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背景下的农林生物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并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鼓励各地、各行业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这也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方向。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商洛学院依托当地生态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和绿色食品资源优势,有效组织开展大健康产业方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取得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师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是基础,“大健康”理念、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是保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是关键等经验体会可供参考借鉴,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农林生物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大健康;农林生物类;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源泉。当今社会需要大批有创造力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本科教育势在必行。从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可以明确看出,要求我们要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食品、互联网、旅游、健身休闲的深度融合,并以此催化出我国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方向。商洛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扎根商洛大地办大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将面临着如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问题。本文提出商洛学院生物技术、园林和制药工程等农林生物相关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激发师生创新创业主观能动性是基础,“大健康”理念、通识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是保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农林生物类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探索和成绩。

1.商洛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商洛市地处秦岭南麓,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交通区位优越便捷,生态旅游和物产资源丰富,享有“秦岭最美是商洛”“中国气候康养之都”之美誉。近年来,商洛市依托优质资源,逐步确立了全市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总体规划,以打造“中国·商洛健康养生城”为总体定位,以构建“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文旅康养、体育康养、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六大类大健康产业体系为支撑,建设发展一批业态集聚、配套完善、用地高效、特色鲜明的大健康产业功能区和产业集群,把商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健康养老目的地。按照“一心一带一区六板块”的产业布局,发展建设以健康药品和健康食品为主的集中产业发展区,并围绕“医、养、游、体、药、食”六大领域在商洛全域构建大健康六大产业功能板块。

目前,商洛市发展出了15家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医药加工企业,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2家,产值上亿元企业有8家,盘龙、必康、香菊、欧珂、泰华等5家制药企业的产品中通过了GMP认证的多达160多个品种、涉及40余种剂型[1]。商洛市大健康产品形成了包括土蜂蜜、特色酒、茶叶、香菇、木耳等针对特定人群使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健康产品库,主要以中药保健品为龙头,主打木耳等绿色有机食品,并辅助以健康保健器械。到2019年末,商洛市中医药产业产值总和达到154.92亿元,中药材产量及种植面积均位居全省之首,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合计已发展到244.26万亩,药材年产量86.83万吨,产值44.32亿元[2]。此外,保健、养生、运动、休闲旅游等健康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打造了柞水阳坡院子民宿、终南山寨运动康养综合体、云山湖旅游康养综合体、终南医养院等一批康养实体项目。

2021年,商洛市出台《商洛市“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发展新理念,切实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大秦岭,面向全国,依托生态、区位、交通、资源优势,围绕发展“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文旅康养、体育健身、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六大健康产业,加快实施七大重点工程,打造全国知名的“享生享老到商洛”城市品牌,加快培育大健康产业增长极,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商洛市地方产业发展定位特色鲜明,这为商洛学院生物农业类专业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突破口。

2.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共性问题探讨

相较于传统的高水平大学,类似商洛学院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受到学校地理区位、办学历史沿革、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组成、生源质量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开展新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挑战[3]。

2.1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专业教育融合度低,缺乏特色

中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多由过去师范、农业等专科学校升本而来,创新创业教育起点较低、起步较晚,实施经验和基础也相对匮乏。在具体操作中,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过去的第二课堂、就业教育指导、实践教学等认识误区,或者不够重视的情况,未能深刻理解双创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重要抓手的内涵实质。集中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与专业教育存在“两张皮”的情况,也未能充分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反而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并对专业教育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2.2师资力量薄弱

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时间不长,且双创教师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这些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往往刚从高水平大学毕业,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绝他们大多数人可能并无任何创新创业实践经历,育人的经验也相对匮乏,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培训。或者多数教师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与产业结合度低,也存在部分教师科研与地方产业融合、转轨意愿低等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面临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

2.3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有待提高

地方本科院校通常属于二本类院校,学生在高考录取分数和综合素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此外,受成长环境以及观念视野等个人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来备战考研,或者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理想的目标职业,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不高,意识也较为保守,缺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主动意识。

3.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商洛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2017年入选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围绕地方中药材和绿色食品资源和产业优势,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制药工程、食品卫生与营养等农林生物类本科专业开展为试点实践,探索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3.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积极作为,商洛学院打造并实践了学分比例是“双四六”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全新课程教学体系,持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通过加强校地、校企协同合作,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师生创新思维。商洛学院农林生物类专业提出一种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实习实训育人模式,建立“认知实习→虚拟仿真实训→专业课程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生物实验技能大赛→综合实习”分层递进的立体化实习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并对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根据“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递进式的培养目标构建学生实习实训能力提升育人体系。其中各个教学环节均有企业的导师、教师参与进来,每年的实验技能大赛也都有相关企业资助并参与题目的设置和打分。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上,针对农林生物类专业偏向性的选择陕西君威农贸有限公司、商洛蓝、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健康产业方向的企业。

3.2共建新型研发平台,改善创新创业教育外部生态

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合作,探索扩展创新创业教育外部资源,全方位灵活对接主导地方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在商洛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商洛学院围绕商洛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与陕西君威农贸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共同建立了“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注册成立“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推进企业与高校优势互补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为大学生创新性创业提供新的阵地和制高点。

3.3校企结合,突出创新创业地域资源特色

利用学校地处秦岭腹地,中药材、健康食品资源丰富的条件,针对性地开展具有商洛地域资源特色的各类创新创业实践,为地方产业发展赋能。结合商洛学院开展的“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活动,鼓励各类教师灵活对接地方产业需求,围绕国家、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总体战略方针,综合开发利用当地的菊芋、黄芩、油用牡丹、万寿菊等特色农业资源,将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课题。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是陕西省农产品加工的领军企业,商洛学院于2015年与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创性地将企业运营的商州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升级为我校农林生物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新模式。2016年获批的“商洛大健康产业星创天地”是校企双方在深入合作模式下联合申报又一育人新成果,入选陕西省农业科技领域众创空间。同时,学校也每年选派一批教师去相应企业任职、办公,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孵育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题。

4.“大健康”理念、通识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是两种教育理念,有着不同的实施路径[4]。打破两种教育理念既有的藩篱,给他们插上“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的翅膀,使其落地生根,促进两种教育理念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各自的发展困境,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创新创业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让“互联网+大健康”与创新创业课程相结合,更有利于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两者的结合也促进了学校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模式的改变也促进了教学思想的改变。同时老师也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指导,为学生不断发展指明方向和道路,帮助学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

《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对全校本科生备受欢迎的一门生命科学领域的通识课程,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抓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为了进一步突出生命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医药、食品和大健康等产业上的应用,将根植地方的成果及案例渗透到课堂中,商洛学院建设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在线课程-《众创时代下的生命科学导论》。该课程围绕生命科学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和实训案例进行讲座式教学,旨在促进大学生不断提高对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及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认识,激起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兴趣,增强探索和创新的激情,加深对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创业的综合能力。该课程入选了陕西省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已在学银在线教育平台上线运行。

课程立足于商洛学院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积累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并且结合专业特点,组建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的教学团队,按照学校“根植地方、产教融合、提升师生应用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模块+专题”开展体系建设(图1):分为“理论前沿”和“实训案例”两大模块;“理论前沿”模块涵盖“生命的起源”等四个生命科学基础知识专题,穿插讲述重要科学发现的“台前幕后故事”,以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实训案例”模块涵盖“生命科学与医药”等四个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专题,“再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鲜活案例,以案例式教学提升学生实践应用和创业能力。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学生双创能力

商洛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于2017年获批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在建设中,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与训练》相关课程,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创新创业训练活动学分认定细则》,定期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和管理者进校开展双创教育辅导,鼓励教师深入密切对接地方产业,围绕国家、地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总体战略方针,综合开发利用当地的菊芋、黄芩、油用牡丹、万寿菊等特色农业资源,将生产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难点转化为创新创业实践课题。同时,商洛学院努力营造依靠科技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为教师围绕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结合专业科研特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及科研平台和人财物的强力支持。近3年,学校农林生物类专业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0项、省级立项62项。

近年来在历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复赛中获得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8项的好成绩。这些获奖项目均与地方特色资源紧密结合,部分特色代表项目见表1和表2。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的打磨与历练,在师生中形成了积极参与、勇创佳绩的良好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效果显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6.结语

商洛学院以农林生物类专业为突破试点,围绕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通过近几年探索与实践,依托当地生态资源、药用植物资源和绿色食品资源优势,有效组织开展大健康产业方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活动,有效激活了创新创业各类关键要素,助推相关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加快学校转型发展,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学校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于2017年获批建设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在这一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经验体会,根据本文的论述可总结如下: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农林生物类本科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产教融合-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主观能动性是基础,“大健康”理念、创新创业课程与通识课程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是保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文静,赵宏光,宋忠兴,等.陕西省商洛市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初探[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7,23(06):26-29.

[2]王超锋,曹小军.论陕西商洛市中药材产业发展[J].商洛学院学报,2021,35(01):92-96.

[3]郭耀东,程敏,李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商洛学院生物农业类专业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S1):504-508.

[4]孙莉.通识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4):13-15.

上一篇:思政视阈下大学法治基础教育研究下一篇: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