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以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的综合发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无法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对自身心理健康有利的课程内容。对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感。

第一篇:大学心理学课程论文

军医大学《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针对空军军医大学本科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开设的《航空航天理学》是一门对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较高的课程,本文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性质和要求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和讨论,初步建立了该课程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对医学本科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航空航天心理学 教学模式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81401134)。

《航空航天心理学》是我校针对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学员开设的一门课程,课时的设置为52学时,内容包括航空航天环境与应激、飞行空间定向、飞行失误与飞行安全、飞行员与航天员心理选拔、飞行员与航天员心理训练、航空航天临床心理和航空航天工效学等内容。本文对《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做一简要梳理。

一、课程的教学性质和地位

《航空航天心理學》应用心理学的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对航空航天环境也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特殊环境对飞行员和航天员的心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作为我校的特色优势学科,《航空航天心理学》是航空航天临床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是航空航天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和解决航空航天人员心身健康、工作效率和生命安全等心理学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1]。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对《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学习,使学员理解和应用现代航空航天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的要求,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以及维护心身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医学和航卫事业奠定基础。

2.分类目标。

(1)基本理论知识。

①能够说出航空航天心理学发展简史、研究对象和研究原则;能够阐述航空航天活动特点及对从业人员心理要求;能够阐述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学科特性、职业适应性、主要研究问题以及使用心理学和航空航天医学的基本原理解释航空航天心理学的概念。

②能够说出应激理论模型、应激生理心理反应;能够说出航空航天活动主要应激源、应激特点、影响因素;能够阐述航空物理环境、作业环境、人际环境对飞行人员心理的影响,能够使用应激理论解释航空航天应激的对抗措施。

③能够说出空间定向的视觉与本体感觉系统、飞行错觉的一般特点;能够说出失重空间知觉特点与常见定向错觉;能够阐述飞行空间定向障碍的分类、空间定向的前庭感觉系统、飞行错觉的生理心理和发生机制、飞行错觉的预防和克服、飞行错觉临时停飞指征;能够使用感觉系统生理机制解释常见飞行错觉及其机制。

④能够说出飞行员失误的主要因素;能够说出航天事故主要人因与影响航天员可靠性的因素;能够阐述飞行失误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能够使用SHEL模型解释飞行失误的来源,使用事故链的概念解释飞行事故的发生过程。

⑤能够说出飞行员、航天员心理选拔的发展和现状;能够说出飞行职业对心理品质的要求;能够说出心理选拔的组织实施和心理学鉴定的一般流程;能够阐述飞行员和航天员心理选拔概念、飞行员心理选拔原则、预测效果评价;能够使用心理选拔的基本理论阐述飞行员心理选拔内容和方法。

⑥能够说出心理训练的实施阶段、心理能量与流畅状态、人际交往和心理相容性的概念、人际交往模式的测评方法;能够说出航天员心理训练的目的、原则与方法;能够阐述注意与应激的关系、提高心理相容性的方法;使用心理训练的原则阐述放松训练、表象技能训练、注意技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⑦能够说出飞行人员常见心身疾病、心理治疗方法;能够说出航空航天人员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能够阐述飞行人员神经症、飞行职业与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发病机制的关系和预防原则、飞行人员心理治疗方法的共同特点和一般疗法;能够使用飞行人员应激障碍、情感障碍和心理治疗的概念解释相关心理疾病。

⑧能够说出航天员能力和作用、航天器座舱布局、飞船显示器与控制器的特点;能够阐述人的特点和能力、飞机座舱布局以及显示-控制兼容设计特点;使用工效学基本原理阐述显示器和控制器的设计特点、人-机功能分配原则。

2.基本技能

①理解飞行错觉体验,如视性错觉、躯体旋动错觉等,并灵活运用前庭感受器受力的生理心理特点举一反三地分析其它类型的错觉。

②完成飞行相关基本心理品质的测量,如注意、智力、心理健康、飞行认知能力等,并完成其记录活动。

③组织心理训练,如生物反馈训练。

④组织航空航天临床电生理检测,如事件相关电位。

⑤组织航空工效视觉检测,如眼动。

三、课程的教学理念

1.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航空航天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与国家、军队总部的要求相一致。

2.教学全程要树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全程秉持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适应军队需要的人才[2, 3]。

3.教学内容设置上,除了让学员掌握航空航天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外,要突出课程的前沿内容,着重增强尊重科学、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求新、勇于实践的航医人理念,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学员的智力开发,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动脑设计、动手操作的科研能力。教学方法要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电子幻灯、视频录像、板书、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等多种传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积极性和潜能,进一步强化学员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开拓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5.在教学中以人为本,重视学员的主体地位。注重学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心的培养教育,强化学员为我国航空航天医学事业做贡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努力为我军航空航天医学事业和部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服务的优秀航卫人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员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教员通过各种方式使学员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学中,把时间交给学员,教员运用启发、提问、引导、总结等方法,通过学员自我学习、问题讨论、即兴发言等活动,使学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有意让学员根据所学的知识讨论分析具体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要有所用。如讲解科里奥利错觉原理时,结合半规管对角加速度的感受性生理心理特点,加深学员对感觉系统在飞行错觉中作用的理解,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要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课上给学员充分的自主权,大胆放手让学员自己去实践,通过自我测试和体验交流,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原理和操作,加强与实际航卫工作密切相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今后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培训基本技能。如心理选拔与训练的想定作用实验,要求学员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自行设计、组织完成实验内容,提高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教员在教学全程要明确学员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教学目标和要求。

四、课程的教学准备工作

鉴于学员对航空航天环境了解较少,因此,考虑以课堂讲授结合视频播放、模拟体验,讲解航空航天环境下的由于空间失定向、失重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布置课前作业、资料查询等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整体教学规划中,以航空航天心理学为框架,逐一讲授基础理论,并充分利用幻灯、视频、图片、举例和讨论等辅助手段,深入浅出地讲解有关理论,注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体验和以问题为中心,同时充分考虑了知识的拓展和前沿知识的介绍,指导参照相关课外书籍和影视作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征求学生意见,在教学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五、课堂授课设计

1.导入主题:通过视频、案例或图片等导入每次课的内容。 2.分析理论:对航空航天环境中常见心理状态等内容进行分析讲解。

3.讲解案例:通过案例、视频等揭示理论,讲解知识。

六、实践教学设计

1.传授技能:通过实践体验,分析空间定向分类,应激变化规律、人机界面交互,以及各种技能的理论基础。

2.强调知识、学科间的联系:授课中强调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注意联系其他相关学科,以及新知识的引进。

3.激发兴趣: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效带动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中接受知识。

七、讲授原则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1.讲授基础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合理取舍,注意知识点的分配,适当安排自学内容。

2.把握重点难点:在掌握了相应基础知识后,注重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解,使每次课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便于学生理解[5]。

作为一所医学院校,《航空航天心理学》原先是一门非主干课程,只针对五年制航空航天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受众面较小。2017年我校划归空军之后,学校提出了“立足空军、面向空军、突出特色、集约办学”的发展思路,《航空航天心理学》课程具备了新的历史使命。在军委总部开展“新时代办学思想大讨论”的实施中,我们计划将《航空航天心理学》作为全校所有专业本科学员的必修课程,使大家在基础学习阶段对航空医学和心理学有一个基本了解,便于将来在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是当今世界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军医大学始终贯彻习主席“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坚持把军队需求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军事医学人才。在传统的基础医学和特种医学的基础上,军医大学率先开展了心理学系列课程,其中军事医学心理学系承担的《航空航天心理学》作为重要内容,率先从理论和体系上探讨了课程的设置、教学实施的方案等内容,希望从基础做起,不断完善,全面促進医学人才素质,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心理学知识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参考文献:

[1]郭国明,中国航空航天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4:203-205.

[2]韩振峰,“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深层意蕴和现实意义[J]. 中国高等教育,2013,20:15-17.

[3]石中英,“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J].中国教育学刊. 2013,10:1-4.

[4]姜能志,王艳郁,孙宏伟.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75-76.

[5]崔光成.高等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6:52-54.

作者简介:

武圣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教学和心理测量研究。

作者:武圣君 刘旭峰

第二篇:大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评价

【摘 要】 行为主义者以理论的简洁性、可验证性、准确性作为理论评价的标准。而新兴理论视角在临近学科一致性,问题解决效率,理论视角积极等方面有优势。与之相对应,在大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对新理论视角的分析也应该结合对这些优势的介绍展开。

【关键词】 大学 课程教学 理论评价

20世纪90年代国内电子计算机开始大众化发展。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知识的传播早已不再是少数几个学派的事情。大量的新理论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机会对理论加以评价和选择。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也一样。如何介绍经典理论和新理论视角,这成了高校本科教学中的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行为主义者以理论的简洁性、可验证性、准确性作为理论评价的标准。所谓简洁性是指有限的表述能解释的现象(或事件)较多。可验性意指理论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检验真伪。而理论的准确性代表着不同人用同一理论进行预测时能得出相同的结论。以上评价标准影响深远,现在仍然是我们评价一个理论的重要依据。而新兴理论视角/观点在临近学科一致性,问题解决效率,理论视角积极等方面有优势。与之相对应,在大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对新理论视角的分析也应该结合对这些优势的介绍展开。下面以《心理学与生活》课程教学为例,介绍这些理论评价标准。

一、临近学科一致性

当代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较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主流心理学,表现出更高的多学科融合性。当一个理论作为众多研究结果的一种解释,在临近学科也被验证时,它的理论价值便被更广泛地接受了。

言语知觉的运动理论认为,在口语理解中,声音所携带的信息常常不足以让人们形成正确的言语知觉。对于发音器官运动的知觉也影响着言语知觉。也就是说,即使在听力完全正常的人身上,也存在着“唇读”现象。研究者发现,噪音环境中的言语探测可以被与声音同步的视觉线索加强,特别是当声音输入与视觉线索高度同步时。

这个在认知心理学领域被实验反复验证了的理论,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也得到了一致性的研究结果。这类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有一类神经元在以下两种情况下都会出现激活:1.猴子知觉自己的动作2. 猴子知觉他人的动作(看或听)。研究者称这种神经元为“镜像细胞”。镜像细胞的活动与基于目标的动作(运动)有关,而与得到该信息的途径无关(看或听自己的或他人的)。

如果我们将言语知觉理解为一种特异化的运动知觉,镜像细胞的发现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正常人言语知觉中的“唇读”现象。

在《心理学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从心理学的不同研究领域寻找支持同一理论的聚合性证据,这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地理解理论的内涵和不同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本身带来的知识的增长和理论的支持性证据一样有价值。

二、问题解决效率

体重的调定点理论认为,体内脂肪细胞会分泌瘦素。下丘脑有瘦素的受体。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增加时,瘦素水平升高,下丘脑的调定点的水平下降,随后食欲下降,脂肪贮存量减少。用高脂血症小鼠作为被试,研究者发现瘦素可降低高脂血症小鼠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肥胖的发生与瘦素受体信号传导功能减弱、婴儿期肥胖、心理紧张度过低、冬季气温下降等因素有关。

基于这一理论观点设计的健康保持计划对单纯性肥胖的防治有较高的问题解决效率。综合运用定量饮食(包括冬季)、有氧高灵敏度运动、避免婴儿期肥胖和保持适当的心理紧张度等方法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肥胖。

相反,单纯使用控制饮食的方法减重对健康的影响较大,并容易引发贫血。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但在《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授课中,教师必须打破研究中的学科界线。结合某一理论的应用价值来对其进行介绍,可以引发学生对新兴理论视角理论价值的深入思考。

三、理论视角积极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童年期的经历决定了我们成年时的人格。尽管这一理论观点现在仍被一些精神分析师所采纳,但积极心理学却为我们指出了更为积极的视角。通过重新分析支持早期经历巨大影响的研究,塞利格曼告诉追求幸福的人们,过去的事情不能决定你的未来[8]。没有必要将自己桎梏在过去。相反,我们应该用心体验和欣赏过往的美好,并抓住现在的幸福。这更能帮助我们得到平静和满足的生活。

有研究者用经验取样的方法对成年早、中、晚期的情绪发展进行了跟踪研究。研究者发现,尽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成年早期和中期积极情绪的比例仍呈现出平稳上升的主要特征。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成年早期、中期还是晚期,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都高于青少年时期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研究者用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并提示了对正性情绪的选择性加工的积极作用。

支持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的研究者认为,人类是唯一的一种能监控时间(包括生命的时长)的物种。这种监控可能通过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方式进行。目标总是在时间背景下设定的。

因为所处的生命阶段与生命中所剩余时间的多寡相联系,所以在不同生命阶段,人们会有不同的目标。正是生命目标的调整使得人们即使到了成年晚期仍然选择地对正性情绪进行加工。这使得成年晚期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仍高于青少年时期积极情绪所占的比例[9]。

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流行相类似,当代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也是学界对心理学未来研究方向的重新把握。这种在理论视角上的及时调整应该被一线的教师敏感地觉察到。心理学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新兴的理论视角融入《心理学与生活》课程的教学中,并引导学生对其理论和应用价值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鹏志,冰马.科学理论评价标准的流变[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02:152-157.

[2] 艾森克,基恩.认知心理学.高定国,何凌南.第五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5.

[3] Devergie, A., Grimault, N., Gaudrain, E., Healy, E. W., & Berthommier, F. (2011). The effect of lip-reading on primary stream segregation.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30(1), 283-291.

[4] M. S. Gazzaniga.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周晓林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11:244-245.

[5] 陈伟强,刘佃辛,许志勤. 瘦素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胆固醇含量的影响[J].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3,02:103-104.

[6] 王忠霞,董辛尧,闫肖卿,李宁,杨莉莉,刘雪枫,艾华,高竹琦,王淑翠. 运动员减重对健康的影响及补充减重营养食品的效果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1999,10:55-56.

[7] 冯毅果.下丘脑体重调定点和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87-89.

[8]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辽宁沈阳: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75.

[9] Emotional experience improves with age: Evidence based on over 10 years of experience sampling. Carstensen, Laura L. Turan, Bulent Scheibe, Susanne Ram, Nilam Ersner-Hershfield, Hal Samanez-Larkin, Gregory R. Brooks, Kathryn P. Nesselroade, John R. ; Psychology and Aging, Vol 26(1), Mar, 2011. pp. 21-33.

作者:李巍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以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过于关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和道德素质的综合发展,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无法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对自身心理健康有利的课程内容。对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从中挖掘自身潜能,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内涵概述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疾病,强调人们应该在生活中发扬传统美德,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同时,积极心理学还提倡人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打破外界的负面干扰,以积极的眼光看待问题本质,从而收获更多的快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加强学生对负面意识的心理抵抗力,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保持心理环境积极、健康,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社会锻炼中发现他人身上的良好品质,并以积极眼光看待问题,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抵触。积极心理学理论包含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内核精神,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强调打破人们心理的悲观意识,以健康、积极心态面对未来。实际上,即便是心理没有问题的大学生也会存在行为方面的问题,或是心理品质的偏颇,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根本目的并未打破人们行为习惯,而是以正确的行为、心理来探索事物本质,致力于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挖掘自身潜能,以自信的态度去创新、创造,从中体验更多幸福和快乐。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帮助青少年有效避免负面心理状态对行动的干扰,因为大学生接触群体都是身边的教师、同学和家长,他们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事情,从而需要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学生营造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不断加强对积极心理的认知,从而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来看,多数教师都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验课程,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教育效果。同时,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没有结合实际案例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逐渐产生懈怠心理,更加忽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

课程内容不够全面

部分大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并未面向全体学生,只是针对性选择一些心理存在消极情绪、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进行诊断教育,而对于一些心态健康、正常的学生,高校教师只是为其讲述一些理论性知识,从而不利于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也导致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价值被逐渐削弱,教师没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的培养。

教学内容不够集中

高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以院系师资情况而定,部分院校侧重于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人际交往关系,部分院校侧重于如何帮助学生管理自身情绪,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内容差异较大。同时,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课程中,一些教师注重考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成果,一些教师惯用于心理专题讲座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正是因为高校无法正确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导致教师缺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参考数据,更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路径

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

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首先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制定合理教育目标。在美国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很多人认为在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后人们可以从中掌握体验幸福的方式,加强心理负面情绪抵抗能力。对此,高校也可作为参考意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借助积极心理学理念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难题,促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合理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心理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写作能力等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在反复验证和探索中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例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手,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写一份分析报告,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行为性格、性格品质与他人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学会知识后,可以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知识的成果,从而加强对正确心理状态的认知。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确保学生理论知识足够丰厚,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验课程,借助心理健康网络测试的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自我心理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環境。

明确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教育原则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引方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大学生构建健康的学习环境,首先需要从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为教育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导向,教育原则以帮助学生体验积极的生活、学习为核心,从不同角度加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幸福体验感。对此,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首先需要树立积极、健康的教学观念,从大学生精神意志、道德品质、情感态度、社会认知等为切入点,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优良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大学生具备以上几点要求,才能够在社会发展中更加顺利。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帮助他人、互相帮助、帮助自己,以此为规律贯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性。

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自我发现

以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接受理论知识情况,并未重视学生是否能够将其内化为自身实践能力,教师也只是根据教材内容准备教学教案,通过课后作业、定期心理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虽然部分心理健康教师也会开展一些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学习体验,但在设计教学活动流程、活动主题等方面过多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知知晓应对活动过程,心理环境并未发展太多转变。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首先需要转变当前教学形式,不可以过多强调学生是否完全理解理论知识,或是通过相关训练来培养学生具备积极、健康心理环境,而是要鼓励学生不断创新、探索,从中发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感,让学生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中充分体验到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能够在课后期间实现自主学习,其中不仅包括教师所讲的心理健康知识,还有关于学生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和理解,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积极的品质和健康的心态,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品质。

结 语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首先需要教师转变以往教学观念,丰富教学课程形式,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的方式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青,宋传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 高教学刊,2017(05):88+90.

[2]李志勇,李艳玲,徐瑞环,李相南.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19(03):51-54.

[3]吕利敏.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策略[J]. 科教导刊(下旬),2020(01):171-172.

[4]胡敏辉,涂巍.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2):25-26.

作者:岳雪

第四篇:大学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管理对于任何个人及组织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管理学》在各大专院校本科经管类专业常被定位为核心专业公共课。在课程备受重视的同时,我们也需认识到教学中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本文就《管理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再走向全球经济,宣告了中国企业家依赖权利管理企业历史的结束。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表面上看,国外公司能够成功凭借的是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畅通的渠道等等,实际上,完善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他们制胜的核心竞争力。管理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一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各大专院校开设管理学课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管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普遍成为经贸、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类等各专业的必修课程。

一、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

尽管管理在企业经营和组织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被各界人士广泛认同,但具体到大学的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管理学通常被定位为公共专业课程,只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大一学生从心理和思想上都还没有达到学习管理学应具备的成熟程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管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太远,即使毕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是被管理者,因此,管理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在学生消极学习态度下,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最终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教材内容通常是繁杂且理论性过强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是对管理学科理论知识的高度凝练,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交叉学科,管理学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内容多且比较零散,没有十分清晰的逻辑关系,刚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学生常常苦于不知从何下手,采用何种方法掌握如此多的繁杂、差异性强的知识点。另一方面,《管理学》课程本身不是操作性课程,教材完全以理论讲解为主,如果在教学中还是照本宣科,以纯粹理论讲解为主,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将会是一场催眠的过程,无法达到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学时压缩,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

目前多数大学本科教学都存在一个学时压缩的现状,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已经无法按时、按需授完所有的教材内容,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过多地強调学科的完整性,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没有突出的重点,同时缺少深度。

4.教学方法单一,难以适应大学本科教育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采取单一讲解法。90分钟的课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的听,时间久了难免造成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的结果。

另外,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不应是简单的由板书转换为PPT表达,而是教学内容、方式的综合改变。

案例教学更是目前比较时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谈到教学手段改革时,言必称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云云,但实际上却是案例多多,含糊不清。管理的应用极其广泛,可用案例随处可见。如果不加删减,则会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使得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大学本科管理学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应对方法

1.从学生需求出发,实现教学和学生学习目标的统一

作为教师应该让自己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有机的统一起来,首先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引导他们的需要,来寻找二者之间的切合点。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管理学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现实性和有用性都是学生对一门课程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前提。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观点普遍认为大学课程的开设要么与现实脱节,要么徒有时髦的称呼,教学内容理论繁杂,缺乏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观念,虽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尽管他们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大多数从事的可能是被管理工作,作为被管理者,了解管理者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益处多多,考虑问题已经是站在高起点,能够全面分析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赢在出发点。

其次,管理学同许多学科如经济科学、技术科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联,吸收和运用与之有关的研究成果。因此,它也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科学,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能够帮助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初步实现学生尝试性地运用理论去解决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要修正学生错误的人生价值观,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师讲授《管理学》的直接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间接的通过在教学中融入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既可在根本上促进《管理学》课程的吸收,又可实现学生健康人品的塑造。

2.根据现有教材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现有大学本科的管理学教材多是按照管理职能为线索编制章节,由于课程本身特点,内容繁杂,概念理论之间关系缺乏逻辑性。加之,现在各大学教学课时都在压缩的现状,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突出重点,明确各章节之间的联系,通过互动式教学方法改善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大学本科教育应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位。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

常用的教学手段包括日常的面授辅导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课堂教学以PPT为主,有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务,在原理的阐述和案例的列举中要多联系实际,使之既忠实于学科原貌,又通俗易懂。

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内容可以来自网络、新闻、以及各种音像材料。选择案例后不能只讲故事不讲因果,学生可能非常有兴趣的看完了相关的故事与影视内容,却不知道老师让了解学习的是什么。案例只是开始,分析才是重点,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多给学生接触实际、动手分析的机会。

互动式、参与式学习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老师作为教学规则的提出者,可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了解要讨论的公司的远景、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其优缺点,引导学生自己开动大脑,运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课堂讨论,会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结论

教学过程中只有让教育的重心由老师“教”转向学生“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这也是我们进行管理学教学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铁艳:浅谈会计教学. 今日科苑. 2009年.7月. 14期. 北京:今日科苑杂志社,2009年

[2] 潘建林.管理学教学之我见. http://jpkc.ywu.cn:80. 2007年.4月.18日.

作者简介:

李楠 (1970.8---) 女,毕业于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会计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作者:李 楠

第五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在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嵌入积极教育的理念,构建积极导向的课程体系,实践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就业团体心理辅导形式。以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最终促进大学生挖掘自身潜力,自我成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就业指导课程;大学生;探索

随着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近年来,因就业问题引起的大学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常见,甚至发生自杀悲剧。2007年《大学生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寻求职业发展,培养潜力和创造力,以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索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寻找个体潜能。这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一致。此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析如何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育。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指导课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就业教育差别很大。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就业心理模块知识陈旧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背景、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和就业所需表格填写训练等。各个高校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武沁宇等研究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缺乏与学生专业课程衔接,难于提高大学生实际就业能力[1]。较少高校有专业心理老师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心理调适等。与心理有关的内容知识基本无更新。

(二)课程倾向于职业技能培训,忽视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引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多倾向于传授求职技巧,如介绍信、推荐信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而较少涉及学生的价值观导向、就业心理调适和积极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首先会在心理上有一些变化。受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等影响,加上就业竞争激烈,多数个体易表现出焦虑、失落等心理表现。张弛等调查522名大学生,76%认为“最让自己感到紧张和忧虑的事情”是就业问题[2]。由于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情绪容易波动,耐挫力弱。在面对就业压力或受挫之后,找不到合理方式应对,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甚至自杀等危机事件。

(三)课程实施形式单调,缺乏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定位是一门指导性强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实践和实际操作,且需要根据大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较多学校就业指导课成为理论课的讲授,学生配合度不高,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大一到大四所讲内容没有变化。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以一名老师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上大课的模式为主。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近年,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认为心理学不仅仅是对创伤、缺陷和疾病等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帮助人类去发掘潜能和力量,使人们更幸福、快乐,并得到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不缺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如仲尼、左丘、韩非子等都是在逆境终成事业。其积极的思想都可以为大学生学习和内化。

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宗旨主要是发掘学生潜能,增强积极的人格力量,显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赛里格曼教授以“每天记录三件好事”、新的署名力量、感恩拜访和大笑练习为内容,发现这些练习能最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生活态度,甚至影响到人生态度和工作信心。有研究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到抑郁症治疗、医学教育和企业管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探析

(一)嵌入积极的教育理念

《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重要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当前“就业难”问题除了就业人口基数大和专业限制外,与大学生自身依赖性强、逃避进入社会、耐挫力差、自卑心理等有较大关系。英国哲学家拉金斯提到“年轻时代是培养、希望及信仰的一段时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态需要从入学开始,贯彻整个大学生活。在教育过程中将责任意识和感恩结合起来,教会大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

(二)构建“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随着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严峻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从入学开始承受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积极导向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仅要吸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要考虑不同阶段特点和实践性的特点,每个学段有其特定的教育内容和任务。大一大二阶段应该以“择业指导”为主,主要包括认识自我、优势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大学新生处于适应期,心理波动比较明显,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此阶段重点在于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解决现实困惑,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应对,引导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潜力。第二阶段应该以就业指导为主。学生掌握就业指导知识外,鼓励学生实践,通过调查走访、案例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对就业的积极心理体验,鼓励学生创新自己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强化互动,学生参与教学,如运用霍兰德职业能力测验(MBTI)认识自己的兴趣和性格特点。

(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大学生就业团体辅导实践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教育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学生自我成长的经验。体验和参与式学习是完成这一体验的重要途径。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提出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群体参与的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新模式[3]。设计活动依据“幸福”三因素理论,包括积极的情感、积极的参与性和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三部分。团体辅导的内容包括培养积极情绪、积极的应对和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品质。按照这三个内容进行具体的活动形式。如“寻找自身优势”、“三件好事”、“感恩探访”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尚处于开发和探索阶段,对于授课老师也需要扩宽思路,在现有体系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探索新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服务到大学生群体。(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 武沁宇.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4.

[2] 张弛,刘鹂.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79-780.

[3] 郭玉芳.团体积极心理治疗对在校护生抑郁及睡眠质量的作用[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4.

作者:刘勉

上一篇:大学生会计信息化论文下一篇:大学教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