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的思考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当前困境

1.1 供与求的矛盾

需求与供给的不对等造成了矛盾。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知识经济的风起云涌。网络平台信息量爆炸, 人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成几何增长, 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们需要网络平台的信息, 但网络信息对网民来说是过眼烟云, 一扫而过转瞬即逝, 加上垃圾信息层出不穷, 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准确的找到所需信息, 更高效的办法还是去图书馆查阅。因为图书是记者思想的结晶, 浓缩的精华, 是获取知识最权威最有保障的途径。然而, 现代图书发行量极大, 哪怕是最赫赫有名的图书馆也不可能完整的保存所有图书著作, 更别说每年新发行的图书作品。所以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 去图书馆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图书往往是找不到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要采用最新的数据信息作为参考, 但在图书馆找到的图书记录的却是很久之前的数据, 更尴尬的是我们去查找一本历史著作, 在图书馆翻到的却是满页泛黄的破书。

1.2 文献开发与人员素质的矛盾

图书情报界有两种普遍的现象, 许多同学去图书馆找资料往往会空手而归, 许多书放在书架上呼呼大睡很多年没人理。你可能会想前者是不是因为图书馆没有藏这本书或者借给别人了, 后者是不是因为此类图书很冷门所以遭到怠慢。然而很多时候答案是否定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要么是读者素质过低, 找图书找不到便草草了事, 要么是工作人员素质太低, 对图书所藏的位置并不清楚, 甚至对图书馆是否藏有此类图书全然不知, 从而导致拒借率的提高, 也严重影响了二次文献的编制与创新, 更加打击了学生去图书馆的热情。

1.3 用户情报意识与情报需求的矛盾

我国全民搜集情报的意识都不太高, 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机构, 按道理来说, 学生的情报意识应该很高, 但现实状况却令人大跌眼镜。根据某重点大学对经济学系一年级学生的调查, 有接近20%的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去图书馆翻资料, 50%的同学表示去图书馆往往找不到需要的图书, 原因竟是她们不知道在哪个位置, 也没有询问工作人员的习惯, 更别说利用图书馆电子查阅系统。如今高校的情报需求量越来越大, 教师更是背负了科研创新和传道授业的双重压力, 即便如此, 教师的情报意识也不乐观。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对于学生老师快速获取图书, 丰富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 我国高校在这方面仍有诸多不足, 下面我们来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

2 创建图书馆情报工作新时代

2.1 实现高校图书资源共享

近些年来, 各门学科相互交叉, 渗透。没有哪个图书馆能将全部信息载体收集齐全, 就连藏书近1 200万册的哈弗。每年也得大量引进新的图书, 来满足图书更新的需求。当今社会出版物急剧增长, 凭一个图书馆想去收纳所有图书那是痴人说梦, 更何况图书馆收藏的图书相对人类所创造的图书总量而言都是沧海一粟的。所以, 很多发达国家都在试图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 将各个图书馆所藏书目记录其中, 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来一步一步缓解因图书馆缺书而带来的尴尬局面, 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 确定各馆藏书的重点领域。同时高校试图在中心地带建立区域性的大型“图书库”, 方便图书的储存和调配。

2.2 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给庞大的新数据带来一场量化的革命, 毫无疑问, 大数据已经渗透人类的各个领域, 有着重要的职能。它能将海量的无法估计的数据通过人工处理转变成人类所能解读的数据。所以把握住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是图书馆改革的重要方式。图书馆面对的是一群庞大的读者群体, 对每个个体而言, 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应该利用大数据去分析、识别、挖掘这些用户行为中的结构化与半结构化信息, 从而获取客户的隐性诉求。满足客户的知识挖掘、数据分析等增值服务的需求。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客户需求和图书资源的双向对等, 换句话说, 就是我们想要的资源图书馆都能提供。可见, 大数据给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创造了一条捷径。

2.3 加强图书馆内部优势

图书馆的许多专职人员对情报工作的认识很肤浅, 不懂得结合本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用自身的知识能力去开展工作。还有一现象是工作岗位变动过多, 今天负责这一项明天负责那一项, 事实上什么也没做精。所以调整图书馆内部结构, 加强人才的培养是迫在眉睫的。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原本基础上, 有条不紊的送特定专职人员去培训班, 进修图书馆情报工作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意识和专业能力, 这是从基础上改善图书馆内部结构的做法。同时, 图书馆可以做些专题宣传, 让客户知道本图书馆的特色, 例如综合性的大学应该侧重收藏世界科学理论信息。师范类学校应重点收藏教育情报相关的文献。图书馆只有打好招牌, 办出特色。才能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的经济效应。图书馆要想达到资源的更充分利用, 最好能创新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是等待着客户到来, 而然我们为何不开拓一条新路来争取客户?例如送货上门, 邮寄服务等。让工作繁忙没空去图书馆的客户, 在家就能翻阅。我相信这种做法一定可以迎来客户的好评, 给图书馆留下一个贴心的印象, 让图书走进各家各户, 造福群众。

2.4 建立电子化情报网络

目前, 各个高校的图书网络建设大致完成, 大体上都拥有一套完备稳定的校园网络。这套网络集成了部分应用软件, 为图书馆查询资料, 分类检索提供基础和便利。正是这套网络的存在, 让图书馆慢慢实现数字化, 使图书的分类整理慢慢脱离手工化, 降低了工作人员的负担和出错率。电子化的分类流程让工作时间缩短, 工作流程得到简化, 任务精确性增加, 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电子化整理功能能运用到图书馆的各个日常管理事务中。比如借书证的办理, 证件挂失, 借还书, 搜索资料等。这些确实给图书馆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和效率, 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服务水平得到提高。电子化情报网络相比起传统的手工作业发挥着更大的职能, 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技术的创新和人员的配合, 能让图书馆形成更好的资源配置。当然电子化情报网络固然不方便, 但由于许多用户之前接触的是传统的图书馆模式, 对数字网络模式并不熟悉, 这就需要图书馆设立专职人员来对用户进行操作上的培训, 方便用户自主快捷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

3 结语

总而言之, 书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图书馆将这些结晶珍藏起来分享给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功效, 将知识传播给大众。本世纪科技发达, 信息无所不在, 情报文献的搜集和检索对我们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 可得出结论,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带来的便利, 将其合理的应用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图书馆应注重工作人员之间配合, 用户和工作人员的沟通, 加强服务体制的创新来适应时代的需求, 让图书馆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摘要:图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加强图书情报职能,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是高校图书馆改革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图书馆当前情报工作的困境, 即供与求的矛盾, 文献开发与人员素质的矛盾, 用户情报意识与需求的矛盾, 提出改善这种困境的手段, 即实现高校图资源共享, 把握大数据带来的机遇, 加强图书馆的内部优势, 建立电子化的情报网络来改变传统的模式, 创建图书馆情报工作的新时代。

关键词:情报工作,资源共享,电子化网络

参考文献

[1] 于新国.开放获取环境中的我国图书情报类期刊资源分析[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0, 24 (4) :27-32.

[2] 龚健.对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40-42.

[3] 董文鸳.我国谷歌学术搜索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 2011 (9) :43-45.

[4] 黄如花, 张静.Elsevier收录期刊可开放存取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 35 (5) :35-42.

上一篇:某中学教学楼建筑抗震性能鉴定分析下一篇:基于“前台销售”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与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