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管理者的特性

2023-05-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成功管理者的特性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性及

其在我校后勤管理中的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后勤集团总经理

张小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质量将是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焦点所在。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所有企业都无一例外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质量的巨大挑战。高校后勤企业同样如此。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社会上的优秀企业进入校园的趋势已经形成,高校后勤实体垄断校内服务的壁垒逐渐被打破,而我们自己却很少经历市场竞争的风险与挑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至于面临着生存危急的严峻考验;现实告诉我们,仅靠提高服务意识,仅靠以往的管理经验,仅靠满腔的热情或加大投资来提升服务质量是不够的,必须把规范服务行为和服务标准放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来认识,树立“服务也是商品”的理念,选择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易操作并能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改变后勤“服务无标准、行为无规范、不知怎么干”的状况,使高校后勤服务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水平和质量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一、ISO9000标准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特性

1959年,美国国防部发布了“MIL—Q—9858A质量大纲要求”,提出“承包商制度和保持一个与其经营管理、技术规程相一致的有效、经济的质量保证体系”,其后又三次作了补充和修订。这一作法很快被其他部

第 1 页 共 6 页 门采用,由于美国的工业地位及其质量合格证标准应用领域的成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各主要工业国纷纷仿效,也先后制定了质量保证的国家标准。1987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了ISO9000系列标准。1994年发布了第二版,2000年12月15日ISO9000系列第三版诞生。现在推行ISO9000标准,开展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已成为世界性潮流。

ISO9000标准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特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系统性

ISO9000标准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优良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可选择系列标准的一个标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符合标准规范又具有企业自身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内部能充分体现法约尔的“指挥链”和“法约尔桥”原理,使得指挥顺畅有序,信息勾通快捷,控制方便有力。也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得到充分体现,不同岗位的人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将工作与需求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激励,达到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一致。为质量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预防性

预防性是运用IS09000标准进行质量管理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其它管理模式很难相比的。主要表现在:

——原材料供应要经过严格的分供方评审,以保证所供原材料在质量上能满足产品质量的要求。许多企业片面地曲解“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含义,对原材料的采购不太重视,造成了产品质量的先天不足。预防性还表现在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上要树立“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的质量把关意识,使操作人员精心操作,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下道工序。

第 2 页 共 6 页 ——严格的质检、记录和跟踪。“检验是生产的眼睛”,一般重视质量的企业都重视检验工作。IS09000标准中的质量检验规定了更严格的程序,对检验的每一批物品都要标识、编号、定置、分析、记录、跟踪。符合质量要求的发给合格证允许进入下道工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判为不合格并做出特别标识不能进入下道工序,这样就有效地预防了不合格品的随意流动。

(三)控制性

控制性主要体现在采购控制、生产控制和销售控制上。

——采购控制。IS09000标准规定:“组织应确保采购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对供方及采购的产品控制的方式应取决于采购的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组织应根据供方提供满足组织需求的产品的能力评价和选择供方。

——生产控制。生产控制是“产品实现”的核心,所谓“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就说明了生产控制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由于生产控制针对的部门、岗位、人员量大面宽,人员素质又参差不齐,所以在控制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可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一是工艺控制。二是工序控制。

——销售控制。销售虽与企业内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对用户从认识和了解到接受企业的产品质量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建立用户信息反馈记录,及时了解和记载用户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意见,并将该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二是产品出库控制。只有产品符合要求时方可出库并要填写《产品质量证明书》,注明品名、质量、数量、批号、去向。三是运输控制。要充分估计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和由此引起的

第 3 页 共 6 页 质量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强有力的措施,以便以完好的品质交付到用户手中。

(四)信息反馈性

——外部信息控制。有效运用外部信息,可以把握质量体系调整的方向,促使企业管理更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使企业的小系统与市场大系统更协调、更融洽。。

——内部信息控制。产品制造岗位上传递来的信息可以使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生产环节中与要求不相称的地方,保证工艺、工序处于受控状态;质量检验系统传递来的信息可以及时证实实物质量是否处于受控之中,以便及时加强产品实现的控制过程。

(五)内外监控性

——内部审核。就是企业内部自己具备资格的审核员组成内审组,按照标准要求,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诸要素、诸部门、全面审核,查找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不符合项”,然后限期整改,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以达到标准要求,确保体系正常运行,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达到有效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

——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组织的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的评价审核,是就质量方针和目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现状和适宜性进行的正式评价,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是否还符合于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还需做哪些补充、调整。

——监督审核。监督审核属企业外部的第三方审核,是认证机构为了检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按标准要求运行,并帮助企业纠正不足、促使体系规范运行的强制性审核。这样层层制约,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懈怠也

第 4 页 共 6 页 不敢懈怠,再加上企业自身也有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愿望,内外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种合力促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稳定开展。

(六)不断完善性。

IS09000标准在国际上是统一的,但由于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差异,因而不同企业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也各有差异,特别是刚建立起来时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由于按标准运行的要求,建立起质量体系的企业一般每年要进行两次内部审核,一次管理评审,一次监督审核,并且标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要“做所写、记所做”,平时的管理工作如何,质量如何都有详细的原始记录,每次审核都可以从记录中找出问题进行纠正,每次审核也都是促使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动力和机会,定期地审核和改进将使体系不断完善,从而促使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更上台阶。

二、贯标认证对后勤集团质量管理的促进作用

2003年,在长达5个月的时间内,集团经过制定贯标计划、开展培训工作、进行文件编写和试运行等环节的努力,终于于7月10日顺利通过北京新时代认证中心对集团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体系由两个系列构成,即ISO9000:1994系列和ISO9000:2000系列。ISO9001属于ISO9000:1994中的一个分支——作者注)的外审,成功获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成为甘肃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高校后勤企业,它标志着后勤集团管理水平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经过两年的运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已初步呈现出现代管理的强大生命力,其作用效果已在后勤管理和服务中得到初步显现:一是提升了干部职工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各项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强化了干部职工的责任心和危机感,营造了监督有

第 5 页 共 6 页 力的监管环境,明确了员工的岗位责任,改变了过去那种时紧时松的现象。三是规范了各项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益,明确了每个职工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四是营造了良好的形象,提升了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中自发地开展了优质服务和高效承诺服务等活动。五是进一步明确了管理服务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完善了实施方针和目标所必需的过程职责,增强了各项工作的有效性,防止不合格的产生,纠正不规范的操作,不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六是科学的管理意识得到确立和加强,使全体干部、员工初步了解、尝试什么是科学管理。七是根据体系要求,实现了全程控制,校内服务质量得到进一步规范,岗位职责更加明确,检测控制得到有力保障。建立完善的识别制度,消除了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得到保障。八是建立了全面的纪录制度,生产过程严格按规程要求进行。

集团通过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集团各位领导干部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也为后勤集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全面贯彻实施ISO9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达到了规范内部管理、工作行为和岗位责任的目的,干部、员工岗位职责感增加了,服务规范了,后勤服务整体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增强了服务能力,使全校师生员工得到了更加方便、及时、周到、实惠的服务。

第 6 页 共 6 页

第2篇: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第3篇:特殊特性是APQP的核心(特殊特性的解释)

特殊特性是APQP的核心。无论是QS9000还是TS16949,其实对于特殊特性的解释和理解是一样的。不同的是QS9000着重阐明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车厂的特殊要求。如对特性的等级分类以及特性符号标记。而TS16949则体现的是大众化的,灵活的,可根据顾客而定的特性要求。

现在就以TS16949体系中对于特殊特性的理解来展开说明,一直推广到QS9000中的特殊要求。

TS16949中特殊特性的出处说明! TS16949有两处地方出现过特殊特性。 第一处:

7.2.1.1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

组织必须在特殊特性的指定、文件化、和控制方面符合客户的所有要求。

解释:也就是说凡是客户指定的特殊特性,应在相关文件中体现。

相关文件有:设计FMEA、过程FMEA、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检验规范等

在上述文件中应作特殊特性符号的标记。

第二处: 7.3.2.3 特殊特性

组织必须应用适当的方法确定特殊特性。 ——所有特殊特性都必须包括在控制计划中。 ——必须符客户对特殊特性的定义和符号。

——当客户的设计记录标出特殊特性符号时,组织的过程控制指南和同类文件上,如FMEAs、控制计划、作业指导书,必须标上顾客特殊特性符号或组织的等效符号或记号,以表明那些特殊特性影响的工序。

注:特殊特性应当包括产品特性和过程参数。 解释:显然第二处包含了第一部分的要求。

现在就对特殊特性展开说明!

一、什么是特性:

特性分为两类: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

产品特性:

是指在图纸或其他的工程技术资料中所描述的零部件或总成的特点与

性能,如尺寸、材质、外观、性能等特性。

过程特性: 是指被识别产品特性具有因果关系的过程变量,也成为过程参数。过程特性仅能在它发生时才能测量出,对于每一个产品特性,可能有一个或者多个过程特性。在某些过程中,一个过程特性可能影响到多个产品特性。

二、什么是特殊特性:

1)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或法规要求的符合性的产品特性或过程参数。

2)影响产品配合/功能或者关于控制和文件化有其他原因(如顾客需求)的产品特性和过程参数。

3)在验证活动中要求特别关注的特性(如检验与试验、产品和过程审核)

说明:特殊特性包括产品特性和过程特性。

三、什么是非特殊特性:

产品的每一尺寸或者性能要求都可成为特性。

特性中有的符合上述要求的或者顾客规定的成为特殊特性,剩下的则成为非特殊特性。

非特殊特性的定义可概括为:有合理的预计的变差,且不大可能严重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政府法规的符合性及配合/功能的产品特性或过程参数。 特殊特性的定义应该在上阶段说明得很清楚了。 那么我们通常在QS里看到的、听到的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又是什么呢?

如果手头上有APQP第三版手册的朋友可以看到附录C中对于特性有其说明。很明显可以看到是三大车厂的特殊要求。

这里就涉及到了特殊特性的重要性分等级的问题。 为什么要对特殊特性分等级呢?应为并非所有的特殊特性对客户满意度具有同等的影响力,所以就需要对特殊特性的重要性进行分等级。

特殊特性的重要性分等级可以在后续的控制中提供很大的帮助,如:

确定一种优先控制策略;合理分配资源;把特性作为目标控制的程度;建立的沟通的标准等等!

另外,特殊特性的分等级还为潜在的控制策略提供了很多的提示,如后续的特性矩阵图的制定等等!

那么,既然是要分级,就必须会有分级的标准!

在TS标准中未对分级做任何的说明,也没有提示过,所以我们看到的关键特性和重要特性也是在QS标准中提到的。

QS对特性的分级也是根据三大车厂来进行的。具体可参见APQP第三版附录C。

不过,这里可以简单叙述。我们根据福特的公司为例,基本上可以这样去细分重要特性和关键特性。

重要特性:指那些对顾客满意程度重要的产品、过程和试验要求,其质量策划措施应包括在控制计划之中。

关键特性:指那些能与政府法规符合性或车辆/产品功能安全性并包括在控制计划之中需要特殊生产者、装配、发运、或监控的产品要求(尺寸、规范、试验)或过程能数。 通俗地说,关键特性指符合法律法规的和对安全性能有显著影响地特性。重要特性是对公差配合,性能有重大影响的严重影响顾客满意度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APQP附录C中看到的主要特性其实就是特殊特性,也就是说重要特性和关键特性属于特殊特性的范畴,只是特殊特性的重要性分级中的不同阶段。

关键特性的重要程度大于重要特性!

第4篇:声音的特性 教案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中的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声现象》这一章的第三节,它紧接着《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讲述了声音的三个特征,是这一章的重点。“了解声音的特性”更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同时有关噪声和乐音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所以本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对学生全面了解声现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声音的特征。

②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③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讨论与探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的声音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热爱生活,热爱 科学,热爱世界。

3、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知道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响度和音色。知道音调与响度的决定因素;由于八年级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把声音的大小和声音的高低这两个概念搞混淆,因此,区分音调与响度的概念,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4、教法选择。

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讨论、,指导学生自学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内容同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应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讨论发言。同时,结合多媒体课件的适当插入,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现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5、学法分析。

指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归纳总结物理知识。八年级学生才接触物理,对物理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描述和归纳总结实验现象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上课时让学生自己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自己总结物理规律,在脑海中建构本节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6、教学用具。

实物(口琴、泡沫、玻璃板、木梳、音叉、木片、铁片、纸片、钢尺、硬塑

1 料片、旋转齿轮装置、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等);录音机、磁带;电脑;投影仪、 大屏幕;教学课件。

二、教学程序设计:

(一)新课引入

1、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用沾水的泡沫在玻璃板上摩擦,听发出的声音。以小组为单位,说出听这种声音的感受。

2、教师课件演示:

多媒体课件播放四种噪声,让学生感受,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感受。

3、播放录音:

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学生一般会做出如下判断:

赏心悦目的轻音乐优美动听,使人感到愉快,教师此时引出 → 乐音的概念。 繁忙路口的车辆声嘈杂刺耳,使人感到烦躁,教师此时引出 → 噪音的概念。

4、吹奏演示:

教师吹奏口琴的低音部和高音部,让学生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所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用大小不同的气力吹奏口琴的同一音节,让学生分析辆次口琴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学生一般会做出如下判断:

吹奏口琴的低音部和高音部时,所发出的声音的高低不同。用大小不同的气力吹奏口琴的同一音节时,所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不同。

5、播放录音:

用录音机播放一段钢琴演奏的和一段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问学生这些声音听起来一样吗?从而引入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至此通过引入,学生已经顺利入课。

6、多媒体课件演示:

大屏幕打出本节课课题《声音的特性》,伴奏音为一段欢快的轻音乐,让学生轻松入课,激发出对新课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 新课教学

1、 音调

(1)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教师演示实验]:

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学生分析:划过时快慢不同,所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 学生总结: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给出频率的概念、单位:发声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用‘Hz’来表示。

(2)媒体展示有关音调的小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媒体展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关于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部分。

2 媒体展示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阅读讨论,掌握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这里可以让学生列举出他们所知道的事例。例如:无污染驱蚊器能发出人耳听不的高频声音,但能把蚊子赶跑。

[学生分组实验]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3)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2、 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媒体展示有关响度的小实验:

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体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演示] :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媒体展示结论: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响度的大小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在此教师强调指出,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指声音的高低。

3、 音色:

[小游戏]: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媒体展示]:播放毛主席和周总理讲话的声音,看同学们能不能听出来。“闻其声而知其人”就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

[生生互动活动]:叫一名同学站到前面背对大家,另一名学生在他的身后敲击木器和铁器,让前面的同学判断。

媒体展示结论: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师生互动活动]:用录音机给一名同学录音,再放给他听,听自己的录音觉

3 得变了,而别人却不认为。学生仔细听自己(别人的)声音与录音,讨论原因。

讨论后得出结论:人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骨导”的方式传递的,听自己的录音和别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由于骨头和空气是不同介质,两种声音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自然就不同了。

(三)拓展思维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多媒体展示习题精选]

(四)课堂小结

由学生讨论后回忆本节都学到了什么,教师补充,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更加清晰、明确、系统。从知识结构上把握新内容,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五)课后作业

[媒体展示课后作业]

1、用水壶往水瓶里倒开水时,凭感觉就可以听出水瓶中水已满,为什么?

2、到商店买瓷器,妈妈会轻轻敲一敲,听一听声音,为什么? [结束曲播放]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在轻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精致的课件、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激烈的讨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穿插于实验教学之中,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音乐播放、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 ,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主体的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每个学生无论是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还是在认知水平、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等方面都有所得。

第五、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较多,时间较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适当考虑增加课时。

第5篇:声音的特性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

2—2声音的特性(讲读课)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二)过程和方法: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教学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讲读课,注重实验

(二)教具:PPT、视频资料、声学软件

(三)引入新课:运动声学软件“水琴”引出声音的差别

(四)合作探究:

1、音调:声音的高低

实验: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结果:振动越快,音调越高,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结论:(1)、频率:物体一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2)、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

实验:研究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结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结论:(1)、响度与振幅有关

(2)、响度与发声体距听者的距离有关

(3)、用dB表示声音的强度,学生阅读材料:

了解一些环境的响度。

3、音色:声音的一个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四、小结: 1音调 2响度 3音色

五、作业:《声音的特性》练习册部分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多,应紧扣要求,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第6篇:《声音的特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应聘初中物理教师的01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题目是《声音的特性》,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道理之后,对身边各种的声音现象感到惊异的同时,适时提出声音的特性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至关重要。这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小节,也是难点一节。这节课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声音,并为后面认识噪声、了解听不见的声音打下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产生物理学习的持久动力。

根据对教材作用及地位的分析,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知道响度、音调、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调与频率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与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直观方面: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并能激发起为科学进步而努力奉献的决心和信心。

依据教学目标,我认为这节课的

重点内容是: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难点内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为了使本节课的教学顺利进行,需要以下教具和学具:

演示用的有:多媒体课件、学生电源、发声齿轮、硬卡片。 学生用的有:鼓、碎纸屑、梳子、硬卡片、棉布。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有一定的认识,更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楚明了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说学情

初二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对物理产生亲切感。而且,这学期是学生初次学习物理知识,学生在拿到物理课本后,一般显得很好奇,想学好物理的求知欲很迫切。但会因为各种的原因,他们可能会对物理学习产生畏惧和害怕的心理。因此,为使学生能够自然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这学期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功夫。

三.说教法

依据“教学有法,但无常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本节课的内容。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应学论教,主要采用了引导启发、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总结的方法。 通过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探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把握学习方法的人”,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了一下方法:分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创新法和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的物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交流合作,探究新知------内化提高,实际应用------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5)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已有知识。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有关各种声音的视频。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并且都不一样,那么这些声音有哪些特性?这些特性又与那些因素有关?

使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这节课的课题《声音的特性》。

第二环节:交流合作,探究新知(25)

让学生小组讨论,声音有哪些特性?找学生代表说出各组讨论结果,适时引出声音的第一个特性----响度,并引导学生给响度下定义,得出响度定义。然后提问:响度与那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分析结果,并让小组代表发言,从而引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通过之前的学生小组讨论,学生认为声音也有高低之分,并让学生用硬纸片划木梳听声音,引出声音的第二个特性---音调,引导学生给出音调的定义。再次提出问题:响度与振幅有关,那么音调又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合理猜想,学生认为:声音的高低可能与生源振动的快慢有关。教师演示实验,进行验证,借机给出频率的定义和单位。最后让学生总结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在引出音色之前,让学生们做个小实验:利用身边现有物品,使他们发出各种声音。问学生:这些声音有什么区别?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声音的第三个特性---音色。并让学生讨论:音色又与那些因素有关?教师引导总结,得出音色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最后教师指出:我们把响度、音调、音色称为声音的三要素。

第三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7)

播放多媒体课件,完成上面的习题。以此加深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

第四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5)

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既可以说知识上的收获,也可以说情感上的收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3)

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各种乐器,并将这些自制的乐器进行分类。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个系统全面的掌握,加深理解和记忆,我进行了这样的一个板书设计:

二 声音的特性

1、响度----振幅

2、音调----频率

3、音色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声音的特性》这节课的认识和整体设计,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上一篇:策划书的写法下一篇:重阳节敬老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