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所在。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教育实践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实践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篇1:

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把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去,是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在现代学徒制的指引下,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要从促进师生双向互动、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构建完善的评估体系等一些方面去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满足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现代学徒制是高职教育教学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方式,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为现代学徒制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把现代学徒制与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超强实践能力的我国建设型人才,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现代学徒制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孕育而生。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对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只有将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去,才能培养出一批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践性人才。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更直观的感知知识,在实践中融合所学知识,培养独自自主、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工作作风。掌握专项技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将现代学徒制引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可以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产业的升级转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将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去,使得高职教育更具备实践性、专项针对性、时代适应性 ,对于推动高职教育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将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1.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弥补了传统学徒制带来的缺陷,还为高职学校的人才培育开拓了新思路。现代学徒制根据现代企业的人才需要,以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育为中心,让学生符合岗位需求。通过高职学校对接到现代企业,实现了教育适应产业,完成了高职招生与企业招工一致、高职上课与入职企业工作培训一致、高职学校毕业等同于在企业就业的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培养的新型教育改革之路[1]。国家要把现代学徒制完美的与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结合在一起,在实际需要中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从而开创人才培育新模式。

2. 对融入现代学徒制的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单向的人才培育模式,具体体现在人才培育的过程只是老师单纯的教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过程。老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少顾及学生感受,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少于询问。学生的意见和诉求达不到满足,自然而然也就达不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具有很明显的机械性和单一性,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而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更具人性化。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出一整套因材施教的方法。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感受,让学生的诉求得以实现,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2]。学生对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意见或建议,可以有效改进教学模式,提升培养效率。

(2)深入贯彻实践性教学模式

传统学徒制只是单纯的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操作却非常少。这样就不可避免的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熟练了,但他们却不知怎样把这些专业知识具体的应用到工作中去,导致了人才的实际素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知识掌握得再丰富,但却缺乏实际操作,最终只是“纸上谈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企业来说,它更希望它手下的员工是一些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实干型人才。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充分强调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3]。现代学徒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的同时,也鼓励他们敢于动手去操作,熟能生巧。有那个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的检验而学会的。

(3构建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的评估体系

传统学徒制的老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从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教学效率在很多时候是非常低下的。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去,把完善的评估体系引入教学过程中,使得老师更能直观的看到自己的教学成果,从而发现一些不足和缺陷。教学效果好不好并不是单由老师决定的,而是要让接受培训的学生来反映。通过评估系统可以看出老师这堂课下来,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

3. 结语

现代学徒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中,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人才培育模式,从而使这种新型人才越来越受现代企业的欢迎,给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作者单位:南通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丛龙岩.实践性教学体系与创业教育之间关系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S1:43-45.

[2]杨小燕.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09:17-20.

[3]王振洪.成军.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08:93-96.

作者:周圩群

教育实践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篇2: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摘 要: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所在。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搭建校内校外多种平台,依托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等多种载体,在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下,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文化自信; 传统礼仪; 高职教育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魂,是中国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核心力量所在。在高职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而对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有所忽略,这就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技能高、素质低”的畸形发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人才的长远发展。将礼仪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实践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获得更长远、更深层的发展。

(一)有助于规范高职学生礼仪行为,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孔子在《孝经·广要道》中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核心与本质是尊重。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主要表现为得体的仪表形象、礼貌的行为举止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思想文化浪潮的冲击,盲目崇尚个性、自由、另类和随性,在一些场合仪表修饰不得体、行为举止不端庄、语言表达不文明,破坏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有的形象。中国礼仪文化倡导慎言、谨行、谦恭、礼让,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学生修身、养性,规范自身言行,做到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二)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内在修养,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国传统礼仪把“仁义礼智信”作为衡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其中,“仁”,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义”,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礼”,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智”,是提高素质,服务社会;“信”,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其融入高职教育实践中,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爱心、懂礼貌、明事理、守正义、重诚信的人,这也正是当今高职学生应具备的优秀道德品质。

(三)有助于协调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礼仪知识的规范和约束,形成了一些无礼的行为习惯,如出口成脏、举止粗俗,遇事争先恐后,不懂谦让,缺乏公德心,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倡导把礼尚往来、宽容博爱、自卑尊人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人处世讲究谦恭礼让,尊敬他人。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可以帮助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树立谦虚为美、敬人为上的价值观,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进而协调人际关系,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四)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荣誉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和提炼,虽然有些东西已经陈旧过时,但不能对其全盘否定。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和盲目批判,造成了当代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缺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由衷地赞叹和喜爱。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作的《弟子規》,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成为他们争相学习的内容,体现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学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有助于我国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

高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在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每年都有大批量的高职院校学生融入社会,对社会思想和文化必定形成一定的影响。在高职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利弊条件分析

(一)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有利条件

1. 学生的认同和期待为其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日,笔者以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随机选择了342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84.5%的同学由于从小对礼仪知识接触较少,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缺乏系统的了解;但89.8%的被调查者对礼仪文化持认可态度,认为礼仪文化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有用,应该在高职院校推广学习。同时,63%的同学对礼仪文化相关课程或活动表现出极大兴趣,愿意积极参与,35%的同学比较支持,愿意选择性地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由此可见,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礼仪文化是非常欢迎和期待的,这为礼仪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推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2. 教师群体的认可和推崇为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态度,笔者对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的150位老师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老师认为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仍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应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高职院校教师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认同和推崇,为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 国家的大力倡导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我国经济社会变革日益深化、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激发了国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为传承传统礼仪文化提供了政策和环境支持。

(二)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不利因素

1. 传统观念的阻碍

由于中国历史上礼仪经常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和麻痹劳动人民的工具,封建礼教更是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导致现代仍有许多人对中国传统礼仪有较大偏见,认为传统礼仪文化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承和推广传统礼仪文化就是要恢复古代礼制,对传统礼仪文化充满抵制和排斥。

2. 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被许多西方国家竞相学习和传播,但在我国却长期被忽视,导致现在出现礼仪教材匮乏、师资短缺、学习氛围不足等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礼仪知识,这与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据笔者调查了解,常州大学城五所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有礼仪课程,但有的学校是作为公共选修课,有的学校只在文科专业开设,没有一个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要求所有学生学习。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对传统礼仪文化的推广工作不够重视。

3. 相应的校园文化氛围缺乏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未受到足够重视,高职院校校园里也缺乏相应的礼仪文化氛围,甚至在很多重要的校园仪式和庆典中,同学们感受不到仪式感、庄重感和荣誉感。在这种礼仪文化缺乏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很难受到礼仪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礼仪,势必会有一定的难度。

4. 教师自身礼仪知识欠缺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高职院校很少有教师系统学习过礼仪知识,很多教师甚至未学习过《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礼仪著作,也没有接受过礼仪培训。53%的教师认为自己礼仪知识不足,虽然作为教师很注意提升自身礼仪素质,但也只是通过电视节目、网络、书籍等途径,零星地学习。由此可见,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礼仪知识比较欠缺,要带领学生学习和推广礼仪知识有一定难度。

三、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的路径

把中国传统礼仪融入高职教育实践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两个部门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必须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协同运作,合理利用线上线下各类资源,搭建校内校外多种平台,依托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等多种载体,在社会的支持和家长的配合下,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如图1所示。

(一)学校重视,为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决定着整个学校发展的格局和思路,在高职院校传承和推广中国传统礼仪,首先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将学生的礼仪素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层面,自上而下进行推广,方能有效实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1. 转变人才质量观,将礼仪素质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一项基本指标

长期以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才质量观念。由于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在衡量人才标准时,过分强调了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礼仪素质的考评,导致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素质”的现状。要在高职院校推广学习传统礼仪文化,首先要改变人才质量观,将礼仪素质作为衡量人才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将礼仪素质考评纳入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2. 创新课程体系,为每位同学提供学习礼仪的机会

提升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基本步骤是学礼、知礼、习礼、守礼,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38%的学生没有学习过礼仪课程,其中45%的人是因为学校没有开设礼仪课或者只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自己没有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需要高职院校创新课程体系,开设礼仪文化课程,并作为基础必修课,普及传统礼仪知识。同时,还要将传统礼仪知识与学生的现代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职业礼仪课程,为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长远发展提供帮助。

3. 开发线上礼仪学习平台,提供多种学习途径

学校可以利用官方宣传平台或开发专门的APP,为学生提供礼仪线上学习资源,有利于学生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面向学校老师和学生开展礼仪事迹或优秀礼仪推文的征集活动,定期摘选优秀的礼仪案例和美文在平台上进行推送,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在大型仪式活动中融入传统礼仪,通过设计规范化的仪式流程,增强仪式感,让学生在仪式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4. 创新第二课堂活动形式,营造浓郁的礼仪学习氛围

礼仪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所说的“礼出于俗,俗化为礼”。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应营造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环境,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还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化。

(1)规范大型校园活动仪式,增强仪式感

礼仪包括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即“礼”和“仪”。其中,“礼”是尊敬,是内在的、本质的部分,“仪”是仪式,即尊敬的表现形式,是外在的部分。通常,内在的东西很难让人直接感受到,要通过外在行为进行表达和传递。学校每年都有新生入学典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这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讲都是非常隆重的事情,但由于现代人礼仪观念的弱化,这些活动已经严重缺乏仪式感。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仪式感可以带给青少年内心的富足和平静。美好的仪式可以为事物赋予特殊的意义,能自发地、由内而外地给心灵带来触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校园活动中的仪式,可以让大家多一些深刻的记忆,学生能够在仪式中获得激励,更深入地感受校园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更懂得感恩。因此,学校应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如新生入学、学期开学、学生毕业、教师节等,举办隆重仪式,让同学们多体验一些仪式感和庄重感。

(2)创新校园社团活动,拓展礼仪活动项目

社团是高职院校学生课外学习和锻炼的重要平台,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社团类型多样,也有不少学校开设了礼仪社团,但很多都是活动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多是为学校各类活动提供礼宾服务,在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创新校园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围绕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设计活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知识、诵读礼仪经典的兴趣,创造浓郁的礼仪学习氛围,让礼仪社团成为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者和校园文明礼仪的标兵。

(3)加强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

礼仪的学习应遵循学礼、知礼、习礼、守礼的规律,学生课堂学习礼仪,只是做到了知礼,还应在日常生活中“习礼”,把“学”和“做”有机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发挥礼仪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还应加强日常礼仪行为养成教育,把日常礼仪行为规范和要求纳入学生守则,并依托宿舍、食堂等日常活动场所,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实现礼仪学习日常化。

(二)教师主导,为传统礼仪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保障

1. 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将传统礼仪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是宣讲和传播传统礼仪文化的有力场所,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只把传递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还应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身示范,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礼仪的魅力,接受传统礼仪的熏陶。如上课时,学生应向老师行礼,老师回礼,师生互致问候;课堂提问时,老师应使用正确手势“请”同学起立或上讲台发言;同学公开发言时,应首先向老师和同学鞠躬问好;发言结束时,应先行礼再结束。这些活动中,老师和同学互相行礼、互相尊重,能给同学们创造公平的体验,感受被人尊重的快乐,进而对礼仪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学礼、习礼、守礼的兴致和热情。

遗憾的是,这些礼仪行为看似简单,但在当今高职院校的课堂上,却很少有老师或同学能够做到。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参照我国传统礼仪,并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实际情况,设计课堂礼仪规范,并自觉带领学生践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礼仪的熏陶,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2. 提升教师礼仪素质,发挥正面示范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随着高职院校教师入职门槛的提高,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或博士,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但在礼仪素质方面还是略有欠缺的,诸如形象邋遢、谈吐粗俗、举止不文明等现象在一些高职院校教师身上依然存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于课堂教学,需要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礼仪素质。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首先加强礼仪知识学习,通过开展培训或自学等形式,积极提升自身礼仪素质。同时,学校应做好配套工作,采取有效激励措施,激发教师学礼、习礼、守礼的自觉性,如定期开展“优秀礼仪教师评选”“教师礼仪知识竞赛”“教师礼仪形象大使”等活动。其次,在教学质量考核时,也应把教师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再次,在招聘教师时,学校应把好素质关,不应把专业知识水平作为衡量教师素质的唯一标准,也应对其礼仪修养和素质水平进行考评。

(三)家长配合,实现家校共育

一个学生的良好成长,除了学校和老师的辛勤培育,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礼仪教育中,应发挥家庭的力量,让家长与学校协调一致,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左传·文公二年》中说:“孝,礼之始也”,即孝道,是一个人学习礼仪的基本。对学生的礼仪教育首先应始于家庭、源于父母,但在当代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的过分宠溺,对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孝礼教育是严重缺乏的。因此,学校应把礼仪教育和家庭中的孝礼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在学校,要定期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在寒暑假期开展孝亲礼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感受孩子的孝心,这也会增进父母和子女的情感互动,增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

(四)社会支持,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巩固和强化。社会是礼仪学习的大讲堂,可以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学礼和习礼的机会,除了鼓励同学们自发参与社会活动之外,学校也应该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锻炼机会。如通过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习礼机会。通过参与公司庆典、年会、企业大型接待等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可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学习礼仪的兴致。

四、结语

礼仪教育是一项重要而又繁杂的工程,在高职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一定要做到在傳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因循守旧,更不能照单全收,而要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的礼仪文化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陶冶学生心志、滋养学生心灵,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礼仪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林. 中国礼仪要义[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0.

[2] 马婷婷,林美卿. 传统礼仪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研究[J]. 教育探索,2015(9):136-138.

[3] 梁花. 儒家传统礼仪文化的本质及其当代价值[J]. 教育探索,2010(9):5-6.

[4] 乐程,陈九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12):83-87.

[5] 骆郁廷,郭莉.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 思想教育研究,2013(07):45-49.

[6] 许军国. 从校园文化视角看立德树人[J]. 中国教育学刊,2014(04):15-18.

[7] 于丽萍,周向军. 论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J]. 学术交流,2015(10):215-218.

(責任编辑:程勇)

作者:王雨昕

教育实践下的高职教育论文 篇3:

教育信息化2.0环境下的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摘 要:基于教育部“三全两高一大”目标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具备高职院校特色的师生信息素养全员提升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支撑

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两高”建设的核心工作是以全体师生为中心的信息应用全面推广和信息素养全员提升。

就信息素养的涵盖面来讲,既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两类用户群体,又包括在教学和管理两种应用场景;就信息素养的内容来讲,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素养,还包括信息人文素养,例如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意识、大数据应用场景下的数据意识、信息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信息安全意识等。

教职工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能力,特别是处于学校教学核心地位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人文素养,并在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过程中,基于学校信息素养培育机制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

2.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用户信息素养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相对较低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层次决定了用户信息素养也相对较低。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和全方位的推广应用,是“两高”建设的基础和支撑。如果信息化建设仍旧停留在“数字校园”时代,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难以得到更高层次的锻炼和提高;如果缺乏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深度融合,也将难以实现用户借助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自身的目标。也正是因为应用层次低,学校对信息化素养教育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建设难以到位。

二是学生总体信息人文素养偏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总体素养相对于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事实的差距,更有必要结合高职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特别是信息人文素养教育,使高职生不在信息时代大潮中落伍。

3.多措并举提升用户信息素养

激励教师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教學管理、学生管理、校务管理中营造校园数字文化氛围,着力培育信息意识和数据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和数据素养。

全面提升教职工信息应用能力和信息人文素养是关键。面对大部分教职工信息素养特别是数据素养不高的现状,开展分层次、分学科的信息素养讲座和培训是快速提高信息应用能力的捷径,在全面提升用户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分享能力的同时,提高数据意识和信息人文素养水平。讲座和培训也应当同时着力于引导教职工立足教育本职,学会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全员协同开展面向学生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信息化学习应用能力掌握很快,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信息人文素养。团委、图书馆、宣传部、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充分利用网站、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宣传栏等校园媒体开展信息素养宣传活动,营造校园数字文化氛围;一线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如辅导员利用教学或班会时间,在教学过程和班会内容中融入信息人文素养教育内容,辅导员应当更偏重于网络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教育的常态化教育,利用国家网络安全周进校园活动进行面向全体用户的网络法律和安全教育,增强网络守法意识,提升网络道德水平,提高安全防护能力。

组建信息素养教育团队,构建信息素养的教学环境,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能力。通过挖掘引进、内部培养等手段,逐步组建涵盖一线教师、学生教育工作者、网络信息工作人员、社会专业人才、政府部门或社会组织人员的专兼职结合的信息素养教育团队,结合学校教学计划,申请教改项目或科研课题,面向全体用户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投入资金,在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融合贯通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结合专业方向和高职学生特点,专门建设学生信息素养教学基地。

4.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案例

针对笔者所在单位的信息技术职业教育特色,为进一步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鲜明的信院人才成长烙印,学院教务与科研处全面分析新时代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必备素质,提炼信息技术通用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建设了面向学院各专业的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实训基地。

公共实训包括电子与机器人、计算机和网络维护、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认知、企业虚拟仿真、设计美学等五个模块,面向大一新生,以体验和认知为学习目标,采用实训周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实训任务由学院五个系分别承担,由骨干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分批次进入公共实训基地,按模块依次参加计算机和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和信息人文素养、全媒体融合通信、大数据认知、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摄影摄像与人像处理等多个信息技术通用类公共实训模块学习。同时,基地还设置了企业模拟运营、企业财务管理等双创模块。

学生在完成公共实训基地的学习后,能够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元件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计算机的组装过程,能够自己组装计算机和操作系统;掌握小型网的搭建和信息安全基本知识,提高网络安全素养;初步了解“云大物移智”等新兴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各运行环节有了初步认识,孕育了创新创业萌芽。通过各实训环节的体验,学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较完整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玲霞.“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渐进式培养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育部

作者:王永康

上一篇:检查站实习工作报告下一篇:学校财务工作报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