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途径探讨——拓宽育人渠道构建爱心驿站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育人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涵,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如何通过活动来传达一种积极的志愿精神,同时拓宽育人渠道,构建爱心驿站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一、拓宽育人渠道构建爱心驿站背景与现状

一直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活动,志愿活动也是拓宽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渠道之一。外国语学院爱心家教志愿活动开始于2009年,充分依托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特色,将服务社会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此外,还加强与社会慈善组织合作,先后与衢州市县学街社区,荷花街道,九华乡爱心驿站等团体合作。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也接踵而来,比如优质志愿者选拔与培养、志愿活动资金不足、不同孩子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等等。

二、创新爱心家教活动内容

志愿活动以家庭困境儿童实际需求为中心,以创新家教内容为主线,以互联网+为辅助工具,践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旨在打造一个体系化、制度化的贫困儿童关爱服务平台,建设一支专业化、品牌化的志愿组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新的爱心家教服务内容。

(一)坚持一个核心,两个阶段

一个核心:以困境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在辅导孩子平时学习功课的同时注重素质拓展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各种能力与兴趣爱好,让孩子们能够了解自然、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了解多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开拓视野,增长知识;注重品质与道德的健全培养,开展一些手工课、绘画课、书法课等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力等;两个阶段:启蒙阶段与涵养阶段,在孩子的不同成长期做不同的辅导与指引,在启蒙阶段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或入门知识,培养思维能力,辅导他们平时的功课等,涵养阶段在注重在学业、价值观上指导的同时提高多方面的素质能力,注重文化内涵的提升,关注他们每个成长阶段的情况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二)“定制化”辅导方案与辅导笔记

因材施教,设计个案辅导计划,了解每个儿童的各门功课水平,制定符合孩子自身差异化、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计划与帮扶方案。辅导方案具有时效性,随着孩子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完善,同时征求专业教师意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修改并实施定制化的辅导方案。在实施辅导方案的同时,志愿者时刻记录孩子们对于辅导方案的接受程度及获得感,对辅导方案进行实时修改并将情况反馈至团队,不断更新方案执行进度。志愿者在记录辅导笔记时,详细记录辅导的内容、方式、孩子在学习与生活层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这些问题的对策等。团队对所有孩子的辅导方案及笔记进行分类存档,利用大数据分析孩子们的成长情况,利于志愿者总结经验,并设计更加针对性的辅导课程,做更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有利于长期的指导,提高辅导效率。

(三)成立“逐梦”书屋

培根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孩子们来说书籍是他们开拓视野、培养兴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建立“逐梦”书屋,购买一些适龄书籍让他们进行阅读,同时做读书笔记,进行有效阅读。书屋采取流动性借阅模式,定期对书籍进行整理与维护,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后续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书籍的循环使用。“逐梦”书屋也是爱心家教活动中不同对象跨空间与时间交流的媒介,志愿者通过拍摄孩子阅读分享活动中的图片视频等,通过多媒体、互联网技术,让处于不同地区的孩子进行实时的线上交流,分享各自阅读心得,加深对所阅读的书籍的理解,成为各自的书友。志愿者将交流内容进行记录及拷贝保存,方便孩子在未来随时取用。“逐梦”书屋在拓宽孩子交友渠道的同时,开拓了孩子们的眼界,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四)社会暑期实践基地的建立

为了能够长期有效的形成与发展一支有能力的志愿项目,坚持“周末+暑期”时间段的长久化发展,平时在学校进行招募志愿者,做到志愿者多层次化。暑假期间参与社会暑假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农村家庭贫困儿童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开展针对性的义务家教服务,保证孩子家教指导的连续性,更好的辅导贫困儿童成长,同时规范志愿活动,建立一个专业性的志愿组织,并逐渐完善社会暑期实践基地的建立,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其中,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各种能力。通过社会暑期实践基地,可以为许多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地以及调研实习基地,多层次、跨学科,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具实力的平台。

(五)建立志愿者、家长、老师三者的沟通体系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的关爱,志愿者积极地与儿童父母、老师经常联系沟通,询问孩子在生活、学习上的表现与情况,与家长、老师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个家校志愿平台,通过这个志愿平台,可以获得孩子们生活与学习的第一手资料,志愿者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志愿平台将孩子的信息反馈给家长和老师,可以很及时地了解孩子们的问题,从三方面解决孩子们的困惑与问题。志愿者们从同辈的关系出发更能深刻体会到孩子们的心理,也更容易获得孩子们的信任,让孩子们体会到家长与老师的不易,使孩子们与家长、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能从多方面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孩子的成长。这一沟通体系的建立,让志愿者通过与家长老师的联系更加清楚如何实施进一步教育管理,从老师身上获得教学经验,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服务能力。

(六)志愿者分享机制的建立

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宣传方式,建立起官方的微博、微信、QQ、直播等社交媒介宣传爱心家教活动内容并大力招募志愿者,同时积极借助社会媒体力量,鼓舞更多大学生参与爱心家教活动。志愿者们采取独特的方式,利用大学生的“晒成长、乐分享、爱互动”的心理,给每个参与的志愿者制作专属照片及明信片。另外团队也将致力于志愿内容力的打造,赋予志愿活动更多的人文情怀、品牌温度,采取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的形式,讲述志愿情怀与志愿者故事,鼓励参与的志愿者以微信、QQ等方式积极分享志愿活动中发生的故事,鼓励志愿者呼吁朋友同学等一同参与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提高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参与度,同时丰富志愿者在活动中的体验。

(七)学生专业特色的发挥

外国语学院下有英语师范专业和商务英语两大专业,英语师范专业的优势在于熟悉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英语专科教学教育上有着独特优势;商务英语专业的志愿者强项在于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恰好可以缓解儿童由于家庭困境、亲情缺失所产生的内向与孤僻,所以主要负责帮助孩子们排遣悲观情绪,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此同时,跨学院多学科融入志愿者团队。在活动过程中,爱心家教团队招募了教师教育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到志愿活动之中,为整个活动注入了新活力。教师教育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数学专业能够辅导学生基础知识中较重要的语文与数学课程,培养其良好的文学素养及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应试教育下课业知识的全方位学习,同时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音乐与视传专业用音乐、摄影、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启发孩子艺术细胞,提高文化素养,加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通过绘画,充分发挥孩童时期的想象力,多方面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孩子兴趣。

(八)与社会志愿组织、企业的合作

利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企业物质及技术上的支持。丰富志愿活动形式,将社会企业及社会志愿组织精神或者企业文化渗透进志愿活动之中,多开展与社会志愿组织的合作并交流积累经验,同时聚合企业物质资源、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与家庭困境儿童需求等各方资源实现对接,在企业与社会志愿组织的监督下规范志愿项目的运作流程,进一步将志愿活动进程透明化,推动爱心家教项目的优质发展,进而搭建一个学校、社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信任的志愿平台。社会志愿组织及企业也可派遣人员全程参与志愿活动,给予家庭困境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呵护,对大学生团队给予指导,弥补大学生志愿者经验、能力不足的困境。

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品牌项目,作为一项长期运作项目,迫切需要对项目内容进行创新。这就要求在不断拓宽育人渠道的同时利用大时代背景下的互联网、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使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内容更加丰富充实,通过创新爱心家教活动内容,构建有效温暖落到实处的爱心驿站。

摘要:本文结合衢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品牌文化育人实践育人项目,探讨爱心家教志愿活动所传递的志愿精神,探索拓宽育人渠道,构建爱心驿站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志愿活动,爱心家教,文化育人实践育人

参考文献

[1] 潘乾.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论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9(1):63-69.

[2] 陈爱文.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3.

[3] 赵钰琳.英语阅读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模型探究[J].基础外语教育,2018(4):6.

[4] 王贵葵,马超升.高校社团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取向研究[J].新西部,2017(31):132-133.

上一篇:腹腔镜下子宫切除105例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下一篇:138例脂肪血献血者原因调查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