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分析

2022-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分析

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

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

(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

7、

3、

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

4、

5、6……吗?为什么?

(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

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 )÷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掌握有余数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知道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名称,并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2、通过沟通平均分小棒、语言描述、列除法横式、书写除法竖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每个学生准备13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操作交流,沟通联系

(一)出示题目,明确题意。

1.出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2.交流:13根小棒指的是什么?每4根分一组是什么意思?

3.尝试解决。

(二)交流方法,体会意义。

1.平均分小棒。

(1)指定一名学生在视频投影仪上摆,其余学生仔细观察。

(2)引导学生了解分小棒的过程。 ①一共摆多少根小棒?(13根) ②按几根圈一个圈?(4根圈一个圈)

③圈了几个圈?是多少根小棒?还剩几根?

(3)学生完整地说一说分小棒的过程。

2.列横式计算。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3÷4=3(组)……1(根)

(2)引导学生说出

13、

4、

3、1各表示什么意思? (3)13÷4=3(组)……1(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比较发现,沟通联系。 比较分小棒的过程和列横式计算的过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二、探究算法,明确含义

(一)整体感知竖式的写法。

1.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它的结果除了用摆、画、列横式表示,我们还可以写成除法的竖式。

2.出示除法竖式,引导学生观察。

3.思考后讨论。

(1)这个除法竖式中的每个数都有名字,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知道13叫被除数,4叫除数,3叫商,1叫余数。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2是4和3的积,也就是除数和商的积。

(二)借助直观理解竖式每个数的含义。

1. 建立图形表征、语言表征、符号表征三者之间的联系

师生共同对照平均分小棒的过程,一边分,一边口述,同时写出除法竖式。 2.沟通平均分小棒与竖式计算之间的关系

(1)教师板书:“”这个符号表示除号。

(2)继续板书 :“”,被除数13表示有13根小棒,除数4表示每4根一组。“”表示什么意思?

(3)请学生按要求把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再重新分一分。

(4)结合分小棒师生交流,完成竖式的书写。

①结果是可以分成3组,3写在哪里?为什么写在个位?

②要分13根小棒,现在已经分掉了多少根?你是从哪里知道已经分掉了12根的? 这个“12”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③我们在“12”的下方画一条横线表示按要求分了一次。要平均分13根小棒,已经分了12根,还剩几根? ④这个“1”写在哪里?表示什么意思?它是怎样算出来的?

3.在比较中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

(1)小组内回忆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写除法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个数的含义。

(2)对比有余数除法的横式与竖式的异同点,说一说除法竖式的优点。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迁移类推学习表内除法的竖式。

1.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 学生分一分,并列出横式,教师板书16÷4=4(组) 2. 学生自主尝试,列竖式计算。(指定学生板演) 3.比较交流。

(1)竖式中的两个16表示的意思相同吗?各表示什么?

(2)这道题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完后没有剩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表示? 【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62~63页“做一做”。 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对上下两题进行比较,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完成教材第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3.改错。

四、对比反思,全课总结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除法竖式和除法横式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没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呢?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通过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定所找到的商是否正确,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且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试商的方法,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学难点:理解试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知

(一)手势游戏:( )里最大能填几? 2×( )<13 ( )×5<49 7 ×( )<48 9 ×( )<29 ( )×6<41 8×( )<52 4 ×( )<25 ( )×3<17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出括号里应填的数,并说明理由。

(二)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分小棒掌握除法的竖式计算。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不分小棒,自己试一试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探究试商的方法

1.出示题目:43÷7=□……□

2.引导学生组内讨论:算式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3.汇报交流。

预设1:商是6,六七四十二,42比43小,且很接近43,余数是1。

预设2:如果商是7,七七四十九,49大于43,说明商大了,要减小1,商是6。

预设3:如果商是5,五七三十五,余数还剩下8,大于除数7,说明商小了,要改成6。

4.师生小结:在找商的时候,要使这个数和7相乘最接近43,且小于43,最后得到的余数比除数小。

(二)深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43÷7。

2.交流反馈:

(1)6与7的积写在哪里?

(2)余数1是怎么来的?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呢?如果发现余数大于除数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余数等于除数呢?

(三)尝试应用,内化方法

1.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先用竖式计算,再在横式上写出商和余数。

(2)交流反馈时,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及竖式里每一个数表示的意义,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检验余数是否比除数小。

2.完成教材第63页“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理解题意。

(2)独立解答,指定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

(3)集体讲评。

三、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题。 引导学生理解“某数里面最多有( )个另一个数”的意思,需要学生利用除法竖式试商。

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6题。 引导学生讨论:怎样能很快地想出商?

(二)综合运用。(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0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感受“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5题)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根据“余数要小于除数”确定除数分别为2~9这八个数;

(2)再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算出与除数相对应的被除数。

2.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试商时,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三)列好竖式,你是怎样检验的?

第4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交流理解,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游戏导入

(一)游戏:猜手指

1.游戏规则:伸出右手,从大拇指开始数,1是大拇指,2是食指,3是中指,4是无名指,5是小拇指,数完后又回到大拇指接着数

6、

7、8……这样依次往下数,不要给老师看到,当你数到某个数时,让老师猜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2.学生数,老师猜。

(二)设疑导入

1.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操作观察,探究新知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预设三:列式法 16÷3=5(组)……1(面)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3.回顾整合,检验结果。

(1)结合图示理解。

(2)检验解答的结果。

(三)变化数据,建立模型。

1.如果求第20面小旗的颜色,你准备怎样解决问题? 2.第27面呢?第49面呢?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最后一面旗子的颜色由余数决定,与商没有关系。余数是几,答案就是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就是每组中的最后一个。

三、巩固运用,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第69页练习十五的第4题)

1.读题审题。

2.独立解答。

3.质疑:为什么最后确定颜色时看余数,不看商?

(二)综合练习( 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5题 ) 1.解决“第32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的问题。 学生独立找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6题)

1.出示题目:一个星期有7天,

(1)六月份有30天,有几个星期?还多几天?

(2)如果六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

2.第(1)小题学生独立解决;第(2)小题结合月历引导学生体会商与余数和这个问题的关系。

四、揭秘游戏,课堂总结。

1.揭秘游戏,首尾呼应。 现在,同学们一定知道老师“猜手指”的秘密了吧,现在反过来,老师数,你们猜。

2.师生总结,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余数问题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到生活中去找一找,你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

单元自测 2课时

第2篇:第八单元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 ---分食品 1 课题 信息窗 1---分食品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得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 你们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吗?有什么感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 起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并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解决“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怎样分呢?” 请同学们想一想,也可以利用小棒代替面包分一分。然后说说你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教师小结: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每人分得 2 个,还剩 1 个。 师:谁能把我们刚才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列算式。

教师边讲边板书: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表示:9÷4=2(个)„„1(个)。 9 个面包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得 2 个,这个 2 就是商,剩下的 1 个,我们给它起个 名字叫余数。这个算式读作:9 除以 4 商 2 余 1。

2、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其他食品平均分给 4 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请你先自己列算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看谁解决的好。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所列算式。

师:同学们,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3、18 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呢?大家想想:要求可以平均分给几个人,先要知 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首先要明确“每人分几块”。 学生积极动脑,列出所有可能平均分的算式。然后交流。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1 圈一圈,填一填。看图列算式。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9÷4=2(个)„„1(个) 教后反思: :

2 课题 信息窗 1---分食品练习课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得联系。

2、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明白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3、培养初步的提出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算一算,填一填。

2、解决问题:先列算式,再算得数。

3、直接写得数。

4、先指导学生从情景图中寻找信息,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

5、分东西。先提出数学问题,再列式计算。

6、聪明小屋。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讲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 课题 信息窗 2---搭帐篷 教学内容:教科书 96—97 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操作尝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学生每人准备10个小圆片。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激趣导入: 秋天到了,明明和小红几个小伙伴去秋游,他们找好宿营的位置后,各自完成自己的任 务去了。瞧,他们都忙了些什么?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秋游。 看着这美丽的图片你想说些什么呢?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1、老师先说一个,这位同学在烤鱼,每人分 4 条,22 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能列算式 计算吗? 学生先用圆圈摆一摆,再列算式。 22÷4=( )(人)„„( )(条) 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竖式计算,除法能用竖式计算吗? 小组讨论,推想竖式 教师归纳竖式。

2、指导学生给各部分起名字。 分别说出

22、

5、4 表示什么意思?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问题:48 个野果平均分给 7 个同学,怎样分? 学生列算式并计算。

4、学生讨论。 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道题的余数有什么特点? 第二题的余数能是 8 或 9 吗?为什么? 小组汇报:哪一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 5、教师讲解。 (1)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因为,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 说明还够分1份的,说明商小了,只有余数比除数小,商才正确。 (2) 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书写格式一定要正确完整。 6、同学们秋游,首先解决的是宿营问题,野营小队共 17 个人,如果每顶帐篷住 3 人, 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 小组讨论,需要几顶帐篷?为什么? 汇报交流结果。

三、 巩固练习(投影片出示)

1、 口算并说出商几余几? 8÷3=□„„□ 11÷4=□„„□ 12÷5=□„„□ 65÷8=□„„□ 35÷8=□„„□ 7÷2=□„„□ 2、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49÷6=8„„1 38÷5=6„„8 36÷9=3„„9 学生改正后, 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 “余数要比除数小” 的规律。 3、 看谁答得又对又快? (1)被除数是23,除数是4,商是几,余数是几? (2)54除以7,商几余几?除以9呢?

4、 聪明题。 有35块点心,每6块装一盒,剩下的包在纸包里,纸包里有多少块点心?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搭帐篷 教后反思:

4 课题 信息窗 2---搭帐篷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 98—99 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有余数除法和余数的含义,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操作尝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掌握试商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 1。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学生独立解决,巩固试商方法。

2、自主练习 2。 竖式练习,重点观察学生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同时注意余数的大小。

3、自主练习 3。 这是一个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让雪深结合生活明白“余下 的球还要装一个筐” ,所以篮球需要 4 个筐,排球需要 5 个筐。

4、自主练习

4、5。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自主练习 6。这是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然后提出问题,共同解 决,集体交流。

6、聪明小屋。先让学生独立认真审题,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第3篇: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及其计算。 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除法的运算打下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除法的应用范围,解决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剩余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事实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以及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认识除法竖式,会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以及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操作、观察、交流等学习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等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除法含义的发展及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在探索计算方法、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培养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学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通过“平均分”的操作引出有余数的除法。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无论是按每几个一份去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都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即,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正好分完”的情况,得到的商是完全商,而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得到的商是不完全商。有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所以“平均分”的操作依然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重要支撑。

2.借助直观,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竖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

本单元教学的有余数除法,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其与上学期学习的表内除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这就需要用竖式进行计算。所以,教材先教学除法竖式的认识,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3.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教材十分重视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经历“提出有余数除法的问题——联系除法含义列出算式——根据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算出结果”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有别于认识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学习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动手操作的过程,而是前面所学习知识的综合应用,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商和余数的唯一性,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五、单元课时安排

有余数的除法„„„„„„„„„„„„„„„„„„„2课时 练习一„„„„„„„„„„„„„„„„„„„„„„2课时

第4篇:有余数的除法3

有余数的除法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册P52例3。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启迪学生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根据计算情况小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

)×6<57

(

)×4<31 7×(

)<43

(

)×8<63 5×(

)<46 ( )×7<57 9×( )<64 47>( )×6

二、新课。

1、教学P52例3。

(1)用16根小棒可以摆什么图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角星„„)根据学生刚才的回答,引导学生思考:

(2)16根小棒,每 3 根摆一个三角形,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还剩下几根小棒? 学生列式,并计算。16÷3=5(个)„„1(根)

小组每人摆一种情况,并列式记录计算。如果是1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还剩下几根小棒?18根呢?19根呢?20根呢?21根呢? 学生列式,并计算。

17÷3=5(个)„„2(根) 18÷3=6(个) 19÷3=6(个)„„1(根) 20÷3=6(个)„„2(根) 21÷3=7(个)

观察、思考:这一组列式有怎样的规律?余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余数只有

1、2,没有3?(打落问题) (3)仿照摆三角形的学习过程进行编题:16根小棒,每 4 根摆一个正方形,可以摆几个正方形?

学生列式,并计算。16÷4=4(个)

如果是1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还剩下几根小棒?18根呢?19根呢?20根呢?21根呢?22根呢?23根呢?24根呢? 学生列式,并计算。

17÷4=4(个)„„1(根) 18÷4=4(个)„„2(根) 19÷4=4(个)„„3(根) 20÷4=5(个) 21÷4=5(个)„„1(根) 22÷4=5(个)„„2(根) 23÷4=5(个)„„3(根) 24÷4=6(个)

(4)仿照前面两组题目,学生进行编题:16根小棒,每 5 根摆一个五角星,可以摆几个五角星?

学生列式,并计算。16÷5=3(个)„„1(根)

如果是17根小棒,可以摆几个五角星?还剩下几根小棒?18根呢?19根呢?20根呢?21根呢?22根呢?23根呢?24根呢?25根呢? 学生列式,并计算。

17÷5=3(个)„„2(根) 18÷5=3(个)„„3(根) 19÷5=3(个)„„4(根) 20÷5=4(个) 21÷5=4(个)„„1(根) 22÷5=4(个)„„2(根) 23÷5=4(个)„„3(根) 24÷5=4(个)„„4(根) 25÷5=5(个) (5)小组讨论:观察黑板上的算式,说说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①余数比除数小;②除数是3时,余数可以是

1、2。③除数是4时,余数可以是

1、

2、3;④除数是5时,余数可以是

1、

2、

3、4;⑤除数是3时,余数不可以是3,如果余数是3就刚好能再摆成一个三角形。⑥除数是3时,余数不可以比3大,如果比3大,那么就可以多摆一个三角形了。

(6)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板书:余数<除数。

2、看书,质疑。P52。

三、巩固练习

1、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判断P52做一做。

2、填空,并说出填写的依据。

(1)在除法里,余数一定比( )小。

(2)一个数除以7,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 ),其中最大的是( )。

(3)○÷8=☆„„△,△最大的是( )。 (4)○÷△=☆„„8,△最小的是( )。

四、课堂小结: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今天学了什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文昌小学

岑倚霞

本节课的教学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5册第52页例3的知识点,这一个例题的内容是有余数除法单元例1(笔算除法)和例2(有余数的除法笔算)的延续,教材中3个例题是沿用教材第49页的情境图进行开展的,由于这3个例题分开了3个课时进行教学,为了不使学生有重复感,为此在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通过给学生3组的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都找出了彼此之间共同的规律:在除法里,余数一定小于除数。由于这样的内容设计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乐意做数学,提高了编题的能力, 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猜想——验证——概括”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对数据进行反思性学习,是本节课教学余数和除数关系的重要策略。

巩固练习部分的内容设计使学生灵活运用“余数比除数小”这个规律来快速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试商过程中要通过乘法口诀找到的应是一个与被除数最接近的数,除法计算的重点和难点被突破了,也让学生感受到灵活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第5篇:有余数的除法反思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有5个信息窗。其中包括:平均分,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有关0的除法,除法的简单应用,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一教学反思

青岛版除法初步认识的编排和人教版有所不同。它在第一课时就把两种不同的分法同时呈现。在教学时,一定注意利用动画演示和学生的操作,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不管分的过程是几个几个分的,只要是分的结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而象“每只小兔分4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这类的问题中,已经告诉我们每只应分得的个数,可以通过学生动手分和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白,通过分可以知道:能分给几只兔子和几只松鼠,但还是每只分的同样多,也是平均分。最后可以区分二者的不同和本质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二教学反思

在信息窗2中,教学除法的意义、算式及各部分名称。在这里重点是使学生明确:除号表示“平均分”,平均分的情况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结合具体实例请学生明确“12只小熊,平均分成3行,每行是几只?”算式是:12除以3。“除以3”就表示“平均分成3行”。再以多个例子强化这种认识。另一种平均分的方法也是这样请学生理解。在教学时,应加强学生对图画意义的完整叙述,并及时用算式表示。在练习包含分的习题时,因为数都很小,学生往往会把除数和商写颠倒。应加强训练,如:12个西红柿,每3个为一份,可以分几份?其中“每3个为一份”就“除以3”可以得到4份。如果是每4个为一份呢?就除以4,可以得到3份。这样在后面的信息窗4中在教学“除法的应用”时,学生就会轻松一些,同时巩固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 信息窗五教学反思

信息窗5中说是“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但没有一道题是利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全部是乘加或乘减的应用题让人不可思议。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学习的话,就要复习乘法的意义。同时铺垫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长度单位认识米和厘米教学反思

根据教材的目标,要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来认识米和厘米,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学生人数太多,这一环节准备不够充分,效果不是很明显。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同学们举起你的食指,大家知道一个食指的宽度有多长吗?有些学生准备拿尺子上台测量,但又不知道怎么读尺子上的刻度。我开始引导,老师认为食指有一个一角硬币么长。谁能像老师这样用你手边的物品来测测纸条的长度,这时,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很多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品测量了食指的宽度,有的说有一个田字格那么宽,有的认为有一支钢笔的宽度么长.....为什么同样的物体,选择不同的物品去测量,测出的结果会不一样?由此启发学生想到:应选择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去量。虽然学生被老师一直牵着转,但还是体会到了测量需要同一个物品做标准。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由于我部分学生年龄偏小,不明白宽度的意思,把食指宽度看成是食指的长度。如何让学生对文字的更好理解,我得好好思考思考。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一)

在中“千米的认识”这一课时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长度单位,如:米(m)、厘米(cm)、毫米(mm)和分米(dm)。学生已经基本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含义。所以在此认识基础上,让学生学习认识“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千米的含义。教材先设疑:“1千米有多长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场中的跑道来进行引导: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从而自然而然得出千米和米的关系式:1千米=1000米。教材通过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对“1千米”进行由概念的认识到具体感知: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最后“做一做”布置了一项校外活动“和老师一起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来加深强化学生认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要建立起“1千米”这一没体验过的观念,难度还是比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先复习,做到温故知新。强调新旧知识的衔接,从复习长度单位“1米”的的感性认知和距离测量,到认识“10米”、“20米”……“100米”、“200米”……最后引出“1000米”。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自然过度“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完成“千米的认识”这一学习目标任务,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这一系列的教学引导活动,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千米”这个抽象的长度单位,对于这些八岁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难想象和接受的,如果只凭我的引导,全靠小学生自己去凭空想象,是不容易达到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这需要很多学生身边长距离的实际例子进行想象,所以我让学生通过说说“我家离学校有多远|”的活动,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认识,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距离概念。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二)

教学“千米的认识”时,我充分考虑千米是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少经历,建立“1千米”的长度感性认识比较困难。因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和请示学校领导,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请体育教师合作带领学生用一节体育课“远足”到一处安全的公路路段进行“1千米”测量和行走。这样学生从实践中感知“1千米”有多长,就比较容易建立“千米”的观念。由于学生对户外数学活动的自由感到新奇,部分学生注意力分散到路边景致,对于长度测量和体验的关注减少了,没有完成测量过程中的长度计数和计算任务,使得学习活动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今后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安排好学生任务分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争取每位学生有参与活动的合适任务和内容,让学生体验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是应用数学的乐趣。

对于这节课时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发挥网络的强大信息功能,用卫星地图的测量工具,让孩子们认识城际间的距离和家乡地理环境的长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对于长距离的认识获得更多信息。

第6篇:有余数的除法教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 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 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 .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师:同学们都喜欢课外活动对吗?你喜欢什么活动?生:„

师:每到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会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你们快看同学们都在做什么?(呈现主题图)

师: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吗?

生 1: 所有的旗子按四面一组,可以插几组?

生 2 :跳绳的同学四个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生„„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学生口算除法)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1. 教学例题 1

( 1 )利用课件演示例 1

师:光明小学三(1)班要举行联欢会,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搬来 15 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 5 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 2 )(动手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 15 个学具表示 15 盆花来摆一摆。 指名一生上台来摆。

( 3 )提问思考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1 : 15 盆花,每 5 盆摆一组,可以摆 3 组, 15 盆刚好摆完。

生 2 : 15 里面有 3 个 5.

( 4 )尝试列式

师: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生:15 ÷ 5=3 (组)

( 5 )明确写法

师:每 5 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现在我们用竖式来计算,(板书竖式)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先试着让学生说,教师讲解强调)

2. 教学例题 2

( 1 )课件演示例 2

师:这儿还有23盆花也要搬到会场,还是每 5 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 2 )生动手操作

师:请你也用学具来摆一摆。指名一生上台摆。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能全部摆完,还剩下 3 盆,不够分一组了。

( 3 )(认识余数)

师: 23 里面最多有几个 5 ?这余下的 3 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像这样的除法算式没有正好分完,还有余数,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 4)(小组讨论)

师:有余数的除法我们怎么书写算式和列竖式呢?

生:23 ÷ 5=

师: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同学说一说。

生:(汇报)„

( 5)列出竖式:

生:23 ÷ 5=4 (组)„„ 3 (盆)

师: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 6 个小圆点隔开。(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强调有余数的除法怎样书写,单位名称都是什么?)

3.观察比较

师:看看例 1 和例 2 的竖式,比一比,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3 :我发现这两道题计算方法过程是相同的。

生 4 :这两道题也有不同„„

4、尝试练习

师:老师想检验同学们对有余数的除法是否掌握,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选择三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两个不能正好分完。) 27/9“做一做”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练习十二第1-3题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 10 个是什么图形、第 18 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师: 你知道为什么能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

四、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呀?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上一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报告下一篇:奥巴马英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