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

2022-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逻辑关系

【内容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本科教育中开设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不仅具有历史课程的特点,而且更具有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应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关 键 词】历史和现实 科学性与思想性 理论与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注重历史和现实、科学性与思想性、理论与实践的逻辑关系。

一、历史与现实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在言及历史与政治关系时曾说“政治之学,非深明历史不可。”美国新史学家司科特(J.W.Scott)在1989年与传统史学的论战中开诚布公德指出“历史是过去的政治,政治是现在的历史。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述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本课程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此在教学时应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所以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昨天、今天、明天衔尾相随,历史与未来正是在现实中交汇。任何历史事件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具有历史的“烙印”,从而都表现为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史过程。既有主体自身的因素在起作用,又有客体和环境等现实世界的因素在起作用;既有横向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又有纵向的历史因素的制约。例如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结论。再如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三权分立制度。这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西藏问题。除了让学生解西藏的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甚至是中国古代历史。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同时结合1959年西藏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发生的巨大变化,还可以结合《红河谷》等影视作品。以此来揭穿达赖的谎言和西方某些政客的别有用心。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尼提托·克洛齐则认为,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过去行为者的思想和精神并不会消失,而是超越具体的人事,在当代的情境中复活并生存着。因此“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过去”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以经验、知识或传统的形式存在于今人的回忆与思考中的“过去”。而过去之所以能够以历史的形式存在,是因为它对现实具有意义和价值。它们是人类认识和反思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今人了解过去、预测未来、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立论基础。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在人类文化中孕育和成长,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如丹皮尔所说:“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扩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对学术的束缚。”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其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思想性上。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以求真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使命。正如张静如所说“历史教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学家没有选择,只有凭藉它可以达到过去的事实。虽然间接推理有许多不完全的条件,但是它可以导人科学的认识。”

历史性思维指严谨求实地再现历史现象和本质的思维方式。历史的“用”以历史的“真”为基础,没有历史的“真”也就不会有历史的“用”。“用”须寓于“真”,无“真”即无“用”。历史是人的科学,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是历史中的科学,而不是超人的、超历史的。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例外。它在强调科学性的基础上,注重历史的思想性。不能有偏颇。

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高扬人文精神。马克思早在1844年就预言:“历史本身是自然的历史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如关于人的科学将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列宁根据20世纪科学发展的形势,也明确指出:“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也同样强大,甚至可以说更加强大了。”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我们提倡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科学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也是可能做到的。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注重历史理论与历史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例和历史人物事迹感染学生,用历史事实阐述历史中的道理,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人物专访、房屋建筑、历史遗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深刻感受中国近现代史。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实际,着眼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并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客观的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环境的理论后,就可以将其用于环境保护的实践中;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的和革命的两种形式。因此今天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它是扫除生产关系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扫除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于沛在谈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时在《21世纪唯物史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中强调“加强唯物史观的研究,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指导,对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和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和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的独立性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其前提是这种学习和研究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否则,一切就都会走向反面。”

吕思勉曾说:“治社会科学者,当有远大的志向,多思有所藉手以自效于社会国家”。又“必有己饥己溺之怀,不当与世务,此于自然科学,理或可通,于社会科学,则未闻有漠然不知人之苦乐,而犹克有所知能者也”。“必有己饥己溺之怀,然后知世有饥溺之事”,“否则,其学问亦多在纸上,而不在空间。能为古人作忠臣,而不能为当世效实用。”[1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存在是第一位的,对社会意识起决定性作用。例如,邓小平理论,就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调查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形成的。但是,不能忽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如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是由于社会存在提出的,反过来又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在中共历史研究中贯彻这一观点,就是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对客观的研究对象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唯物史观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是对任何社会历史问题,都要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其他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统一考察。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理论, 关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引导学生深人具体的社会实践。开拓其视野,增强其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对科学和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就历史而言,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唯物史观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联系的观点去把握研究对象及其相关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又要求人们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在近现代史学习中,将抗日战争融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中,才能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要从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探寻出其发展的规律。正如熊十力所言“知变而不知常,人类无宁日也”。“论从史出”是研究历史的方法。研究历史,就要根据史料,弄清史实,发表议论,阐述理论。先以史实为依据,才能总结出带理论性的经验教训来。然后再用于认识历史实践,即从史实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

认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和特点,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势和特点,探寻《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突出其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而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于沛.历史学·史学理论卷[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115.

[3][意]克洛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商务印书馆,1982, (转引自高鹏飞,试论历史及其意义与价值,2004年3月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4]W.C.丹皮尔.科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张静如:关于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对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5年第4期

[6]汪奠基.科学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192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

[8]列宁全集(第20卷),第189页

[9]于沛:21世纪唯物吏现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南开学报,2002,(2).

[10]吕思勉先生编年事辑,第190-193页

[11]见《论国人读书力减退之原因》,原刊1918年3月15日《时事新报》。

[12]熊十力.《读圣经示要》第六页

作者:王佳翠

第2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探析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异常丰富且种类繁多。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要特别重视教师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资源 教材

“05方案”实施至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网络资源”“阅读文献”“历史资料”“特殊资源”“红色资源”“口述史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等;其中,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具普遍性,并已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其间也反映出人们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认识的一些模糊及守旧意识,本文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含义、种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以及注意事宜进行阐述,以期更加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更好地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标。

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含义及种类

课程资源是2002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国内学界对这一概论的解释也有不同,我们认可这样的提法:课程资源有广义与侠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侠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本文的课程资源系广义概念,即“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以下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探讨即立足于这一界定。

要阐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我们首先应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属性及课程目标。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属性,目前学术界有分歧,具代表性的见解有四种:一种意见认为,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从名称和内容上来看是“一门历史课程”,却不属于“历史学科的学科教学体系”,而是“一门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体系的政治课”。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对“中国近现代时限内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研究,从中找出规律,发挥其社会功能”,“当然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第三种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又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将其“明确定位为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历史课”。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基于国家和民族立场的、以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为载体的、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使命的、体现史学价值塑造功能的‘通识性’国史课程”。

无论是哪一种定位都不能否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它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目标,“05方案”将其定位为: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增加了一个选择,即“选择了改革开放”。

以上述课程属性特征及课程目标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应该是指有利于实现上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于受历史学科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异常丰富,且种类繁多。

按照课程资源构成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分为人力资源、物化资源和文化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按存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又称显形资源和隐形资源),有形资源指具有一定的形态,能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的资源,无形资源指附着于一定的形体,不能被看得见、摸得着,却以潜在的方式对课程施加影响的资源。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又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等。

无论以什么标准来划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课堂生成性资源、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历史音像资源、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专家学者、历史见证人、网络资源、地方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焦点热点、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学校风气、社会风气以及广泛的自然资源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资源中最重要的几项是:教材、教师、学生、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科技馆、历史音像资源、历史遗址遗迹、历史文物、网络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社会焦点热点。

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新理念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目前,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我们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国家课程,这一课程所使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是学生从事学习、教师从事教学的“范本”,是教师和学生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介,无论从它的内容、结构还是表现形式上看,它在教学中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因而它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核心课程资源。核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中的主体部分,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因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首先和主要的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开发与利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共用20余万字的篇幅,容纳了整个近现代的历史,它突显了中国的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即“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里既是提出这本教材的主题,也是指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指明它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其“纲”和“要”鲜明的特色就在于此,也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特色,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核心课程资源可供开发利用的内容异常丰富:时间长达170多年;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思想文化领域等;就其空间而言,中国、西方乃至整个世界——必须将17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纳入到这一历史时期世界的视野中加以审视,如此广阔时空范围内有利于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均可开发和利用。

但是,教材绝不应当只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唯一的课程资源。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们通常将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和利用。自2002年在中国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课程资源的一个新理念,即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历史教师:“历史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历史课程资源。历史教师不仅决定着历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他本身就是历史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历史课程资源的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水平”。这一新理念同样适宜于具有鲜明历史学科特性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从这一新理念出发,在课程资源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事实上,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宣部、教育部早就给予了高度重视,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制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中宣部、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随后,《〈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新课程开设前,要抓紧组织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培训。以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手段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宣部、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委直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各省(区、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组织本地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等学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2008年,宣传部、教育部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总体要求,并对“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建设”“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及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学科支撑”“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做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这一系列文件精神的落实过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强有力的推动。通过培训以及培训期间广大教师的相互研讨、交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教师的历史学科知识、政治素养、教学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然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学科特性以及它的思想教育性,使得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历史专业的学科知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专业素养和洞悉现实、观照未来的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素质和驾驭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活动的能力。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时时刻刻、永无止境的。

3.学生也是课程资源

同样的,传统教育观念将学生定位于课程资源的消费者,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角色,现今,人们一再强调,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从课程资源的类型来看,学生属于人力资源,这既指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依据,也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课程目标能不能实现,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大小密切相关:“不论教育者编写的教材多么精美,设计的教学目标多么完善,教育者自身素质多么高,如果学生没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没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依据“05方案”由“马工程”专家设计的,教材是编写组专家编写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已基本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主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所以,教材编写组也力图“注意避免与中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但是,如前所言,因其“纲”和“要”特色鲜明,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的基本内容不可避免地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存在着较多的重复。正由于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者预设的路径发展,他们会以自己独有的目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提出、创造出一些“独特的东西”,而这些“独特的东西”又会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既是教学的参与者、教师教学的合作者,也同样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接受教育知识的起点,学生的个人知识以及个性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一种有待开发的课程资源。因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作用,充分发掘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潜力。

三 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的注意事宜

中国幅员辽阔,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这一个大家庭,由于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课程资源的状况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特别是在需要较大经济投入的课程资源方面,往往很不平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也不例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不同的城市、开发主体力量强与弱、同一地区(城市)条件好的学校与条件差的学校,其课程资源会呈现出不平衡性。所以,不同地区与不同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校教师的作用。

同时,我们还需说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所以,“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有学者提出,开发课程资源,“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并且必须注意优先性原则(“精选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和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特殊情况”“还要考虑教师群体的情况”)。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所以,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开发与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开发与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两个了解”“四个选择”课程目标各种因素的总和。由于受历史学科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些因素异常丰富且种类繁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要特别重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任晓伟、陈答才.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王先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19)

[5]郭文亮.正确处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7(19)

[6]于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价值塑造功能及实现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1(21)

[7]金冲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几个特点[J].高校理论战线,2007(3)

[8]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杨扬主编.历史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宋进.大学和中学衔接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13)

〔责任编辑:林劲〕

作者:孟端星 华艳君

第3篇:校史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摘 要:南京工业大学拥有丰厚的校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立德树人功能。将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以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为抓手,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提升获得感,与此同时,增进对学校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关键词:南京工业大学;校史;思政课改革

作者简介:刘亮(1987-),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校史是一所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本身蕴含着立德树人、资政育人的功能,本身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探讨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校史融入纲要教学的可行性、价值与意义、实践途径。

一、南工校史与纲要教学融合的可行性

(一)南工的创建发展是民族高等教育奋斗史的缩影

南工的源流之一—三江师范学堂诞生于1902年,是中华民族寻求教育现代化的起点之一,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主办学的起点之一,也是近代中西教育文化交流的起点之一。这本身就蕴含着蓬勃的生机,蕴含着近代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后,發展的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成为当时声动亚洲的名校,在历届校长的带领下,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一流、大师云集,是当时中国人也能办好高等教育的重要体现。1958年分立出南京化工学院。另一条源流是,始于同济医工学堂师机科的1953年南京建筑工程学校。两所高校在2001年合校成为南京工业大学。经过近二十年发展,南工入选首批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支持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可以说,一部南工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高等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也能办好大学的重要特征。

(二)南工师生在抗战洪流的中的作用

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即着手西迁,与北大、清华、天津大学的慌乱相比,校长罗家伦因为早已准备,所以整体而言,中大的西迁较为有序,避免了慌不择路。10月中旬,中央大学文、理、法、农、工、医、教育七个学院的新老学生约1500人,教职员工约1000人,连同家属共4000多人,由分批乘轮船赶赴重庆。12月初,中央大学农学院的职工把场内的良种畜禽笼置于牛背之上,然后驱赶牛、羊、猪等徒步离开南京,奔向重庆。后来罗家伦在《抗战时期中大的迁校》一文中写道:“在第二年(1938年)的深秋,这些牲口长途跋涉,已经是风尘仆仆了。赶牛的人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振动得不可言状,就是看见牛羊亦几乎像看见亲人一样,要向前去与之拥抱。” ①抗战开始以后,南开大学被日本飞机炸得精光;中央大学却搬得精光,连畜牧场的牛羊都从南京赶到了重庆。中央大学没有因为残酷的战争一蹶不振势,反而在充实、扩展与提高的道路进一步,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火种,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保存了力量。

(三)南工革命史是中共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9年之前,南工师生一直奔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为争取红色政权,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赞歌。如,《共产党宣言》的最早中文翻译者陈望道先生就曾经在中央大学学习过。如,20世纪20年代初期,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谢远定、吴肃(吴亚鲁)、宛希俨等都是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员,为南京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和爱国学生运动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至今,雨花烈士陵园,依然安葬着有着南工学脉的烈士。1947年5月20日,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内战政策,中大师生走上街头,高呼“反内战、反饥饿、反独裁”,“反对征兵征粮”,“增加教育经费”,“取消特务组织”等口号,并积极准备罢课、罢教。虽然遭到国民政府的血腥镇压,但是伟大的爱国运动,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斗争的光辉一页。

(四)南工学科建设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息息相关

1959年,国家进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阶段,学校新建部分专业下马,电化学工艺专修学校学生转入无机化工专修科继续学习。后来,南工新建化学工程专业成立化学工程系,并成立相关研究所,新增和调整了许多教师和教辅人员。改革开放之后,由单科性化工学院发展成为化工类多学科综合性工业大学-南京化工大学。另外一个源头的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工程为主的多科性高等院校,隶属于国家建设部使办学规模迅速扩展,办学水平和效益有了较大提高。2001年两校合并后,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相关行业、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

二、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价值

(一)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

校史承载着国史国情、党史党情教育的重要功能,具有贴近历史、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敬、可感、可学。②制约纲要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就是历史人物与学生真实生活的距离,学生总是觉得太过遥远,不够贴近实际。而校史就发生在本校,就是身边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减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有亲近感。与此同时,同学对于学校的贡献、对于校史人物,非常陌生,而在课程中穿插校史故事,会让他们感到新鲜,同时又增强了对学校的认同。如,南工老校长时钧院士90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了一名教师对党组织的向往,更充分说明了高级知识分子对党组织的追求与拥护,对中国共产党信仰的信服。

(二)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三观”导向

当下社会复杂多变,世界出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而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又息息相关,互动互联,因此这些年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盛行,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冲击部分学生既有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长此以往,既会阻碍青年的健康成长,又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所以,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大势所趋,大势所然,势在必行。而在这过程中,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政课义不容辞、必须迎难而上,主动亮剑。那么,讲课的过程中,既需要宏观的理论讲解,又需要生动的、感动心灵的故事,双剑合璧,双管齐下,才能药到病除。因此,生动的校史故事无疑更受学生欢迎。笔者曾经在课堂讲解革命战争年代走在历史潮头的南工学子的生动故事,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雨花英烈中的南工学子,更有学生潸然泪下。

(三)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纲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新中国成立之初,受制于工业基础薄弱,只能生产一些初級产品,类似拖拉机、坦克车之类的工业品无法制造,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防建设、工业建设。因此,改革开放之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建设,一代又一代的南工人,勇立潮头,坚定工业报国的理想信念,践行着南工人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南工人的爱国情、报国志。同时,奉献社会,将个人的发展与祖国同行,与社会相向。如,法学院校友周强,毕业之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成为一名村干部,带领乡亲们通过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现在他的故事,已经成为南京,乃至江苏青年中的一段佳话。这些生动的案例,胜过千言。

(四)弘扬“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南工精神

明德、厚学、沉毅、笃行是南工校训,没有花哨,却处处质朴。明德,探究各自领域的事物,保持专一,达到精一,端正自己的心,修身养性,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厚学,转义出自“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沉毅,砥砺意志,坚忍不拔;直面挫折,百折不挠。笃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这8个字,就是南工的文化象征,是南工坚守的精神家园,是南工人坚守的信条。通过这些讲解,无疑会增进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会持久影响他们的精神。

三、南工校史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实践途径

(一)紧密结合课程内容,把握课堂教学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思政课课堂是主阵地,思政教师要守好一段渠。课堂教学需要讲明理论,尤其是讲明“四个选择”,其重要性无可置疑。同时,辅助故事,动人的故事、感人的故事、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会感动学生的心灵,会让课堂增色、添彩。如,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涉及列强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的问题,可以列举金陵大学的故事,辩证看待文化渗透利弊。再如,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可以讲陈望道的故事,可以列举雨花英烈的故事,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如,第六章“抗日战争”,可以举例南工师生走向抗日烽火的故事。第七章“解放战争”,可以举例“520”爱国运动,反对蒋介石独裁。

(二)结合校史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课堂与实践教学是纲要教学的一体两翼,缺一不可。因为,新时代的思政教学必须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有获得感。另外,教学的对象已经在认知特点、认知规律、思考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行为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与变化。目前党中央对于思政课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们有更多的经费、硬件等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增加他们的课堂角色,增强获得感。以校史为资源,以感人的校友故事为蓝本,通过听(听讲座)、讲(演讲)、读(读经典)、走(校史馆)、唱(校歌)、演(历史情景剧)、写(写感悟)、做(在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传播正确的历史观)8种方式构建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南工校史蕴藏着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国史的丰富内涵。将校史融入课堂,融进教学将会是教学别开生面,特别出彩。第一,提升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参与度,提高抬头率,从“默然处之”转变为“激情参与”。第二,提高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感。在触摸历史、感知校史的过程中,让他们行动、心动,深度理解中国人民“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社会主义制度、为何选择改革开放。

[ 注 释 ]

① 罗久芳,著.我的父亲罗家伦[M].商务印书馆,2013,09:204.

② 柳礼泉,唐珍名.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史校情教育 [J].高校理论战线,2013.

作者:刘亮

第4篇:大学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中篇)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5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复习资料(上中篇)

上篇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的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赋予。

第一章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方式: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现实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是的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第二章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找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反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是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即在封建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多选题):1.要不要变法。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第三章

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革命派与改良派展开了一场大论战: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的果实之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孙中山并没有找到中国的正真出路。应当说,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它表明,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陷入绝境,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前进了。

中篇

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 中国的资产阶级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并受它们压迫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型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P94(理解)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及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向社会主义的呢?: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自己走向解放之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1.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极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及其水平的提高。3.党的早期组织的成长。4.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日益成熟。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宣言对三民主义做出了新的解释。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纲领。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开始。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七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

大革命时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国共合作,不会在短时间内掀起这样一场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革命时近代中国历史上空前而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 大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是革命战争。 第五章

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历史背景《指导》P88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民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第一次:“左”倾盲动错误。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第三次:“左”倾教条主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中国共产党确信,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这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存在,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毛泽东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减租减息。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争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教主义以整顿党风、但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第七章

蒋介石愿意与中共进行谈判的原因(目的):一是以此敷衍国内外舆论,掩盖其正在进行的内战准备;二是又是中共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期不战而控制全中国;三是如果谈判不成,即放手发动内战,并把战争责任转嫁给中国。

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

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一二三〇运动)。 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〇运动)。

为了向全国人民公开阐明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问题上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前夕,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构成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纲领》的基础。

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中国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雄厚的群众基础。

第6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明确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弄清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了解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和中国的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较量,懂得中国只有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2、中国的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

3、为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学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斗争的主力与五四运动以前都没有变化,不同的是,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为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之间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历时4年3个月,战火燃遍欧洲大陆,延及非洲和亚洲,大西洋的北海海域、地中海和太平洋的南部海域都曾发生激烈的海战。

主要参与国家,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协约国:俄国、法国、英国。先后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3个国家,人口在15亿以上。 大战根源和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时期,各国金融寡头为获取更大利润、掠夺别国财富而进行的实力较量。它是由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为谋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决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2、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年11月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是震撼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一次最伟大的创举。十月革命的胜利,为当时和俄国无产阶级处于同样遭遇的各国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各国无产阶级从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中,获得了鼓舞自己前进的勇气。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的新时代。因为事件发生在俄历10月25日,故称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人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上述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世界性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导致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的国家。首创法西斯主义的并不是德国的希特勒,而是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暴力和强权高于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

希特勒1919年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后来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德文natia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简称“纳粹党”),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废除德国的民主共和制,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专政。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1931年九—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占世界总人口4/5的60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

中国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中国人民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1945年5月7日、8日,德国代表先后在西方盟军司令部和苏军司令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军民是在亚洲大陆上抵抗日本侵略的主力。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三)“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战后的世界政治形势,出现了三个重要的新情况:

第一,在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战胜国英、法也被严重削弱;美国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第二,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第三,占世界陆地面积2/

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原殖民地、附属国争得了或正在争取政治上的独立,殖民主义体系急剧瓦解。

这表明,国际帝国主义受到明显削弱和多方面牵制,难以形成足够强大的力量来镇压各国人民革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

2、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是中国革命一个严重障碍

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近300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分别以美、苏为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的对立。美国一手拿着金元,一手拿着原子弹,竭力向全世界扩张。控制中国,成为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正确制定应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成为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

1946年春,美国等日益加紧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活动,一些人还鼓吹“美苏必战”、“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挑起长期的“冷战”。其目的是为了在反苏的名义下向美、苏中间的辽阔地带进行扩张,即为了控制欧洲国家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美、苏之间在一些问题上是可能妥协的,世界战争的危险必须和必能克服。但是这种妥协并不要求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人民随之实行国内妥协,各国人民仍将按照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斗争。

正是按照这种科学分析,当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政府作靠山,发动全面内战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并且赢得了胜利。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指出:分清敌我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继续受到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后来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者,就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中国反动势力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失败以后的一个时期,主要是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的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大派系。

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

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 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

1925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就是以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直接的斗争目标的。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开始进行的北伐战争,在人民的支持下,基本上击溃了北洋军阀的主力。取代北洋政府统治全中国的,是国民党控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都没有改变,不仅封建压迫继续存在,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还进一步加深了。

(一)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

北洋政府是以外国帝国主义列强为靠山的。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它不惜出卖国家利权,从而使外国侵略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伸展。

国民党政府也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在国民党全国统治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主要是美、英、日等国互相争夺的对象。

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重工业方面,外国资本即控制了煤产量的55.2%,新法采煤量的77.4%,冶铁工业的95%,石油工业的99%,发电量的77,1%;在中国的现代工业和运输业中,外国资本占到了71.6%;外国银行资产也要比华商银行多1/3;外国资本还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以及若干主要的轻工业。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满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中国东北的经济完全为日本的垄断资本所统治。在关内,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殖民地化了。如华北煤产量的65%都被运往日本。如同在东北一样,日本侵略者在关内不仅大量占夺农田,而且还大批征发夫役。他们也不仅大量消耗关内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而且还把这些物资大批地运往日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取代了日本在中国的地位。蒋介石集团之所以敢于发动反人民的战争,没有美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作为接受美国援助的交换条件,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协定,使美国在中国享有了种种特权,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不受限制地倾销商品和投资设厂的特权;在实际上重新恢复的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等。正是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上述条约或协定的保护下,美国资本迅速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了支配的地位。大量美国剩余物资如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教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中篇综述(燕山大学)》。

正因为如此,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

(二)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

这个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

1、超强的封建剥削

封建剥削制度是以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借以收取地租、剥削农民的剩余劳动为基础的。在中国,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主要是实物地租。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22个省区的实物地租占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45%左右,有的地区甚至高达5成、6成乃至7成以止。地租剥削不仅侵占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而且侵占了他们相当一部分的必要劳动。

除地租外,农民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手段往往是超经济的。在新谷登场时,商人压价向农民收购粮食,待到青黄不接农民需购买粮食时,他们又把粮价抬高了。农民劳动的果实,通过不等价交换,相当一部分又被商人掠走。农民不能按期偿付本息时,不得不把自己的土地、房屋乃至子女典卖给地主。

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地主不仅发放高利贷,有的还兼营商业。而商人、高利贷者也往往在获利后去购买土地,使自己成为地主。这个三位一体的结合,压在农民的身上,把他们的血汗差不多榨干了。

2、繁多的赋税压榨

政府当局在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封建剥削制度的同时,还通过征收苛重的赋税等直接对农民进行掠夺。

首先,是征收田赋。田赋本身很重,而且还有名目繁多的附加税。田赋名义上是向田主征收的,实际上田赋加重,地租也随之加重,这种负担归根到底还是落在农民头上。 其次,是征收盐税。农民是盐的主要消费者,因而也是盐税的主要负担者。 再次,是征收各种杂税。1929年至1933年,全国农村共有188种不同名目的捐税。1937年,杂税名目达到1 756种。

最后,是强迫农民服劳役(如修筑公路、碉堡等)和服兵役。

在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下,中国农村的经济日益陷入绝境。由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农村无法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等条件,这就从根本上严重限制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占全国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许多人不得不吃糠咽菜,遇到天灾人祸,乃至用树皮、草根等充饥,更有大批农民被迫卖儿鬻女,流落他乡,直至冻饿而死。一些农村区域出现了“土地荒芜,路断行人,家有饿妇,野无壮丁”的惨象。

正因为如此,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就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

(三)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1、官僚资本的形成

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买办资产阶级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控制了全国政权。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除国家垄断资本外,官僚的私人资本也属于官僚资本。而掌握着官僚资本的阶级,就是官僚资产阶级,即中国的大资产阶级。

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不同,半殖民地中国的官僚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并不是在工业生产发展、一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不是经过一般垄断而后进入国家垄断的。它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直接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掠夺工农劳动群众及其他小生产者,一方面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兼并民族资本,而直接成为国家垄断资本的。中国官僚资本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军阀、官僚政府建立和加强军事独裁统治的过程。

2、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

⑴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国民党政府通过

“四行二局”(二局为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为中心的金融垄断体系,不仅完全主宰了全国的金融业,而且直接操纵着全国的经济。

⑵发行“法币”,是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在长时期内,无限制地发行纸币,一直是国民党政府解决财政危机、发展官僚资本的主要手段。滥发纸币,造成了通货的恶性膨胀和物价的急剧上涨。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也就由此—天比一天贬值。到全国解放前夕,物价飞涨已如脱缰的野马,甚至一天之内要上涨多次。到1948年8月,“法币”发行额比抗日战争前增长47万多倍,物价则上涨7 255 862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不仅使广大人民遭到一次又一次的洗劫,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而且为官僚资本家进行买空卖空、囤积居奇、制造黑市以及吞并其他企业等项投机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⑶发行内债,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又一个重要手段。承购内债的,主要是四大银行。内债不是按票面价值发行,而是按5折、6折推销的(如购买100元公债,只需付50或60元),但还本付息时则按票面额十足计算,而且票面利息一般也在6厘至8厘之间。这样,承购内债,年利可达3分、4分,即一年可获利30%-40%。本来,内债的发行,就是以捐税作担保的。内债发行得越多,人民的捐税负担也就越重。这就是说,发行内债实际上正是把广大人民主要是农民的财富转化成为官僚资本集团财产的一种办法。

⑷官僚资本集团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官僚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商业投机资本。外汇和对外贸易,是由他们垄断的。如孔祥熙家族独资经营的祥记商行专门贩卖匹头、煤油、颜料等洋货;宋子文家族经营的华南米业公司享有洋米进口免税、垄断洋米运销的特权。他们借助于国民党政府实行的贸易统制政策和专卖制度,控制了大量商品。他们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进行收购,又以垄断价格出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比如,实行专卖制度后,许多以低价购入的专卖品大批落入官僚资本家之手,市场上专卖品极度缺乏,致使这类商品的黑市价格随之猛烈上涨,于是他们又把专卖品变成“转卖品”流入黑市,以黑市价格售出。专卖之利,就这样进入了他们的私囊。

⑸官僚资本集团还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1935年国民党政府成立的资源委员会垄断了全国主要的重工业和矿业。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又接收了日伪工厂4 411家,其中发还原主或标卖的仅10%,其余绝大部分成了官营企业,或者化“公”为私,成了官僚资本家的私产。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已经占到整个工业资本的2/3,工业运输业固定资本的80%。它拥有电力的67%,煤炭产量的33%,水泥产量的45%,纱锭设备的40%,织布机设备的60%,糖产量的90%,轮船吨位的45%,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的100%。

总之,官僚资本不是在正常的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而是官僚资产阶级利用超经济的特权,主要在从事金融和商业投机的过程中,在充当外国帝国主义的买办的过程中,通过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和兼并民族工商业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

正因为如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就成为中国新民土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一)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有三种建国方案: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1927年后形成为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有时称顽固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它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尽管在长时期里,上列三种建国方案始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去作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⑴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 ⑵它的力量过于软弱。

其一,经济力量的软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艰难地生长起来的,它也就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它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1936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也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民族工业资产净值,1949年时也不过20.08亿元(1952年人民币币值),其力量之微弱,于此可见—斑。

第二,在民族工业中,工业资本所占的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的比重大。全国抗日战争前,民族资本中80%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只占20%。

第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以纺织、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技术、设备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赖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官僚资本。1949年,在资本主义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生产只占18.5%,而其中机器的生产只占1.4%,消费资料则占81.5%。中国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业资本因无强大的国内工业,它所经营的主要是批发外货和趸卖原料以供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这类情况,明显地表现出中国民族资本的缺乏独立性。

第四,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狭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多数工厂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为手工业工场。这种情况,使得民族工业的产品成本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对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压力,民族资本家力求通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挣扎图存。这是他们害怕工人觉醒和革命发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一部分民族资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由于经营工商业没有获利的确实保障,—些民族资本家还用经营工商业所获得的利润,到农村去购买土地,然后出租给农民,从而兼有资本家和地主这样两重身份。正因为民族资本家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相当密切,他们也就不敢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纲领,从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动员和组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的力量。

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国主义和反官僚军阀政府的革命,可以成为革命的一种力量,成为无产阶级的同盟军。而在另一个时期,就有跟在买办资产阶级后面,成为它的助手的危险。

其二,政治力量的软弱。

①不敢发动农民,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的纲领,无法动员农民这个最广大的群众;②由于不敢进行革命的武装斗争,根本不掌握军队。因此,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很大的分量。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把实现民主政治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让步这种幻想之上。而中国的反动统治者由于自身社会基础的极其狭窄,其统治是十分残暴、同时又是十分虚弱的,它既不能容忍、更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它绝不会对于中间势力关于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要求作出原则性的让步。某些中间党派、中间人士虽然一再声称自己要“以民主的方法争取民主,以合法的手段争取合法地位”,反动统治者还是不断地用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直至取缔他们的组织,监视、逮捕以至杀害他们个人。严酷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逐步放弃了走中间路线的幻想,而站到了拥护共产党主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因此,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它们的反动统治从根本上被推翻了。

3、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国方案,逐步地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上述情况,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扫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段话,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揭示了广大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共同确认的一个历史性的真理。

思考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

2.为什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3、肖生生《两种命运的决战》,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9月)

5、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

6、陈竹筠:《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年。

第7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中国由此出现了资本主义。从形式上看,外国列强侵略“促进”了中国生产力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但实际上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决不是它的本意,它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列强就其本性出发是要控制和掠夺中国人民,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总根源。列强加剧中国贫穷落后,列强破坏中国社会进步。 1, 军事侵略,1842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即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通过侵华战争,帝国主义列强还获得了在中国领土上驻兵的特权。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并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3经济掠夺)2政治控制:总之,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外国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4文化渗透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不是简单的并列的,而是互相交织在一起,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灾难深重的主要根源;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及一切反动势力的总后台;帝国主义是危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死敌。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就是在解决这两大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扫清障碍必要前提)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最终目的必然要求) 两大任务统一于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大业。现代化,自我们的民族坠入近代灾难的深渊时起,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怀着这个梦,苦难越深,梦想越迫,奋斗越烈。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个半世纪的中国近现代史,浓缩为六个字:苦难,光荣,梦想

第二章

一,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历史作用:

1.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亦即近代化的进程,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变化,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风气的改变。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维护封建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生产技术,其结果只能是“新其貌,而不新其心”,在早已腐朽的母体上是生长不出新生的事物的;(封建性)

2. 洋务派要员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在严重的战争危机下,不以“自强”,而把民族的命运完全寄托在对西方列强的“幻想”,无异与虎谋皮;(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 企业经营照搬封建官府的衙门作风,陈腐落后,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十分严重,企业运行步履艰难。(企业管理具有腐败性)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

谭嗣同《仁学》 历史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运动。严复的《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这个词,从而使救亡成为中华民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主旋律;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它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虽未成功,但对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发出了挑战;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及社会进化观念传入中国,尤其是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是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教训: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2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3惧怕人民群众

说明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三章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政府是一各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

三,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内容: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革命后的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共享

1、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帝国主义绝不允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和中国的反动势力联手绞杀了辛亥革命。(客观)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没有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党内成员混杂,组织涣散,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主观)

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四章

一,新文化运动

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在五四运动前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屡次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十月革命的影响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吧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空想社会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壮大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历史特点:1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2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工人在斗争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历史意义。

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历史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共,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幼年的中国共产党还是迎着种种诬蔑和压迫,而不可遏制地成长和发展了起来,说明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生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 大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客观方面: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由于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主观方面: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历史意义:是未来胜利的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初步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器的重要性。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所有这些,为吧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心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标志着中国化的而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积极投入到领导农民运动的工作中。1926年10月,毛泽东发表《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一文,提出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进一步强调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1927年7月4日,毛泽东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力主农民自卫军“上山”,认为“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实践证明,毛泽东的上山主张是当时保存革命力量的唯一出路。毛泽东率领部队进军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革命战略重心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开辟新的革命道路的伟大起点。

毛泽东写就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只见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遵义会议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共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第六章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阶段由此开始 1937年七月七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及简要经过。

原因:①日本全面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日本侵华

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③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经过:① 提出:1935年底,瓦窑堡会议上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②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③ 最后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

2、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3、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英美军队的压力。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质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

第七章

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

毛泽东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一个在美帝国主义指挥之下的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的战争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为什么迅速走向崩溃?

一, 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人民的广泛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

三,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专制独裁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主要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严重丧失人心,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做你死我活的斗争

四,学生运动高潮,人民民主运动发展 。

这些表明,不仅在军事战线上,而且在政治战线上,国民党政府已经陷入了全民包围中。

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第八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一、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基础

二、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

三、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四、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几种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1、实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政治斗争,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政治基础。

2、没收官僚资本以及国民经济的高速恢复为改造奠定了经济基础。

3、统一财经、“五反”运动等把私人资本主义纳入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4、农村互助合作的发展与分化提出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5、国际环境:苏联的榜样和抗美援朝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人民政府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有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的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

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第九章

《论十大关系》: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中取得了哪些成果?

关于走适合中国国情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思考 关于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

第8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述

1 怎样认识近代近代中国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第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联系。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的状态。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的破产, 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外,更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参暴的民族压迫。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资本-帝国主义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①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土地,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侵略者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充分的暴露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践踏文明的野蛮本性,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②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使中国在政治上不再拥有独立的主权。③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权,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④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活动,许多是披着宗教外衣、在传教的名义下进行的,他们还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作谬论,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 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①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殖民地的图谋。②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选择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翻译的《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孙中山1894年11月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 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①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③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原因: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②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身上。③不敢否定封建主义。④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⑤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 1

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原因和教训;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一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局限性;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2对帝国主义包有幻想,3惧怕人们群众。教训;说明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取得国家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度。

选择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 1851年发动金田村起义;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

1898年6月11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103天);

戊戌6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 革命派在与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① 革命派指出,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②进行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捷径。③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做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革命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④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⑤革命派强调,必须通过平均地权以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革命。 2 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客观上: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他们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上: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②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它的失败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选择

1894年11月孙中山到美国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903年,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发表《革命军》;

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近代 2

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911年4月27日,黄兴广州起义,72烈士被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中编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答: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时期,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是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要建立一个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产阶级社会。建立人民专政的国家,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两个中国之命运: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共同选择: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无法引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及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1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先进分子的一些人开始对他有所怀疑和保留。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传播中,经常遇挫折,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很大疑问。第三,十月革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先进分子从中民族解放是新希望。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

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为了两股潮流,其中一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马格斯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五四运动后率先举起马格斯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2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7月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共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3、中共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

4、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走向胜利的道路。

5、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共要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什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⑴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统治的斗争,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抗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八七会议后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⑵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要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⑶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过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者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这一理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⑸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时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点?)

1935年1月召开了扩大会议及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会后不久,并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中共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系统的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对全面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中共强调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既统一又独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中共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积极进行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五、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加强中共的自身建设,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普遍的深入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进行延安整风运动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 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第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主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第三, 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第四,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第五,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

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1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新中国成立为中国人们的解放事业献出了为数的优秀战士,3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2为什么说人民共和国是人们的历史选择))

1抗战结束后中央考虑同国民党进行谈判,避免内战,实现和平建国。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深得全国民心。2中共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使他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难以逃脱遭遇灭顶之灾的命运。3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得土地并在政治上翻身以后,其政治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4在国统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加快了国民党政权的覆灭。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建立人民共和国具备了坚定的政治基础。

下篇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华民族从此进入了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第一,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尽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第二,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第三,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民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 第四,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决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争取民主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自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事项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这一选择十分必要完全正确的。通过这一历史性选择,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1、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概括提出了农轻重、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的关系。这是一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举行,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拓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3、1957年,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知道意义。

4、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提出建设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六又”政治局面,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四、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以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为“天安门事件”、“反击右倾翻案分”等重大错案的平反的决定。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言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大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开始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共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踏上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第9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重点(完美版) 来源: 张旭阳的日志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 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2)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三次大论战,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地位。

(3)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4)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2分)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月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的、正确的结合起来。

第二,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敢于和瞎指挥。

第三,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地清理。 第四,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占大多数,使党处在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党内出现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注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影响党的思想、路线和政策。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早就提出,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中共中央用很大的精力,去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判了大给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毛泽东写了《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龙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判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从世界意义上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战火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战争的性质上看,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展开的一个决死战争,是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侵略、压迫、奴役的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中国的大好河山,屠杀中国军民,强行掠夺中国劳工,蹂躏和摧残妇女,进行细菌战和化学战,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等一系列灭绝人性的惨案,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使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遭到了惨重破坏,使中华民族蒙受了巨大损失。

从战争的结果上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 中 国 和 人类 历 史 上 的 重 大 事 件。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之行的路线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

第一,从实力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第二,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

第三,从战争性质上看,抗战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战争,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侵略战争,是失道的。

第四,从战争结果上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近代以来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第一,国民党政府由于它的专制独裁统治和官员们的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抗战后期在大后方便已严重丧失人心。在抗战胜利时曾经对他抱有很大希望的原沦陷区人民,也很快对他感到极端的失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到原沦陷区接收时,把接收变成了“劫收”,大发国难财。 第二,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还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苛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的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

这样,国民党当局就将全国各阶层人民之于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因而就迫使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起来,同蒋介石反动政府作你死我活的斗争,除此以外,再无出路。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各民主党派虽然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买过,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多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

第二,各民主党派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就与他们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了这种合作关系。在共同繁多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不仅鼓励、支持各民主党派的斗争,而且对他们某些不妥的意见进行批评,诚恳地帮助他们进步,这是的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第三,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人士逐步转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22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第四,中国共产党也邀请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他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第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并依靠群众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第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上一篇:ie工程师岗位职责下一篇:再见了可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