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天气系统教学探讨

2022-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教材探析

几种常见天气系统主要讲述天气形成及影响天气因素。天气是低层大气过程的综合状态, 是由气温、湿度、降水、气压、大气运动等多种气象要素所组成, 本节要以前面各节的内容为基础。同时, 本节讲述的影响天气的知识, 是以后研究气候类型与观测、预报天气的理论基础, 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了解有关天气及影响天气的几种重要的系统, 这些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是本章教材的重点。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要求:结合家乡实例, 认识、感受不同的气团;认识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2) 能力目标:结合生活实际, 实现知识迁移, 学以致用, 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简易天气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

(3) 情感目标:尊重自然, 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1.2 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水平, 考虑到几种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作为重点。天气的形成, 内容抽象, 空间思维强, 难以理解, 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缺陷, 是难点。

2 教学方法探索

作为新知识, 内容抽象, 应联系已有地理及相关学科知识, 结合本地实例组织教学材料,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利用形象动态画面, 贯彻精讲多练, 因材施教和直观性原则。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2.1 演示法 (探究法、图导法)

根据教学内容理解性较强的特点, 利用直观鲜明的电脑动画来展示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设计新颖有趣、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 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 揭示自然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 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观察能力得以加强, 智力得以提高。

2.2 课堂练习法

教学中不但要精讲, 而且要多练, 要结合生活实际, 分析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练是实践的过程, 是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好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法, 采取发现、比较、归纳、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比较和交流, 回答和解决问题, 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以发展探究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教师在学生主动发现学习过程中起引导评价作用。

3 教学过程探究

教学过程应注重重点突出, 衔接自然, 条理清楚, 紧凑合理, 活动安排适当,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达到提高效率, 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根据学生认知规律, 安排四个教学环节。

3.1 创设情境, 学习新知

播放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引导学生识别全国的天气状况, 本地当天及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结合实际现象, 给学生创造一种声像一体、动静结合、富有情节的画面, 吸引学生, 培养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让学生进入宽松、舒畅的学习乐园。教师作精当、鼓励性评价后, 导出几种常见天气系统新课题。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尽量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学科知识, 回答有关问题, 引出新知识, 体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学科间知识相互交叉, 学会融会贯通。

投影展示:“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酉阳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等描写的是什么现象?组织学生自学讨论, 抓住核心进行对比, 再帮助学生分清天气和气候概念, 弄清区别。这样就能把握重点,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

3.2 过程演示, 激励发现

冷、暖锋面与天气内容相对抽象, 空间思维强, 用文字说明, 纵有“三寸不烂之舌”也难免学生“囫囵天枣”。因此充分发挥电脑动画的优势, 展示过程, 这样真观性强, 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和参与, 让学生感知事物和现象。

在教学中要抓住两个关键所在, 一是引导学生分析冷、暖气团谁为主动;二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明显差异。学生在细致观察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 结合当地, 通过亲身体验、协作交流、共同探讨, 分析比较冷、暖锋过境时, 过境前 (后) 天气状况。

学习准静止锋时, 结合本地实际让学生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贵阳“天无三日晴”情境。动画演示江淮、昆明准静止锋, 启迪学生发散思维, 组织讨论其成因、时间、分布, 分析所产生的天气。

当讲授气旋与反气旋时, 首先让学生思考本地夏季的雷阵雨和伏旱天气情况, 探讨副热带高压、赤道低压对天气的影响及台风的影响。教师用动画演示对流雨、气旋雨发生过程, 强调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空气流向的差异。演示过程中配以恰当的声响加以烘托, 增强感染力, 给学生一种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3 归纳总结, 巩固升华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 把本节内容全面而又有重点总结一遍, 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并强调指出, 这些知识的掌握要联系已有知识和相关学科内容, 特别是结合家乡实际。并通过读图、思考练习, 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知识迁移, 进而加深理解和掌握, 学以致用。

3.4 课堂练习, 反馈矫正

为了及时巩固学习效果, 训练学生做题速度和准确性, 贯彻巩固性原则, 设计练习题, 让学生当堂完成 (演示)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 矫正深化。既增加情景性, 又强化记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从而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语言表现能力。

上一篇:56例跟腱断裂的临床治疗体会下一篇:护士长工作要规范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