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任校长列表

2023-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北京大学历任校长列表

北京历任校长名单

清朝京师大学堂时期

孙家鼐(1898年7月—1900年春) 许景澄(1899年7月—1900年7月) 张百熙(1902年1月—1904年2月) 张亨嘉(1904年2月—1906年2月) 李家驹(1906年2月—1907年7月) 朱益藩(1907年7月—1907年12月)

刘廷琛(1907年12月—1910年9月)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严复 (1912年2月—1912年10月) 何燏时(1912年12月—1913年11月) 胡仁源(1913年11月—1916年12月) 蔡元培(1916年12月—1927年8月)

刘哲 (1927年8月—1928年6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立北京大学时期

李煜瀛(1928年6月—1929年1月) 陈大齐(1929年1月—1929年8月) 蔡元培(1929年9月—1930年12月)

蒋梦麟(1930年12月—1937年7月)

日本控制北平时期

汤尔和(1939年1月—1940年3月)

钱稻孙(1940年3月—1945年10月)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恢复管治时期

傅斯年(1945年10月—1946年8月)

胡适 (1946年9月—1948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校长

汤用彤(1949年5月—1951年9月)

马寅初(1951年6月—1960年3月)

陆平 (1960年3月—1966年6月) 张承先(1966年6月1日—1966年7月26日)(北京大学文化大革命工作组组长)

聂元梓(1966年7月28日—1966年9月)(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主任)

聂元梓(1966年9月11日—?)(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主任)

杨德中(1969年9月27日—?)(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周培源(1978年7月—1981年3月) 张龙翔(1981年5月—1984年3月)

丁石孙(1984年3月—1989年8月)

吴树青(1989年8月—1996年8月)

陈佳洱(1996年7月—1999年11月)

许智宏(1999年11月—2008年11月)

周其凤(2008年11月—2013年3月) 王恩哥(2013年3月—至今)

第2篇: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校长。

北京科技大学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外文名: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简称: 北科大 是一所形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院系设置

学校院系设置有;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高等工程师学院、远程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学院、体育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

学校设置有特色专业;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自动化、安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环境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校前沿介绍

学校前沿是 1952年成立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由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由北京钢铁学院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校代码及毕业证编号

学校国际代码;10008

毕业证编号生成原理如下: 前5位为学校国际代码,6位为教学类型代码 普通高等教育为1; 博士为2;硕士为3;学士为4;成人高等教育为5;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为6;网络教育为7。7-10位:为颁证年份. 11-12位:为培养层次代码:博士研究生01;硕士研究生02;学士学位04;本科05;专科(含高职)06 ,13-17或18位:为学校对毕业证书的流水编号。

电子注册号示例如下:2003年的本科 14308 1 2003 05 00XXXX 2006年专科:14308 1 2006 06 00XXXX

北京科技大学历任校(院)长

学校有历任院长;张文奇;1979年2月;1983年10月,任北京钢铁学院院长,王润;1983年10月;1990年10月,任北京钢铁学院院长,李静波;1990年10月;1993年3月,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天钧:1993年3月;2004年6月,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2004年6月;现在,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本文来源:,,,

第3篇:北京大学历任校长(本站推荐)

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自蔡元培1921将其改名为北京大学开始:

一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男,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汉族,原籍浙江诸暨,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数度赴德国和法国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人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

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试图通过贫儿院的试验和推广,逐步以学前儿童公共教育替代当时的家庭教育,最终实现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他是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倡导者,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让婴儿及其母亲生活在由自然美和艺术美构成的环境之中;认为幼稚园的美育一方面通过舞蹈、唱歌、手工等“美育的专题”进行,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利用其他课内涵的美育因素,如“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它们的美感,不可枯燥的算法与语法。”其74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清政府时代、南京临时政府时代、北洋政府时代和国民党政府时代,一路经历风雨,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致力于废除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

二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

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六岁入私塾,十二岁入绍兴中西学堂。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全体学生离校。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改名梦麟。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在急剧变动的大时代,在新与旧、中学与西学、维新与革命之间,他“尚未成熟的心灵”终于看清楚了“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1908年他考取官费留美资格,留美近十年,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办《新教育》月刊。1923年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27年8月至1930年7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1929年5月至1930年6月兼任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商科)校长(建国后改名杭州商业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工商大学)。还先后担任过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北京大学校长、行政院秘书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等职。

三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父亲是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通过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考试,同年夏天回国。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四 汤用彤(1893—1964),字锡予,祖籍湖北省黄梅县,生于甘肃省渭源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现代中国学术史上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

汤用彤毕业于清华学堂。留学美国,入汉姆林大学、哈佛大学深造,获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1949年5月至1951年9月,曾任北大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常务委员,第

一、

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汤用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多种外国语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所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用科学方法系统地阐述了佛教从印

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地考察了中国佛教各个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等都作了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他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了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其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

已出版的著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

五 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县浦口镇。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1901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选学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留学, 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15年回国,先后在北洋政府财政部当职员、在北京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1919年任北大第一任教务长。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马寅初任上海商科大学第一任教务主任,为此后的上海财经大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1927年到浙江财务学校任教并任浙江省省府委员。1928年任南京政府立法委员,1929年后, 出任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经济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南京中央大学、陆军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8年初,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1940年12月6日被蒋介石逮捕。1946年9月,到上海私立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1949年8月,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并先后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0年1月4日,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1979年9月,平反后担任北大名誉校长,并重新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81年2月27日,当选为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1年3月29日,当选为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第一届理事会顾问。1982年5月10日因病逝世。主要著作有:《通货新论》《战时经济论文集》《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中国国外汇兑》《中国银行论》《中国关税问题》《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经济改造》《经济学概论》、《新人口论(重版)》《马寅初经济论文集(上、下)》等。 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特别荣誉奖”。

早在50年代初,他就注意并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实际问题。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认为1953~1957年,中国人口很可能已超过1953年人口普查得出的年增殖率为20‰的结果。如果按1953年统计的20‰的增殖率估算, “三十年后同实际的人口数字一比, 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①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②搞社会主义,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多搞大工业,搞农业电气化、机械化,然而,为安排好多人就业,就不得不搞中小型工业,农业搞低效率劳动,实际上是拖住了高速度工业化的后腿;③和工业原料的矛盾。大办轻工业可以有效地积累资金,但是轻工业原料大多数来自农业。由于人口多、粮食紧张,就腾不出多少地种诸如棉花、蚕桑、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同时,也由于农产品出口受到限制,就不能进口很多的重工业成套设备,影响了重工业的发展;④全国人均不到3亩耕地,大面积垦荒短期内又做不到,“就粮食而论, 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尖锐地指出,控制人口实属刻不容缓,不然的话,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政府对人口若再不设法控制,难免农民把一切恩德变为失望与不满。他提出了定期举行人口普查,把人口增长纳入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六 陆平(1914-2002),男,原名刘志贤,又名卢荻,吉林长春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长。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属江苏省无锡市)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周文伯是清朝秀才。母亲冯瑛生有一子三女,周培源排行第二。

1919年,他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中等科。学习期间,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发表了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受到当时数学教授郑之蕃的赞许。

1924年,他由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同年秋天,由於他成绩优秀,被清华学校派送去美国继续完成大学课程,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数理系二年级学习。周培源於1926年春、夏两季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27年,周培源入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他先从师贝德曼,後改从E.T.贝尔做相对论方面的研究,次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最高荣誉奖(Summa cum laude)。

1928年秋,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在W.K.海森伯(Heisenberg)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

1929年,又赴瑞士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在S.泡利(Pauli)教授领导下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同年回国,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以下简称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其时年仅27岁,而後又先後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任教授。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澄女士结婚,生有四个女儿。王蒂澄退休前,一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教书。

1936年至1937年,根据清华大学休假规定,周培源再赴美国,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其间他参加了爱因斯坦(Einstein)教授亲自领导的广义相对论讨论班,并从事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国内急需科技人员,周培源一家刚入境,就收到移民局的正式邀请,给予全家永久居留权,周培源对此一笑了之。

1937年,他假满回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7月底,平津沦陷;8月,侵华日军开进了清华园。周培源受校长梅贻奇之托,安排学校南迁,曾先後任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在这期间,他抱著科学家应为反战服务,以科学拯救祖国危亡的志向,毅然转向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

1943年至1946年,周培源再次利用休假赴美国。他先在加利福尼亚理

工学院从事湍流理论研究,随後参加美国国防委员会战时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海军军工试验站从事鱼雷空投入水的战事科学研究。

1945年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鱼雷空投入水研究组的大部分人员被美国海军部留用,成立海军军工试验站,周培源也被应邀留下。由於该试验站是美国政府的研究机构,应聘人员要有美国国籍。当时,周培源明确提出:不做美国公民,只担任临时性职务;次年即离美代表中国学术团体去欧洲参加国际会议。在美国有关方面接受了上述这些条件後,他在美国继续工作不到一年,於1946年7月离职去欧洲参加牛顿诞生300周年纪念会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他还参加了在法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并被这次大会以及会後新成立的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选为理事。

1946年10月,周培源由欧洲重返美国,并於1947年2月与夫人携三个女儿全家返回上海。1947年4月回到北平(今北京),继续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培源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名誉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

长、名誉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会长,九三学社主席,第

一、

二、

三、四届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第

三、四届政协常委,第

五、

六、七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

七、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注:在九三学社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接受许德珩辞去主席职务的请求,一致推举周培源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

1980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

1981年因年事已高,周培源主动辞去了校长职务。

周培源教授还是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最早的委员之一,是亚洲流体力学大会的发起人之一,还是以反对核战争和核武器为目的PUGWASH(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会议的理事。

八 张龙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学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1942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回国。曾任重庆桐油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化学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专于生物化学,从事致癌芳香烃代谢作用、结核菌脂质、葡萄糖脂肪酸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撰有《猪胰蛋白酶自溶后活性产物的亲和层析分离和动力学性质》、《大熊猫及几种哺乳动物乳酸脱氢酶同工酶M的一级结构比较研究》等论文,与他人主编《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

1916年3月19日 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

1930年 考入上海沪江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3年 高中毕业,升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

1934年 插班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37年毕业。

1938年 考入岭南大学化学系读研究生。

1939年 应聘到昆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同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未能成行。

1940年 改派,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生物化学系学习,从事致癌多环芳烃代谢作用的研究。

1942年 获博士学位后,去美国耶鲁大学化学系,在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安德森(R.J.Anderson)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结核杆菌脂质化学的研究。

1944年 应聘到重庆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员。

1946年 受聘到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授。

1950年 任北京大学代秘书长等。

九 丁石孙 男,汉族,1927年9月生,江苏镇江人,民盟成员、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1944年至1947年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48年至1950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1950年至1952年清华大学数学系助教。1952年至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助教、讲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84年至1988年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8年至1989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教授。1989年至1996年民盟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1996年至1998年民盟中央主席。1998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会长。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十 吴树青,经济学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苏江阴人。经济学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年生,江阴顾山人。3岁随母到常熟生活、读书,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1949年8月参加革命,被选送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分配至浙江桐乡县委工作。1952年被选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毕业留校任经济学助教,致力经济学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1984年评为教授。1985年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1987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89年8月起任北京大学校长。1996年8月离任。 在北大主政7年间,他按中央要求把科研开发和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扶持高新科技项目“北大方正”,拆北大南围墙建成“中关村”现代化电子街,为创建中国硅谷提供了较好条件。同时设立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培养年轻人才,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不足100人扩展到600多人。并主持制订了北大面向21世纪的宏伟蓝图,从而为北大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打下坚实基础。

吴树青在担负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仍坚持经济学的研究,著作颇丰。1986年出版专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7年出版《模式——运行——调控》;1990年出版《吴树青选集》;1993年出版《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政治经济学》;1998年,他主编《邓小平理论概论》。其中,他主编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政治经济学》,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论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1994年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论文奖。

十一 陈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1934年10月1日出生,汉族,上海市人。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就读大连工学院(即大连理工大学),1954年毕业于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6年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访问学者,1982-1984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核物理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访问科学家。曾在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9年以来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 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陈佳洱曾当选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佳洱院士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

十二 许智宏 ,男,汉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65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党,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学校长。

十三 周其风 男,汉族,1947年10月8日(农历)出生,湖南浏阳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学校长(副部长级),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2008年11月开始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第4篇:深圳大学历任校长名单

1:首任:张维(科技楼可以看到他的雕像): :2:罗征启(深大制度改革的领头人之一) 3:蔡德麟: 4:谢维信

5:现任:章必功(我们的老章) 深圳大学历任校(院)长:

1:张维:(1983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2:罗征启:(?~1989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3:蔡德麟:(1989年~1996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4:谢维信:(1996年~2005年,任深圳大学校长); 5:章必功:(2005年~现今,任深圳大学校长)。

第5篇:重庆交通大学历任校长

重庆交通大学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重庆交通大学外文名:(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简称: 重庆交大 创建于1951年,是一所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占地3200亩,南岸校区与双福校区功能区分、优势互补。南岸校区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地处长江之畔、南山山麓,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是学校开放办学的窗口;双福校区位于重庆西部新城江津双福新区福星大道,紧邻重庆外环高速,远眺缙云山脉,设施现代,环境舒适,是学校潜心育人的沃土。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51年11月,邓小平领导的西南军政委员会为建设大西南,创建了重庆交通大学的前身——西南交通专科学校;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康藏公路筑路指挥部政委的穰明德任首任校长。1960年8月,成都工学院土木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水工系和四川冶金学院冶金系并入学校,组建重庆交通学院;同年,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1985年,学校成为国家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重庆其他交通类院校并入学校。2006年,学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更名为重庆交通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9年,国家批准在我校设立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庆交通大学学院专业设置及主要学科

重庆交通大学开设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财经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理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航海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重庆交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体育部 重庆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国际学院 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 重庆交通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代码;10618

张治澄:(1983年——1989年12月,任重庆交通学院院长);唐寿鑫:(1989年12月——1992年5月,任重庆交通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王士杰 :(1992年5月——1996年12月,任重庆交通学院院长);王开达:(1997年3月——1997年6月,任任重庆交通学院院长);龚尚龙:(1997年6月——1998年12月,任重庆交通学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1998年12月——2004年9月,任重庆交通学院院长); 唐伯明:(2004年9月——2006年,任重庆交通学院院长;2006年——现在,任重庆交通大学校长)。本文章由整理发布。

第6篇:河南科技大学专业简介历任校长

河南科技大学简称:河科大,是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大学,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部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直属的中央部属高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第三所综合性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坐落在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现代化工业城市——洛阳,截止2013年10月,学校有西苑、景华、周山、开元等四个校区,占地面积4600余亩,校 舍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其中专业实验室面积32.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1.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9.9万平方米,馆藏文献361.8万册,中外文期刊近2200多种,18万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荣获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优秀奖。体育场馆面积17万平方米。校内外实习基地200余个。

河南科技大学在2002年3月由原洛阳工学院、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其中洛阳工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河南省创建最早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工科院校之一。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58年、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于1975年。 洛阳工学院 1952年8月,国家机械工业部创办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

1953年11月,北京拖拉机工业学校与筹建的天津汽车工业学校合并为天津汽车拖拉机工业学校。

1953年12月末,天津汽车拖拉机学校更名为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6年4月,天津拖拉机制造学校部分专业迁入洛阳,成立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

1956年8月,洛阳拖拉机学校在河南省首次招生713名,9月14日举行了开学典礼。

1958年8月30日,洛阳拖拉机制造学校升格洛阳工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

1960年6月28日,洛阳工学院改建为洛阳农业机械学院。

1982年8月25日,洛阳农业机械学院恢复原“洛阳工学院”校名。 1998年,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到河南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2年3月,洛阳工学院、洛阳医专、洛阳农专组建河南科技大学。 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58年,洛阳医学院创建;

1962年,洛阳医学院(部分)分建河南省洛阳卫生学校; 1970年,河南省洛阳卫生学校更名为洛阳地区卫生学校; 1978年,洛阳地区卫生学校升格为洛阳医学专科学校; 1992年,洛阳医学专科学校更名为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996年,河南省显微外科研究所并入洛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1975年,岳滩农学院(筹)创建;

1978年,岳滩农学院(筹)改建豫西农业专科学校; 1992年,豫西农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现任校长孔留安

名校友孟庆虎、邱石元、崔起鸿、杨晓鹤、崔世杰、胡祖

六、李晓峰等

主要院系 28个专业学院,软件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防生大队等

学校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开元大道263号

学校代码 10464

河南科技大学设有3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2个二级博士学科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1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类别,40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4个专业招收本硕连读学生,具有MBA、工程硕士和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授予权,52个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领域,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史、艺术和教育学11大学科门类。有28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15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12个河南省特聘教授设岗学科;拥有"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和"有色金属共性技术"2个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是教育部授权的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

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12个):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

一级学科硕士点(28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28个):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河南科技大学教学建设

河南科技大学有14个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1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培养计划。有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和电工电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中国齿轮教育培训中心、中国轴承陈列馆、

河南省机械工业CAD培训中心、河南省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等国家及省级教学培训基地;8个洛阳市人文社科基地。

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第二批)、金属材料工程(第六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第六批) 省级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2013年)、法医学(2012年)、动物医学(2012年)、机械电子工程(2011年)、市场营销(201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2010年)、化学工程与工艺(2010年)、自动化(2009年)、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2009年)、车辆工程(2007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原理、金属材料成型基础、电工学、机械制造基础、车辆构造、数控技术、法医病理学、机械设计、食品工艺学、C语言、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力学、测试技术、大学物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人体系统解剖学、高等数学、药理学、机械工程材料学、流体力学与液压传动、高分子化学

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Fundamentals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Composit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工程材料实验教学中心、食品加工与安全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据学校官方统计,至2013年10月,学校已累积为社会输送了20多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学生在各级各类学 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40项,省级奖励332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河南省高校前列;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学校连续高位入选"河南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和"河南最具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 河南科技大学校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

上一篇:修路捐款倡议书下一篇:淄博职业学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