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签理论的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闲散青少年, 是指16周岁—25周岁“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的青少年, 他们“达到法定入学年龄, 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 在社会上游荡, 家庭无力管束、学校放弃管教、社会难以管理”[1]。又被称为“NEET” (“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三无”青少年、社区青少年、啃老青少年等等。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局面———其中, 初次犯罪的青少年中, 有60%处于闲散状态;再次犯罪的青少年中, 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达到69%[2]。究其原因, 被过早的贴上“坏孩子”、“不良青少年”等标签, 融入不到社区生活中, 感受不到社会对他的接纳与认可等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 探讨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影响, 从去除标签角度预防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标签理论看贴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标签理论 (Labeling theory) 是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从这个理论分析社区闲散青少年的犯罪, 可以认为:被贴“标签”的社区闲散青少年最初的行为不一定是有问题的, 但是由于被贴上有问题或不良的“标签”使他的行为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 最终使其可能发生犯罪行为。因此, 预防犯罪的有力途径就是要对其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社区闲散青少年恢复为“正常人”[3]。

从标签理论看, 贴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会引起社区闲散青少年心理失衡。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据埃里克森的理论, 他 (她) 会面临同一性VS角色混乱的挑战, 急需得到周围人群对他的认同。当不被认同时, 会“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他宁做一个坏人, 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 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 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因此, 当社区闲散青少年被贴上他不能接受的标签时, 他 (她) 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情感障碍, 出现心理健康失衡, 给未来的犯罪行为埋下伏笔。

第二, 会引起社区闲散青少年自我放弃。在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 当社区青少年被直接贴上“犯罪者”的标签时, 他们的自尊就会受到伤害, 甚至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变态而变得缺乏自律性, 无法修正自己的行为。北京工业大学法学博士、团中央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张荆曾说过, 社会对确实存在有一定问题的青少年贴上不良标签, 往往会刺激或促成了其恶性转化。因为被贴标签者这时出现了“逆反”心理, 认为自己修正行为的机会由于被定性而消逝。所以“破罐子破摔”成为他们证明自己无辜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标签强化了他心中的“恶”, 使他的行为不能被修正, 而越来越接近别人给定义的“标签”。

二、基于标签理论的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

(一) 家庭给社区闲散青少年贴上隐形标签

从标签理论看, 家庭给社区闲散青少年贴上隐形标签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一个人从未成年期走向成年期, 对自我的认识常常是通过“镜子里的我”———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诸多评价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认知。尤其家长的“望女成凤”、“望儿成龙”心理, 会使个人的优缺点被无限放大。家长有意识的重复及言语中、行动上带出来的对社区闲散青少年某些正常行为的过激反应, 会使社区闲散青少年感到自己不被理解和接受。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养成教育又使他们对自身认识不足, 眼高手低, 久而久之, 这种隐形的标签会促使社区闲散青少年无所事事状态一直存在。

(二) 学校、社区对闲散青少年的不正常看待

从实际情况看, 造成社区的闲散青少年“不在学、无职业”状态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可能:学习不好或家庭困难, 无法升学, 就业存在一定困难;有一定学历和技能, 但或者沉迷于网络, 或者沉迷于“啃老”, 不愿找工作;有犯罪前科, 以前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不管是基于何种原因造成的“闲散”状态, 他们都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易显露害怕孤独而集群这一显著特征。他们的任何行为, 包括正常和不正常行为都可能会被质疑而不被认同。这将使青少年在情感上愈加空虚和缺乏安全感, 从而成为越轨行为的基础。

(三) 集群群体对闲散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闲散青少年集群群体的组成成员大多拥有同样的处境、价值观、爱好、社会地位等等。集群群体对闲散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个别不良行为习惯易形成“示范作用”。据社会学习理论, 社区闲散青少年会在其所在的集群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特别是当闲散青少年被贴上标签, 感到被社会隔离, 成为社会适应困难者时, 一旦他们当中有人通过恶劣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平———他就会被观察和模仿, 从而对其他社区闲散青少年有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影响整个群体所有成员的社会认知和行为习惯。而且, 青少年的亚文化特征, 使他们具有明显的“反叛性”, 过分注重“江湖义气”。这给走上犯罪道路埋下伏笔。

(四) 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漠

闲散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淡漠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 特殊的发展时期。青少年期是树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阶段, 思维和认知都处于不断完善状态。他人的思维和话语常常影响并决定了青少年的思维定向。当他们偶然出现了偏差行为, 继而被贴上标签, 容易认定自己就是他人界定的越轨者。第二, 社会评价的因素。当前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组织对青少年评价体系过分注重学习, 不注重品德和思想。这使他们只能接受少量法制教育, 法律知识匮乏, 法制观念和意识淡薄。即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妨碍他人、伤害他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当被轻易的挑唆和误导, 出现激化行为, 最终产生反社会的越轨行为。

三、基于标签理论的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预防路径探索

(一) 家长通过正念训练来改善与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关系

正念训练, 是指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现在和自己, 即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及不做判断。对家长的正念训练目的是舒缓家长的压力、调节家长的情绪。当家长过分关注闲散青少年时, 青少年行为被概念化, 尤其通过与他人的对比、评价, 家长往往失去了对孩子行为改变的觉察, 失去了鼓励孩子、改变孩子的最佳时机。通过正念训练, 家长能够对孩子的各个敏感期予以觉察, 不以外界的评论、自己的恼怒来判断孩子的成长, 不去否定孩子, 使其在各方面出现积极学习、准备的人生态度。即青少年偶然出现初级行为偏差时, 给予其重视和关怀及正确的教育和指导, 引导其健康的成长发展。

(二) 学校和社区有条件地接纳社区闲散青少年

心理咨询师认为:对他人的厌恶常常是一种“投射”效应, 是由于自己曾经有过或者经历过这个缺点才对拥有这个缺点的人进行批评。学校和社区正因为熟知具备某种缺点的青少年在未来会很高比例的出现各种不良的可能性结果, 所以才自动自发地在闲散青少年出现种种问题行为之后所做出自动防御。从青少年角度分析, 这种防御会严重损害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情感, 给他们的一生都造成严重影响, 也给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带来不安定的隐患。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 学校和社区要有条件地接纳社区闲散青少年。有条件是指根据学校和社区实际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情况, 确定帮扶、辅导青少年的范围。学校和社区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尽可能多地在学习、思想道德、品格、就业、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等方式给他们以辅导, 尽全力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高尚的思想品质, 成为拥有满满正能量的个体。

(三) 尊重青少年文化, 给予社区闲散青少年更多鼓励关爱

青少年的亚文化现象使其兼具积极的和让社会烦恼、不安的特征。对于这种文化现象, 社会应予以尊重。首先, 对待他们的各种行为, 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和规则去定义, 而是要从多个角度聆听他们的声音。其次, 我们要认识到青少年期既是人生的“风暴期”, 也是“再生期”, 许多被贴各种标签的社区闲散青少年, 身上也有充满正向发展的力量———前提是要帮助他们度过自身的认同危机, 建立自我发展的信心。

另外, 社会应给予社区闲散青少年更多鼓励和关爱。基于标签理论, 当社区闲散青少年出现初级越轨行为并被贴标签时, 他们有两种反应:修正标签反应和顺应标签反应。也就是说他们可能会出现修正行为, 去证明社会对他们的认识是错误的、不正确的, 或者产生逆反心理, 成为标签所定义的人物。所以, 社会应给予闲散青少年更多鼓励和关爱———他们会意识到社会是关心他们的, 没有抛弃他们, 他们将有极大可能性向修正标签行为的方向发展。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缺少情感关爱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恶劣影响。所以, 社会建立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关爱机制, 提供各类社区闲散青少年需要的闲暇场所, 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以各种方式展现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关爱和重视, 使他们充分融入和谐发展的社区环境当中。

(四) 对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全面的辅导, 加强法制观念建设

青少年时期, 需要加强全方面的辅导, 尤其是思想道德品格的辅导、心理及认知辅导、生涯发展辅导和生活及人际交往辅导等。通过对社区闲散青少年进行全面辅导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同样的, 也需要加强法制观念建设。首先, 家庭教育中应对其进行正确的是非观教育, 明白哪些事情是正确的, 哪些事情是错误的、必须禁止的。其次, 学校教育中, 面对他们在日常学习、成长中遇到的问题, 应对其灌输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培养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通过案例让他们明白如何保卫、捍卫自己的权利, 懂得保护自己。再次, 社会生活中, 社会团体或组织应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 以各种幽默风趣的漫画作品或其他的适宜年轻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教导他们如何遵守法律法规, 当发生被误导或者被诱导犯罪时, 应该进行怎样的自卫措施和正确解决方式。通过这些措施, 使社区闲散青少年懂得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识, 做任何事情时, 不盲从、不冲动, 做之前已经深思熟虑, 并已咨询老师、家长等的意见, 避免被轻易教唆和误导。

摘要:从标签理论来看, 贴标签行为对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标签理论分析造成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家庭给社区闲散青少年贴上隐形标签;学校和社会中的不正常看待;集群群体对闲散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社区闲散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些原因, 对预防社区闲散青少年犯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标签理论,标签,闲散青少年,青少年犯罪,去标签

参考文献

[1] 杨晓菡.论闲散青少年的现状、成因及社会工作介入——以辽宁省鞍山市为例[J].法制与社会, 2015, 2 (04) :171-172.

[2] 青少年犯罪时多处闲散状态专家吁完善社会保障[N].法制日报, 2013-10-02.

[3]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上一篇:新装修室内甲醛含量释放速率研究下一篇:文化自信与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