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课

2022-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歌欣赏课

一堂诗歌欣赏课引发的美学思考

在杜甫《登高》诗歌欣赏课上,同学们发言踊跃,妙语连珠,让我大开眼界,心生自豪。学生“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心知其美其稚其趣却难以言状,只能于心领神会中深深领略诗的奇美富丽。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诗的想象、意境中轻灵自如的跳跃着,或于通幽曲径中赫然发出“禅房花木深”的感喟,或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而欣喜。事后,我常想,这堂课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心得。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资格。有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屠户杀猪很类似。他们把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学作品从语言、构思等不同角度零刀细割,大卸八块,然后细细的剁成馅,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来供学生朵颐。学生凭现有的审美经验能不能接受他们的观点,学生能不能消化他精心准备的“美餐”,这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这样,学生既享受不到审美的愉悦,也享受不到思维的乐趣,对老师送上来的“大餐”又消化不了,自然觉得上他的课味同嚼蜡,如坐针毡。究其根源,是因为老师忽略了学生才是审美的主体,把学生当成了“泥塑木雕”。我这堂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青睐,就是因为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联想、想象、领略诗中精美的画面,细微的情感。他们自感自受,自说自话,自然觉得兴味盎然,其乐无穷。即使他们感得不深,品得不透,他们也会感到一种创造的喜悦。教师再顺势点拨,归纳升华,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心悦诚服。这样,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自如,而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也在潜滋暗长。何乐而不为?因此,这节课的成功使我明白,要想切实实现“新大纲”中所规定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建构和发展中学生的审美个性,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审美主体的人格”的目标,必须要切实尊重学生们审美主体地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到而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并具备独立的主体意识,方能帮助学生健全和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

语文教师必须首先完善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除了学生,教师也是审美的主体。如果一个教师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身就不健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片面而肤浅,他就只会死啃教材,生搬教参,强迫学生接受书中的定论,扼杀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思维。他的文学鉴赏课不仅不能健全学生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反而会摧残学生的天性,钳制学生的生机。那么,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最佳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怎样的呢?它应包括下列三个层次:一、以愉悦的心态阅读作品,进而超越现实,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自我;二、以创造的心境阅读作品,超越作品,实现艺术的再创造;三、以审美的心智阅读作品,超越作者,发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潜在意义。一个语文老师备课后,他的审美心理结构没达到以上层次,他的课就很难生动有趣,就很难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人格。我的这堂诗歌鉴赏课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备课时我凭自己独有的艺术直觉,心灵感受,情感体验,审美情趣解读了《登高》一诗,把握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获得了一种心旷神怡的美感。这样我就进人了“审美境界”。然后。我又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努力开掘这首诗的题材意义,写作特色,审美力量,哲理内涵。这样,我的欣赏水平就超越了现实、作品、作者,进人了教师审美心理结构的二、三层次。因为我对诗歌的鉴赏已融会贯通,故能兼收并蓄学生的不同见解,故能高屋建瓴的点评学生的观点。这堂课的成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独立而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才能以美的形式将文学作品的“美”,像春风化雨般播撒到学生的心间。

(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特点,通过强化“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来引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建构其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其生理性态与心理性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先天素质和后天素养,个性特征和共性特征的综合包容的总体面貌。它包括非智能结构和智能结构。其中非智能结构包括语言的感知,情感的感受。画面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审美的兴趣;智能结构包括思想修养,知识积累、阅读技巧,写作水平,生活经验等。审美心理结构愈完美,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就愈高。

要构建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应强化“同化”与“顺应”机制,帮助学生做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从审美活动看,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反应,他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经验或在过去的审美活动中所建构的“心理图式”来接受作品的信息刺激并产生相应的美感效应的。由于“同化”的作用,接受主体对“心理图式”以外的信息就没有反应。但是,一部优秀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仅有“同化”的选择和理解作用,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就不可能顺利完成“与作品的对话”。这样,为了适应现实,理解、消化作品丰富的内涵,学生固有的,旧的“心理图式”就会引起更新或变异。这个过程就是“顺应”。在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强化学生的“同化”与“顺应”机制。帮助学生达成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例如我在指导学生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时,先让他们各自完成对这句诗的“同化”过程——让他们以现有的审美经验做出自己的回答,使他们达成了“自我实现”。然后我再做出精彩点评,激浊扬清,使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超越了原来的狭隘和鄙陋,变得完美和丰盛起来,这就完成了审美的“顺应”过程,使他们达到了“自我超越”。如果每一节文学欣赏课都能像这样让学生达到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那建构和完善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则指日可待。

(四)诗歌鉴赏课是一种最好的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了解一些解读诗歌的方法,才能使自己和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真正完善。

中国诗歌往往“言已尽而意无穷”(严羽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欣赏它固然可以完善我们自身的审美经验的限制,我们往往只能默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语)。怎样才能将一首意蕴深远的诗解读得细致入微呢?我认为,应灵活运用“泡”?“找”、“猜”、“补”四法。

“泡”。也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提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诗中高度浓缩高度含蓄的意蕴给“泡”出来,“一般作者总是偷偷摸摸地静悄悄地排除了与自己的感知、

情感不相通的东西,并不作任何声明,他们总想把自己创作的形象当作客观对象的翻版奉献给读者,让读者相信他所感知的变幻的世界就是客观世界”(孙绍振语)。例如,杜甫登高所见绝非仅是“落木”与“长江”,只是这两种意象刚好与他当时的情感相通,才被他当作“真实客观世界”奉献给读者。其他的意象则被他排除在外。审美主体要做的事就是要将他排斥的那些意象还原出来。并透过他给我们的两种鲜明的意象(落木和长江)来还原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经过这道“泡”的工序,诗的曲藏的意蕴才会凸现,精思妙语也会纷至沓来,鉴赏者才会享受到充分的审美愉悦。

“找”。一般说来,优秀的诗篇总是避开直说,诗人总是以某种鲜明的意象含蓄的点拨你,然后给你以天女散花的想象的自由。作为欣赏者,你必须找到隐在意象中的深沉的情愫,才能进入作者的内心,进入“审美境界”,还原诗人在诗中想要抒发的情感。例如,杜甫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句诗中究竟想抒发什么情感呢?他并没直说,却提供我们一个冥搜苦索的机会。“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年老体衰,护病断酒,友亡子夭,羁旅天涯,痛感国事日非而自己大限将至,今见落木萧萧,怎不悲从心起?长江滚滚而来,自古如斯,气势磅礴,岂不更显自己的渺小和孱弱?诗人有志匡扶社稷却壮志难酬,马上会如这坠江的枯叶般被浪花淘尽,不令人气断声吞?你看,这么一找,许多深沉厚重的情感喷薄而出,充溢胸间,一种审美的愉悦也就沛然而生了。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巧妙设计教案,来帮助学生“找”到欣赏诗歌的切人口,方能让学生轻松惬意的阅尽诗间春色。

“猜”。“由于诗歌形象的基本规律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它极精练,极概括,因而留给欣赏者的联想就极宽阔。因为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读诗难免要“猜”。(谢冕语)“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是解读诗歌的一种极好的方法。我们通过“泡”“找”的工序体味了诗的语言,把握了诗的情感,这还只是进人了诗歌欣赏的“同化”过程。要想超越现实,超越作者,超越作品,使我们的审美心理步人“顺应”过程,就必须对作品的价值。潜在意义,写作特色等有自己独到精辟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常规,大胆猜测,再去小心求证,方能实现审美心理的“自我超越”,深刻领悟诗歌的妙处。

“补”。诗的特点是语言不连贯,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这就决定了欣赏诗歌要“补”。要欣赏李益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我们就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加以填补。“汴河东流无限春”应使我们联想到汴水春境: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隋家官阙已成尘”应使我们联想到隋朝宫室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破败,“风起杨花愁杀人”应使我们联想到“杨”即“炀”的谐音,象征着隋朝的消亡。你看,这样别出心裁的填补,使本来简练的诗一下子变得丰富厚重起来,令人尽享一种审美的愉悦。

因此,要把每一堂诗歌鉴赏课都上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认识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重要性及其对健全学生人格的意义,灵活运用“同化”与“顺应”机制来引导学生完成审美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一钩才动万波随”。我希望这堂课能成为一条“钩”来搅动“传统教学方式”这潭“死水”,让更多美丽清新的课应运而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作者:鲁祥林

第2篇:中西诗歌名篇差异性比较与欣赏

关键词:中西诗歌 文化的差异 文学观念的差异

讨论中西诗歌的差异性,就绕不开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性。文化的差异性自然也制约着文学的差异性、诗的差异性。这就是说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化方面,中方强调立象以尽意,意思是立象为尽意服务,立象的目的是为了尽意,抒情写意,意在言外,与汉语语境珠联璧合,和谐匹配。西方强调穷象而见意,立意为穷象服务,穷象的本身就是意,意在象中,穷象达到某种高度,其意自现。这种观念与柏拉图的摹仿说如出一辙,完全可以说西方的文化观念乃至文学观念的根就来自柏拉图摹仿说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文化大于文学,也制约着文学,所以童庆炳在《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一文中确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为主的审美论观点”,并明确提出:“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与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学观念有巨大的差异。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是情感论。中国文学的开篇《诗经》几乎都是抒情诗,与《诗经》几乎同时代的《尚书》中的‘舜典’说:‘诗言志, 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这种文化渊源孕育下的文学观念的渗透,就决定了中国抒情诗特别强调意境、强调含蓄、注重表现又善于写景抒情的写作形态,在思维形式上重感悟与直觉,把意境创造视为最高的审美追求,所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在言外”“味外之味”等说法都是中国文化语境乃至抒情语境的产物。比如诸君耳熟能详的李白《独坐敬亭山》就具备意大境大又意在境外的品质: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尽管重在写景,并没有直接表述自我存在处境难耐的一种孤独郁闷,却让读者能强烈地感悟到诗人身边“众鸟飞尽”,孑然一身的真境。那个世界于他,似乎除了还有一座山可以相看,便别无所有了。诗人好像就是那个世界最孤独的“这一个”,仅着一字,便把诗人孤独的境遇表达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言:“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当然,要说表现孤独更为令人刻骨铭心的唐诗,柳宗元的《江雪》似乎比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更让人感到荡气回肠、悲情丛生。诗曰: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李、柳这两首诗取材都是写景,前者凸显“孤云独闲”,后者凸显“孤舟独钓”,可谓情景交融,意境盎然,无论把景写得多么空灵、玄妙乃至可望而不可即,但抒发的真情实感的确“见于言外”,孤独正在悄然而又凶狂地吞噬着他们的灵魂与希望,孤独或许真的能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狂欢,但未必能成为李白、柳宗元的狂欢,穿越到李、柳那个时代,孤独甚至可以与死相提并论,他们固然精通意境之道,但防御乃至战胜孤独的心理力量远远不能与西方现代文学家同日而语。正如黑塞所言:“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人能读懂另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很孤独。

表现朦胧美的中国抒情诗题材是十分广泛而不拘一格的,不单表达孤独意境的有好诗,此外表达山水田园、边塞苦旅、悲情伤感、生离死别等人生百态之意境者,也不乏美篇妙制,诸如白居易的《梦薇之》、张继的《枫桥夜泊》、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李清照的《残花》、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杜甫的《春望》、李白的《将进酒》、王国维的《蝶恋花》等。

中国抒情诗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即属于颂圣文化的一部分。此外,中国的爱情诗过于讲究含蓄,对性的压抑、对人性的压抑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在西方新诗中是很少见的。从古代《诗经》中的《关雎》到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再到现当代新诗中戴望舒的《雨巷》、舒婷的《致橡树》等,既热烈抒发爱情,却又用话语蕴藉的属性遮蔽了主体的真性情与真自我,留给读者的除了联想与想象,几乎用含蓄包办了一切“真性情”。

戴望舒的《雨巷》可谓中国现代爱情诗中的经典,尽管让读者百读不厌,可留给读者的意象,包括象征性,不过就是一个长长的“雨巷”,风情万种,丰姿婉约的丁香姑娘完全被作者理想化了,她永远不会像《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的那个康妮,敢于脱光衣服在暴风雨中尽展肌肤之美,表达对人性之美及其自由生活的赤裸裸的向往。关于这一点差异,朱光潜早就给出了答案:“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西方侧重个人主义,女子地位高,恋爱观相差也甚远。

前面已经提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文学的差异,中国的诗歌,无论古今都重在强调个人价值,即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或寓情于山水田园,重理智又重思考,善于隐身避世,也善于用“中庸之道”去处理现实中某些锋芒及其利害关系,或许因为中国缺少宗教与信仰,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侧重表现人伦关系秩序及其道德秩序,不敢数典忘祖,始终向往和谐与宁静,可实际的幸福感又很弱,幸福指数偏低,所以在中国的诗歌史上那种悲情伤感、自卑自怜的诗歌比比皆是,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另一种现象。

由此及彼,我们再去看看西方诗歌的文化渊源以及与中国抒情诗的不同凡响之处。尽管西方诗歌的发展也离不开神话的孕育,尤其古希腊神话资源,但西方与中国在海洋文明、人文主义、科学传统等文化上的重大差异性,就与植根于农耕文明人文传统以及务实精神的中国抒情诗区别开来。西方诗歌比较注重再现典型,善于发掘景物在人物内心世界中的反应,其主体意识、主观意识、自由意志都比较强大,许多诗歌敢于揭露并批判现实的种种黑暗,且不受任何权力社会的束缚与制约。“抒情自我”的主觀意识尤为凸显,如古希腊美女诗人萨福的《夜》,就是典型一例:

月亮已消失不见,

昴宿西沉,夜已过半。

时辰在流逝啊,

而我仍在独眠。

这位被柏拉图尊奉为人间“第十位缪斯”的女诗人,一生多半时光都在古希腊蕾斯波斯岛上,算是把人生的一切风光都看尽了。上面这首看似语不惊人的单独渲染夜意象之诗,充分展现了时光流逝中诗人自身的主体存在感。

还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也给人一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存在意识的坚挺与永恒:

一粒沙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里盛住无限,

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可见西方诗歌不仅彰显主体存在意识、自由自我意志,也长于理性地表现个人情感与浪漫情怀。就爱情诗而言,中西方的差异性显而易见,西方的爱情诗比较激越奔放,往往直奔主题,不遮不盖,常常赤裸裸地表现对于异性的崇拜与热烈追求,如普希金的《我曾经爱过你》《致凯恩》、贺拉斯的《十一月的信》、卡瓦菲斯的《进来安睡》等,即使出自那些女诗人的爱情诗,也同样乐于穷尽激情燃烧的纯真与浪漫,如萨福、狄金森、普拉斯、米斯特拉乌、阿赫玛托娃、奈丽·萨查斯等,这些世界最优秀的女诗人的诗歌风格,不仅在表现爱情上热烈率真,她们在表现人性的另一面——死亡与痛苦的主体体验方面,也同样那么悲壮,那么无忌,那么强调理想境界的英雄主义色彩。如萨克斯《多少海洋消失于沙中》的开头几句:

多少海水消失于细沙中,

多少细沙被热烈祈祷入石中,

多少时光被哭泣掉,

于贝壳吟唱的号角中。

西方诗歌之所以无拘无束,敢于直面现实与人生,就在于海洋文明孕育下横空出世的文艺复兴,继而生发出来的人文主义及其科学传统,从而成就了西方知识分子的英雄主义抑或自由精神。在许多诗人的诗歌中,无论是抒发爱情还是悲情,无论是书写人生之痛还是社会之痛,都是直面而不是侧面,都是直言而不是讳言,有些诗歌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就是诗人的灵魂所在。诸如艾略特的《荒原》、叶芝的《驶向拜占廷》、庞德的《休·赛尔温·莫柏利》等,都不乏人文主义精神及其批判的锋芒,其中庞德的《休·赛尔温·莫伯利》最耐人寻味,其中有这样几句:

这个时代需要一个形象,

来表现他加速变化的怪相,

需要的是适合于现代的舞台,

而不是雅典式的优美模样。

中国的抒情诗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之后出现的散文、戏曲、小说等文体,都是抒情种子的繁衍与新生代;西方的文学观却被定格在模仿说的圈套里,摹仿说的奠定者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有个著名的论断就是“床喻”:“柏拉图说:‘假如有三种床,一种是自然的床,我认为那是神创造的,二是木匠所造的床,再一种是画家画的床。’(画家则是神与木匠所造东西的摹仿者)我们把与自然隔着两层的作品制作者称为摹仿者。

西方文学观中的摹仿说,就是由此而来,并成为西方后世文学观的基因,这不单单体现在西方文学作品里,也体现在西方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里。无疑,在西方绘画与雕塑的根脉里,摹仿者的基因更是富有一种立体的、可触可摸的质地感。

或许从西方后世的诗歌中领略不到多少摹仿的成分,但西方文学作品侧重写实而不是写意,正好与东方文学重在写意而不重写实形成强烈反差,中西诗歌除了文学层面以及文学观念上存在差异性,中西方在政治、法律、教育、哲学、神学、美学等意识形态领域都差异较大。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圣经》为支撑的基督教价值观,从德国古典美学演变而来的形式主义美学种种,都成为西方文学的文化渊源与艺术滋养,从而才造就了那么多文学巨匠和影响全球的一流诗人。

柏拉图的摹仿说后来以形式主义美学的表现方式让西方诗歌观念和审美情趣与中国大相径庭,本质上体现了彼此深层次文化结构的诸多差异性。对于西方艺术审美的诸多不同之处,中国的美学家们早就谙熟于心。宗白华早就指出:“原来人类的空间意识,照康德哲学的说法,是直觉性上的先验格式,用以罗列万象,整顿乾坤。……每一种艺术,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型,并且可以互相移易地表现他们的空间感型。西洋绘画在希腊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刻和建筑的空间意识。”f 这里说的虽然是绘画之道,但诗画一体的现象在中西方都是存在的。从西方画里的雕塑与建筑意象,可以窥视到柏拉图的摹仿说对于西方后世文学艺术的恒久效应。

以上虽然着重谈了中西方诗歌的差异性种种,但并不意味着否定另外一个事实,中西诗歌也有许多相通或相同之处。

在理论上,西方很早就有“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之说,这与中国宋代就有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诗学之理的确外通内融、异曲同工。当年苏轼评王维的诗歌就是把诗画一体作为一种审美标准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不仅从中西方小说、戏剧创作现象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相同点,而且也从诗歌创作现象中发现了诸多中西方诗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妙趣。

的确,当我们认真把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叶芝的《茵纳斯弗利岛》相比较,把舒婷的《双桅船》与詹米的《蓝色的船》相比较,把白居易的《咏草》与勃莱的《想到〈隐居〉》相比较时,都会被一个又一个惊人的相似性所震撼!比如舒婷的《双桅船》和英国女诗人凯瑟琳·詹米的《蓝色的船》取材都是船,都采取象征的写法,表达的思想情感又都比较含蓄朦胧,诗中出现的“灯”,象征着人生的某种思想与愿望。还有海子与叶芝,也有某些相通之处。叶芝25 岁写作《茵纳斯弗利岛》,与海子写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相差无几。两首诗都有唯美主义倾向,开头与结尾各自有别,但惊人的相似点是无法绕开的,且看两诗的开头一节:

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笆房;

支起九行芸豆架,一排蜜蜂巢,

独个儿住着,树荫下听蜂群歌唱。

(叶芝:《茵纳斯弗利岛》)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两首诗的第一节所暗示的一种精神意象,可以透视出深层次结构中的某些隐秘着的自我。无疑,两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孤独的,或许战胜不了人生中常常困惑的“想要得不到,得到非想要”的悖论,正是二人内心世界不约而同的一种痛,所以看似平常的乌托邦抑或理想国,的确“想要未必就能得到”,想要的不可能轻易出现在现实中,而只能出现在诗中。

尽管从比较文学影响与平行的角度能从中西方诗歌创作现象中找到某些相通之处,但这毕竟是有限的,能真的达到形合神不离的例证也是寥寥。

作者:孙仁歌

第3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推荐作品”的教法初探

摘 要:选修模块的教学一直是高中课改推进核心部分。在本文中,我提出了关于提高学生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能力的一些方法,以期为各位语文教师解决选修课教学中“推荐作品”的教法的困惑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选修模块;编写意图;推荐作品;存在意义;教法初探

一、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推行正确的教学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根据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选修课教科书。每个单元它都包含四个部分: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此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完善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最终完塑学生的文学文化修养[1]。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配套的,本质上它们都是语文教材。所以教师在学习必修模块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模块的[2]。但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更侧重于学生鉴赏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对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学修养的完塑。尤其是每单元的“推荐作品”,它是为学生灵活运用鉴赏方法,以获得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而设计的。

所以,选修模块的教学应更多地让学生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讨。

二、理解“推荐作品”的存在意义,提倡多样的鉴赏手段

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赏析示例”“自主赏析”作品的鉴赏,学生可以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欣赏文本。但对于“推荐作品”,教师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情感、语言特色,进行多层面的理解,理解的答案可以是多种的,不必强求唯一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组织学生对明显的常识性错误辨别清楚即可。以下便是笔者推荐的几种对于“推荐作品”教学的方法:

1.百家争鸣——学生上台讲析,生生对话

课标总目标指出,应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权利,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不同的学生能够施展各自的才华,从而让他们充分体验学习过程,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例如,《一剪梅》的教学,笔者先是把学生分成四大组,每组又分为两个小组共同协作。并布置了四项任务:①诵读指导;②明景悟情;③品析字句;④ 比较阅读。实录如下:

第一小组: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一剪梅》flash动画及其插曲,其他同学在音乐中划出节拍、读准字音、读出情感,并根据画面展开想象。

第二小组:收集百家之言,选择描述精准的文字。请其他组员范读想象之作,并找出关键字词,感悟词人心情。

第三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最灵活,只要能流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即可,最后组长小结。

第四小组:比较异同,本组的任务是帮助同学们分清李清照早期和晚期的创作风格不同的成因。

在这样的教学中,首先,是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处理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其次,要将学习过程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愿意去学。

2.奇思妙想——学生尽情想象,还原意境

前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曾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而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不少可恣意想象的篇目,学生只需根据现有的关键词句,将其连缀成一幅幅图景,并尽情沉醉于所营造的意境中,就能获得审美愉悦。例如,以下文字是其中一个学习小组对《新城道中(其一)》描绘的画面:

窗外的绵绵春雨下个不停,这可如何是好。明天我还有事需要进山,唉,只好冒雨前行啦。一夜过去,怎么雨停了呀,难道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一座座峰峦头上顶着什么啊。原来是一朵朵凝滞不动的云彩,真像一顶帽子啊。不过这太阳也不算晒嘛,不然矮篱后面那些山桃花就不敢出来了。沙溪边上的柳树摆得一扭一扭的枝条,真是蛮好看的。山间的农妇,应该正在烧饭做菜了吧。哞,哞,哞……趁雨过天晴,人们都忙着春耕了。我也想去耕作了。

可见,想象是拓宽学生思维的有效形式。所以课堂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还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敞开心怀写出自己的想法。

3.妙笔生花——学生改写作品,本色创作

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系列的“教学建议”提出了一些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借鉴,也可以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教学资源,自己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对于“诗歌与散文”的课程,除了重点进行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外,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例如,以下是学生参考网络佳作对《国殇》进行的散文式改写:

远处,硝烟滚滚、战旗倒地。

楚国的将士们啊,握紧你们那双强劲有力的手吧,并紧紧拽住手中的吴戈。须知,即便是坚硬冰冷的犀甲,也遮盖不住我们挺拔的爱国脊梁!车毂交错,刀剑互相拼杀。已经倒地却仍飘扬的战旗啊,已遮蔽了山那边的残阳。可是敌人却如黑云一般汹涌嚣张。战士们仍前仆后继,誓要把那侵我阵地的敌人杀光!怎奈何,敌众我寡。作战的车轮陷入泥中,马儿仰天长啸。鼓声响起,声声击震在我心上。这天昏地暗,神鬼皆怒的情景,我们要将这万千愤慨凝于胸腔,用无限豪情化为一声戛然而止的怒吼。

依稀记得,出征前,娇妻和幼儿挥着小手对我恋恋不舍。仍记得,出征前,佩长剑,挟秦弓,那报国的心啊,至此也永不改变!我们是楚国的将士,大楚的兵士们啊,生是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本阅读的最终目标是“使阅读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生长点、策源地,成为承载学生生命价值提升的有力翅膀”。学生在亲历文本阅读之后,大胆想象,以文字為依托,努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情感,最终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

4.集思广益——学生专项出题,参透文本

文学欣赏类的课,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他们体验与感悟的时间与空间,还应通过检测的手段把握学生的理解参透能力,做到诵读评议相结合。笔者以为,让学生参与命题,既能让学生掌握试卷命题的基本形式,又能让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执教的理科3班对第一单元试卷命题的设计手稿(并说明出题意图):

第一题,积累与运用。拼音、词语解释、课文分析。

第二题,阅读鉴赏。作品的意象(境)、内容、情感基调、表现手法、用字效果。

第三题,表达交流。拟定新闻标题、仿写句式、看图(表)答题……

总之,无论必修篇目,还是选修作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师所能做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愉悦的学习方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享受语文。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王素贞.选修课的开设与教学第二讲——选修课的开设的思考 [DB/OL].http://images.cersp.com/article/3003/950000/951300/90000348/300/300926/20070818/1383805.html.

作者:陈大琳

第4篇:以诗歌感受英语的魅力——一节高中英语诗歌欣赏课

段伟硕;

1:天津师范大学

摘要: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新标准的要求,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活动,了解到高中英语诗歌教学缺乏的现状,阐述了将诗歌教学融于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并结合高中英语课本外研社版第八册Module6的"Cultural Corner:The Golden Age of English Poetry"上了一节诗歌欣赏课,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生命之美,爱情之美与道德之美。

第5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教学计划

现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新课程由五个模块的必修课和五个系列的选修课构成。学生在前五个学段学完必修课之后,要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读”这五个系列中选修四到五门课程。这五个系列,每个系列可以由不同的模块组成。教师和课程开发机构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开发不同课程作为其中的一个模块。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是由人教社课程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和北大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开发的一门课程。这门课属于“诗歌与散文”系列,教材全名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校计划在高二第一学期下半段开设该课程。教学时间为7周共42学时(包括周六补课)。

一、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与课标关于“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规定相吻合,具体而言即是:

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与附录一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4、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5、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根据教材编写情况,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具体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了解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知识;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学习课文中涉及到的古代汉语知识;

3、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常见体裁和常用技巧;

4、能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5、能评价古代诗歌散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欣赏古代诗歌,要学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2、欣赏古代散文,要学会从形象入手,抓住所记之事、所写之景,探究作者的深意和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对祖国语文、文化的感情;

2、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3、培养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

二、教学进度: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赏析

指导

与示例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长恨歌 2课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春江花月夜 3课时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将进酒 1课时

自主

赏析

蜀相、书愤、临安春雨初霁 1课时

行路难、拟行路难1课时

湘夫人1课时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课时

登岳阳楼 旅夜书怀

菩萨蛮 1课时

李凭箜篌引 1课时

阁夜、虞美人

苏幕遮、浪淘沙

1课时

推荐

作品

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别离 夜中不能寐

白日沦西河 点拨1课时

积雨辋川庄作

归嵩山作 夜归鹿门歌

赠孟浩然、解闷十二首

1课时

新城道中 杨州慢、

长相思 1课时

国殇、菩萨蛮(温庭筠)

1课时

燕歌行、高祖还乡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洲 1课时

三、教学方法

1、无论是诗歌和散文,背景知识(包括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历史背景、思想背景)都是教学的重点,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点透。语文无非是积累,而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和语言的积累同等重要。同时,背景知识,又是解读诗文的钥匙。

2、要特别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教学,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要以积累语言,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为终极目标。

3、要把思想内容的基本问题讲清、讲透,务必使学生在学完一首诗、一篇散文之后,对作品的基本思情感有清晰的认识。避免过深、过偏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可以将多种看法提供给学生,做开放性的解读,避免挂一漏万,避免限制学生思维。

4、要发挥朗读、背诵的作用。充分利用早读、晚自习和课堂时间,加强学生对文本的主动感知,加强对所学知识尤其是文章本身的积累。

5、要适当做练习,尤其是要选择比较简单、典型的高考题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训练。

第6篇: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内字音字形

诗歌部分 第一单元 啃啮. 脊髓.. 脑筋. 神经. 精神病 沫.水 静默 和谐. 揩.油 诙谐.. 淘汲.. 瞥.见 屏.弃 摒.弃 摈.弃 澄澈.. 黄澄澄. 腐烂 垃圾 趿.拉 扰.乱 收拢. 洗涤. 虔.诚 杜运燮. 狂飙. 穆.旦 查良铮. 摇曳. 蛊.惑 赤裸. 脚踝. 无处归依. 皈.依 邹荻.帆 扑.倒 仆.倒 朴.刀 融.化 熔.化 溶.化 袒露.. 坦露. 吹拂. 矫.饰 碎裂 呼号. 震.荡 悬岩 漩涡.. 船桨. 吆喝.. 长啸. 搏斗 沥血.. 倾.听 顷.刻

第二单元挚.情 炽.情 眉梢. 缠绵 缱绻..

热泪欲零 横塘残月 苦情重.诉 凄.清 天涯. 悬.崖 寰.宇 绝壁 完璧. 丫鬟. 甄嬛.. 朱鹮. 和云翥. 夜莺 夜鹰 咳嗽.. 蝙蝠.. 眼帘 眼睑. 松荫. 庇.护 荫庇.. 蚯蚓.. 咒.骂 浠.水 闻家骅. 嫣.红 姹.紫嫣红 殷.红鲜血 衣裳.

锄.

头 调弄.. 踱.步 酿.酒 颤.抖 荻.花 湖沼. 蓝睛 砧.声 琴韵. 点钞.机 辫.子 柴.火

第三单元悚.惧 伴侣. 茂.密 浓郁 绯.红 涿.州 伍子胥. 迷路 苔.径 银铃 痴.恋 温郁. 遗忘 虎皮褥. 斑纹 滕莽. 交缠

空寥. 熟悉.. 遮.断 静穆 溜.过 凝.望 幽咽. 隆.冬 凋.谢 捂.住 花帕. 衣裙漫.飞 翻涌.不息 眺.望 杳.鹤 煽.动 洪流 展览. 双桅.船 鸢.尾花 迟疑 第四单元

巴颜喀.

拉山堤.

坡 鱼贯.而行 喇叭.. 胸脯. 果脯. 鼓囊囊.. 囊.括 辕.马 拽.

进 剎.

绳 屹.立 滋润. 干枯. 浩荡 令.名 如雷贯.耳 须臾. 排泄. 文.身 近狎. 透露. 体魄. 钟.情 衷.情 兀鹰长唳. 媚.眼 潜.伏 跛.脚 彤.云 消逝. 黄河象 峰峦. 下陷. 切.开 地峡. 眩晕.. 飓.风 主旋律. 张弛.如弓 拓.荒 拓.

宇宙洪荒 腭.骨化石 帆樯 通都大邑. 结构力 驰道 扺.掌而谈 胼.手胝.足 团圞 脐带 潮汛 稻束 疲倦 高耸. 耸.人听闻 毛骨悚.然 树巅. 雕.像 襁褓.. 闽.侯 绿绒.绒 绿茸.茸 保姆. 安息 嗅.觉 晨曦. 卞.之琳 画廊. 荒凉 山丘. 齐楂楂.. 劈.掉 盯.住 落马洲. 橘子洲. 鹦鹉洲. 长洲. 满洲.里 三角洲. 神州.大地 茫然 勒马 勒紧 望远镜 乡愁 凋残 貂蝉 杜鹃 绢花 娟秀 咯血 白鹭 鹧鸪 血脉贲.张 惊蛰. 蛰.居 海蜇. 蜇.人 心弦.

第五单元 封锁 繁(烦)琐颛顼.. 琐屑.

衣襟. 絮聒..

后裔. 皱.纹 监.禁 浪涛. 滔.天 憔悴.. 破烂. 乌篷.船 褴褛.. 蓬.头垢.面 巢穴.. 窠臼.. 剿袭.. 围剿. 暴戾. 长唳. 恐怖 蜷.缩 入场券. 卷.帘门 试卷. 疲倦. 眷.恋 圈.养 豢.养 崎岖.. 泥泞. 烽.火 垦殖.

者 饲.

养 家畜. 肥沃. 饥馑. 乞.援 祈.求 两臂. 胳臂.. 横竖 臧.克家 鞭影 咽.下 烙.印 诸.城 憎.恨 繁.星 五线谱. 虐.待 蝗.虫 祈.祷 十字架 黄陂. 苜蓿.. 尖利 汽笛. 长鸣 剧.烈 抖.动 骤.然 缀.扣子 风筝. 峥嵘..

岁月铁骨铮铮..

挣.断 䦶䦷.. 车厢. 窗棂. 百叶.窗 蜡.笔 粉刷. 涮.肉 洗涮. 肮脏.. 粗暴 辱.骂 缘.故 地平线 闪烁. 光芒 晴空

散文部分第一单元魁梧.. 卑污.. 狭隘. 摩.登 老妪. 苍.白 蓖.麻 媲.美 一箭.之地 唇枪舌剑. 明枪暗箭.

古玩.

店 树荫. 寄.生虫 驼.背 芭蕉..扇 乘.凉 踢毽.子 满洲.国 紫金 水杉.树 御湖 蓝天洁月 旧书摊. 烂摊.子 一滩.血 瘫痪.. 破旧不堪 堂倌. 服侍. 记账. 珐琅.. 镶嵌.. 商贩. 石榴. 幽静 雄姿 作奸犯科 卑鄙.. 息影 女佣. 佣.金 雇佣.

典.故 中轴.线 压轴. 城壕. 墙垣. 画舫. 遨游 翱.翔 哈.德门 安详. 祥.和 街衢. 衙.门 衍.生 衔.接 谥.号 嗜好 赌博. 脉搏. 藤.椅 什刹.海 颐.和园 嬉.戏 嬉.笑怒骂嘻嘻..哈哈馃.子 诙谐.. 褴褛.. 竭.诚 莫名其妙荟.集 大坂. 大阪. 量贩.式 充斥. 包裹. 屏.住呼吸 戈.壁 空旷.宁寂 四顾无援 伊.犁马 北麓. 蓝松嫩.草 山坳. 褶皱.. 风蚀. 酥.碎 狞恶.. 暴.晒 晕眩.. 怔怔.. 石刃. 倾泻. 倾斜 不毛之地 蜃.气 吐鲁番. 吐蕃. 蕃.息 嶙峋.. 磅礴.. 渺.小 缥缈.. 飘渺.. 砾.

石 铁碴.堆 三岔.口 打叉. 港汊. 生涯. 咀嚼 嚼.不动 倒嚼. 肆虐. 疟.疾 戏谑. 白炽. 炫.目 目眩. 屯.垦 伫.立 灼烫.. 瞬间 瞭.望 凝视 棉絮. 汉家砦. 寻觅. 俯瞰. 绰.约 轮廓. 严峻. 涌.起 蜂拥.而上蜂蛹. 遗憾.

撼.

动 揣.测 重逢. 黄褐.色 倔.强 脾气倔. 清晰 白皙. 伤痕累.累果实累.累空山绝谷冥冥.之中死不瞑.目依赖. 魅.力 房舍. 鳞.次栉.比门庭. 窗明几.净温馨. 钟磬. 磐.石 涅槃.. 肖.像 照相. 摄像. 一幅.画 一副.扑克幅.员辽阔辐.射 勾勒. 深邃.

隧.

道 半身不遂. 毛遂自荐. 殊荣 天井. 形式.多样 形势.严峻 生活原型. 形.迹可疑 陈列 世事沧.桑 天下苍.生 寒伧. 创.伤 蹭.出 磨蹭. 武僧. 乱糟.糟 吐槽. 橱.窗 崭.新 暂.时 天堑. 麻纸本 泥.腿子 戴斗笠. 扛梭.标 呼啸. 巨.著 东欧剧.变 与日俱.增 耗.

费 心血.

雪.耻 光焰. 饺子馅.儿 陷.阱 谄.笑 掐.豆角 水舀.子 重蹈. 缓.和 过滤. 书摘. 跋涉.. 溯.流而上 亘.古 开辟. 辟.邪 复辟. 拱手垂剑 技艺 平.心静气 平.心而论 留言簿. 幽冥. 外壳. 甲壳.虫 大跃进 狂想 安于现状 尽善尽美 覆辙.. 曲曲.

折折

曲.尽其妙 异曲.同工 福音 腐而不朽. 若即.若离 容纳. 步骤. 虚无缥缈.. 幽深莫测 文章过渡. 过度.开发 唯物主义 高深博大 跌跌撞..撞 安歇 释迦牟尼 城堡 十里堡 堡子 辉煌 绿苔 咫.尺方寸 港湾. 深奥. 粤.语 欣喜如狂.

第二单元 新纪.元 爆.竹 恭.喜 扩张传衍. 流转无穷 扫荡催清 发轫. 柔韧. 弱肉强.食 杀戮. 厮杀 腐滞. 生殖. 疾疫 执著 偏见 腕.力 军阀. 驱.使 祛.斑 爪牙.. 庶.民 蹂躏.. 仰赖 欺凌. 侮辱.. 谄媚.. 销声匿.迹 鬼祟. 契约. 收讫. 迄.今 常备.兵 虐.待 仲.裁 差.强人意 曙.

光 枯.叶 河北乐.亭 山东乐.陵 乐.不思蜀 仙乐.飘飘 鼬.

鼠 如影随形 尘埃. 迷惘. 规矩. 奴隶. 生杀予.夺 赐予. 予取予.求 循.环往复 狩.猎 动辄.千里 动辄.得咎 拆.穿 茫茫无声 挥霍. 藐.视 诞.

生 曲背弯腰 胁.肩谄.笑 日晷. 沙漏. 伸缩性 逃遁. 神采奕奕.. 匕.

首 猴皮筋.

细腻. 氤氲.. 歌谣. 难熬. 躯.体 吝啬.. 放纵. 荒诞无稽.理睬. 大漠孤.烟明澈. 眸.子 一瞥. 琴键. 纤.柔 凝.望 蹙.眉 波光粼.粼晕.红 抿.唇 颠簸.. 英姿飒.爽轻柔纱幔.雾霭袅..袅黛.色 山峦. 不容辩驳.朦胧.. 晨曦. 绿毡. 随即.

矗.

立 提防.. 堤防.. 颤.动 颤栗.. 遐.思 径.直走去 发掘. 领略. 遮.蔽 飘逸. 编织 手肘. 狡黠. 捋.胡子 安逸. 沉吟. 索.然无味 挫.折 曲.线美

第三单元 都江堰. 偃.旗息鼓 揠.

苗助长 颓壁残垣. 孟姜女 荒漠 屏.障 意志力 八达岭 劲.

厉 惊悸.

邈.远 废弛. 驰名中外 汩.汩清流 旱涝.无常 天府之国 庇.护 濡.养 孺.子牛 糯.米 怯懦. 鸿儒. 蠕.动 嗫嚅. 灌溉. 慨.叹 气概. 川行华章 雄才大略. 突兀.在外 浸润. 延.伸 僵.硬 修缮. 老资格 炫耀.. 履.历 葛.洲坝 胡逛. 欺诳. 简朴.

清朗 骚.动 瘙.痒 趋附. 即.便 礁.石 荣华富贵 卑处..一隅. 山崩即.至 雍.容大度 笑容可掬. 精神焕.发 焕.然一新 人心涣.散 美轮美奂. 众目睽睽. 金杖玉玺. 铁戟.钢锤 衮衮.诸公 蔼.然含笑 怦.然心动 寥寥.数笔 全副.心思 踊跃.. 喧嚣. 驯.顺 咆哮.. 心魄.俱夺 收伏.战 障.碍 白内障. 瘴疠.. 马拉松 强悍. 惯.例 遴.选 官僚. 浚.理 旱涝. 冰清玉洁郡.守 长锸. 图谱. 裁.军 三字经. 圭臬.. 典籍. 韬.略 灌溉.. 沃.土 拙劣.. 澄澈.. 硬扎扎. 水坝. 猜详 纳.闷 劝诫. 慰抚.. 蛮吓. 排场 清朗可鉴.精魂. 淤.泥 颈项.. 诘.

问 祭奠.. 坍塌.. 繁衍. 轰鸣 兴致 垂头丧气 火焰. 够呛. 针灸. 炙.热 惊惶. 迷迷糊..糊 含羞.草 瓦.盆 好兆.头 念叨. 缪.斯

第四单元 北美洲 得天独厚 豪.猪 秋毫.无犯 摹.

仿 青出于蓝 竹篮打水 殊堪钦.佩 灌木丛. 逍遥.. 宛.然 乐.

天派 瞌.

睡 尊躯. 倒钩 致.

命 制.

天命而用之 收拢.

掩蔽. 狡猾.. 耍滑.头 呻吟.. 安逸. 哀啼. 惘.然 搁.起来

第五单元 寒暑.表 洼.地 烟囱. 磁.铁 薄荷锭.. 喘.息 手腕. 沉淀. 秧.苗 徒唤奈.何 荒年 不暇. 眼巴巴 港汊. 不计.其数 黄发垂髫.

云霓.

即.刻 隐伏 安慰. 勉励 无补于事 糠粞.. 啖.着 关雎. 暴戾恣睢... 葛覃.. 沛.然 拮据.. 丰子恺. 铠.甲 皑.皑白雪 底版 纤.瘦 摆设 冷峻. 笼.罩 眯.着眼 迷.了眼 拔.地而起 铺垫. 浮沉 兀.立 寻觅. 窥.视 膜.拜 不可企.及 抽搐.

直贯长空 轻飏.

电梯舱. 鞭笞. 深渊. 源.远流长 坠.落 堕.落 地壳. 孤立无援 怜悯. 瞻.仰 执.意 恶.魔 噩耗.. 炸裂.. 钢缆. 铁索. 铁匣.子 骨骼. 固执. 安然无恙. 玩.具 弹.性 望远镜. 挑.逗 倒塌. 较.量 雄心勃勃 嘘.

声 游人如云 不露.

声色

蔑.视 丰碑 雄奇 伴侣. 排斥. 憎恶.. 橄榄.. 意蕴. 葡萄窖. 茵.陈蒿. 铁锹. 铁锨. 牙苞. 等不及. 白桦. 摽.紧 鱼鳔. 肥膘. 剽悍.. 剽.窃 缥缈.. 黄骠.马 骠骑 麻筋 沁.人心肺嘬.奶 掐.须 不知节制铰.刀 攀.附 腌.咸菜 纽.子 疏虫果 硫铵 着.色 磁棒.. 挺括. 璀璨.. 琳琅.. 白糊糊.. 瘪.果 笤帚.. 土墩.墩 马虎. 玻璃碴. 邂逅.. 沙家浜. 张弛.有度树梢. 耐.人寻味分.外 萦.绕 重浊. 淘.气 瞪.着眼 陆离光怪荒谬. 斑.点 疤.痕 平淡无奇褊狭.. 熏.风 歌咏. 点缀. 脂粉 狼藉.

清晰. 白皙. 淅沥.. 倾泻.. 发泄. 天真无邪.巍峨.. 彷徨失措.瘦瘠.短小臃肿.. 作.壁上观黑魆魆.. 惦.记 排山倒海雷霆.万钧.角.逐 举首鹄.立阴霾. 泥泞.. 拘泥. 蝙蝠.. 落叶窸窣..刚劲.有力纤.细 瞭.望 无锡 恩赐. 挑剔. 警惕. 菩提..

树 谦逊 盲.

点 淡褐.色 闪烁. 凹凸..纹理 撑.起 弧.线 圣座 心脏形 叶廓. 主叶脉. 流逝. 虹迹 静脉瘤.块 桑科乔.木 月圆之夜 安详. 临.界点 隐喻. 透彻 觉.

悟 人本思想 三角锥. 煎熬.. 原罪 楷.模 耶稣.. 酥脆 旷.野 清教徒 繁殖. 季节征.

候 普世.

价值 消灭殆.尽 图鉴. 索.引 锡箔.. 缎.带 盘旋而上 氖.灯 熄.灭 激昂. 翌.年 合成塑.料 尘埃. 积仓压力 镭.射 棕榈. 蔓.生 干涸. 中南半岛 随遇而安 前仆.后继 紧裹蓑..衣 面颊. 佣.兵 税金 焦土 土著. 橄榄..树 砍斫. 利刃. 打噎. 僵.

持 松懈 分辨.

鲜嫩. 花丛 高敞畅.茂 馨.香 晶.体 素.手 采桑叶 饲.蚕 禅僧.. 体露金风 篮篓.. 清严方正 遗疏. 泫.然

第7篇:诗歌欣赏(精选)

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赏析方法:

(1)剖析技巧特征,破解含蓄诗意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命意含蓄曲折,欣赏诗歌时就要努力寻求言外之义、文外之旨、微言大义。最重要的,诗歌多用表达技巧,这是与诗歌的文体特征和美学追求相适应的。使用技巧能够收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近显远的功效。例如,比兴手法是从《诗经》《楚词》以来形成的艺术传统,使用极为普遍,而且言在此而意在彼,于平常事物中寄托别一番深意。请看李白的《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玮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 摧心肝。

从字面来看,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苦情,后半部分写的是一场梦游似的追求,似乎表现的是男女之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而是抒发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2)知人论世

明了诗人所处时代、主要经历、语言风格、美学追求以及创作某一首诗的心境等因素,有助于理解诗意、把握诗情。古语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情感既有个别性,又有普遍性。李政道认为艺术和科学“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他还拿李白的《把酒问月》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对比,申述诗的普遍性:“在吟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和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每一首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既然如此,我们欣赏诗歌,就应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与作者的思想相合、感情相契,进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精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情思。

(3)从形象切入

赏诗要善于捕捉形象,深入揣摩形象的意蕴,进而参悟作者的命意。譬如“愁”这种常见的情感,无形无色,但优秀诗人就能够使用生花妙笔塑造得有形有色,鲜活独特,意象充盈。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喻为“一江春水”。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将愁比喻为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和漫天的细雨。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形容愁多得连船也载不动。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4)借用联想和想象

朱光潜说:“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美备。”“欣赏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的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的欣赏”。例如,欣赏杜诗“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语,李思敬是这样展开想象的:“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山雪景之后,再把眼光投向窗外,又发现了奇观:透过他那院门口,又看到辽远的水面上飘着东去的航船。……这又是一个合乎透视学原理的描绘:他把辽远的„万里船‟和杜家院门口压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竟如泊在门中。”至于读诗生发联想,司马光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5)比较

把两首诗摊开来,语言、手法、风格、思想、情调,再加上作者的身世、修养、趣味,逐一进行比较,很容易发现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从而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比较有两种形式,综合比较是将两个对比物多个方面甚至所以方面进行比较,单项比较仅就某个方面进行比较。清人施补华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异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是比较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比较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如拿岳飞的《满江红》与《小重山》进行比较;还可以比较不同时代诗歌的总体特点,例如比较唐诗与宋诗;也可以比较不同民族的诗歌特点,例如比较中西诗歌在情趣上的差异。

第8篇:忆诗歌欣赏

每当我走近荷塘,心情就会变得平静。

就像是溪边的柳树,刚好遇到了夏夜的月光。

池水还是那么凉爽,

荷叶还是那么嫩绿,

而那久违的荷花,还是和往常一样芬芳。

就是在这里,我初次听到了女友的歌唱。

那时候,外公的身体还很健康,

他一脸安详,总是把我抱在怀里。

也是在那个时候,外婆还不知道离别的忧伤。

她守着久置的饭菜,总是责怪我们把时间遗忘。

到了收获的季节,心情就会变得舒畅。

家人会到来,不断谈论着美味的藕片,

就像谈论着孩子的歌唱。

那时候,谁能料想今日的忧伤!

到了秋日,田野就和晴空一样安详。

这时候,你会听到虫鸣的悠扬,

你还会听到少女的歌唱,

一切的一切,都在预言梦里的月光。

田野散发着温馨的气息,处处充满了生活的幻想。

如果姐姐还在故乡,她就会来到这里。

她会挑选美丽的衣服,

她会仔细的梳妆打扮,

就像以后的日子里,她将去和男友约会一样。

她会抚摸着茄子、油菜

还有那红红的辣椒,

就像在抚爱如今的婴孩一样。

只是我常常忧伤的回忆起从前,

那时候,姐姐总是在把我陪伴。

尽管现在是白雪绵绵,

尽管我们已天各一方,

我始终怀着坚定的信念:

在我们的梦境里,那菜园必将回到金色的秋天。

第9篇:秋叶诗歌欣赏

秋天到了,树在风中摇摆着,好像在向人们证明她们的存在。树叶还未变黄,但已经失去了往昔的翠绿,有一点点发干,发暗,

树叶在一缕缕风的鼓噪下,互相拍打着自己,像是在争吵,又像在谈论着过去,

也许她们是细数着岁月,抗争着命运,不忍离去。

树下的小草,由于树不停的摇摆,已失去庇护,早早黄了头顶,变了颜色,

但是她们依然仰望着蓝天,虽然知道自己即将枯萎,但他们还是不肯低下高傲的头 ,

一个个挺着胸膛,利用最后的时光,拥抱着大地,证明着自己。

树,依然在风中摇摆,叶,依然莎莎作响,也许她们是在回想春天的暖阳,

夏日曾经有过的辉煌,环顾四周,看着已经把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的小树,

她们笑了,这都是自己的作品,是自己在时光长河里生命的延续。

又一阵风过吹过,树舞动得更欢,叶唱的更响,她们是在吟唱离别的挽歌,

她们是在感谢阳光和大地,感谢曾经的风,曾经的雨,感谢大山这个不离不弃的伴侣,

风停了,树叶就似离人私语,窃窃无闻,万物静默,承受时光的洗礼,

树在默默伫立,叶即将离去,回到她来的地方---大地,

去接受时间给予她们一次又一次的轮回,等待下一次融入树里,

虽然她们即将离去,她们无怨无悔,因为她们知道她们抓住了每一次的机遇,

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光彩夺目。让自己在世界留下了美丽的足迹。

上一篇:零售贷款审批管理办法下一篇:化工厂安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