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实验报告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无线网络实验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无线网络实验报告

多媒体网络一体化外语教学实验报告

摘 要: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潜在资源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大学外语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文在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介绍并讨论了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节约教师资源和保持教学效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我们提出一系列展望,以期推动外语教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作者:冯 奇 郑 晶

第2篇: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

摘 要 通过分析目前在大学物理实验评判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军校现有条件,提出开发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的功能、基础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校园网;信息化教学;大学物理实验;网络交互评判系统

Network Interac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University Physics Expe-

riment Report based on Campus Network//ZHAO Jianjun, CHEN

Hongye, ZHANG Li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 network interactive evaluation system

大学物理实验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员在本科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门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预习、操作和撰写报告等环节,可以使学员充分体会科学实验的基本程序,学会分析误差的来源及提高测量精度的渠道,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体会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形成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科学素质。

实验报告作为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前预习阶段必须提交预习报告,以检验学员的预习效果,判断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中实验操作中将实验数据、现象记录在实验数据及现象环节,在课后撰写报告时对实验过程及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结论。由此可见,通过实验报告可以基本反映学员对所学大学物理实验知识的掌握以及操作、分析能力的高低。但目前多数高校的实验报告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多数高校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还处于书面实验报告阶段,需由教员逐一进行批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前的精英教育模式下还可以较好地维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开设实验课目的增加,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的现状。

课前预习形式化 由于高校人数的扩充和开设实验项目的增加,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出现了教员少而课时多的矛盾,这样就导致教员无法及时审核每个学员的预习效果,最多粗略浏览一下其预习报告,检查其是否进行此项工作而已,其效果可想而知。这种现象长期积累,学员就会逐渐忽视实验预习程序,只是将完成预习报告作为一项作业完成,很多时候只是单纯地抄写一遍,并没有进行思考和提炼,预习相当于走过场,未起到应有的效果。

报告批改表面化 批改实验报告的目的是发现学员在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出后面学习的改进方向。实际情况却是实验数目多、时间紧,教员虽然费心劳力,但仍然存在批改的严重滞后,导致学员不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物理实验的数据处理复杂,如果逐个验证学生数据、核对计算结果,会使教员陷入极其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去,但不进行演算却难以正确评判学员的实验效果。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导致实验报告的批改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其对学员的指导功能下降。

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逐步实现方便、快捷、实时,对实验教学模式也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大学物理实验的信息化改革在地方大学中已经开展。也有一些企业开发相应的通用性软件,但价格昂贵,且不具有针对性。鉴于军队系统的军训网与地方网未实现互联互通的情况,故开发能够运行于校园网,能够将教员和学员从枯燥的书面实验报告中解放出来,增强提高实验效果的网络报告交互、评判系统。

2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的功能

开发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的目的是激发学员对大学物理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技能,同时要减轻教员的重复性劳动,使其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分析学员情况、增强教学效果上。基于此,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人员管理功能 网络交互评判系统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技术手段督促学员自觉进行物理实验的课前预习,及时进行评判并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进行记录,因此,人员管理功能必不可少。该功能能够方便教员对选课学员按照实际需要(如专业、年级等)进行不同的分组,能够安排不同实验小组在线测试的时间段,根据情况对学员分组以及实验时间进行适当调整等管理工作。

在线测试功能 网络交互评判系统要能够方便检验学员的课前实验预习效果,因此在线测试功能必不可少。该功能能够在教员时限设定的时间段内有针对性地设定在线测试内容与形式,而学员必须在指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在线检测,并得到检测结果和相应的提示与下一步行动要求,如果不合格需及时补测。系统测试结果对应于做实验的预习情况。系统将最终测试结果提供给相应的任课教员,实现预习报告功能的同时减少了教员的工作量。

在线提交功能 在线提交功能作为网络交互评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方便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进行实验后所完成的电子版实验报告通过网络进行在线提交,同时在教员批改后在线查看个人成绩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方式能够督促学员及时完成数据处理及分析等后续环节,增强了实验效果,而且节约了教员收取发放的时间,也节约了学员收集上交、报送、取回的时间,使教员和学员得到了充分解放。

实验数据处理功能 网络交互评判系统提供了实验数据处理功能。此功能主要针不同实验数据采用不同的程序进行运算,根据学员提供的原始数据得到相应的运算结果及其允许的误差范围,并依此评判学员所做实验处理数据方法的准确性。对学员在数据处理方面的正确性进行计算机自动评判,避免了教员的大工作量和不确定性,教员从机械的重复式运算中解放出来,可以及时批复相应的实验报告,反馈及时有效。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 网络交互评判系统还提供了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某一学员不同实验的预习、完成情况,各部分成绩变化、排名变化等个人实验数据,也可以统计不同实验班的整体情况以及全部班级情况比较等。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教员可以概要掌握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也可以掌握每个实验班的整体情况,根据不同实验班特色进行教学安排,分析教学中的得失,为下一步教学指明改进方向。

3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

通过使用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学员的课前预习有了及时的检验,促进了学习积极性,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力提高效果更好;课后报告批改反馈更及时,薄弱环节得到了加强。教员对学员的预习情况有了直观全面的认识,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了;课后实验报告的批改更多地关注于实验分析和经验总结,解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网络交互评判系统使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入,教员和学员都体会到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更乐于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为进一步增强大学物理实验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智能,廖宏建,刘洁.互动实验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0):81-85.

[2]李中平.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整合:Moodle中 Book插件的使用[J].软件导刊,2009(8):85-87.

[3]刘玉江.实验报告信息工作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2):387-388.

[4]周合兵,杨美珠.搭建实验教学及管理网络平台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88(4):16-18.

作者:赵建君 陈红叶 张丽

第3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改革探索

摘 要:文章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类型的实验,提出了基于实验过程考核的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的建议,即应重点考核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实验报告、科技论文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实验报告;高校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一门必不可缺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又是评价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一个主要依据。已有很多“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师针对本学校的实验教学进行了非常深刻的研究探索,剖析了传统的实验报告存在的不足与弊端[1],深刻地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非常好的改革建议和意见,并在实验中得到很好的应用[2-3]。然而,辽宁工业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评价仍然沿用实验报告这种唯一的写作模式,简单、粗略地评定学生完成的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的成绩,比较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因而,有必要进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写作格式的改革及科学地评价实验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等。

一、大学物理实驗报告现状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是考核大学物理实验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现有的实验报告主要包含实验题目,实验者的信息,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内容与步骤,环境的温度、湿度以及数据测量与记录,数据处理与结果讨论等方面内容。对基础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及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考核采用这种固定格式的实验报告存在很多不足或弊端,严重影响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和实验教学效果。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如下。

(一)实验报告区分度不够

不论哪种类型的实验,都采用多年不变的实验报告格式,导致格式呆板且鲜有变化;学生只管照抄照搬实验教材中详细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与步骤,不需要思考;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等千篇一律,不分专业、不分班级,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极其相似,找不到明显的差别,造成了学生间互相抄袭报告的现象普遍且习以为常,实验报告出现大量雷同。

(二)实验过程评价区分度不够

教师没有考核学生的实验预习,不考核实验仪器调节过程、严重忽略了实验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交流能力与实验态度等,因而不能评价每个学生实验过程的表现,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得不到提高。

(三)实验报告评分区分度不够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学生通过微信、QQ等传递实验测量数据,在未做实验之前,就已将他人完成的测量数据存放在手机之中,在实验过程中根本不用实际的仪器调节与操作,甚至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本不需要系统地完成实验项目中的各个内容,就可以获得实验测量数据;有的学生稍稍更改就将其作为实验测量的基本数据,完成实验报告,这导致实验报告的评分没有明显差别。

(四)实验成绩区分度不大

实验成绩区分度不大是教师缺少对实验过程的评价与考核,导致只凭借实验报告中的数据测量与结果的评分不尽合理,认真完成和不认真完成实验的学生成绩差别不大,甚至由于抄袭,不认真完成的学生的成绩还会略高,教师很难给予公平的合理的成绩评定,造成学生间的心理不平衡,使学生越来越不重视“大学物理实验”。

上述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只重视实验报告等,忽略了实验过程中考核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学生的实验态度等,导致学生仅重视实验结果,根本不关注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这样的实验教学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感悟、独立的思考和团队的协作精神以及科学探索的训练等[4]。

二、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改革的策略

国内的高校针对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存在的不足或弊端,也提出了积极改进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格式等建议,并将其应用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的大学物理实验项目的具体安排和实验报告要求,针对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三种类型,建议基础性实验仍然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综合性实验选择性采用实验报告和篇幅较少的科技小论文形式,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采用科技论文的形式,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如下。

基础性实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后的一周内上交,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实验过程来评价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评分分为实验预习与考核(10分)、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40分)和实验结果与分析(50分)。实验预习与考核主要了解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程度,了解直接测量的测量和仪器调节的基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重点考核学生调节仪器的能力,观察、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利用准则判断实验数据中是否存在坏数据,如果存在坏数据,是否进行补测数据等;实验结果与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利用有效数字修约规则正确计算被测物理量的平均值和不确定度,以及是否可以使用相关系数验证两个未知量间的线性关系,是否能够拟合函数关系等。考核学生使用绘图软件Origin或计算软件MATLAB绘图等能力;考核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实验结果的能力,总结实验测量过程和结果值得肯定或不足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

综合性实验采取实验报告形式或科技小论文形式,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要求学生在实验后的一周内完成。如果采用实验报告的格式,评分分为实验预习与考核(15分)、实验过程与数据测量(45分)和实验结果与分析(40分);实验报告考核实验过程中学生规范操作实验仪器,调节实验仪器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实验数据获得的可靠性,考核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实验结果与分析重点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评价,对实验方法的意见,对实验项目与内容的建议,对实验改进的建议,如测量的技术手段、测量的方法与原理等。

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要求采用模拟科技论文的基本格式,完成对实验项目的成果的总结,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和题目设计论文的写作要点:(1)能否选取合适的题目;(2)比较准确的摘要和关键词;(3)引言中综述其他实验方法和成果以及自己的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4)实验原理与方法简介;(5)获得的实验结果与分析;(6)结论;(7)参考文献等。从学生的科技论文分析学生阅读文献的程度,设计原理的科学性,选择实验仪器的合理性,主要工作的亮点,结果的可靠性与结论的科学性等。

实验报告的格式改进能够引导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实验原理、规范使用仪器、正确观察实驗现象、判断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的交流与研讨等实验过程;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等资源,引进新的实验技术手段,新的实验方法,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近两年,利用基于实验过程的实验报告和科技论文写作评价实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更新了原有的较为落后的密度测量项目,开发了智能温度测量仪、可视化手动发电机、智能化密度测量仪、基于霍尔原理的微小位移测量仪、智能便捷的复摆加速度测量仪、利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改进的金属线胀系数测量仪等仪器,这些开发的实验仪器一方面应用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又可以以研究性的论文发表和作品形式展示成果。

三、结论

针对只用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评价实验教学存在实验报告的区分度低、实验成绩分度低等实际情况,结合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提出了加强实验过程考核的实验报告和拓展实验报告功能的科技论文评价实验教学的建议。该建议重点考核实验预习、实验过程与测量和实验结果与分析等方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大学物理实验”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实践结果表明,结合实验过程考核实验报告、科技论文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向虎,杨长铭,江西等.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的缺弊及改

革探讨[J].物理与工程,2000,(6).

[2]张培峰,崔燕岭.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的探索与改革[J].

实验室科学,2013,(4).

[3]赵建君,陈红叶,张丽.基于校园网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网络交互评判系统[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

[4]贺艺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模式的研究与

实践[J].科技信息,2010,(2).

作者:敬晓丹 李久会 袁泉

第4篇:无线网络通信实验报告

Compilation of reports 20XX 报 告 汇 编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项目: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验

实验地点:

逸夫楼

404

教室

专业班级:

软 1121 班 学号:

201100554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张巍

2014 年

5 月

16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3

太原理工大学实验报告一

学院名称 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 1121 实验成绩

学生姓名 高贝 学号 2011005541

实验日期 2014.5.9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题目 实验一

四相移相键控(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 QPSK 调制解调原理及特性。

2、掌握利用 MATLAB 编程实现调制及解调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利用 MATLAB 编程实现 QPSK 调制及解调。

2、观察 I、Q 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 NRZ 码的关系。

3、观察 I、Q 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三、主要仪器设备 Win7 32 位操作系统笔记本电脑及 MATLAB R2009a 四、主要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在 matlab 下运行下列代码:

程序代码 %日期

2013.1.14 %功能

QPSK的调制解调,基带信号点数t(限偶数),基波频率w0可设置 clear all;

nb=32;

% 传输的比特数

T=1;

% 基带信号宽度,也就是基波频率 fc=8/T;

% 载波频率 ml=2;

% 调制信号类型的一个标志位(选取2的原因见23行)

c = 4*nb;

%单周期采样点数 delta_T=T/c;

% 采样间隔 fs=1/delta_T;

% 采样频率 t=0:delta_T:nb*T-delta_T

% 限定t的取值范围 c * nb N=length(t);

% 采样数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4 %%%%%%%%%%%%%%%%%%%

调制部分 % 基带信号的产生 data=fix(2*rand(1,nb));

% 调用一个随机函数(0 or 1),输出到一个1*100的矩阵 datanrz=data.*2-1;

% 变成极性码 for i=1:nb

data1((i-1)/delta_T+1:i/delta_T)=datanrz(i); % 将极性码变成对应的波形信号 end

% 将基带信号变换成对应波形信号 for i=1:nb

data0((i-1)/delta_T+1:i/delta_T)=data(i); % 将基带信号变成对应的波形信号 end

% 串并转换,将奇偶位数据分开 idata=datanrz(1:ml:(nb-1));

% 将奇偶位分开,因此间隔m1为2

qdata=datanrz(2:ml:nb); % QPSK信号的调制 for i=1:nb/2

ich(2*((i-1)/delta_T+1):2*(i/delta_T))=idata(i); end for ii=1:N/T

a(ii)=(1/sqrt(2))*cos(2*pi*fc*t(ii));

end idata1=ich.*a;

% 奇数位数据与余弦函数相乘,得到一路的调制信号 for j=1:nb/2

qch(2*((j-1)/delta_T+1):2*(j/delta_T))=qdata(j); end

for jj=1:N/T

b(jj)=(1/sqrt(2))*sin(2*pi*fc*t(jj)); end qdata1=qch.*b;% 偶数位数据与余弦函数相乘,得到另一路的调制信号 st = idata1 - qdata1; %%%%%%%%%%%%%%%%%%%%%%%%信道中 SNR=0;

% 信噪比 stn = awgn(st,SNR); %%%%%%%%%%%%%%%%%%%%%%%%解调%%%%%%%%%%%%%%%%%%%

%%%%%%%%%%%%%%%%%%设计滤波器%%%%%%%% [B,A] = butter(3,0.01,"low"); [h1,w] = freqz(B,A); %%%%%%%%%%%%%%%%%%%%%%%%%%%%相干解调 ist = stn .* a; p =length(ist) qst = stn .* (-b);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5 %%%%%%%%%%%%%%%%%%%%滤波 istl = filter(B,A,ist); qstl = filter(B,A,qst); %%%%%%%%%%%%%%%%%%%%%%%%%抽样判决%%%%%%%%%%

for i = 1 : nb/2

if istl(2*(p/nb)*(i-1)+(1*(p/nb))) >= 0

in(i) = 1;

else in(i) = 0;

end

if qstl(2*(p/nb)*(i-1)+(1*(p/nb))) >= 0

qn(i) = 1;

else qn(i) = 0;

end end %%%%%%%%%%%%%%%%%并串转换 for i = 1 : nb/2

y(2*i-1) = in(i);

y(2*i) = qn(i); end for i = 1 : nb

yy((i-1)/delta_T+1:i/delta_T) = y(i); end data y N figure; subplot(4,1,1) plot(data0*0.7),title("基带信号,4096维二进制序列,对应向量是data0"); subplot(4,1,2) plot(data1*0.7),title("双极性信号,4096维双极性序列,对应向量是data1"); subplot(4,1,3) plot(ich*0.7),title("I路数据,4096维双极性序列,对应向量是ich"); subplot(4,1,4) plot(qch*0.7),title("Q路数据,4096维双极性序列,对应向量是qch "); figure; subplot(4,1,1) plot(ist),title("相干解调I路信号,4096维且值为(-1,1)的序列,对应向量是ist "); subplot(4,1,2) plot(qst),title("相干解调Q路信号,4096维且值为(-1,1)的序列,对应向量是qst "); subplot(4,1,3) plot(istl),title("I路解调波形,4096维且值为(-1,1)的序列,对应向量是istl "); subplot(4,1,4) plot(qstl),title("Q路解调波形,4096维且值为(-1,1)的序列,对应向量是qstl ");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6 %%%%%%%%%%%%%%%%%画图%%%%%%%%%%%%%%%%%%%%%%%%%%% figure; subplot(4,2,1); plot(data0*0.7),title("基带信号"); subplot(4,2,2); psd(abs(fft(data0))),title("基带信号频谱"); subplot(4,2,3); plot(st),title("调制信号"); subplot(4,2,4); psd(abs(fft(st))),title("调制信号频谱"); subplot(4,2,5); plot(stn),title("stn信道波形"); subplot(4,2,6); psd(abs(fft(stn))),title("经过高斯信道信号频谱"); subplot(4,2,7); plot(yy*0.7),title("解调后的基带信号"); subplot(4,2,8); psd(abs(fft(yy))),title("解调后的基带信号频谱");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果附图: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7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8

六、讨论、心得 第一个实验因为老师把代码已经附给我们,直接在 MATLAB 下运行此代码就可出现结果。通过学习老师的实验一 PPT 以及实验指导书,了解 掌握 QPSK 调制解调原理及特性,和掌握利用 MATLAB 编程实现调制及解调的方法。

七 七.辅导教师点评:

教师签字: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9

太原理工大学实验报告二

学院名称 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 1121 实验成绩

学生姓名 高贝 学号 2011005541

实验日期 2014.5.10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题目 m 序列产生及其特性实验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掌握 m 序列的产生方法、特性及应用。

二、实验内容: 1、编写 MATLAB 程序生成并观察 m 序列,识别其特征。

2、编写程序验证 m 序列的相关性质,要求至少验证一条性质。

三、主要仪器设备 Win7 32 位操作系统笔记本电脑及 MATLAB R2009a 四、主要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按照图 2-1,设计 4 阶 m 序列产生方法。

1a2a3a4a移位时钟信号模 模2 相加器序列输出

图 2-1

4 阶移位寄存器序列生成器

编写MATLAB程序并上机调试,最后要求输出周期为15的m序列

(3)编写程序验证 m 序列的相关性质,要求至少验证一条性质。

m m 序列的特点 ①平衡特性 

在 m 序列的一周期中,“1”的个数仅比“0”的个数多 1,即“1”的个数为(N+1)/2,“0”的个数为(N-1)/2。(N 为周期)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0 例如,由 4 阶移位寄存器序列生成器产生的序列 000111101011001 中, “1”的个数为 8,“0”的个数为 7。

②游程分布特性

把一个序列中取值相同的那些连在一起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

在一个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例如,同样是在

000111101011001 序列,共有 000、1111、0、1、0、11、00 和 1 共 8 个游程。

其中,长度为 4 的游程有 1 个;长度为 3 的游程有 1 个;长度为 2 的游程有 2 个;长度为 1 的游程有 4 个。

在 m 序列中,长度为 1 的游程占游程总数的 1/2;长度为 2 的游程占游程总数的 1/4;长度为 3 的游程占游程总数的 1/8……。

③延位相加特性

一个 m 序列 M1 与其经任意次迟延移位产生的另一个不同序列 M2 进行模 2 相加,得到的仍是 M1 的某次迟延移位序列 M3。即:

M3=M1 ⊕ M2 例如,m=7 的 m 序列 M1 =1110010, M2 =0111001,1110010⊕0111001=1001011。而将 M1向右移位 5 次即得到 1001011 序列。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按照课本 P182 图 5-5,设计 4 阶 m 序列产生方法。

如下代码产生:

X1=1;X2=0;X3=0;X4=0;%移位寄存器输入Xi初T态(1000), Yi为移位寄存器各级输出 m=15;

%置M序列总长度 for i=1:m

%1#

Y4=X4;

Y3=X3;

Y2=X2;

Y1=X1;

X4=Y3;

X3=Y2;

X2=Y1;

X1=xor(Y1,Y4);

%异或运算

if Y4==0

U(i)=0;

else

U(i)=Y4; end end M=U fprintf("1的个数") sum(M==1) fprintf("0的个数") sum(M==0)

2、编写 MATLAB 程序并上机调试,最后要求输出周期为 15 的 m 序列“000111101011001”。

输入上面代码,产生如下图结果: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1

3、编写程序验证 m 序列的相关性质,如平衡特性,游程分布特性,延位相加特性。要求至少验证一条性质。

上面代码验证了 平衡特性。

在 m 序列的一周期中,“1”的个数仅比“0”的个数多 1,即“1”的个数 (N+1)/2,“0”的个数为(N-1)/2。(N 为周期)

上面代码实现的结果 1 的个数为 8,0 的个数为 7.

六、讨论、心得

此次实验中应注意:X1=xor(Y1,Y4);

%异或运算,是这个实验代码的难点,通过老师的提点,和在网上找资料,终于解决了这个实验。通过本实验也掌握 m序列的产生方法和特性。

七、辅导教师点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2 教师签字:

太原理工大学实验报告三

学院名称 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 1121 实验成绩

学生姓名 高贝 学号 2011005541

实验日期 2014.5.16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题目 信道编码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理解信道编码的根本目的、技术要求等基本概念 2.学会使用MATLAB实现奇偶监督码的检错模拟与分析 二、实验内容: 1、输入任意行任意列的一个二进制序列,也即发送码组,再加上 1 位监督位,在接收端使用奇偶监督码中的偶数监督码进行检错。

2、若发送码组为 1100111,要求加上 1 位监督位,在接收端使用奇偶监督码中的偶数监督码进行检错。

三、主要仪器设备 Win7 32 位操作系统笔记本电脑及 MATLAB R2009a 四、主要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输入任意行任意列的一个二进制序列,也即发送码组,再加上 1 位监督位,在接收端使用奇偶监督码中的偶数监督码进行检错。

如下代码输入 matlab 中:

方法一:

clc;clear;

m=input("请输入行:");

n=input("请输入列:");

A=randint(m,n);

A

for k=1:2

sum=zeros(1,m);

l=input("请选择奇偶校验(0、偶校验

1、奇校验):");

for i=1:m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3 for j=1:n

sum(i)=sum(i)+A(i,j);

z=sum(i);

end

if rem(z,2)==l

A(i,n+1)=0;

else

A(i,n+1)=1;

end

end

A

end

方法二:

%奇偶校验 2 的源代码

clc;clear;

m=input("请输入行:");

n=input("请输入列:");

A=randint(m,n);

A

for k=1:2

sum=zeros(1,m);

for i=1:m

for j=1:n

sum(i)=sum(i)+A(i,j);

z=sum(i);

end

if rem(z,2)==k-1

A(i,n+1)=0;

else

A(i,n+1)=1;

end

end

if k==1

fprintf("偶校验:")

else

fprintf("奇校验:")

end

A

end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4

运行后得到如下结果:

2、若发送码组为 1100111,要求加上 1 位监督位,在接收端使用奇偶监督码中的偶数监督码进行检错。

把上面代码的随机函数改为固定的发送码 1100111,得到如下代码:

clc;clear;

m=input("请输入行:");

n=input("请输入列:");

A=[1 1 0 0 1 1 1];

A

for k=1:2

sum=zeros(1,m);

l=input("请选择奇偶校验(0、偶校验

1、奇校验):");

for i=1:m

for j=1:n

sum(i)=sum(i)+A(i,j);

z=sum(i);

end

if rem(z,2)==l

A(i,n+1)=0;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5 else

A(i,n+1)=1;

end

end

A

end

得到如下结果:

五、讨 论、心得 这次实验刚开始不理解实验的意图,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了解之后才理解,学会了使用 MATLAB 实现奇偶监督码的检错模拟和分析,要注意之后老师给了两个代码中要用到的重要的函数:

randint(m,n)表示随机产生一个二进制序列;

rem(x,y)表示x 除以 y 的余数,对实验的完成起到一定帮助。

六、辅导教师点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6 教师签字:

太原理工大学实验报告四

学院名称 软件学院 专业班级 1121 实验成绩

学生姓名 高贝 学号 2011005541

实验日期 2014.5.17 课程名称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实验题目 基于 Simulink 的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 实验目的和要求:

1、通过利用 matlab simulink,熟悉 matlab simulink 仿真工具。

2、通过实验更好地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熟悉 2ASK 的调制与解调。

二、实验内容: 使用 MATLAB 中的 Simulink 工具箱搭建 ASK 调制及解调的框图(使用模拟相乘法及相干解调法) 三、主要仪器设备 Win7 32 位操作系统笔记本电脑,及软件 MATLAB R2009a 四、主要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首先进入 matlab,在命令窗口输入 simulink,进入 simulink 界面。

2、然后使用 Simulink 中的工具,画出如下的 ASK 调制及解调的框图。

3、simulink 中包括很多模块,比如积分模块,传递函数模块等,simulink 功能非常强大。要想在 simulink 中建模,首先要建立一个空白页,然后将所需要的模块从模块库中拖入,然后对模块设置参数即可。完成框图后,再单击 File 菜单中的 Save 命令进行保存,保存的扩展名为.mdl 文件。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7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打开 MATLAB 使用 Simulink 中的工具,画出 ASK 调制及解调的框图,然后对模块设置参数(参数为实验指导书所要求)。

2、点击黑色三角按钮运行,双击示波器,出现如下波形: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8

由仿真结果可知,相比而言,ASK 调制在解调时对于滤波器与噪声参数的设置最为敏感,在理论值情况下,其解调波形边沿仍存在不规则形状。

1.ASK 信号解调时对于滤波器参数敏感,应注意根据实际调整滤波器参数。而且,与其他数字调制方式相比,ASK 对噪声更为敏感。

2.当 ASK 信号信源幅度为 1 时,判决器判决门限并非 0.5,而应该设置为0.25。这是因为:假设信源为 m(t),载波为 cos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则解调信号为 m(t)* co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 m(t)*(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 ! 未找。

到引用源。+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经过低通滤波器后仅剩下 错误! ! 未找到引用源。一项,故判决时应将门限设置此项的一半,即 0.25。

六、讨论、心得 此实验要主意示波器的两个输入,才能链接序列产生器。利用 MATLAB 的Simulink 的工具,很容易的进行 2ASK 的调制与解调的仿真实验,相对前两个实验,难度较低些,只要按照老师的实验指导书一步步的做,很容易得到实验结果。

七 七.辅导教师点评:

报告文档·借鉴学习

19

教师签字:

第5篇:《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学号:201101030045

姓名:

【说明,实验指导文档上有思考题的就做,没有的就不用了。希望大家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不要偷工减料】

实验二

配置WWW服务器 思考题

1、 如何设置站点默认访问页面?

点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 信息服务,然后点(本地计算机)前面的+号,然后点“网站”前+号,点默认网站,右键点默认网站,属性,文档,然后添加默认访问首页,然后调整下顺序就可以了

2、 为什么在IIS中药配制目录的安全性:如何禁止匿名用户访问?

配制目录的安全性,可以保证目录中文件的安全,不会被随意删改。 在Internet信息服务中的默认网站点击右键单击属性,单击安全账号,把允许匿名链接的勾去掉

实验三

配置DNS服务器 思考题

1如果某大型网站有多个内容相同的服务器(多个IP地址),如何配置使其拥有同一个域名

你要的功能其实很好实现。

HTTP服务器有两个网卡吧,一个公网,一个私网。 1,在公网DNS上配置你的域名跟公网IP。

2,在内网DNS上把域名配置成私网的。然后设置成 cache-only 模式 3,在内网的电脑上首选DNS设置成内网的DNS,备用DNS设置公网的DNS 这样,内网的电脑就会通过私网访问。外网的用户则访问其他网站一样,走公网IP。

追问: 这我知道,但关键是在服务器它是如何做到的,虽然服务器有两张网卡但在配置IIS站点时WEB服务器时值允许选择一个IP或者IP+端口就如,它是如何做到两个线路都汇集一个站点呢?

如图,它一个站点只能让你选一个地址

实验四:

配置FTP服务器 思考题

1. 如何限制同一IP的并发连接数目及下载速度?

这个得在你的路由器或是行为管理器中设置,好的路由器才可以有这种控制!!!软件法 现在基本没用了,因为计算机360中都有反ARP软件所以不用考虑

2.如何使用账号登录FTP,在那里进行设置?

建议使用SERVER-U软件进行FTP设置,WIN2003自带的FTP服务设置方法比较烦琐,而且达不到想要的分用户分等级效果,还需要配合硬盘的用户权限分配。

实验五 配置DHCP服务器

思考题

1.如果完成以上测试步骤,仍然不能租约到IP地址,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答:发生IP地址不够用了的情况

2..在没有设置IP地址,也没有租用到IP地址的情况下,客户机是否有IP地址?如果有是多少,如果没有,为什么?

答:没有。客户机必须向DHCP服务器申请IP地址。

实验六

网络协议分析基础

思考题

1.在一次浏览网页过程中,主机发送了哪些数据包,接收了哪些数据包?

答:主机将关于将要进行组播传输的文件的数据包填入组播数据包结构表中;在填写完组播数据包结构表之后,发送端处理机采用组播方式发送数据包,并将数据包放入发送端处理机的发送缓冲区中;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接收端处理机向发送端处理机反馈数据包接收确认消息,并将数据包放入接收端处理机的接收缓冲区中;以及根据组播数据包结构表,接收端处理机判断组播传输是否完成,并在确定组播传输完成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写入存储设备并清空接收缓冲区。

2..浏览相同的网页时,利用Ethereal观察捕捉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同的浏览器 可能捕捉的不一样。同一个浏览器 打开同样的网站 理论上 应该是类似的.

实验七

网络协议分析-以太网及ARP协议

思考题

1.在以太网中发送数据产生产生冲突时,如何解决?查看Ethereal中接口上发送数据的统计信息。

答:以太网中发送数据产生冲突时,应停止发送信息,并发送干扰信息警告所有的其他站点。

2.以太帧上运行的协议有哪些?

答:ARP协议、TCP协议、IP协议、645协议、376.1协议。

实验八

网络协议分析-IP协议

思考题

1.IP分组中TTL字段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利用Ethereal观察ping互联网上一台主机时TTL字段变化? 答:TTL(time to live),即生存时间,该字段表示一个IP数据报能够经过的最大的路由器跳数,TTL字段是由IP数据报发送端初始设置的,每个处理该数据报的路由器都需要将其 TTL值减1,即当一个IP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时,其TTL值会减1,当路由器收到一个TTL值为0的数据报时,路由器会将其丢弃。因此,TTL字段的目的是就是为了防止1个IP数据报网络中循环的流动。

字通段变化通常为246-250之间

2.当主机不存在时,ICMP的echo请求中返回的报文是谁产生的?

答:是它的默认网关回复给它的,因为计算机发出的IP报文都是交给它的默认网关去处理,当默认网关无法得到目标主机的回复确认的时候就会发送“超时”消息给源主机。

实验九 网络协议分析-TCP和UDP

思考题

1.UDP和TCP所能支持的报文长度分别是多少?两者一样吗?尝试利用发送长度大于64KB的UDP报文可以吗? 答:UDP本身对报文长度不会有限制,但是避免不了IP分片。TCP为了避免IP分片,会有一个MSS的限制,例如协商的链路MTU是1500,则TCP报文一般会限制在1460(IP头和TCP头都是20的情况)。两者不一样。不能用发送长度大于64KB的UDP报文。

2.TCP 协议头部中接收窗口的作用是什么?观察在持续发送TCP 数据中该字段的变化情况。

答:目的是为了避免发送方的速度太快,超过了接收方的处理速度,从而导致重传的发生。

3.TCP 连接中采用的序号有多少位?会产生回绕现象吗?即有两个序号相同,但是数据不同的报文同时存在吗?

答:32位。回绕是有可能发生的,但你想想,32位,发生回绕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上一个同一个序列号的报文造就湮灭在浩瀚网络中了。

实验十

交换机基本配置

思考题

1.在密码配置中,”password”模式和”secret”模式有什么区别?各自用在什么场合?

答:password是明码,可以在showrun中看到你的密码;secret是加密的,在showrun看的是窜加密字符,他们的作用都是进入路由或交换机需要密码,区别是安全等级不一样。一般在工程上都要用secret配置密码,password最好是做实验的时候用。

实验十一

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 思考题

1.在VLAN配置中,“Trunk”模式和“Access”模式有什么区别?如何应用? 答:trunk模式是用作干线,传输各vlan信息,通常trunk口是接网络设备,就是交换机和交换机,或者是交换机和路由的连接;access把该端口划分到某vlan,就是主机接入。trunk: 主要用在连接其它交换机,以便在线路上承载多个vlan,access: 主要用来接入终端设备,如PC机、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实验十二

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

(二)

思考题

1.连接多个交换机主干道的作用是什么? 答:干道的作用是为不同vlan数据传输做准备的。 2.VTP服务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VTP在服务模式下,可以创建、删除、修改VLAN,并且转发VTP消息。其他的交换机(除透明模式的交换机)可以学习到VLAN的更新、修改、删除,方便VLAN的管理。

实验十三

配置静态路由

思考题

1.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a0/0; 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2.2的路由配置命令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更改,表示为什么?

答: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a0/0,指的是默认路由,意思是将从192.168.1.0 子网掩码255.255.255.0 接收的数据从fa0/0转发出去;

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2.2,指的是默认路由,意思是将从192.168.3.0 子网掩码255.255.255.0 接收的数据转发到192.168.2.2

实验十四

配置静态路由(RIP)

思考题

1.在RIP协议中,在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交换的信息是什么?

答:RIP每30秒(当然是默认.你可以修改.)相邻路由器交换一次完整路由表。 2.当一个路由器的线路断开后,这个事件能被其他邻居发现吗?

答:断开以后要等待到下次交换路由表的时候才被邻居发现.然后邻居向外通告其网络不可达.

实验十五

配置静态路由(OSPF)

思考题

1.在OSPF协议中,一个路由器何时向网络扩散其链路状态?

答:OSPF路由器收集其在网络区域上各路由器的连接状态信息,生成链路状态数据库,路由器掌握了该区域上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也就等于了解了整个网络的拓扑状况时向网络扩散其链路状态。

2.为什么在OSPF协议中,链路状态的改变很快能被其他路由器发现? 答:首先,OSPF有区域的概念,一个区域相对来说更容易会聚;

其次,稳定时候OSPF保存了想同的拓扑表和路由表,且时刻都有LSA,只要有一个路由改变,通 过LSA,可以很快地告知相邻的路由器,通过比对拓扑表与路由表,可以很快就找出变化的部份

还有,对于多路访问网络,还指定了DR和BDR,这使得更新的组播信息量更少,更有利于会聚。

第6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2015 5- - 2016 6 学年第 一 学期

开 课 单 位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适用年级、专业

课 程 名 称

无线传感器网络

主 讲 教 师

王晓莹

课 程 序 号

1510344

课 程 代 码

BS1620009X0

实 验 名 称

ns2 实验环境配置及应用

实 验 学 时

6 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虚拟机的安装方法。

2) 熟悉 Ubuntu 系统的基本操作方法。

3) 掌握 ns2 环境配置。

4) 掌握 tcl 语言的基本语句及编程规则。

5) 了解使用 ns2 进行网络仿真的过程。

二、

实验环境

1) 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 64 位 2) 内存:8G 3) 软件:VMware Workstation 12 Pro 三、

实验内容

( (一 一) ) 安装虚拟机(简述安装步骤)

a) 在 VMware 官网(https://www.vmware.com/cn)下载程序 VMware Workstation 12 Pro b) 双击打开下载好的程序自动解压,解压完成后进入安装向导。

c) 程序安装完成后,对程序进行注册,VMware Workstation 12 Pro key/注册码:5A02H-AU243-TZJ49-GTC7K-3C61N d) 虚拟机程序安装成功。

( (二 二) ) 安装 u Ubuntu 系统(简述安装步骤)

a) 网上下载 ubuntu-14.04.3-desktop-amd64.iso 文件(Ubuntu 14 64 位系统镜像)

b) 打开 VMware Workstation 12 Pro 程序,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 c) 进入新建虚拟机向导,选择自定义配置安装进行下一步。

d) 安装客户机操作系统,择安装程序光盘映像文件,放入已下载好的 Ubuntu 14 64 位系统镜像文件,进行简易安装。

e) 选择安装路径和配置完成向导,进入 Ubuntu 系统安装界面,等待安装完成。

( (三 三) ) 安装 2 ns2 软件及相关 环境配置(简述安装步骤及环境配置过程)

a) 先更新一下系统。在终端输入:

sudo apt-get update

#更新源列表 sudo apt-get upgrade

#更新已安装的包 sudo apt-get dist-upgrade

#更新软件,升级系统

b) 安装几个需要使用的软件包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sudo apt-get install tcl8.5 tcl8.5-dev tk8.5 tk8.5-dev

#for tcl and tk sudo apt-get install libxmu-dev libxmu-headers

#for nam

c) 下载 ns-allinone-2.35.tar.gz。http://www.isi.edu/nsnam/ns/ns-build.html#allinone 复制到根目录,解压到当前位置 tar xvfz ns-allinone-2.35.tar.gz

在根目录下打开 ns-allinone-2.35 文件夹,在里面找到 ns-2.35 打开找 linkstate文 件 夹 , 打 开 里 面 的 ls.h 文 件 , 将 第 137 行 的 void eraseAll() { erase(baseMap::begin(), baseMap::end()); } 改成 void eraseAll() { this->erase(baseMap::begin(), baseMap::end()); }

运行 cd ./ns-allinone-2.35 运行./install #进行安装

d) 设置环 境变量:

终端中输入 cd ,返回根目录,然后

sudo gedit .bashrc 在文件末尾加入:

export PATH="$PATH:/home/kevin/ns-allinone-2.35/bin:/home/kevin/ns-allinone-2.35/tcl8.5.10/unix:/home/kevin/ns-allinone-2.35/tk8.5.10/unix" export LD_LIBRARY_PATH="$LD_LIBRARY_PATH:/home/kevin/ns-allinone-2.35ns-allinone-2.35/otcl-1.14:/home/kevin/ns-allinone-2.35/lib" export TCL_LIBRARY="$TCL_LIBRARY:/home/kevin/ns-allinone-2.35/tcl8.5.10/library" 保存退出

e) 验证 完成后在新终端窗口 输入 ns 出现%

测试:

ns ./ns-allinone-2.35/ns-2.35/tcl/ex/simple.tcl

输入 exit 退出 ns2

( (四 四) ) l tcl 语言基本使用(举例说明)

a) 创建 test01.tcl 文件,编辑 test01.tcl 文件,在终端输入 touch test01.tcl #创建文件 gedit test01.tcl #编辑文件 b) 在 test01.tcl 中输入“九九乘法表”TCL 语言

c) 运行 test01.tcl,结果如图:

( (五 五) ) 网络仿真(可以选示例,也可以自己参考资料设计仿真)

( (六 六) )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Ns2 验证:安装完成后在新终端窗口 输入 ns 不出现 %

使用 sudo apt-get install ns2 安装后新窗口输入 ns 出现 %

2.TCL 语言测试:找不到 tk.tcl

ns ./ns-allinone-2.35/ns-2.35/tcl/ex/simple.tcl 提示找不到 tk.tcl,因为没安装 nam,输入命令 sudo apt-get install nam 安装成功,再验证就可以了。

四、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掌握了虚拟机 VMware Workstation Pro 的安装与系统创建安装使用,熟悉掌握 Ubuntu 系统的基本命令操作,掌握 ns2 环境配置,掌握 tcl 语言的基本语句及编程规则,了解但还尚未能掌握使用 ns2进行网络仿真的操作。相信之后通过理论与实践更深的了解熟悉网络仿真的知识与操作。

第7篇:通信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一 隐终端和暴露终端问题分析

一、实验目的

1、

2、

3、

4、 了解无线网络中的载波检测机制;

熟悉节点的传输范围、冲突干扰范围、载波检测范围和噪声干扰范围的概念; 了解载波检测接入体制中存在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结合仿真实验分析载波检测无线网络中的隐终端问题和暴露终端问题。

二、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2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7438001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9922073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739902205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4975616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718 Node: 2,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398078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4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3,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3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3058001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3058001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003119031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2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10000 Node: 4,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12

三、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节点2无法收到数据。由于节点3是节点1的一个隐终端,节点1无法通过物理载波检测侦听到节点3的发送,且节点3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外,节点3无法通过虚拟载波检测延迟发送,所以在节点1传输数据的过程中,节点3完成退避发送时将引起冲突。

四、思考题

1、RTS/CTS能完全解决隐终端问题吗?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从理论分析上看,RTS/CTS协议似乎可以完全解决数据链隐藏终端问题,然而在实际网络中并非如此,尤其是在AdHoc 网络中。以节点为中心,存在发送区域和干扰区域。在发送区域内,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数据包可正常收发;该区域的大小由站点的功率等参数确定,可视为定值。干扰区域是相对于接受节点而言的,在该区域内,节点可以受到来自非相关节点发送的数据的干扰,造成冲突、丢包。RTS/CTS对隐藏终端问题的屏蔽实际上是建立在两区域相等的基础上的,即所有的隐藏终端都位于接受节点发送范围内。此中假设并不成立,干扰区域与收发节点间距有关。

实验二 无线局域网DCF协议饱和吞吐量验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IEEE 802.11 DCF 协议的基本原理。

2、理解网络饱和吞吐量的概念。

3、通过仿真对DCF协议饱和吞吐量的二维马尔可夫链模型进行验证。

二、实验结果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Server address: 55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4)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Server address: 54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3)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Server address: 53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2)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Server address: 52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1)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rver address: 51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First packet sent at [s]: 0.00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Last packet sent at [s]: 99.99000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sent: 512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sent: 10000 Node: 1, Layer: AppCbrClient,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9600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Client address: 1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3056858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5493030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351972641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02592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966 Node: 51, Layer: AppCbrServer, (0)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8219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Client address: 1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06449537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8965709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355584451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5102592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9966 Node: 52, Layer: AppCbrServer, (1)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408233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Client address: 1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10001809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99.992000125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358534977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3926016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7668 Node: 53, Layer: AppCbrServer, (2)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314112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Client address: 1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13774900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773715844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184107930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22016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43 Node: 54, Layer: AppCbrServer, (3)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1761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Client address: 1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Fir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017127686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Last packet received at [s]: 0.777148630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Average end-to-end delay [s]: 0.187729553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Session status: Not closed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otal number of bytes received: 22016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otal number of packets received: 43 Node: 55, Layer: AppCbrServer, (4) Throughput (bits per second): 1761

三、实验结果分析

各发送节点发包间隔较大,当网络中发送节点较少时,网络还未饱和。逐渐往网络中增加负载,网络总吞吐量逐渐增大,之后,网络吞吐量逐渐趋向于平稳,此时,网络即达到了饱和状态。

四、思考题

1、总结IEEE 802.11DCF协议饱和吞吐量和哪些因素有关。

任选一个时隙,网络中有节点在发送数据的概率 当有节点在发送数据包时,数据包发送成功的概率 数据包发送成功和发送失败所需的时间

2、为什么在数据包长度较长时,采用RTS/CTS模式更合理?

"隐藏终端"多发生在大型单元中(一般在室外环境),这将带来效率损失,并且需要错误恢复机制。当需要传送大容量文件时,尤其需要杜绝"隐藏终端"现象的发生。

实验三 动态源路由协议路由选择验证

一、实验目的

1、

2、 了解DSR路由协议的优缺点。

理解DSR路由协议中路由发现过程和路由维护过程。

3、掌握DSR路由协议性能的仿真分析方法。

二、实验结果 Time(s): 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1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2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4-2 Time(s): 3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3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4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5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5-4-2 Time(s): 6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6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7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8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0.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1.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2.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3-2 Time(s): 93.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4.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5.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6.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7.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8.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Time(s): 99.000001000, Node: 1, Route path: 2

三、实验结果分析

仿真过程中路由表变化:2,4-2,5-4-2,3-2,2。当节点[1]在节点[2]的传输范围内时,节点[1]和[2]之间直接通信,不需要中间节点。随着节点[1]的移动,节点[1]离开节点[2]的传输范围并渐渐远离,最后又逐渐靠近。在节点[1]离开节点[2]的传输范围,节点[1]和[2]需要通过中间节点来通信,而且节点[1]离节点[2]越远,需要的中间节点越多。

第8篇:网络技术实验报告

南通大学校园网设计方案

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的发展,网络上的应用也越来越丰富。同时在多媒体教育和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对校园网络也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个高速的、具有先进性的、可扩展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并满足学校各方面应用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学校领导、广大师生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校未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将是构筑在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之上,通过加大信息网络教育的投入,开展网络化教学,开展教育信息服务和远程教育服务等将成为未来建设的具体内容。 总体需求

校园网必须具备教学、管理和通讯三大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实现远程学习;通过网上学习学会信息处理能力。学校的管理人员可方便地对教务、行政事务、学生学籍、财务、资产等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可以实现各级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实现网上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现信息和设备资源的共享。 系统集成需求

在总体需求确定的基础上,提出的系统集成需求如下:

1、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

千兆以太网技术已经成熟,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已经成为校园网技术的主流,因此采用1000M以太网光纤作为校园网的主干,100M交换到各教研组、科室、学生机房的计算机。

2、采用光纤和双绞线布线

千兆以太网使用光纤和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我校校园网的200多个信息点基本分布在教学楼和实验楼两栋楼和宿舍楼还有办公楼,布线系统采用结构化布线方式,符合ISO/IEC 11801标准。

3、网络交换设备

根据现有的计算机数量,确定使用交换机的数量为46台。

其中控制中心设置4台,2台作为核心的千兆交换机,2台作为控制中心的交换设备,其他百兆交换机32台,学生机房各配备12台,规格与上面的相同,但可以堆叠。以上三处均用光纤连接到核心交换机的1000M光纤端口。宿舍区分配20台。

控制中心配备1台24口带1000M光纤模块、可堆叠的10/100M自适应交换机,用10条双绞线分别连接10台交换机到学生机房、各学院教研室、多功能教室、教研组、办公楼、图书馆(已有100M集线器)。另外,控制中心的6台管理计算机也连接到这台交换机上。

4、服务器

根据学校的实际应用,配有服务器7台,用途如下:

① 主服务器2台:装有Solaris操作系统,负责整个校园网的管理,用来存储和管理学生档案、学生成绩、教务管理档案、文书档案、教务档案、财产档案、会计档案、团委档案,教育资源管理等。其中一台服务器装有DNS服务,负责整个校园网中各个域名的解析。另一台服务器装有电子邮件系统,负责整个校园网中各个用户的邮件管理。

②WEB服务器1台:负责远程服务管理及WEB站点的管理。能够在校园网上发布南通大学的主页;所有终端机能顺利上传主页;所有终端机能够实现聊天室功能,老师能够在网上回答学生在网上提出的问题;申请域名后能对外发布南通大学的各种信息。

③电子阅览服务器1台:多媒体资料的阅览、查询及文件管理等;

④教师备课服务器1台:教师备课、课件制作、资料查询等文件管理以及Proxy服务等。

⑤光盘服务器1台:负责多媒体光盘及视频点播服务。

⑥图书管理服务器1台:负责图书资料管理。

6、网络操作系统和其他系统

网络操作系统宜选用Windows Xp,数据库系统选用SQL Server 2003。 校园网具体环境

南通大学分为主校区、启秀、钟秀三个校区,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应用方便,按功能划分成教学子网、宿舍子网、机房、图书馆。主校区有十三幢教学楼,其中有综合楼、办公楼、计算机楼、各学院教研室、阅览室、图书馆。其中学生机房、计算机实验室、网络控制中心均在计算机楼。另外主校区宿舍分为三期,共24幢。

二、系统总体设计目标

综合以上的各种信息,结合当前的国外各类计算机系统应用情况,本网要实现的目标是:

满足日常工作的处理电子化、日常办公自动化、领导决策科学化,和信息交流快捷方便化。即实现业务系统处理、日常办公、领导决策计算机化、信息交流国际化的先进系统。即:以先进的计算机及通讯为手段建立内部网络,纵向向上与Internet互联网相连,向下与各管理子网点相连接,横向与其它单位相连接的计算机综合网络系统。在统一思想、统一信息交换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的原则下,系统达到以下目标:

◆ 为各办公室提供宽带网络支持; ◆ 提供公用信息交换平台;

◆ 提供Web发布信息等Internet的信息服务;

◆ 提供日常工作的处理网络化、电子化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环境;

◆ 电子档案的信息查询,提供先进和更多的服务手段, 提高效率和质量; ◆ 为调控、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 为内部网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增加内部系统的安全性 ; ◆ 增强校园的教学信息的领先优势。

三、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网络系统总体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应用系统的需求,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网络系统主要是完成将所有网络设备连网工作,即通过网络设备将信息点与中心网络系统可靠地连接起来,为当前的各种应用环境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提供运行环境支持。

由于网络系统对工作的运作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改造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易维护、易升级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要求,网络系统对先进性的要求是在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提供达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可用性。网络系统设计必须满足其应用的要求,网络总体设计、建设的原则如下:

1、开放性:

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硬件和软件产品层出不穷。但总体上看,整个计算机仍然在开放式系统的概念下不断趋于统一,新模式主要有如下特点:

开放式系统越来越为广大用户所接受,传统的封闭式厂商也开始走向开放式道路,开放式体系结构已经发展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主流。

网络互联技术成熟,推动了分布式运算环境的建立,如TCP/IP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异种机型互联的标准。

关系型数据库发展已非常成熟,已成为数据库管理的主流工具。

在开放系统环境OSE(Open System Environment) 中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一是开放系统所采用的规范是厂家中立的,或者说是与厂家无关的; 二是开放系统允许不同厂家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系统可以互换,并可组成一个集成的操作环境。OSE包括了多种功能,它能在不同厂家的网络上实现计算机应用的互操作性、可移植性和集成性。

对于用户来说,选择开放系统的意义深远,它包括: 应用系统独立于平台外部环境,不受厂家的约束。 可以在不同厂家的产品中随意地选用最佳产品。

能较快地获得新技术。因为对厂家来说,在一个标准平台上开发产品成本较底。减少了购置新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投资,因为系统和应用软件可以从原有计算机上移植。

2、 标准化

在方案设计中,所有计算机网络软硬件产品必须坚持标准化原则,遵从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订的各种国际标准及各种工业标准。

3、 简洁性

对于网络系统,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系统的能够适应不断的新的发展需要,并使系统能适应多种硬件平台和多种网络结构,而且网络拓扑结构简洁,硬件和软件按需要能进行灵活的配置。

4、可扩展性

目前设计的网络系统不仅仅用于当前,同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是校园电子化的主要系统。因此,设计时一定得考虑将来的发展,除了当前设计得有一定的超前外,还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充性,易于系统以后的发展。

网络系统必须有足够的扩展性,使得将来增加信息点时,只需很少变动。如当网络设备增加、通信网络升级时,所有设备要保证仍能继续使用,而不能以弃掉已有设备为升级的代价。采用的产品具有充分的可扩充性及升级能力,具有足够的先进网络技术过渡的能力。

5、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可靠性、保密性和数据一致性。校园网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平台安全性:当计算机的元器件突然发生故障,或计算机系统工作环境设备突然发生故障时,计算机系统能继续工作或迅速恢复。

网络通迅系统安全性:网络的安全性主要包括采取以下安全措施:认证措施,包括网点认证和人员认证;数据保密措施如传输加密;存取控制措施如防止非法操作。

操作系统安全性:操作系统选用正版的可升级维护的WINDOWS系统。

数据库安全性:数据库要有以下安全机制:磁盘镜像、数据备份、恢复机制、事务日志、内部一致性检查、锁机制以及审计机制等安全保障体制,确保数据库的安全。

应用软件系统的安全性:

认同用户和鉴别,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防止非法用户进入系统。

存取控制,当用户已注册登录后,核对用户权限,根据用户对该项资源被授予的权限对其进行存取控制。

审计,系统能记录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及其相关数据,能记录操作结果,能判断违反安全的事件是否发生,如果发生则能记录备查。

保障数据完整性,对数据库操作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完整性。

6、技术先进性

网络系统不能够一经实现即落后,应当至少处于现今先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不落伍,不会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因计算机技术的不足而影响工作的进行开展。应至少保持系统具备几年的领先性。

采用先进而成熟的网络技术和产品,适应大量数据和多媒体信息传输、处理、交换的需要,使网络系统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7、实用性

网络的建设要强调网络系统与网络应用并重,以应用推动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效果。

产品应选择主流产品,并且具有成熟、稳定、实用的特点。能充分满足日常使用、科学决策、对外交流、以及信息自动化管理等各方面的需要。

8、网络可靠性

网络可靠性需要从以下方面来保证:设备的硬件制造品质与运行软件的成熟性。网络设备必须选用已经证实,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普遍应用的产品,只有这样,才可能提供不间断运行的能力。网络产品应具备在线热更换的能力,当某一板卡出现故障时,应能带电更换,而不需进行停机操作。

9、易维护管理性

网络管理应走向科学化,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在网络中心即能实时控制、监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能够自动发现故障点”的目标,并具有良好的人-机操作界面。

10、保护投资

在网络方案设计时充分考虑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尽量把各期投资和未来发展的兼容性容于系统方案中。保护投资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直接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投资;

应用系统开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的投资; 人员培训投资;

原有运行系统和业务数据的有效兼容。

四、网络详细设计方案

在网络工程中,主要考虑的是该网络在完成日常办公和现代化管理及对外交流中充分的功能,应用现有的、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最新的交换式网络设备,充分拓展带宽,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4.1、网络拓扑结构

利用Microsoft Office Visio 2003画拓扑图: 总拓扑图:

核心网络:

教学子网:

宿舍子网:

启秀校区子网:

钟秀校区子网:

利用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实现:

具体配置命令如下: 核心网络部分:

ISP: ISP#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678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ISP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1/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interface Serial2/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Serial3/0 ip address 222.184.232.2 255.255.255.240 clock rate 64000 ! interface FastEthernet4/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5/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p classless ip route 10.0.0.0 255.0.0.0 Serial3/0 ! line con 0 line vty 0 4 login ! end

边界路由 BORD#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1644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BORD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ip address 10.11.0.2 255.255.0.0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1/0 ip address 10.13.0.2 255.255.0.0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Serial2/0 ip address 10.17.0.1 255.255.0.0 ip nat inside clock rate 64000 ! interface Serial3/0 ip address 222.184.232.1 255.255.255.240 ip nat outside ! interface FastEthernet4/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5/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6/0 ip address 10.15.0.2 255.255.0.0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7/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8/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9/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router ospf 1 log-adjacency-changes network 10.11.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3.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5.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7.0.0 0.0.255.255 area 0 default-information originate ! ip nat pool pol10 10.0.0.1 10.255.255.254 netmask 255.0.0.0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10 interface Serial3/0 overload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0.18.0.3 222.184.232.3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0.18.0.5 222.184.232.4 ip nat inside source static 10.18.0.6 222.184.232.5 ip classless ip route 0.0.0.0 0.0.0.0 Serial3/0 ! ! access-list 10 permit 10.0.0.0 0.255.255.255 ! line con 0 line vty 0 4 login ! end

校外路由 COR1#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1191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COR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0 ip address 10.14.0.2 255.255.0.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1/0 ip address 10.16.0.2 255.255.0.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Serial2/0 ip address 10.17.0.2 255.255.0.0 ! interface Serial3/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4/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5/0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6/0 ip address 10.12.0.2 255.255.0.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7/0 ip address 10.18.0.1 255.255.0.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8/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interface FastEthernet9/0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router ospf 1 log-adjacency-changes network 10.12.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4.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6.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7.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8.0.0 0.0.255.255 area 0 ! ip classless ! line con 0 line vty 0 4 login ! end

新校区教学核心 TEACHCORE#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3623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TEACHCORE ! ip routing ! no ip domain-lookup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 no switchport no ip address ip nat out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1.0.1 255.255.0.0 ip nat out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3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2.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out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4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9.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5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0.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6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7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3.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8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4.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9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5.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0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6.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1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7.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2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8.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4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5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6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7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8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9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0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2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4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1 no switchport no ip address duplex auto speed auto shutdown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2 ! interface Vlan1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router ospf 1 log-adjacency-changes network 10.1.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2.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3.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4.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5.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6.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7.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8.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9.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0.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222.191.5.0 0.0.0.255 area 0 network 222.191.6.0 0.0.0.255 area 0 network 222.191.7.0 0.0.0.255 area 0 network 10.11.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2.0.0 0.0.255.255 area 0 ! ip classless ! ! access-list 1 permit 10.1.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2.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3.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4.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5.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6.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7.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8.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9.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10.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11.0.0 0.0.255.255 access-list 1 permit 10.12.0.0 0.0.255.255 ! line con 0 exec-timeout 0 0 logging synchronous line vty 0 4 login ! end

新校区宿舍核心 FLOCORE#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1857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FLOCORE ! ip routing ! no ip domain-lookup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4.0.1 255.255.0.0 ip nat out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3.0.1 255.255.0.0 ip nat out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3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20.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4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21.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ip nat inside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5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6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7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8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9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0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2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4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5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6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7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8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9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0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2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4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2 ! interface Vlan1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router ospf 1 log-adjacency-changes network 222.191.4.0 0.0.0.255 area 0 network 222.191.8.0 0.0.0.255 area 0 network 10.20.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21.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3.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4.0.0 0.0.255.255 area 0 ! ip nat pool pool1 222.191.4.3 222.191.8.3 netmask 0.0.0.0 ip classless ! line con 0 exec-timeout 0 0 logging synchronous line vty 0 4 login ! end

新校区图书馆核心 LIBCORE#sh run Building configuration...

Current configuration : 1589 bytes ! version 12.2 no service timestamps lo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timestamps debug datetime msec no service password-encryption ! hostname LIBCORE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6.0.1 255.255.0.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5.0.1 255.255.0.0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3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19.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4 no switchport ip address 10.22.0.1 255.255.0.0 ip helper-address 10.18.0.2 duplex auto speed auto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5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6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7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8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9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0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2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4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5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6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7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8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19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0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1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2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3 ! interface FastEthernet0/24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1 !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0/2 ! interface Vlan1 no ip address shutdown ! router ospf 1 log-adjacency-changes network 10.15.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6.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19.0.0 0.0.255.255 area 0 network 10.22.0.0 0.0.255.255 area 0 ! ip classless ! line con 0 line vty 0 4 login ! end

DHCP服务器

第9篇:网络安全实验报告

络 信 息 安 全》实 验 报 告

学 校:江苏科技大学

专 业: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法)导 师:李永忠 学 号: 学员姓名: 2014-6-4

《网

实验一 DES算法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学会并实现DES 算法

2. 理解对称密码体制的基本思想 3. 掌握数据加密和解密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内容

根据DES 加密标准,用C++设计编写符合DES 算法思想的加、解密程序,能够实现

对字符串和数组的加密和解密。

三、实验的原理

美国IBM 公司W. Tuchman 和 C. Meyer 1971-1972 年研制成功。1967 年美国Horst Feistel 提出的理论。 美国国家标准局(NBS)1973 年5 月到1974 年8 月两次发布通告,公开征求用于电子

计算机的加密算法。经评选从一大批算法中采纳了IBM 的LUCIFER 方案。 DES 算法1975 年3 月公开发表,1977 年1 月15 日由美国国家标准局颁布为联邦数

据加密标准(Data Encryption Standard),于1977 年7 月15 日生效。 为二进制编码数据设计的,可以对计算机数据进行密码保护的数学运算。DES 的保密

性仅取决于对密钥的保密,而算法是公开的。 64 位明文变换到64 位密文,密钥64 位,

实际可用密钥长度为56 位。

运行结果是:

四、思考

1.影响DES密码体制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密钥的健壮性。

2.DES密码体制中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流程相同,区别在于解密使用的子密钥和加密的子密钥相反

实验

二、操作系统安全配置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Windows NT/XP/2000系统的安全配置 2. 理解可信计算机评价准则

二. 实验内容 1. Windows系统注册表的配置

点击“开始运行”选项,键入“regedit”命令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学习并修改有关网络及安全的一些表项

2.Windows系统的安全服务

a.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查阅并修改有效项目的设置。

b.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事件查看器”,查阅并理解系统日志,选几例,分析并说明不同类型的事件含义。 3. IE浏览器安全设置

打开Internet Explorer菜单栏上的“工具Internet选项”,调整或修改“安全”、“隐私”、“内容”等栏目的设置,分析、观察并验证你的修改。 4. Internet 信息服务安全设置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 信息服务”,修改有关网络及安全的一些设置,并启动WWW或FTP服务器验证(最好与邻座同学配合)。 三. 实验过程

1. Windows系统注册表的配置 点击“开始运行”选项,键入“regedit”命令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图如下:

禁止修改显示属性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System 在右边的窗口中创建一个DOWRD值:“NoDispCPL”,并将其值设为“1”。

没有成功,可能要重新启动后才能知道效果,但实验室的机子有还原卡,所以无法验证。 禁止使用鼠标右键

在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下在右边的窗口中新建一个二进制值“NoViewContextMenu”,并设值为“01 00 00 00”。修改后需重新启动WINDOWS .

可以立即实现,不用重新启动 2.Windows系统的安全服务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查阅并修改有效项目的设置。 安全设计截图如下:

打开“控制面板管理工具事件查看器”,查阅并理解系统日志,选几例,分析并说明不同类型的事件含义。 事件分析: a.

该事件为TCP/IP 已经达到并发 TCP 连接尝试次数的安全限制。

b.

该事件为自 I/O 子系统收到的驱动程序数据包无效。数据在数据包内。

c.

分析:该事件为DCOM 遇到错误“无法启动服务,原因可能是已被禁用或与其相关联的设备没有启动。 ”,试图以参数“”启动服务 wuauserv 以运行服务器: {9B1F122C-2982-4E91-AA8B-E071D54F2A4D}

3.IE浏览器安全设计

打开Internet Explorer菜单栏上的“工具Internet选项”,调整或修改“安全”、“隐私”、“内容”等栏目的设置,分析、观察并验证你的修改。

首先打开internet选项,看安全项:

在这一项中可以设计受信任站点和不信任站点,选项中可以设定,你在上网浏览网页的安全级别,对应的安全级别它可以控制你在网上,获取内容的范围,很多的恶意站点可以用这个种基础的办法来屏蔽,假设将 (202.117.216.94): (The 1657 ports scanned but not shown below are in state: closed) PORT

STATE SERVICE 135/tcp open msrpc 139/tcp open netbios-ssn 445/tcp open microsoft-ds 1025/tcp open NFS-or-IIS 3306/tcp open mysql 5000/tcp open UPnP MAC Address: 00:0A:E6:EC:16:DF (Elitegroup Computer System Co. (EC

Nmap finished: 1 IP address (1 host up) scanned in 0.774 seconds 可见202.117.216.94这台机器的1

35、1

39、4

45、10

25、330

6、5000端口是开放状态, 提供的服务从Service列表中可以读出,而且都是支持TCP协议的。 (2)、windump抓包

运行参数为:windump [-aAdDeflnNOpqRStuvxX] [-B size] [-c count] [ -C file_size ] [ -F file ] [ -i interface ] [ -r file ] [ -s snaplen ] [ -T type ] [ -w file ] [ -E algo:secret ] [ expression ] 实验用windump来监听三次握手,结果如下:

看第二幅图的第五和六行。其中18:07:40.606784表示时间;202.117.216.94为源IP地址,端口1525,就是我自己的这台电脑;202.117.216.148是目的地址,端口23, S2352945221:2352945221 (0)表示我的电脑主动发起了一个SYN请求,这是第一步握手,2352945221是请求端的初始序列号;win 16384表示发端通告的窗口大小;mss 1460表示由发端指明的最大报文段长度。这两行所表示的含义是IP地址为202.117.216.94的电脑向IP地址为202.117.216.148的电脑发起一个TCP的连接请求。

然后看第第七和八行,源IP地址为202.117.216.148,而目的IP地址变为202.117.216.94;后面是S2987805145:2987805145 (0) ack 2352945222,这是第二步握手,2987805145是服务器端所给的初始序列号,ack 2352945222是确认序号,是对第五行中客户端发起请求的初始序列号加1。该行表示服务器端接受客户端发起的TCP连接请求,并发出自己的初始序列号。

看第九和十行,这是三步握手的最后一步,客户端发送ack 1,表示三步握手已经正常结束,下面就可以传送数据了。

使用了-n的参数,表示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不采用主机名的形式显示而采用IP地址的形式。

从上图可以看到数据包的头部是DLC层协议的内容:标明了第一个FRAME到达的时间、FRAME的大小、源的数据链路层的号(例如我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数据链路层号为:000AE6EC16DF,目的主机的数据链路层号为:000A8A99BB80,)、Ethertype=0800(IP)。

可见IP头部的内容中包含了协议的版本(我们现在用的版本一般都是IPV4)、包总长度为48bytes,源地址的IP(202.117.55.94)、目的端的IP(202.117.1.13)、FRAME的总长度、头校验和(8B88(CORRECT))等内容。

上图是TCP协议的头信息,其中包含了源端口号(1058)、目的端的端口号(80)、初始序列号(4236954999)、下一个希望得到的包的序列号(4236955000)、校验和(Checksum=0654(correct))、标志位Flags=0

2、数据offset=28bytes等信息。

最后是详细的http协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HTTP版本号(1.1)等信息。

三、实验结论:

扫描网络可以知道别人的一举一动,可以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注意加强安全意识。通过这次实验熟悉了windump操作及sniffer软件的使用,实验最后结果符合要求,达到了这次实验的目的。

实验

四、PGP软件应用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并掌握PGP软件的使用

2. 进一步理解加密与数字签名的过程和作用

二、实验内容

1. GP软件的相关资料:

PGP (Pretty Good Privacy) 是一个可以让您的电子邮件 (E-Mail) 拥有保密功能的程式。藉此您可以将您的邮件加密 (Encrypt) ,除了您希望的人看得到以外, 没有其它人可以解读。一旦加密后,讯息看起来是一堆无意义的乱码 (Random Characters) 。PGP 提供了极强的保护功能,即使是最先进的解码分析技术也无法解读 (Decrypt) 加密后的文字。 2. PGP软件界面:

3.生成钥匙的详细信息:

4.对文件加密:

加密后文件图象:

解密:

5.数字签名

结果:

Validity灯是绿色的,说明已经添加了对我的公钥的信任,并且被签名文件没有被修改。

5.我的公钥:

上一篇:公安网上追逃人员查询下一篇:学校经费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