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国的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形式”。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虚虚实相生的艺术现象。比如:

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这个人迹既无、亘古寂静的山涧,却有芙蓉花历尽千载载万载而生长着。它开花时热烈盛开,使这空寂得发冷发白的山山涧野地一片火红;它落花时也毫无惋惜地自行谢落,令人想到到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山中,它自开自落,没有人欣赏它,它甘于于淡泊,安于寂寞。显然,这个在深涧中孤独寂寞地自开自落的芙芙蓉花的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征意蕴。而这诸多的思想意蕴,复杂杂微妙的心灵内容,都深藏于芙蓉花在空寂无人的涧户中纷纷开开落的自然画面之中。花开花落、涧户无人是实,通过花开花落,,在寂寞无人的涧户引发的人们的想象、感受是虚,但这却产生生了更为丰富真实的意蕴,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韵味。以实出虚使使这首诗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虚与实相生相长的对立统一关系, 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由由来已久。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从结构看,正正是二者的结合。所以后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为“虚境”。实境是指那些直接描写的景、形 、境 ,又称“真境”、“事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所以称为“神境”、“情境”、“灵灵境”等。

因此,虚与实的具体应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实的部分(有有形或真实)和虚的部分(无形或联想),也就是具体有形的表现现和由它所引起的联想(虚构)所构成的虚的无形的部分,从而造造成作品既真实而又引发人想象的强烈艺术效果。

古人评论诗词中的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青山绿水多”。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 ,是情和景的关系 ;从表现手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

一般而言,诗词中的“虚写”指的是作者以想象的方式从表表象层展示一个眼前并不存在的画面(其实这个画面或场景完全全是由作者虚构的,或远距离的,或过去的回忆,或未来的展望),然而其实质是要表达眼前的景物所引发的情感。具体说来,古诗词中的“虚”包括:

(1)神奇怪诞的世界和虚幻的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就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

(2)过去存在现在已消失的境象。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将来的境象。这类虚境现在还没有发生 ,但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最典型的就是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中分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作者虚写别后生活,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4)想象中对方的境象。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杜甫的《月夜》、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均属此例。

古诗文中的“实”是指生活形象等客观因素: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来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古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来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总之, 在古典诗词中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以真实引发联想和想象,以有形表达无形,充分发挥“虚”的作用,可以达到“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无景处皆成妙境的艺术效果。它能使作品内涵丰富,形象鲜明;能使文笔简约,结构紧凑;能创造含蓄新颖的意境,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摘要: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通过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关键词:古典诗词,虚景,实景

上一篇:基于CAN总线DSP程序或系数上传下载软件设计下一篇:某地下室土方开挖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