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2022-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学前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构建网络教科研平台 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近年来“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和新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在我国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理论和实践过程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和帮助,也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

2.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农村教师成长的途径和目标

农村教师的经济收入是比较低的,在资源上和城市教师有很大差距,教师成长受到限制。本课题的研究一是为了促进农村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二是为了提高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三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赋予农村孩子以优质的竞争力。

二、课题的研究目的

1.开展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初步形成网络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操作机制。

2.在教育网络化下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进一步明确网络化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新要求,逐步培养一支能够恰当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民乐县三堡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共有教师32人,通过对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32名教师中认为制约自己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时间的占32%,没有良好环境的占45%,缺乏专业指导的占50%。如何探究出一套适宜我校教师发展的路子,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调查我校基本情况,我们发现我校教师对课程改革中的新信息、新理念、新技术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以及如何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还有许多困惑。我们认为在加强校本有效培训的同时,要大力强化校本有效研修的力度,才能真正使教师走进新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而我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城郊,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儿童增加,都为我们必须全面改变教师队伍的素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育现状提出了挑战。为了响应党的“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号召,我校必须从改变教师入手,因为成就教师,就是成就学校,就是成就学生的未来。因此,本课题探索和建立特色式农村教师“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实施研究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的途径与方式方法,并付诸实践,特别是以运用网络研修为亮点,以实践“同课创新型再构”为创新点,进行校本有效研修,具有本地区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发展性和代表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具有实用价值。

四、研究内容设计与方法的理论价值

1.内容设计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中立足校本,在创建学校教师学习网络教研基础上,主要通过有效培训到有效研修与实践,促使我校教师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进而整体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1)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和途径的研究。

(2)网络环境下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及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的研究。

(3)现代网络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2.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

(1)2013年3月,校领导研讨确定以信息化及教师专业发展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主题方向。

(2)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进行文献研究,购买第一批10本相关书籍,在中国知网检索收集相关研究成果,整理汇编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第一稿文献资料,为课题申报提供依据。

(3)2013年3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进行课题整体规划和设计,教研处初提议,确定了《构建网络教科研平台,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为题省级课题的申报方案。

(4)2013年4月15日之前,由张丽华、杨秀萍老师完成开题报告设计。

(5)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课题组成员进行文献资料的学习与研究,制订和论证课题方案,细化课题实践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为课题实施作前期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

(1)构建网络教研平台,教师进行自主网络互动学习活动。

(2)优秀网络教研组评选及经验介绍,总结构建网络平台的形式、途径。

(3)“网络环境下各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主题研讨活动,提出研究策略。

(4)经验学习:就各科教研在开展网络学习中存在的焦点问题进行交流,集体反思。

(5)专家引领:分别聘请网络技术专家和教学科研专家针对课题酝酿、方案撰写、实施策略及过程监控、课题研究的总结等进行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引领。

(6)展示评选:通过各种类型的展示评选活动,交流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的先进经验,积累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心得体会,总结实践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

(1)总结课题实验开展情况。汇集实验进程中的各类问题,课题组全力攻关,突破难点,推进实验进程。

(2)结合实验开展情况,将相关成果整理成论文。

(3)准备课题验收、总结实验成果:全面回顾、总结课题实施情况,整理实验过程材料并撰写研究报告。

3.研究方法

课内外学习相结合,集体探究和个别探究相结合,网络技术与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方法有机结合。

(1)运用行动研究法,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科教研平台模式,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运用相关研究法,研究构建网络教研平台与提高教师学科专业自我意识和自我观察、反思教学、合作教学的相关性。

(3)综合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和文献法。通过上课、随机抽测等途径,对实验过程进行调查。

五、课题研究成果总结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及其有效性,目前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关注的重心所在。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及亚洲一些国家,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着不同方式的探索,通过对教师的研究、教师的成长,最终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课改进入了课堂,教师成为课改的主体,课程改革研究和发展的重点转到教师身上。新课改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即研究者”,在这种状况下,师资培训的最好途径是立足校本从有效培训到有效研修,实施研训一体化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课程改革同步递进。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特别是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展“网络教科研”,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对“网络教科研”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延伸和创新。

六、课题研究条件

1.学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较好地开展了甘肃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的研究,2009~2013年两项省级课题通过鉴定,一项市级课题获市级奖项,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各项课题的上报参评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支教育科研队伍,形成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

2.课题组核心成员具有良好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

本课题的核心成员由分管校长、教科室、教务处、政教处等部门领导组成,他们基本上是我校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他们大都曾参加了“十一五”期间课题的研究,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他们的论文在省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这些老师作为本课题的核心成员能发挥较好的骨干带头作用。

3.课题研究的文献搜集、调研工作

本课题的提出,源于本校教师的师资现状。围绕本课题我们做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检索、分析工作,搜集了一批与校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资料,并组织教师开展了学习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界定。同时,我们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景规划、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研究能力等现状作了调研,这些都为开展好课题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高度重视

“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是我校的办学理念之一,学校向来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本课题由学校分管教学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对本课题的研究做直接、有效的策划、指导、组织、协调和领导。学校将确保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保障课题研究的时间和人员,满足课题实验研究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将继续紧紧依靠上级教科研部门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七、切实采取措施提高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1.改革校本培训机制和方式

针对校本培训实施中无益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机制、培训方式等问题,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形式,创新培训评价制度,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和条件。

2.强化管理机制

管理追求层次化、精细化。构建课题管理网络机构,明确各级管理职责要求,规范课题组成员个人行为和实验的运行过程。

3.以点带面

各教研组长是各学科课题实验小组的组长,这些组长就是课题研究的骨干,也是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的重点对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这些骨干,将他们牢牢抓在手中,让他们带动组内的其他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付诸实施,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4.设立课题研究成果奖

对课题研究的教师个体、课题研究小组实行奖励,将课题研究成果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职称晋级挂钩,建立起积极的舆论导向和激励机制,以此激发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内驱力。

八、加大经济投入,保障科研经费

学校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每年将投入专款用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1.学校为课题研究征订必要的报纸杂志,购买一定数量的书籍

2.为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学校将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进修培训

3.必要时聘请专家、学者或专业人士来校开展学术讲座、培训指导

4.对课题研究作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彰

围绕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上粗浅的思考和实践,望领导、专家予以审议、指正。回顾过去,我们为“十一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感到欣慰和自豪;展望明天,我们对“十二五”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和希望。相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定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进步、教师的成长、学校的长足发展,写就课题研究新的篇章。

编辑 李建军

作者:帖宝

第2篇:“我国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诫、家范等,是父家祖辈诫示子孙后代用以规范家人行为、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言行准则,是父权与族权的重要表达形式。

在历史中,家训因其具有较为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存在;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家训背后发现其闪光点,虽历经时间的磨砺但并不褪色。家训因其在道德方面起的独特的作用,在时代的变迁中保持着其生命力。现代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然而经济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文化和道德的发展。在我们今天探讨传统家训中科学的教育理念时候,对于精神文化或者是道德教育来说,应该也是时代的追问。

为此,我们本着新道德教育观生活化、体验性的道德教育理念,提出“我国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家训产生的原因、形式和内容,借鉴家训中的优良教育理念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研究传统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对于创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国家庭教育内容,发挥其伦理教化与维护社会稳定等功能,古为今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家训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的体现,对道德意识、伦理观念的灌输和培养有借鉴意义。家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一)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身示范的作用。

家庭环境是人们最早的最直接的生活环境。人的社会化一般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在家庭环境中萌发和形成的。可以说,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境教”。

今天对于各个年龄的孩童,我们有数不清的教材。我们似乎没有必要自己花时间为孩童写一些“家训”。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每一篇“训”,每一句能保留下来的言语,都是作“训”的人的反映。在为子孙作“训”的时候,应该是把自身的人格魅力贯穿其中的。像曾国藩的《诫子书》实际上已经是这位文正公的遗言了,把自己一生为人向、兄弟子孙垂范,这才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做好自己,为子孙做模范,比任何教材和教育手段都要有效。

(二)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家庭教育训儿有道。

传统教训中的“孝亲敬长,睦亲齐家”在今天仍有时代意义。“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作为对《周易》开篇的重要的解释,讲述了万物应该有其运行的自然秩序。历代君王都践行儒家的“以孝治天下”的信条,儿子在家不能随便和父母、长辈顶嘴,在社会上更不能随便越位不尊敬上司。现在小家庭单位的出现代替了原来的家族式的大家庭,在道德、传统权威的教育上有不可避免的缺失。现今,因为独生子女问题,父母祖辈普遍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只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生活需要,忽略对他(她)的做人教育;过于宠爱,不懂艰苦,不能遭受挫折,个人意识过强,自我中心强烈。

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的作用无可替代。父母从生活细节上入手遵循循序渐进式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立志高远、勤奋学习,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奋斗的动力,这在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

(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养成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

“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一个人生活中奉行节俭,则其物质欲望就少,精神生活会变得充实。一味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享受,经济条件不容许时,有可能会做出违法的事情或者造成心理畸形。正因为此,宋代家训作者将节俭视为做人的美德。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素质教育思想及新课程理念,从以下三点加以呈现:(1)回归学生道德生成的基本规律;(2)回归学生的生命本质;(3)回归为学生学会做人而奠基。

四、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家训产生的原因;(2)家训的内容和形式;(3)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了解我国古代家训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古代家训文化的现代德育价值,认识家训文化对现代家庭德育的特殊作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让学生从庸俗走向高尚,从知识学习走向精神教化。

(三)探讨现代家庭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体系。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2.行动研究法;3.案例研究法。

(二)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课题组成员分工,制订课题实施方案,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搜集相关的参考资料,为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开展方案设计,进行专题讨论、调查,通过开展“古代家训”的征文与演讲比赛,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亲情节日举办主题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家训文化。

第三阶段:深化研究阶段。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示会和交流总结会等,扩大课题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课题组成员对各类材料进行系统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存入我校教育科研档案,同时评选和表彰优秀教师和学生,并将研究的成果材料报送上级,申请专家组进行结题鉴定。

作者:朱锐

第3篇: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开题报告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背景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我国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中,教育公平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智障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智障教育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对智障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加大,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智障儿童经过九年义务教育毕业后仍需要人照顾或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闲置在家,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食其力,依然靠父母养活,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智障学生的教育,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在于为他们将来顺利地回归主流社会,参与正常的社会生活做准备,最终能够获得社会的理解、接纳和重视,使之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贡献社会,分享社会的进步成果,体现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近十年来,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国际上非常重视“支持——融合”,注重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国内外也研究出了很多课程体系和评量标准、教育方法,但其中的教学方法有的范围太宽、有的层次太深,不适合我校使用。针对这种情况,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我们提出了《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课题,争取经过摸索研究,让赏识教育贯穿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智障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智障儿童在课堂中愉悦接受知识、找回失去的自信,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解决以下问题:以表扬和多元赏识为主,为这些残缺的孩子找回自信,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力为目标,依据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智障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社会需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唱游与律动、美工、劳动技能、康复训练、书法、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的教学中研究出适合特殊教育课堂的教学方法。

根据培智学校的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所开设的有教材的课程和自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的校本课程的课堂中运用赏识教育,充分挖掘智障孩子的潜能,让他们在老师、家长、同伴的赏识中尽最大的可能找回自信,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生活技能,以便于以后更好融入社会、适应生活。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国外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变化了的环境理解和对自我的了解。教师不应该使用惩罚、强迫和种种要求或约束来促进学生学习,而是要重视他们的意愿、情感和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潜能,可以“自我实现”。这一理念为赏识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赏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渊源。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赏识教育的启发在于:第一,学生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教师与家长应首先关注的,满足学生健康、科学、安全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第二,要大力倡导先进的、和谐的师生观,尽量满足学生爱和被尊重的需要。

2.国内赏识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赏识教育源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四块糖果”这一经典案例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赏识教育思想。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书中,他主张对儿童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嘴巴、时间、空间和眼睛。他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一直激励着许多的教育工作者。

周弘老师所倡导的“赏识教育”,是陶行知研究的一个最新成果。周老师致力于赏识教育的推广与研究,由最初的家庭教育推广到学校教育。他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的再建构、再提升。得到赏识、被尊重和理解,是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赏识教育是源于爱的教育,是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教育,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发展的教育,是充满了人本理念的教育。周弘老师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是:赏识教育是一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奥秘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在于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赏识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表扬加鼓励,赏识的概念里也有批评;赏识教育是呼唤善良,让人学会感恩,启迪智慧的教育。

3.趋势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了解,我们认为今后智障儿童的教育要以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培养智障孩子自信、乐观的良好心态,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智障儿童生存能力的提高,在社会支持系统下能够逐步融入正常社会。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计在培养智障儿童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对于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三、赏识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是使我校的智障教育教学水平能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使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切实得到锻炼,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三是使参加课题实验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到较快发展,养成自信、乐观的健康心态,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为他们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智障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以提高智障儿童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己任。通过应用与研究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自我肯定、培养自信心,面对任何挑战都能阳光的去面对,不怕失败,勇于承担;能坦然的接受异样的待遇,能和别人积极交流,坚定“我能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通过研究可以总结出能够推动智障儿童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回归主流社会的理论性的支持。(续)

作者:王得祥

第4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运 城 学 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西华师范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篇三:思想政治教育开题报告徐满1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2007级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报告书

研究课题名称:我国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研究生姓名:徐满

指导教师:王平达

研究起止日期:2009年5月——2010年6月 2009年4月20日 1 2 3 4 篇四: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xx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xx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xx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4、xx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xx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第5篇:开题报告英语专业

06商贸英语2班王亚雯3061150077

开题报告

一. 个人基本信息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商贸英语二班 王亚雯

论文题目:勃朗特姐妹小说创作异同研究—《简爱》与《呼啸山庄》之比较

二. 课题的背景分析(研究现状综述)

对于《简·爱》的研究,学者们大多运用精神分析法探讨《简·爱》文本中女主人翁男女性格双重元素、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以及文本人物形象塑造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性格特点等(《论夏洛蒂·勃朗特的妇女观——解读〈简·爱〉中的自我意识和自卑心理》,康丹,2002);简爱的双重性格问题研究(《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郭笑梅,2001);也有学者把故事人物类型及命运特点与作者生平经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失明与羞怯——从罗切斯特的失明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心理趋向》,史汝波,2004)。

对于《呼啸山庄》的研究,历代批评家有着不同的评论视野,如传记式,心理分析式,女性主义分析,社会学式,以及神话原型批评式等,每一种批评方式都有其解读方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在生态平衡方面的研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呼啸山庄>的生态批评》,陈茂林,2007)。

三. 课题的研究价值(课题的价值及实际指导意义)

十九世纪英国的勃朗特姐妹的著作《简·爱》和《呼啸山庄》是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具代表性作品。自从这两部小说问世之后,对它们及其作者的研究就已经开始。不足之处在于很少有把两姐妹的创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她们两人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很少有人研究。这两篇不同的作品出自两个从小生活在一起的姐妹之手,对相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使得她们的作品有不一样的风格。本文采用比较的方法,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结合当时维多利亚时期文化背景对勃朗特姐妹创作手法的异同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进一步揭示彼此作品的特点,推进对勃朗特姐妹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特点。

四. 课题的实施方案:

1.课题的主要论点和拟采用的主要方法:

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小说的创作的异同对勃朗特姐妹创作手法的异同及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更进一步揭示姐妹二人的创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推进对勃朗特姐妹的研究。

2.课题的研究重点,关键及解决的思路:

重点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小说在创作上异同点,探讨形成这些异同点的社会原因和勃朗特姐妹自身的原因。

解决的思路:

I. 提纲: 引言

介绍勃朗特两姐妹及两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本文的目的

II.比较《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创作异同

1. 《简·爱》和《呼啸山庄》在创作上的相似点

1.1.主题表达上的相似

1.2.写作形式上都渗透着哥特式小说的特点

1.3.主人翁反抗精神及自我追求

1.4.两部小说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2. 《简·爱》和《呼啸山庄》在创作上的不用点

2.1.表达的主题不同

2.2.对爱情的观点不同

2.3.女主人翁的性格和命运不同

2.4.两位女主人翁的宗教信仰不同

III.造成创作手法不同的原因

1. 相似点的原因

1.1 两部小说的历史形成因素,当时的社会环境

1.2 两姐妹的生活环境

2. 不同点的原因

2.1 两姐妹个性及心理方面的差异

2.2 两姐妹对时代的真实感受不同

2.3 两姐妹自身的独创性

IV. 结论

两部作品对比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课题的预期效果:

对大家熟悉的两部小说《简·爱》和《呼啸山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勃朗特姐妹,了解维多利亚时期英国文学的特点及社会的发展特点。

六.开展课题研究拟搜集的资料,主要参考文献,实验设备的支撑及解决方法: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

2. Bronte, Emily. Wuthering Heights.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3. Chitham, Edward. A Life of Emily Bronte. Oxford: Blackwell, 1987

4. Dorothy, Van Ghent. On “Wuthering Heights”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Novel. London:

Heine Mann, 1981

5. Gaskell Elizabeth. The Life of Charlotte Bronte. Harmodsworth: Penguin Press, 1975

6. Griffith, Kelly. Writing Essays about Literature.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1994

7. 陈翠娟. 《简·爱》爱情故事中的真善美[J].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6

8. 陈圆圆. 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J]. 湖北经济学院学院报,2007

9. 杜荣芳. 从《简·爱》中的爱情与婚姻看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屈从地位[J]. 重庆工学院报,

2006,(10).

10. 简·奥尼尔. 勃朗特姐妹的世界[M]. 叶婉华译. 河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

11. 简同. 百部世界文学名著赏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 蒲若茜. 对《呼啸山庄》复仇主题的原型分析[J]. 四川外国语学报,2002.

13. 染莺,王玉珍,伤感与恐怖:人类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试析哥特式小说的情感内涵[J].

14. 王海铭. 荒原与风暴——《呼啸山庄》的意象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2004

15. 杨正和. 外国文学名作欣赏[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6. 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J]. 名作欣赏,1986

17. 杨静远. 勃朗特姐妹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8. 张定铨,吴刚. 简明英国文学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9. 张耕. 荒原上短暂的石楠花——勃朗特姐妹传[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七. 课程的进程安排:

2010年2月1日~2010年4月30日 初稿

2010年5月1日~2010年6月2 日 二稿

2010年6月2日~2010年6月3 日 定稿

第6篇:英语专业开题报告

TABLE OF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in English…….

Abstract in Chinese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Language Transfer…

2.2 Types of Language Transfer…

2.3 Historical Review of Language Transfer Studies

2.4 Research of Language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3.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of Tibetan on the English Learning…..

3.1 Positive Transfer of Tibetan on English….

3.1.1 Similarities in Phonetic Symbol……….

3.1.2 Same Verb Tenses in English and Tibetan

3.2 Negative Transfer of Tibetan on English………

3.2.1 Different Position of Verb in Verb Phrase

3.2.2 Putting the Object in front of Verbs…..

3.2.3 Mixing up Future Tense with Other Tenses…..

3.24 Deficiency of Subject…..

4.Positive and Nega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on the English Learning…….

4.1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on English……..

4.1.1 Phonological Level…….

4.1.1.1 Chinese Phoneme Promots English Consonants…..

4.1.1.2 Similar Pronunci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4.2.1 Lexical Level…

4.2.1.1 Word-for-word Analogy

4.2.1.2 Similarity of Part-of-speech….

4.2.2 Syntactic Level……

4.2.2.1 Subject+Predicate+Object…….

4.2.2.2 Five Same Basic Sentence Patterns …

4.2 Nega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on English….

4.2.1 Lexical Level……

4.2.1.1 Misusing of Noun and Adjective ………

4.2.1.2 Non-equivalence on Conceptual Meaning…

4.2.1.3 Non-equivalence on Conotative Meaning…

4.2.2 Syntactic Level…

4.2.2.1 Deficiency of Subject…

4.2.2.2 Confusion of Word Building

4.2.2.3 Confusion of Word order.

5.Conclusion

Bibliography

第7篇:国际贸易专业开题报告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莱州市草编艺术品出口竞争力状况研究

系 部 名 称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班级 国贸04-1

学生姓名 吴艳丽

学 号 0404040130

指 导 教 师 王充泉

填表时间: 2008年 3月 20 日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相关系主任审查后生效。

3.学生应按照学校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用A4纸打印。

4.参考文献不少于8篇,其中应有适当的外文资料(一般不少于2篇)。

5.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设计(论文)资料,与毕业设计(论文)一同存档。

设计(论文)

题目 莱州市草编艺术品出口竞争力研究

工程设计 应用研究 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 其它

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主要研究莱州市草艺品出口贸易的优势,及其所在地人文地理优势,还有生产加工的过程介绍和改进建议,并对其进一步发展前景观望,提出一些建议和发展方向研究。

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提纲)

1.介绍莱州市的人文地理环境

2.介绍草编艺术品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3. 对其加工材料的来源做研究

4.对其市场生存能力做研究介绍

5.草编艺术品的生产加工过程

6.举例研究齐生产成本和利润

7.对其销售和出口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

8.分析与其他草艺品出口地(国)的产品对比

9.对其销售.加工流程做分析研究

10.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其生产销售的问题

11.对生产和销售提出改进意见

12.对草编艺术品的发展前景展望

3、 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其发展)

1. 根据国内的一系列研究情况综合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外贸企业已经在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环境中发展对外贸易。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并按照其宗旨和基本原则进行经济改革和发展对外贸易。履行谈判中承诺的市场开放的义务,将为各国、各地区的贸易伙伴提供更好、更稳定的市场准入机会。对外开放的投资领域将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将逐步享受国民待遇,投

资环境将更为宽松、透明、稳定。这毫无疑问将为国外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同时也会对国内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有着两面效应,后一点是我们尤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中国加入WTO以后,不同的行业所受的影响各不相同,就中国外贸企业而言, “ 入世”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和中国法律环境进一步改善有关。中国自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颁布第一部调整外国投资的法律——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至1999年中美达成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双边协议用了整整20年时间。到2007年法律框架已经日渐成熟,总的来看,中国外资法已经与国际惯例接轨,朝更开放自由的方向转变或转型时期,中国的外资法的重大变革对中国的外贸企业也有一定的优势可占。

理论上讲外贸企业应具有进出口功能,但由于某一时期中国特定的环境因素,假如人民币无法完全自由兑换,政府的政策导向等,使得出口功能对中国外贸企业显得更为重要,由于大部分外贸企业无法自己生产产品出口,它们必须寻找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并组织出口。出口产业竞争力属于国际竞争力范畴,国际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世界市场经济竞争的环境和条件下,与世界整体中各国的竞争比较,所能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和发展的系统能力水平。

按照迈克尔(E波特的产业竞争理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状况、机遇和政府行为等6个因素。参考产业国际竞争力的6个因素,我们根据海关统计数据, 采用贸易竞争指数评价指标,对中国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筛选评价。 贸易竞争指数=Xi-Mi/Xi+Mi,其中Mi、Xi为某i产品的进出口额)。 此指标主要反映一国(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的某i产品的竞争优势;其数值越大,竞争优势越明显。

统计分析表明:目前,中国最具出口竞争力的外贸企业类型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所不同的是,我们将纺织品与资源性产品分开,得出基本相同的结果,存在的差异是,纺织品的竞争力要远高于其它产品,也高于资源性产品,但其竞争力呈下降趋势,这一点与国内的分析结果一致。从总体上讲,目前中国的化工品及有关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力还尚无巨大优势可言,但必须看到,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竞争优势要高于化工品及有关产品,而且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可能要高于其贸易竞争指数所反映的状况。因为在这些产品的出口额中,三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企业作为中国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生力军,一方面极大的提高了这些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造成了这些产品生产设备及零部件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相关进口额高居不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目前具有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产业依然是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但其比较优势在逐年下降;机电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还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其竞争力在逐年上升。在今后一段时期中,中国外贸企业的出口产品的选择空间,很可能被继续局限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产业。

2. 国外的外贸政策及其企业的发展:(以欧洲国家为例)

欧洲大部分国家对外贸易采取全方位开放的自由贸易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商品的进出口基本上是自由流通,元配额限制。但是,部分国家为了保护其自身的利益,在自由化贸易中也有些规定和限制,如:对农产品(肉类、牛奶及其制品、新鲜蔬菜、水果、花卉等)采取限制进口和生产补贴。 特别是西欧国家对待不同国别执行没有区别的关税政策,为了鼓励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些采取低关税的税率政策。关税税率总水平很低,平均为5%左右,其全部互免工业产品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其他商品全部享受最优惠的低关税。

欧洲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也是世界金融重要中心,经济发展稳定,资金雄厚,政局稳定,这些因素使他们成了一个较好的投资市场,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本输出区域。

欧洲的许多外贸企业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十分慎重,不轻易签订合同,一旦签了合同,则视签了约的合同为法律,不会随意修改,并能很好地执行合同。他们的外贸企业在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做贸易时,首先做好充足的资信调查,以免上当;其次他们严把质量关,对产品质量要求严谨,一定会选择信誉好的企业;第三如果发生一些纠纷,他们则会严格按照合同及相关的国际法等解决纠纷。

同时欧洲政府为促进企业“走出去”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 政府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出口和鼓励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主要做法如下:

(1).设立促进外向型经济的专门机构。例如1999年原联邦经济劳动局和联邦外经局合并,组成直属联邦国务秘书的经济总局(SECO)。该局对内提供政策咨询,对外代表国家、经济界和企业的利益,开展涉及投资和贸易的谈判,并签署相关协议。

(2).设立法律框架。为了争取更大程度的投资自由化,联邦经济总局积极与外国政府商签投资保护双边协议(目前已与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此类协议)。

(3).为企业提供出口风险担保和投资风险担保。出口风险担保(ERG)始于上世纪30年代,随着出口和担保范围的不断扩大,政府的财政负担也随之加重。例如自1980年起,瑞士对出口风险担保实行了改革,总体方向是建立出口风险担保基金,依照风险大小收取担保

费用,以达到收支平衡。投资风险担保(IRG)主要用来赔付由于发展中国家政策发生变化或战争等原因而遭受的损失,其作用近年来有所下降。

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草编艺术品一直是以手工编制为主要生产方式,这也是其价值的所在,但由于是手工编制对其规格.质量都会有一定影响,在本次研究中希望得到好的方法解决。还有销售出口,方面经常会出现到期交不了货的情况,在此也想将这个问题完善。

5、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主要思路是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方面进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文献法、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等方法。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6、 本课题的进度安排

2008年(3月— 6月)

3月1日- 3月20日 查询有关网站,选题并填写课题表;

3月21日- 3月28日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3月29日- 4月3日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填写开题报告;

4月4日- 4月30日 完成论文一稿;

5月1日- 5月16日 完成论文二稿;

5月17日- 5月27日 定稿;

5月28日- 6月3日 整理相关材料、打印、答辩。

7、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张维新.让企业摆脱政策不确定性的困扰. 2008年01期.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张平华.2004年1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第15页.

《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D·钱德勒.云南出版社,2002 . 《经济发展环境中的社会信用问题研究》——曾斌求,彭积龙.湖南省统计局综合研究社 .

《品牌全球化之舞》——张冰. 2008年04期.

《企业战略观念在中国的演变》—— 郑友林. 2008年.

《2008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王长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世界经济分析与展望》——李向阳.选自《求是》.

《产业竞争理论》——迈克尔E波特.

《经济学原理》——N格列高里 曼昆 (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2出版.

《Managerial Economics &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James Brickley ,McGraw-Hill,3e,2004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Salvatore,John Wiley & Sons,7e,2000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所在系(所)意见

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

第8篇: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Xx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

所在院系 :学科专业 :

年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

开题日期:年月日

一、毕业设计题目的背景

三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第一级为锥齿轮减速,第

二、三级为圆柱齿轮减速。这种减速器具有结构紧凑、多输出、传动效率高、运行平稳、传动比大、体积小、加工方便、寿命长等优点。因此,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内已有许多单位自行设计和制造了这种减速器,并且已日益广泛地应用在国防、矿山、冶金、化工、纺织、起重运输、建筑工程、食品工业和仪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机械设备中,今后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了齿轮、减速器等的相关内容;在技术路线中,论述齿轮和轴的选择及其基本参数的选择和几何尺寸的计算,两个主要强度的验算等在这次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了介绍;为毕业设计写作建立了进度表,为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最后,给出了一些参考文献,可以用来查阅相关的资料,给自己的设计带来方便。

本次课题研究设计是大学生涯最后的学习机会,也是最专业的一次锻炼,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难,也使我对专业知识又一次的全面总结,而且对实际的机械工程设计流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相信这将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实质性的帮助。

三、实施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2010年4月10日——4月16日

开题准备:4月17日——4月20日

确定设计方案:4月21日——4月28日

进行相关设计计算:4月28日——5月8日

绘制图纸:5月9日——5月15日

整理材料:5月15日——5月16日

编写设计说明书:5月17日——5月20日

准备答辩:

四、参考文献

[1] 王昆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邱宣怀机械设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濮良贵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任金泉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5] 许镇宁机械零件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6] 机械工业出版社编委会机械设计实用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7] Tragfahigkeitsberechnung Von Stirn-und Kegelradern,1970

五、指导老师意见:

第9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河 南 师 范 大 学

外国语学院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B.A. Thesis Proposal)

论文题目:

专业:英语翻译

指导教师:姚雪梅

学生:李菁菁

班级:2009级3班

学号:0913224016

日期:2013-3-1

11. Title

Mother tongue transfer on the English writing of Chinese EFL students

2. Thesis Statement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s which make English writing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English learning process are urgent. Teachers in schools always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in their teaching of English writing.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major causes, and gives some creative solutions to them.

3.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y

The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 are to try to investigate the main types of errors made by Chinese EFL students in their English writing, explore the sources of the identified errors and finally find out the specific proportion of errors caused by mother tongue transfer. It is hoped to help English teachers in China get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rrors made by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ause of making errors, hence stimulate them to treat errors properly and improve their English teaching.

4. Situation of Study

Guo Chunjie and Liu Fang(1997) have found that the first language(L1) serve as intermediary language in logic(meaning) reasoning processing, in the formal monitoring in target language output, and in mutual retrieval of the world conception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Wen Qiufang and Guo Chunjie have made further research(1998) and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with higher scores on composition use L1 far less than the students with lower scores, Liu Donghong(2002) has found 21 main types of errors in the picture composition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 errors in subject-predicate agreement, errors in tense applying Chinese phrases mechanically, confusion of parts of speech, improper words, spelling errors and so on and has pointed out that of them 16 kinds are the result of mother tongue transfer except for the 5 types such as confusion of parts of speech, improper words, spelling errors and so on.

5. Outline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Behaviorist view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2.2 Interlanguage and error analysis

2.2.1 Interlanguage

2.2.2 Error analysis

2.2.3 Procedure for error analysis

2.3 Empirical students on transfer

3.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Subject

3.3 Instruments

3.3.1 Composition writing

3.3.2 Questionnaire

3.3.3 Interview

3.4 Data collection

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rror types

4.2 Sources of errors

4.2.1 Mistakes

4.2.2 Competence errors

4.2.2.1 Transfer errors

4.2.2.1.1 Transfer of structure

4.2.2.1.2 Interlingual/intralingual errors

4.2.2.2 Intralingual errors

4.2.2.2.1 Overgeneralization errors

4.2.2.2.2 Ignorance of rule restrictions

4.2.2.2.3 Incomplete application of rules

4.2.2.2.4 False concept hypothesized

5. Conclusion

References

龙跃.英文写作中的母语文化负迁移现象[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5)

葛丽莲.“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表达的影响——大学英语写作典型实例分析[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刘东虹.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 外语教学. 2002(04)

郭巍,韩晓惠.普遍语法框架下“母语迁移”作用的争论[J]. 外语学刊. 2002(02)

吴丁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01))

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 现代外语. 1998(04)唐仁芳.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张瑶.四、六级英语写作中的选词失误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06

李春青.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Collocation Errors in Writing by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D]. 电子科技大学 2004

刘丽军.错误与错误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错误探究[D]. 内蒙古大学 2004

周正履.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

赵德轩.错误分析与高中英语教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陈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僵化现象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09

顾玉洁.初中生英语写作错误分析和对策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0

王海岩.以英语写作为基础的中介语错误分析与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周冠琼.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5

刘昕.中国大学生英文写作中语篇迁移现象的对比分析[D]. 辽宁师范大学 2005

张英.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 2006

赵海艳.母语的正迁移作用[D]. 山东大学 2006

谭莉.语言迁移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的影响[D]. 东北财经大学 2005

马茹娟.母语迁移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D].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熊金芳.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赵路.中国学生英语习作中母语迁移现象探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03

王红,周秀霞.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方面的母语干扰[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6)

方忠南.汉英翻译中两类最常见错误及其产生原因[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01)

李志雪,李绍山.对国内英语写作研究现状的思考——对八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十年(1993-2002)的统计分析[J]. 外语界. 2003(06)

徐景亮.思维模式对句法结构的影响(英文)[J]. 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01)

蔡金亭.汉语主题突出特征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04)

张德聪.英语学习中母语转移引发的错误分析与对策[J].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04)

安旭红.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式英语探究[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5)

张瑶.四、六级英语写作中的选词失误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06

赵爱香.关于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的错误分析[D]. 曲阜师范大学 2011

王玲.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重庆大学 2007

曾保红.初中英语写作中的错误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陶啸云.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安徽大学 2006

施巍巍.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使用的错误分析[D]. 大连海事大学 2004

李静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中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商琳琳.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兰州大学 2006

郭晶.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D]. 吉林大学 2007

刘廷和.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及对策[D]. 外交学院 2007

王玲.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重庆大学 2007

段娜.汉语负迁移对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D]. 曲阜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校园生物种类调查报告下一篇:乡镇纪检工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