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行业分类目录

2022-1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化工行业分类目录

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的谱系变迁研究

摘 要 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的谱系图在时间维度上体现出特定的变迁趋势与特征,二者均在回应特定时空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中进行着动态变化与调整,并呈现出紧密的关联性。为消解高职专业设置过程中出现的专业设置同质性、人才培养单面性、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等实践困境,应处理好国家宏观层面专业制度设计与院校自主性发挥、专业设置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建设等关系,同时,要加强专业群建设,促进群内专业交叉融合,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职业分类目录;谱系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目录是高职院校组织招生、进行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就业、动态调整专业布局的基本依据。职业分类是对现有职业体系进行的科学系统分类,是统一规范社会职业体系、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进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也是高职院校专业目录调整的重要參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首批短期职业大学诞生,到2006年的示范校、2010年的骨干校、2015年的优质校,再到2019年首批“双高”校的诞生,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步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向[1],更加注重特色优质高职院校的示范引领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提质增效。专业(群)建设正是高职院校进行内涵特色建设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之一。

高职专业目录的设置有其特定的历史变迁轨迹,从2004年之前参考本科院校专业目录时期出现的专业种类繁多、分类过细、地方特色过于突出等问题,到2004年高职高专院校专门专业目录的诞生,再到2015年专业目录的出台和后续增补专业,再到2020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的通知》的发布。高职专业目录都与特定时空下的经济社会背景相联系,在回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进行着动态变化与调整。与此同时,作为高职专业目录设置重要参考依据的社会职业分类体系也呈现出时间维度上的变迁轨迹。谱系是依托客观事物类型而产生的一种隐含的内在相互关系,能够形成谱系的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与历史时间性是谱系最典型的特征。在本研究中,高职专业目录与职业分类目录将形成特定时空下的谱系,并呈现时间维度的变迁趋势,体现出具体的关联性与历史时间性。职业的谱系图反映了职业类别、职业层次和职业级别等职业体系的综合特征,也反映了职业体系的历史与发展演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谱系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专业口径、专业层次、专业级别的反映,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历史与发展演化的反映。

高等职业院校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建设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进入新时期,国务院于2019年1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建设150个骨干专业(群)和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配套方案,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2019年12月公布了“双高”建设单位名单,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进入了“双高”建设时代。建设高水平高职专业(群)成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与趋势之一。在“双高”背景下,为清晰溯源职业和专业的发展演进脉络,科学分析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将以我国历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职业分类大典》为依据,通过收集历年专业目录与职业目录,形成本研究的“专业与职业谱系库”,见图1,然后通过对相关目录文件的文本分析,得出职业分类目录与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谱系变迁轨迹,在厘清二者变迁谱系全景图的基础上,探究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困境及其优化策略。

二、职业分类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一)1995-2010年职业分类目录的变迁

为对我国的社会职业进行科学分类,国家相关部门于1995年开始编制我国首部《职业分类大典》,并于1999年5月颁布,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职业分类体系基本建立。1999年版首部《职业分类大典》主要包括大类、中类、小类、细类(职业)四个层次,其中大类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同时兼顾了我国的政治制度、管理体制、科技水平、产业结构等要素;中类则主要根据职业活动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与设备、采用的技术与方法、所提供产品与服务种类的同一性进行划分;小类则主要根据从业人员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划分;职业(细类)则主要根据工作对象、工艺技术、操作方法等要素的同一性进行划分。根据上述原则,同时借鉴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国内组织机构分类、行业划分、学科分类、职位职称分类、工种分类等要素,形成了我国首部《职业分类大典》(1999年版),该大典主要包括职业大类8个、职业中类66个、职业小类413个、职业1838个。

首部《职业分类大典》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其中的职业类别进行了调整与增补。1999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分别于2005年、2006年、2007年进行了增补,职业大类、中类、小类保持不变,职业(细类)由1999年的1838个增加到了2007年的2028个,其中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第七大类(军人)、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的职业(细类)保持不变,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61个,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8个,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50个,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14个,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的职业(细类)增加了57个,3年共计增补职业(细类)190个,具体分类与职业数量见表1。

(二)2010-2020年职业分类目录的变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职业体系的构成发生了变化,一些新的职业开始涌现,一些旧的传统职业则开始衰落与消失。虽然国家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对1999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增补,但仍然难以全面准确反映职业领域的变化。为此,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基于“工作性质相似性为主、技术水平相似性为辅”的职业分类原则,按照“客观性、继承性、科学性、开放性”的基本原则,于2010年开始编制新的《职业分类大典》,历时5年于2015年发布。2015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包含了8个职业大类、75个职业中类、434个职业小类、1481个职业、2670个工种,见表2。与1999年版的《职业分类大典》(包括2005年、2006年、2007年的增补内容)相比,继续保持8个职业大类不变,但增加了9个职业种类和21个职业小类,减少了205个职业,同时取消了342个“其他”類职业。与1999年版《职业分类大典》相比,另一个显著变化是在本次修订中增加了“绿色职业标识”,这是我国职业分类的首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绿色就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国家又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对2015年版《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增补。2019年4月在2015年版《职业分类大典》中新增了13个新职业信息,新增了3个工种信息,调整变更了4个职业(工种)信息。其中,新职业为: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新增工种为母婴护理员、茶园管理员、蜂产品品评员。2020年2月,在2019年增补的基础上,新增了16个新职业信息,调整变更了11个职业信息。其中,新职业为:人工智能训练师、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电气电子产品环保检测员、连锁经营管理师、供应链管理师、网约配送员、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师、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呼吸治疗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铁路综合维修工等。从近几年增补的职业中可以看出,增补职业主要与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相关,同时也新增了与医疗康复等行业相关的职业。

三、高职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一)2004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颁布与变迁

从高职专业目录的发展变化趋势来看,主要有两次大的调整,即2004年和2015年发布了新的专业目录,见图2。与此同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专业目录进行过增补。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专业目录设置虽然经过了多次调整与优化,但主要是针对普通本科教育,在2004年之前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地方性的专业目录,例如江苏、上海、湖南、辽宁等省份都发布了地方性的高职专业目录[2]。地方性的专业目录虽然能够与地方经济较好地对接起来,但其规范性、科学性和统一性得不到保障。据统计,在2004年前后,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名称有1500多个,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内涵不同、专业内涵相同但专业名称又不相同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不规范的现象影响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等不同方面的工作。为了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育部在2000年将制定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指南作为当年的工作要点之一。2003年,教育部成立了高职高专指导性目录课题组。2004年6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并于当年10月发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在专业管理方面,教育部按照“专业目录基本放开、专业类目录相对稳定、专业大类目录原则不变”的原则对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2004年版的高职专业目录在设计过程中以行业或岗位群为主并兼顾学科分类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了与本科目录的衔接,呈现出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特征,也进一步凸显了高职高专的特点。2004版高职专业目录分设了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3],同时为了进一步体现职业性的特征,将管理类专业分归于不同的专业大类中。

(二)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颁布与变迁

在2004年版高职专业目录发布11年后,教育部又于2015年10月发布了新版高职专业目录,即《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新版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按照“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科学规范、体现特色”“继承创新、灵活设置”“推进衔接、构建体系”等原则,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在2004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版高职专业目录,新版高职专业目录的修订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并以行业、产业分类作为专业分类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兼顾了学科的分类。整体的对应关系是“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对应专业、行业对应专业类、产业对应产业大类”,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的专业大类维持原来的19个不变,排序和划分有所调整: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8个;列举专业方向746个、主要对应职业类别291个、衔接中职专业306个、接续普通本科专业343个[4]。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通过调整和修订相关内容,进一步确保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产业需求与专业设置的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对接。

(三)2016-2019年高职专业目录的增补与变迁

2015年版高职专业目录发布之后,对专业目录没有作出较大的调整,更多的是小范围的增补。从时间维度来看,2016年度增补专业涉及11个专业大类、12个专业类、13个具体专业,分别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珠宝首饰技术与管理、权籍信息化管理、机场电工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疗器械经营与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音乐传播、公益慈善事业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专业。2017年度增补专业涉及3个专业大类,增补最多的专业大类为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占2017年增补专业大类的66.67%。增补专业涉及3个专业类,增补最多的专业类为药品制造类,增补的具体专业为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朝医学、宠物临床诊疗技术6个相关专业。2018年度增补专业涉及3个专业大类、3个专业类,具体增补专业为水净化与安全技术、储能材料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3个专业。2019年度增补的专业涉及7个专业大类、8个专业类,具体增补的专业为氢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服务、高铁综合维修技术、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跨境电子商务、葡萄酒营销与服务、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陵园服务与管理9个专业。从2016-2020年增补的专业中可以发现,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尤其是人工智能与互联技术相关的专业和养老医疗服务类专业是近些年增补的热门专业。

四、衔接高职专业目录的中职与本科专业目录变迁历程

(一)中职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中职专业目录是高职专业目录“向下”衔接的目录,从中职专业目录的变迁历程看,最早可以追溯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1963年发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随着国家中专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中职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于1992年开始修订专业目录,专业的划分主要依据工艺和技术的领域以及服务领域,专业口径进一步拓宽[5],最终于1993年形成了新版中专学校专业目录,见图3。这次的专业目录按照学科分类的方式划分专业,主要包括工科、医药卫生科、农科、林科、政法科、财经科、管理科、体育科、艺术科9科,每科又包括不同的专业类49种,具体专业518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改变1993年版专业目录的学科化与去行业化特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于2000年颁布了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00年版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之前按照学科进行划分的方式,开始按照产业划分专业,将专业分为加工制造类、资源与环境类、商贸旅游类等13个大类,270个专业,470个具体专业方向[6]。随着经济社会和职业教育的发展,2010年教育主管部门又出台了新的中职专业目录,该专业目录与2004年版的高职专业目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对接,将专业大类调整为19个,具体包括321个专业,900多个专业方向。2019年又在2010年版专业目录的基础上增补了46个新专业,新增补的专业分布在14个专业类。

(二)本科专业目录时间维度的变迁历程

本科专业目录是高职专业目录“向上”衔接的目录,从本科专业目录的变迁历程看,1952年院系调整后,在学习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教育主管部門于1954年制定了《高等学校专业分类设置草案》,《草案》中的专业主要依据我国行业部门进行划分,基于当时国家建设的需要,主要设有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政法、财经、师范、医药、艺术、体育等科类。各科类下共设200多种不同专业,这些专业大多是依据职业和产品进行设置,只有少部分是依据学科知识的分类逻辑设置。1955年第二次院校调整和专业结构调整,使得专业结构呈现重工科轻文科、工科中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特征,文科类专业比重下降。

在当时社会经济背景下,专业设置开始追求小而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点数和专业种类数在这一时期开始快速增长,由1954年的200多个专业增加到了1962年的600多个[7],专业数量剧烈膨胀,专业设置较为无序和混乱。为改变这一状况,教育主管部门针对前期专业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1963年发布《高等学校绝密和机密专业目录》与《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以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统一专业名称、删减不合理专业、增设国家需求的新专业,最终形成的专业目录中主要科类包括工科、理科、文科、农科、林科、政法、财经、师范、医药、艺术、体育等,各科类下的专业数达到430多种,其中工科类专业占各类专业总数的40%。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87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改变“文革”期间形成的专业设置“缺、乱、窄、旧”等问题[8],开始修订1963年版的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历时5年,于1987年年底形成了新的专业目录,新修订的专业目录包含理科、工科、农科、林科、文科、师范、医科等科类下的600多个专业,相较于之前的专业设置,此次修订的专业中,文科的比例进一步上升,且专业口径进一步变宽,专业名称和专业简介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的宏观管理和优化专业结构,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于1993年发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的本科专业目录相较于之前专业目录的一个显著变化是将原来按照行业划分的科类变成了工学、理学、农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10大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下的专业数累计500多种。

我国第四次全国性的本科专业目录修订是在20世纪末进行的,并于1998年发布了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在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进一步减少了专业种数,柔性设计了具体的专业方向,拓宽了专业基础。此次专业设置进一步强调了按照学科知识进行划分的逻辑。同时为了与研究生的专业目录相衔接,又增设了管理学门类。从专业数量看,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包括11个学科门类,下设249个具体专业。

进入新世纪,直到2012年,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才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重新修订了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相较于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新增了艺术学门类,共计12个学科门类(军事学仅保留代码,未设置该门类),各门类共计92个专业类和506种专业,这些专业又细分为352种基本专业、154种特设专业和62种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五、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策略

(一)高职专业设置的实践困境

1.过度强调专业目录的细化类别

严格按照专业细类划分开展的招生、培养、实践等环节,使得学生只能在特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学习,专业培养口径较小,且由于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往壁垒,很难实现跨专业、跨大类、多学科的人才培养[9]。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业链、岗位群对各类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专业目录细类的过度强调将使得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呈现单面性倾向,很难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2.专业设置的同质性问题

对专业目录规范性与统一性的强调,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面临着“同质化”的倾向[10]。过度关注专业目录的统一性将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很难结合所在区域的特色资源办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这种特色缺失的现象会使得高职院校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所谓的“热门专业”,从而出现专业定位不清、专业设置重复、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匹配性欠佳等问题[11]。

3.专业组织开放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以专业为载体形成的二级院系组织和各类实体平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得以开展的主要依托,由于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得不同组织之间壁垒重重,很难实现广泛的互动交流。以专业为基础组建的高职院校二级组织机构,在其实践过程中将面临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增大的弊端。人才培养的环境较为封闭,不利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专业设置的优化策略

1.处理好国家宏观层面专业制度设计与院校自主性发挥的关系

专业目录的出台与修订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建设、专业设置、组织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宏观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管理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进一步调动高职院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各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特色,做好院校层面的科学规划,合理设置专业,及时动态调整专业,发挥好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

2.处理好专业设置统一性与专业特色建设的关系

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以专业目录为依据,有利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专业设置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国家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与统计,为科学预测各类人才培养规模奠定基础;也有利于按照特定的目录做好不同层次的专业衔接,做好专业目录与职业体系的有效对接、科学衔接,进而打造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此同时,如果过于强调这种统一性,将使得专业设置面临同质化的倾向,专业特色将很难凝练。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在专业目录的指导下,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广泛调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区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等要素的基础上,设置有区域特色与院校特色的专业(方向)。

3.加强专业群建设

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是消解其在专业设置实践中面临的人才培养单面性、人才培养环境封闭性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各高職院校应在现有专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范围,将3~5个专业进行组群建设,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群内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适应产业链和岗位群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专业群建设已成为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凝聚的重要载体[12]。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在科学布局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群建设,实现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的提质增效,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满足各行各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 考 文 献

[1]宋亚峰.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实践样态与优化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0(7):6-12.

[2]谢勇旗,孙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5(1):25-27.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EB/OL].(2004-10-19)[2020-06-14].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77/201010/xxgk_110109.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EB/OL].(2015-10-26)[2020-06-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511/t20151105_217877.html.

[5]韦君.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拉开帷幕[J].中国高等教育,1992(4):40.

[6]邓泽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2-25+32.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239.

[8]周光礼,吴越.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政策六十年回顾与反思——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62-75.

[9]陈涛.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检视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12):7-11.

[10]宋亚峰.“双高”背景下民族地区高职专业建设的优化方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2):22-29.

[11]杜怡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19-22.

[12]任占营.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变革意蕴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4-8.

作者:宋亚峰

第2篇:基于标签聚类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改善研究

〔摘 要〕本研究针对电子商务网站用户对商品概念认知与网站实际分类目录不匹配,导致检索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用户标签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改善方案,即将用户标签进行多层聚类,将聚类结果以层级结构的形式展示,并实现标签聚类结果和网站分类目录的映射,从而提高电子商务网站的分类检索效率和分类导航性能。

〔关键词〕网站分类目录;用户标签;标签聚类;标签映射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1.001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to Categories of

E-commerce Sites Based on Tag ClusteringZhang Hong Gan Liren Xue Chunx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

〔Abstract〕The study proposed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categories of e-commerce site which based on tag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sers concept does not match the actual categories.The method is that making the user tags clustered,then making the clustering results in the form of hierarchy,and mapping it to web site categories to improve e-commerce sites categories search efficiency and category navig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web site categories;user tags;tag clustering;tag mapping

南京理工大学信息管理系用户行为课题组2009年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在电子商务网站中,有近80%的用户倾向使用网站分类目录来查找商品,但有部分用户通过网站分类目录查找不到指定的商品或用时过长(超过3分钟)。由此可见,当前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分类目录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用户对商品的概念认知与网站实际分类架构组织体系的不匹配。其实质是一种用户心智模型与网站分类架构师心智模型差异的体现[1],这种差异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用户对网站分类的认知负荷,从而降低网站信息传递效率。因此基于用户认知来探索网站分类目录改善的可能途径就变得十分有意义。

目前基于用户认知的网站分类目录改善思路主要有以下两个方向:一是依据用户认知改善并调整网站现有分类目录,比如对产品进行多重归属。但是用户需求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直接依据用户需求调整网站分类目录会为网站后台分类目录动态调整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工作量。因此,有学者提出第二条思路,即直接按照用户认知来构建“商品分类目录”。用户标签就是当下在网络环境中用户认知和用户参与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思路。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概念

早在1998年美国人约舒亚•沙科特(Joshua Schachter)就提出了用户标签(Tag)这一概念。为方便检索和信息管理,由网络信息的提供者或者用户自发为某类信息赋予一定数量的标识,这种标识就称为用户标签[2]。它显著的特点就是用户可根据自己的认知、理解与想法,以自由词汇作为标签对资源进行组织和利用[3]。

伴随用户标签发展的是一种新型的网站信息组织方式——folksonomy(公众分类法)。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标签被使用的频次,选用高频标签作为该类信息类名的一种网络信息分类方法。与一般分类方法不同的是,它向社群参与者提供一种协同构建与共享各自网络资源标签的开放式平台,通过用户自身制定分类标准和提交标签来实现[4]。但由于标签是由不同用户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的,因此随意性大,与网站一般分类目录相比科学性明显不足。所以用户标签与网站一般分类目录的关系不应该是相互替代或是并行,在后期探讨网站分类目录改善方案中,可以在充分考虑用户心智模型的基础上兼顾网站建设的科学性,将两者予以整合。

1.2 基于用户标签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改善研究现状

目前,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开始采用公众分类法为用户提供标签服务。本研究在对著名电子商务网站——亚马逊和淘宝网的考察中发现:用户标签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标签云图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商品推荐,同时方便用户查找其他具有相同特性的商品,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商品进行组织。在这些网站中,标签云图与网站一般分类目录形成了两大并行体系,其目的都是为了方便用户检索相关产品。

可以说与电子商务网站一般分类目录相比,网站使用标签云图为用户展示热门商品已经完全考虑到了用户的心智模型,且标签管理也已相当成熟,但是当下的标签云图仍存在很多的问题:(1)用户标签所组成的类目是非等级平面结构,难以揭示信息之间复杂的关系。(2)缺乏对语义尤其是同义词的控制。(3)通过标签云图检索到的产品不是五花八门就是不够全面。

对此,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试图改善电子商务网站中标签云图存在的不足。Heymann P等人提出将大量的标签转化为可导航的层次结构的分类目。将标签按其所标注的资源的次数表示成向量的形式,同时用余弦相似性计算得到标签的相似图,最后得到潜在层级的分类法[5]。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标签聚类技术,将标签进行层级处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窦永香等利用著名的Porter算法对英文标签进行词根提取,然后根据用户的精确度要求对相关标签进行聚类[6]。广东商学院的王翠英在对标签进行共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共现信息的标签聚类算法[7]。此外,武汉大学的曹高辉等提出通过凝聚式层次聚类算法,利用相关标签的权重,计算标签之间的相关度,从而实现标签聚类[8]。

对于目前基于用户标签的电子商务网站改善方案,研究大多集中在标签聚类的问题上,由于在实际复杂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无论是用户、标签还是资源都是海量的,这导致了用户标签的随意性和不科学性,也给基于用户标签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改善从理论走向实际应用带来了许多困难。此外,对于用户而言仅依靠用户标签和标签云图是无法满足网站分类搜索这一需求的,而当前的改善思路很少考虑到将网站一般分类目录与标签云图整合起来研究。

本研究尝试利用网站现有分类目录的科学性,同时考虑用户的心智模型,在用户标签聚类的基础上,将网站一般分类目录与用户标签系统两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改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的现状。

2 基于用户标签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改善方案设计

本研究拟采用如下方法来改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对基于用户认知所提出的标签进行聚类,形成具有层级关系可导航的标签云图,同时在网站现有分类目录与具有层级关系的标签云图之间建立映射,使用户可以直接依据用户标签云图实现商品的分类搜索。整个系统实现思路包括:标签预处理、标签聚类、标签与网站分类映射3个部分,如图1所示。

2.1 标签预处理

主要目的是通过构建同义词表来达到同义词控制。

2.2 标签聚类

通过对用户标签同义词的控制,我们提出了对用户标签进行层级聚类的构想。标签聚类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用户标签数据的词频统计以及共现分析(与tagi共现次数最多的tagj被认为与tagi强相关),将用户标签聚类成一个符合用户个人认知习惯的商品分类体系。根据该思想,标签的聚类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标签聚类流程图

2.3 标签映射

主要目的是将用户标签聚类结果与网站现有分类目录之间建立映射关系,通过点击标签云图上的用户标签能够迅速定位到网站现有分类目录相应类别上。具体用户标签映射实现思路如图3所示。

图3 用户标签映射网站分类目录算法

3 实验验证与系统实现

在上文论述的基于用户标签电子商务网站分类改善总体方案设计的基础上,本研究还模拟了实际用户对商品添加标签的情景,进行实验探索。

3.1 实验设计

由于不同用户背景、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导致添加标签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经管院和计算机院大三和大四2个年级共188名学生参与我们的实验。由被试对本实验中提出的4种商品(本实验主要指定了电子词典和U盘类目下的4种具体产品,分别是“诺亚舟NH6080电子词典”、“名人牛津搜索王”、“金士顿U盘”、“忆捷优盘U5”)进行标注,分别提交3个标签。

实验共回收有效问卷185份,涉及到的标签概念355个。将用户提交的标签输入到专门为本实验模拟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用户标签平台上。如图4所示:

图4 电子商务网站用户标签添加实验平台

3.2 用户标签预处理实验探索

本研究从实验标签集合中随机抽取142个概念作为建立同义词表的数据集。按照一定的同义词表构建依据,手工构建同义词表,并选用同义词组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词作为标准词。然后通过设计计算机程序利用字面匹配和字面相似度计算的方法,将用户标签与同义词表中的词进行匹配,并用标准词对该标签进行表征。

3.3 用户标签聚类实验探索

在用户标签预处理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计算机编程尝试实现用户标签的层级聚类。具体标签聚类步骤如下:

3.3.1 将每个商品下的标签进行聚类,取出使用频次最高的标签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例如产品“名人牛津搜索王”的所有标签中,“名人”的使用频次最高,“名人”就是该商品的聚类中心。

3.3.2 将从属于每个聚类中心点的最底层标签进行两两相似度判断

相似度判断依据有两点:首先,根据两聚类中心的最底层标签的字面匹配度来确定聚类中心是否相似。其次,根据最底层相似的个数,如果两聚类中心下相似标签的个数达到一定的阈值,那么这两聚类中心所代表的商品即为同类商品,它们会有一个共同的上层目录(父目录)。

3.3.3 上层目录(父目录)的确定

我们结合两个方面来确定上层目录:该标签在同类商品中出现的概率,以及在每个商品中出现的频次。对于同类商品,标签A都被标注或标注的概率很大,且出现的频次非常高,通过权重计算,我们可以判定A是该同类商品的上层目录。例如,对于“诺亚舟NH6080电子词典”以及它的同类商品“商品A“商品B”“商品C”……来说,标签“电子产品”“电子词典”在上述4中产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分别为75%、100%),且使用频次也比较大(分别为65次、70次)。经过权重计算,最终结果是电子词典>电子产品,那么电子词典就是该同类商品的共同上层目录。按该方法继续由下往上聚类,即可形成多层类目体系。

按照上述算法步骤,最终程序实现聚类效果如图5所示。图5 用户标签聚类结果界面

3.4 用户标签映射实验探索

按照上节标签映射的基本思想,我们按照一定的映射规则将用户标签聚类结果与网站现有分类目录之间建立了映射关系。实验中具体实现步骤是:

3.4.1 建立标签树

根据网站自身分类目录和标签聚类结果分别建立网站分类目录树(如图6)和聚类标签树(如图7)。其中聚类结果将以具有层级结构树状结构(仅显示两层结构)在云图中展现。

电脑产品电子词典存储产品诺亚舟名 人金士顿忆 捷图6 网站分类目录树样图

子电子词典存储设备诺亚舟名 人金士顿忆 捷图7 聚类结果标签树样图

3.4.2 建立映射规则

我们将两个树中的每一个目录标签作为一个实体,建立了4条映射规则。①如果描述两个数据项语义的语义树(就是它所处的目录列别的层级以及其子孙节点,兄弟节点,父亲节点)完全相同,则两个数据项语义相等,可直接映射,即实体间的一对一映射(如我们实验网站用户标签层级结构下的“电子词典”到网站分类目录下“电子词典”的映射)。②标签通常被人们用来作为实体的惟一标识(名字),因此若待比较的两个实体的标签相等,则认为两实体相等。③同样地,若两个待比较实体拥有相同的URI(即层级目录中所指的相对应的商品展示页面相同),则认为两实体相等。④拥有相同实例的两个实体,被认为相等。

3.4.3 标签映射

在聚类效果达到比较好的基础上,参照上述映射规则,我们分别采用字面匹配的方法计算两棵树中的各节点(父节点、子孙节点)的相似程度,相似度最大的作为其在另一棵树中的映射节点,例如:当用户在用户标签分类目录中选择“U盘”这一标签时,系统通过对标签分类体系中“U盘”目录的父节点和子孙节点标签所对应的具体商品进行统计,发现这些商品在网站传统分类目录中属于“电脑产品”目录下的“存储产品”目录,那么就可将用户标签分类目录中“U盘”与网站分类体系中“存储产品”目录相映射。当用户点击标签“U盘”时,其返回的结果为网站分类体系中“存储产品”目录下的产品。

本研究最终希望达到的效果是:实验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用户标签平台,实现标注功能,标签聚类结果以层级结构(两层)的形式作为用户构建的“商品目录”展示在标签云图上,并实现标签聚类结果和网站一般分类目录的映射,从而改善电子商务网站检索效果。最终程序实现映射效果如图8:图8 用户标签与网站分类目录映射效果图

4 结 语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标签聚类的电子商务网站分类目录改善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该方案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时间和人力有限,本研究在实验验证中只选取了4种产品、3个层级、2类产品,这与电子商务网站实际情况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真实情境下,面对大规模用户标签以及成千上万种商品时用户标签如何进行更好的语义控制、产品边界概念如何界定、标签云图展示哪些标签及如何合理的分布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晶晶.电子商务网站分类体系理解的用户心智模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Thomas Vander Wal.Folksonomy Explanations[EB/OL].http:∥www.vanderwal.Net/random/entrysel.php?blog=1622,2006-11-02.

[3]乐庆玲.基于协同机制的Tag资源自动分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155(9):58-61.

[4]周荣庭,郑彬.公众分类:网络时代的新型信息分类方法[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3):72-75.

[5]Heymann P,Garcia-MolinayH.Collaborative creation of communal hierarchical taxonomies in social Tagging systems[R].Technical Report Info-Lab.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2006.

[6]窦永香,苏山佳,赵捧未.基于Porter算法的英文标签聚类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40-44.

[7]王翠英(编译).标签的聚类分析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5):67-71.

[8]曹高辉,焦玉英,成全.基于凝聚式层次聚类算法的标签聚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4):67-71.

作者:张红 甘利人 薛春香

第3篇:分类目录

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用大型的系统来管理,可分为几大类:

A类(教师工具书)

B类(学生工具书)

C类(中国文学)

D类(外国文学)

E类(故事、童话类)

F类(连环画、小人书)

G类(综合类图书)

命号均为:类别编号如E0001。

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没有必要用大型的系统来管理,可分为几大类:

A类(教师工具书)

B类(学生工具书)

C类(中国文学)

D类(外国文学)

E类(故事、童话类)

F类(连环画、小人书)

G类(综合类图书)

命号均为:类别编号如E0001。

第4篇: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20

13、

4、6

一、感染性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

纱布及其它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疗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二、病理性废物:

1、手术及其他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三、损伤性废物: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据。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按剖等。

四、药物性废物: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可致癌性欲望、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

五、化学性废物: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液。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第5篇:监理资料分类目录

监理资料分类目录 2009-03-19 09:56 资 料 分类 目 录

1、A类表(承建商)

A1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报审表 A2工程分包报审表

A3主要施工机械进/出场报审表 A4工程材料/构配件/设备进场申报表 A5工程材料/构配件使用报审表 A6混凝土浇灌申报表 A7延长工期报审表 A8工程计量申请表 A9中间支付申请表

A10工程款支付汇总表、工程进度月报表 A11工程变更申报表 A12索赔报告 A13工程事故报告 A14事故处理方案报审表 A15验收申请表 A16设备采购清单 A17整改回复单 A18承包商通知

(A8~A10装订一册按月移交公司,其余装订一册存现场) A19主要建筑安装设备报审表 A20复工申请表 A21隐蔽工程验收证书 A22施工测量放线记录及图表 A23增加工程量签证 A24沉降观测记录及图表

(A23装订一册按月移交公司,其余装订一册存现场) A25砼、砂、石子、水泥,钢筋等原材料检验报告 A26砼配合比,钢筋焊接等实验报告 A27安装和其它试验报告 A28调试记录

(A25~A28装订一册存现场)

A29施工单位资质证书、项目经理证书、特殊工种岗位证书、分 包单位资质证书和岗位证书 A30《开工报告》

A31《测量基准点校核记录》 A32《竣工初步验收申请报告》 A33《工程竣工验收质量等级评定表》 A34《竣工报告》 A35《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A29~A35装订一册存现场)

2、B类表(监理工程师) B1总监理工程师任命通知书 B2监理机构设置通知书 B3监理工程师变更通知书 B4开工令 B5停工令 B6复工令 B7工程会议通知书 B8工程质量整改通知书 B9工程变更指令 B10工程变更估算表 B11工程结算审查书 B12工程移交证书 B13监理工程师通知 B14工程建设监理月报

(B1~B14装订一册按月移交公司) B15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B16监理通讯 B17《监理参数》 B18监理方案 B19监理实施细则 B20例会纪要 B21专题会议纪要 B22图纸会审纪要和记录 B23工程气象资料

B24《工程施工监理配合细则》 B25监理函件

B26监理报告(含例行或特殊及最终监理报告) B27《施工安全月度检查记录》及安全资料 B28监理服务回访记录 B29施工安全月度检查记录

(B17~B19装订一册存现场, B

16、B20~B

22、B25装订一册按月移交公司,其余装订一册按月移交公司)

3、C类表(监理内部使用) C1设计变更登记表 C2工程进度跟踪表

C3工程材料/构配件进场记录表 C4工程材料/构配件退场记录表 C5抽样检验记录表

C6 (半成品)质量保证资料核查汇总表 C7 (原材料)质量保证资料核查汇总表 C8工程保修记录表 C9发文登记、收文登记 C10监理日记册、巡视记录

(C9装订一册按月移交公司,其余装订两册存现场,其中C10独立成一册) C11监理定标文件 C12监理合同 C13监理补充协议 C14监理单位营业执照 C15监理许可证 C16工地通讯录 C17员工自我考核 C18业主考核 C19资料移交登记表 C20资料目录表

C21监理机构人员发函统计表 C22监理人员发函明细表 C23资料借阅登记表

(C11~ C23装订成一册存现场)

4、D类表(勘察、设计单位资料) D1设计变更及通知

D2监理组对勘察、设计的函件及复函 D3勘察、设计单位对监理的函件及复函

(D1~D3装订成一册存现场)

5、E类表(业主资料) E1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 E2立项申报批复文件 E3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 E4业主代表授权文件 E5安监证、质监证

E6项目用地红线图、项目红线图 E7施工招标文件 E8施工定标文件 E9施工承包合同 E10业主分包合同 E11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E1~E11中装订成一册存现场) 上交档案馆资料:

1、工程计量申请表(A8)

2、中间支付申请书(A9)

3、工程款支付汇总表(A10)

4、工程变更申请表(A11)

5、索赔报告(A12)

6、工程事故报告(A13)

7、事故处理方案报审表(A14)

8、整改回复单(A17)

9、承包商通知单(A18)

10、 总监理工程师任命书(B1)

11、 监理机构设置通知书(B2)

12、 监理工程师变更通知书(B3)

13、 工程结算审查表(B11)

14、 监理方案及监理实施细则(B

18、B19)

15、 设计院变更登记表(C1)

16、 不合格材料/设备退场记录(C4)

17、 抽样检验记录表(C5)

18、 监理合同(C12)

19、 营业执照及资质证书(C14) 20、 监理定标文件

21、 监理工程师执业证书、岗位证书

22、 监理报告(特别报告及最终报告)

23、 其他有必要归档的文件

(不与其他资料装订在一起,独立移交公司) 说明:

1、除已注明按月移交外,其余均在工程竣工验收前一月内向公司移交。

2、装订可用打孔装订,也可用资料夹,各现场监理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原则上方便查询。

第6篇: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类别

特征 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

一、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1)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3)废弃的被服;(4)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二、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三、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四、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1)致癌性药物,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2)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3)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五、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说明:

1、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是指使用一次后即丢弃的,与人体直接接触的或者间接接触的,并为达到人体生理卫生或者卫生保健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

2、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临床用于病人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的指套、手套、吸痰管、阴道窥器、肛镜、印模托盘、治疗巾、擦手巾、压舌板、臀垫等接触完整粘膜、皮肤的各类一次性使用医疗、护理用品。

3、一次性医疗器械指《医疗器械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所规定的使用于人体的一次性仪器、设备、器具、材料等物品。

4、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等药物及相关的废物的管理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第7篇:医疗技术分类目录

医疗技术分类

卫生部已刻录机红素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即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体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一)涉及重大伦理问题

(二)高风险

(三)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四)需要使用稀缺资源。

(五)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乌苏市人民医院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 一影像:

X线检查 X线透视 普通透视

食管钡餐透视 床旁透视与术中透视 X线 射片 牙片 数字化摄影(DR) X线造影 T管造影静脉泌尿系造影 逆行泌尿系造影 肾孟穿刺造影

膀胱造影 阴茎海绵体造影 输精管造影 窦道及瘘管造影 X线计算机体层(CT)扫描 X线计算机体层((CT)平扫

X线算机体层(CT)增强扫描 临床操作CT引导 (二)超声检查

B超 各部位一般B超检查 B超常规检查

胸、腹水B超检查及穿刺定位 胃肠充盈造B超检查

浅表组织器官B超检查 床旁检查 术中B超检查 临床操作的B超引导 B超脏器功能评估 胃充盈及排空功能检查

胆囊和胆道收缩功能检查 膀胱残余尿量测定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普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检查 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浅表器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特殊检查 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门静脉系彩色多普勒超声 腹部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临床操作的彩色多普

双肾及肾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左肾静脉“胡桃夹”综合征检查 勒超声引导

多普勒检查 四肢多普勒血流图 心脏彩超

普通心脏M形超声检查 普通二维超声心动图 床旁超声心动图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左心功能测定 图像记录附加收费项目 黑白热敏打印照片 彩色打印照片

(三)检验

血红蛋白测定(Hb)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比积测定(HCT)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异常红细胞形态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碱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淋巴细胞直接计数

单核细胞直接计数

血小板计数

血细胞分析或血常规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LEC)

尿常规检查

尿酸碱度测定

尿比重测定

尿蛋白定性

尿蛋白定量

尿本-周氏蛋白定性检查

尿肌红蛋白定性检查

尿糖定性试验

尿糖定量测定

尿酮体定性试验

尿三胆检查

尿含铁血黄素定性试验

尿乳糜定性检查

尿浓缩稀释试验

尿妊娠试验

尿沉渣镜检 尿三杯试验

尿沉渣白细胞分类

尿液分析+镜检

粪便检查

粪便常规

粪便隐血试验(OB) 粪便隐血试验(OB)(化学法)

粪便隐血试验(OB)(免疫法)

体液与分泌物检查

胸、腹水常规检查

胸、腹水特殊检查

脑脊液常规检查(CSF)

精液常规检查

精子畸形率测定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

阴道分泌物检查

羊水结晶检查

胃液常规检查

十二指肠引流液及胆汁检查

痰液常规检查

各种穿刺液常规检查

临床血液学检查

凝血检查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临床化学检查

蛋白质测定

血清总蛋白测定

血清白蛋白测定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定性)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定量) 糖及其代谢物测定

葡萄糖测定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血脂及脂蛋白测定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血清β-羟基丁酸测定

无机元素测定

钾测定

钠测定

氯测定

钙测定

无机磷测定

血清碳酸氢盐(HCO3)测定

肝病的实验诊断

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

血浆氨测定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血清胆碱脂酶测定 心肌疾病的实验诊断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血清肌酸激酶-MB同工酶活性测定

乳酸脱氢酶测定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电泳分血清α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血清肌钙蛋白T测定

血清肌钙蛋白Ⅰ测定

血清肌红蛋白测定

前脑利尿钠钛--心衰标志物

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尿素测定 肌酐测定

内生肌酐清除率试验

血清尿酸测定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尿蛋白电泳分析

尿N-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测定

尿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尿碱性磷酶测定

尿碳酸氢盐(HCO3)测定

其它血清酶类测定

淀粉酶测定

血清脂肪酶测定

激素测定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测定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测定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 血清胰岛素测定

血清胰岛素测定

血清C肽测定

血清C肽测定

自身免疫病的实验诊断

抗核抗体测定(ANA)

抗核提取物抗体测定(抗ENA抗体) 抗双链DNA测定(抗dsDNA) 类风湿因子(RF)测定(定性)

类风湿因子(RF)测定(定量)

感染免疫学检测

甲型肝炎抗体测定(HAV) 乙型肝炎五项

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测定(Anti-HBs) 乙型肝炎e抗原测定(HBeAg) 乙型肝炎e抗体测定(Anti-HBe)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测定(HBcAg)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测定(Anti-HBc) 丙型肝炎抗体测定(Anti-HCV)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Anti-HIV)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Anti-HIV) 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测定(Anti-HIV) 弓形体抗体测定

风疹病毒抗体测定

巨细胞病毒抗体测定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

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测定

细菌抗体测定 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ASO) 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ASO)(定性) 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ASO)(定量)

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试验

立克次体血清学试验

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测定

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

肿瘤相关抗原测定 癌胚抗原测定(CEA) 甲胎蛋白测定(AFP) 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TPSA) 糖类抗原测定 肿瘤标志物

临床微生物学检查 病原微生物镜检、培养与鉴定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 结核菌涂片检查

特殊细菌涂片检查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 (MRSA、MRS)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血培养及鉴定

沙门菌、志贺菌培养及鉴定

真菌涂片检查

真菌培养及鉴定

念珠菌镜检

念珠菌培养

念珠菌系统鉴定

衣原体检查

衣原体培养

支原体检查

支原体培养及药敏

药物敏感试验

常规药敏定性试验 常规药敏定量试验(MIC)

真菌药敏试验

其它检验试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试验

血型与配血

ABO红细胞定型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盐水介质交叉配血

特殊介质交叉配血

不规则抗体筛查

(四)病理检查

细胞病理学检查与诊断

体液细胞学检查与诊断

拉网细胞学检查与诊断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与诊断

脱落细胞学检查与诊断

细胞学计数

组织病理学检查与诊断

穿刺组织活检检查与诊断

内镜组织活检检查与诊断

局部切除活检检查与诊断

骨髓组织活检检查与诊断

乌苏市人民医院第二类医疗技术目录

一、 呼吸科

1、经支气管镜介入技术

2、经内科胸腔镜胸膜固定术

二、 骨科

1、半骨盆切除术

2、人工关节置换术

3、骶管内肿瘤综合治理术

4、 人工关节微创术及翻修术

5、腰椎间盼微创手术治疗

6、颈椎间盘前路椎体次全切固定术

7、椎管内肿瘤纤维外科治疗

8、关节内骨折缩创治疗

9、脊柱侧弯前路胸腹联合手术

10、

11、

12、

13、

14、

15、 颈椎病后路、前路减压椎骨内固定术 髋臼造盖及骨盆截骨术 臂丛神经损伤神经移位术

颈、胸、腰椎骨盆骨折脱位前、后路复位固定减压植骨术 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 断肢(指、趾)再植术

16、

17、

18、

19、 20、

三、 周围神经、血管修复术

复合组织移植修复术(肌腱、肌皮瓣、骨瓣、足拇趾拇甲瓣或第二足趾拇指再造及部分再造术 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术 先天髋脱位矫正手术 介入放射

(1) 冠状动脉造影术

(2) 经皮冠装动脉内介入治疗术 (3) IABP应用术应 游离移植拇指再造术等)

1. 冠脉介入诊疗技术

2. 起搏治疗相关医疗技术 (1) 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 3. 电生理相关医疗技术 (1) 心内电生理检查术 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 (1) 左右心导管术 (2) 经皮房间隔穿刺术 5.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1) 主动脉、外周血管提囊扩张术,支架和滤器植入术 (2) 肾动脉支架植入术

五、 烧伤整形科:

1. 复杂性游离皮瓣、皮瓣、肌皮瓣超薄皮瓣修复术 2. 特大面积烧伤切(削)皮痂植皮术

六、 耳鼻喉-头颈外伤 1. 玻璃体置换术 2.框内肿瘤切除术

六、妇产科

1.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

七、 医院高压氧科 1. 医用高压氧治疗

八、 眼科

1、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九、 泌尿外科 1. 输尿管镜技术 2. 经皮肾镜技术 十

一、肾内科 血液透析技术 十二新技术

第8篇: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目录

科左中旗中医医院 医疗废物分类管理目录

依据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文件(卫医发[2003]287号)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我院将产生的医疗废物分为5类:

感染性、损伤性、病理性、化学性和药物性废物。(另包括不可燃物品如废弃的搪瓷、不锈钢器具;污水、污泥等)

一、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印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

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

2、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3、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

5、废弃的血液、血清。

6、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视为感染性废物。 (注:卫生部明确医疗废物分类的有关问题中,提出第6条如不具备其特征但属于其常见组分或者废物名称,如加药注射器属于医疗废物,输液瓶不属于医疗废物 )

70

二、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包括:

1、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器官等。(如手术室、人流室、产房)

2、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

3、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注: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的处理,(可造成传染病传播的)胎盘(应消毒后)按照病理性废物处置。

三、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1、医用针头、缝合针。

2、各类医用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距等。

3、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注:如口腔诊疗中使用的部分一次性口腔器械,如探针、口镜等。

四、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

1、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

2、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如如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萘氮芥、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胺酸氮芥、司莫司汀、三苯氧氨、硫替派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等;免疫抑制剂。

3、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等。

71 注:少量药物性废物可按照感染性废物收集,如病房中含少量药物或残留疫苗的输液、注射器。

五、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包括:

1、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

2、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

3、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

注;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应当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防渗漏、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采取防盗和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医疗废物交接单,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类别、袋或盒件数、重量、交接时间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交接单保存时间3年以上。

72

上一篇:督查落实情况下一篇:龙门石窟在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