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

2022-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

鲍勃·迪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摘要: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10月,美国歌手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两者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之间也许只隔一道语文试题。尝试从批判质疑、信息意识、国际理解、问题解决、审美情趣、理性思维、人文积淀等角度将两者密切联系在一起,试图让这些试题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要点契合,通过鲍勃·迪伦这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载体,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鲍勃·迪伦语文试题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这十八个基本要点。

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Bob Dylan)因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而获此殊荣。这是继1953年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再一次被授予“非文学界”人士。

那么,获诺奖的鲍勃·迪伦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什么关系呢?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两者之间的确存在着莫大的关系——也许,只隔一道语文试题。

2016年10月14~16日,浙江省高三学生参加新高考“七选三”选考。10月17~20日,高三师生放秋假休息调整。秋假期间,我重读了鲍勃·迪伦的传记《编年史》,翻阅了《三联生活周刊》上的鲍勃·迪伦专辑,又浏览了网络上关于鲍勃·迪伦获诺奖的上百篇文章;同时,精心筛选了一些命题语料,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以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个基本要点,经过深思熟虑,编制了一组语文试题——试图让这些试题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要点契合,通过鲍勃·迪伦这个深受学生欢迎的文化载体,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鲍勃·迪伦与“批判质疑”

“批判质疑”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1】拟写微博

对于鲍勃·迪伦的获奖,文学评论界的舆论两极分化。

瑞典评论家佩尔·斯文松撰文说:“瑞典文学院的这一决定实在令人难堪和极度令人沮丧。”

英国作家帕特里克·弗伦奇说:“我不在乎迪伦的音乐。就严肃而论,即使再过一百万年,他也不配得到诺贝尔文学奖。”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也说:“鲍勃·迪伦获诺奖,是评委们的行为艺术。”

牛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瑞克教授则认为:“迪伦不仅有资格被当成是一名诗人,而且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中国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迪伦根本从头到尾就是个诗人,只是用音乐卧底了五十年,瑞典今天揭开了他的真实身份。”

中国香港作家廖伟棠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文学奖的意义远远大于对他自己的意义。”

对于迪伦获奖,你怎么看?请拟写一条微博表达你的看法。要求:不少于70字,不超过140字;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

微博是学生常用的一种生活文体,简洁、快捷、时尚,已流行多年。这道题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质疑能力,引导他们针对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一备受争议的现象展开自主思考,并针对题目材料中众人的不同观点做出独立判断、选择,进行多角度的辩证分析,最终写一条微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对这种题型颇有体验,写起来得心应手。

如下就是几个颇具个性的答案:

“固然,鲍勃·迪伦的获奖对于严肃的诺奖传统来说,貌似一次玩笑。但不能否认,作为一名以歌为诗的文人,迪伦的文字具有承载诺奖之重的厚重感和普世情怀,而对于瑞典文学院和诺贝尔文学奖本身而言,这也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尝试。”

“迪伦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歌手,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很高,在词作方面有突出贡献。但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文学殿堂的最高荣誉,许多为此努力了一辈子的世界一流作家都未曾受到青睐。而迪伦作为歌手,凭借几首小歌词就获此大奖,对那些著作等身的文豪们来说的确有失公平。希望迪伦今后能在文学上有更多贡献吧。”

“我认为,鲍勃·迪伦不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倒是适合获诺贝尔和平奖,他的普世情怀和在人权运动方面的影响力值得肯定,不过他的音乐还称不上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最杰出作品,无论是作曲还是歌词。”

二、鲍勃·迪伦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2】提炼观点

以下是2015年发表的几篇生物学论文的题目:

① 《一氧化氮与发炎:答案飘在风中》(Nitric oxide and inflammation: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② 《敲在花粉的门:阿拉伯芥花粉发芽过程中的早期极化事件的活细胞成像》(Knockin on pollens door: live cell imaging of early polarization events in germinating Arabidopsis pollen);

③ 《像一個滚动的组蛋白:表观遗传调控神经干细胞和大脑发育的控制因素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Like a rolling histone: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neural stem cells and brain development by factors controlling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methylation);

④ 《饮食中的硝酸盐:慢火车驶来》(Dietary nitrate: a slow train coming)。

请归纳以上材料的共同点,并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要求:30字以内。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自觉、有效地获取材料中的信息,并进行判断、评估与鉴别,找出共同点并下一个结论。试题中这些生物论文题目分别引用或化用了鲍勃·迪伦的《飘在风中》《敲响天堂之门》《像一块滚动的石头》《慢火车驶来》等经典曲目,足见鲍勃·迪伦在当代的影响之深远。

请看如下几个学生的答案:

“迪伦的歌曲可谓家喻户晓,连生物学的论文题目也会引用他的歌词。”

“将迪伦歌曲融入严谨的科学研究中,使其不再刻板,变得鲜活生动。”

“迪伦歌曲的影响,不仅在音乐界或文学界,也在科学界。”

三、鲍勃·迪伦与“国际理解”

“国际理解”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3】译本比较

下面是鲍勃·迪伦的成名作《飘在风中》(Blowing in the wind)歌词中的一句: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对于这句歌词,有多种译本。如以下三种:

版本1:

那些人究竟还要等多少年,

在他们重获自由之前?

版本2:

那些人要活多少年,

才能被准许自由?

版本3:

那些人要活过多少年,

才被自由烛照?

试比较这三种译本,选出你最欣赏的一种,并说说理由。要求:60字左右。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感知、判断和分析能力,旨在引导学生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提升全球意识,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三种不同的译本,做出选择和判断,并结合原文和译文写出自己的理由。这也与我们学校的“学博志雅,行懿中西”的校训精神完全契合。完成这道题,学生的语感显得十分重要,判断可以有差异,理由也可以多种多样。因此,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欣赏版本1,‘那些人’说明了是特定的一些人,他们的遭遇具有代表性;‘重获’说明了这些人曾经拥有自由,而今渴望自由,表达了为失去自由的人发声的愿望。”

“欣赏版本2,要活过好多年才能获得别人对自己自由的‘准许’,但是这种‘准许’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能够真正获得自由,他可能会陷入自己内心的牢笼。”

“当然欣赏版本3,首先,版本3的语言简练,抓住要点;其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自由比喻为蜡烛,蜡烛的意义在于照明和提供温暖,而这时的束缚、压抑就如黑暗寒冷一般,生活在不自由之中的人多么希望能够被自由之光‘烛照’。”

此外,還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自己的译本:

“他们还要活多少年,在被赐予自由之前? ”

“究竟还要多少年,那些人才能尝到自由的甘露?”

“到底还得多少年,那些人才被准许沐浴在自由之中?”

这些译本也许还很稚嫩,却令我感到欣慰和欣喜。

四、鲍勃·迪伦与“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4】拟写答谢词

如果你是鲍勃·迪伦,请你以诗歌(歌词)的形式拟制一篇诺奖答谢词。要求:10行左右。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特定的情境和条件,面对一个虚拟却具体的交际语境,以诗歌(歌词)的形式拟写一篇答谢词,并借此进一步理解迪伦及其歌曲。而在拟写答谢词之前,我们已用了一节课来阅读迪伦、了解迪伦、赏析迪伦。我们一起看了视频,听了音乐,赏了歌词。因此,一想到能为迪伦代言,学生个个摩拳擦掌,答案精彩纷呈:

“一些人要活过多少年/才能看得见光明/一些人要看见光明多少年/才敢冲破黑暗/一些人要奋斗多少年/才能收获肯定/一些人要收获多少肯定/才能忠于自我/答案在风中飘。”

“你想要改变我/答案或许让你失望/你改变不了我/是的/哪怕一丝一毫/获奖与否/与我何干/我依旧是我/祝贺与质疑/有何不同/我仍然是我/是的,朋友们/我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

“人们叫我民谣之父/人们叫我摇滚之王/人们叫我精神领袖/叫我神/但我什么也不是/我只是一个有责任的人/我只是一个有自由的人/我只是我自己/是一块滚石/谢谢你让我做我自己。”

五、鲍勃·迪伦与“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5】鉴赏归纳

请赏读廖伟棠的《Bob Dylan列传》:

“白狄岚者,又名鲍勃·迪伦,曾歌《于风扬之》《狂霖即注》《岂如滚礌》等曲,其言志猛也,势狂狷也,世人推之为一代之巫,群兴怨之大成。岚恒厌之,改谣为滚,复弃滚就布鲁斯,人莫名其妙也。终以诗人传世,余风激荡数代,然继之无人。赞曰:其心蛊,其词绝,出入大千相,无门可立雪。”

根据本文,归纳出鲍勃·迪伦音乐风格的转型轨迹与性格特征。要求:40个字以内。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在了解鲍勃·迪伦生平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鲍勃·迪伦音乐风格的多变性,并感知、欣赏、评价鲍勃·迪伦的歌曲风格与性格特征,进而喜欢上迪伦那不拘一格的音乐与个性。只要学生能读懂这段简易的文言文,即能写出答案,列举如下:

“音乐风格转型轨迹:从民谣到摇滚,再从摇滚到布鲁斯;性格:狂狷。”

“曲风轨迹:从民谣到摇滚再到布鲁斯;性格特征:富有个性,不喜欢因循守旧,善于创新。”

六、鲍勃·迪伦与“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等。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题6】写微时评

从10月12日晚开始,一篇《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的微信文章就被疯狂转发,甚至在诺奖公布前的几分钟,阿多尼斯获奖的消息还在被盛传。热衷转发这则“被提前颁发了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民群众中,不乏知名作家、教授与媒体人,也不乏人民网、新华网和温州网这样的官方网站,只是最终未能“众望所归”。

你是怎么看待這种现象的?试发表你的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00字左右。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事物的真伪。诺贝尔文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19点才公布,12日却就有网络谣言惑众且被多家官媒转发。阿多尼斯的“被获奖”被盛传,显示了民众的集体焦虑和各大媒体媒介道德的缺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要学会崇尚真知,尊重事实与证据,拥有实证精神和严谨的求知态度。对于这件时事,不少学生曾被裹挟其中,因而有很深的体验与感受,他们有很多话说:

“这是时代所特有的焦虑现象,人们追逐热点新闻却忘了窥视其本质,即在事件背后的真相。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一个热门话题时,就不乏投机分子利用人们当前的焦虑与兴奋,散布虚假消息,然后在制造虚假消息并传播后便逃之夭夭。在诺奖颁布之前,这条信息正好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混淆了真假的界限,不论是平头百姓,还是知名人士都纷纷中招,这之中包含着一股浮躁的社会风气,还有人们面对消息不假思索、不辨真假的态度。”

“我认为,这种现象体现了当代社会中人们浮躁的心态以及新闻的盲目性。对于诺奖这一严肃又高端的奖项,广大人民群众甚至部分知名作家、教授针对一篇来源不明的微信文章深信不疑,甚至疯狂转发,并未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看待诺奖,这是一种集体焦虑和群氓思想的体现。”

“这让我想起了‘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其实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言论,但首先必须基于真实,正如康德所说:‘一个人所说必须真实,但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作为官方网站,更应将报道事件的真实性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博人眼球,追求点击率与眼前利益。新闻工作者应不忘自己为这个职务的初衷,即为了给大家还原事实的真相。”

七、鲍勃·迪伦与“人文积淀”

“人文积淀”这一基本要点要求学生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两道题——

【题7】文学简评

诺奖颁给了作为歌手的迪伦,有人说,歌词就是诗,迪伦就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获奖实至名归;也有人说,歌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把诺奖颁给迪伦对于文学家们很不公平。

对于诗与歌词的关系,你是怎么看的?可结合中国古典诗词或当代歌词的具体例子谈一谈。要求:100字以上。

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调动古典诗词或当代歌词的储备,唤醒学生关于诗歌和歌词关系的知识与体验,对诗歌与歌词的关系做一个判断和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某一首古典诗词或当代歌词进行分析,学以致用。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洁,合乎逻辑。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与歌一体的传统和当代歌坛的一些诗与歌合一的现象,学生深有体会。因此,大部分学生写起来如鱼得水。请看如下两个答案:

“我认为歌词与诗歌是相通的,两者都属于文学。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歌词就是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把古典诗词以一种更为大众所接受的方式诠释。又如张国荣的一首《我》的歌词,‘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怎么能说没有诗一般的美丽呢!”

“诗歌与歌词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从古至今诗歌与歌词就有不解之缘,中国古代的《诗经》、唐诗、宋词和元曲不就是用来演唱的吗?当代又有周云蓬这样的将诗与歌结合得天衣无缝的音乐诗人,他的一首名曲《九月》,歌词用的就是海子的诗《九月》。”

【题8】仿写题

怎么形容鲍勃·迪伦呢?“巨星”显得有些商业气的庸俗,“大师”则过于权威和专业,“传奇”又有太多浪漫的夸张。

请仿照以上句子,以苏轼、鲁迅或莫言为对象,写一句话。要求:不超过60字。

仿写题是近年来语文高考语用题考查的热点之一。这道题要求学生调动自己所掌握的古今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成果,来评价千年前的苏轼、百年前的鲁迅、当代的莫言。之所以选择这三个人,是因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但非常熟悉,而且个个身份多重。以苏轼为例,他既是文学家(诗人、词人、文赋家),政治家(曾历任八州太守,官至礼部、兵部、礼部尚书),又是艺术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发明东坡肉、东坡羹等),还是全民偶像,非常适合用排比句来表达。而鲁迅、莫言也是多面手,学生对此均有话可说。这道题难度不大,趣味性颇浓。因此,学生个个喜欢。请看以下几个学生的答案:

“怎么形容苏轼呢?‘才子’显得稚嫩和浮夸,‘伟人’则略显吹捧,‘政治家’又太过庸俗。”

“怎么形容鲁迅呢?‘作家’显得有些庸俗和普通,‘革命家’则太过激进与勇猛,‘战士’又有着硝烟弥漫的气息。”

“怎么形容莫言呢?‘文学巨匠’显得有吹捧的嫌疑,‘诺奖获得者’则过于功利化,‘乡村作家’又显得土里土气。”

其实,对于这个阶段的浙江高三学子而言,由于准备10月份的“七选三”高考,他们已将语文打入“冷宫”许久了。这组题选择、设计了“鲍勃·迪伦获诺奖”这个鲜活的文化热点事件,不但营造了具有挑战性的真实学习情境,而且体现了语文学科本质,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及考试命题无缝链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进一步推动了语文探究学习。学生个个做得兴致盎然,并纷纷点赞。吴铭洋同学说:“讲真,比教辅资料上的语用题好玩!”黄可怡同学说:“有创意,很新颖,很用心,非常喜欢!”吴泽成同学说:“题目运用时新热议素材,让我们在不脱离社会的大背景下,锻炼语文水平,提升辩证能力,并加深对时代的看法。”

通过鲍勃·迪伦,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样的语文训练既创新了语文学习和考试内容,以用促学,深入关注语文知识形成过程,又推动了语文教学和考试从以知识为本,走向以素养为本,用核心素养来统领语文学科的教学和考试。因而,这组题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赞誉。著名特级教师张茂松老师评价说:“这组题既能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又不露声色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热点,引发多方面的思考,体现了‘教育面向生活’的导向作用。”浙江师范大学王国均博士评价说:“这是一组非常高明的题目,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要求很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时事转化为写作的资源和灵感,这样的实践非常有价值!”

当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组试题只是一次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我们还需要挖掘并运用更多的“鲍勃·迪伦”。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长期实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有可能落到实处。

作者:陈智峰

第2篇:鲍勃·迪伦诗歌中的人物意象分析

摘  要: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公布鲍勃·迪伦成为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因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鲍勃·迪伦20世纪60年代经典诗歌作品中的人物意象,探讨其诗歌背后的现实人文关怀。

关键词:鲍勃·迪伦;人物意象;人文关怀

引言

人物意象,顾名思义就是诗歌中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人物形象。鲍勃·迪伦诗歌中有大量人物形象,最具有鲜明特征当属国家政府人员和社会底层人物,他们都深深根植于作者在客观世界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映射作者的创作思想。下面通过分析鲍勃·迪伦20世纪六十年代的诗歌作品来探究其诗歌背后的人文关怀。

1、国家政府人物意象

1961年,鲍勃·迪伦放弃明尼苏达大学学业只身来到纽约,在纽约民谣音乐城格林尼治村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之路。成名之初,鲍勃·迪伦就被称为是美国民谣鼻祖伍迪·格思里的继承人,他深受伍迪音乐创作思想的影响,民谣要以社会现实问题为题材,针砭时弊,勇于揭露与抨击,为人民发声。因此,迪伦作品中充满着对国家政府体系的抨击,对法律的讽刺和对政客操纵的反抗,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法官”“政客”“警察”等人物意象。

1.1法官

《珀西之歌》(1964年)中通过“我”与法官的对话,刻画了一个冷峻无情的法官形象,也射影了整个司法体系的高高在上,蔑视人权;《海蒂·卡罗尔孤独地死去》是迪伦1964年发行的专辑《时代在改变》中的作品,迪伦曾说,一则新闻报道激发了他创作这首关于种族主义歌谣的灵感。新闻主人公是黑人卡罗尔夫人,她有11个孩子,1963年的2月8号,巴尔的摩的一个社会名流用棍子打击卡罗尔夫人,致使其第二天死于脑出血,凶手威廉·迪·辛特辛格是马里兰州的政治活跃分子,然而,在白人法官的审判下,他仅仅被轻微判刑。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馆广场上进行的演讲让美国民权运动达到高潮,迫于巨大舆论压力,美国国会在翌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成为美国民权运动史上的关键事件。迪伦这首叙事性歌谣在当时是对种族主义最有力的控诉,诗歌中展现了“政治活跃分子威廉·赞津格”在权利与金钱的掩护下杀死了厨房女佣海蒂·卡罗尔,人人平等、公平正直的法院与高高在上的法官仅仅判处威廉·赞津格六个月的刑法。迪伦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述,披露法律的虚伪,揭示美国社会种族和阶级之间的矛盾。

1.2政客

1963年6月,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重要领袖梅加·埃弗斯在自家门口被种族隔离分子暗杀,一时舆论哗然。迪伦写下《只是棋局里的一枚卒子》,并在同年8月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说的游行集会上献唱。鲍勃·迪伦用“棋局里的一枚卒子”形容“开枪杀死梅加·埃弗斯的人”,被人利用毫无价值,揭露了南方政客的丑恶嘴脸,警察与其他政府人员沆瀣一气,将贫穷白人囚禁在编制的巨大谎言中,虚伪的教育,被迪伦狠狠的揭穿。政客、县警察、士兵、州长等人物意象是这个国家政府体系掌握权利话语的代表,社会贫富差距加剧,种族隔离主义抑制人权,这些都在人物身上体现。“棋局里的卒子”也是对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影射,政治动荡,政客用战争和流血玩弄权利,受压迫的人用暴力进行反抗,每个人敏感且不安,好似都是这局棋盘里的卒子,只能前进无法回头,丑陋的社会现状、虚伪的政客让人不知道前进的路。

2、社会底层人物意象

《新港每日新闻》称迪倫代表着“美国受压迫人民的声音,小人物的代言人。”迪伦之所以能成为小人物的“代言人”,就是因为在诗歌中大量描写美国底层人民生活受压迫,精神失去自主的现状。

2.1.弱势群体

迪伦1964年发行的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自由的钟乐》集中体现了迪伦为弱势群体发言的身份。迪伦在诗歌中为“战斗的勇士”“手无寸铁的难民”“士兵”“反叛者”“浪荡子”“不幸的人”“被抛弃的人”“被驱逐的、在危险中持久烧灼的人”“温和的人”“善良的人”“心灵的守护者和保护者”“超越其所属时代的、未受担保的画家”“聋人和盲者”“哑巴”“受虐待的人、单身的母亲,被叫错名字的妓女”“受追捕所逐、所欺的轻罪逃犯”“无数困惑、被控告、被虐待、毒瘾缠身及更糟糕的人”等鸣钟,迪伦从未用如此得体的表达来体现他与弱势群体的亲近,对众多受苦受难人们的同情汇成了这首爱之歌。

2.2.流浪汉

“流浪汉”这一人物形象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常出现在电影、小数、诗歌等领域。在迪伦的笔下,“流浪汉”一直是个特殊而又亲近自身的存在。迪伦曾自称:“我是个流浪者,我是个赌徒,我离家千里。”从西宾小镇独自一人来到纽约的鲍勃·迪伦,换了名字,编造了经历,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流浪汉”的形象。

《只不过一个流浪汉》(1964年)中写道:“只不过一个流浪汉,但又一个流浪汉走了/没有人留下为他唱哀歌/没有人留下拾他回家/只不过一个流浪汉,但又一个流浪汉走了”。迪伦在诗歌中以“流浪汉”的身份来写当时人们生活状态,二战后的美国,让人精神上流浪,越南战争中的美国,让人身体流浪,透过小小的自我,迪伦看到青年一代人的现状,精神无处安放,无人救赎,其实迪伦自己也一直都在流浪,他曾说唯有在路上,他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流浪汉的逃脱》(1966年)一名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的“流浪汉”却要面对着“糟糕的判决”,“一道闪电把法庭劈垮/所有人跪下来祈祷的时候/流浪汉逃脱了”为什么没有罪的流浪汉要面对法官和陪审团糟糕的审判?为什么闪电要把法庭劈垮,流浪汉逃脱了?迪伦借“流浪汉”莫名其妙被法律审判来暗示美国大众的生活状态,不管你做了什么事情,法律面前都将面对人为的糟糕审判。

结语

综上所述,鲍勃·迪伦诗歌中的人物意象集中体现了他对所处时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尊严、人性解放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鲍勃·迪伦.编年史[M].徐振峰,吴宏凯,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2]  罗伯特·谢尔顿.迷途家园:鲍勃·迪伦的音乐与生活[M].滕继萌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3]  鲍勃·迪伦.新民说 鲍勃·迪伦诗歌集[M].西川,马世芳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马婷

第3篇:他走近我们 鲍勃·迪伦8年来首张新专辑发布

他走近我们 鲍勃·迪伦8年来首张新专辑发布

近期,79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新专辑《Rough and Rowdy Ways》发布,距离上一张原创全长录音室专辑《Tempest》已过去八年。在这个多事之夏,鲍勃·迪伦的新专辑发布意义自然不同于以往,他用炉火纯青的芝加哥布鲁斯、孟菲斯摇滚和纳什维尔之声记录和拆解美国历史。音乐的氛围与前三张翻唱弗兰克·辛那屈(Frank Sinatra)有很大不同,但这次是他自己的词。他在第一首《I Contain Multitudes》中自比安妮·弗兰克、印第安纳·琼斯和威廉姆·布莱克,不安、敏感、记仇,矛盾重重,灵魂丰富。最后一首17分钟的长曲《Murder Most Foul》,旋律彻底退去,大半个世纪前的总统谋杀案像一张渔网,流行文化作为集体记忆的结晶缀满其中,在深海发出神秘的荧光。巨大的国度中,公路、旅人、小偷、妓女、黑帮们留下痕迹,旋即消失。鲍勃·迪伦警告我们,这些歌里的事发生在“炼狱之北三公里,与彼岸一步之遥”之处。

英国国家歌剧院推出“车窗歌剧赏”项目

受20世纪50年代颇为流行的户外汽车电影院这种休闲形式的启发,英国国家歌剧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计划在伦敦的亚历山德拉公园(Alexandra Palace)推出“车窗歌剧赏”项目。该项目的演出在9月的前三个星期举行,届时自驾而来的观众将透过车窗观赏90分钟时长的普契尼歌剧《艺术家生涯》和一小时时长的合家欢版莫扎特歌剧《魔笛》。演出场地共可容纳300辆车,到场车辆在观演场地上按车型大小排列,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观众也可以观演。首场演出还将对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及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免费,而台上的演员将依照相关规定保持安全距离。如果演出效果理想,英国国家歌剧院计划将该项目的模式在全国推广。

什洛莫·明茨号召在音乐中团结

“在音乐中团结”(United in Music)音乐慈善募捐活动近期在联合国难民署的全球YouTube频道上直播。这次音乐慈善募捐活动是应加拿大尼亚加拉艺术节的克里斯汀·莫里(Christine Mori)和亚历克西斯·斯皮尔登纳(Alexis Spieldenner)的邀请、由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和指挥家什洛莫·明茨(Shlomo Mintz)发起。这场音乐会由不同的艺术家在各自家中远程录制,艺术家们表演了维瓦尔第(Vivaldi)、克莱斯勒(Kreisler)和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ff)的作品。

“举办这场音乐会的初衷是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通过将音乐和欢乐带到人们的家中来传递希望的信息。我们知道,全世界还有数百万人被迫离开家园,急需人道主义援助,尤其是现在,这让我产生了把这场演出变成一次音乐慈善募捐活动的想法。我们的目标是帮助联合国难民署筹集资金,支持目前面临新冠肺炎威胁的难民家庭。”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菲利普·格兰迪(Filippo Grandi)说,“这是全球各组织创造性地聚集在一起支持难民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非常感谢什洛莫·明茨大师、尼亚加拉艺术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音乐家们一起合作,为联合国难民署应对新冠疫情筹集资金。”

“隔离期的文化”线上虚拟艺术节精彩绽放

BBC Arts推出的虚拟艺术节 “隔离期的文化”(Culture in Quarantine),全面覆盖旗下的电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自上线以来,其内容不断充实、越发丰富,包括歌剧录播、虚拟合唱、居家录制、新剧首播、艺术家访谈、展览导览、艺术家的隔离日记以及戏剧舞蹈节目等。其中虚拟合唱由BBC晨祷合唱团(Tenebrae)中的19名成员分别在各自家中演唱,尼格尔·肖特(Nigel Short)通过视频连线现场指挥,最后通过VR技术合成,这也是该合唱团音乐会的电视直播首秀。德国先锋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眠》(Sleep)长达8个小时的作品安排在晚上播出,以帮助疫情期间因内心恐惧而无法入眠的人进入梦乡。BBC Arts总监乔蒂·克莱波尔(Jonty Claypole)认为虽然时世艰难,但这也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会有许多新的作品由此诞生。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开启线上参观

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可以线上参观了。有别于传统的实地参观,院方此次通过谷歌的线上博物馆App “Google Arts & Culture”来展示剧院优美的建筑和丰富的馆藏。此次虛拟之旅的路线包括了剧院建筑内外、后台区以及斯卡拉博物馆,并配以24万张馆藏图片、1.6万份文字记录、40多个电子展品,人们还可近距离观看玛利亚·卡拉斯等明星穿过的戏服等。为了给本次活动预热,斯卡拉歌剧院的乐团及艺术家们还发布了一个演出视频,演绎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的选段。乐团演奏家们及歌唱家们分别在各自家中的室内、花园中、阳台上或者工作室等不同场所带来表演。

“歌剧之乡”意大利拉文纳音乐节成功举办

第31届意大利拉文纳音乐节在罗卡布兰卡莱翁城堡成功举办,这是意大利解禁文化演出以来的第一个古典音乐节,由穆蒂登台指挥。在夏至这一天,在这个拥有拉斐尔和但丁的小城里,大自然和历史好像联手在为这个新的开始赋予生命。在意大利国歌《马梅利之歌》奏响之后,穆蒂亲自主持了开幕式,并向台下的300位观众致敬。当晚,穆蒂指挥路易吉·切鲁比尼青年管弦乐团,上演了莫扎特的《喜悦欢腾》《C小调弥撒曲》《第四十一交响曲》,穆蒂似乎比任何人都更懂得如何把握和刺激莫扎特音乐里的戏剧性变化。台上,乐手们均保持了一定间隔,并用玻璃板隔开了吹管乐手。台下,测量体温、清洁双手、佩戴口罩……当地观众远远地打起了招呼,在古城墙旁,在绿色灌木丛的包围里,在风的吹拂、鸟鸣的陪伴下,重拾了久违的夏日音乐会。

歌剧《中央公园五人案》获得2020年普利策音乐奖

由安东尼·戴维斯(Anthony Davis)作曲、理查德·韦斯利(Richard Wesley)创作脚本的歌剧《中央公园五人案》(The Central Park Five)荣膺2020年普利策音乐奖。该剧改编自1989年在纽约中央公园发生的真实事件:1989年4月20日晨,一名正在公园晨跑的白人女性遭到奸污,还险些被虐打致死。案发后,五名14~16岁的非洲裔及拉丁裔少年被指控有罪。13年后,真凶的良心发现和新的DNA比对证据使得真相最终水落石出,但蒙冤少年们的大好青春已在狱中度过,人生早已不复从前。《中央公园五人案》于2019年6月在美国加州长滩歌剧院首演。评审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创作者用强有力的声乐编排和细腻敏感的交响配器,将一件臭名昭著的当代不公正事件转变为一部让人感同身受、充满希望的作品。”歌剧采用了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纽约的音乐元素,以声乐中的不协和音为突出特色。

/青年音乐家挑大梁,上海交响乐团用两部经典收官音乐季/

上海交响乐团2019-2020音乐季一度因为疫情暂停,转为线上直播了多场小型室内音乐会后,终于在近期回归线下,以全编制阵容,直面现场观众。6月28日晚,在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下,上海交响乐团集体亮相,以两部经典——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堂·吉诃德》,为2019-2020音乐季收官。两部作品的独奏分别由上海交响乐团乐手——小提琴手张松洁和中提琴手俞海锋、大提琴手黄北星和中提琴手巴桐担纲,其中两位中提琴手只有34岁。余隆说:“这次音乐会,上交演奏家担任了主角,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们的表现也印证了乐团发展的职业化成果,虽然一开始有些小问题需要调整,但很快将状态调整到最佳,这种能力和专业素养是职业化最精准的体现。”

/太合音乐集团与德国Kompakt达成合作,共探电子音乐新“声”态 /

太合音乐集团宣布与德国最优质的电子音乐公司Kompakt达成合作,将重点围绕电子音乐的版权分发、全渠道运营、演出经纪等展开密切合作,探索电子音乐“走出去”和“引进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包括音乐娱乐在内的各行各业的制作、生产、消费、体验等环节出现了混同。过往以音乐厂牌、娱乐公司为中心的产销格局,开始转变为以音乐爱好者为中心的全新格局。电子音乐的表现尤为明显,它能够更妥帖地承载潮流文化与新兴技术的衔接,越来越渗透到年轻人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没有沟通障碍的音乐娱乐形式。无论是通过音乐流媒体平台,还是线下电音体验空间、定制电音旅行,亦或是VR音乐游戏、电音教育、电音周边等接触电音内容,电音爱好者们都表现出浓烈兴趣。当足够深度的电音爱好人群洞察力内容注入这些场景,或许就能形成一种穿透力,通过社群动力完成一次引爆式的流行。此次,德国最优质的电子音乐公司Kompakt加入E-Werk电子音乐联盟,将有助于国内外优秀电子音乐艺术家们深化交流、携手合作,用独特审美内容体验引爆年轻一代的音乐娱乐消费体验,引领新时代的年轻潮流文化发展。

/华语音乐进入数字音乐生态时代,预计2020年音乐版权市场规模突破280亿元/

中国音乐市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跨越到4.0时代,中国音乐产业红利逐渐受到外界资本关注,融资数量逐年攀升,预计2020年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突破28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数字音乐生态闭环逐步成型的4.0时代的到来,宣布着中国音乐市场的商业领域呈现着多元化音乐IP变现模式。流媒体时代下,视频平台成华语音乐新型宣发渠道,随着视频平台入局华语音乐产业,音乐产业链条拓展延伸,华语音乐运营体系呈现以视频平台为主的多元综合发展。互联网激活华语音乐原创力量,5G等新技术赋能行业发展,层出不穷的5G、AI、VR、直播推流等新兴技术,也将从音乐创作、推广、接收、反馈等全环节赋能华语音乐原创音乐人和音乐用户。

/酷狗发布非遗音乐图鉴,非遗音乐以创新姿态渗透大众日常生活,吸引年轻受众/

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指导下,酷狗音乐通过大数据分析发布了《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梳理各类与非遗有关的数字作品,诸如戏曲、民歌、曲艺,并根据关注群体的年龄、地域等维度划分,“数说”互联网时代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未来。据统计,非遗相关音乐累计播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相当于36.5万年。非遗音乐也呈现两种“出圈”趋势:一方面是突破地域圈层,另一方面则是突破年龄圈层。在数字娱乐发展的助推下,非遗以创新姿态渗透大众日常生活,吸引年轻受众,并激活了一批“非遗新青年”。

/游戏音乐正越来越多进入年轻人的“我喜欢”歌单/

年轻一代喜欢听什么?游戏音乐可能是一个答案。游戏被称为“第九艺术”,随着用户不断增长,游戏音乐正逐渐占领年轻一代的耳朵。去年末,《王者荣耀》交响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今年,这一游戏音乐会项目成为保利院线的主打品之一,计划“落户”东方艺术中心。不光是古典音乐借力游戏音乐,越来越多游戏音乐正在成为流行曲,进入年轻人的“我喜欢”歌单。目前国内游戲用户已超6亿,玩家和潜在玩家成为最大的文娱消费群体之一。游戏音乐的流行,某种程度上是游戏作为核心IP在产业链上的延伸。

/四川达州钢琴博物馆开馆,首届音乐艺术周启动/

近期,达州首届音乐艺术周启动暨达州钢琴博物馆开馆仪式举行,来自海内外的音乐达人欢聚达城,共同奏响夏日里的音乐盛典。此次音乐盛会不仅有西方古典音乐欣赏,同样也汇集了传统乐器的展示,中西方音乐难得的一次交流碰撞,吸引了众多音乐人士会聚于此。除了音乐活动丰富多彩,达州钢琴博物馆也正式开馆亮相。位于达川区休闲文化体育公园内的达州钢琴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共分三层,设有古董钢琴展示区、川渝钢琴名人区、中国百名将军为名人钢琴题词的名言区、国际音乐赛事演奏厅、琴王区、李云迪钢琴展示区等功能区域,收藏了300台来自世界各国的名贵古董钢琴,藏品历史长达百年以上,囊括施坦威、施坦格列泊、贝希斯坦、查克林等全球顶级品牌,部分馆藏系贝多芬、李斯特、圣桑、克拉拉·舒曼,以及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长公主、德国皇后玛丽·路易斯等定制或终身使用。该馆是目前四川省内唯一一座大型钢琴艺术类博物馆,也是目前全球占地面积最大、藏品数量最大、品质最高、种类最齐全的钢琴博物馆。

/“命运·云端交响音乐会”开启中央歌剧院2020演出季,可线上观看一年/

2020年是乐圣贝多芬诞辰250周年,亦是人类命运相连的一年。近期,中央歌剧院以一场“命运·云端交响音乐会”开启了这个特殊的演出季。中央歌剧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著名指挥家杨洋执棒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携手中央歌剧院院长、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获奖者、青年钢琴家陈萨和旅美青年大提琴演奏家莫漠共同上演。本场音乐会将在爱奇艺网络平台持续上线一年。音乐会的曲目特别选择了贝多芬《C大调三重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两部重量级的经典作品。《C大调三重协奏曲》是古典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三重协奏曲之一,也是同时具备古典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情怀的典范之作。第一乐章里,交响乐队充满生机的主题呈现之后,一条满怀希望的美妙旋律从大提琴家莫漠的弓弦之间“生长”出来,小提琴家刘云志的音质细腻灿烂,两件乐器合为一股滚滚不息的力量,传递到钢琴家陈萨的手上,钢琴的表达则柔中带刚。在接下来的乐章中,三件独奏乐器始终水乳交融,技巧纯熟高超,与乐队的合作浑然一体。

/“声如夏花”刮起中国风/

听过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众多西方大师的经典乐章,近期由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音乐会的第11场“炎黄故事”终于不负众望地刮起了“中国风”,这也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系列线上音乐会以来的首个中国交响作品专场。指挥家陈琳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琵琶演奏家李佳,用音乐勾勒了一幅多彩的民族风情画卷。音乐会上,鲍元恺代表作《炎黄风情》中的“江南雨丝”细腻柔婉、清新秀丽,令人联想起小桥流水的烟雨蒙蒙;陈其钢为弦乐队所作的《走西口》,是中国民族旋律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结合的佳作,曲调淳朴苍凉,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背井离乡的思念;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有着浓郁的内蒙古民间音乐色彩,在乐团的烘托下,李佳的琵琶弦声如玉珠走盘;最后一曲《红旗颂》则慷慨激昂。“本场音乐会作品的遴选考虑到了学术高度和不同年龄观众的审美偏好。”陈琳介绍,“从地域性上看是从南到北,既有江南风格也有西北风格;作曲家方面跨越了不同时代,既有老一代的吕其明先生,也有目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陈其钢先生。”

/上海夏季音乐节,一场中国音乐团体、中国音乐家的跨界盛会

今年的夏季音乐节是一场中国音乐团体、中国音乐家的跨界盛会。开幕音乐会上,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联手实力唱将龚琳娜,开展一场交响乐与新民乐的对话。现场既有西贝柳斯《图翁内拉的天鹅》《忧郁圆舞曲》、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等西方经典,也有老锣充满中国文化底蕴的《静夜思》《山鬼》。这也是继2013年后,龚琳娜第二次登台夏季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作曲家谭盾是主角,中国文化的深邃给了他钥匙,让他打开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在《敦煌·慈悲颂》里,谭盾把传颂了千年的敦煌壁画故事写成音乐,由上海交响乐团、兰州音乐厅合唱团,以及低男中音沈洋、女高音黄英、原生歌手泽仁央金、舞者陈奕宁等联袂献演。湖北省歌剧舞剧院曾身处疫情“震中”武汉,武汉解封后,剧院首次走出江城,在夏季音乐节奏响音乐会版歌剧《洪湖赤卫队》,这也是剧院自疫情爆发中断演出以来的首场演出。遵循30%上座率的红线,夏季音乐节严控现场观众人数,为了让更多观众走近音乐,音乐会牵手B站,联合出品了17场直播音乐会,将优质内容传播给更多年轻人。

/“国韵流芳”中国传统民乐在线音乐会在巴黎举行/

法国夏至音乐节上,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特邀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音乐家、旅居法国的中国民族音乐家,以及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学员为中法朋友带来一场特别的“国韵流芳”中国传统民乐在线音乐会,让音乐带来驱散疫情阴霾的信心和力量。“国韵流芳”民族音乐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线,甄选出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曲目,从浙东打击乐《龙腾虎跃》到山西民间小调《看秧歌》、从朝鲜族民歌《打令调》到塔吉克族民歌《雪映花红》,从古琴艺术名曲《神人畅》到人人皆知的京剧曲牌《夜深沉》,带领中法观众们在音乐中领略中国不同民族与疆域的风土人情和艺术特色。艺术家们还将用传统的中国民族乐器演奏脍炙人口的法国歌曲《玫瑰人生》和《香榭丽舍》。这场音乐会将是中法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见证,也将为两国人民最终战胜疫情注入必胜的信心。

/2020年恭王府非遗演出季在线再现昆曲、古琴“良辰美景”/

“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近期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拉开帷幕。线下实景拍摄、线上直播成为此次演出最大亮点,清丽的昆曲、雅正的古琴与恭王府古典建筑园林相映生辉,别有一番情趣。在本次演出中,北方昆曲剧院和北京昆曲研习社带来了《天官赐福》《长生殿·小宴》《单刀会·刀会》《牡丹亭·游园惊梦》等传统折子戏;古琴演出则邀请吴钊、李祥霆、龚一、赵家珍、李凤云、王鹏、林晨、任静等著名琴家为观众带来了《普庵咒》《醉渔唱晚》《离骚》《鸥鹭忘机》《梅梢月》等经典曲目。另外,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与丛兆桓、田青、吴钊、龚一、杨凤一、王馗六位著名学者共同对演出进行介绍和品评,深化此次演出的观赏性和学术性。

/全国演出市场复苏 公益、惠民演出打头阵/

随着各行各业复产复工的全面展开,演出行业也拉开了重启的序幕。近期,全国多地演出市场都开始复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多地剧院陆续开门迎客。其中,以抗疫为主题的演出和惠民演出成为剧场剧院拉开序幕的首选。如东方艺术中心举办“浪奔浪涌·艺路向东”公益演出,浙江演艺集团推出大型惠民演出季,广东省艺术院团演出季以3场抗疫题材的公益演出拉开了廣东舞台复演的大幕。16个文艺院团、21台剧目,总计29场演出陆续与观众见面。杭州5家剧场也将带来17场演出,涵盖歌舞、话剧、曲艺、杂技等7大门类。

第4篇:(1)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勃·迪伦的

27首诗

27 首诗" action-data="http%3A%2F%2Fs1.sinaimg.cn%2Flarge%2F001plI7uzy75DYneMzO2c" 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max-width: 650px;">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爆冷颁给了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艾伦·金斯伯格在诺贝尔文学奖的推荐信中写到:“虽然他作为一个音乐家而闻名,但如果忽略了他在文学上非凡的成就,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事实上,音乐和诗是联系着的,迪伦先生的作品异常重要地帮助我们恢复了这至关重要的联系。”

中国青年诗人周公度从 2010 年开始翻译鲍勃·迪伦的诗歌,是国内翻译鲍勃·迪伦最多的译者。他曾评价鲍勃·迪伦的诗歌延续了狄金森和惠特曼的传统,都是简洁明了地直接表达人的情感。在本文中,周公度首度发表他对鲍勃·迪伦获奖及其诗歌的见解。

本文经由公众号:飞地(ID:theland2013)授权转载。鲍勃·迪伦越过他同时代的所有诗人,直接和惠特曼、迪金森站在一起。他塑造了美国文学的一个新的传统。甚至比艾略特、弗罗斯特走得更远,更接近人之本义。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所有获奖诗人在他面前,都相形失色。因为他们的表达都太啰嗦了。复杂从来不是一种美学,而是一种愚蠢。因为那是一个诗人、作家的感受力、判断力、和表达力极为低下的第一特征。

仅从诗歌本身而言,鲍勃·迪伦简洁、直接、准确、敏感的诗句,对目前笼罩世界的繁琐文风也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拨正。他回到了了诗的源头上来。和叶芝早期对爱尔兰谣曲的研究一样,迪伦的用词和结构、节奏,都是“古意”的。也许仔细分析下去,可以在《雅歌》和乔叟式的叙事诗体传奇里找到答案。

要知道,“古意”对应的是“简”和“真”字,意味着解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与有些诗人提到的颓废主义完全没有关系;那些以“破坏”出现的所谓先锋都是幼稚的,而以“拼贴”出现的现代,则无疑又是杂技式的。很简单,先锋诗学的秘密核心,其实只是一个“真”字。所以他们的作品才如此贴近我们的心灵。

不要因为他提到狄兰·托马斯,就以为那是他的“传统”。完全错了。那只是一个触媒。他比狄兰·托马斯走得远多了。那些对鲍勃·迪伦的获奖感到惊讶的人,说明他们已经落伍太久了。那些说他只是一个歌手的人,说明他们无知的时间太久了。他们需要了解后再发表意见。那些说他的作品没有深度的,更需要把马哲的底子再洗一下,看一看文学史上那些伟大的灵魂,一个个都是多么的清晰、简单。

仅针对诺贝尔文学奖而言,鲍勃·迪伦的获奖,对于恢复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也至关重要。众所周知,最近二十年来的诺奖,几乎都有保守主义的倾向。但他们在几乎要形成一个笑话时,突然睡醒了。他们改变了。一瞬间,文学回到了叶芝的时代,加缪的时代,马尔克斯的时代。

——周公度

2016年10月14日凌晨2016年

诺贝尔文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2016 is awarded to Bob Dylan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2016 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鲍勃·迪伦,为他:“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的诗性表达”。获奖者

鲍勃·迪伦2011年8月,由诗人、译者周公度翻译的美国民谣歌手、诗人鲍勃·迪伦诗选,在《飞地》杂志前身《诗林》双月号上发表( 2011 年第 4 期),这是鲍勃·迪伦的诗歌首次在中国刊物上大篇幅发表。自 1997 年始,鲍勃·迪伦连续多年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时隔 19 年之后,鲍勃·迪伦终于以其意在言外的文字摘得诺贝尔文学奖。

《飞地》杂志前身,2011年《诗林》双月号第四期2011年,第四期《诗林》双月号上

发表的鲍勃·迪伦

周公度译《飞地》丛刊第15期鲍勃·迪伦27首诗选 | 周公度 译

《给伍迪的歌》

我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地方

走在一条荒僻公路之上

我看见了你世界中的人与事

倾听乞丐、农夫、王子和国王。

嘿,伍迪·格思里,我给你写了一首歌

关于这来到的奇异的旧世界

它似乎病态又饥饿,疲惫又破烂

它看上去濒临绝境,又像刚刚出生。

嘿,伍迪·格斯里,我知道你所知悉的

我所说过的话,我将反复叙说

我唱过每一首歌,但仍未唱够

因为没有多少人像你的昔日所为。

这首歌也献给西斯科和桑尼,莱德贝利,

还有所有陪伴你旅程的好人们

献给他们真实的心与双手

虽然他们已归于尘土,随风而去

我明日即离开,但是也许就在今日

某一日走在某处的公路上

我想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是说:“我也经历了一些艰难的旅程。”Robbie Robertson, Michael McClure,

Bob Dylan, and Allen Ginsberg,

San Francisco, 1965

《谈谈纽约》

漫步在荒凉的西部,

离开了我最爱的小镇。

我的思绪翻转起伏,

当我进入了纽约城,

人如胡麻低入尘埃之中,

而高屋广厦直耸云端。纽约城的冬日时光, 狂风卷袭着雪地,

就地踱走,无处可去,

人如冰柱冷入骨隙,

我寒冷至极。

《纽约时报》说这是十七年来最冷的冬季;

我却不再觉得多么寒冷。

背着我的旧吉他,

匆忙赶上一班地铁,

经过一番摇晃、颠簸、推挤,

终于到达市区;

来到格林威治村。 我在那儿走来走去,

然后来到一间咖啡屋。

我走上舞台弹唱,

人们在台下喊,“早点回去吧,

你就像个乡巴佬;

我们需要的是民谣歌手。”

后来我得到了份吹口琴的活儿,继续演奏,

一天一美元,我几乎把肺吹出体内。

吹得我心意虚脱,头脚混淆。

有人说他喜欢我的口琴声,

他大声呼叫着他多么喜欢我的口琴声; 一天一美元总有所值。

如此消磨了一个星期又一个星期,

我在纽约城得到一份工作,

在一个更大的地方,钱也多了点儿,

加入了个协会,薪酬渐趋合理。

一个伟大的人曾经说过,

某些人用一支钢笔就可以掳掠你。

用不了太久你就能发现,

他言语中的深意。

许多人的桌子上没有多少食物,

但他们却拥有不少刀叉, ——他们总是要切点什么。

所以啊,一个阳光温暖的早晨,

我自纽约城漫步而出。

帽檐遮着我的眼睛

朝向西部的天空出发。

再见,纽约。

你好,东奥兰治。

译自《 Bob Dylan 》( 1962 )

《她属于我》

她得到了她需求的一切, 她是一个艺术家,她从不回头。

她得到了她需求的一切,

她是一个艺术家,她从不回头。

她能够将黑色从夜晚驱除,

同时将白日涂抹成黑色。

你本来计划不再端坐,

傲慢地抢走她看到的所有。

你本来计划不再端坐,

傲慢地抢走她看到的所有。

但你却屈膝在地,

兴奋地通过她的锁孔窥看。 她从不张口结舌,

她从无跌落之时。

她从不张口结舌,

她从无跌落之时。

她不是任何人的孩子,

法律也根本不能奈何她。

她戴着一枚埃及指环,

它在她说话之前闪闪发光。

她戴着一枚埃及指环,

它在她说话之前闪闪发光。

她是一个催眠术收藏家, 你是个走俏的古董。

在星期日向她鞠躬,

她生日时向她致礼。

在星期日向她鞠躬,

她生日时向她致礼。

在万圣节前送她一个喇叭,

而圣诞节,则要送她一面鼓。《玛姬的农场》

我再也不去玛姬的农场工作了。

是的,我再也不去了。

我在早晨醒来,

合起双手,祈求雨临。 我有了一脑袋新的主意,

它们几乎使我疯狂。

那真是个羞辱,她让我擦洗地板。

我再也不去玛姬的农场工作了。

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兄弟工作了。

是的,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兄弟工作了。

哦,他给了你五分硬币,

他递给你了一角硬币,

他咧着嘴要求你,

如果你有一段好时光,

每当你闭上房门,他便惩罚你。 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兄弟工作了。

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爸爸工作了。

是的,我再也不去了。

哦,他丢掷雪茄

到你的脸上,只是为了取乐。

他卧室的窗户,

由砖砌成。

国民警卫队的人站在他的门口。

啊,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爸爸工作了。

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妈妈工作了。

是的,我再也不去了。 哦,她与所有的仆人谈论

男人,上帝还有法律。

每一个人都说

她才是玛姬的爸爸背后的头脑。

她六十八岁,但她说她才二十四岁。

我再也不去为玛姬的妈妈工作了。

我再也不去玛姬的农场工作了。

是的,我再也不去了。

啊,我尽了最大的努力

去做我想像中的自己,

但每一个人却希望你 成为他们的样子。

当你拼命工作,他们却在唱歌;我厌倦了这一切。

我再也不去玛姬的农场工作了。

以上译自《

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 》(1965)

《致罗蒙娜》

罗蒙娜,靠近些,

静静地闭上你流泪的眼睛。

你的悲哀的苦痛

在你的理智苏醒之际终将消逝。

城市的花朵, 尽管鲜艳如初,有时也静如屏息。

那是无益的尝试,

与死亡谋划相处,

尽管我不能将此清晰解释。

你干裂的纯洁的嘴唇,

我仍然希望去深吻,

仿佛你的皮肤之下潜藏着能量。

你的充满魅力的姿势,

仍然时刻捕获着我。

但它扰乱着我的心,爱人

我看到你试图成为 那并不存在的世界的一部分。

那完全是在梦境,宝贝,

是一片真空,一个设想,宝贝,

它就是这样诱使你陷入虚幻。

我可以看到你的脑海

已经混乱,充溢着

那些发自装腔作势的嘴巴的无用的泡沫。

我肯定地说你在犹豫

是留下还是返回,

后退到南方。

你曾经天真地想象 最终的结局尽在掌握。

但是没有人伤害你,

没有人击败你,

除非你自己的感觉非常糟糕。

我已听你说过了多次,

你不比人们优秀多少,

也没有人比你强多少。

假如你真是如此,

你就应该明白,

虽然一无所获,但也无所可失。

由于既定的事实,魄力与友情, 你懊恼于阻止,

这一切使你迷惑,束缚着你,

让你感觉

你必须完全如同他们。

我愿永远与你倾谈,

但是不久我便会无言,

它们将变成无意义的字环。

在我的内心深处,

我知道我毫无助益。

诸事终将流逝,

万物刻刻变迁, 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或许有一天,

谁知道呢,宝贝,

我会赶来为你哭泣。

以上译自《

Another Side of Bob Dylan 》( 1964 )

Dylan & Baez

《它让许多人笑起来,它也让一火车的人哭》

(笑需要付出许多,哭需要付出一火车)

哦,我在邮政火车上,宝贝,

这是永难买到的甜蜜。 哦,我彻夜不安,宝贝,

我斜倚在车窗上。

啊,如果我死去

就在此刻的山巅;

如果我未去,

你知道我的宝贝却会。

月光透照树林,

难道它看上去不够美丽,妈妈?

刹车手挥动着标旗,

难道他不够英俊,妈妈?

太阳正沉入海底, 难道它还不够完美?

我的女孩总是跟随着我,

难道她不够漂亮?

如今冬季时光来临,

车窗之上结满冰霜。

我想去告诉每一个人,

但是无人能够理解。

哦,我要做你的爱人,宝贝,

我不想做你的首领。

当你的火车迷失,

不要说我从未相告。《瘦人歌谣》 你走入房间

手里拿着铅笔

你看到有人全身赤裸

你说,“那男人是谁?”

你竭力思索

但仍然不能理解

当你回到家中

那时你会说什么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你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你抬起头

你问,“这是哪儿来的?”

有人指给你说

“是他的”

你说,“我的是什么?”

另一个人说,“什么在什么地方?”

你说,“哦,我的天

难道我在这儿独自一人?”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你递上你的票据

然后观看着滑稽的表演

有人听到你的说话

立刻向你走来

说,“你感觉怎么样,

做一个这样的怪人?”

你说,“难以忍受”

此时他递给你一支烟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当有人否决你的想象

你有很多方式

自伐木工人之中

获悉你要的真相

但没有人有丝毫敬意

总之,他们早就期待你

给慈善组织

开一张免税的支票

你曾经与教授在一起

他们都喜欢你的样子

你也和那些伟大的律师 讨论受蔑视的人和恶棍

你已经通读了所有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书籍

你读得如此认真

如此精通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哦,吞剑的人,他走向你

然后跪下来

刺穿他自己 然后敲击着他的高鞋根

毫无征兆地

他问你感觉怎么样

他说,“这儿是你过去的喉咙

谢谢你的款项”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现在,你看到了独眼的侏儒

大喊着“ NOW ”

你说,“那是什么原因?”

他说,“为什么不?”

你说,“这是什么意思?”

他尖叫着,“你是头母牛

给我一些牛奶

不然滚蛋回家”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哦,你走入这房间

像一匹骆驼,愁眉苦脸

你把你的眼睛埋进口袋

鼻子俯在地上

那儿应该有个法律

阻止你的到来

你命中就应该

戴着耳机

因为这儿显然发生了一些事情

但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不是,琼斯先生?

译自《

Highway 61 Revisited 》( 1965 )

Bob walking with Susan Elizabeth

《我们之中早晚有人会明白》

我不是故意对你如此糟糕

你不要感觉这只是针对你

我不是故意对你如此糟糕

你只是恰好在那儿,就是这样

当我看到你微笑着对你的朋友说“再见”

我想那对我预示着

你不久就会回来

我不知道你说的“再见”是永离

但是,迟早,我们之中有人会明白

你只是做了你应该做的事

迟早,我们之中有人会明白

我曾真心真意地尝试接近你

我不能理解你所展现给的一切

你的围巾紧紧地遮着你的嘴巴

我不能理解你所展现给的一切

但你说你了解我,我相信你的话

当你在我的耳边私语

问我是跟你离开还是与她

我一时难以确信所听到的话

你是那么明媚而年轻

但是,迟早,我们之中有人会明白

你只是做了你应该做的事

迟早,我们之中有人会明白

我曾真心真意地尝试接近你

雪霁弥漫,我不能看得清楚

你的声音仍在我的耳边

我看不清楚我们来到了哪里

但是你说你知道,我相信你的话

后来你告诉我,

那只是玩笑,你并非来自农场

我告诉你,如同你擭住了我的眼睛

我从未想过去伤害你

但是,迟早,我们之中有人会明白

你只是做了你应该做的事

迟早,我们之中有人会明白

我曾真心真意地尝试接近你

译自《 Blonde on Blonde 》( 1966 )

《约翰·韦斯利· 哈丁 》

约翰·韦斯利·哈丁

是穷人的朋友,

他手握双枪游荡 遍布乡野,

他常破门而入,

但从未伤害过

一个是正直的人。在肖恩郡曾流传

有一次他们说

他和他的妻子

隐姓埋名。

但那情形并没有多久,

他便被众人周知

因为他总是如此

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所有的电报上

尽是他的名字,

却没有一件对他的控诉

即便他们能够证明。

远近也没有人

能追踪抓得到他

他总是如此

飘忽难觅的行止。《我梦见我见到了圣·奥古斯汀》

我梦见我见到了圣·奥古斯汀,

真实一如你我,

悲戚漫彻这些居室 不幸之至,

他的手臂下夹着一张毯子

与一件纯金的大衣,

他在寻找那些业已出卖的

每一个灵魂。

“站起来,站起来,”他大声喊着,

声音如此自然、威严,

“出来吧,宿命之中的国王与皇后们

来聆听我悲哀的怨诉。

你们之中已无舍生取义之人

如今有谁还能够找到自我, 继续行走你的路吧

但要明白你们并不孤单。”

我梦见我见到了圣·奥古斯汀,

他的气息炽热、鲜活,

我梦见我既在其中

却视他如死亡

啊,我在恼怒中醒来,

如此孤单而心存惊惧

我把手指贴在玻璃上

开始垂首哭泣。

《沿着瞭望塔》 “那儿肯定有路离开这里,”小丑对小偷说,

“目前的境况太混乱,我不能有丝毫心安。

商人,他们喝我的酒,农夫挖掘我的土地,

但无人清晰知晓它们的价值。”

“不必如此激动,”小偷平静地说

“此处的人们大多认为今生不过是个笑话。

但是你与我,洞悉这些,这并非我们的命运,

“所以我们莫再虚言,时间已经很晚。”

沿着瞭望塔,王子们全神贯注地张望

女人们与赤脚的仆从来来往往。

远处一只野猫发出凄厉的叫声, 两个骑马的人向这行来,狂风呼啸。

以上译自《

John Wesley Harding 》(1967 )

《来自北方乡村的女孩》

如果你旅行至北方乡村的集市,

那边界上的风常忽然来临而低回,

请代我向一个住在那儿的人问好。

她曾是我的挚爱。

如果你去时恰逢暴雪之季,

河流冰封,夏季早已远去,

请看看她是否穿着温暖的外套, 抵御那咆哮不止的冷风。

请替我看看她是否还留着一头长发,

是否依然美丽蜷曲,垂至她的胸前。

请替我看看她是否还留着一头长发,

那是我的记忆中她最美的样子。

我在她的印记中只是一个浪子。

漫长的时光中我曾时时祈祷,

在我的夜晚的黑暗之内,

在我的白昼的明亮之中。

如果你旅行至北方乡村的集市,

那边界上的风常忽然来临而低回, 请代我向一个住在那儿的人问好。

她曾是我的挚爱。

《告诉我那不是真的》

我听到镇上谣言四起,

他们说你计划甩开我。

我急切想让你做的是,

你告诉我那不是真的。

他们说你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

他很高大,黝黑而且英俊,你拉着他的手。

我的爱,我全部的心在你身上,

告诉我那不是真的。 我听说另一个男人紧紧地拥抱你,

这深深低刺伤了我,那不像是伪装这样。

我听到的那些所有可怕的事,

我不想相信它们,我只想听你说。

我的爱,你最好直接过来,

告诉我那不是真的。

我听到的那些所有可怕的事,

我不想相信它们,我只想听你说。

我的爱,你最好直接过来,

告诉我那不是真的。

以上译自《

Nashville Skyline 》1969 年 4 月

《时光慢慢流逝》

山中的时光静寂缓慢,

我们坐在桥畔,在泉水边散步,

追寻野生的鱼群,在溪水上漂浮,

当你置身尘外,时光静寂流逝。

我曾有个心上人,她娇小、美丽,

我们坐在她家的厨房里,她妈妈正做着糕点,

窗外的星辰闪烁高悬,

时光静寂流逝,当你找到你的心爱。

不是没有理由搭一辆货车去小镇, 不是没有理由再去那集市。

也不是没有理由再来来回回,

不是没有理由去每个地方。

白日的时光静寂缓慢,

我们注视着前方,努力不使之偏向,

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

时光静寂流逝,永不复返。

《吉普赛人》

那吉普赛人,

落脚在一家大旅馆内。

他微笑着,当他看到我, 他说,哦,好,好。

他的房间黑暗、拥挤,

电灯低垂,灯光黯淡。

你好?他对我说,

我也如此向他问询。

我来到旅馆大厅,

打了一个短暂的电话。

那儿有一个漂亮的跳舞的女孩,

她大声说着话,

“去看吉普赛人。

他可以在你身后消失, 驱逐掉你的恐惧,

带你穿过镜子。

他曾在拉斯维加斯表演,

现在他将在这儿演出。”

旅馆外面灯光闪烁

河流如泪水的薄彩,

我远远地观看着它们

音乐响起在我的耳边。

我回去看那吉普人,

节目即将开始。

吉普赛人的房门大开

第5篇:诺贝尔文学奖花落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却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他成了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他的音乐涉及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和美国当代史中的越战、民权解放运动、学生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像一块滚石》 《答案在风中飘荡》 《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界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他还分别于1996年和2008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每一条小径都通往星辰大海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其实对诺奖而言,这已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60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诺奖还是诺奖,文学已非那个“文学”

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似乎也带着某种出人意表的文学修辞。历史也已经证明,评选无法像机器一样精确,既有漏选也有误选。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举世关注的风向标,排除“意外”,它至少强调了以下两种倾向:

其一,它表明西方意义上的文学,日益强调其综合的、通俗的和异质的特征。在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崔健和金庸也逐渐进入了文学史视野,但毕竟是“非主流”。而与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傲纯洁的血统不同,西方文学日益与大众传媒、女性主义、种族问题、后殖民等文化思潮密不可分。在今天的美国,几乎很少找得到“纯粹”的文学研究。其二,它表明了西方一如既往对思想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正如诺奖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这是严肃文学之“神”,同时也是村上春树屡次折戟的原因。

需要客观地看到,这次诺奖,也许会对未来文学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在多元化的媒体时代,它打开了文学新的窗户,为未来进一步把电影、新闻纪录等样式纳入文学视野开辟了道路。这似乎是一个取其“神”而舍其“形”的过程。我们也许会本能地抗拒,但也要保持开放思考的心态。毕竟,谁能预见百年之后,“文学”会是什么样子?

放任自流的时光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他成长的工业小镇天气寒冷并且远离文化中心,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迷恋上当时尚属新兴事物的摇滚乐。不过早期的摇滚乐多以青春期躁动为主题,对他这类文学青年而言未免略显单调,所以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民谣。他将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视作人生楷模,仅在大学里虚度了一年光阴就退了学,怀揣10美元独自来到了格思里的所在地,也是前卫艺术家的集散中心――纽约格林威治村。

迪伦一边学习格思里尖锐批判的创作风格,一边试图在这座冰冷陌生的大都会中寻找机会。幸运的是他很快收获了一份爱情:热爱文学与艺术的纽约姑娘苏西?罗托洛。苏西是一名民权运动的积极分子,相投的志趣和政见很快令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苏西将兰波、布莱希特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带入了迪伦的生命,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影响他创作了一系列政治意味浓厚的抗议歌曲,比如日后传唱世界各地、几乎成为英语学习教材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但当他遇到当时非常走红的民歌手琼?贝斯时,既是出于男人的天性,也是为了事业的发展,他最终还是抛弃了苏西。

垮掉的一代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反战运动如火如荼,世界各地纷纷掀起左翼运动,一切都在加速覆灭与重建,所以迪伦睿智而深刻的音乐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伴随着第3张专辑《变革时代》的发行,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同名曲目亦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反战之歌,足以列入迪伦的顶级代表作:“缓慢即将变飞驰,秩序正在遁无形,冠军终要沦末位,因为时代已经迎巨变……”他宣称:“这首歌不是被任何特定的人,而是被‘时代’写就的。”自此,迪伦的声名已经超越了贝斯,成为了公认的民权运动旗手与青年意见领袖。

然而,迪伦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热心民权的歌迷团团围住,不断被要求发表政治看法,一言一行都会被认作具有社会意义,这令他逐渐感到民权运动歌手的身份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很大限制。因此,一个彻底的转型计划也在悄悄地酝酿。《重访61号公路》时期的迪伦,已经全面融入了“垮掉一代”的文学图景。他的垮掉精神和文学野心在诸如《荒凉小街》这类开创歌词创作新高度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长达11分钟的歌曲从圣经、雨果、灰姑娘童话,一路写到了艾略特的《荒原》、金斯堡的《嚎叫》,诸多复杂意象如若信手拈来,洋溢着强烈的超现实气息,一派混乱荒凉的城市暴动景象,自成一套象征体系。

危机与重生

像每个为盛名所累的摇滚明星一样,迪伦渐渐也为业界的阴暗面所侵染。他染上了毒品,与诸多女子往来甚密。巡演日程愈发紧密,精神却愈发空虚,于是迪伦垮了,灵感也渐有枯竭之势,但是来自唱片公司和出版商的压力却没有减轻分毫。1966年,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险些断送了他的性命,并确实断送了巡演,却反而将他从死于吸毒过量的灰暗可能性中拯救了出来。接下来的8年他都没有回到路上,几近遁隐,这使他可以脱离群情激昂的60年代主流来思考音乐,数年的大起大落后内心终于归为沉静。

迪伦投向了宗教的怀抱,甚至将《以赛亚书》的内容搬入了《沿着?t望塔走》。这又是一个在他的老乐迷看来不大合适的举动:心中那个永远冲在时代最前端的英雄似乎妥协、畏惧,变成一个无聊的普通人了。但迪伦毫无顾虑,甚至去参加圣经学校。他还与乡村音乐大师约翰尼?卡什合作了一系列作品,客观依旧却少了刻薄,不再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更多的是平静外表下的暗潮汹涌,这宣告他步入了全新的人生阶段。如今年逾古稀的鲍勃?迪伦仍然驰骋在巡演的路上,每年都要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开100余场演唱会。他的行动早已迟缓,体态也很僵硬,嗓音更加刺耳,但什么都无法影响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地唱出那些漂亮有力的句子,直到生命终结。

第6篇:诺贝尔文学奖花落美国音乐人鲍勃·迪伦

2016年10月13日,瑞典学院将2016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诗人鲍勃?迪伦,以表彰其“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开创了新的诗性表达”。尽管三十多年来,鲍勃?迪伦一直活跃在音乐圈,但他创作的歌词却被认为“朗读出来就是一首诗”,美国诗坛怪杰艾伦?金斯伯格曾评价其为“最棒的诗人”。

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他成了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他的音乐涉及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和美国当代史中的越战、民权解放运动、学生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他的《像一块滚石》 《答案在风中飘荡》 《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界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他还分别于1996年和2008年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每一条小径都通往星辰大海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其实对诺奖而言,这已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

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刷屏朋友圈,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越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60年代,不如说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

诺奖还是诺奖,文学已非那个“文学”

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似乎也带着某种出人意表的文学修辞。历史也已经证明,评选无法像机器一样精确,既有漏选也有误选。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举世关注的风向标,排除“意外”,它至少强调了以下两种倾向:

其一,它表明西方意义上的文学,日益强调其综合的、通俗的和异质的特征。在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崔健和金庸也逐渐进入了文学史视野,但毕竟是“非主流”。而与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傲纯洁的血统不同,西方文学日益与大众传媒、女性主义、种族问题、后殖民等文化思潮密不可分。在今天的美国,几乎很少找得到“纯粹”的文学研究。其二,它表明了西方一如既往对思想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正如诺奖委员会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他把诗歌的形式以及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融入到音乐当中,他的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对民权、世界和平、环境保护以及其他严重的全球问题的关注。”这是严肃文学之“神”,同时也是村上春树屡次折戟的原因。

需要客观地看到,这次诺奖,也许会对未来文学产生一些微妙的影响――在多元化的媒体时代,它打开了文学新的窗户,为未来进一步把电影、新闻纪录等样式纳入文学视野开辟了道路。这似乎是一个取其“神”而舍其“形”的过程。我们也许会本能地抗拒,但也要保持开放思考的心态。毕竟,谁能预见百年之后,“文学”会是什么样子?

放任自流的时光

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他成长的工业小镇天气寒冷并且远离文化中心,但这一点都不影响他迷恋上当时尚属新兴事物的摇滚乐。不过早期的摇滚乐多以青春期躁动为主题,对他这类文学青年而言未免略显单调,所以他的兴趣逐渐转向了民谣。他将民谣歌手伍迪?格思里视作人生楷模,仅在大学里虚度了一年光阴就退了学,怀揣10美元独自来到了格思里的所在地,也是前卫艺术家的集散中心――纽约格林威治村。

迪伦一边学习格思里尖锐批判的创作风格,一边试图在这座冰冷陌生的大都会中寻找机会。幸运的是他很快收获了一份爱情:热爱文学与艺术的纽约姑娘苏西?罗托洛。苏西是一名民权运动的积极分子,相投的志趣和政见很快令两颗年轻的心走到了一起。苏西将兰波、布莱希特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带入了迪伦的生命,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同时影响他创作了一系列政治意味浓厚的抗议歌曲,比如日后传唱世界各地、几乎成为英语学习教材的《答案在风中飘荡》。但当他遇到当时非常走红的民歌手琼?贝斯时,既是出于男人的天性,也是为了事业的发展,他最终还是抛弃了苏西。

垮掉的一代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反战运动如火如荼,世界各地纷纷掀起左翼运动,一切都在加速覆灭与重建,所以迪伦睿智而深刻的音乐很快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伴随着第3张专辑《变革时代》的发行,他的事业达到了高峰,同名曲目亦是一首富有哲理的反战之歌,足以列入迪伦的顶级代表作:“缓慢即将变飞驰,秩序正在遁无形,冠军终要沦末位,因为时代已经迎巨变……”他宣称:“这首歌不是被任何特定的人,而是被‘时代’写就的。”自此,迪伦的声名已经超越了贝斯,成为了公认的民权运动旗手与青年意见领袖。

然而,迪伦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被热心民权的歌迷团团围住,不断被要求发表政治看法,一言一行都会被认作具有社会意义,这令他逐渐感到民权运动歌手的身份已经对自己构成了很大限制。因此,一个彻底的转型计划也在悄悄地酝酿。《重访61号公路》时期的迪伦,已经全面融入了“垮掉一代”的文学图景。他的垮掉精神和文学野心在诸如《荒凉小街》这类开创歌词创作新高度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这首长达11分钟的歌曲从圣经、雨果、灰姑娘童话,一路写到了艾略特的《荒原》、金斯堡的《嚎叫》,诸多复杂意象如若信手拈来,洋溢着强烈的超现实气息,一派混乱荒凉的城市暴动景象,自成一套象征体系。

危机与重生

像每个为盛名所累的摇滚明星一样,迪伦渐渐也为业界的阴暗面所侵染。他染上了毒品,与诸多女子往来甚密。巡演日程愈发紧密,精神却愈发空虚,于是迪伦垮了,灵感也渐有枯竭之势,但是来自唱片公司和出版商的压力却没有减轻分毫。1966年,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险些断送了他的性命,并确实断送了巡演,却反而将他从死于吸毒过量的灰暗可能性中拯救了出来。接下来的8年他都没有回到路上,几近遁隐,这使他可以脱离群情激昂的60年代主流来思考音乐,数年的大起大落后内心终于归为沉静。

迪伦投向了宗教的怀抱,甚至将《以赛亚书》的内容搬入了《沿着?t望塔走》。这又是一个在他的老乐迷看来不大合适的举动:心中那个永远冲在时代最前端的英雄似乎妥协、畏惧,变成一个无聊的普通人了。但迪伦毫无顾虑,甚至去参加圣经学校。他还与乡村音乐大师约翰尼?卡什合作了一系列作品,客观依旧却少了刻薄,不再像以往那样咄咄逼人,更多的是平静外表下的暗潮汹涌,这宣告他步入了全新的人生阶段。如今年逾古稀的鲍勃?迪伦仍然驰骋在巡演的路上,每年都要在世界几十个国家开100余场演唱会。他的行动早已迟缓,体态也很僵硬,嗓音更加刺耳,但什么都无法影响他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心所欲地唱出那些漂亮有力的句子,直到生命终结。

第7篇: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鲍勃·迪伦,这意味着村上春树

又陪跑了

感到遗憾之余,突然想起村上春树那本《爱吃沙拉的狮子》来,那位可爱的邻家大叔,他洋洋自得、有趣、自嘲,甚至还有点腹黑,也许没有他的读者那么介意诺贝尔文学奖吧。

《爱吃沙拉的狮子》村上春树的随笔集,篇幅短而题材广泛,皆是生活经历和心得感悟,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琐屑,比如和吃有关的《做西式煎蛋卷》、《想吃超级沙拉》、《最好吃的番茄》;关于动物话题的《歌剧演员的暹罗猫》、《美泉宫动物园的狮子》、《给猫儿起名字》;借着健身房大开脑洞的《献欲手册》等。

短短的文字,似乎全说些无聊的问题,却也别有一番情趣。例如,村上春树说,女人并不是有事想发火才发火,而是有时想发火才发火,这种时候,要“严防死守,老老实实充当沙袋”,因为“面对自然灾害,正面迎战是不会有任何胜算的”。再如,村上春树在评价“到底觉得蚂蚁的生活好还是蝉的生活好”时,他认为蝉一整个夏天紧搂着树枝闹哄哄地吱吱乱叫,不符合他的性格,但是冲那些拿着捕虫网的少年“嘘”地撒上一泡尿,然后拔腿开溜,倒是蛮开心的。

读一本轻松的书,最大的乐趣便是读到那些“不经意间一挥而就的主题”,好像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入文,处处透着乐观向上和感恩生命的基调,我还特别选了一句村上春树的话作为QQ签名:“我总觉得将年岁渐增看做逐渐丧失各种东西的过程,还是视为不断积累各种东西的过程,只怕人生的质量会大不相同。”

《爱吃沙拉的狮子》中有村上春树独有的人生哲学,更有温馨的生活细节,52则随笔流露出难能可贵的趣味和性情,配以大桥步52幅可爱的插画,细细读来,感觉就像在老家的屋檐下抱着猫咪望向天空,放松惬意又自由自在,适合治疗琐碎生活的小烦恼、小忧愁。(文/王春玲)

第8篇:鲍勃迪伦歌词

敲着天堂的门

妈妈,请替我把徽章摘下,

我不能再戴着他。

四周越来越暗,什么也看不见,

我感到,我在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妈妈,请替我把枪放在地上,

我不能再射向他们。

黑云越压越低,没有一丝光线,

我感到,我在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雨将至

你去了哪里,蓝眼睛的小孩 你去了哪里,我亲爱的小孩 我穿过了十二座高山,浓雾笼罩着那里 还有六条高速公路,人们在那里拥挤 我走进灰暗森林的深处 面对连绵的死亡的海洋 我还曾走进一片坟墓

那坟墓仿佛有千万公里长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看到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看到了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看见初生的婴儿,被恶狼团团围住 还有空无一人的,钻石修成的路

我看见黑色的树枝,鲜血从上面滴落 我看见挤满了人的屋子里,人们手里的铁锤在流血

我看见白色的梯子,水覆盖在上面 我看见无数人在怒吼,却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我看见钢枪和利剑,握在少年的手里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听见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听见了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听见雷声在吼叫,那一定是一个警告 我听见海浪在吼叫,仿佛整个世界都要被它吞掉

我听见很多人在敲鼓,他们的手仿佛都在燃烧

我听见无数人在低语,他们在着说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我听见一个饥饿的人在哀号,还有很多人在冷笑

我听见一个诗人的歌声,他在贫民窟里死去

我听见一个农夫的声音,他在山谷里哭泣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遇见了谁,蓝眼睛的小孩 你遇见了谁,我亲爱的小孩

我遇见一个小孩,站在死去的马身边 我遇见一个白人,踏着一条黑色的狗 我遇见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婴儿正在燃烧

我遇见一个小女孩,她给了我一道彩虹 我遇见一个男人,爱情把他伤害 我遇见另一个男人,仇恨把他伤害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现在要做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现在要做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要回去,赶在这大雨来临之前 我要走进那最黑暗的森林深处 那里的人们两手空空 那里流淌着有毒的河流

山谷里的家园仿佛潮湿肮脏的监狱 屠夫的脸在人群中隐匿

到处是饥饿,灵魂已经被遗忘 黑色是那里唯一的颜色 我要讲述,要思考 我要呼吸,要歌唱

我要让所有的灵魂都能看到 那里的景象

然后,我要站在那大海上 直到我开始沉没 我会听懂我的歌声 在我即将沉没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那时你衣着漂亮,青春得意, 你扔给流浪汉一枚硬币, 是不是?

人们喊着说当心漂亮妞,你准得摔跟头

你以为他们是拿你寻开心 过去你常常嘲笑 那些在外面闲逛的人 现在你说话不再那么大声 好像也不那么自大聪明

现在你不得不搜寻你三餐的下一顿 那感觉怎么样?那感觉怎么样? 你孤身一人,无家可归

像一个无名小卒,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你进了最好的学校,没问题孤独小姐 但是你知道过去你只是在里面喝醉 没人教过你如何在大街上度日 现在你得去适应这种生活 你说对神秘的流浪汉

你从来都不买帐,但现在你知道 他没卖什么关子

当你看透他眼睛里茫然的空虚 然后说要不要来一笔交易?

哦,你从来没转过身去看见人们皱眉 对那些跳跃者和小丑,当他们为你表演把戏

你从来不懂得那并不是很糟 你不该让别人挨你的踢,都因为你 那时你常跨着你的铬黄马,和你的外交家

他扛着一只暹罗猫在他肩上 你看见时就没觉得那别扭? 他的确不在那,只有那只猫 他从你那儿拿走所有能偷的东西 公主在尖塔上和所有漂亮的人们 他们都喝着酒,打着如意算盘 交换着所有珍贵的礼物 你最好摘下你的钻石戒指,把这宝贝当出去

曾经你觉得那么好笑

对拿破伦身穿破衣,还有他所说的话语

而今他召唤你去见他,你不能拒绝 当你一无所有,你也没东西可失去 现在没人认得你,你也没什么秘密隐藏

那感觉怎么样?那感觉怎么样? 你孤身一人,没有回家的方向 像一个无名小卒,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第9篇:高考阅读备考之人物素材篇——鲍勃·迪伦

编写人:高三语文组

时间:2017.1.29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2016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举行。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因事未能出席。此前,鲍勃·迪伦已提前知会诺奖评委会,他会缺席这次领奖。

在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霍拉斯·恩格道尔发表了对鲍勃·迪伦的授奖词。以下为全文:

尊敬的陛下,女士们,先生们,

是什么造成了文学世界的伟大转折?通常是某位文学家捕捉到了一个简单且被忽视的形式,这种形式在更高的意义上被贬斥为艺术,使之湮没无声。所以,在某一刻,从市井街头诞生了现代小说,街头杂耍发展为戏剧,拉丁诗歌诞生自方言歌谣,拉·封丹创造了动物讽喻寓言,安徒生将民间童谣带入了文学的殿堂。每当此时,我们的文学观念就发生了变化。

就此而言,一位歌手/歌曲创作者如今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在遥远的过去,所有的诗歌都是被吟唱的,诗人是行吟诗人,“歌词”一词来源于里拉琴(lyre)。但是鲍勃·迪伦所做的并不是回归希腊或普罗旺斯时代,他是将自己全身心地奉献给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那些在电台、唱片上为普罗大众、白人抑或黑人而唱的歌:抗议歌曲、乡村、布鲁斯、早期摇滚、赞美诗和主流音乐。他日夜聆听,在他的乐器上反复试验,努力学习。但当他开始写作类似的音乐时,它们是完全不同的面貌。经他之手,这些素材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宝藏、平庸的旋律、快意的俏皮话、诅咒、虔诚的祈祷、甜蜜的虚无、粗俗的玩笑那里提炼萃取,从而使诗歌熠熠生辉,至于这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已不重要。所有的创造都始于模仿。

即使经过了五十年不断的聆听,我们还是需要领会传说《漂泊的荷兰人》在音乐中对应的是什么。一位批评家说,他创造了优美的韵律,这解释了他何以伟大。没错。他的韵律仿佛炼金术一般,将一切融化,创造出新的物质,很难为人脑所容纳。正当大众被乡村民谣麻醉时,出现了一个年轻人,他拿着一把吉他,将街头和圣经的语言融为一体,使世界尽头都像一场多余的复调。同时,他以世人都渴望的信仰的力量歌唱爱。突然间,我们世界里多数书卷气的诗篇都显得苍白,他的同行们写的那些乏味的歌词就像炸药发明前的火药那么过时。很快,人们不再把他与伍迪·格思里和汉克·威廉斯相提并论,而是将他与布莱克、兰波、惠特曼和莎士比亚比肩。在一个最不可能的时代——商业唱片——他重新赋予诗歌语言以升华的风格,这一风格自浪漫主义之后就已失落。他不歌唱永恒,而是叙说我们周遭发生的事物。如同德尔菲的神谕在播报晚间新闻。

我们意识到鲍勃·迪伦这一革命性的成就,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决定起初看似大胆,但如今已经被认为实至名归。然而他是因为搅乱了文学体系而得奖的吗?不尽然。尚福说,当一个像拉·封丹这样的大师横空出世时,文学的等级——何者为伟大,何者为渺小,何者为阳春,何者为白雪——就失效了。“当一件作品的美是最高级时,作品属于什么等级又有什么关系?”他写道。这就是为什么鲍勃迪伦的作品属于文学的一个直白的回答:因为他的歌曲的美就是最高的等级。 鲍勃·迪伦的奖状

通过他的作品,鲍勃·迪伦改变了我们关于对于诗歌是什么,以及诗歌何为的观念。作为一个歌手,他足以和古希腊的歌者,和奥维德(古罗马诗人),和浪漫主义幻想派,和蓝调之王,和所有被遗忘的大师们比肩而立。如果文学世界里的人们在发牢骚,要提醒他们,众神不写作,他们跳舞,他们歌唱。瑞典学院的美好祝愿将伴随迪伦先生未来的音乐会。

鲍勃·迪伦获奖感言:我的歌是文学吗?

各位晚上好。我向瑞典学院的成员和今晚出席宴会的所有尊贵的客人致以最热烈的问候。

很抱歉,我没能与你们在一起,但请知道,在精神上,我绝对与你们同在,很荣幸获得了这么一个有声望的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是我从来不敢想象或预见到的事情。从小,我就熟悉、阅读并受益于那些被认为值得获得该项殊荣的人的作品:吉卜林、托马斯·曼、赛珍珠、加缪、海明威这些文学巨人总是给人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作品在学校课堂上被教授,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被人们用虔诚的语调谈论着。现在我加入这样的名列,真的难以言说。

我不知道这些男人和女人们是否曾经想过自己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我想,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任何写过一本书、一首诗、或是一部戏剧的人,在内心深处都会拥有这么一个秘密的梦想。这个梦想被埋藏得太深,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它在那里。

有人曾告诉我,我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也不得不认为这个几率与我站在月球上的几率相同。事实上,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和随后的几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被认为优秀得可以赢得诺贝尔奖。所以,我认为,至少可以说,我现在属于这个非常少数的群体。

收到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时,我正在路上。我花了好几分钟才确定它没错。我开始回想起威廉·莎士比亚这位伟大的文学人物。我估计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剧作家。他正在写文学作品的这个想法不太可能进入他的脑子。他的文字是为舞台而写,是用来说的,而不是阅读的。当他在写《哈姆雷特》的时候,我确信他在思考很多不同的事情:“谁是这些角色的合适的演员?“这应该怎样演出来?”“我真的想把这场戏设置在丹麦吗?”他的创造性的想象与野心毫无疑问是他最需要思考的东西,但也有很多平庸的问题需要考虑和处理。“融资到位了吗?”“我的观众有足够的好座位吗?”“我在哪里可以弄到人类的头骨?”

我敢打赌,在莎士比亚的头脑中最不需要考虑的事情是:“这是文学吗?” 当我还是一个刚开始写歌的少年时,甚至当我开始因为我的能力而取得一定知名度时,我对这些歌曲的愿望也不过如此。我希望它们能够在咖啡馆或是酒吧听到,后来也许有像卡内基音乐厅,伦敦Palladium这样的地方。如果我的梦想再大一点,也许就是我希望能制作唱片,在收音机里听到我的歌。那是当时我心中的大奖。制作唱片、在收音机听到你的歌,因为你可以获得很多听众,这样你也许就可以继续做你已经开始做的事情。

当然,现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做我起初想要做的事情。在世界各地,我已经制作了几十张唱片,举行了几千场音乐会。不过,我的歌曲才几乎是我做的所有事情的中心。它们似乎在不同文化的许多人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个位置,我非常感谢。

但我必须说,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为50000人表演过,也为50人表扬过。我可以告诉你,为50人表演更难,因为5万人会形成一个单一人格,但50人不会。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有独立的身份,一个自己的世界,他们可以更清楚地感知事物。你的诚实,以及它如何与你的天赋的深度相关联会受到考验。诺贝尔委员会这么小,我没有忽略这个事实。

但就像莎士比亚,我也经常忙于努力追求创造性和处理生活所有方面的平庸事情。“谁是这些歌曲最好的音乐家?“我在合适的录音室录音吗?“这首歌的调子正确吗?”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即使在400年后。

我从来没有时间问自己一次:“我的歌是文学吗?”

所以,我真的感谢瑞典学院,既花时间考虑这个问题,并最终提供这样一个美妙的答案。 给大家献上我最好的祝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