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体育与健康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探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结果表明: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要更新专业教育思想素质;深入理解课程性质,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改革创新,以适应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第一篇:体育与健康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

摘 要 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要做到:鼓励学生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体能;培养学生拥有一种或数种体育爱好;促使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体育爱好;体育文化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由青涩到成熟的过渡期,是奠定明天成功基石的重要时期,是形成学生健康体魄和顽强意志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升学压力大、学校安排的体育课程不尽合理,外加上学生饮食的不科学与部分女生盲目的爱美理念,导致学生运动量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能下降,营养结构不合理,影响身体的健康与发育。新课改后的体育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学习,包括“体育”与“健康”两部分,既要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和技能,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特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生理、心理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将来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提供身体保障。因此,体育教师应多渠道、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让体育课程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 鼓励学生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体能

体能下降是近年来高中生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每年入学新生军训第一天,都会出现大批学生晕倒的现象。部分学生在并没有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就出现体能不支,表现为脸色苍白、恶心眩晕、四肢无力,不得不被搀扶者到一边休息。这种身体状况,即使学生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作为支撑,这些知识才能如何发挥它应有的效能呢?健康的体能是运动的基础,也是学生美好人生的基石。体能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良好的柔韧性、合理的身体成分。任何一方面体能的不足,都会影响人的健康和健美。正如“木桶原理”,任何一块“木板”的短缺,都是限制木桶乘水量的致命因素。因此,各种体能必须均衡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事多项体育运动,多方面训练自己的体能:通过步行、慢跑、有氧操、游泳、球类、跳绳、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形式,提高自己的心肺耐力;通过举杠铃、练投掷、扔飞碟、耐久跑、限时仰卧起坐、做俯卧撑等方式提高肌肉力量;通过练习体操、健美操、舞蹈、武术等运动,增加身体的柔韧性;身体肥胖或者不匀称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运动的类型,如较长时间的慢跑和游泳有助于降低身体内的脂肪,这是肥胖者很好的运动方式。

当然,仅靠教师的理论讲解和鼓励难以支撑学生长时间坚持运动。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爱好和自身对运动的需要,结成“体育兴趣小组”,组员互相提醒、鼓励、监督,一方面保证体育运动的持久性,另一方面也增加体育运动的群体性与娱乐性,促使学生的运动能够在高中3年一直坚持,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运动意识。

2 培养学生拥有一种或数种体育爱好

爱好,是支持人从事某项活动而不感到劳累的最好动力。经常会见到某些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仍会热衷并陶醉于某项运动之中,他们是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因此,培养学生拥有一项或数项体育运动爱好,比教师不断向学生传授各种各样的运动技巧更重要。普通高中的学生将来基本是将运动作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要掌握各种运动技能和规则。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要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不必照本宣科地照搬课本学习内容安排,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

高中男生喜欢的运动一般都具有群体性、竞争性,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游泳、登山等;女生喜欢的运动具有娱乐性与健美倾向,如跳绳、踢毽子、健美操、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等。但是,学校的条件设施并不能满足学生的所有运动需求,比如,大部分学校不能满足学生的游泳爱好;登山更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舞蹈不是每个体育教师都擅长的。这些学校不能进行的体育运动,即使学生有强烈的兴趣,也难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在学校能够进行的项目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否则会影响学生运动的需求和运动兴趣的发展。

爱好的形成和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班级内有几个学生非常喜欢某项运动,并表现得非常出色,就会有一批人员被其吸引而自觉加入这项运动中去。一个班级内总会有喜欢并擅长各种运动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培养不同运动的带头人,形成不同爱好的群体,如乒乓球运动团体、篮球运动团体、羽毛球运动团体、长跑运动团体等。学生被吸引并团结在这些团体中,一起从事某项运动,既可以不断提高运动的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掌握这些运动的细则,并养成良好的运动爱好和运动习惯。这种运动爱好逐渐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意识,伴随学生整个高中阶段,并会影响学生一生的运动习惯。

3 促使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

体育对人身体的影响有目共睹:热爱体育运动的人身体强健。这也是大部分人对体育运动认可的原因。但是,仅仅将体育运动对人的影响停留在身体阶段,显然是肤浅的理解。体育锻炼不但可以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增强人的体能,还能促进人的智力不断提升、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人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运动方式辅助自己智力的全面发展,消除学习带来的疲劳,调节学习带来的神经紧张,保持思维顺畅、快捷,心情愉悦轻松;让学生通过参加挑战自我的运动形式,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提高做事的目的性、独立性、效果性、坚韧性与自制性。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失败与挫折的痛苦、成功与顺利的喜悦,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

让学生明白参加运动的过程也是与人交往、交友的过程。群体性运动(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人和人之间的合作,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会帮助人逐渐树立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会促使学生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会赢得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使像长跑、游泳这样相对独立、自我的运动方式,也会在运动过程中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在运动中互相切磋技术、交流运动感受,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与愉悦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学生明白了体育对身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意義,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意识。

4 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影响人们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的重要社会内容。如今的高中生思想意识先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西方的体育机制感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和课本关于体育文化学习内容的安排,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从中汲取先进的社会、人生理念,比如,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人类和平”“进步”“理想”,从奥运会中感受世界的多元文化;从人们对运动的热爱中体会人们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从人们对奥运精神的追求,体会人们对和平与平等的追求;从体育竞赛中发现人们对自身极限的挑战;从运动员对待胜负的淡定态度中,理解人们对运动本身的热爱,让体育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更健康的体育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与健康”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和过程。但是,只要教师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运动需要,并辅助以正确的方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就会不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会成为终身健康生活的思想指导。

作者:王剑奇

第二篇: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各类心理疾病的发生,使学生的心理向着积极、健康、正常的方向发展。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责编 刘宇帆)

作者:于嵩

第三篇: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调查等方法,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探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结果表明: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要更新专业教育思想素质;深入理解课程性质,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改革创新,以适应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思想;知识结构;创新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此,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继展开,“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全面普及。新《纲要》对体育课的性质、目的有了全新的界定,对体育课的发展

提出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应把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摆在应有的位置[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超越了单一的学科范畴,具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等目标的多重性,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大多数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历届处于模糊状态,其实践为摸石头过河;为此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对“体育与健康”的纵深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传统体育课程与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比较

当前,体育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场重大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并不是传统体育课加上健康教育课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综合课程,而是强调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二者存在着鲜明的不同点。

1.1传统体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特点比较

1.1.1教学指导思想传统体育教学主要以“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三基”为主导思想。“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健康第一”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健康的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从内涵上,扩大了体育的功能,适合学生的全面发展[2]。

1.1.2教学目标传统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体育观念相对滞后,竞技体育观,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还比较盛行,已经不适应时代与教育发展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确立了体育课的目标体系,既有课程目标,又包括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从而是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

1.1.3课程内容传统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且难、繁、偏、旧和缺乏整合,已经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需要,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终身体育脱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体育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还包括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营养、保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课程内容具有性和灵活性[3]。

1.1.4课程结构传统体育课程规定教学内容、大纲、标准等,以技术教学、达标为主,结构单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淡化学科本位主义,注重同其他学科相互结合和交融;从大课程观出发,把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扩大了体育课程的外延,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1.1.5课程实施传统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过程不仅注重体育教师主导作用,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方面都与学生实际水平、兴趣爱好紧密相关。

1.1.6评价传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过分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过分强调运动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态度,而且评价标准“一刀切”,采用绝对评价,忽视了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喜欢体育但厌恶体育课,并使大多数学生体验不到运动成功乐趣。“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功能、方法、类型、目标层次发生变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信心、强化学习动机;有利于师生对教学过程调控和教学信息反馈,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从而实现学校体育社会需求和个体需要。

2“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新一轮的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使整个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在综观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师方面的因素往往成为左右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任何课程都要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表现出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因此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2.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思想

体育教学改革根本的原因是为了使体育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人的发展变化的需要,也就是说,传统的体育教学内部的结构、功能与社会、人的发展变化有不相适应的方面,甚至有些因素阻碍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改革要满足社会与人的发展变化的需要,只有以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观念为中介,逐渐地在体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反映出来,最后落实到体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

2.1.1树立体育素质教育思想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改变课程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达到“全面人才”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胸怀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踏踏实实地投身于课程改革。面对信息暴炸、节奏快变的新世纪对体育教育的挑战,首先要树立体育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稳定的、基本的、综合的体育素质,这里所提的体育素质,不再是指基本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活动能力,而是要把外在的体育文化知识“内化”成做人、做事和思维的基本心理品质,使学生学到的东西得以内化为潜在的能力和内在的品质精神[4]。因此,体育素质教育就是为学生营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品质。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2.1.2教师主导位置思想转变体育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的关系是区别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键要素。传统教学活动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现代教学活动注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完美结合。教是为学而教,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主导作用不是主宰和强制,而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对学生正确启发和诱导;学生主体作用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积极参与、主动、认真、自觉、创造性的学习。教学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2.1.3确立师生平等的思想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关系不是传统的师道尊严,而是平等的民主和谐的关系。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注重发扬教学民主,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结构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应鼓励从事体育运动,享受体育快乐和成功体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

2.2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基本技能素养

2.2.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推广和实施是我国学校体育从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转变的具体表现。在新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摒弃:重视“三基”的传授,轻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统一要求,轻视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和学生个性发展;重视机械的身体练习重复,轻视学生体育兴趣、态度和习惯培养,建立新的教学思想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首先,要树立启发式体育教学思想。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程序化、强制化;教学方法呆板,注入式教学方法等,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采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树立启发式体育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新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条件使学生主动性获取知识,探究未知。其次,要树立科学的体育教育评价观。体育教育评价主要是对评价对象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能力、表现与成绩进行整体的、动态的评价。因此,必须摆脱传统的绝对评价模式,既需要对运动成绩进退步程度的相对评价,还需要对学习态度进行定性评价。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从片面强调量化的误区中走出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

2.2.2拓展知识内容,提高知识含量体育教师以往知识结构已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为了适应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健身育人角度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出发,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组织形式和评价标准;同时又要掌握有关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现代体育教师知识结构应体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交融。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师在新的课程教学工作中触类旁通,游刃有余。传统体育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过分的“形式化”严重制约了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就是把教材中过分形式化的部分进行淡化处理;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尽量与实际相联系;让一些现代体育知识及一些现实生活中急需使用的体育知识尽快渗透到体育课本中去,把过时的不适用的内容删除。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项目太多和缺乏整合现象;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基于上述特点,一些传统方法已经不适合新课程实施,在新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会遇到更多依靠现有理论和教师自身的经验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求教师应关注社会变化、观念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更替和现代科学进步,从积淀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敢于否定传统的,不合时宜的理论和方法,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的理论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常教常新[5]。在日常实践活动中总结和反思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以适应新课程要求。

2.2.3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素质教学改革的主题是教师,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主要原子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体育与健康”课程无论是从教学目标上,还是课程内容、方法,考核与评价上对教师而言都是全新的尝试,尤其需要横向知识的广泛拓展,需要亟待提高自身能力。为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要树立新的理念,掌握体育科学研究的前沿知识,不断用新的知识调整、充实、优化自我,提高其自身的科研能力,为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3结论

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比发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上其内涵和外延明显扩大,适于现代人才培养的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提高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执行者,还是课程设计者。如果没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很难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应认识到任务艰巨和紧迫,并以此为动力加强学习,更新教育思想、优化知识结构;深入理解课程性质,在教学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吴晓蕾.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2(6):77-79.

[2]宋超美.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28-184.

[3]渠宝莲.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S1):55-58.

[4]潘绍伟,季浏,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2002(4):11-13.

[5]吴小毛.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探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123-125.

[6]赵兴.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理念的关注点[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33.

[7]李涛.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特点与功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26-27.

[8]王月华.试论21世纪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具备的条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3):32-33.

[9]范爱武,李迎春.论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4):11-13.

[10]黄春桥,许永刚.对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1):52-54.

作者:李成军

第四篇: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管理

摘要:新形势下,高中阶段属于学生学习重要阶段,本身学习压力较大,需要承担各个方面的身心压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心理健康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情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理念。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紧接着,立足实际,针对性的建立科学的实施路径,促进学生良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健康教学;心理健康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从健康的角度看,健康不仅仅是躯体上的健全,更为重要的是大众肉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真实的状态。高中学生本身就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情绪波动较大,甚至有的出现了叛逆的心理。与此同时,还需要承受学习方面的压力,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学校的体育课程也需要转变原有的单一训练理念,促进学生整体水平提升[1]。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那么就需要立足实际,合理的管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以期达到动态管理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育健康教育环境,在积极的优化下,保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如何避免学生出现消极的情绪或负面的心理?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如何发挥体育和健康教学的价值?就成为了当前,众多学者需要分析的重点。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的心理健康管理路径

(一)加强信息反馈,建立心理发泄教室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技术为不同的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的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此外,教师也可以结合专业的心理测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作出有效的判断。教师也可以建立德育小组,实时性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例如:教师使用信息化的方式,建立小展板,学生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将自己的心事展现出来,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情况,有效的回复,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达到心理引导的主要目的[2]。这些方式,都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的负面情绪,达到压力宣泄的主要地步。

(二)積极开导学生,构建教师指导体系

在当前的形势上看,体育教师需要结合现实的需要,将体育和体育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高中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阶段,外加上学习压力较大,叛逆和负面的情绪较大。此时,体育教师就可以结合现实的需要,建立专题活动,向着丰富多彩的方向实施延伸。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探究知识问题竞赛,保持公平的原则性,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保持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发挥心理疏导的主要价值和作用。紧接着,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一旦发现异常或者是存在潜在的因素,就需要及时的建立干预措施[3]。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身体情况、心理素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预防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出现。此外,还需要鼓励学生抒发对应的内心想法,加大沟通的力度,并且缓解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负面情绪,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放松,并且达到心理治疗的主要境界。此外,还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前来指导与干预,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三)打造积极的心理管理体系,组织健康有趣的课外活动

教师在制定心理健康发展方案的时候,需要以学生为本,打造信息反馈体系,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讲解预防心理障碍的知识,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打造教育指导体系。加强对学生亚健康心理的干预,建立动态监管体系。以班级为单位,发掘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以后的延伸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高中学生具有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有效的课外活动。例如: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趣味运动会等都可以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有效的放松,获得科学的调整。很多学生在赛场上尽情的表现自我,就可以在大众的视野下,获得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体会到运动的快乐,保持向上的学习状态。

(四)树立良好教师形象,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需要对身边的人或者是事物展现独到的额想法,并且树立阳光的形象。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保持热情、敬业、宽容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较为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此外,教师还需要积极的建立良好的学习品质,缓解高考所带来的压力,完成身心的健康法管理。例如:“八百米跑步”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游戏的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比赛中,介绍要领,让学生充分的缓解身心,释放自己的压力和情绪,完成高校体育和健康的融会贯通与管理,克服外界压力,保持健康心态。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有效融合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心理教育管理的重视程度。创新心理健康管理模式,优化过程建设,有效的增加约束教育,保持动态化的监管,加大团队的写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点奠定良好的基础。加强健康教育,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刘应梅.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逆向教学设计研究——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视角[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2019.

[2]黄健.共生体育课堂视域下"共生因子"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 No.439(06):206-207.

[3]张淑艳.基于拓展教育模式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对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9.

作者:刘阳

第五篇:浅议健康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摘 要】增强体质是健康体育最直接的功能,并能最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逐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要坚持“强身育人”的指导思想,建设新的课程体系,激发运动兴趣,贯彻“健康体育”的目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形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闲暇时把锻炼身体参加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

【关键词】健康体育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终身体育健康是生命存在的常态,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概念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可见,现代社会的健康概念包括三层内涵:一是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二是以精神情感为特征的心理健康,三是以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行为健康。正是在社会高速发展,全民健康意识增强的大背景下,大学体育也从过去主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转变为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学不仅要引导大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强调促进大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达到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逐渐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健康体育既是体育锻炼,也是大学生精神生活追求的一部分。“健康体育”思想的确立,指导着大学体育教育的变革,也促使大学体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化。

健康体育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重新定义,突破了传统的“健康”概念,把身体的健康与心理及社会适应紧密结合,注重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或生存质量。健康体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体育教育活动,促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降低生存风险,减少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大学体育是提升大学生良好身体素质的主渠道,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个性的重要阵地,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不提到健康体育,健康体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而人的健康是实现创新和创造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服务于社会的基本保证。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脑力劳动时间大大延长,体力劳动、身体活动的机会逐步减少,尤其是大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更多更长,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身心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纵观国内外现代体育教学,尤其注重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全面发展学生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健康水平,掌握健康体育知识和方法,养成终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为内容,最终实现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

健康体育的目标和功能

1.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健康体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大学体育教学应以强身健体为出发点,才能达成体育教学的长远目的,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就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形式,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竞赛与体育训练,对身体系统施以定量的运动负荷,促进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等发生系列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达成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增强,为生存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2.促进心智发展,调节情绪

体育教学,是大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活动,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协调自己的身体,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作准确的感知、分析和判断,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锻炼其敏感性和耐受性,从而调节情绪,改善其心情状态。在体育活动中,运动能使脑刺激强度得到变换,起到改善、调节脑功能的重要作用;而且运动中身体内分泌 “腓肽”的一种激素,被称为“快乐因子”,能缓解压力,让人保持平和的心态。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产生的腓肽效应能愉悦神经,甚至可以把压力和不愉快带走。

3.增强规范意识,提高人际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与他人建立关系,而人际冲突却是大学生心理适应中常见的问题。大学生离不开交往、交流、竞争和合作,这是现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与此类似的是在体育训练与竞赛中,人际间的互动十分频繁,既有冲突和竞争,也有合作和协商,还有体育竞赛的平等、公平原则等规范的落实,这些都是健康体育的重要功能。在运动和竞赛中,大学生学会了人际交往技能,学会了遵守规范和处理冲突, 逐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实现心理保健,获得支持的力量,同时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自尊、自信等多种心理需要。

4.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耐受性

竞争失败后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适度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就是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具有应对挫折的耐受能力,就会应对各种挫折环境,宣泄消极情绪,减轻精神压力,预防心理失调。竞争是体育的显著特点,体育竞赛的结果有优劣和胜负,自然有胜利后的愉快和欢乐,也有失败后的沮丧和痛苦,在体育运动和竞赛中经受的强与弱、胜与负客观结果和情绪上的跌宕起伏,以及所承受的生理负荷与心理负担,就是对大学生的磨炼与考验,需要极大的意志努力,学生的果断、忍耐、坚持的意志品质在其中得到培养,极大地提高他们应对未来挫折的适应能力。

健康体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贯彻和落实

1.变革指导思想,建设全新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由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向健全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健康体育是大学体育落实“强身育人”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大学体育教学要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需要改革原来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用性、较高锻炼价值的课程体系。应选择难度适中, 实用性、娱乐性强,易开展并且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体育活动,如体操、球类、有氧健美操、韵律操与舞蹈、传统养生运动、民间体育等。注重培养学生健康体育意识,健康体育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康体育意识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大学生能否增强身体素质,学会锻炼技能,形成锻炼习惯,促进心理健康,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培养运动兴趣并形成锻炼习惯,是大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学生的运动和锻炼兴趣,能让学生爱上体育课,乐上体育课,把健康体育和自己的生活、学习、将来的工作联系起来,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终身受益,最终实现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目的。

3.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之中

大学体育教学从掌握技术为主向娱乐健身为主转变,是大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重视娱乐健身教学并不是忽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而是寓技术教学于娱乐健身体育活动中,把体育知识、技能教学和丰富趣味、娱乐健身的体育游戏相结合,是体现大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践民主型的教学模式,享受运动乐趣,轻松把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大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会自我学习、自我设计、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地投身于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去。

4.注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灵活多样

贯彻健康体育理念,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教师不仅要加强教法研究,还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可根据自愿和兴趣的原则,组成学习小组,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结合,来满足兴趣和促进技能水平的提高,由小组决定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教师指导和协调,以改变依靠纪律约束,分步教学的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以诱导启发学生积极性为主要方法的新组织形式。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了自身体育健身的兴趣,课内体育健身教学能自然延续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到体验、熏陶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春.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健康[J].体育科学研究,2002,10(3).

[2]王献军.浅论高校健康体育课程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8(3).

[3]贾钧,吴歌.健康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02).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作者:王增良

上一篇:通信工程师职称论文下一篇:数控加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