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医学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内科医学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口腔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实训室建设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探索建设口腔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

第一篇:内科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内科学PBL教学法评价体系初探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PBL)评价方法在PBL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导着PBL教学的成败。本文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五年制本科内科学教学中PBL使用的评价方法,并对评价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与同行共同探讨,以促进PBL教学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PBL;医学教育;评价

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国际化、研究型、复合型、高水平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理念追求,高等医学院校在加大校园硬件建设力度的同时,也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以适应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目标追求学生的需求;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跨学科整合课程、讨论式教学、早期接触临床、情景模拟、SP培养与使用以及多形式考核制度等在高校医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首先建立的[2,3]。其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能力指向、有效协作、情境适应、形成性评价为其教学原则[4],目的就是要提高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出他们获取信息的合作能力,同时将这种能力转变为知识[5]。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这些能力与知识,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的PBL评价系统[6]。PBL教学模式的评价是一种建立在学习目标完成程度上的评判,其重要作用在于能够提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反馈,从而使课程制定者清楚地了解课程的实际运行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PBL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提供依据[7]。其评价特点有:(1)应始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2)评价是一个長期的过程;(3)所评价的是学生是否完整地获取了知识,以及自学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团队合作精神[5,8]。我们在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五年制本科内科学教学中推行了PBL教学法,并建立了PBL的评价方法,从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信息管理、小组参与度、对小组的贡献、临床推理和决策以及导师(tutor)的态度、引导作用、提高反馈等方面,通过书面考试、问卷调查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分为5个等级,并行量化评分,分别为:非常不符合(1)、不符合(2)、无意见(3)、符合(4)、非常符合(5)。分为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三个阶段完成评价。每个阶段评价的内容均有差异。

一、学期初的PBL评价

1.评价目标:小组内的成员均要积极参与,共同促进学习,充分发挥成员的团队精神。

2.评价主体:同小组内成员。

3.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思维、收集信息、反馈信息等行为表现,如病案(case)提出的问题是否有助于大家的启发式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查阅文献、获取信息,并给予恰当的解释?小组成员是否进行了仔细交流,并能澄清模糊信息?讨论氛围是否开放,当提供反馈信息时,大家是否欣然接受反馈、自我辩护?能否对干预结果进行评估、调整评估?模型构思是否共享?任务是否分配到了每个成员、成员是否积极准备?小组是否将精力集中于任务,使问题得到持续性解决?PBL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使之成为与他人合作的学习者[9]。

二、学期中的PBL评价

1.评价主体:评价的主客体有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自我评价、教学指导委员会对PBL运行的评价等。

2.评价目标:小组成员的行为表现、学生对导师的考核评估、个体评估以及中期反馈,重点检查对初期出现的问题有无实质性改观。

3.评价内容:①学生对导师的考核评估。在PBL教学模式中,导师是设计者和引导者,影响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质量以及学生的表现情况[5]。评价内容有:导师是否清楚PBL的学习问题(Learning Issue,LI);导师是否适当提问、并引导逻辑性思考和推理;导师是否平衡每一位同学参与讨论的机会;导师是否鼓励批判性思维;导师是否促进综合多学科的观点;导师是否支配学习过程、引导PBL的运行;导师是否增进成员间和谐的关系;学生是否从导师那里获得了及时、有用的反馈;导师是否把握PBL的运行;导师是否对PBL教学充满激情。②导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具有发现、理解和运用病案中的基本数据与重要事实的能力?提出的诊断假设是否推测缜密、逻辑性强?提出的LI是否有深度?对病案的讨论分析是否逻辑性强、有洞察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是否需要深入了解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后才能掌握LI?把握资料的重点、理解力强吗?LI作业是否从不“cut and paste”并正确引用文献?有很高的处理LI作业的综合信息的能力吗?是否准确地将相关信息运用到病案?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能否主动分享有用的信息及来源、想法和意见?是否经常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陈述?能主动暴露自己的知识欠缺点和盲点吗?有很强的求知欲吗?在小组讨论中主动担当leader吗?对自己负责的LI有把握吗?详细掌握其他同学的LI吗?能有效组织同学处理LI吗?完成LI作业是否认真并按照约定的时间相互阅览?职业精神。学生是否始终与成员和睦相处、彼此尊重?学术诚信。学生是否亲自阅读过所引用的文献,注释妥当,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恰当的描述?③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本组成员的学习态度如何;成员之间有无良好的互动;讨论流程掌控情况如何;讨论内容有系统性、组织性和充实性吗?认真地汇总了信息吗?学习兴趣好吗?掌握了LI吗?是否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个人的整体表现如何?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友情通过PBL教学能达到和谐吗?自己的知识量是否显著增加?PBL对本人的学习方法有无较大的影响?PBL教学有无问题,是什么问题、该如何改进?与上次PBL案例的学习相比,哪些问题已得到改进?哪些还依存在?该怎样改进?

4.中期反馈:使用开放式的问卷,调查学生在PBL中是否存在问题,并持续改进。如在本模块课程结束之前,我还存在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怎样改进?其他同学还存在问题吗?问题是什么?如何改进?

三、学期末的PBL评价

1.评价主体:小组成员、导师。

2.评价目标:期末反馈主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作为PBL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目标在于了解PBL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追踪学生对PBL的态度及满意度。

3.评价内容:小组行为表现、学生对导师的考核评估、个体评估、期末反馈。如导师把握时间的程度如何?PBL教材内容是否充实,案例是否适中?教室是否设施齐备、感觉舒适?导师是否总是恰当地激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并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性思考和推理?导师是否总是恰当地引导讨论的进行?PBL的评估方式是否恰当?每个学期的案例数应该是多少?对本学期的PBL有何宝贵意见和建议?准确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在PBL教学中,我们自始至终坚持团队协调,坚持评价,并持续改进,丰富教学评价体系。在PBL教学中,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手段,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受挫,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对PBL教学的学生评价,不仅应当关注医学知识的获取,更应注重其行为和态度的养成、进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评价的真正作用应当是对学习的促进。在学习过程中的及时评估和反馈可以使学生知晓自己的行为和方式的不足,帮助他们随时纠正,与学习团队进行融洽的互动,真正高效、愉悦地学习[6]。在PBL教学中,我们以提高教学水准,鼓励自主学习,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医学生为目标,从学生知识、能力、智力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并不断改进PBL的评价方法。短期的PBL学习的影响范围可以达到整个学期,并且能够转化为新的收获[9]。PBL教学已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唯有将评价系统与学习模式进行很好的匹配,我国的PBL教学才能在未来的时间里与国际水平不再有过大的差距,医学教育才可能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0]。

参考文献:

[1]孙宝志.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100年后的新呐喊[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1):1-6.

[2]Nevile Ajv and Norman GR.PBL in the undergraduate MD progtam at McMaster Unversity:three iteration in three decades.Acad Med,2007,82(4):370-374.

[3]McMaster Unversity Faculty of Health Sciebces.Curriculum plan-COMPASS curriculum.[EB/OL].2008-02-20].

http://registrar.mcmaster.ca/CALEENDAR/year2007/sec_284.htm.

[4]黃育妆,陈利国,董军,等.PBL教学模式的理论及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1-12.

[5]Sluijsmans DMA,Moerkerke G,van MerrKnboer JJG,et al.Peer assess ment 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01,27:153-173.

[6]马彬,张宇龙,吴佳,等.PBL教学对提高医学生毕业后临床实践技能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905~909.

[7]松田隆子,曲智.对以PBL为基础的小组学习的医学教育、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国外医学院校现状的调查台保军,王革,黄翠,等.PBL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J].口腔医学研究,2007,23(1):112-113.

[9]Romero RM,Eriksen SP,Haworth IS.Quant it ative assessment of assisted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a pharmaceut ics course[J].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10,74(4):1-9.

[10]汪青.国内医学院校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剖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0,8(5):88-91.

作者:李志勇,赵小兰,董靖,瞿文娟,罗燕

第二篇:医学留学生肾内科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留学生成为很多国家培养人才、实现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讨国内现有的留学生教学方法及其在肾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不同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选择最有益于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以实现MBBS项目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医学留学生;教学方法;肾内科

留学生教育发展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据2016年4月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来华留学人数近40万,其中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8万人。来华留学网的样本数据显示:医学正在成为来华攻读学位的学生最青睐的专业。昆明医科大学于2011年10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目前共有来自全球15个国家的临床医学本科生(MBBS)、研究生及汉语进修生在我院生活学习。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质量是实现昆明医科大学国际化水准向新的高度不断迈进的关键和基础。

一、国内MBBS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MBBS是指全英文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我们总结得出国内MBBS学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不足;第二,部分医学类院校入学门槛较低,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第三,MBBS学生与任课教师缺乏沟通、互动;第四,部分学生纪律性较差,对科研任务不够重视;第五,学习和生活思维方式不适应。同时,学校方面存在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学管理相对滞后等客观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各高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一,全面提高学校对留学生教育的认识;第二,加强留学生管理;第三,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四,教学采用适合留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是增强MBBS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提高MBBS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改革构建新课堂的目标。

二、医学留学生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常用的MBBS教学模式有: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临床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参与式教学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及基于团队的教学方法(Team-based learning,TBL)等。本文以肾脏内科教学内容为例,探讨上述教学方法在肾脏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1. 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PBL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肾内科医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认可。课前,教师会针对授课内容提出问题。以“肾病综合征”为例,教师会提出“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肾病综合征患者会出现哪些临床症状”“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哪些”“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治疗原则是什么”等问题,学生课前进行相关学习及思考,课堂上针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引导,课后进行总结。PBL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学生文献检索、查阅资料、归纳总结等能力,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式。

2. CBL教学法

CBL教学法是通过病例探讨分析来促进和巩固知识、技能的医学课程教学模式。以“肾病综合征”为例,课前教师挑选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病例,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资料翻译成英文,上课时将病例分发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病例和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如“患者为何会出现颜面、双下肢浮肿”“结合患者的病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应当制订怎样的治疗计划”“院外应怎样进行定期随访”等问题。通过典型病例的学习,结合理论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病的理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查阅相关疾病资料、文献等资料,课堂上师生针对相关疾病进行探讨的教学模式。以“肾病综合征”为例,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文献、书籍、多媒体等途径收集资料并将其制作成视频,在课前将视频发给学生,学生对视频及相关教材进行充分的学习。学生在课前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难点,课堂集中解惑讨论。以“翻转课堂”为教学载体,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存在语言障碍的留学生,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视频,能够为教学提供充分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课前,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引入相关病例。以“肾病综合征”为例,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引入患者病例,课前将学生按照人数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课前共同预习,结合教材及患者病例,查阅相关案例、文献、视频等资料,结合病例,按照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预防及预后等顺序制作PPT。课堂上,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PPT,其他学生及教师提出问题,由讲解的学生负责解答。对于讲解过程中学生对疾病理解得不正确的地方以及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在总结时教师重点指出并讲解,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该教学方式可以加强留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增进师生感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式。

5. TBL教学法

T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在团队成员的監督下,团队成员相互讨论、分工、互补、合作,最终达到团队和个人学习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TBL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将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学生通过参考案例、文献等资料,在教师给出的学习大纲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第二,预习效果评价。每个学生先完成个人预习效果的测验,然后进行团队预习测试,即学生分为5~8人的小组,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团队预习评价测试。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给出反馈信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第三,知识运用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系列较为复杂的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指导学习小组进行组内总结与评价分析,从而不断改进学习过程。

三、总结

以上内容是我们对留学生肾内科常用教学方法的总结分析。留学生教育是我校医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提高医学留学生的教学质量,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爱玲,解杨婧,邹传德,等.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5,29(6):113-116.

[2]姜冬梅,王周凯欣,董东栋,等.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8):659-662.

[3]欧三桃,陶瑞宇,刘琦,等.CBL教学模式在肾内科留学生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37-939.

[4]董斐蓉,杨闯,陈宏,等.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留学生精神病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医学教育研究,2013,33(2):158-160.

(通信作者:者星炜)

基金项目:2016年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教研教改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16-JY-Y-49);昆明医科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卓越教师建设项目—青年教师培养特殊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者星炜,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医学教学管理。

作者:朱珠 王莹 王乙安 皮成仙 肖桦 者星炜

第三篇:医学专科类《口腔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初探

摘 要:口腔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科,精品课程的建设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从实训室建设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网络资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改革,探索建设口腔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

关键词:口腔内科学;省级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口腔内科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1],为必修课,由理论和实践共同构成,既是职业素质课程,也是岗位能力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广大口腔全科医师必备的专业课程,是口腔执业助理医师及口腔执业医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所有考试科目中占有30%的分数比例。该门课主要介绍牙体硬组织疾病、牙髓根尖周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和儿童牙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课程的培养宗旨是:懂理论、重实践、知发展、求创新,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口腔内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可以独立处理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开展口腔内科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循证医学思维逻辑,树立严谨的科学观及爱伤理念,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在教学内容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基础知识要讲清、重点难点要讲透、延伸知识要讲到。要求学生能做到:理论知识会运用、基本技能会操作、基本问题会解决。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力求让学生掌握口腔内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以达到培养学生可以胜任基层口腔医疗机构就业岗位的口腔内科工作的岗位要求,对口腔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诊断和处理能力,可以辅助口腔医师开展口腔卫生宣教和开展口腔预防保健工作。

我们通过对《口腔内科学》的课程标准、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网络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改革和相关建设,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形成了自身的课程特色。现将我们的建设经验分享如下。

1 教学体系方面

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内容先进、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个性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医学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为行业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实用性,根据社会需要、行业标准、专业特点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

《口腔内科学》总学时170学时,理论学时70,实训学时100,同时安排16学时线下优质在线资源学习时长。理论与实训学时的学时比近2∶3,具体实训项目见下表。

2 师资队伍方面

教师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要保持合理的梯队结构、职称结构和人员结构,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全面提高课程教师队伍的自身素质,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富有活力、素质良好、勇于创新的高水平的教学队伍。课程专任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全部在口腔医疗机构结合临床工作,有计划按比例选派中青年教师前往医院进修学习;定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参加专业学会及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储备;定期举办教学观摩课、教学研讨会、学术讲座等活动。同时,学科重视与医院的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思维带入课堂,并与专任教师集体备课,增加教师间的互相交流与促进。

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1)创立新型教学模式: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学习印象不深,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低[2]。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参与性学习;以问题为中心,加强自主性学习;以病人为中心,引导兴趣性学习。

(2)鼓励教师多收集、积累临床病例资料,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临床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努力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实训环境。我校现口腔实训中心资产1800余万元,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有口腔标准化头模室三间,共有头模120台;建有口腔医学综合实训室1间,口腔综合治疗台15套。同时购置了根管治疗仪、牙周治疗仪、根管显微镜、口腔激光治疗仪等实训设备。同时,拥有40余家口腔医疗机构作为见习、实习的基地,为学生口腔基本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4)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训考核,监考实训操作的学习过程。过程考核主要体现在实践技能的考核上,每次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模型打分、讲评,期末集中进行实验考核一次。

(5)特别设置实训项目开展情境式教学,通过病人和口腔医生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感受临床医生诊疗的过程。在学生中三人為一组,分别扮演口腔医师、口腔助理和病人,随机抽取深龋、急性牙髓炎、牙周炎等六项口腔内科常见疾病项目,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演练。学生互相进行演练,在实训操作的同时也体验了病人的心情,通过换位思考,也培养了学生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和医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爱伤意识的建立,并有助于增强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6)口腔内科学“岗证训合一”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大纲为蓝本修订口腔内科学授课计划,将考点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技能考试规定的技能操作项目,督促学生反复训练。

(7)组织教研室教师与行业专家合作编写配套教材,供口腔医学专业使用,使教材契合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

4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坚持系部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和教师听课制度,使系部领导和教研室主任能充分了解每个教师的业务知识、基础理论和教学能力水平,以便分类指导。教研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评教、评课活动,实施教研室老师和实验员集体备课制度。学期末通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反馈意见,定期到实习基地检查教学,将学生的建议反馈给授课教师,作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参考。

5 建设《口腔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站

将课程教案、课件、练习题、典型病例、部分教学录像视频、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资源上网,满足网络教学需求,并不断完成课程建设。课程教师将每个模块的疾病的主要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并结合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不仅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应对各种考试,还能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3]。

同时选取目前慕课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推荐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外完成课程的学习并进行考核,后台获取学生的测试分数计入平时分。课程教师开通学习平台开展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等项目,为师生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从业资格标准高,需要学生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4]。作为口腔医学教育工作者,自身要了解时代发展的特点,主动学习新课程教育改革下的教学观念[5],学生在校期间应督促其认真学习,夯实基础,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实践能力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

参考文献:

[1]杜凤芝,曹长红,刘洪利,等.基于“岗证训合一”的口腔内科学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20,4(15):214-215.

[2]于光艳.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1):49-50.

[3]杨显国,尹金鹏.微课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1):96-97.

[4]郑晓梅.基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口腔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9,23(37):26-27.

[5]李红,陈金锐,潘洁.由执考实践技能改革引发的对口腔医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卫生教育,2018,08:137-138.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口腔内科学》(项目编号:2018kfk197)

作者简介:倪成励(1982— ),女,硕士,副教授,口腔医学系副主任,研究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及管理。

作者: 倪成励 黄琛琛 吴映燕 陶冶 宣汉生

第四篇:内科学见习中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

【摘要】 目的:在内科学见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方法: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多媒体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在《内科学》见习教学中开展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带领医学生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全面提高,从而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的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疾病的诊疗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因此得到进一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显示,试验组操作考试平均成绩为(81.20±6.59)分,优于对照组的(78.49±7.53)分(P=0.039);学生理论考试,试验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6.75±7.23)分,高于对照组的(74.03±7.99)分(P=0.040);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及格率分别为8.5%和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内科学见习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出一套适合本院实际的、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内科学》见习实践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 内科学; 教学模式; 见习; 临床思维

【Key words】 Internal Medicine; Teaching mode; Clinical practice;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Guangzhou 51018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8.02.030

臨床思维方法是医生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和逻辑方法,正确的临床思维是理论和经验在具体患者身上的结合。临床见习作为联系理论课与临床实习的桥梁,在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见习带教方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及实践知识的掌握。随着高科技成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些医学生认为疾病的诊断只要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便可迎刃而解,临床思维已不很重要[1]。而事实上,临床医生的思维方法,是造成误诊的一个重要主观因素。因此,应当加强实践教学中医学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本院本科医学检验学及麻醉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为试验组,开展内科学实践课的教学改革;选取同年级的医学检验学及麻醉学专业四年级学生(各1个班)为对照组,在内科学实践课中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均学习了内科学、诊断学、药理学、病理学、解剖学等课程。

1.2 内科学见习教学改革准备阶段

1.2.1 教学师资团队建设 成立以内科各专科主任为专家的督导组,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表达能力强的内科各系统疾病专业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生承担内科学见习教学任务,组建内科学见习教学小组;每次上课前进行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教师的整体水平,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

1.2.2 编写内科学实践课教学配套教材 在参照《内科学》理论课教学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编制出难度适宜、操作可行的《内科学》实践课教学教材。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内科学常见辅助检查分析、临床操作指南及病例分析(各系统3~4个)等。

1.2.3 购买和自建《内科学》教学多媒体资源 根据本教学模式的需要,课题组购买了一批高质量的《内科学》教学多媒体资源(视听教材、网络课件或网络课程);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创建有特色的《内科学》教学网络资源,搭建《内科学》实践教学资源平台。

1.3 内科学见习教学实施阶段

1.3.1 内科学见习教学集体备课 在每次内科学见习教学课程一周,本教学小组全体教师举行集体备课,先由一人试讲,然后进行讨论,统一本次教学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别要统一本次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1.3.2 课前培训 在开始实践课的教学前对即将参加课程的试验组进行课前培训。内容包括:本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本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教学流程、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如何配合。鼓励学生复习基础课如病理生理、病理等知识,为正式开展内科学见习教学改革做好准备。

1.3.3 课前要求 将学生分成6~8人一组,每次课前一周先告诉学生本次课程的内容、需要操作的内容及需要讨论的案例。并根据本次课的内容提出数个问题,要求学生课前先预习相关的材料,小组长组织组员查阅期刊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和小组协作性学习。在每次实践课程中,要求每组推举一个成员来汇报对问题的学习情况。

1.3.4 床边实践教学 以病例为中心,培养学生如何采集病史并抓住主要症状,对学生提问过程中出现错漏的地方进行纠正;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规范性的体格检查从而获得阳性体征,对操作遗漏或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点评并示范性教学;培养学生如何通过症状体征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得出可能的诊断,培养学生分析产生症状的可能病因,结合内科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从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几方面结合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强调职业道德与人文关怀。要求学生床边汇报病史,并提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及初步的诊疗计划或诊疗中遇到的问题及进一步的处理措施等。不足之处由其他学生补充,老师最后进行总结,指出优缺点。

1.3.5 模拟诊疗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配式教学,由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医患交流,并对病史及体格检查情况进行汇报。设置医生查房,向家属交代病情及医生病例讨论等情景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自然地融入到学习的环境中去,从而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令学生在掌握基本内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学会了针对内科学常见病例进行思考、交流和表达。

1.3.6 总结 教师进行提问,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总结(总结病史、诊疗情况),整个过程教师结合病例穿插复习病理、病生等基础知识,部分内容运用多媒体配合进行教学及总结,加深学生对所学病例的临床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理解,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1.4 效果反馈与评价、总结阶段

1.4.1 在本教學模式开展的中期和结束后分别向学生和教师发放《内科学见习实践课教学改革质量问卷》和举办教学情况座谈会,并根据师生的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及改进教学方法,修正和完善教学模式,对学生反映好、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教学方法进行推广。

1.4.2 课程结束后,用问卷形式和临床操作成绩和笔试考试成绩等指标来评价教学效果,并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为了评估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内科学课程结束时,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发放授课质量评估表和问卷调查表,反馈对本次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的意见与建议。共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60份,问卷回收率100%。结果显示,这种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的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深受欢迎,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床边实践教学及模拟诊疗等实践方法,经过强化训练后,学生能从多方位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其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疾病的诊断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都明显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较前提高。70.00%的学生认为通过培训以后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得到提高,另外80.00%的学生认为经过系统学习后疾病的治疗能力提高了,认为临床思维得到明显提高的学生占58.33%,认为临床思维有提高的学生占19.17%,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学生们(75.00%)普遍认为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同时还有小部分医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其提高不大,而且由于本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复习及讨论,31.67%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增加,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无明显提升,对疾病的诊疗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明显提高。但从总体效果判断,该教学模式达到了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见表1。

2.2 教学改革对学生学期末成绩的影响 在内科学见习课程结束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进行临床操作考试和理论考试(包括病例分析题)评价教学效果,并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间教学效果的差异性。数据表明,对照组学生操作考试平均成绩为(78.49±7.53)分,试验组操作考试平均成绩为(81.20±6.59)分,试验组操作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39);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4.03±7.99)分,试验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为(76.75±7.23)分,试验组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0);对照组和试验组的不及格率分别为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科学得发展,许多特异性强、敏感度高、新的检查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在临床上诊治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但部分医生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忽视基本功的培训,不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问题,造成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主观学习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客观授教方面的原因[2],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思维能力的欠缺是根本原因。据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医学生临床实习前对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认知不足,仅16.93%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实习后认为非常需要培训的学生比例提高到55.03%[3]。由于学生实习前对临床思维能力认识不足,因此在基础学习阶段对思维学习和训练不重视,很难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既有学生的原因也包括教师的原因,教师在教授基础课时只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没有向学生灌输加强思维锻炼对于以后提高临床思维的重要意义。(2)临床实践中思维能力培养不足是直接原因,如教学方法的陈旧、临床带教老师的自身素质、实习生的不重视等。另外,目前不少医学院校的带教方式除了少部分时间的病例示教外,大部分时间为病历书写和讨论,教师所讲内容主要为教科书内容,虽然能明显提高學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但因为缺乏实践,学生仍较少参与,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4]。

医学生良好临床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要形成正确的临床诊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除掌握医学专业知识、收集正确的临床资料外,还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内科学》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所以,在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将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5-8]。现在,内科系统各临床科室、肿瘤科、外科及妇儿等科都很重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且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9-12]。

在前期成功探索以病例为中心Case Based Study(CBS)的医学教学模式在内科学见习中的作用的基础上[13],并结合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14-18],在《内科学》见习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本次教学改革,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理念渗透至内科学临床见习中,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两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病例综合讲述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体查及辅助检查等,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内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初步学会了用临床思维进行思考。内科学教研室适当购买和自创了内科学实践课程教学资源,使现有的教学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医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医学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19-20]。本次教学改革也逐渐转变了教学管理者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建立了适应《内科学》实践课教学的师资队伍,大大加强了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探讨案例式教学和PBL教学方法的融合,探讨可行而高效的教学模式。调查问卷表明,这种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出发点的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模式深受欢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疾病的诊断能力、自学能力及学习积极性等都明显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也较前提高。试验组操作考试和理论课考试成绩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充分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因此,本院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建立内了科学临床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初步成功地把案例式、PBL教学方法及模拟诊疗法结合模式应用于内科学的临床见习实践教学,值得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及优化。

在内科学见习中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多媒体建设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在《内科学》见习教学中开展以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带领医学生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全面提高,从而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成功探索出一套适合本院实际的、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内科学》见习实践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彩霞,毛平,朱志刚,等.血液内科临床实习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384,371.

[2]李晓丹,徐如祥.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实施方案及效果分析[J].医学教育,2007,45(17):116-118.

[3]严汀华,钟国伟,黄永清,等.医学生对临床思维能力培训认知情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3):271-274.

[4]陈兴,叶子冠.内科学双语教学问卷调查与评价[J].医学信息,2011,24(8):3769-3771.

[5]金文国,谢雅萍.早期案例教学对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1):134-136.

[6]李秀楠,吴玉梅,付婷辉,等.PBL结合CBL教学法在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7):32-34.

[7]李培璟.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的教学实践[J].中国病案,2013,14(9):76-77.

[8]朱凌燕,黄霞,徐积兄,等.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初步探索[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23):84-86.

[9]李娟.大内科临床思维在心脏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7,6(18):248.

[10]旋静,王晓枫,牛春风.中医肿瘤科临床思维模式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4):31-33.

[11]卢丽.妇产科临床思维特点探析[J].特别健康,2017(18):239.

[12]叶梦忠,丘美芳.急腹症在急诊分诊的临床思维[J].医药前沿,2017,7(5):228-229.

[13]王彩霞,毛平,张玉平,等.病例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7,5(6):512-513.

[14]杨静悦,高琳,孙飞,等.CBL联合PBL模式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526-529.

[15]杨立新.PBL教学模式在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2,13(5):57-59.

[16]骆敏,李永强,谢裕安.PBL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进行肿瘤内科学教学探讨[J].内科,2016,11(5):790-791.

[17]张和顺,靳兰玉.PBL配合情景教学法在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1):53-54.

[18]李春艳,王莺燕,卢书明,等.案例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内科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4):3370-3372.

[19]孙敏,祝虹.医学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2):48-50.

[20]徐国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后之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13-114.

(收稿日期:2017-09-01) (本文编辑:程旭然)

作者:王彩霞 包品红 黎宇苗

第五篇:转化医学理念在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探讨

摘要:转化医学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在内科学见习和实习中,引入转化医学的理念,有助于培养七年制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成长为卓越医生打好基础。

关键词:转化医学;七年制;临床教学

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物医学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和重点研究方向。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称转化研究,提倡以患者为中心,临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解决问题。通过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障碍,保持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人员的密切合作,服务于患者。“转化医学”这一名词在1996年的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科学家Geraghty指出了转化医学的“BtoB”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的含义是双向的,即“从实验室到临床和临床到实验室”的过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过程[1]。研究者明确提出,转化医学理念是双向、开放、循环的转化医学体系[2],转化医学的核心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3]。而我国著名学者钟南山教授认为,在我国,转化医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还包括从临床中提炼问题,进行基础研究,再回到临床,以及从经验到循证的过程。

转化医学已经成为医学发展的热点,直接影响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和基础研究方向的确立,并将会逐渐影响医学生基础和临床教育。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七年制医学生从基础课向临床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引入转化医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由卓越的医学生成长为卓越医生。

一、在临床教学中引入转化医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开始临床课程遇到的困难

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在临床理论课学习、临床实习阶段和研究生学习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如:基础课程学习与临床课程学习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将基础知识淡忘,如何将基础医学的学习顺利过渡到临床医学的学习;临床理论课的学习如何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怎样将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七年制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实验为主,在进入临床阶段理论课学习后,很难有机会接触基础实验。学习内容与之前有较大变化,学习环境也有差别,每次变化均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现代医学的发展摆脱了旧有的模式,对医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健康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美状态,体现了医学的系统整体观。尽管医学模式的转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必须让医学生适应新型医学模式的需要[4]。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被隔离开来,缺少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这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分离的医学教育,不能适应医学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如何突破这种“瓶颈”,是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转化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和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恰好可以帮助医生、临床教师和医学生适应传统医学模式到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二、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于内科学的带教过程中的探索

(一)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运用到见习中

学生刚开始临床理论课学习时,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难,理论课的教学有严格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任课教师介绍转化医学的新进展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在见习的时候,教学内容的安排相对灵活一些,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问、思考,带课教师也可以有时间和机会结合临床具体病例将转化医学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习慢性胃炎、胃溃疡时,将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学生对慢性胃炎、胃溃疡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理解和记忆。两位医生对事业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潜移默化中也使学生了解了基础医学的研究成果向临床实践应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接受和适应新型医学模式,增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从较高的起点出发,未来从医后亦能将转化医学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参加转化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

学生有对临床工作的好奇、紧张,也会对将来研究生阶段学习满怀憧憬和思考。我们鼓励实习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拓展多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结构。例如:要求实习学生参加医院举办的小讲课,部分内容涉及肿瘤的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基因组学、后基因组学中的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密切相关。学生在基础医学的学习阶段学习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可以见证基础科学的重大进展如何在临床上“大显身手”,能够建立转化医学的意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擔当起突破基础医学成果和临床应用之间屏障的任务,架起两者的桥梁。

(三)渗透“转化”理念,为研究生阶段学习做准备

转化医学的实质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基础与临床的整合,多学科、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与合作精神。七年制医学生研究生阶段只有两年,本科阶段有意识的将“转化”观念引入教学,引入前沿知识,拓宽国际视野,有利于他们为下阶段学习做准备。采用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启发模式,指导他们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在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总结的能力,强化其只有不断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才能顺利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理念。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进入临床学习阶段的本科生可以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申报或参与临床课题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到收集病例、归纳总结、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参与科研的各个环节,培养了对科研的兴趣,锻炼了思维,又能在临床见习和实习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转化”的理念渐渐贯穿在学习中。

(四)转化医学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转化医学要关注疾病的治疗效果,就不能放弃对病人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从实验室到病房,再回到实验室的全过程都需要病人的参与。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够帮助医学人才在成长过程中具备转化医学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全面医学人才。在带教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多与病人接触,课堂讨论的病例,尽量要求学生亲自采集病史。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多思考,勤提问,教师帮助学生提炼问题,引导讨论向纵深进行,将转化医学的理念逐步带入讨论中。将转化医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会遇到诸如新技术、新方法带来的伦理观念上的冲突,还需要慎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避免盲目强调新理论、新技术的应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带来伦理上的新问题。

三、转化医学在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

目前,为了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开辟了转化医学专栏,同时还出版了国际性专业杂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个国家开始制定实施转化医学的发展计划,转化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受到极大鼓励。国际知名的医学院近年来在转化医学理念的影响下已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并取得不少业绩,起到了引领新的医学发展的范例作用。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传统医学教育体制的影响,还存在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养相脱节的现象,缺乏完整的教学体制,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够完善,教材中关于转化医学的理念强调不够,教师缺乏主动将转化医学理念注入日常教学的意识,也很少有医学院校开设转化医学课程,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项目不能覆盖所有学生。但转化医学在我国发展迅速。国家级和卫生行业的科技發展计划,都对转化医学研究提供了资金和项目上的支持,为疾病的预防、预测以及个性化药品研发提供了可能。国内有专门发表转化医学内容的期刊《转化医学杂志》,特别是七年制内科学教材不断更新,关于转化医学的内容也逐渐增加。

总之,转化医学在新时期医学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临床医疗模式的发展与医学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大力传播转化医学理念,将其渗透到在医学教育的不同阶段,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实践技能,有一定临床科学研究能力,思维活跃,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精、尖”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 2003, 1(1):1.

[3]朱雪波.厌学目标的进步与医学教育理念的更新[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48-49.

[4]宋剑南.转化医学的兴起及其在中医药研究发展中的探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2):956-958.

作者:张梅 马志敏 孙永昌

上一篇:农业银行论文下一篇:美术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