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品德养成的制度环境分析

2022-10-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公民与公民品德概述

我国自古以来没有公民和公民品德这些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加深, 公民、公民品德传入我国并开始了传播和发展。如果我们国家想要应用公民和公民品德, 首先要了解其发展历史。

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 “公民”一词起源语古希腊时期, 最早的文字记录则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认为公民主要就是那些能够为自己国家服务的自由人。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这一观点并将“公民”具体化为“统治和被统治的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公民”的概念与权力也不断发生变化。到了18世纪的欧洲, 随着各国民主运用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 “公民”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得到了基层人民的欢迎。当欧洲的领导人由原来既定的贵族转变成为资产阶级时, “公民”的概念就已经深入人心了。“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等各种口号和思想当时普罗大众的共识。自此, “公民”开始得到了足够的重视。随着欧洲各国的崛起, “公民”也开始得到完善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

现代, 世界各国对于“公民”有了相似的认知。从法律方面来看, 公民就是指具有某一国家国籍的人, 并根据该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规定, 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品德这一概念也是起源于古希腊, 经过多年的发展的改革, 对于品德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现在, 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认为公民品德就是指社会的每一名成员所具有的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既可以让成员自觉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也可以捍卫成员的自由。

现在社会对于公民品德的认识和理解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 社会品德。社会品德就是指公民要具有独立的思想并且思想具有开放性。 (2) 经济品德。经济品德指公民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满足, 能够适应社会中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 (3) 政治品德。政治品德是指公民愿意积极地参与各项公共事务的讨论, 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诉求。 (4) 一般品德。一般品德就是指公民的勇气、诚实和守法。

二、品德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国家和政府想要做好公民品德养成工作, 首先要理清品德与制度之间的各种关系。所谓制度, 就是指在一定的实力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要求各行业、群里、部门之间的所有成员都要遵守。

制度在社会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各行各业, 各个地方, 甚至是家庭之中, 都有属于自己的制度。社会中的各种制度可以约束人们的各种行为, 制度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 思维可以规范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可以说, 现在社会居民的思想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养成就是各种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好的制度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有利于维持社会良好秩序, 可以促进行业以及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会对人类的发展造成破坏, 会扰乱社会的秩序, 不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

公民品德的养成离不开完整的、科学合理的社会制度, 离不开公民对各种制度的适应。如果国家和社会没有制度, 那么公民品德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 制度就是公民品德培养的基础与核心力量。当政府想要养成公民品德时,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审视一下我么社会中的各种制度是否符合居民的发展需求、是否满足公平公正、是否符合各类世俗礼仪和规范。

通过各种制度, 人们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 不可以做什么。人们通过执行各种制度也慢慢树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认知体系。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人之所以会存在诸多的文化差异, 根本上就是大家所遵守的各种制度不同。如西方国家推行的民主制度, 主张人人生而平等, 个人权利不能随便侵犯;而印度确实种姓主义国家, 人们出生时的身份就决定了自己将来所处环境以及需要遵守的制度。

由此可见, 制度对于公民品德养成的重要性。反过来, 公民品德对于制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就是能够帮助和支持制度更好地实行。如果公民品德普遍比较优秀, 那么居民会更加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 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和制度的效果。如果公民品德普遍偏低, 那么居民遵守制度的意愿就会降低, 甚至做出各种违反或者破坏制度的举止。例如各类抢劫人员, 正是由于其公民品德低下, 不愿意遵守社会制度, 才会做出抢劫这一违法行为。如各位道德模范, 不仅仅自身遵守了各项制度, 还能带领和影响更多的人去遵守制度。

三、公共政策与公民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

想要实现公民品德的养成, 就需要完善的公共政策做支持。如果公共政策的不完整或者存在许多漏洞, 那么就无法进行公民品德养成。因此, 公共政策是公民品德养成的重要手段。

(一) 公共政策可以让公民享有各种权利和各种自由。

从法律角度来看, 公民就是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 公民的特点就是独立、平等和自由。同时, 公民可以自由地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以及公共活动。从公民角度看来, 只有公民享有了足够的权利、自由以及各种义务才能进行公民品德养成。也就是说, 公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公民, 从根本上讲就是拥有这些权利和义务。

通过公民品德的培养, 能够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 促使公民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 当公民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价值得到提升后, 可以反过来使公民拥有更多的权利和自由。公共政策就是针对全部公民所制定出的各种制度, 包含了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公民在进行各种活动时, 都可以有具体的公共政策做指引。

(二) 公共政策可以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

公民文化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公民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形成优秀的公民品德。公众政策包含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包含的各种制度以及享有的各种权利, 可以促进公民文化的发展。

公共政策虽然是面向全体公民的, 但实际中对于各种公共政策有很多公民并不了解。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公共政策的宣传和推广,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公共政策。通过日常生活的渗透, 公共政策慢慢就会转变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 进而发展成为公民文化。

(三) 公民品德养成能够促进公共政策的执行力

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以及公共政策的影响力大小与公民品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公民的品德比较低, 那么公民在认识和理解各种公共政策时就容易出现认识不足或者理解出现偏差,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就会收到影响。公民品德养成面对的是全体公民, 而每一位公民的品德水平和层次不尽相同。因此, 在开展公民品德养成时要加强公民品德教育工作, 并且因材施教:不同道德层次的公民接受不同的品德教育。

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力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政治品德的高低。因此在公民品德教育中, 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品德和政治品德的教育。

社会责任感的是公民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能够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勇于追求和坚持正义, 严格地遵守各项公共政策和公共制度。社会责任感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作用。因此, 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需要动员社会资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共同努力。

公民的政治品德就是指公民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敢于提出自身的诉求、原意积极参加各种公共事务的谈论。提高公民的政治品德, 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力。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居民政治品德的培养非常重视, 鼓励公民积极地参加到各项公共事务讨论中, 为公民表达自身诉求设置各种畅通的渠道。如我国各地的基层政府中都有人民来访接待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可以直接走进人们来访接待处寻求帮助。我国的村委中设置居民小组, 有关村委的所有决定必须要经过居民小组的讨论和通过。还有中央各种专项巡查小组, 接受全国公民的投诉和建议, 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 公民的传统思想和道德模式受到严重的影响。加强公民品德养成, 能够帮助公民形成优秀的思想品德, 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公民品德与制度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公共政策能够帮助公民形成优秀的社会品德;当公民的品德提高后可以提高社会制度与公共政府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摘要:公民品德和公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对公民品德养成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 有助于公民品德的提升。

关键词:公民,公民品德,养成,制度

参考文献

[1] 叶方兴.作为道德实践的公民教育——古希腊公民教育的德性维度及其当代启示[J].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46 (05) :32-36+48.

上一篇:关于建立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下一篇:采煤沉陷区景观重塑研究与应用——以淮北南湖公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