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社美丽的生命说课稿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品社美丽的生命说课稿

品社说课稿

《祖国有多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灞桥区灞桥街办务庄中心小学的吴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的第一课《祖国有多大》。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与思路:

一、说教材

《祖国有多大》是未来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的第一个课。教材以中国行政区图和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都是意在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知识,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面,了解我国陆地面积和海域面积,知道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这节课的关键是一个“大”字。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制为:

1、通过活动和途径了解我国海陆疆域,充分感受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

2、知道图例和比例尺的含义,学会看中国地图。

3、初步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本课综合了地理和品德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并注重将品德教育与社会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

1 度、价值观的教育和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文中以地图为载体,在引导学生认识祖国的同时,把地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熟练掌握。这对学生而言是个难点,但这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因为祖国是学生生活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离学生既近又远,毕竟他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去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祖国、了解祖国,进一步激发祖国的爱国热情。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游戏法等;采用的学法是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小结方法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祖国的,祖国对学生来说,很熟悉,也很抽象,光靠展示和说肯定没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祖国之大的。只有让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合作探究,通过活动的方式去亲身体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之大,从而为祖国感到自豪。所以在教学中,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尽量简化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切中本课研究的重难点,把学习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亲身体验本课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情怀。本课教学,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了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课前准备活动

教学本课前,我给学生一个自学、调查提纲,引导、指导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途径,调查、比较祖国到

2 底有多大:一是了解本市、本省和其他国家的面积,并将其与祖国面积作比较;二是调查南北两地的温差、东西两地时差等,说明祖国的“大”。

(二)课堂学习活动

1、歌曲欣赏,导入新课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视频歌曲《大中国》,在欣赏优美的音乐之后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与思路】:让学生一边欣赏音乐,一边了解祖国,并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到祖国的强大,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尽快进入课堂。

2、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感受祖国之大 活动

一、调查比较,体会面积之广

(1)结合陕西省地图,比较陕西省与西安市的面积。

(2)结合中国地图,比较陕西省与中国的面积,以突出祖国之大。

【设计理念与思路】:在比较活动中,让学生在感知自己的家乡西安以及陕西省的大小,通过换算比较,也就是直观的进行空间上的比较,从而感受祖国的广大。

活动二:旅行计算比较,感受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一是认识图例,让学生能看懂地图,知道什么是国界线、大陆海岸线和一些图例符号的含义;

二是初步感知祖国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认识部分省级行政区的大体位置,为旅行活动做准备。

3 三是通过旅行活动,从数字上感受一下祖国边界线的漫长。 先从我们熟悉的家乡陕西出发,出发前,让学生知道我们陕西处于祖国的北部地区,经河南来到安徽,让学生知道安徽在祖国的东部,是沿海城市,先沿着大陆海岸线,我们走到了浙江、福建、广东,到了广东停下问学生,广东在我国的哪边?(南部),它是不是我国的最南边呢?(不是的,我国的最南边在南海上的曾母暗沙,从而加深对我国海域边界的了解。) 继续旅行,来到了广西,这时我们走到了陆地上的国界线了,到了云南、西藏、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祖国的哪边?(西北部)走到这,也就走到了祖国的最(西边)。

经过新疆,我们到了甘肃、内蒙古,内蒙古有全国最大的草原。我们现在到了祖国的北边(黑龙江),这时让同学们看着地图,找一找祖国最北边的城市在哪?(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最北边的城市)。 再经过吉林、辽宁,咱们就要走完陆地上的国界线了。走到这里,再回顾一下国界线,问学生我国陆地上的国界线有多长?(板书:国界线20000多千米!) 按照同样的方法走完18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让学生计算国界线和海岸线加起来的总长度是38000多千米。让学生再计算走完这一圈需要4年多的时间,学生感到很惊讶!很震撼!让学生直接感受祖国大。

【设计理念与思路】: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基本特征,我在设计徒步旅行活动中,跟着卡通小人沿着祖国大陆的边界走一圈,一是

4 让学生领略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初步感受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地图上的大体位置;三是通过引导学生计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边界的漫长,由此感受祖国的辽阔广大。同时,初步认识图例,了解国界线和海岸线含义,初步了解我国行政区划有34个。

3、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探究

祖国到底有多大呢?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课前发放的调查提纲,要求用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或者一句话来说明我们祖国疆域的辽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激励引导,再通过上台表演“差别真大”和欣赏儿童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加深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

【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教学仅仅靠书中的图文、教师的语言讲解是无法说清楚祖国地域的辽阔。为使教学更有实效性,让学生课前进行调查,知道南北温差、东西两地生活的差异,采取视频播放、互动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祖国南北、东西距离远,跨度大,祖国辽阔的事实。

4、总结提升,歌曲激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激发了学生爱国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畅谈,进行情感的升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再次播放《大中国》,在抒发情感的同时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5 【设计理念与思路】:人(学生)是感性动物,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目的。

五、说教学反思

祖国有多大?大多数人,包括我们成年人都只是认为祖国很大,但究竟有多大,说不清,“大”,只是一个模糊而抽象的概念。教材上所给出的材料并不多,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如果只是看一遍、读一遍,是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但同时教材又给我们提供了验证祖国之大的几个不同侧面:如有关祖国的一些数据,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比,路程的计算,还有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等。仔细研究教材之后,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向:就是要把这些内容充实起来,让它们鲜活生动的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对“祖国有多大”这一模糊的概念产生实质的印象,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达到品德课最终的教学目的。

讲完这节课,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

1、环节的设置。

为了能让祖国之大在学生脑海里鲜活生动起来,使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更富有吸引力,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数学到对比,从直观到想象,从空间到时间,从视觉到听觉,从教学内容到课件展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富有逻辑,相信每一个环节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6 其中我设计了三次表现祖国之“大”的环节:第一步,是计算走完祖国边界需要多少天,从而让学生在计算的结果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大”;第二步,是通过与别的国家的面积比较,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祖国的“大”;第三步,通过东西、南北地方的温差、时差,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这样一步步地让学生在情感上感觉生活在这样大的一个国度里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2、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少,只要让学生学会看地图,知道图例,以及我国的行政区划,知道省级行政单位在祖国版图上的大体位置,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幅员辽阔,为祖国感到自豪就可以了。我根据本课的特点,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大胆突破教材的限制,让学生在了解以上知识的基础上,知道了我国在东、西、南、北的四个方位,以及南北、东西的差异,而且在教学中使用了图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了祖国的辽阔、祖国的壮美。

这节课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应该说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我目之所及,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是鲜活的,他们发言积极,争先恐后,即便说错了也毫不胆怯,因为他们已经融入到了课堂中,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构建,这说明这节课吸引了他们,而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相信每个学生这节课都没有白上,既了解了众多的地理知识,又对祖国积累了丰富的情感,就象孩子们所说的自豪、骄傲、激动、精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对祖国继续探究的欲望。

7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众多的不足,值得我再继续深入思考:

1、自主学习体现不够充分。

由于本课所涉及的内容地理知识性较强,如对地图的使用,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的理解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缺乏生活中的体验,理解起来都是比较有难度的。最初的时候我也曾试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说明祖国有多大,但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场。因为我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来自农村家庭的,在收集资料方面渠道是相当窄的,家里有电脑能上网的很少,手头有资料可查的更是少之又少。

2、部分细节还有待改善。

(1)时间把握不好,预设不够充分。在“旅行活动”的游戏中,所用时间太长,本来预计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小组同学一边说一边做,可是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的小组被打乱了,小组合作学习受到了影响,也耽误了时间,造成后面的总结有点虎头蛇尾。

(2)板书的设计不够美观。本来是预计每在一个体现祖国“大”的环节中用彩色粉笔描一下“大”字,这样会使学生的印象比较深刻,而且教学环节会比较清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没有彩色粉笔,自己也没有准备,这说明自己在细节方面处理得不够好。

(3)在最后总结升华环节如果能让学生说一说学了这节课后的体会,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样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8

第2篇:品社《了解交通工具》说课稿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中的第一个主题“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第一课时。教材通过让学生了解交通工具和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感受到交通运输与人们的密切联系和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能根据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出行的实际情况,正确选用交通工具,使交通工具能扬长避短,发挥应有的功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比较广泛了,体验也较深刻,能通过自己眼睛的观察,身体的接触,心灵的感受,认识交通工具,了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从而感受到交通运输与人们的紧密联系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交通工具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出行方式。培养学生搜集、交流资料和想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交通工具和祖国交通业的飞速发展,认识到交通运输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历史和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

从了解交通工具的学习中,体会交通运输的重要,引导学生珍惜人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对于辉煌的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教学设计: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谈话引题

同学们,你们今天上学都是怎么来的?

同学们的家住在学校附近,我家住在上栗镇,同学们猜猜我是怎么来的?

对,我就是乘坐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来的。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块聊聊“交通工具”这个话题。

课件出示,课题:了解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更能贴切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认识各种交通工具(课件出示)

节假日的时候,同学们一定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去的时候你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呢?谁来说说?(依照学生说出来的交通工具,教师用课件的形式以学生说的顺序展示各种交通工具。)

(设计意图:注重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眼睛观察到的,身体接触到的来认识交通运输工具,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3.进一步了解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如何息息相关

同学们在出行时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能将我们载到祖国各地、世界各地,方便极了。那么除此之外,交通运输工具还能帮助人类干些什么?

同学们结合你们的生活实际,先和小组同学互相说说,然后我们一起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指示,通过相互之间知识的交流,使他们了解各种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讨论交流交通运输工具的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品质,另一方面,使学生真实地感悟到交通运输与人们息息相关。)

点题:看来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联系着千家万户,与我们息息相关。

二、了解运输特点,选择出行方式。

教师:在生活和生产中,人们主要选择现代的运输方式,但是,在一些地区,一些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并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它们在当地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课件展示)东北的狗拉雪撬、江南水乡的摇撸等。感兴趣的同学课下上网查查,还有哪些传统的运输方式在当地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1.通过过去与现在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设施的对比,感受祖国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

课件展示:老师这里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两张图片: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2.谁知道交通运输有哪些方式?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 3.分组讨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这些交通运输方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以小组的方式来讨论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这些运输方式的特点。每个小组选择1 个讨论话题。

(你们组选择哪个话题?还有哪个组也想讨论这个话题?你们组选哪一个?航空运输的特点,哪个组选择?)下面,你们就和本组的同学聊聊你们组选择的话题,一会儿每个小组选出最棒的同学在全班展示、交流。

同学们在班上交流完毕,教师以课件的形式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作总结,如:航空运输的特点:运输速度最快,价格高,贵重、急需、鲜品用航空运输。

(设计意图:用学生眼睛的观察,身体的接触,心灵的感受,方式的思考,来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4.这里有4种情景,请同学们说说选用哪种交通运输工具最合适?

(1)把面包从面包厂送到商店(汽车,又快又便宜) (2)两千吨木材要运往城市(火车,运量大)

(3)把我们山西的煤出口到日本(轮船,载重量大,价格低) (4)把紧急需要的药品运到云南受灾区(飞机,速度最快)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不同,每种交通运输工具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应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深化理解、解决问题

(1)学了交通知识,我们来帮小丽一家出谋画策吧!小丽是北京人,假期要和爸爸妈妈去上海旅游,他们正在商量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呢,你给他们出个主意吧。

(2)交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①公交车增多了,像巴士、空调车、地铁、私家车等,出行非常方便。道路也发生了变化,许多街道拓宽了路面。为了缓解市区交通的拥挤,修建了环岛、立交桥等。还修建了许多通往外省市的高速公路。可是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吗?(汽车尾气的污染、噪声污染、堵车等) ②介绍磁悬浮列车(课件展示)

教师:现在,有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诞生了,它就是磁悬浮列车,它是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现在,不少国家都在研究和开发这种绿色列车。

课件展示:磁悬浮列车——21世纪人类理想的交通工具,有文字介绍和图片。

③老师在这里提前布置一个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来设计发明一种绿色交通工具,它的诞生能解决我们上述提到的那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

希望你们能将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时,要根据需要和各种交通运输的特点,扬长避短,才能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的功用。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上网搜集些资料,更深入地了解交通知识。

设计理念:到了四年级,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功能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教学中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帮助学生一步步提升对这一部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活动的设计中,为学生搭建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情感得以提升,教学效果较好。

第3篇:《美丽的田园》说课稿

一、说教材

《美丽的田园》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一)第13页——14页的内容。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情感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3.在学习中,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知识目标: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正确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说教学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美丽的田园》时,引导学生先观察数据(如: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再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独立试着解决,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同桌交流的机会。然后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教会学生用合并或者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①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②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树上的比空中的少几只?③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空中的比树上的多几只?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第一个问题提出④一共有17只小鸟,天上有12只,树上有几只小鸟?⑤一共有17只小鸟, 树上有5只小鸟, 天上有几只小鸟?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同桌互说出其它物体的这类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三、说教学程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必需的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以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导入新课,因为同学们都喜欢春游,所以我想一定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然后设一个悬念,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春游都看到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1.观察“美丽的田园”。说一说这里美不美,如果我们去这春游要怎么做?田园里都有什么。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次观察“美丽的田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这一步也是在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提问来考考小动物,学生非常高兴能考别人,再次激发学生欲望。那么同学们想一想,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并列式计算。学生提什么问题都可以,只要合情合理即可。教师小结,教会学生用合并或者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提出:一共有17只小鸟,天上有12只,树上有几只小鸟?一共有17只小鸟, 树上有5只小鸟, 天上有几只小鸟?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同桌互说出其它物体的这类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出提出的问题的种类。

(三)练一练

1.完成书上练一练第

1、2两题。

2.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察教室里的人和物,看一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

第4篇: 《生命的药方》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组__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命的药方》。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说教材:

《生命的药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对于这篇课文,我非常有感情,因为我曾经在几年前和同事一起研讨过这节课,并且进行了同课异构。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拿到文本,细细地阅读,文章处处流淌的友爱深深地感动着我,十岁的德诺感染爱滋病,艾迪从未放弃,为他熬汤药、找医生、赠球鞋、玩死亡游戏。正是有了朋友的关爱与对生命的呵护,才给生活在无助、孤独世界里的德诺送去了快乐与安慰。身体的疾病可以用药物来治愈,而心灵的痛苦与孤独,只有靠生命与生命的陪伴与呵护,才能治愈。几年后当我再一次研读教材,更多地把目光由艾迪投向了德诺,德诺已经十岁了,心里应该清楚,这些用五颜六色的花草熬出来的药不可能治好他的病。但他为什么还要喝呢?德诺心里清楚,凭借他们两个孩子的力量根本到不了千里之外的新奥尔良,世上也不存在能治愈艾滋病的药,那他为什么愿意和艾迪踏上漫长艰辛的寻医之路呢?对于一个身患不治之症的病人来说,最害怕听到的就是死亡这些字眼,那为什么德诺脸色苍白甚至感到人之将死的时候还答应艾迪一起玩装死游戏呢?为什么?问题具有巨大的力量,所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然,这些问题必须是真问题:真的提问题,提真的问题,真的来解决问题。想想看,当我们学习《生命的药方》这篇文章时,如果学生有足够的敏感,抓住矛盾,提出内心真实的困惑,就有机会进入德诺情感与世界观的深处,就有机会走进这个故事的核心。在我看来,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围绕问题思考、探索的过程是教学所追求的最有意义的过程,当课堂有了真实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有力量的思考。

所以,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以疑导学,以读激情,以读求悟,深入体会“生命的药方”的含义为目标。力求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以“情”为基础,以“读、悟”为训练主线,以“质疑”为重难点突破口,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

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由病入手,走进德诺内心世界

德诺小小年纪就染上了艾滋病,这是不幸的,他的内心充满了孤独,充满了无助,充满了恐惧,孤独才是德诺最严重的病。学生对德诺的同情往往在他得了艾滋病这件事上,而会忽略德诺那孤独的内心。所以,在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我就让学生先思考一个问题:“德诺是一个艾滋病患者,他的生活怎样?”通过思考,从而把学生关注点由关心艾滋病本身转移到对这位艾滋病病人内心的关注。通过找关键句子进行理解的方法——“伙伴们全都躲着他,只有大他四岁的艾迪已久像从前一样跟他玩耍。”让孩子找找从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他非常孤独,非常无助?(全都)“伙伴们全都躲着他”,抓住“全都”一词体会内心孤独。“从前”指的是什么时候?(德诺生病以前)

1 德诺生病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说话

教室里—— 操场上—— 上学的路上——

生日宴会上——

C、可是,自从德诺生病以后,一切全都改变了,现在——读“伙伴们全都躲着他”d、现在,德诺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没了——有的只是——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德诺得了艾滋病,

从德诺生病前后伙伴们对他的态度对比,体会当时他身体的虚弱和内心的孤独、寂寞、无助、绝望。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前所交流的有关艾滋病的资料,让孩子体会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感受艾滋病患者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对死亡的恐惧和孤独。从而对德诺的处境有了深切的体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怎样才能真正走进德诺的内心呢?我们常说:学语文要长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关注写了什么,另一只眼睛关注是怎么写的,正可谓写什么人人看得到,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接下来“听其言,走入德诺内心”和“观其行,走入德诺内心”就是引导孩子们从关注内容到关注语言,关注表达,真正地与文字交流,同书中的人物交流。

2.听其言,走入德诺内心

在观其言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德诺说的话:

这天夜里,德诺冷得直发颤,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艾迪,他梦见二百亿年前的宇宙了,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一个人待在那里,找不到回来的路。 引导学生思考:德诺的梦是真是假?如果德诺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那德诺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至于做了这样一个奇怪的梦?让孩子们在这样一步步的质疑中,感受德诺对死亡的恐惧,借梦表达他的孤独寂寞。

生:我觉得德诺做的梦是真的。有一句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德诺心里知道艾滋病病人是活不长的,他天天生活在恐惧中,就做了这个梦。

生:我觉得德诺说的是真的,他没有必要骗自己的朋友。课文里说德诺冷得直发颤,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所以他梦见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就像自己生活的世界。

(3)如果德诺没有做这样一个梦,那德诺想通过这个梦,告诉艾迪什么?(侧重从意象角度理解)

生:我觉得德诺并没有做过这个梦。他只是想表达他很孤单,很寂寞。他是在借梦说话。 生:德诺说梦中星星的光是那么暗那么黑,他实际上是想告诉艾迪,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并且他感到身边没有朋友,大家都拼命远离他。 生:(师提示注意“找不到回来的路”一句)我觉得德诺没有做过这样的梦,他跟艾迪说“找不到回来的路”,是想说他很想回到自己健康时候的生活,他也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语文文字与作者、文本相遇相通后,产生自己的感受,此为第一层,到此还不够,还要把这种感受融入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孩子们在解疑后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体会德诺的内心世界。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便有相知的味道了,这才是阅读教学的“阅读”。

2 2.观其行,走入德诺内心

特级教师于漪说,只有当教师给学生带来思考,用思考使学生折服和钦佩的时候,他才能成为年轻心灵的教育者和指导者。所以在观其行,走入德诺内心环节,在引导学生找到直接描写德诺的语句:德诺喝了艾迪煮的汤,身体并不见好转,谁也不知道他还能活多久„„我站在德诺的角度,质疑:同学们,有时候读书要将心比心。你想象一下,生活在孤独和恐惧中的德诺,预感自己将要走到生命尽头的德诺,却很开心地喝艾迪熬的草药,和艾迪去遥远的地方去找医生,和艾迪一起做装死游戏,你有问题吗?

生:德诺心里清楚,这些用五颜六色的花草熬出来的药不可能治好他的病,可他为什么还要喝呢?

生:德诺心里清楚,他们到不了新奥尔良,世上也不存在能治愈艾滋病的药。他为什么愿意和艾迪踏上漫长艰辛的寻医之路呢?

生:一般的病人,特别是那些得了绝症的病人,最怕听到“死”字了,为什么德诺还答应艾迪一起玩装死游戏呢?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总之,这一系列的“读、疑、悟、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所以我就让孩子们围绕自己所提问题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我想孩子们可能会谈到友谊、快乐、希望„„

生:我觉得德诺心里是这样想的:“与其在家里等死,不如想办法搏一搏。”

师:我也是这样想的,我看到过一句话:“这一秒不绝望,下一秒就有希望。” 生:德诺是希望在友情的关心中快乐地死去。

三、围绕讨论所得出的关键词写话,提升感悟

师:站在德诺的角度读课文,我们都有很多收获,关于友谊、快乐、希望。

师:下面我们做个作业。请从这写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词写句子,写下你对友谊、对快乐、对希望有什么新的理解。

生:友谊—友谊无法阻止疾病,但温暖可以留在心里。

生:希望—生活中,我们最不能失去的就是希望。

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孩子们真正走进了德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了他的孤独,从而为下一课时那么艾迪是否找到了生命的药方做好了铺垫。在这样的质疑探究过程中,真正让学生既看到了爱的施予者“不抛弃”的勇敢与坚持,又看到了爱的接受者“不放弃”的乐观与坚强。在死亡的威胁面前,给予爱和接受爱、表达爱与回应爱都需要勇气,都特别温暖人心。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5篇:美丽的纸杯花说课稿

美术活动《美丽的纸杯花》说课稿

一、设计意图

各位老师好,我是x年x班的xx老师 ,今天我带来的说课内容是美术活动《美丽的纸杯花》。先说说我的设计意图:中班孩子年龄较小,动手能力不强。而纸杯花不但美观漂亮而且简单易学,非常适合中班孩子学习。并且《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应指导孩子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和创造自己的环境。”因此我们想通过活动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二、活动目标

再说说我的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我确定了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标:

1、知道用简单的图案装饰纸杯,使纸杯变得更漂亮。(认知)

2、能使用剪刀给纸杯剪出“花瓣”。(技能)

3、体验手工制作的快乐,产生初步的环保意识。(情感)

活动的重点: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产生初步的环保意识。 活动的难点:能使用剪刀给纸杯剪出“花瓣”。

三、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会使用剪刀剪直线,已经听过故事《三只蝴蝶》

2、物质准备:范例、纸杯、剪刀、、勾线笔人手一份。

四、教法

下面说教法:《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本次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提问法②直观、探索法③讲解、示范法④观察、讨论法⑤情境法

五、学法

再来说学法,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采用的学法主要有①讨论法②操作法③观察法

六、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有五个环节:

(一)以提问形式引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引入部分通过提问《三只蝴蝶》的故事,激发幼儿帮助三只蝴蝶做小花避雨的欲望。

师:小朋友,我们都知道《三只蝴蝶》的故事,故事里当下雨的时候,三只蝴蝶找什么避雨呢?可是花儿们有没有让它们避雨?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些小花给三只蝴蝶避避雨吧!

(二)出示纸杯及范例,探索纸杯花制作的方法。

这环节我选择先出示纸杯而不是范例主要是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说说日常生活见到的纸杯是怎么变成花的,有什么方法。孩子说完后再出示纸杯花,进行小结,调动幼儿制作纸杯花的兴趣。

师:用什么来制作小花呢?看,这是什么呢?(出示纸杯)这纸杯能变出小花吗?怎么变呢?想想看,试着和你旁边的好朋友说说。

小结:原来纸杯除了喝水,在剪刀的帮助下还能变成一朵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纸杯到底是怎么变成一朵花的。

(三)讲解、示范剪、画纸杯花制作的方法。

讲解、示范是为了让幼儿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从杯口剪直线,一直剪到杯底,宽度要一样,制作出纸杯花。

1、讲解示范纸杯花制作的方法。

师:首先从杯口开始剪直线,要剪到杯底,相隔一段距离再从杯口剪到杯底。每段距离都要差不多一样宽。直到杯身全部剪开,用手将剪开的长条状花瓣向外打开后,再用我们的小手放在杯底花心压一压,一朵漂亮的红色纸杯花就做好。

2、欣赏范例,共同探讨除了红色纸杯,是不是其他颜色的纸杯也可以做漂亮的纸杯花呢?

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如果再画些图案,会不会更漂亮呢?通过“提问法”明确的把观察这任务交待给学生。

(四)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1、提出任务和要求:

(1)从杯口剪直线,一直剪到杯底,宽度要一样。 (2)用你喜欢的花纹方式来装饰纸杯花。

(3)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保持桌面干净。

2、生作画,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相隔一段距离再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

(五)展示作品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的创作经验,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

活动延伸

布置场地“蝴蝶飞飞”,引导学生将小花送给蝴蝶避雨,相互欣赏和交流。

七、活动特色

整个活动我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活动设计中,我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创造空间,也充分尊重了每位学生的创造。并且充分利用了原材料特有的颜色,使作品更加环保和方便。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

第6篇:三研《美丽的纸杯花》(手工)说课稿

中班美术活动说课稿:《美丽的太阳公公》(手工)

一、说设计意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我们园里以“秋天”为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高楼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很少停下脚步看一看身边的景色。家长们忙于工作或由于其他原因,让孩子很少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因此我选择并设计了此次教学活动,让孩子利用身边废旧的一次性大红纸杯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太阳公公。根据《纲要》艺术领域中指出:应指导孩子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来美化和创造自己的环境。结合中班幼儿好奇、好动、好思考的年龄特点,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动手、动脑,并运用剪画的方法把太阳公公的形态表现出来。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本班实际情况,将目标设为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其中既有独立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认知目标:知道纸杯除了喝水,在剪刀的帮助下还可以变成太阳公公

2、情感目标:体验手工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3、技能目标:通过剪、画等技能来制作纸杯太阳公公。

三、说重难点

重点:通过剪、画等技能来制作纸杯太阳公公。

难点:从杯口剪直线,一直剪到杯底,宽度差不多,制作出纸杯太阳公公。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会使用剪刀剪直线,有一定的颜色搭配认识。

2、物质准备:纸杯、剪刀、油画棒、水笔人手一份。

五、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出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的需要,及时予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1)提问法(2)讲解示范法(3)观察法(3)讨论法(4)直观探索法

六、说学法

(1)讨论法(在观察之后和操作之前,提供给幼儿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讨论,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法(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从中体验情感教育。)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实施目标的具体步骤,是活动的核心,活动过程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提问——探索——讲解、示范——作画——作品展示五大环节,让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完成作品。

环节

一、以提问形式引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都见过太阳公公,太阳公公生气时是什么样的?高兴时又是什么样的?”我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有一位小朋友从家里带了许多他舅舅家结婚时剩下的一次性大红纸杯,那今天小朋友们可以利用这些纸杯做出你心目中太阳公公的样子。

环节二:出示纸杯及范例,探索纸杯制作成太阳公公的方法。

这环节选择先出示纸杯而不是范例主要是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说说日常生活见到的纸杯是怎么变成太阳公公的,有什么方法。孩子说完后教师再出示纸杯太阳公公进行小结调动幼儿用纸杯制作太阳公公的兴趣。

(出示纸杯)这纸杯能变成太阳公公吗?怎么变呢?想想看,试着和你旁边的好朋友说说。

小结:原来纸杯除了喝水,在剪刀的帮助下还能变成太阳公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纸杯到底是怎么变成太阳公公的。

环节三:讲解、示范剪、画纸杯太阳公公制作的方法。

1、讲解示范纸杯太阳公公制作的方法。

首先,先用剪刀从杯口往下剪直到杯底见不动的地方。然后,任意剪几下,大小差不多,再用小手轻轻地摁一下杯底。最后,就变成太阳公公了。

2、欣赏范例,共同探讨如何使纸杯太阳公公打扮得更漂亮。 你看这些纸杯公公漂亮吗?怎么给太阳公公打扮? 环节四:幼儿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然后,我提出任务和要求:从杯口剪直线,一直剪到杯底,大小要差不多; 用你喜欢的颜色搭配方式来打扮纸杯太阳公公;使用剪刀要注意安全,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保持桌面干净。

2、幼儿作画的同时,我巡视并观察、指导,重点指导幼儿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相隔一段距离再从杯口沿直线剪到杯底。 活动延伸

1、小朋友们,美丽的太阳公公变出来了,我们一起将太阳公公贴到自己的作业纸

上,放学时让爸爸妈妈看到我们的太阳公公。

2、在区角摆放一些材料,让幼儿按他们的喜好帮太阳公公打扮。

八、说亮点或特色

1、活动体现了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全过程。

2、结合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加了活动的难度,同时突破了活动重点。

12学8 吕芹

1231080330

上一篇: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下一篇:河流上该不该建设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