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独生子女个性调查

2022-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校园里独生子女也占相当比例。如何开展好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己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重视的问题。初中阶段不仅身体的发育迅猛, 而且是心理、个性再塑造和稳定发展的重要时期;再加上学习压力很大, 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易导致不适应和心理健康水平低, 从而出现心理问题。但他们的人格尚未定型, 个性的可塑性很大, 这就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成为可能。本次调查选取初中学生为被试, 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他们的共同点与区别, 为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培养和个性塑造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以石家庄市某中学初中学生为被试, 从初中三个年级中随机选取被试。共发放4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328份, 回收率为82%。其中独生子女133人 (男生68人, 女生65人) 占40.5%。非独生子女195人 (男生80人, 女生115人) , 占59.5%。

1.2 方法

(1) 测试工具:采用龚氏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 (幼年版) 简称EPQ, 以班为单位集体答卷。以P、E、N、L四个量表分别记分, 并换算成T分, 测出其个性倾向性和稳定性。

(2) 测试程序:量表采用是非题的形式, 被试者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实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是否独生在E P Q各维度上的得分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艾森克 (EPQ) 个性问卷各分量表精神质性 (P) , 个性类别倾向性 (E) 、情绪稳定性 (N) 以及掩饰程度 (L) 的评分上与非独生子女在统计水平上无显著差异。

2.2 不同性别与是否独生在EPQ各维度上的方差分析

由表2可知, 不同性别与是否独生在个性类别倾向性量表的评分上差异显著, 而且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

注:*P<0.05, **P<0.01, ***P<0.001

注:*P<0.05, **P<0.01, ***P<0.001

注:*P<0.05, **P<0.01, ***P<0.001

2.3 不同性别与是否独生在个性类别倾向上的单纯主要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 同是独生子女, 男生和女生在统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首先对初中学生的个性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结果表明, 精神质性、个性类别倾向性、情绪稳定性、掩饰性各量表的结构与龚氏常模结构相一致, 精神质性最表分最低, 个性类别倾向性量表分最高。

(1) 是否独生在艾森克个性问卷各分量表上无统计学差异。从整体上看,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初中这一阶段普遍表现为适应性差、易冲动、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爱反抗权威、情绪不稳定。究其原因:独生子女虽然在家庭中是自己, 但他们从小生活在幼儿园, 跟其他同龄人的相互接触也很多, 弥补了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的不足。由于现代社会家庭中即便是非独生子女的家庭, 孩子也都不多, 家长有足够的精力关心照顾孩子。这既有利于孩子丰富知识、开阔眼界, 又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促进身心发展。因此, 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并不大。

(2) 从个性类别倾向在不同性别与是否独生的交互作用可以看出:男生好像越来越老实、内向;而女生则相反——越来越活泼、外向。这是值得深思和注意的问题, 但独生子女间性别个性的差异, 除由于性别本身在生理与心理的差异有关外, 还可能与目前幼儿园、小学女教师普遍偏多有一定关系。尤其是男生, 更应具备阳刚之气, 如果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育都是不利的。

4 结语

初中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各分量表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即初中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个性在总体上无差异;但独生子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在内外向量表上差异显著, 即初中生独生子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在内外倾上有明显不同, 女生相对男生更活泼外向些, 而非独生子女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

摘要:本文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幼年版) , 对石家庄市某中学328名初中学生 (独生133人, 非独生195人) 进行了个性测查。结果表明, 初中各年级的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在各分量表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由于性别不同而在个性类别倾向性 (E) 量表上差异显著 (P<0.05) 。

关键词:独生子女,初中生,个性

参考文献

[1] 龚耀先.修订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J].湖南医学院, 1983.

[2] 张湘梅.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培养[J].天中学刊, 1999 (4) .

上一篇:沥青路面就地再生技术现状及发展下一篇:初中数学新课改下关于教与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