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橡树作者

2023-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路边的橡树作者

路边的橡树

2011—2012学第二学期集体备课

教 案

小屯中心小学 陈晶晶

课题《路边的橡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路人高尚的心。

3、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1、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投影:课文插图及最后一句话。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握阅读提示自学课文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二、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指名读课文,指导读正确。并读读下列词语:

公路 宽阔 平坦 漂亮 马蹄 橡树 粗壮 结实 挺拨 高尚

2、交流思考题。

(1)交流第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看法。

A、小组内交流。

B、全班交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

★引导重点交流:

出示投影片:插图及课文景后一句话。

C、读、齐读这句话。

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

D、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高尚”的,举例说。

E、为什么说筑这条路的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读书,找依据,讨论交流。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讲:

第一:遇到橡树,停止埋排水管。

工人为什么停下来,他们看到了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这棵橡树“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与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又是一个“美”的象征。面对这个结合着生命与美感的高大的橡树,他们或者是为橡树的生命力与美感所震撼,或者是不愿砍伐橡树埋上排水管,总之工人们停了下来。)

指导读时注意读好“那么粗状、结实、挺拨,就像摹的哨兵一样”这句话,声音要响亮、有气势。)

第二:工程师沉默,工人也不语,都叹气,他们深恐伤害了橡树,可又想不出办法保护它。

读这两句话,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以便表达出人们当时肃穆、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境。

第三:“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

第四:想办法,绕开橡树修路,最终路呈马蹄形。

“笔直”与“弯曲”在这句话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公路来证明,自然是“宽阔、平坦、漂亮、笔直”为好,但人们为了保护橡树却将其筑成“弯曲”的,显示了人们爱护树木、注意环保的高尚品质;“只在一个地方”则突出地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只有一个弯儿,这个弯儿还是为橡树特别没置的。因此,这句话中的“笔直、只有一个地方、弯曲”需要注意重读。

3、总结: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4、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抄写练习(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宽阔 平坦 漂亮 笔直 粗壮 结实 沉重 赞叹 高尚

学习叶志平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小屯中心小学 陈晶晶

201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会见叶志平同志家属和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时强调,要大力宣传叶志平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爱岗敬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引导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叶志平同志为榜样,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教书育人神圣职责,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叶志平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一名乡镇初级中学校长,他在山区一待就是33年。2008年,在5.12地震中,他组织全校2300多名学生,在1分36秒安全撤离,创下“零伤亡”的奇迹。他在高薪高位面前,不为

所动,依旧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这一个平凡的人,却是最牛、最让人肃然起敬、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所谓“平凡的人,做着不平凡的事”,叶志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时刻刻切实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克己奉公。

他就是平凡中蕴育伟大的叶志平。叶志平先进事迹让我感悟有两点:一是对学生,我们用心爱才是真正的爱。我们大多总是将对学生的爱停留在口头上,较少将关心、关怀留在细微处。叶志平为了学生的安全,能时时刻刻关注学校教学楼的坚固度并多方面想办法加固,能时时刻刻敲响安全的警钟而不断进行安全疏导训练;就在于他在2300多学生中能与多数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只要去认真了解这些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就会感受到,学生离不开你,而你更舍不得离开学生,而你更会觉得,原来生活竟是如此充实,工作竟是如此轻松、有趣、有意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多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校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这是实实在在的公仆意识,我们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时刻把自己当成 人民的公仆,处处为民服务。

二是要学习叶校长尽职尽责、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这是叶志平校长永远的人生理念。但是目前,许多单位或者部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坏风气。越来越多的人想着谋取自身利益,而能够一心一意、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干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由此可见,应该大力提倡向叶志平校长学习,培养叶校长这种尽职尽责,

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促进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以后,我们都要在我们的工作实践中,以叶志平校长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做到求真务实、临危不惧,迎难而上。这样的人,一定是对社会有用的人。再一次向我们验证了平凡的岗位同样能成就伟大的人生。

学习叶志平先进事迹有感

小屯中心小学 梅培建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央视新闻报道过一个奇迹,就是有一所中学平时很注重校舍安全以及学生应急演练,大震发生后学生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人遇难的奇迹。当时听到这个新闻,心里就曾经跟周围同事感慨,要是多几所这样的学校,死伤的孩子会不会少很多。时隔三年,当我再次听到这所学校以及校长叶志平时,也是在央视新闻,报道的是他去世的消息。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央视两次关注,我开始了解他,学习他的先进事迹,学习后引发我更多的是思考与钦佩。

一、政治信念坚定。叶志平同志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始终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把对党无限忠诚的朴素情感化作实际行动融入所挚爱的教育事业上。时时刻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衡量、约束自己的言行,

对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身作则。他资助东平镇孤儿林晓丹读完初中,多次带头义务献血。父母远在青海,由于假期工作需要,有次6年才回家探望。连续几年在学校考核中高票评为优秀,他都让与一线教师,不计个人得失。总是在最需要的地方,就能见到他的身影,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潜心钻研教学。教学工作中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各有所得,他所任课的班级化学高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为了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他在教学各个环节倾全力进行指导,深受青年教师的爱戴。曾获广东省中学化学竞赛园丁奖,并能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论文有三篇获阳江市一等奖。他负责学校广东省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获得“广东省新课程实施样板学校”称号。从一线教学实际出发,他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学校荣获“广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三、灾后重建,身先士卒。学校师生无一伤亡,但是校舍严重受损,形势依然严峻。灾后叶校长身先士卒,坚韧不屈,发扬风格,不悲观,不失望,不等不靠,带领教职工积极开展抗震自救,稳人心,鼓士气,为教职工建起临时的温馨家园,心系教育,千方百计筹划学生复课,叶志平可以欣慰的是,在他昏迷期间,桑枣中学的学生们中考成绩又在全县一举夺魁。

四、无私奉献,大爱无疆。叶志平校长用生命栓释什么是责任,什

么是奉献,散发出崇高的人格魅力。叶校长的爱岗敬业精神,扎根基层、敢于创新,全心教书育人的精神是创先争优最好的典范。我们一定要向叶志平校长学习,学习他的无私奉献,心系重责,大爱无疆。

第2篇:8路边的橡树

8.路旁的橡树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正确朗读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悟出课文蕴含的道理。 2、情感态度: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筑路工人高尚的心。 3、德育: 培养环境保护意识,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表现出的高尚的心。 【教学准备】

查字典,理解“高尚”一词的意思。联系生活及读书经历,想想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我们在刚学过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最终被大自然惩罚的事,同学们还记得吗?可是在有的地方,人们却不是那样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个关于树木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板书题目)。

2、揭示课题:以“路旁的橡树”为题,点明了课文的内容与“路”和“橡树”有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读下列词语。 橡树 延伸 挺拔 楔子 沥青 马蹄形 高尚

3、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读第

二、三自然段。

⑴ 交流第一个问题:筑路工人为什么突然停下来?

⑵ 挺拔的橡树是什么样子的?(看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读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⑴ 为什么工程师不说话,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⑵ 工程师最终想出解决方案了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4、读第

八、九自然段。

⑴ “只在一个地方”指的是哪里?

⑵ 这条笔直的公路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⑶ 为什么人么赞叹筑路工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⑷ 现在,你们就是坐车路过这里的人,看到了路旁的橡树和这马蹄形的路,你有什

么话要说?(先让学生练说,再指名说。)

5、总结:

① 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对一棵树,如此珍爱,这不是平常的行为,这是对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怎能不说筑路人的心是高尚的心呢!

我们不仅要学会对环境保护,还要学会垃圾分类,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从我做起,学会垃圾分类,应时刻记住:自己的一点疏忽就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就可能让我们可爱的地球多一道伤疤。可供我们使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可是如果我们无止境的乱扔垃圾,不学会并利用垃圾分类,那么我们的地球将会伤痕累累,人类也会灭亡。

其实,垃圾分类并不难。只要平时细心一点,用多一些的时间把垃圾分分类,就能够保护一片绿地;只要弯弯腰捡起随地乱扔的垃圾,就能够减少一些污染;只要留留心把垃圾“送到”它应该属于的地方,就能够整洁一块土地„„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让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垃圾回到自己应属的家园,从垃圾分类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应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抄写你喜欢的一段话。

2、抄写下面词词: 橡树 延伸 挺拔 楔子 沥青 马蹄形 高尚

第3篇:路边的橡树教案

《路边的橡树》教学设计

一、 导入部分: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橡树的课文,请同学们看黑板,把老师写的字读出来。再把题目齐读两遍。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

延伸

楔子

橡树

沥青

灌木丛

2、 区分多音字

3、学生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情感深化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原本要修筑的公路是怎样的?

2、修筑这条公路顺利吗?有困难吗?指名学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

3、工人们突然停下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4、这棵橡树有什么特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读一读。

5、看到像哨兵一样的橡树,工程师和工人们有什么反应呢?又说了些什么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6、分角色朗读对话。

7、工程师和工人们的观点不同,面对这样的难题,最后是怎么解决的呢?请齐读

八、九自然段。

8、这条公路修好了没有?这个难题是怎样解决的?筑路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9、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

四、拓展:

什么是高尚?你认为在生活中哪些事情是高尚的?请举例说说。

第4篇:8《路边的橡树》教学设计

课题:《 路边的橡树 》

备课教师: 王沛传 任课教师: 王沛传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和字典,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朗读和理解词语,读懂课文内容,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了解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颗高尚的心,联系生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难点:

从筑路工作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生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具有独立识字和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来理解上下文的能力。本年龄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路旁的橡树》一文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自行理解,但要让学生从这件寻常小事上抽象体会出环保意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具体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教学方法】:引导、活动

【教学准备】:搜集橡树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会赏识

以爱育人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第7课我们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小村庄的人们靠着一把斧头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就是这把斧头毁掉了他们的一切。因为不爱护树木保护环境,人类遭受了大自然的惩罚,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述的也是人与树的故事——路旁的橡树。(板书)过渡:先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读。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我能从筑路工人的行为中受到一些启发。

三、感悟“橡树的美丽形象”

出示图片:请同学们看着它,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树——(高高的,粗壮的,结实的……)

介绍橡树:这就是橡树,平时我们不容易看到橡树,老师搜集了一些有关橡树的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渡:刚才我们对橡树进行了初步了解,课文中也有专门描写橡树的语句,下面我们来看自学指导一。

出示自学指导一: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橡树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思考:人和这棵橡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完成下面的填空。

起因:筑路工人在修建一条()的公路时被一棵()橡树挡住,

经过:为了保护这棵橡树,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把路修成了()。 结果:为橡树让路,他们有一颗()的心。

1、自学

2、检测句子

(1)指名学生读、齐读。

屏幕出示: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挺立着一棵高高的橡树。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

(2)老师把这句话变一变。(出示)

一棵高大的橡树挺立在路旁。(读一读,这样变好吗?为什么?说说把橡树比作“哨兵”,能说明什么?路旁的这棵橡树就像军人一样威武、挺拔,富有生命的活力!)

学会赏识

以爱育人

(3)现在请你们把刚才我们对这个句子的理解放入其中,再练习读一读这句话。谁愿意来读一读?(你们读出橡树的高大美丽,让我感受到了充满生命的活力。)

3、填空

筑路工人和工程师在修建一条(宽阔、平坦、漂亮)的公路时被一棵(高高的、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挡住,为了保护这棵橡树,人们把路修成了(马蹄形),为橡树让路,他们有一颗(高尚)的心。

四、奖章该颁给谁

橡树被保护下来,它很感动,决定为给保护它作出贡献的人颁一块奖章,可是该把奖章颁给谁呢?它想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自学指导二:

默读课文,边读边替橡树动动脑筋:这块奖章到底该颁给谁呢?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划出来读一读。

1、自学

2、交流:你认为这块奖章应该颁给谁呢?说说你的理由。 自学指导三

小组四人中,想法相同的人一起讨论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这些句子?共同练习读一读。汇报时选择自己最有把握读好的一个句子。

1、自由练习

2、指导朗读: 品读“工人们”

①“突然,工人们停了下来,把排水管放在地上。”

工人们被它的生命力和美所震撼,不愿砍掉它,停了下来;在读这句话时,要声音响亮、有气势,读出赞美之情。

②“工人们也沉默不语。”和“工人们也沉重地叹着气”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工人们内心的那种不知如何是好、为橡树的命运担忧的内心,读的时候语速要舒缓,语调要略显低沉。

③“橡树也不可砍。”的朗读虽不要高昂,但要语气坚决、果断。 品读“工程师”

学会赏识

以爱育人

①“什么话也没对工人们说”、“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把脸转向橡树,叹了口气”以及他说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体悟到他内心的矛盾、为难,读的时候语速应较慢,语调要低沉特别是在读工程师说的“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时,要把握好分寸,读出无奈、为难的语气。

②“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地说。要读出问题得到解决后的轻松的语气。

这里的“他”是指谁?他做出了什么决定,不会有人责备我们了?(改变修路计划,没有把树砍掉。)“谁”可以是哪些人,为什么不责备“我们”了。

3.完整出示课文第2至7段内容

谁愿意读一读这一部分,读后引导学生根据刚才交流时理解的朗读要求评价,评价后再指名读。

4.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认真读书,你们的看法有没有改变?奖章到底该颁给谁?四人为一小组发表自己的意见,意见不同的还可以辩一辩。奖章既要颁给工人们,也要颁给工程师。说说理由?

工程师和筑路工人都能自觉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美好心灵。

五、体会高尚的心

人们设想的路是:这条公路将会宽阔、平坦又漂亮。可修好后的公路却是:它像箭一样笔直,却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出示:坐车坐车过往这里的人不约而同地赞叹道:“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完成板书)

在你的身边,哪些行为也包含了一颗高尚的心灵呢?(当你看到学校操场上有垃圾,你弯腰将它捡起扔进垃圾筒,这时,你就拥有了一颗高尚的心。)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B类学生全做)

2、抄写课文中的好词好句。(AB类学生全做)

3、说说自己在课余时间所从事过的劳动,并说出自己劳动的经过和感受。(A类学生做)

七、板书设计

学会赏识

以爱育人

8、路旁的橡树 工人 工程师 一颗高尚的心

反思重建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学会赏识

以爱育人

上一篇:房地产广告设计全案下一篇:孟子两章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