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同课异构

2022-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什么是同课异构

谈高中历史教学“同课异构”活动中最应“异”出什么

摘 要:当今高中教学研讨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各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些活动规模也逐渐扩大,影响和效果极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多种形式、不拘一格。我个人始终认为:可以有一节好课,但不可有一种所谓好的模式。因为我们都知道,高中教育,学科不同,每个学校的学生状况各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由于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知识深度和难度又不同,这就决定了即使曾是真正的一节好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变化有所调整。包括课堂形式、授课容量、师生互动的范围和内涵。

关键词:同课异构;多极化;国际格局

当今高中教学研讨中,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高中各个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些活动规模也逐渐扩大,影响和效果极好。这种教学思维和智慧的碰撞,如果站在当今高中教育改革的高度来讲,我认为“同课异构”这四个字是极富创新和引领作用的。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本来就应该多种形式、不拘一格。我个人始终认为:可以有一节好课,但不可有一种所谓好的模式。

因为我们都知道,高中教育,学科不同,每个学校的学生状况各异,即使同一学校的同一年级的同一学科,由于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知识深度和难度又不同,这就决定了即使曾是真正的一节好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变化有所调整。包括课堂形式、授课容量、师生互动的范围和内涵。

所以,如果把一节好课主观地固定为一种模式,便难逃僵化、呆板、丧失活力的命运,甚至成为一种误导。但应该而且必须学会借鉴,学会取长补短。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的内容属于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第三节,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个专题的最后一节。《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从教材内在关联上说,属于前一节内容的一个重要的结论。前一节的内容是《新兴力量的崛起》,倘若一定要多加一点的话,就是伴随着苏联大国的解体,这一趋势明显加强了。

如果把本节课的相关知识表面化讲解,就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只需74个字即可: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形成、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可见,本节课的内容,对于我们授课者而言,清清楚楚讲下来,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也恰恰是因为貌似简单,又使得本节课真要讲好,拿捏准,又是很需要冥思苦索的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涉及的内容是发展中的国际格局,离我们这些普通人,离我们的学生的确有些太显空远,况且设定的是复习课的课型,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相关知识,站得高、看得远,用大的视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同时又不能空对空,高谈阔论。

同时,这也决定了老师在课堂上驾驭起来,不可能演绎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般的浓烈氛围,而只能静静地如雪域高原上的干枝梅,幽香淡淡影疏疏,平淡中孕育出神奇。

很多老师在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时过于注重表面的教学形式。如教态、教学风格、导入新课、驾驭课堂技巧、教学设计花样、师生互动热烈等,看似课堂活跃,但无深刻性。

信息的发达,网络的便捷,有关多极化的基础知识,学生们掌握的几乎不亚于我们老师,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我们。所以我们教师无需占用很多时间。

也恰恰这个原因,此时的课堂,就特别需要老师具备把握多极化中,学生欠缺的大眼光、新角度的智慧和能力,着重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深度。像小姑娘梳头一样,看似随意其实特用心地搭建起各种平台,引导学生进行不间断地理性思考。避免在知识的层面上反反复复,避免让学生的思维困扰在“中国在强大、我们很自豪”的圈子里。

实际上,我们过于強调了学生熟知的东西。我不是反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无论如何,由一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发展成了世界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都是值得国人骄傲的,我是想强调,面对成就而自豪,人人都会,无需别人教。

其实,多极化在发展也在振荡,我们的国家真真切切地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包括经济发展中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贫富悬殊、环境破坏、资源枯竭、人口数量过大、人均排名滞后、国际势力搅动钓鱼岛、南海摩擦不断、台湾迟迟未归等等。

这样,我们就有血有肉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实现了生成问题的新高度。不要忘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培养学生内心的民族忧患意识,往往会比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重要百倍千倍。

中国商海精英马云的座右铭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的晚上。”

可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应更加注重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让师生都能领悟到不同老师的大智慧和大视野。

作者简介:

周立军,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一中。

作者:周立军

第2篇:同课异构

《英语学习》微信群第13期的微信谈讨论主题是“同课异构”,主持人和几位嘉宾首先探讨了开展同课异构原因、如何开展以及同课异构的特点,然后再辅以真实课例,展示了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后讨论了开展同课异构应注意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讨论过后,群内的老师热情不减,继续讨论了同课异构与展示研讨课的区别等问题,我们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同课异构总论

1. 为什么开展同课异构

任庆梅: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课”是核心、基础和灵魂;“异构”则强调变化、选择和发展。教学规律和教学内容的共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同”,具体教学因素(如教学环境、学生水平等)和教师个人教育智慧的不同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呢?这主要从教师的教育智慧形成说起。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决定教师教学行为的关键,乃至根本,每位教师背后都隐藏着具有其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智慧。从形成条件看,教育智慧来自于教师所接触及领会的教育理论、教育知识、教学方法、自身亲历的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实践及问题的反思与批判等方面。尽管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任何普适性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但是任何教师都有一种居于方法或者技术层面之上的教育智慧,促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对教育现象以及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从而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因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被视为凸显教师教育智慧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不再是仅具备技术性与操作性的“教书匠”行为,而是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一线教师也不再是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被动接受者与执行者,而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与积极创建者。正因如此,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参与兴趣。

宋蕾:同课异构的形式有不同的层面和范围,最常见的是教师教研活动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优质课比赛也可以作为同课异构的研究素材,另外还有校本教研的同课异构,个人层面的同课异构等。

伊永贵:事实的确如此。同课异构展现的教师个体的教学思路,折射的是教师个体的教育智慧,不可完全复制或者照搬。各位同行可能不太明确概念的内涵,同课异构?还是同课异法?我认为,从老师的自身特点和教育智慧谈起,一百个教师,上同一堂课,就是一百个同课异构的案例。

任庆梅:是的,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智慧都体现出自身的个性化特点,如教育理念、教学经历、个性特点等。

张志清:同课异构以不同形式存在于教学教研中,比如学校层面、教研层面、优质课层面等。就学校层面来说,在同一天同一个学校往往就可以听到不同的教师上课的内容(教材单元课题)相同,但是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却有所不同。同一个集体备课组,通过集体备课,然后再到个人实际课堂教学实施,也会是“同课异构”。原因显而易见:一是每个班级学生的学情、水平、学习习惯和方式不同;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角度和水平不尽相同,甚至还关系到教学风格的不同等等。

就教研层面看,由于各区市、城乡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不同,在实施同一版本同一单元内容的课堂教学时这种“同课异构”更明显。因此,跨区域的教学交流、城乡交流,乡镇学校的教师与城区学校教师就同一个教学课题进行教学,这个层面的同课异构,目的是“交流”,通过交流引导老师们了解两位教师在哪些方面“异构”了,从目标设计,过程设计,活动设计到实施,效率和效益等进行对比,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是平时教研和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之一。

从优质课比赛层面看,经常是每上午、下午(各4节课)同一个课题,参加比赛的教师实际上是在同课异构。

2. 如何开展同课异构

任庆梅:如何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呢?事实上,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主旨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对学生群体的充分了解,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构想,并将构想通过理论引领、同伴互助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历经“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螺旋式上升的认知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可用流程图表示(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流程图尽管无法完全反映出现实课堂的生动、鲜活与精彩!但可作为各式同课异构活动的凝练及概括。

如图1所示,同课异构既包括静态的理论内容构成维度,也包括动态的教学实践构成维度。理论维度具有概括性和理念性特点,任何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是教学思想的具体化,反映出教师对语言及语言教学的认识与把握。但如果仅仅如此定位,就可能使同课异构流于空泛的理论层面,无法实现前沿的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科学检验与合理转化。静态的理论维度是动态的实践维度的反映,理论内容构成来自于对动态活动构成的认识、研究与升华。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应注意通过实践活动检验和修正相关教育教学理论,而不是对理论的机械运用,必须考量到现实教学条件及特点,从而构建更加符合具体教育环境、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智慧,这一点是我们从多次活动中总结的切实体会。

3. 同课异构活动有哪些特点

任庆梅:顾名思义,具体来说,同课异构活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风格四个方面。

首先,殊途同归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国家课程标准,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落实者,课堂教学则是以实施课程标准为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实践活动。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运用教学智慧对目标进行合理结构,以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但教学目标必须体现课程标准,任何脱离了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活动,无论设计如何精妙,都是低效乃至无效教学。

第二,求同存异的教学内容。教材体现的也是国家课程标准,并且提供了主要教学内容。有些老师习惯于被动地按照本宣科的路子开展教学,从而导致自身逐渐失去二度开发教材的创造力。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基于学习目标确定主要内容后,应根据学生的水平、现有的教学条件等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或者拓展,也可以重新设定内容呈现的顺序,借助于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结合的方式多方位呈现教学内容。

第三,异中求同的教学结构。尽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不同,但教学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阶段特点,总体上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收尾总结三个阶段。同课异构活动倡导教师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所在的教学环境产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开展充满个性化智慧色彩的教学实践,但应遵循基本的教学结构,以避免教学结构安排中的无序或混乱。

第四,异彩纷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个人性格、生活阅历、教学信念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同课异构活动承认教师的个性化教育智慧特点,倡导教师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采用体现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鼓励教师观摩和反思同行授课,长善救失,相互借鉴,激发自主发展意识,对教学实践进行反复思考与尝试创新,形成对日常教学工作长久而稳定的动力,逐步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

宋蕾:“同课”,是教学目标、授课年级、进度、话题或课名相同,是为了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或者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发展。“异”展示的是教材和教学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创意,是教学环境基础上教学设计与活动实施的差异。

这两天看了几篇文章,天津的张宏丽老师说的好,研究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应把研究的视角放在“认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解异”,“认同”与“解异”的过程就是研究。“解”构建的最终目的不是存异,而是要透过“异”来寻求未来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基于真实课例展示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 案例分享

张志清:我们最近做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两位教师来自不同的区。教师L是从教不满五年的青年教师,所在学校在市区教学水平中等的学校,学生英语水平一般。教师J是一个从教8年的青年教师,所在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一般,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教学材料请见图2,教学设计比较请见下页表1。

2. 案例解读

张志清:先说说教学目标,教师J和教师L的知识目标设计在语言目标设置上相同。教师J对学生阅读能力目标设计较好:学生应该能掌握找到主题句的方法,运用思维导图复述文章。并且实践本课学到的找主题句和设计思维导图的阅读方法。教师L的能力目标设计更侧重于掌握文章内容,偏重于话题的谈论。情感目标结合本文话题,倡导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动物。教师L的情感目标设计体现了课文文本呈现意图。这是一篇online article,之所以文本呈现在网络上,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文章内容,呼吁人人参与保护动物。如果教师L能结合本文体裁来提出这一点的话,学生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下面说说阅读过程设计的比较:Pre-reading(阅读前)

此环节侧重于引导学生进入话题,建立对文章情境的初步感知。如果这个环节设计的巧妙,就会激发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兴趣,做好阅读前的心理准备。

两位老师分别设计了不同的导入方法。教师L采用的是一段大象作画的视频。学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大象用长鼻子画出了自己的自画像,不由得啧啧称赞。教师L趁势问了学生问题:What animal can you see in the video? Where are the elephant from?

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亲切地导入了阅读话题,并且同时介绍了“Thailand”“symbol”等本节课的重难点词汇,单词是在学生理解的情景中出现,学生了解的也比较深刻,也为学生下一步自我阅读扫清了个别的障碍。

与教师L的设计不同的是,教师J采用的是开放式的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首先教师J引导学生就“animals”进行了自由讨论与发言,然后引出了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elephant?”,同学们纷纷发言热情高涨。这些课前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为下一步学习泰国大象做好了准备。

While-reading(阅读中)

这个环节旨在通过开展一系列阅读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两位老师对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也是各有特色。

(1)就文章整体的教学思路来看,教师L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二步法即“由分到总”。“分”是指对每个自然段的依次阅读教学。在每段的阅读活动设计上,教师L采用的是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师问生答。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学生能简单深刻地了解段落的主要意思,为下一步的口头复述做好了铺垫。在三个自然段的“分”别学习后,要求学生们能独立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完成将课文大意进行复述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了“总”。 而教师J则是采取三步法即“总-分-总”的阅读过程。首先带领学生整体感知本文的主要段落大意。在学生有了初步整体的认识后,教师J带领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进行自我阅读。在分段的阅读与学习过程中,教师J给学生预设的问题起到了很好地引导作用,既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细节的梳理和理解,同时也帮助学生很好地形成了知识框架结构。

(2)在段落大意的归纳方法上,教师L采用的是先进行学生阅读,在学生充分地理解了段落的意义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三个段落大意;教师J则采取在快速阅读环节中就整体感知,让学生迅速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主旨句,同时就如何抓住段落的关键句、主旨句对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

(3)在“读”的环节处理上,教师L采用的是学生整体跟读录音正音朗读;教师J则是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机会,让学生先进行大声朗读,之后再请学生单独朗读,并检测朗读效果。

Post-reading(阅读后)

读后活动是阅读教学的总结和整理阶段,这是信息输出和反馈的过程。教师L选择了role-play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回顾,同时注重主体参与。虽然内容没有完全停留在课文,也对学生提出了“大象与人类对话”的要求,但初一学生的口语水平赶不上想象能力,因此很多创意没有在表演中得以体现。如果老师在活动之前和准备过程中多加指导和帮助,例如提供一些与话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学生的表演会更精彩。教师J则是选择了对阅读的相关话题进行适当拓展延伸。教师J出示了另外一篇有关保护大熊猫的阅读文。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阅读的选材上更有效地延伸学生思维的深度、开拓思维的广度,对学生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很好地从情感上升华了课文内容。

相琳:首先,我想从阅读的设计方面谈谈我的看法。教师L阅读课设计的特点是,小台阶,多循环,注重阅读的细节把握,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逐一将课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引领,整个阅读过程,无论是整体阅读分段阅读,都做得比较精细,每一次都不是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而是分层次的先推出一个主问题,然后再采取问题解决之后的不断追问,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文本理解非常透彻的。这对于英语水平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是很有效果的。如果把整体的文章或者某一个段落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去阅读的话,学生会被突如其来的一堆问题吓倒,虽然老师会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阅读,但是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三四个问题聚集在一起,对于中等的学生来讲,就感觉困难很大。若采取这种抛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然后再顺藤摸瓜,不断地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追问的方式,学生会始终跟随教师的步伐,教师也比较容易控制课堂上的阅读节奏。

例如,在第二段的设计中,她先抛出问题问大象能干什么,当学生回答出大象能踢球,能演奏音乐,能画画,而且不容易忘记事情的时候,她抓住不能忘记这个点继续追问,说课文当中从两个方面描述大象不能够忘记的事情,你能从当中找出来吗?当学生找出答案之后,他再追问学生,从大象能够做的事情当中能否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大象,学生很容易地想到大象是聪明的,最后再让学生归纳这一段的段落大意,是大象的能力(见图3)。

教师J阅读设计的特点是,阅读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先整体阅读感知,了解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然后再进行分段阅读,每一个段落都设计了不同的阅读任务,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种设计方法的优势在于,整体的脉络比较清晰,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但是对于课文当中的一些细节内容的抓取,有一点欠缺。

第二,阅读反馈方面。教师L设计的是在学生对某一段的内容大体了解之后,教师会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并且就文章当中不懂的问题进行质疑,然后根据教师梳理出的思维导图的引领,学生进行简单段落复述,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对每一段的文本材料做到充分的了解,第一次教师引领阅读时是解决阅读方面的问题,第二次听读的设计是解决一些老师在阅读当中没有涉及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进一步接触理解文本的空间,为段落的复述提供语言支持。这样做的缺点在于,会打断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教师J采取的反馈方式是,先整体阅读然后分段阅读,在学生把所有的阅读内容全部理解之后,整体进行课文的复述,这样的好处在于,课文的脉络整体清晰,但是缺点是给学生提供的语言支撑不够,所以学生在进行整体复述时,会感觉语言相对比较匮乏。

第三,阅读的拓展方面。教师L只是针对教材的文本挖掘得比较细致,在最后的拓展扩过程中设计的是小组活动(见图4),假如你是大象,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请从大象的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最后的活动内容紧贴教材文本。其优点在于能够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创设训练目标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当堂掌握所学知识。缺点在于不能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训练有所缺失。教师J能够针对所给的文章,进行拓展阅读,通过自编一篇与本文所学大象内容类似的熊猫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介绍中国的熊猫。这样的优点在于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大阅读的输入量,使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宋蕾:我也听了这两堂课,都是阅读为主的课,教学步骤都是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 但是细节和方法各有千秋。一位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阅读中提取信息、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能力,关注文本结构和逻辑。另一位老师分步呈现层次分明,分析文本语言和文本信息,侧重话题讨论和角色表演。我觉得我校英语学科教学研究生的感悟说的蛮有道理,挑选几个片段,分享给大家(请扫描文后二维码观看*)。

张志清:透过阅读过程,可以看出两节课的设计是体现出刚才各位专家所说的“教师的个人性格、生活阅历、教学信念等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必然存在较大差异。”

任庆梅:同课异构活动中,教研员,一线教师、在校硕士生都参与,还有负责研究基础英语教学的大学教师,这样的同课异构活动非常精彩,尤其是注重引导在校硕士生观摩并且学会自我反思,这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今年教育部对硕士生培养要求更高,培养质量考核更严格,因而很有必要引导这些师范院校的准教师们参与此类教研活动。

宋蕾:虽然他们是从准教师的角度反思,但同课异构对于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及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都很有帮助。

伊永贵:有大学老师、教研员参与,保证了理论支撑,给职初老师极其重要的入职习惯引导。

宋蕾:相信这两位老师出课前,相关学校的老师和区教研员帮助很多。看来对于职初教师,同课异构也是促进自我反思、分析和评估能力的好机会。青岛大学教师教育培养与基础教育教研室及中小学紧密结合,促进职前和职初教师发展的衔接培养,比如学科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提高教师技能,将理论与实践相契合。近年来我们一直实施高等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实践模式,共同培养新教师,促进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教研员和名师成为英语学科教学研究生的实践导师,学生经常有机会参与基础教育教研和学校课堂观察学习。

在推进职后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国外有些模式值得借鉴,例如教师教育模式校本化、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整合、重视大学与基础教育的沟通合作,鼓励高校聘请中学名师参与在职课程开发,高校为中小学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使教师职前教育、在职教育和中小学的学校改善一体化等。

3. 其他讨论

王璐瑶: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有很多,同课异构是其中很有效的方式之一。借这次的机会,我想呈现一下我在三次执教《英语》(新标准)第十一册第八模块时不同的教学设计。我认为,由于对课的设计理念、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发展定位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带来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而每次同课异构的过程和课堂效果,也给我带来许多反思,有效地促进着我的专业化发展。下面,我就选取几个教学环节来介绍一下我对同一节课不同的设计方式。

第一次教学设计方案

在语篇操练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频率副词介绍自己的生活习惯,我先呈现了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习惯的小例文,作为给学生的scaffolding。语篇如下:

I brush my teeth every day. I often tidy my office. Sometimes, I help my mum to cook. I am never late for work. But I can get up late on Sundays. I love my life.

第二次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次的设计是在“借班上课”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师生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但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是给自己所带的班级上课,所以对于教案做了一些调整,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将教学设计中不真实的环节改为了真实的语言情景。例如:将第一次教案设计中范文例句“I often tidy my office.”修改为课堂上直接呈现我办公室的照片,跟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一眼就认出这是我忙乱的办公室。当我直言不讳地说:“You know my office is always messy. I don’t often tidy my office. I’m so busy every day! But from today on, I decide to often tidy my office and my room. I will often clean my table and the floor. And this is my plan. This is what I learned from this lesson.”引发了与孩子们之间的共鸣。

紧接着,我呈现可以作为语言支架的小范文(My Plan):I will often tidy my office at school. I will often tidy my room. I will often clean my table. I will often clean the floor. My office and room will be tidy!

进而让学生根据以下提示说一说自己的打算:

My Plan

I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 w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y room will be tidy!

整堂课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由于语境变得更为真实,所以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也就更高了。我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和表达,虽然小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的内容还很有限,但是如果教师能够设计情境真实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师、学生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系,那么就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说真话讲真事儿的机会,而这种真实性无疑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用英语做事情的积极性和有用性,对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有很重要的助推作用。

第三次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次再上这节课,由于教材内容的变动和对课的认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所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我将本课的问题设计跳出了原有的故事顺序,重构了信息的逻辑顺序。

在正式进入课文学习时,我直切主题,询问学生“Where are they”?并提出一级问题“What do Amy and Lingling tidy?”在找到答案“Tidy Tom’s bed.”和“Tidy Amy’s desk.”之后,紧跟着提问为什么要整理这些?从而引出二级问题“Does Tom ever tidy his bed?”以及“Does Amy often tidy her bed?”在阅读找答案的同时,顺便解决二级相关问题“Does Amy often tidy her bed?”借用文本情景语言“Can we sleep well in a messy bed?”以及“Can Amy find her books on the desk?”进而引出三级问题“What do Amy do for Tom?”以及“What do Linling do for Amy?”在此之后,进行四级问题的讨论,即“对比Tom和Amy的床,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由此引出功能句型的操练“Do you often tidy your bed?”;另外四级问题的讨论还有关于在整理好书桌后“Amy和Lingling准备做什么”并由此讨论一下Amy平时都读些什么。

自此,通过这四个层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于故事发展顺序的逻辑角度去理解文本,这对于语言基础和阅读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应该可以胜任。在拓展练习环节,我所提供的阅读材料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我认为提供阅读文本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复现文本的关键句型,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提供一种借助语言所呈现出的信息资源。因此,我所提供的阅读篇目是一篇内容新颖、时效性强,而且具有启发意义的阅读文本,与学生的原有认知能够形成一定的信息差。这篇文本材料是关于一个日本女孩Marie Kondo因为超强的房间整理能力而登上美国时代杂志,成为全球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人。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跟自己原有的关于打扫房间的认知观念发生着冲击和变化。根据以上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通过课文学习、课外拓展阅读以及师生间实际生活的交流,自然而然地唤起学生对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视,尝试改变学生不重视家务劳动,娇生惯养的习惯,从新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整理打扫房间对个人人生的重要意义。

同一个教师对同一节课的不同设计改动过程,不仅仅是内容的调整,这背后是对教师教学思维的促进发展,所以,我认为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相琳: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思考很难透彻理解并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我认为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成长最快的途径之一,尤其是与优秀教师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同伴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都会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以至教学品质和境界尽快提高,真正起到助推剂的作用。

孙晓霞: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大范围地帮助老师们开展了教学研究,提高教材分析能力和课堂活动处理水平。首先,听课时,老师们会把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同自己的教学进行比较,从而使教学思路更加开阔。其次,课后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点评是老师们最大的收获。例如:引导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设计,充分挖掘文本功能;点评和倡导能促进学生进步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对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分析和建议。这种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引导教师针对同一话题进行互动评课,交流学习心得,使我们教师受益匪浅。

校内同一集体备课组的老师开展同课异构是校内教研的一种有效方式。每个人的教学风格是不同的。校内的同课异构利于展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利于突出教学的个性化,也利于激发老师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同一课题使大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观察和教学问题研讨。通过研讨优化教学过程,求同存异,互相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郭忠民:同课异构可以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在“工作情景”中进行,通过“教学的探究”而进行的在集体协同下的“教师自主”发展范式。在新的专业发展范式中,教学反思是有效策略,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促进重构教师课程意识、完善课程发展的过程。同课异构的最终价值是实现课程目标——改善学生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与教师之间交流的是对课标的理解、课程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的设计构想、课程的实施和自我评价等,对文本化的课程赋予生命意义的过程。这里面体现着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思想。在“反思”的过程中,参照应然标准或实然结果,回顾自己的课程实践,以及学生生成的课程对课程的意义做出解释和再解释的过程,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由于教学是一个极具有个人特色的“脑力劳动”过程,所以说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最适合教学者本人和教学对象的设计。同课异构有利于新入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学习,同时有利于入职多年的老师从新教师那里学到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同课异构”是一箭多雕。

任庆梅:同课异构活动能够尊重不同教师之间的个体教学差异,彰显教师作为社会人的价值,有助于促进教师的非理性因素和精神发展。充满教育智慧、生命活力与创新意识的同课异构教研方式将日常教学活动上升到艺术研讨的高度,在促进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水平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工作乐趣。同时,更有效地实践了校本研究的理念,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根据现实问题学习相关理论,采纳同伴建议,基于独立思考,写出教学设计并付诸实施,然后反复实践、探索和改进,这完全符合校本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解决的效果—发现新问题”的思想。

开展同课异构应注意的问题或者遵循的原则

伊永贵:非常赞同任老师的四个层面:目标的殊途同归;内容的求同存异;结构的异中求同;教法的异彩纷呈。各位专家也都分析了同课异构之理,之妙,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同课异构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就教师而言,同课异构的目的至少有三:一是明确课堂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提升授课艺术;三是立足因材施教,形成教学风格。

然而归根到底我们研究的同课异构指向只有一个,那就是“生动、有效、有益的课堂,诚善、独立的思维和素养”。我们不要忘了学生,学生的大脑和心才是我们课堂的终点。我们的目标要准确、要坚定。我认为同课异构的原则依据有三,学生学情、施教条件、教师风格,但是后两者一定是学生学情形成的前提,谁把握了学情,谁才有施教的起点,你的教学风格也是在针对学情的长期施教中形成的。

任何抛开目标定位、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都是欠妥的。到云南的途径很多,可以乘飞机、可以坐火车,可以自驾游,那个适合你?你去干什么?异构的理据是什么?要看你的学生。

任庆梅:是的,就学生的成长来说,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的掌握、思辨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的养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是外力,学生发展进步最终必须通过学生学习才能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

伊永贵:我们要接住这个地气,一切研究才有意义。作为一种研究方式,我们应该提炼每个环节的理据,对职前老师很有益处,他们热情高、知识量大、但是往往缺少研究精神,我们通过该活动会让他们实现教学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任庆梅:有效的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有效地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伊永贵:同课异构的三个基础条件,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哪几方面的问题。

学生实际:学情基础,学生的愿望需求,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现有条件:政策要求,升学的集中意志,考虑该学的,行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教师特点:教学风格,课堂的驾驭能力,个人的学识水平和职业修养,考虑激发技巧性和引领的有效性。

任庆梅:学生作为语言教学活动的主体,主要通过语言课堂教学来实现掌握语言知识、发展技能、培养情感等目标。同课异构不仅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生活质量,更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发展。

伊永贵:我们评一堂课,老师的主观感觉很重要,可是往往缺少学生的体验和生成,因此评价一堂课时,首先要有学情的反馈调查,不要让丝丝入扣的环节、侃侃而谈的讲解、异彩纷呈的展现迷惑了双眼,有多少落在了学生心里,多少进入了学生的思想,多少落在了学生的卷面,都是参考指数。

同课异构是教学模式探讨风潮下的必然,也是“以生为本”教学理念落地的必然要求。为了规范教学,前些年我们热衷于“教学模式、程式”的探讨,随着社会发展,我们把教育的定位从满足社会需要为本,调整到以人的发展为本,即“以人为本”,对于学校而言,以人为本到底是“以师为本”,还是“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显然让我们遵从后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教学策略而言,不管是叫“同课异构”,还是“同课异策”“同课异法”,要做到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达成目标,因此,基于学科素养的目标定位是重中之重。分析不同结构的课堂越多,越会发现目标达成的差距,我们不要忘记同课异构的三要素:学生实际、现有条件和教师特点。

任庆梅:对!为教而教,还是为学而教,教师必须要想清楚。

郭忠民:同课异构的目的最终就是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中学教师在践行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定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创造参与课程角色和相关活动的机会,同时要积极反思自己的课程实践和学习实践,从而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伊永贵:同课异构的目的是指向学习者的学习效益,那么“学生核心”不可动摇。学生核心,教师第一。“教师第一”可以这样来解释:理念层面,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师的素养是基础;设计层面,培养学生的方法技能,教师的导引是必须;操作层面,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师的体验是前提。教师清晰的思路,良好的素养,高超的艺术,是驾驭自己课堂的法宝。

宋蕾:同课异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学情是教学的基础,外语教学要将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PCK(学科教学知识)等的具体化、情景化。

任庆梅:课堂学习活动蕴含着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因此,学习活动决不能变成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活动。教师应让每一节课都充满趣味,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更为高效。

宋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激活学生语言和已知经验,到启发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表达,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最终学生的能力提升,是每一位老师关注的目标。

任庆梅:我非常赞同,因为同课异构活动绝非是单纯为了展示教师自身的风采,脱离学情分析的教学方法或策略选择,无论如何精彩,都谈不上是有效教学。

同课异构活动一定不要排斥理论指导。说到理论,一线老师有时会误解理论的作用。事实上,任何教师头脑中都具有一套支配其教学活动的理论或原则,正是依靠这些理论或原则,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课堂决策的选择与确定。只是有时教师自身并未意识到这些理论或原则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起到的支配作用。

伊永贵:大多数老师忽视的是理论学习。理论是制高点,凌空乃至风浪小,远望才知天地宽嘛。教学实践中困惑,专家分析指点豁然开朗,这就是成长。很多能有效提高成绩的课堂实践是缺少理论支撑的,因此这样的课堂经不住分析,教师的成长很难走远。

任庆梅:同课异构对教师的教育智慧的生成之所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是因为同课异构从不排斥理论,而是倡导教师可以由理入道,重视理论指导作用。当然,理论运用并非简单地对理论进行规则式套用,而是基于教育环境特点对理论加以灵活变通与创新尝试。同课异构鼓励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与实践场合,在运用具体理论的过程中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

同时,同课异构也鼓励教师由行入道,立足日常课堂实践,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实践行为。教师的教学技能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必须借助专业技能的不断练习与运用加以提升。同课异构倡导教师通过技能的不断进步与熟练,跃升为创造性的应用,从而构思出富有创意的专业技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理论与实践之间从来不应是矛盾关系,理论起到引领作用,实践起到检验作用。同课异构鼓励教师理、行融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碰撞,才能形成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教育智慧。同课异构活动引导教师反思自身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改进与提升,深化自身对理论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观察同行活动进行的经验之外的反思,具有切己自反的特点,更容易引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顿悟。

宋蕾:同课异构,形式“异”,目标“同”。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落脚点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和评价中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教学效益,兼收并蓄、融贯中西,殊途同归。

任庆梅:因此,我们本次讨论的结论可以是,同课异构活动的最高目标是通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和促进学生能够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同课异构应成为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自我之间的多维度互动平台,应成为围绕同一教学内容进行的专业对话手段,应成为教师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种集平台、手段和过程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倡导以理论指导和检验为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创意教学,鼓励教师独立思考,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在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同时,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工作。

后续讨论

武和平:个人以为,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同课的原则不应该是随机的,应该是问题取向,应该基于共同的问题,共同的关注,共同从“异”中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应该仅仅是授课者的秀场。

“同”的基础是什么,“异”的目的是什么,这是在活动设计时必须想清楚的。另外,这个“同”也不应该局限于同一种教学材料,也可以扩展到同一类材料,课型或者问题。例如:就课文复述,文学阅读等专题设计同课异构活动,探索一些共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刘鹰:同课异构的讨论很精彩。多年来,很多次跟各地老师们同课异构,大多是一节课的异构,也做过一个完整单元的同课异构。有很多感想,但我一直有一个困惑:针对同课异构到底如何点评分析才能让参与的老师收获最大化。感觉很多的点评还是就课论课,与正常的听课点评区别不大。没有体现出对同课异构方式的独特点评与分析。在此向各位同行请教:同课异构的点评与分析与通常的展示研讨课有什么不同?

伊永贵:课堂的目标定位,学生的思维品质,生成的效益达成,学科的素养导向,教师的成长风格,是否都应成为课堂评价与点评的依据?我们平时可能更多只是关注,环节与目标的效益对接。

武和平:评课时应该紧紧围绕问题(同),解决途径(异)及效果评估展开,无关的问题似不应在这类课上讨论。

刘鹰:对我来说,“同”的基础是教材和学生。上课时会要求学校安排水平相当的班级来上课。但是我上课没有课型概念,所以“同”的落脚点在教材。“异”的目的主要是想体现《原来英语可以这样教》那本书的意图,就是展示一种非模式化的,以教材为资源,以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的教学方式。

欧阳护华:同课异构的这种展示也有不足,容易导致一些不善表达的教师的课堂表现长期才显示的效果的教学设计、较为复杂多变的本土文化、“拿不出台面”的做法等被不公平评估......

更新、更多样、更精彩的课件作为年轻老师的思路开拓和学习发展固然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资源不足地区的老师更是有益。不过,也要警惕其中所隐含的权威性会衍生出新的一刀切运动式的“PK”, 把教育学习的复杂姓自然性本土性等内涵弱化了。

武和平:所以,这类课的定位应该是研讨性和探究性,而非为了展示而展示。

胡明:Couldn’t agree more!目前我们培训时一般不采用同题异构形式了。主要是避免给人一种PK的感觉。如武老师所说,定位应该是研讨性的,探究性的。只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贴近所教学生实际的课就是好课。

第3篇:语文教研之“同课异构”

摘 要:同课异构教研模式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风格的形成。本文从备课、听课、评课、材料整理等环节探究同课异构教研的一般模式。

关键词:语文教研;同课异构;集体备课;评议课

“同课异构”是以教研组为载体,聚焦课堂,由多位教师执教同一课题的课,然后比较、反思、改进意见,展现出不同教师的上课风采与课效。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式教研,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我的语文教学与教研生涯中,“同课异构”的教研对我的教学能力提升起到非常大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参与我校的语文教研中同课异构教研模式。

一、同课异构的备课

(1)定课。每一次同课异构活动,都要有一定的主题,才能有的放矢。一般来讲,主要选取有一定示范意义的课题定课。

(2)教师个人编写教学设计。确定好要上的篇目后,参与教师依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3)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前,先由参与教师说教学设计,参与教师先后出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说明自己教学设计的理由,着重说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设计理论依据。然后教研组依据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等,按新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对文本理解。针对每一位参与者的教学设计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不足,找出其中的亮点,使参与者的教学设计既要“同”中显“异”,又要“求同存异”,使各个参与者在教学目标、内容、思想统一的情况下,充分展示教师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上的不同,形成适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

(4)教师确定教学方案。在教师个人编写教学设计、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形成教案。设计教案,根据教研组集体备课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和任教班级学习特点来再次确定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刚任教不久的新教师一定要注意,“同课异构”同的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不是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由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社会经历等存在差异,确定教学方案时不要过多受到集体备课时其他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对自己已有的教学设计大修大改甚至完全否定,其结果是完全丧失自己的教学风格。“同课异构”变成了“同课同构”。

二、同课异构的听课、评说课

(1)听课。同课异构上课教师将自己形成的教案在课堂上演绎出来,上课时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异。听课者必须带着观察、比较的目光听课。听“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否贯彻了新课标理念?课堂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等。寻“异”,各位授课者达成目标的途径的是否相同?教学设计体现出哪些不同?教师授课风格的不同等。通过听“同”寻“异”,最终达到“求同存异”。

(2)评说课。“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更好的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和改进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后,很快就可以明确。所以评课相当重要。我们学校语文的同课异构教研引入了多媒体技术。教研的每一节展示课都录了下来。在活动中,每一位参与者都身兼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两个角色。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参与者不但是其他任课教师的研究评议者,也可以依据活生生的课堂录像对自己进行点评。评议的内容是听课环节教研组要给听课者听“同”寻“异”的具体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由于在集体备课环节已经进行了说教学设计,因而上课后的说课主要穿插在评议过程中。利用课堂实录对其他教师做教学设计说明即可。上课后的评说课是同课异构教研的重要环节。在评说中,参与者的每一次争辩,都是教学智慧的碰撞,最终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上课教师的自己反思与集体智慧的融合,必将会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总结、形成材料、存档

(1)教研组层面:每一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完成评说课这一环节后,教研组立即对这一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将所有相关材料分类存档(含教师的上课录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档案资料。同时也有助于“同课异构”教研的持续性。

(2)教师个人层面:要反思自己的得失,并把成功与失败的片段撰写教学后记、教学日志、案例分析等,结合教研组其他同时的意见和建议,对这一次活动的教案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使教案更加能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教师的集体智慧得到升华。

四、周而复始,形成模式

经过多个主题的备课——听评课——总结、形成资料、存档,形成了我校语文教研较为固定的模式,至今已经3年有余。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校语文教师更好地理解了课程标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同课异构教研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

[1]何春秀.《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操作流程和实效》,2007年22期

[2]李国华.《多种形式的同课异构》,《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3期

作者简介:

黄玲(1978.5~),女,重庆渝北人,本科学历,渝北区龙兴中心小学校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黄玲

第4篇:什么是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是什么意思?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三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2003年,教育局提出校本教研要加强“一课三研讨”活动,实际上就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构”字,说法不一。 说法之一:“这四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说法之二:“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人才。”

说法之三:“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说法之四:“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

说法之五:“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说法之六:“„„两位青年教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异组备课,各自在一个备课组的协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学切入点,教学展开方式,进行多样解构。这样的‘同课异构’重在展示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容易比较两种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师的个性化风格。”

不一一列举。

到底“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严谨的界定。如果对“构”的内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结果顶多也只能是经验型的——“其然”和“其所以然”,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构”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构”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新课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同课异构”的基本研究方法,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总之,“同课异构”研究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是要先明确究竟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5篇:什么是同课异构

什么是“同课异构”?

内容摘要:“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孔老师、陈老师执教的同是《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是两节课在结构、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则有所不同。如孔老师的课结合教师自身特点、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首先从了解近视眼入手,让学生知晓由于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导致近视眼的发生,患上近视眼、戴上眼镜后会给生活带来的不方便,从而深刻体会眼睛的重要性。陈老师为了让孩子深刻了解,眼睛近视戴上眼镜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充分利用公开课听课的戴眼镜教师这一资源,巧妙的设计和安排达成了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再比如陈老师的课在最后的环节,教师针对学生年龄小做操穴位找不准的问题,指导学生正确地做眼睛保健操,而孔老师作为本班的班主任老师平时有大量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能及时指导学生,因此在本节课上并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指导孩子做操,而是利用课上的时间组织孩子们了解更多的护眼方法。两节课还有哪些不同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二、为什么要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那么如何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实现高效教学呢?我们认为有几点是需要教师把握的:

1. 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如果教学目标制定的或虚化或大而空或多而杂,就会导致课堂教学低效。学生上了一节课,表面热热闹闹,却没有收到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刚才两位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两位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说是沿着同一轨迹进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略有微调。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一个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并非易事。《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除总目标外,各个单元还分设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下还设有各主题目标,每个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设不同的课时来完成。我们所说的教学目标是指的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而言。教师制定目标既要以总目标为指南,还要在单元目标、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制定出明确、具体、可行的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选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

2. 教师——高效课堂的执行者

由于教师的个人经历、社会背景,自身素质、知识水平及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对同一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会渗透在备课、上课等各个环节之中,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我们说有差异就会有“异构”,但是“异构”并不表示允许低效。如:教师备课只停留在对教参、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或在钻研教材、解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方面力不从心等呈现出的课堂教学。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要有认真地态度,要有为自己“充电”的实际行动,要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和能力。刚才执教的两位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中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了积极的可能,比较中促进了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创设了自觉进行教学研讨的氛围。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3. 学生——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学生作为一个个有思想、有灵性的人,来自于不同家庭、不同学校、不同环境、不同背景,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不可预测性也使我们不可能将教学活动看作是编好程序、按部就班进行的机械运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这两节课,我们的两位老师真正做到了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了眼睛在自己和他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了珍惜、爱护眼睛的情感,愿意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实际生活中,自觉行动起来培养自己良好的用眼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如孔老师作为实验学校一名一年级班主任,她发现了本校学生随着年级增高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关注自己的视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陈老师作为一名外校教师借班上课与孔老师的教学有所不同。她在课上针对低年级孩子年龄小穴位找不准等问题专门安排一个教学环节指导孩子做眼睛保健操。刚才中心组的老师在讨论中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两位教师的教学也谈到了自己在今后教学中的几点想法,我觉得非常好。同样的课如果两位老师再换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真正地把学生当成了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教师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现在更是把学生的未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作为了自己的使命,高效教学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学生了。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目前,我们对“同课异构”的理解和认识还只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们还将继续“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要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我们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第6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同课异构 共放精彩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同课异构共放精彩

2014年5月28日,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赶z中学,参加教学开放日活动,并与z中学、广东二师附中三校共办“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高效课堂”为核心,通过“同课异构”方式来开展。旨在让不同的教师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相同的教材和课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展示不同的设计风格,塑造出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方式。

三位教师同以《米洛斯的维纳斯》

为教学内容,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德顺区语文科教研员曾晓英老师和全区的语文教师参加了听课、评课活动。

三位教师的课堂杜绝了浮华空泛,践行求真务实;杜绝了教师一言堂,追求师生互动探究;杜绝了生硬灌输,追求师生合作,产生思维碰撞。尤其是我校的张娟老师独辟蹊径,以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成果展示、学生评讲、老师点拨的方式开展教学,充分体现了我校以“生本理念”为指导的课改特色。另外,借用老子“无之以为用”的思想导入,从“无”和“有”的角度对深入解读,更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该节课准备充分,组织严密,在试教过程中,受到了广东广雅中学校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永光的高度评价:“定位准,立足点高,是一个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动态生成的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师充沛的教育激情激发了学生巨大的学

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评课过程中,区教研员曾晓英老师也对张娟老师的成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课后,张娟老师也非常激动地说:课堂因生成而美丽,作为教师,我因勒流中学学生的精彩表现而感动!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与其他学校青年教师的教学特色和精神风貌。多方借助平台,青年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本次活动进一步加强了教研交流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

第7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隆德县联财中心小学:苏敏学

2014年3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沙塘学区、神林学区和联财学区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通过这次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 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 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拓宽视野,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 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 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可以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智慧碰撞,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地、分别展开的,通过这次的教研和评课活动,教研组内形成了浓厚的研讨合作氛围,我们就每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的思想 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对于多媒体课 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

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是当前新课 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首先同课异构,对于听课者来说,通过就同一内容开课,所以更有可比性,对教材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 1

所以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在平时能多方面地去学习各种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第8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各展风采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广武小学和三趟墩小学联合组织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本次活动由广武小学和三趟墩小学各出一名英语教师,进行六年级英语第六第二单元的教学。这两位老师个展风采,各有千秋。段涛老师活力四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可谓老师教的用心,学生学的开心。黄素华老师经验丰富,一词一句落到实处,课堂耐心讲解,练习用心辅导,给我们上了一堂扎扎实实的英语课。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式讲同一节课,不但展示了老师的个性特色,而且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课后,我们几个英语老师又进行了评课活动。大家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这两位老师课堂上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本次“同课异构”,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收获。通过听课评课活动,让自己吸取更好的教学方法,改进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让广大教师在“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

(撰稿曹玉姣)

第9篇:同课异构

校本培训:语文科组专题学习资料

(一) 主题:同课异构

学习时间:2012年2月28日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反思文章。

同课异构基本理论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 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构”字,说法不一。

说法之一:“这四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说法之二:“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说法之三:“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说法之四:“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

说法之五:“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说法之六:“„„两位青年教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异组备课,各自在一个备课组的协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学切入点,教学展开方式,进行多样解构。这样的‘同课异构’重在展示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容易比较两种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师的个性化风格。”

到底“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严谨的界定。如果对“构”的内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结果顶多也只能是经验型的——“其然”和“其所以然”,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构”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构”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新课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总之,“同课异构”研究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是要先明确究竟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推行同课异构 共放异样精彩

——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一、现状点击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随意堆砌他人的教学心得、反思经验、成长履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二、理性思考 我们知道,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三、策略目的

如何理解课程、把握教材、实施教法,是很多教师目前面临的难题,更是我们进行教研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同课异构 共同成长” 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让教师们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

四、实践策略 “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的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

五、策略过程

(一 )第一环节(前期准备)

1、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同课异构”、有效课堂、教师语言等相关理论知识。

2、确定《画家和牧童》、《月球之迷》为上课的内容,二三年级老师担任上课任务。

3、分组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好教案。

4、各执教老师调整教案和课件。

(二)第二环节(课堂实践)

1、二年级老师课堂展示《画家和牧童》。

2、三年级老师课堂展示《月球之迷》。

(三)第三环节(反思提炼)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就“整体把握教材、个性解读文本”和“教师课堂语言”等重点关注点进行对比式点评。

(四)部分教师点评如下: 教师1:

A老师和B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对文本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各具特色。

1、区别于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A老师设计着重于在整体感知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重点感悟画家戴嵩的著名,使学生对他有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为第二课时学生感悟画家的伟大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B老师着重于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全篇梳理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这一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故事的主要结构。

2、区别于开篇导入。A老师一开课,就营造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欣赏《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然后评论作品,积累好词,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等,这一方法无痕中为下文赞颂戴嵩的作品,作下伏笔,非常感性。而B老师的开篇导入则注重于理性,开门见山。

3、区别于字词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靠单一的教、读、讲是远远不够的。A老师出示词语呈现一定的规律,分列排列。第二列,比较难读也比较难理解,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国画中直接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第一列,让学生发现秘密,并找出近义朋友,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戴嵩的认识。B老师在字词教学方面又有自己的风格。他是一组一组出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这个词语描述的是谁?从而达到梳理课文脉络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明白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对象,以及发生的事情。

教师2:

C老师和D老师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

首先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

D老师是从美好的遐想走向了永无止境的探索,他先用课件展示月亮清幽皎洁图,配上《春江花月夜》名曲,让学生浮想联翩,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哪些未解之谜,你有哪些疑问?而C老师则是紧扣一个“谜”字,让学生找出描写未解之谜的段落,划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然后引导学生读文本解决谜,最后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整个教学设计从“生疑──解疑──又生疑”这样的思路展开,然后引导学生畅想,面对神秘的月球,曾引起你多少无尽的遐想?从精确走向浪漫。脉路非常清晰

其次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两位老师殊途同归,教学中都抓住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其一是出示句子“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和朗读训练点。如果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句子,利用图片,深入与文本对话,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月球的奇异和荒漠。如: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奇异、荒漠。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就会提出许多自己的问题:“荒漠的月球上,阳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月球上满是尘土?”等等富有个性的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其二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空白点, 让学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的方式来提问,这样既重视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把课文里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完成新的表达,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不过在提问前,老师要做一个好的铺垫,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先明白做了什么实验,接着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问题。那么,C老师的教学处理可能更细化一些,他减轻了学生的难度。

接着体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运用多媒体,希望能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希望能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配上《春江花月夜》的名曲,一起吟诵月亮的古诗,的确有一番浓浓的语文味。在词语理解上,两位老师也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帮助学生看图理解水藻、环形山等。

教师3:

《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章,文学性不强,没有明显的语言规律可循,更不煽情。拿时下流行的话说,很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但是,C老师的课却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执教时,以“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领略了月球的神秘、奇异与荒凉。我上的和她是同一堂课,上完以后感觉她的这堂课在把握、突破教材的难点上做得更好。在学习3-6自然段,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当当小科学家,先找出实验结果,然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疑问,重点做好提问指导。这样的安排条理更清楚,而在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学习内容方面,效果也更明显。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感受颇多,它使我不但在自己设计课、上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使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

教师4:

A老师和B老师选择的教材《画家和牧童》一课。她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A老师的课独具匠心,在引入文本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三幅有关“牛”的图,了解画家,为解读文本打好基础。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的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两个词语时,教师先是用课件展示画,根据画家画画时的两种笔调,“哪部分是浓墨涂抹,哪部分是轻笔细描。”使原本难以理解的词语形象化。其次,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想象围观的人怎么想,怎么说,牧童怎样回答?然后叫学生演一演。这样,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延伸,较好地认识了文中人物的特点,抓住了重点。此外,也重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精心设计了进行语言训练的各个环节,读练结合,如课文中两处带“一”字的句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意识。

而B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用“这个词语出自于谁?”一问,让学生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通过联系具体的句子来理解词语,也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此外是注重朗读感悟,教师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话语的反复朗读来体会情感,感受画家的谦虚及牧童的诚实。

„„

六、策略启示

本次活动策划周详,集思广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以往的校本教研更多的老师是观众,来看活动;而这次打破了“话语霸权”,人人都是主角。教研组长则重视过程管理,引导老师们开展简洁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明确的目标、比较完善的分工、合理的过程体系,严格的过程监理是高效教研的基石。

活动的策划要基于教师的需要。许多老师听课时常有“高难攀、低难就”的感觉,就是一种课堂浮夸,不落脚现象。如何解决?还得从教材解读入手,切实加强年段目标的正确把握,重视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提倡高效课堂,保证学生有听说读写的练习时间。这些策略正是教师们想解决又很难悟到的,本次活动,抓住“挖掘文本语言特色,关注学生言语习得”,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因此对一线教师不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关系更密切了,在课前他们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竞争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它不是让老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其次有利于形成个性教学,每位教师又要自己独特的风格,自己的闪光点。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他们精心备课,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与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教师还能听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七、策略反思

作为尝试性活动,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不能及时的代、换课务,无法做到全员参与,比较可惜。希望能得到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务安排上尽量使语文教师有半天为空课,以方便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2、执教教师未能把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依旧循着自己的“套路” 。不是执教者不愿吸收,可能是教研活动讨论热烈,众说纷纭,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笔记,事后,又容易遗忘。下次活动时,不光要提建议,还要把二次设计的环节一五一十地罗列下来,然后进行增减修改。

3、小组议课比较热烈,献计献策,层出不穷;大组讨论时,气氛比较沉闷,许多教师一到“大场合”就金口难开了。下阶段,要继续控制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努力开创新的教研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

4、活动成果不够丰富,光有几堂展示课不行。下一步要积极开展网上沙龙、案例积累、策略探究等活动,把语文校本教研和学校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同课异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效,绽放精彩。

上一篇:生活环境感受下一篇:工艺美术运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