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挑山工

2023-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5挑山工

5、挑山工

5挑山工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四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 玩玩闹闹 总得停下来 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 更不能耽误工夫 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

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四课时

一、学习思考、练习。

1、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①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②爬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相遇的?

③“我“登山回来为什么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

2、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 第一段段意:

第二段段意: 第二段段意:

3、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是通过那些材料表达中心思想的?

4、读下面这段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5、说说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的字词的意思。

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 .他一步一步的向上登攀。 .我和挑山工的谈话随便些了。 ..我们不象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 ..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挑山工的话语令人折服。 .

6、读读写写,并用带点的词造句。

泰山 哲理 肌肉 健美 朴素 光溜溜 ..饱览 包蕴 喧闹 拘束 耽误 黑黝黝 ..腾云驾雾 不解之谜 心悦诚服 意味深长

7、仔细阅读下面的作文片段,把与中心无关,不能表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句子删去,并讲保留部分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详见课本35页。

三、小结。

四、作业:

1、

2、

3、

5、6

板书设计:

第一段(第

一、二自然段)讲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 比游人多一倍,却常常走到游人前面。

5、挑山工 第二段(第三---六自然段)讲我同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攀谈,揭开心中之谜。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对话对我的启发。

教学后记:

要结合聋生特点多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走直尺形路线可以省力这一点,可以举一些生活的例子帮助理解。

第2篇:挑山工

——《挑山工》课堂点评

孙蕾

今天聆听了武琼老师所执教的一堂《挑山工》,感受到了新课堂教师的角色变化。新课程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但作为一线教师却总是很难把握好这个“度”。今天这堂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开课伊始,吴老师便就课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文中寻找问题答案。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老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是告诉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教师不再是单纯的讲授者,而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教学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在这节课上教师讲得也不少,但讲的主要不是教学的具体内容,而是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的对“话”。

在课上教师还有这样几句话:“咱们学习‘挑山工’这一课不是要知道这么一件事,而是要学习挑山工从生活中、工作中、实践中找窍门的方法,更要学习挑山工的什么精神?”“你愿意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读给同学听也行,读给自己也可以。”

从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武老师的语文课,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深刻内涵,让学生从“挑山工”的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超越了教材,超越了课堂。

二、语言与精神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语言”与“精神是合二为一的,共生共构的。这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文本、同作者、同老师、同学进行着平等的对话,在感情交流、思维碰撞与争锋下,获得人生的感悟,激情的勃发和个性的张扬。从武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发现,她较好地处理了“训练”与“感悟”之间的关系。前面的画、评、说、比、问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让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都得到了训练,让学生感受到了挑山工工作的辛苦,为下面学生感悟出挑山工话语中的哲理打下基础。而且,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读为凭借,为媒介,读中理解、揣摩、品味,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强化了语言文字训练,努力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吴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感悟了文本的精妙的语言,而且不忘授以学生阅读的方法,令其学生受益终生,同时也令听课的我们受益匪浅,明确了新课程下如课创建一个和谐的新课堂。

第3篇:挑山工

《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2.理解词语,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批注笔记。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挑山工》,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登攀的图片)

http://blog.e23.cn/?uid-1256679-action-viewspace-itemid-23619 你对挑山工都有了那些了解?你心中还有那些疑问?著名画家和作家冯骥才也和我们一样存有这样的疑问。这节课让我们和冯骥才一起走进泰山,走进挑山工,解开我们心中的谜团。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感悟

1.自读3-5自然段。要求:(1)用“浪线”画出描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用“直线”画出描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用“括号”括出挑山工的语言,联系上下文,体会他的性格作批注。 (2)梳理“四遇四见”。

要求:在阅读课文基础上,自主填写下表规定的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巡查指导。

(3)汇报交流。(1)指名汇报。(2)小组长检查,适当辅导,再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2.合作感悟解疑

四次相遇,挑山工都超过了我们,在攀谈中我说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让我们赶紧来读读挑山工那朴素的话语吧!指名读。第一句是什么句式?你能把

它改成陈述句吗?细细咀嚼这些句子,从中你发现“挑山工”与“游人”在登山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小组内合作,列表分析。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山民的话。要求突出重音,注意语速,语气。可采取教师范读、同桌试读、个别展读、民主评读和全员美读的步骤,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升华其理其情。

3、此时你是否解开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呢?你从哪开出来的?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意味深长的哲理是什么?

(三)、体验整合,深化主题。

这次泰山之行给作者很大的启迪,于是他创作了这幅画。 读一读,理解“它”的含义。让我们再次走进泰山上的挑山工。 http://video.sina.com.cn/v/b/72450413-2564765790.html 在课文插图下写几句最想说的话,可写赞美挑山工精神的话,可以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课文为什么把他们叫做“挑山工”而不叫运货工或搬运工呢?

板书设计:

挑山工

疑问——解疑——激励(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第4篇:挑山工教案

- 1(设计目的:在课文3——5自然段中,挑山工和游人的几次相遇,这部分内容学生能自己读懂,老师要充分放手,采用“长课文短讲”的方法来处理这部分内容,体现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同时起程,每次相遇都是挑山工先到。说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3、 在挑山工的话语中我们找到了答案,请你读读挑山工说的话,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挑山工的路程长可是还很快。

4、 在这里实际上挑山工还告诉我们一点,挑山工是怎么登山的?找出来读读。

5、 出示课件,解释重点句。

6、 作者心中的迷解决了,我们的问题也解决了,老师有个问题,你知道吗?

出示课件,几次描写了外貌,目的是什么?

(一是,告诉学生老师也会有让学生帮助的问题;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写人的文章描写外貌的作用。)

7、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出示课件,就是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你知道“它”是指什么? (那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总结

回忆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体会到了挑山工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品质、精神是通过什么你体会到的?(事)

要想表现人物品质我们就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

四、拓展练习

体会要想表现人物品质我们就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

五、布置作业

1、给画配上文字,激励自己。

2、找来冯骥才的作品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挑山工

山下

回马岭

五松亭

极顶小卖部

长——快

脚踏实地

坚持不懈

勇往直前

第5篇:挑山工教案

课文《挑山工》教学设计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倒叙授课,问题激趣。

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组织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认识,课件画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图片上,引导学生谈谈文章中第几自然段提及这幅画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目标进行学习。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我再引导学生用手画出折尺形路线的样子,我也把折尺形路线的图像画在黑板上,同学们通过观察,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较长,40分钟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为它只是在用实例证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其意与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我采用“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语言。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

4、引导自学,组织讨论。

在组织学生学习“三遇三见”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团体意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评价不够客观。我在课堂评价时,只顾表扬,没有达到客观品评,对学生学习发展不利,我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客观评价,要扬长补短,不可清一色的褒奖。

2、教态紧张,不大方。我每到紧张时,总会手舞足蹈,让人觉得慌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态,做到落落大方,亲和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第6篇:挑山工教案

《挑山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词语的含义。

3、从挑山工的言行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攀登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在读中感悟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联系实际理解挑山工话语蕴含的哲理。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2分)

在泰山脚下,生活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是泰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挑着沉重的货物往返于泰山之中。字典上称他们“挑夫”,当地人称他们“挑山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冯骥才的脚步,走近这些人——挑山工。(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文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8分)

1、考查预习情况,学生读生字词。

2、请大家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3、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体味内涵。(24分)

1、出示主题图,问:作者遇到的这个挑山工什么样?(在书上找一找描写挑山工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

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40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

咧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 (学生齐读描写挑山工的句子)

2、别看他们衣着朴实、相貌平平,他们登山的功夫却让游人和作者惊叹不已。他们究竟是怎样登山的呢?(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胳膊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

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休息肩膀,防止货物碰到台阶。 走折尺型路线,方便、省力。

(学生读描写折尺形路线的句子,接下来学生独立画折尺形路线,展示。)

3、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是游人的一倍,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为什么?

游人走走停停,目的是看风景。

挑山工目的是送货上山,目标是山顶。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朝前走。

4、作者说挑山工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你认为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小组讨论)

向着目标,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

5、作者从泰山回来后,画了这幅画,而且作者一直把它挂在书桌前,还说需要它,想一想,作者究竟需要些什么?

向着目标,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迂回做事的方法。

6、我们需要它吗?举个例子。

四、拓展延伸(5分)

挑山工的态度、精神以及智慧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拿起笔,写下对这群可爱、可歌、可敬的人们的赞美吧!

五、课堂小结(1分)

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宛如挑山工的登山路线一样蜿蜒曲折,前方也许会有荆棘、坎坷,只要我们像挑山工一样,向着目标、踏踏实实、讲究方法、坚持不懈,就一定能登上属于我们自己的山顶!

板书设计:

挑山工

讲究方法 踏踏实实 坚持不懈 向着目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