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

2022-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

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动一体化发展 推动创新发展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建设纲要》)明确了我国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了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建设纲要》也对建设交通强国的任务作出了清晰的阐述。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建设纲要》强调指出,必须“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这三个转变简言之即: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一体化发展、推动创新发展。

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照高质量发展水准,我国交通领域尚有很多不足之处。基础设施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绿色交通占比不高,能耗排放问题突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安全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精準发力,调结构补短板,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破解城市交通拥堵;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促进交通建设与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构筑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促进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和城市交通深度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实现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眼“全出行链”“全供应链”,提供一站式“门到门”一流服务;客运建成大城市1小时通勤圈、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全国主要城市间3小时交通圈;货运发展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建设高效快捷运输体系,形成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3天送达的物流圈;加速共享交通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改善农村客运服务,创新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绿色交通,促进土地、海域等资源的集约应用;优化交通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大城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公共汽车为主体的综合交通系统;营造宜人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提升交通安全水平,构建完善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强化应急救援能力,解决道路交通伤亡率过高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深化国际合作,构建联通周边、服务世界的重要通道,建设综合交通国际门户枢纽,布局海运、民航、铁路全球服务支点;打造国际知名交通企业和品牌,提升竞争能力。

关于推动一体化发展。尽管我国基本形成了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但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尚待进一步理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推动“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综合发展。推动运输结构优化,支持大宗、长距离货物运输从公路向铁路、水路转移。发展公共交通,用价格机制调节私人汽车的使用。健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交通运输法》,填补交通运输基础性法律的缺项;适应形势发展和新技术、经济新业态的涌现,修订、制定法律法规。

关于推动创新发展。尽管我国交通科技取得了许多标志性创新成果,但自主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一些重要装备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智能化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推动创新发展就是要构建世界先进的交通技术体系,着力提升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解决汽车、船舶、飞机等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攻克载运工具节能技术,降低能耗排放;发挥我国电动汽车在产能、技术研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上的优势,实现“换道超车”;保持高速铁路领先地位,研发时速400公里级高速列车系统,攻克低真空管道高速磁悬浮铁路技术;巩固交通土建和港机技术的领跑优势。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提升智能交通水平,发挥我国智能交通发展在市场、技术和制度的相对优势,建设综合运输智能管理平台和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优化交通规划、调度指挥、运维管理,助力破解交通拥堵难题;推进车路协同技术研发,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实现自动驾驶。

当前,《建设纲要》已经发布,目标任务已经明确。作为交通人要为把我国建设成交通强国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本文摘自傅志寰院士署名文章《为建设交通强国而奋斗》,略有删改)

作者:傅志寰

第2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发改环资﹝2021﹞969号,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发布了,这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件大事。《规划》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要求,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多层次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等任务,明确和细化“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本文主要从资源效率角度谈一些认识体会。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资源效率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

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离不开循环经济的支撑。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物尽其用、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以少产多”,以更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获得更多、更高附加值和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和服务,核心本质就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理念贯彻到资源开采加工、产品生产制造、商品流通消费、废物循环处置的各环节,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规划》强调了发展循环经济这一重大战略对我们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意义。

国际社会普遍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作应对资源效率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七国集团(G7)于2015年建立了G7资源效率联盟,二十国集团(G20)于2017年建立了G20资源效率对话关系。2019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的最终声明将促进可持续和有效的资源管理列为三大优先事项之一,并将“以综合的生命周期观点改进国家资源管理战略,实现资源效率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列为该事项下的首个任务。发达国家已系统部署了新一轮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2018年日本循环型社会推进基本计划进入4.0版,2020年欧盟循环经济行动计划进入2.0版,德国的资源效率计划3.0版即将发布。《规划》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的循环经济行动计划,汇于全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大潮,中流击水正当时。

二、我国资源效率提升显著

《规划》概括了我国“十三五”以来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我国主要资源产出率在过去五年提高了约26%。主要资源产出率可视作反映我国经济系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如以2010年为基准,过去十年间GDP增长了94%,根据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团队测算,涵盖化石能源、金属资源、非金属资源和生物质资源四大类别十四种主要资源的消费量仅增长27%,表明我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经济增长,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规划》提出,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要比2020年提高约20%,这一增长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十四五”时期内外部环境的较大不确定性,既积极又务实可行。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们会顺利完成这一目标。

需要看到的是,總体上我国资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我国资源产出率的提升世界瞩目,但是按可比口径计算,我国资源产出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是结构性原因,我国仍处于大量消耗资源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而发达国家已过了这个时期。二是技术性原因,我国在原生资源减量化、高效加工转化、废弃物再资源化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大有可为。

三、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推进“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运用系统观念和全生命周期思想,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性重点任务,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工业生产领域提出了重点产品绿色设计、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化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等五大任务,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领域提出了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规范发展二手商品市场、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四大任务,并进一步具体部署了5项重点工程和6项重点行动。此外,在农业循环经济、政策保障、组织实施方面都有系统性的任务设计。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创新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支撑。《规划》提出了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领域不少技术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关系密切,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行动起来,在绿色低碳循环技术的创新中开拓新天地。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资源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估,提升统计数据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规划》专门提出要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逐步建立包括重要资源消耗量、回收利用量等在内的统计体系。这些指标和数据将成为督促和引导各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的“指示器”和“风向标”。由于物质资源社会代谢过程的复杂性,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统计部门和不同行业、领域相关主体付出更多努力。

总之,《规划》内容丰富,为在循环经济领域奋斗的各方面工作者提供了指引,对共同建设更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教授)

作者:金涌

第3篇:立德树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初心与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了解“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与使命。“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深刻理解“立德”与“树人”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践行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才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这为我们指出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初心是什么,目标和使命是什么,以及采取何种途径和措施才能守住教师的初心与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唯有了解“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深刻内涵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职责与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立德树人”的思想来源

(一)中华传统文化重视修心立德教育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说的是人的一生中如果在培养高尚品德、建功立业、著书立说,这三件事上有成就,就可以不朽了。在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树立高尚品德。自古以来,圣贤之士都把培养自身的高尚道德情操作为一生的行为准则和毕生追求的目标。当然身为古代的“先生”,更需注重培养自己的师德与修养。

(二)中共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毛泽东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2]。毛泽东认为,教育不能仅仅重视课本知识的积累,还应该要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要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邓小平强调,培养“四有新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江泽民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4];胡锦涛指出,教育“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习近平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公平、立德、改革”[5]的教育观。

二、“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一)“立德”的内涵

1.教师“立师德”

教师“立师德”首先就是要深刻理解“师德”包括哪些方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有哪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坚持强化教师文明从教、廉洁从教、规范从教的职业意识,自我对照、树立底线意识,对所有的失范行为产生敬畏之心。自觉抵制一切违反师德师风和职业要求的行为,明确身份,克己尽职,不从事、参与营利性活动,不参与校外培训机构经营,不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取酬,不组织、参与有偿补课等。

2.学生“立学德”

学生立德首先就是要尊师重教。“为学莫重于尊师”[6]。尊师重道是我们文化的优点。但时下的年轻人,竟然持械以对老师,对老师口出秽语,令人无不为之心寒、痛心。尊是礼仪,重是态度。尊敬他人是基本素养。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拜师,是古代新生入学礼的必要环节。除了拜师礼,古人在日常学习中也十分讲究敬师的礼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生守则”——《弟子职》规定:在课堂上,“若有所疑,奉手问之”;若在路上相遇,学生也需立于道旁,待老师通过后再前行。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尊师的重要性皆不言而喻。因此学生立德就是要立学德,尊师重教,实践师训,对国家社会有所回报、有所贡献。

(二)“树人”的内涵

1.教师树人:树师表形象

教师树人就是要树师表形象。师表形象包含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恪尽教师职责;立德树人,廉洁从教,弘扬教育新风等。坚持为师必先修身、修身重在立德,加强师德修养,坚守高尚情操,时时自尊自律,处处自重自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切实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2.学生树人:树文明风貌

学生树人就是要树文明风貌。学生要加强道德修养,做到言语文明,谈吐儒雅;注重仪容仪表,突显青春风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展现现代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改进自身,主动传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一个新时代青年。

(三)“立德”与“树人”的关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立德和树人虽然主体不同,但是“树人先树己,树己先立德”[7],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想“树人”,必先“树己”;要想让别人“立德”,自己需要先“立德”。在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同时,要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精神成长,把育人的落脚点和终极目标放在“立德”与“树人”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专业素养,如讲诚信、不做假,敬制度、守规范等,只有兼顾育人与育才,才能真正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三、立德树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动脑筋,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各项工作中找差距、抓落实,积极改革创新,补齐工作短板。全面开展“师生结对共建党支部”“教师教研室和学生班级结对共建”活动,教工党员开展“一二三”活动,即与学生党员每月共同学习一小时,每学期给学生讲两堂党课,每年作为三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的入党介绍人。把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党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中,深入推进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充分挖掘和运用好高中教学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高中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探讨建立高中教学课程思政途径和模式,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点的高中教学课程思政品牌。作为教育者,我们始终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握好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始终牢记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代命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积极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主动扛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着眼未来,着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積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要注重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坚持多自修多请教,多听课多探讨,多动笔多思考,努力提升教学能力,当好学习本领、追求真知的领路人,把握学生认知规律,融合现代技术手段,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新时代的教学方式要更加注重学思结合,为教而学,自主深思,启发诱导,激情展示,研究性学习,让问题解决学习成为常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推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通过线上线下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节奏,借助思维导图、游戏功能把抽象知识变得可视化、趣味化,提供贴纸墙方便学生各抒己见,在丰富的教学环节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实现师生之间良好互动,推动教学流程重组与模式创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

教师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教育的关键在老师,但老师的影响力在其个人魅力和教学素养。这就是说,要提高教师的育人本领,换句话说,人文学科的老师学一点理工科的知识,理工科的老师学一点人文知识,在钻研专业的基础上,坚守人文情怀,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道德,涵养品格与学问以至深厚,形成相对完备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学识和宽广的思维视野。教育应该是很纯粹的,很快乐的,教育应该是五彩缤纷的。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开展丰富多彩地教育教学活动,努力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成为学生喜爱、同行敬佩的学科教育专家。

参考文献:

[1]求是网评论员.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N/OL].求是网,2020年9月10日.

[2]孙海林.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演进脉络、结构体系、基本特点[J/OL].乌有之乡,2011年5月25日.

[3]沈谦芳.邓小平: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N/OL].广安在线,2019年1月30日.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

[5]习近平.习近平的教育观:公平、立德、改革,方能人生出彩[J/OL].人民网,2014年6月26日.

[6]评论员.以“师道”重塑社会风尚[J/OL].人民日报,2016年9月9日.

[7]韩李.树人先树己,树己先立德[J].教育信息,2017(04).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中学,江苏 镇江212000)

作者:严晓雯

第4篇:高质量政绩推动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前不久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未来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无论是“十四五”发展目标,还是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都贯穿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如何把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统一到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上来,需要强化政绩考核。近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中央领导同志同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绩考核,高质量的政绩考核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提出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要求,是组织工作向中心聚焦、朝大局聚力的重要体现,鲜明确立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导向。

政绩考核是一个指挥棒,也是一个明确导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让各级领导干部树立高质量发展意识,自觉把思想意识转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上来,自觉在工作和重大决策中注重高质量发展。《通知》强调,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用政绩考核,引导领导干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践行“两个维护”。从重视gdp增长速度,到推动经济社会速度与质量并重发展,既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做出表率,更需要在制度层面做出安排部署,在考核导向上主动聚焦高质量发展,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按照《通知》要求,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统筹衔接,不断提高政绩考核的质量和水平,促使广大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勇破难题、担当奉献。

第5篇: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 体会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着眼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关口的关键期作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经济总部署,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到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对于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对于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产业是经济之本,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

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当前,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三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要把握这一历史契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努力让数字经济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驱动力。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强大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要实现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 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就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

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全面创新的主要引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有标志性科技成就。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沿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核心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从过去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且“并跑”特征日趋明显,个别领域开始显现“领跑”态势。同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时刻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重要方向,补齐基础研究、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创新氛围方面的短板,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实现根本性转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 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任务。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重塑城乡区域发展格局。一方面,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区域协同性发展为目

标,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经过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框架已经稳固搭建起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改革的进一步破冰攻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总目标和重点任务,强调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全社会资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这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续发展。

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交流合作,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谋求更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我们要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当今时代发展潮流,推进结构性改革,创新增

长方式,构建开放型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我们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以推进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为抓手,走向国际开放合作最前沿,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经过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明显加深,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和影响显著增强。但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因此,客观上需要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培育和增强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同时以高质量营商环境“稳外资”,因势利导加快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发展格局,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从整体上来判断,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期,应当充分发挥“全球规模最大的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尽早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动的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6篇: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心得体会发言2

校准虚应故事、虚有其表的误差,对准科学合理刻度。科学的考核标准是考评干部政绩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应贯彻新发展理念,既体现严谨性又不失科学性。精确考核是首要之义,把政绩考核实化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具体指标,实现“考人”向“考事”、“定性评价”向“定量印证”、“顺向了解”向“逆向测评”、“单纯考核”向“综合研判”的转变。

同时,又要兼顾差异化考核,“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把普遍要求和职位职责结合,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结合,“挤水分”与“增权重”相结合。既考出实绩,也要体现业绩,发挥好政绩考核校准的功能,为干部干事创业指明努力方向。

校准急拿现用、走马观花的视差,瞄向日常高效刻度。政绩考核不能“平时不闻不问,用时一锤定音”,应注重日常考察,突出“考在日常,做在经常”导向,让考核方式从年终考核向日常考核、定期考核、阶段考核转变,在日常考核中摸实情、建档案、画“肖像”。

同时要注重实效、直观简便,不能“增次数,加任务”,通过统筹兼顾、同类合并的方式,将平时考核、干部考核、任职回访等结合起来,简化流程、优化标准,为日常考核“减肥瘦身”,减轻干部应对政绩考核负担。

校准架空民意、虚有其表的偏差,标定民心民意刻度。把政绩考核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剔除“数出干部,干部出数”的诟病,杜绝“花架子”“放盆景”的思想,侧重“群众满意度”,体现群众感受、反映群众评价,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更要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把考核干部政绩大小的权力交给群众,让群众为干部的服务成效“打分”,增强群众评价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充分重视民心、反映民意。让群众满意与否、认可与否、拥护与否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刻度”。

第7篇:2018年“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两会”精神心得体会(关于推

动高质量发展)

1,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要求2018年宏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注重高质量。以数量为根本、质量为内涵的思路同样适用于财金研究所培育科研论文和项

目成果的任务。除了目前以论文数量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估以外,应当增加科研成果评估的维度。质量的维度应当包括但不限于:成果论文所发表期刊的业内声誉

、专家委员对成果潜在价值的共识、引用率的高低、对已有学科的引领和对新学科的开创以及是否解决了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重要商科问题。总结来说,质量这一

评价维度要求科研管理更加精细、更加专业、更多考虑不同学科的规律。一线科研团队的优秀科研成果应当是金字塔结构的,在数量上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质量

上逐级拔高,才能将力量最终汇聚在塔尖、形成新的突破。

2,李克强总理的报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多处体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

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作为一名高校专业教师和基层教育管理者,应深刻领会这一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学校的长远稳定发展贡献全力。报告提

出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应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和工作部署,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提供全

方位创新创业服务,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创业格局,这为高校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功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既为

国家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态势而感到振奋,也深切感受到使命重大。

第8篇: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当前市委在全市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提振士气、推进发展”为着力点,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和认真的思考,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体会不少,感触颇深。

一、透过查摆归纳出一下几各方面:

1.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对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还不能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做开创性的工作。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工作的信心和勇气还不够大,工作中新的亮点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力度不够。认为自己年龄偏大,领导分配干啥就干啥、不愿主动担当。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1.理论学习不够,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得不到解放,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能很好地为发展服务。 2.改革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对已经构成的制度落实不够。

二、.主要整改措施

1.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做到学习经常化。重点学习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市委七届八次全会精神,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发展观念,群众观念和法治观念。

2.改革创新,服务大局。围绕新中心的工作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用心探索检验检测工作新思路,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全市的体质改革,经济发展带给优质服务。

三、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更大发展。

四、解放思想是解决突出思想问题的迫切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牢固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 一要树立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 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和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各方面创新创造,以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为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创造中来。 三要营造创优精神。创优,就是创造最快的发展速度、最好的发展环境,“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是一个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满意服务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佳,效率最高最充分的体现。要大力倡导创优精神,对成绩优异者予以奖褒奖,对勇于冒尖者给予保护,树立起开拓进取者有功、甘于平庸者有错、丧失机遇者有罪的舆论导向,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解放思想是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客观要求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人民的公仆,要认清历史使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工作上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为民办好应有的事情。

(二)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三)讲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于民。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建立起为民服务思想理念,完善政策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引导各部门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行政管理新理念,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单位为本的思想,坚持一切为投资创业者着想、一切为投资创业者服务,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

总之,作为一名新组建中心的党员干部,面对新的形势,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方法;要勇于创新,努力做到思想更加解放,工作更加努力,学习更加主动,使我的思想和工作达到更高的境界。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弘扬创新精神,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 ,从小事做起,立足本岗位,爱岗敬业,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民主生活会上党组成员认真查摆、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存在问题的原因,

20XX年8月12日,公司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及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会。会上,陈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动员全公司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8月20日,机关二支部认真组织的学习了《陈书记在动员会上的讲话精神、任总在工作会上的讲话》。会后,我们立足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各岗位工作人员分别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照“十种不良倾向”,进行深入的思想剖析,深刻反省工作中存在的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等问题,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打开思想大门。总结分析自开展大讨论以来所发现的问题,反复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努力寻求整改办法,现将具体状况总结如下:

首先来谈谈大讨论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思想上普便存在思想僵化,封闭保守的问题。多数岗位受工作性质影响,分工固定,人员稳定,各项工作都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展开,工作的程序性和稳定性较强。不学习不上进,很容易造成人员思想上的固化、保守,进而导致工作创新潜力不强,工作方法陈旧,跟不上新形势,致使实际工作效果下降。

二、工作中存在不扎实,职责心不强的问题,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问题。实际工作中,有部分人员认为,只要本职工作不出现差错就能够了,没有在工作中树立更高的工作目标。然而,企业的生存发展本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的工作只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那么必然跟不上社会大发展,大跨越的步伐,甚至阻碍和制约公司的发展。

其次,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提出整改办法如下:

一、加强部门人员的学习管理,用制度保证和促进学习,完善自学与组织共同学习相结合的学习制度,为学习型科室建设打下扎实的制度基础。学而不厌。不断的学习是打破思想僵化、封闭保守的重要途径。具体到人力资源科来讲,就是要求所有员工坚持不懈地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最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学习兄弟单位好的工作方法,并在不断的学习交流进程中,充分结合实际工作,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改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各部门要透过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来激发员工的学习意识,逐渐在部门内部构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员工适应新状况、学习新事物、应用新方法的潜力,不断增强组织活力。

三、加强考核,改善人员工作作风,重点解决“松”、“散”、“懒”、“浮”“空”的问题。为此,一要员工要结合实际工作订立个人工作目标,年底各部门依据员工目标的完成状况,做为评先依据。工作目标务必是透过努力才能到达的,不能定的太低,太低就失去了努力的好处,也不能定的太高,太高就浮夸、不切实际。二要考核部门严格指纹考勤和签到考勤的“双考勤”工作,三要进一步组织好劳动纪律动态巡查工作。四要各部门负责人重点抓好本部门员工的签到考核,切实规范员工行为,严格自律。

四、各部门加强分工合作,搞好工作交流。应对实际工作中跨专业、跨部门的工作,各单位要站在全公司生存发展的高度,明确分工,通力合作,不推诿、不扯皮,共同把工作搞好。此外,各部门要加强交流,透过交流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不断提高。

五、切实作好群众监督工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工作做的好与不好,最终还是群众说了算,不能只是孤芳自赏,自认为做的好。深入广泛的群众监督是必要的,一来能减少工作中不经意的失误,二来还能促进工作的不断完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为了企业的长荣发展,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满意。

言而总之,解放思想就是要拓宽思路,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勇于拼搏,铸就辉煌。透过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我们深入分析了当前公司内部存在的各种不良思想倾向,及时地进行了制止和纠正,促使员工提高了意识、活化了思想,增强了信心,改善了作风。并切实从现实出发,将思想统一到公司的生存发展上来,共同努力,共同为推进公司“五新”创业战略、“构建‘一矿多井’、打造千万煤炭企业”,建设礼貌国色、和谐绿色、新型特色的石圪节而奋斗。

第9篇:学习《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心得

【篇一】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牢固正确的政绩观,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新形势下,落实好《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也是激励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要求。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组织部门要把好“标尺”,画好干部高质量发展政绩考核准、实、严的“硬杠杠”。“大器不可小用,小士不可大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干部考核工作推动高质量经济发展,奖励干部敢为人先,担当作为,敲响改革的鼓点,踩实发展脚步,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所系、民心所指,才是政之所为、政之所兴。但时下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干工作只“唯上”不“唯下”,只求领导满意,不求群众认可,喜欢“乱拍脑袋”做决策,喜欢“自以为是”干事情,与人民立场相对立,与群众路线相背驰,在“政绩工程”花心思、费力气,时常干出一些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的“蠢事”。“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要坚持眼光“向下”,把“指挥棒”交给群众,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干部干得好不好,人民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在开展绩效考核时,要坚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赞不赞同、高不高兴、拥不拥护、支不支持”来衡量。要重点看领导干部是否坚持人民立场,是否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是否把群众利益放到第一位。真理往往掌握在群众手中,群众的“好口碑”,才是政绩出彩的“好奖杯”。领导干部要牢固宗旨意识,把群众满意的标准贯穿于干事创业全过程,坚决把一切为民之事,安民之事,利民之事,富民之事办好,办实。

【篇二】

干部队伍是党的执政骨干,也是推进“十四五”发展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谋复兴,关键是要把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建设强。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抓住“选贤任能”这一关键,不断建强“十四五”新征程的“施工队”,努力为推进新时代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配强“施工队长”。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事业发展的“火车头”“施工队长”,班子整体功能强不强、作用发挥好不好,直接决定了这个地方和单位发展的质量优不优。要坚持分类指导、分领域推进领导班子建设,推动各级领导班子以政治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水平。要抓住“三级换届”契机,深入调研、超前谋划,着眼年轻干部这个重点,推动年轻干部“双向选育推优”“双向实训培养”“双向交流提拔”,把服务大局有定力、促进改革有魄力、推动发展有能力、驱动创新有活力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着力建设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锤炼“施工技术”。对标“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需求,干部队伍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水平还有欠缺,执政能力还存在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的地方。要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认真抓好“十四五”规划、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等内容的专题培训,不断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使广大干部的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实践本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发展需要。要坚持事业为上,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侧”着眼,从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供给侧”发力,为事业选、为事业用,引导各级领导干部不断锤炼执政本领和“工匠精神”,提升促改革、稳发展能力。

提升“施工成效”。推动干部干事创业,既靠内在驱动,也靠外在推动。要发挥好“十四五”发展实践的“演兵场”作用,依托地区干部工作规划,有计划选派干部到疫情防控、深化改革、绿色发展、平安中国建设等一线摔打磨炼、成长成才,并加强严管厚爱,以“有强度的激励”和“有底线的包容”,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要用好综合考核“指挥棒”,对照“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围绕落实《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优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为重点,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切实用考核“杠杆”撬动高质量发展、撬起群众“幸福指数”。

【篇三】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要,重在选贤。习近平同志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面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出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和2035远景目标,前进征程中还有许多难题要破解,还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挑战,更要紧扣“选”“任”两个关健环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树好选贤任能风向标,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为敢于担当、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干部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党和国家实现“十四五”乃至2035年的远景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坚持“量体裁衣”,构建精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奋斗者鼓劲。202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专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考准考实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既为评价领导干部政绩提供了依据,也为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指明了方向。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人与考事相结合,“量体裁衣”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精准描绘干部“画像”。既要“考人”,考评干部在工作任务中的表现,包括政治表现、干事态度、奉献和担当精神、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成绩等,“定性”评价;

也要“考事”,通过量化细化工作任务,制定工作标准,对照工作要求,涵盖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效,“定量”评价。以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为重点,用好平时考核、专项考核等方式,注重深入工作一线实地查核,多种考核情况相互补充印证,实现“考人”与“考事”、“定性”与“定量”的多维环评,全面科学中肯地评价干部工作实绩,切实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避免“集体灶”和“大锅饭”,激发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一池春水。

下足“三个功夫”,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为担当者站台。组工干部是广大党员干部的“娘家人”,“娘家人”亲不亲关键看用心。一是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上下功夫。针对个别不担当不作为现象,加大问责惩处力度。把作风建设与干部选用结合起来,树立鲜明用人导向,让“冲”在发展一线的“实干者”得到褒奖,让“躲”在清闲后方的“空谈客”受到惩戒。二是要在注重考核结果运用上下功夫。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在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坚持考核结果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健全“提拔干事者”的激励机制、“任用成事者”的用人机制、“惩罚混事者”的约束机制、“严防问题者”的监督机制、“严惩乱纪者”的惩戒机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选拔任用紧密联系起来。三是在发现甘于奉献、善抓落实的干部上下功夫。抓落实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的“七种能力”之一,是每一位党员干部该具备的基本功。“三分决策、七分执行”,用好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对于那些理头苦干、团结奉献、执行力强者,“隐藏”再远也要“挖”出来;

对那些工作麻木、“不在状态”、偷懒耍滑者,“伪装”再真也要坚决“揪”下去。用心用情营造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做到“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干事创业的容错保护机制,为创新者撑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三个区分开来”精神实质,及时建立健全干部容错保护机制,对创新者容错,引导干部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前瞻性的解决思路和措施;

对担当者容错,引导干部在推动具体工作落实中主动化解矛盾、勇于承担责任,在艰难险阻中敢于迎难而上;

对实干者容错,鼓励干部立足本职工作,在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等工作中积极履职、主动作为。为敢想者“开绿灯”,为敢干者“打掩护”,为开拓者撑腰,为创业者鼓劲,让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放下包袱,甩掉后顾之忧,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向前。

【篇四】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和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政绩考核突出了“政治标准”,亮明了“政绩导向”,注重了“以事择人”,强化了“考核运用”,是锻造高质量干部队伍的一把“利器”。

明确标准,知事识人提“底气”。为政之要,用人审慎;

政绩考核,知事识人。政绩考核聚焦提升基层组织组织力,在“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上明确标准、树立导向,是干部选用过程中的“记事簿”“探照灯”“放大镜”。知事识人就要关注干部在应对重大风险考验、处理复杂问题、挑战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现实表现,突出日常考核“记实”、专项考核“敞亮”、综合考核“通透”;

更要以事见人、准确评价干部,以“明标准”“知长短”“考准事”推动“识准人”“选好人”“用对人”,提足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干事创业的“底气”。

延伸触角,以事择人接“地气”。以事择人是知人善任的“关键一步”。要聚焦民生所需、基层治理,在“人从哪里来”方面拓宽思路、广开渠道,转变“选谁当干部”为“选谁干事情”。“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干部选用不能只看“嘴上功夫”,更要注重“脚下行动”。“涉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政绩考核一方面延伸触角“察”事,另一方面全面了解干部的政治表现、能力实绩、人岗匹配等情况。要坚持以事择人、深入一线找人、用大数据选人,综合事业发展需求,“接地气”考核选用“接地气”的干部。

凸显实绩,量事用人扬“正气”。要聚焦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用活政绩考核“指挥棒”作用,层层“把关口”,逐个“过筛子”,坚决把好用人质量关口。“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政绩考核,要关注党员干部政治敏锐性、见事行动力、群众公认度,“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要掌握干部工作状态、工作实绩,关注干部的见识见地、“两手抓”能力、踏石留印的决心和毅力,考量责任担当、组织协调、以民为本等“实绩实效”。要注重结果运用,确保表现突出、正能量、实干担当的干部提拔重用或职级晋升,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正气”导向。

【篇五】

银杏树最早出现在3.45亿年前的石炭纪,被称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它能够存活3亿多年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根本原因是银杏能够经受住时间和磨难的考验。考验无期,考核有时。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要求,勇于担当作为,提高本领能力,才能经得起新时代的考验。

像银杏一般实根深扎,打牢基础。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将人民群众的感受、评价与政绩考核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让党员干部们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深深扎根基层,厚植群众基础,努力提升群众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实实在在融入群众,为基层解忧纾难,为人民服务,为民生办实事,让人民满意。切实赢取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壮大战斗堡垒实力。深扎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实根,打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群众基础。

像银杏一般干实枝壮,正直挺拔。《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书中提到“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做工作自觉从人民利益出发,决不能为了树立个人形象,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党员干部业绩实绩表现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要强化对干部完成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核。进而激励“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干出实绩。在关键时刻敢啃硬骨头、勇于挑重担。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用不懈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创造无愧时代的业绩。用实干取得辉煌成绩,昂首挺胸,勇敢前行。

像银杏一般叶形整齐,向阳生长。“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通过干部考核树牢鲜明选人用人导向,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的氛围。将考核与提拔使用、职级晋升结合起来,与批评诫勉、组织处理结合起来,与教育培训、补齐短板结合起来,使敢为者有动力,让无为者有压力。激励党员干部能够勤政务实,为民担当,清正廉洁,在其位深谋其职。规范全体党员干部建立“标尺”思维,始终把紧把严政治标准。引导干部人人向上、人人向善,全力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枝繁叶茂、见贤思齐的干事创业良好格局。

上一篇:范例教学法的应用实例下一篇:14年信息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