产品早已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想一想,它们用在哪些方面呢?

认识发酵装置的器具及其作用(有学生看见发酵原料有恶心感,但教师的鼓励下,能顺利进行下面的实验。

制作沼气的步骤:一是将猪粪70克,粉碎的植物秸杆20克,池塘污泥50克,清水350毫升,混匀放入在A瓶中。在B瓶中装入少量的清水,水面封住玻璃管口。二是照教科书中的装置图进行制作装置。三是用凡士林涂抹接口处。四是把整个装置放置在25℃上条件下,将止水夹挟紧进行发酵。

1、沼气的发酵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池塘污泥中含有沼气发酵所需要的厌氧微生物,尢其是产甲烷的细菌。

2、植物秸杆为微生物提供含碳的有机物,猪粪为微生物提供氮、磷等养料。

3、因为产生沼气的甲烷菌是厌氧微生物,要在无氧的条件下发酵产生沼气,所以要将瓶口塞紧。

4、学生观察。

5、将教材装置2处的止水夹打开,使气体自尖嘴玻璃管口徐徐流出,以燃烧排出的气体如果看到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就说明有沼气产生。

学生看书后回答:(1)有抗生素,能够治疗许多疾病;(2)氨基酸,广泛运用于医药、食品、饲料等;(3)甜味剂,广泛用于饲料、果冻等;(4)食用有机酸,广泛用于饲料、糖果等;(5)酶制剂,广泛运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以上这些工业化产品均是微生物发酵产品。 回答:略

七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作用

要求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同学们做得怎样呢?请各小组一名学生进行汇报调查结果。 微生物发酵技术产品应用于生活的有哪些呢?

如果没有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小组代表分别介绍调查的内容和结果。

用于食品和食品加工业等。 食品单一,味道不好,没有鲜味;影响疾病的治疗等。

七、板书设计 第25章生物技术 第一节发酵技术

一、 身边的发酵技术

(一) 发酵食品

1、 认识发酵食品。

2、 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3、 酿一瓶醇香浓郁的米酒。

4、 制作发酵酱。

(二)、沼气发酵

1、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沼气发酵的原理。

3、沼气发酵的应用。

4、沼气发酵的优点。

二、发酵工业产品。主要有抗生素,氨基酸、甜味剂、食用有机酸。

第5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细菌和真菌与其它生物共生的现象;

2.描述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的过程;

3.认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引起疾病;

4.区分并掌握细菌和真菌营寄生和腐生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入手,一步步分析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作用;

2.进一步学习如何评价探究实验;

情感态度与体会观

.用辩证的思维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从细菌和真菌能引发动植物患病的各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引起学生思考如何做好个人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染。

二、教学思路

本从正反两面来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作为暗线,即“腐生——共生——寄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

、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

2、评价实验方案

难点:

、学习评价实验方案

2、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时安排:一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些是什么生物?(演示几种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我们的身上有这些微生物吗?观看视频后给出本导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除了寄生以外,细菌和真菌还有另一种营养方式,那就是——腐生。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这就是腐生。

观察与思考:

(1)水果腐烂与什么生物有关系?

(2)水果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

(3)请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看图讲解:

我们以二氧化碳为例,来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的作用。

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而当动植物死亡后,遗体中的这些有机物正是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重新回到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

如果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某条链断了,比如细菌和真菌没有了,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物遗体将堆积成山;另外,生态系统也会失去平衡。

(二)与动植物共生

介绍奇怪的生物:冬虫夏草。在这个例子中,真菌生活在幼虫体上,属于哪种营养方式?寄生。细菌真菌与其它生物生活在一起都是有害的吗?

分析

、地衣

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是如何共生的?

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u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如何互帮互助?

u为什么种豆科植物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3、与动物共生

在牛羊的肠胃中,有一些细菌,可以帮助它们分解草料中的纤维素;而在我们人体中,有没有共生的一些细菌呢?比如,有些细菌虽然寄生在我们肠胃中,但是它们能制造一些微量的维生素,对我们的身体有一定的帮助。

共生:

细菌和真菌与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三)引起动植物患病

寄生在生物体上的细菌和真菌,大多数都会引起疾病。

、引起植物患病

(1)水稻稻瘟病

(2)玉米瘤黑粉病

2、引起动物患病

(1)寄生在人体体内,由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腥红热

(2)寄生在人体体内引起:足癣和甲癣(灰指甲)

患上这些疾病,和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吗?只有保持好个人的卫生,环境的卫生,我们的身体才不受病菌的侵害。

这是某个大学生宿舍的一角,卫生情况怎么样?你能给住在这个宿舍的同学提一些卫生建议吗?

(四)本小节:

2、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有害: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五)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讨论:

、除了无细菌不同外,其他条要相同。

2、保持潮湿是利于细菌生长。

3、甲均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

4、方案

3。因为,严格控制到只有一个变量。

第6篇: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一开始,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引入,由主持人说开场白: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都会饿死。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空间。)从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展开,非常自然地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提问:谁能展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的证据?各小组展示探究“细菌、真菌使食品生霉、腐烂”的结果,其他同学或提问或思考或补充。首先弄清以下两问题:

1、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你会想到什么问题(面包和水果为什么会腐烂?)从而探究出细菌、真菌与水果生霉、腐烂的关系。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学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技能训练:为了能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请你来评价一下哪个方案更好,这样很自然地开始技能训练。在这里,我把技能训练提前到此进行,是我认为这个时候进行技能训练,与前面知识有联系,比上完全部内容后单独进行要显得自然,有意义。既有知识的连贯,又能训练技能。

组织安排:同学仔细阅读者P69“评价实验方案”,各小组讨论思考题,并作记录,然后选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组内其他成员补充,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设计本训练关键在于通过对3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让学生领悟到设置对照组时,要根据实验目的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因此甲乙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只有方案3排除了所有影响实验的干扰。因此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这个评价过程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讲座让他们难免说明各个实验方案可行可不完善的道理,这学生学会选择最佳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接着教师演示CAI课件,展示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提问: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起什么作用(分解者)?想一想,细菌和真菌是靠什么生活的?(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引导思考: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观看大屏幕,分组讨论并回答。

(二)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过渡:既然细菌和真菌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来生活的,那它们与动植物和人有什么关系呢?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类患不同的疾病。下面,就由学生把各自从不同途径(网络、报纸、实际生活,)获取的有关资料(实物、标本、实例、报道等)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物展示、讲小故事、谈体会感受、经验介绍、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呈示出来。通过学生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学生课前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自主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表达出来,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 教师或主持人利用课件呈示相应的图片标本以补充并把各类疾病分类归纳:人(扁桃体炎、猩红热、痢疾、丹毒、足癣、臂癣)提问:这与细菌、真菌的生活方式有关吗?引导思考: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治疗疾病?列举“抗生素”如安比仙(青霉素)、红霉素、金霉素、氯霉素、链霉素等,展示收集的药盒,介绍该种抗生素的治疗范围。怎样才能预防和防止动物或人患病?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抗生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示: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如细菌会产生抗药性,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应遵照医嘱,根据病因、病情、合理使用)。给农作物带来哪些危害?(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玉米瘤粉病都是真菌引起的)提问:细菌和真菌会给农作物带来危害,使农作物患病,那我们能否利用细菌和真菌帮助农业生产利用细菌和真菌来防治农业病虫害?列举微生物农药如防治稻瘟病的春雷霉素、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庆丰霉素等,另外不可利用细菌和真菌制造除草剂,它们都具有环保作用,值得我们大力推广。指导学生阅读P70“以菌治虫”各向学生渗透STS教育,理解科学技术在实践中的价值。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三)与动植物共生

师: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还能与动物或植物共生在一起,那什么是共生呢:P68仔细默读,找出关键词。指导学生看书。

呈示地衣和根瘤,播放学生观察采集地衣的录像,请一位兴趣小组的同学结合录像介绍地衣的生活环境和特征,并请其他同学观察桌上的地衣标本,欢迎其他同学参加兴趣小组活动。

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理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再次强调共生的概念。

观看大屏幕:观察豆科植物根上的根瘤,说说豆科植物的根瘤的共生现象与地衣有何不同,思考P69第1题,小组讨论回答,现在化肥生产很发达了,为什么还要用这种“生物固氮”的方法来提高土壤肥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呢?总结出生物固氮的优点:环保、高效、节能、收益大等。 还知道哪些植物有共生现象?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没有密环菌,就不能形成天麻。开麻可治头痛、眩晕、抽搐痉挛、小儿惊风等病。

细菌和真菌不仅与植物共生,有的还能与动物共生,阅读P69第一段,提出疑问。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恶习性贫血,维生素K有凝血功能。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很大作用,既有有害的一面,也有有得利的一面,如何选用细菌和真菌为人类服务,下节课我们还将详细学习,请同学们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下节课作铺垫。

教学反馈:提出思考题1:每年的秋天,一部分植物会落叶,对落叶的处理方式有三种:焚烧、填湖、掩埋。请分析,你会选择哪种处理方式,简要说明理由。思考题2:P69第2题:有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寄生在动植物体内,使它们患病;有些细菌和真菌却能够与动植物共生,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呢?(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的生物,一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有利,有些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不利,还有些细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细菌、真菌与动植物的关系。)

上一篇:联谊会章程下一篇:技术转让合同模板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