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教学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词汇教学

量化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刷新英语词汇教学模式

摘要:词汇学习是初中英语学习的关键。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具备词汇运用能力是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开展,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误区;对策

一、引言

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词汇,也就无所谓句子,更无所谓语言。正如语言学家Watkins 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中所说的:“没有语法,人们几乎不能表达事情,然而,没有词汇,人们不能表达任何事情。”由此可见词汇学习在英语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掌握一定的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 词汇量多少和正确运用词汇的熟练程度是衡量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准。近年来,英语教学界对于词汇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词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丰富。然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反思,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词汇教学仍存在着许多误区和不足。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误区一:在词汇教学的时机选择上:词汇教学大多集中在课前准备阶段

纵观我们的英语课堂,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在教学课文前集中教授本课所需的所有新单词,有些教师甚至在课文学习前就要求学生默写新词汇。由于新教材的课程容量大、课堂时间有限,许多教师认为词汇教学不能在课堂上占太多时间,只要教会学生读单词,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背就行了。因此,教师通常在新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对生词的教学匆匆一扫而过,顶多只是领读几遍;在课文的教学中又偏重于听说读写的训练,对语言知识的训练力度不够,学生对许多常用词汇处于模糊的领会状态。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大多能开口,显得气氛活跃,看起来似乎达到了语言交际的目标。可要求学生动手写作时,就会错误百出,语篇语法错误且不提,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搭配不正确,单词拼写的错误比比皆是,学生缺乏单词运用的基本功。课后教师把学习单词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还是孤立地死记硬背,常常感到英语单词难记易忘,大大影响了整个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

对策:词汇教学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根据词汇和语篇的关系可以将词汇教学方式分为两种:随文识词和集中识词。像我们平时采用的都属于集中识词。这种词汇教学模式能增加学生单位时间内学习、记忆新词的数量,帮助学生预先扫除词汇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续的对话、课文等教学的难度。但是,这种词汇模式往往脱离语境呈现新词,不利于学生对所学新词的运用和记忆。而随文识词即在学习语篇的过程中学习生词。随文识词确保了新词汇是紧密结合语境呈现的,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猜测新词的意义,并在语义场中识记,提高记忆的效果。长期采用随文识词模式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词汇教学应基于课文教学的平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融入听说读写的各个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教学场景,诱发、鼓励学生迁移词汇,表达各种背景下的意思,在大量语言实践中逐渐内化词汇。教师先可以设计一定的语境引导词汇,让学生感知其拼写和发音,再让学生在语境理解词义。在此基础上,放手学生在听或读的活动中自主地识别单词、再现词义,引导他们在说或写地活动中主动使用词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语言输出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词汇操练,帮助学生强化词汇的记忆和再现。

总之,词汇教学作为课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它不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的活动。进行词汇教学要依照人的认知规律实施,切忌急躁,学生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单词的。我们可以通过“集中讲解”(胡洁元提出的)强化学生词汇的识记、理解,但不能在短时间里内化词汇,包括长期记忆、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自如等。通常,一个单词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包括时间和单词的重复。如,教师在词汇呈现时应尽量结合听力材料或阅读材料进行。如果是在听前或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出话题、语境提示等方法先呈现学习者要掌握的单词。如果是在听后或读后,教师可以借助语篇材料的内容通过提问、填空、举例、解释、问答等来呈现词汇意义、结构和用法。

误区二:在词汇教学的内容上: 侧重所有词汇的音、形、义教学

现行的英语教材几乎都会在书后附上词汇表。每个新单词都会注上音标、词性和词义。于是许多教师在词汇教学时直接让学生看着词汇表教单词,重点强调词的音形义学习。然而,词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到规定数量的单词,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学习词汇和快速有效记忆单词的方法;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或构词法知识推测词义和理解句意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同根词或多义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地理解文章的能力等。

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大纲对每个单元的单词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作出不同等级的要求,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依据大纲的要求,而是对每个单词都同等对待,都“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没有明确地告诉学生哪些单词只要求能听懂,哪些单词要求能听、说、读,哪一些是最重要的,要求听、说、读、写都行,这样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样面面俱到,主次不分地给学生讲授每个单词的音形义不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对策:有目的、有重点地分层教学

首先,现行教材的词汇量很大。各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词汇量普遍超过《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由于话题的需要,教材很容易超过课程标准框定的词汇范围。教材的超标准词汇量并不是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完成其教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掌握所有词汇。日常教学中的词汇量要求应该依据课程标准,并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课文的话题,确定一些核心词汇,要求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其余词汇只作三会(听、说、读)、两会(听、读)或一会(读)要求,甚至还有一些不常用单词,完全可以不作要求。

其次,词汇包括音、形、义三个结构要素,学习和掌握词的这三个要素,并且能够在交际活动中领会运用词汇,牵涉到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词的声音符号是交际者理解和表达意义的媒介;词义是人类心理活动对某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反映。词汇意义除了概念意义(词典中词条所收录的意义)之外, 还有关联意义(可以看成是词的用法范畴)。关联意义指一个词的文化含义以及在具体的语用环境下的意义,其包括内涵意义、语体意义、感情意义和搭配意义。一般来说, 首先要讲授词的概念意义, 然后补充非概念意义, 并揭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同义关系、一词多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反义关系等), 目的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词义。但在教学中,教师普遍只讲词的概念意义,不解释其它意义,忽视词与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导致学生不能全面理解单词和准确地运用单词。

比如,study一词,概念意义为“学习”,但其关联意义却极其丰富。在不同语境下可以表示“学科;研究对象”或者“学习;研究”,也可以名词表示“书房”。作为词音和词义的统一体,词形涉及到拼写、词类、词缀等信息,也是学习者应掌握的内容。在掌握词的结构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向学习者呈现词汇的用法,如词汇的搭配、短语、习语、风格、语域等。以语域为例,词的用法有正式、非正式、褒义、贬义、抽象、具体等划分。

其实,词汇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要求学生所有的单词都要会写会用,而是分层次进行的,有学习词汇、识别词汇和运用词汇等。基于运用的词汇讲解,包括读音、词形、搭配、语法行为和语用等;理解词汇可以猜测词义,运用词汇应该强调体验词汇运用;音标学习目标应该更明确,不是所有词汇都需要学习音标,一般而言,只有口语运用词汇、拼读规则有利于词形记忆的词汇需要学习音标,理解词汇完全不需要学习音标;讲解用法、创设语境、多给例句,这些都很好,但只适合运用词汇,理解词汇不需要这些教学活动;单词造句和词汇填空适合运用词汇,不适合理解词汇,而且对于运用词汇,给情境用所学单词写出语句,更适合培养词汇运用能力。词汇训练与应用是词汇学习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为此,教师应根据词汇信息特点,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设计一定量的词汇运用活动。事实上,词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记忆和应用的过程,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讲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交际情景,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词汇,继而发展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

误区三:在词汇教学的形式上: 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

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原本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本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理解、思考、猜测、归纳和总结的词汇或规律,都由教师完成了。教师只注意到自己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新词汇时直接把新词的意义和用法直接告诉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以听和记笔记为主,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具体运用的过程。尽管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例句来猜测词义和归纳用法,但都没有创设真实、恰当的语境呈现例句,学生在这一环节缺少主动探究的思维过程,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激发。这种教法让教师的讲解占用了过多时间,相当于学生则缺少记忆内化的环节,学生学习的知识没有被及时地消化掉。

对策:培养词汇意识,提高词汇能力

传统教学法使师生花费了很多时间教学英语词汇,但学生学习效率很低,而且学了词语不会运用,英语交际能力差,总是没有明显的进步。事实上,词汇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记忆和应用的过程,词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讲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而是要向学生提供具体的交际情景,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词汇,继而发展学生的各项语言能力。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词汇意识,自觉扩大自己的词汇量。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词汇能力,如,音形识别、词义辨别、用法归纳、组词造句等,避免死记单词,而要善于盘活词汇量。

Harmer(2007)指出,学生需要在上下文中观察词汇是如何使用的。所以,教师不能贪图方便或为了赶进度而省去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讲授单词一定要放在一定的语境中,在语境中学习、应用和掌握词汇。教师在一过程中要注意三点:第一,启发和帮助学生发现新词在语境中的不同意义;第二,鼓励学生用英语释义,帮助学生理解词类、词性;第三,指导学生发现新词的用法特征或规律,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只要长期坚持,学生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势,逐渐适应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产出“意识”和“输出”习惯,为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和提高英语词汇运用能力增加动力。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所说:“词语要嵌在上下文里头才有生命,才容易记住,才知道用法。”

此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培养查阅词典的能力和词汇联想习惯也很重要。英语词汇巨大,拼写形式纷繁复杂,但有其自身的逻辑系统和构词规律,大量的词是通过常用词根词缀派生而来的。这类词易于辨认,易于记忆,认识其半边,含义也就掌握十之八九。其中词根、前缀、后缀是构成单词的三个元素,在构词法上叫词素,词根是主要元素,前后缀为次要元素。这三者是扩大词汇量的三把钥匙。总之,词汇教学是一个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交流中运用所学词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形成语言能力。

误区四:在词汇教学的检测和评价上:局限于默写和测试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重心都集中于单词的诵读拼写练习上,对于词汇教学有效性的检测仍停留于听写或默写单词的基础层面,严重影响到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凡是学过英语的人都有过抄单词、背单词、默单词的经历。从小学到初中每天必备的作业就是抄单词,包括抄中文、英文、音标等;或用所给的单词造句或者翻译等。而检查的手段也不外乎拼单词、默单词,口笔头翻译。如果检查就放在词汇教学之后的一、二天,那么可以发觉词汇教学还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如果间隔稍长,就会发现学生学得快,忘得更快。教学活动和练习形式也较少,而且偏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使很多学生产生畏难、厌学情绪,进而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策:增强词汇检测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

其实,评价学生的词汇能力除了在测试中进行,也可以在活动中,在形成中甚至在游戏中进行。通常,课堂上的单词评价一般采用完成句子、完形填空、多项选择、纵横字谜、听写、提问等活动方式进行;同时,为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应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以体现学习者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例如,下表是学习者对单元词汇学习活动的自我评价,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行为,在相应的数字上划勾:1(表示十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2(表示不符合实际情况); 3(表示不能确定); 4(表示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5(表示十分符合实际情况)。

英语单词对我来说很重要1 2 3 4 5

本单元的单词很有趣1 2 3 4 5

本单元的单词太难了1 2 3 4 5

我已掌握本单元的词汇了1 2 3 4 5

学单词我进展很快越来越有信心了1 2 3 4 5

要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行为作出评分,并借以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词汇学习表现进行反思和调整;通过游戏也能评价一个学生的词汇能力,教师最常用的游戏有猜谜游戏、词语接龙游戏。如猜谜游戏“What’s this?”某一位学生描述一件东西或一个人,其他学生就可以竞争回答。词汇顶针接龙也是中学生比较喜欢的词汇学习方式。如教师给出beg,学生们接game—enough—help—parents—sit…学生们不仅会兴趣盎然,而且记忆的效果非常好。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词汇教学观,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运用恰当的方法,避开这些误区,切实做好词汇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词汇习惯,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燕.呈现——探索——操练——运用”词汇教学模式例谈[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4).

[2]徐菊芳.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2010(10).

[3]刘献聪.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思索[J].外语教学,2012(4).

[4]陈明选,耿杏芬.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巧的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作者:凌利芳

第2篇:词汇语用策略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摘 要】高职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费时低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英汉词汇差异、高职学生词汇学习特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与使用的角度,探讨了语用策略對提高高职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启示作用,希望通过教师的语用策略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词汇学习习惯,为全面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关键词】语用策略 高职 词汇教学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构建句子和篇章的基本材料,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对于EFL(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词汇的掌握是学好外语的先决条件。然而,词汇教学却一直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词汇教学之所以难,首先,因为英语中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且有些词会随着时间、空间、语言和社会的变化呈现多层意义;其次,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其词汇存在着形式和意义的差别,特别是由于社会文化不同,两种语言中词的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亦有区别,因此,英汉词汇意义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彼此之间有时难以准确诠释对方的含义,因而对EFL学生来说,有词义模糊现象存在。此外,高职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缺乏英语环境,英语输入量不足,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较欠缺,加之教师的语言课堂教学较多采取由下而上的教学方法,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对词汇按照词典上的原义进行讲解,致使学生习惯性地将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意义对等起来,当词汇超出字面意义时,不能根据语境对字词进行意义延伸和推测,而是生搬硬套,以至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理解和语用错误。因此,教师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应融入一定的语用策略,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情/语境去解读词汇,进而有效地掌握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一 词汇语用策略在教学中的意义

语用学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知识可以在我们根据原义无法预测信息意义时发挥作用。词汇语用学“描述及分析词汇在情/语境中的实际运用情形,是用动态而实际的方式构建意义,它强调在运用过程中寻找某个词汇与当时情景、交谈者的最佳关联性,进而建构出延伸、随机应变的语意。”词汇语用在教学中的意义在于它联结了词汇的意义原型和相关的语境,有助于灵活理解具体语境中的词汇意义。例如,学生在做完Presentationn后,老师说“Good job”,是表示赞许的意思,但如果是射击时子弹跑偏了,同样的话显然就带有讽刺的意味了。此外,字词的确切含义有时超越了原型意义,需要在具体的情景语境中,结合文化背景去理解,而不能仅依据词典中的定义去解读。以service一词为例:(1)Is there any railway service here on 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这里有列车运行服务吗?)(2)I’ve been intending to call you since the service.(葬礼之后我一直想给你打电话。)(1)发生在火车站,其中的service是字面意思,指列车服务;(2)出自美剧《绝望的主妇》,是同住在紫藤街的Lynette遇到失去丈夫的Bree时说的,其中的service实际上是代替funeral,以免对方伤心。这里如果离开话语表达时的语境,只通过词汇本身就不能理解Lynette,为了避免提及death,而使用service的替代作用。

二 词汇语用策略与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师感到词汇教学事倍功半,尽管大家不断努力,但仍然没能避免费时低效的结果。固然,由于涉及音、形、意相关的词汇知识和词汇运用能力等,词汇学习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需要不懈的努力,但教学方法不当也是一个不容质疑的因素。对于词汇教学,仍有教师摆脱不了至下而上的教学方法,把词汇教学视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部分,按部就班,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沿用“发音、词性、意义、例句”讲解的基本套路,按照词典上的原义进行字面讲解,之后强调学生背诵单词,并以听写来检查学生词汇的掌握情况,其结果是造成学生习惯性地对英语单词与汉语词义一一配对,对词汇内涵意义不甚了解,有时把汉语的词汇知识错误地迁移到英语词汇上,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如:doubt 和suspect,汉语中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都是“怀疑”,但实际内涵不同。doubt意指“质疑……的可能性”,而suspect表示“猜想有……可能性”,学生对此不了解,因而写出了“I doubt he did not tell the truth.”而实际上他想表达“我怀疑他没说真话。”这样只知字面意义、不了解内涵和语用知识,学生背诵再多的单词又有什么意义?高职英语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运用英语的能力,而掌握有关的词汇知识和一定的语用策略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语用策略意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学习和习得词汇,突破英语学习的瓶颈。

三 语用理论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1.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词汇的意义不能凭空产生,它是在语境中、在语言和社会文化因素相互影响下产生的。即,词汇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对词汇又具有约束作用,同一单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传递不同的信息。因此,要准确解读语言词汇的信息,只有将词汇和语境相结合才有效果。Halidy把语境分为三种: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三类语境中,语言语境(或称上下文)在教学中较多提及,在此要强调情景语境(包括时间、空间、方式)和社会文化情/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如关于bird一词的例句,能很好地诠释情景语境对理解的作用:(1)As I worked in the garden, a bird perched on my spade.(我在花园里工作,有只鸟儿停在我的铲子上。)(2)Birds wheeled above the waves.(鸟儿在海浪上盘旋。)(3)At Christmas, the bird was delicious.(圣诞节,鸟儿味道鲜美。)以上三句中都出现bird(原义“鸟”)一词,但意思各不相同。根据语境,第一句中的鸟儿可能指“麻雀”,第二句中可能指“海鸥”,第三句中可能指圣诞餐桌上的“火鸡”。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中词汇是先决条件,而词汇亦承载了所属语言的文化积淀。因此,词汇教学要和文化关联起来,尤其要重视词汇背后所隐含的文化意义。

如:They touched all bases in their negotiation for a pay rise.(他们的加薪谈判触及了问题的各方面。)这里touch all bases 来自棒球,意思是“遍触各垒”,是棒球中的基本得分方式,人们常借用它比喻全面探讨某个问题。棒球文化在美国非常普及,称其为美国“国球”也不过分。如果不了解这一情况,只从字面理解,很难准确理解这一短语的意思。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将词汇置于语境之中,同时关注相关背景知识、语篇意义、语境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产生的变化以及延伸的意义。

2.教材编写与使用应体现语用原则

高职英语教育强调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的语言应用,具备行业领域里一定的跨文化语言运用能力。教材在这方面起着引领的作用。最近几年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在内容选择和编排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如课文变短了,其篇幅一般在300~500字以内,减轻了学生记忆大量生词,感到枯燥乏味的状况;受语用研究成果的影响,取消了单元内的词汇表,课文中生词用彩色字体标出,并在页边空白处标注汉语意思,体现了结合上下文情景学习词汇的理念。但教材仍有改进的必要,如教材对词汇练习的处理仍没有突破,很少有词汇灵活应用、意义延伸的设置。其次,英语及其词汇在不断的变化、扩展,而目前高职的一些英语教材,内容更新较慢,语篇内容缺乏新意,跟不上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步伐。教材形式单一,没有与主题相关、有一定语境的视听语料,欠缺多样性的英语输入,在生动性和趣味性方面也亟需改进。因此,教师不能完全依赖纸质教材,要开拓教材,备课的过程中要丰富教材主题的呈现手段,运用不同介质的语料,使语言课堂更生动、实用。如可根据青年学生求新以及喜娱乐的特点,使用主题鲜明、语音清晰、语速适中的英语影视材料、广播电视报道、网络散文、电视访谈等,通过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语料增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连接,达到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获取信息的双重目的。

3.教学环节设计

词汇学习并不只是累积单词量及其固定的中文解释。词汇教学要做到使学生不仅能认识单词,同时能正确地使用它、掌握它與其他词的搭配、使用的场合、隐含义和联想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题,创设具体的场景,使学生在语境中了解词汇的含义,看到单词的实际运用情况,以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

第一,创设语境导出新单词。经验证明,脱离语境的词汇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也是低效的。因此,在开始一个新单元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并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兴趣,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教师讲述、提问等方式创设语境,或是将目标词汇通过一定的情景和上下文引出,或是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与预设情景相关的词汇,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开拓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增强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可进行扩展和补充,以此为单元主题学习做好词汇储备。

第二,利用语境扩充词汇。高职英语课文以实用和内容丰富为特点,很好地利用课文中的词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文的文化主题,以课文中的单词为基础,通过联想列举出表示同义、反义、近义和上下义关系的词汇,帮助学生形成记忆中的词汇联想网络。如讲到respectful时,可以给出同根的respectable、respective两个词,并通过“His students regard him as a respectable(令人尊敬的) teacher and listen to him in respectful(恭敬的)silence on their respective(各自的)seats.”的例句使学生了解这三个词的词义及用法;还可以在语境中让学生了解目标词与其他词的搭配关系以及与其他词、句搭配所产生的意义,如 develop a habit(养成习惯)、develop a filmn(冲印胶卷)、develop natural resources(开发自然资源)。

第三,让学生编故事运用、巩固词汇。词汇学习有两个环节,一是理解、记忆;二是使用。高职学生的问题是学完单词后使用机会少,因而在运用时不能激活记忆中的相关词汇知识,导致词汇的运用和语用能力欠缺。因此,词汇的教学过程应注意输入与输出相结合,重视第二个环节,变换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如教师通过创设语境或预设话题,让学生编故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用本单元学到的10个单词组成语篇,然后学生分小组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交流,教师予以指导,以此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词汇。

四 结束语

词汇是运用语言的先决条件。词汇学习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始终,需要相当程度的投入。学生要做到遣词用字恰到好处,符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教师的引领作用和教学方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在词汇教学中要引入一定的词汇语用策略,寓词汇教学于一定的语境中,使学生接触多种语境,学会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用策略,领会具体语境中词汇的准确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希敏.英语词汇语用策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11

[2]屈文生.看“绝望主妇”,品美国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49、84

[3]Halidy, M.A.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M]. Edward Arnold, 1978:48

[4]李洪梅.词汇习得理论和英语词汇教学[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1(3):71

作者:刘静

第3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的迁移应用

摘 要:词汇是英语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生词汇记忆效率低与其词汇学习策略缺乏、认识模糊有较大关联。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词汇教学策略,是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汉语词汇学习,已具备了词汇音形义学习策略迁移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初中英语和小学语文词汇学习均处于语言认知学习的基础阶段,词汇音形义理解记忆具有较大的认知共性。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迁移理论指导下将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应用至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以加强对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指导,改善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词汇;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

作者简介:唐春吾(1975.02-),女,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英语教学。

词汇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一切语言学习活动和交流的基础。基于中国学生的语言学习基础,把握中国人学外语具有不同于西方人学外语的特殊性,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探寻汉语和英语同为语言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参透其本质和规律,优化教学策略,着力解决英语词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卡脖子问题,实施适合中国学生的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是新时代英语学习观和方法论有所突破的重要途径。

一、学习迁移理论概述

认知心理学家将学习内容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大类。学习的本质是建立内部经验与外部信息的连接,包括新知旧知、具体抽象和各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各种连接。而学习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迁移。要帮助学习者实现这两种知识的迁移,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知识迁移的方法与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帮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英语词汇教学同样如此。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包括“与陈述性知识对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与程序性知识对应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元认知迁移理论”。有效的学习迁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在迁移中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培养其对所学具体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促使其思维品质升级,最终达成“授人以渔”的教学目标。在学习内容日益更新的今天,注重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更有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学习中策略迁移的本质是将原有经验与新知识建立起有效连接。类比是人类的思维本能,在类比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迁移,是人类解决新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型。因此,好的教学策略应充分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帮助其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连接,引导学生将旧的经验类比迁移运用到新的学习场景,解决新的问题。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汉语词汇教学策略迁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初中生经过多年的母语环境熏陶和在校学习,早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母语语言系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内在的母语系统势必会对英语学习造成影响,这种影响叫语言迁移。在关注两种语言具体内容差异的同时,我们应同时挖掘母语学习过程中的经验,通过类比迁移母语词汇学习中的有效学习方法来提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初中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属于起始阶段,在词汇音形义的理解识记方面与他们小学阶段的词语学习有很多相通之处。将我国汉语教学的优秀经验类比迁移到英语教学,不仅能有效指导英语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已有的母语学习经验与外语学习新信息的结合,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学习策略有意训练,实现学习观和方法论的突破,扩大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其建立起不同学科学习之间的主动连接,形成更为科学的自主探究学习观,促进其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汉语词汇教学策略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迁移实例

(一)音形关联下词汇自然拼读中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汉语拼音学习中,一般是在掌握声母和韵母读音的基础上,先连读声母和韵母,再结合不同语调进行拼音的拼读练习。比如:ch和ang,可以分别读成四个不同声调。一个声母加多个韵母的基本拼读方式则是将声母和多个韵母逐一拼读,最后加上声调。结合这一拼读训练,教材还会罗列出一系列与这一类型拼读类似的其他练习供学生巩固掌握这一拼读规则。将汉语拼音形音关系、拼读规则和训练策略训练方法迁移过来,学生能快速领悟英语单词可先拼读元音音素、辅音音素,再结合重音、次重音所在位置连读音节,感悟英语词汇的形音对应关系,顺利实现自然拼读。通过熟词garden、park等感悟ar组合的基本发音并正确拼读hardly这一生词,并进一步在harm、harsh等陌生词汇的音形训练中巩固加强。通过比较同一字母组合发音的异同,在有意注意中感悟发音规则,实现读写一体。

(二)形义关联下词根词缀教学中的汉语偏旁部首教学策略的迁移

汉语的偏旁部首以及独体字,与英语的词根、词缀、合成词构成也有较大的可类比性。白字加上不同的偏旁,语义不同,且新词意义通常与偏旁常见概念有关,比如加单人旁指人,加竖心旁指心理活动,加提手旁与手的动作有关。英语的词缀不仅与词义有关,还常与词性有关。英语词缀灵活多变,且常常一缀多义。television为tele+vision,汉语中电话、电报的构成方式与television的构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为telephone、telegraph。合成词online与offline则可以对应中文的“在线”和“离线”。通过汉语偏旁部首、词组形成的概念理解迁移应用到英语词缀与词根、合成词,可有效发散学生的词汇构词思维,不仅在词汇记忆上提效增量,更能在词汇的创造性使用上提升其思维品质。

(三)形义关联下词性与用法有效关联中汉语“的、地、得”辨析教学策略的迁移

英语中词性转换及不同词性的用法对初中生来说,是个较大的难点。一方面是因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语法的灵活度也很大,而英语语法中绝对强制性规则较多。这些巨大的差异让这个部分的学习成为英语学习的难点,但并非所有情况都是如此,汉语部分语法内容的迁移依旧可以帮助英語教学有效地解决部分难点。比如通过迁移汉语“的、地、得”的用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辨形容词、副词的用法。此外,英语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联也应在词汇教学过程中迁移汉语词汇语义语用理解的方法,通过句子甚至段落语境合理渗透相关知识,逐步形成词性与句子成分的基本对应关系。

(四)音形义关联理解识记中同音异形异义、同形异音异义词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词汇的形式、语音和意义相互联系统一,同时其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关系之间的矛盾则又产生了语言中极其重要而又十分普遍的复杂词汇现象——词汇的同音异义现象,同音词的辨析也是英汉词汇学习中一个难点。

汉语教学中,针对如“迷”与“谜”这类同音异形词,会通过组词造句,或提供语境进行相关词语辨析、句子甚至语篇的选词(字)填空等练习,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有意注意同音异形词的读音联系与词形区别,并在一定的归类拓展训练中巩固这一语言知识概念。同样,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情况。迁移汉语类似词汇的学习策略,通过填空训练、词语辨析等方式实现语境中词汇的音形义联系比较,能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较好的提升。比如wear与where、won与one。通过下面这段文字“Jimmy has won two books and one scarf as a prize, but where is the scarf now? It's snowy today, he wants to wear it”,学生对同音异义词的领悟和记忆效果会相对更好,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正确书写能力。

英汉词汇中除了有同音但形式、意义不同的情况,也有形式相同但读音、意义不同的情况,即词汇形式上的耦合。因词形相同而语音、语义不同,在汉语中常被称为多音词。多音词因其语境不同,发音、语义和词性均有较大变化,比如长发、大夫。汉语中的异音主要表现在音调、读音,英语中这类词汇则表现在重音位置不同或读音完全不同。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将汉语的多音词学习策略迁移过来,让学生在句子语境中领悟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延展、归类汇总。比如词性与读音互相关联的多音词dislike、record等,其动词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而其名词的重音则落在第一个音节。此外,perfect、present、direct等词也存在不同读音有不同语义或不同词性等情况。通过迁移汉语多音词教学策略,针对英语词汇中的同形异音异义词设计不同语境和练习并辅以适当的巩固训练,可以较好地加强学生对于这类特殊词汇的理解与记忆。

(五)音形义理解识记中教学同音词或多义词教学时的汉语教学策略迁移

同音同形异义词作为词汇语音耦合中的一种,属于同音词的次类之一。同音词在语义之间,在现实的语境中,缺乏“义通”或“义反”的联系。而多义词是在同音同形的条件之外,因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演变使得多义词的词义之间彼此紧密联系,相当一部分语义是由本义 (中心意义)引申、扩大或缩小而来,因此不同的语义之间保持着“义通”或“义反”的联系。在迁移运用这些词汇教学策略时,根据学生的汉语知识基本情况,笔者并未对此进行区分,而仅仅借用汉语中的同音词或多义词让学生领悟词汇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义项。同时,结合学生的汉语词典使用经验,让学生明白词义拓展时,按照词典中对不同义项的排列顺序大致估计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从而适当缩小有意注意范围,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spring一词时,先让学生感悟“光”在“不光是”“月光”“花光” 中分别表示“只、单单”“光线”和“一点不剩”的意思。接下来再进入spring一词的不同语义猜测和语篇学习,通过汉语词汇理解中的概念迁移,学生们就能较好地理解英语中spring一词的不同语义。

同音词或多义词常因语境变化而成为英语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对词汇本身的语义有定势思维。所以,平时应有意识地利用合适的阅读语篇对一词多义进行讲解。一词多义的讲解开展得越早,对学生词汇语义定势思维的矫正度越高。词组“方便”的语义有多种,笔者常用“方便”二字的不同语义在英语词汇学习和翻译中进行类比迁移。通过这一类比迁移,学生明白了两点:1.汉语的一词可对应英语的多词,比如“好”“让”,翻译时需弄明白内在的逻辑意义。2.英语的一词也可以因为语境不同而产生多义。

汉语同音词或多义词的教学策略类比迁移,不仅能让学生更快地领悟语境与词汇具体意义的关联,更能在借助汉语语义场中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喻义理解英语词汇多重语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升其单词理解效度,有效减轻词汇多语义的记忆负担。如spring一词,名词词义“春天、泉水、弹簧”为其本义。春天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季节,春天是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泉水自地底下“涌出”;弹簧能“弹或者跳起”,弹跳的动作则意味着“突如其来地(做某事)”。这样的词汇讲解,能有效降低学生的词汇记忆难度,并帮助其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效运用一词多义合理使用修辞手法。根据学习的语篇和一词多义情况将汉语学习策略进行迁移类比,灵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较好地理解词汇语义和语境语篇的关联,有效解决词汇语义定势思维的限制问题,并有效提升其语言输出过程的效率和正确率。

四、结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意识、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基于学生已有的汉语知识文化素养进行学习策略迁移引导训练,在策略迁移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反思自己的母语学习行为和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回顾反思汉语词汇习得的经验进一步深入理解祖国文化、文字中的文化魅力提升其文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类比迁移训练感悟学习策略迁移的效果,在学习实践中通过有效感知新时代学习观和方法论,在新旧知识概念、知识理解与运用创新、学科知识关联等连接中提升其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探寻汉语和英语同为语言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中逐步领悟语言学习的本质和规律,提升学习效率和语言能力,在破解词汇学习难题的同时感悟中国元素,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最终达成教育的最高境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梅宇,刘辰,唐燕玲.英语词汇教学的音形义研究[J].现代英语,2020(16):18-20.

[2]戴家琪.一项基于词汇教学中策略训练的行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

[3]杨明全.核心素养时代的项目式学习:内涵重塑与价值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21(2):57-63.

[4]劉道玉.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J].课程·教材·教法,2017(3):4-11.

[5]文兵.英汉语同音词对比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04-110.

作者:唐春吾

第4篇:英汉词汇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

摘要:学习了解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差异,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英语词汇教学的最大产出。英汉词汇在词汇的空缺、词义的范围、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等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有鉴于此,可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结合词汇比对法、词汇联想法并采用随机教学传授、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等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词汇 英汉词汇 文化差异 词汇教学

一、问题的缘起

语言作为人类历史以及文化进步发展的表征, 鉴于各异的生活环境、气候以及历史条件由而生成各异的文化背景及文化习俗,在思维理念、价值判断、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准则都存有较为明显直观的文化差异。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具有天然联系,语言与文化相伴相随并且两者互相影响。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构成要件,是语言得以独立存在的根本前提。学习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结合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词汇学习的最大产出。历来学界对于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着墨较少,对于两者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更是鲜有显性成果,而对于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机制研究则更是尚付阙如。

二、英汉词汇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比

(一)词汇的空缺现象

英汉国家不同的文化差异影响英汉这两门语言依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切分主客观世界, 由而型构各异的词汇系统, 而各异的词汇系统也将导致英汉词语与其意义较难一一对应, 进而产生了词汇中所谓的“ 空缺” 现象。[1]词汇空缺是语言中的一种较为自然的现象。该类词汇有些来源于人们生活经验的不同, 有的来自于人们世界观的迥异, 也有的是来源于宗教、风俗或者神话传说等。一方面,英语中的某些附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单词,在音译为汉语时出现了空缺。比如“cowboy”这个词,其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及明显的浪漫主义,这与美国早期的西部开发相关联。虽然汉语将该单词翻译为“牛仔”,但这种生硬的翻译无法反映该单词的产生背景及其时代意义。而汉语中将“Hippy ”翻译为“嬉皮士”,也并没有反映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那些行为怪异、追求特立独行的美国青年群体的特征。另一方面, 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在翻译为英语时也产生了空缺现象。如多数英美国家的民众不了解何为“四合院”,何为“炕”,以及“中山装”“旗袍”等等的来源,也难以理解汉语中的某些礼貌用语及部分谦词,对这些表征独具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汇,难以在英语词汇中找到转换词汇。

(二)词义的范围差异

英语词汇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其虽能在汉语词汇中找到对应词汇,但两者的词义范围存在很大不同。第一种情况,英语词汇的涵义范围大于对应的汉语词汇的词义。如个别表示“亲属”的词汇,如汉语词汇中的“叔叔”指涉的是父亲的弟弟、较父亲更为年轻的长辈。其在英语词汇对应“uncle”,显然,该英语词汇的范围远不止指“叔叔”,还可以是父亲的哥哥,或者是母亲的兄弟。类似的情况不一而足。比如英语词汇中的“drugstore”,其含义不止对应汉语词汇中的“药店”, 还包括出售药品、兼营杂货甚至是便餐的店铺。第二种情况则是英语词汇的涵义范围小于其对应的汉语词汇的词义。如“family”这个英语单词意指包括父母、子女所组成的两代人家庭, 而其所对应的汉语词汇“家庭” 却包括了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内的三代人、四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当然这也与中国人的家庭构成方式及其固有的生活习惯相关。因此,“family”所指涉的范围远远小于汉语中的“家庭” 所意指的范围。此外, 基于中西方之间迥异的思维方式,对于英汉中的某些词汇的排位顺序而有所不同。

(三)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差异

一个词不仅包含其字面含义,也具有引起人们进一步联想的深层含义。基于人们对于生活也有某种程度的共同体会、共同感受或者较为相似的生活经验,故而英汉中部分词汇在文化内涵上也有相似的地方。在共性之外更多的往往是差异性。人们在措词造句时一般都是立足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个人经验甚至是对某个词的特别理解。故而这种使用带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2]加之各个民族各异的价值判断、行为准则以及文化背景,使得词汇的文化意蕴以及对词汇的文化联想皆互为不同。尤其是在描绘颜色、表达数字、以及指代动植物的语词上则更为明显。首先,在描绘颜色的词汇中,英汉词汇的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蕴,如汉语词汇中使用“白”则指代丧事,而英语词汇中的“white”则意指纯洁、纯白或纯真、幸福吉祥等。其次,在指代动植物的词汇库中,英汉两门语言对之引致的感情色彩也各不相同。如汉语中“龙”指代一种吉祥的且有着巨大力量的神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英语中却是邪恶的指代;汉语中的“九”代表良好的联想,如“九重天”“九天揽月”等等。而对应的英语词汇“nine”却没有此方面的联想,倒是对于“seven”有美好的联想,代表“天堂”。

鉴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条件,也导致英汉中的部分词汇在内涵外延上有所区别。如在汉语语境下,人们往往将“东风”联想到一片春意黯然、草长莺飞等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对于“西风”,人们更多是对其寄予惆怅的情绪,如古诗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等等。相反,在英语词汇中学者往往将“east wind”联想为败絮残冬的场景,而对于“west wind”却认为是一种温暖的表征,与我国对两者的解读截然相反。

三、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影响创新路径

(一)英语教师本身的素质和文化要求

鉴于文化包罗万象,包括但不限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习俗、艺术、道德等诸多方面,作为一名英语知识的传授者,英语教师应立足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全方面地提升自己的文化语言素养,锲而不舍地学习获取广博的知识,保持较为敏锐的语言感知度和较为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才得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游刃有余地调用其自身的知识资源,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可能随时提出的难题,才能有效促进英语课堂教学之成效,提高英语课堂的应激能力。

(二)采用词汇比对法

实践表明,英语教师采取词汇比对法对英汉这两门语言开展适时比对的,一来便于学生记忆,使得学生掌握词汇的速度、效率更高,二来也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把握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促进英语的正确运用。比如英美国家在很多场合都经常使用“dear”这个词, 而在我国,“亲爱的”这个语词则不可随意使用,这就是英汉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可采用词汇联想的方法

通过上述可知,词汇可以产生一连串丰富的联想,故而通过词汇联想的方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词汇量、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比如,中西方在节日这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双方除极为少数的共同节日外(如春节),各自存在独特的节日,如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而英语国家则有复活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这样独特的节日。

(四)使用随机教学方式

考虑到目前我国开设英美国家文化知识讲授的课程较为欠缺,故而英语教师只能通过讲授现有教材,对于出现的附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词语进行特别解析,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促进英语文化的掌握。[3]如英语教师在讲到楼层“floor”这个词时,可以比对下英美两个国家对于楼层的表述方法不一致;在讲到英语数字中的13时可以旁征博引地告诉学生这个词代表不吉利的来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也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记忆力。

(五)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

除了英语教材之外,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外收集英美国家的邮票、明信片、地图等辅助开展语言教学,方便学生感受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其历史文化。英语词汇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来源上都有典故,或者是来源于传说,或者是来源于宗教文化,或者也可能是来源于某电影故事、文学著作等等。对于这一类词汇,英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集电影、幻灯片、录音录像等多种功能载体,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途径,传授直观有趣的教学内容,不仅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另外,英语教师也可以推荐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或者是简易的英语读本,培养英语语感,增进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等活动。还可以开办英语角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创造多样化的英语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中国学生常有的“哑巴英语”,实效性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结语

学习了解英汉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差异,结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获得英语词汇教学的最大产出。英汉词汇在词汇的空缺、词义的范围、词汇的文化蕴意及文化联想等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故而通过上述论述可知,通过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结合词汇比对法、词汇联想法并采用随机教学传授、多途径渗透跨文化意识等方式,从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成效。语

参考文献

[1]李领军.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2]张琦.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06).

[3]狄书阁.拓展中学生英汉词汇的跨文化交际信息[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作者:徐敏

第5篇:传统英语词汇教学弊端简析及有效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介绍

摘 要: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有许多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整个英语教学效率。有效的词汇教学法应该遵循“语境”原则。在这种原则下,可以使用不同策略和方法进行英语教学。本文主要介绍划分音节记忆单词法, 借助直观图形词汇教学法,填词游戏单词记忆法,头脑风暴单词记忆法,单词开花记忆法,以及单词造句法。

关键词:传统词汇教法;弊端;高效词汇教学法;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其他任何方面的英语教学的前提,有效的词汇教学是整个英语有效教学的保证。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一方面没有给词汇教学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传统词汇教学法单一,低效,不科学。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整个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实地调研,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且容易操作的词汇教学方法。

在介绍这些方法之前,先简单的分析传统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及其弊端:在传统词汇课上,老师会按照课后的词汇表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从第一个单词开始领读,一直进行到最后一个单词,学生会读后就让学生背词汇表。这种集中教词汇的方法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弊端一: 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所习得的单词是很容易被忘掉的。并且学生常常会把单词和它的意义张冠李戴,比如把词汇表中第一个单词和第二个单词的词义混淆了。弊端二:学生只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汉语意思,但在实际语境中还是不会使用它的。弊端三:加大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致使学生对背单词有恐惧心理,从而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弊端四:学生只是大声跟读(chanting),其实脑子里根本没有思考,这样的做法更像体力活动而不是脑力练习。

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法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习得词汇时给词汇以特定的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个词才有固定的意义。例如dedicate这个单词,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很难说明这个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在下列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例如:a delicate piece of silk; The body is a delicate machine. a delicate child; Some delicate people don’t like to offend; others don’t like to be offended.

在以上原则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使学生习得英语词汇更加轻松容易,更有效。

第一,通过划分音节记单词。例如contemporary 可以划分成5个音节。Con.tem.po.ra.ry

这种单词记忆法的前提是会读这个单词,然后根据读音拼写出这个单词。

第二,借助直观图形或图像来记单词。例如让学生了解house和room两个单词及其关系。可以通过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在一套“house”中有多少个“room”。学生可能会回答有living room, bath room, dinning room等等。在学生学习pyramid时,把金字塔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这做记忆效果会更好。

第三,使用英美国家低年级学生常用的word puzzles 或者crosswords 等填词游戏形式来习得单词。这种形式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它体现了“在快乐中学习”的原则。

第四,让学生“头脑风暴(brainstorm)”某个话题的相关词汇。这个方法更适合写作课的前奏。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earthquake”的作文,写作之前,老师让学生“brainstorm”尽可能多的相关词汇。学生可能会说:victim, terrible, destroy, rescue, trap,shake, collapse等。但这种策略更适合于复习以前曾经习得过的单词,而不适合习得新单词。

第五,用“单词开花”法记忆单词。这主要是依据三种构词法(派生,合成和转化)记忆单词。;例如由real可以想到really,reality,realistic等等。通过这种策略记单词的效果很好。因为只需记住一个词根,可以在短时间里产生许多其他词。

第六,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经常使用英英词典是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英英词典里用来解释目标词的单词都是英语中最常见最普遍用的词。这些词被称为是英语的“核心词”。大约有4000多个。人们完全可以用这些词进行日常的口语和书面交流。恰好这些词大部分都是高考英语必备词汇。当学生查生词时,每次都是对这些核心词的复习。所以常查英语词典,可以帮助学生习得更多的常用词汇。

第七,用单词造句法。这是一个传统的教单词的方法,但很有效。学生造句,老师点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记住了词行,词义,词性,也知道这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是如何使用的。它体现的是“learn by using”的原则。

以上这些方法是笔者及同事多年从事英语词汇教学而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广大英语学生及爱好者在习得词汇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献臣.2007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Celcemurcia, M. 1991.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C].Boston,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3]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 200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4] Cowie, A. P. (Eds.). (1988). Stable and crea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 use. In R. Carter & M. McCarthy (Eds.),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pp. 126-137). Harlow: Longman.

作者:张珍

第6篇:基于词汇框架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摘 要:词汇框架包括词汇知识、词汇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教师基于词汇框架,遵循整合性、渐进性和多维性的原则,整体设计词汇教学,培养学生在语境中使用词块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词汇策略;词汇框架;词汇教学

*本文受到上海市英语教育教育基地项目资助,也是江苏省教育规划课题“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233)和江苏省教研课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动态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17JK12-L198)的研究成果。

词汇是语言的建构材料,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着单一性、随意性和被动性的问题。在词汇新授环节中,有些教师扮演着“词典搬运工”的角色,将词典的释义和例句悉数呈现在课件上,词汇教学重难点不突出、脱离语境和其他教学环节。此外,在词汇检测环节中,词汇默写和习题训练代替了语境中的词汇运用。词汇教学没有发生“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其结果是,学生缺失学习主动性,词汇知识积累有限,词汇理解浮于表层,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流畅性不尽人意,词汇能力提高缓慢。造成词汇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失对词汇教学的系统认知、缺乏有效的设计策略。本文将从词汇框架出发,探讨词汇教学的原则和策略,以期提升词汇教学的实效。

词汇框架

在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与词汇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后,本文提出词汇框架包括词汇知识、词汇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三部分,具体如下。

1. 词汇知识

词汇知识涵盖词形和构词法、词义、词块、词汇语义网等四个维度。

(1)词形和构词法

词形指词的发音和拼写形式。构词法包括主要构词法(即派生法、轉化法和复合法)和次要构词法(即截短法、首字母缩略法、混合法和逆构法)。学习者应熟悉词形,了解常见的词根、词缀,掌握词性变化规律,并用于理解和表达。词形和构词法是词汇知识的基础。熟悉词形和掌握构词法能有效提高词汇记忆自动化程度。

(2)词义

词义包括词汇的外延意义(即词汇的基本意义或概念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以及能体现词义创新性运用的常见修辞手法。学习者应熟悉词汇的外延意义,并根据词汇的外延意义阐释、推导具体语境、语篇中词汇的内涵意义;掌握比喻、拟人、强调、反讽、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段在语篇中的表意功能及常见用法。掌握词义

是正确理解和确切表达的前提。

(3)词块

词块指不经语法分析,可以整体储存和记忆的词语组合,它包括习语、成语、固定搭配及一些基本句型、结构。词块能力是词汇提取的自动化和熟练化的关键。

(4)词汇语义网

词汇语义网指在大脑中被存放在一起的、由所有的词汇构成的类似于神经网络的词汇关系网络,具有分层、激活和扩展的特点。学习者应根据构词、搭配、语义关系、主题和语境,构建各层级的词汇语义网,提高词汇积累的速度和质量。语义网是有效记忆和提取词汇的保证,是词汇运用的基础。

2. 词汇能力

词汇能力是指词汇运用能力和提取能力,前者表现为词汇使用的准确程度和得体程度,后者表现为词汇使用的熟练程度(陈新仁,2002)。学习者应通过听、说、读、看、写等语言学习活动,将词汇学习融入语篇、语境,从外延到内涵,从理解到表达,逐步实现词语内化。词汇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基础。

3. 词汇学习策略

词汇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提高词汇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指导有关词汇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由学习者积极主动应用,与学习过程有关,由学习的规则和技能组成。词汇学习策略包括:对词汇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在线词典及其他网络资源辅助词汇学习;通过词汇语义网进行词汇记忆、理解和运用等;通过构词法、主题词等方式建构词族、词汇语义网,扩大词汇量;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和总结等手段,概括具体语言形式的结构、意义和使用规律;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乐于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主动开展课外学习(教育部,2018)。

词汇教学原则

教师应学会搭建词汇框架,明确词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遵循整体推进、循序渐进和多头并进,即整合性、渐进性和多维性的原则,具体如下。

1. 整合性原则

整合性原则是指从英语学科素养的角度审视词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整体设计,打破板块功能壁垒,融合板块中的相似元素,通过听、说、读、看、写等活动,依托主题引领,引导学生学习主题相关的词汇,积累词块,激活词汇相关的话题语义网。在各板块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托语篇、语境,在“基于语篇”的互动环节中理解词汇;在“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互动环节中运用词汇,同时建构与话题相关的词汇。这样,教师就可以将零散的词汇学习整合为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实现词汇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融合统一。

除了单元内部整合之外,教师也可以将教材中相互关联的内容重新组合,统整到新的主题单元中。比如,教师可以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报道改写后整合到“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The road to success”“Making a difference”等主题中。在不同的主题中,同一素材能激活不同的词汇语义网。通过整合来复现相似话题、主题意义或同一语篇类型下的核心词汇和词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记忆词汇的速度和在语境中使用词块的准确性、得体性。

2. 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指词汇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逐步提升。在《课标》中,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提高类)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呈现渐进状态。以词义理解为例,词汇学习的内容和要求由必修课程的理解语篇中关键词的词义和功能以及所传递的意图和态度,到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理解和表达有关主题的信息和观点,根据不同主题说明概念,到选修(提高类)课程的根据不同的主题梳理词语、积累词块,在特定语境中有效运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正确理解和确切表达比较复杂的主题意义和观点(教育部,2018)。

随着课程的推进,相似的主题语境、相关联的主题在语篇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逐步提升,词汇学习难度相应地增加,词汇教学的中心必须从词汇的外延意义延伸到词汇的内涵意义,从词汇知识延伸到整体的词汇框架,最根本是必须从“教师的教学”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即从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3.多维性原则

多维性原则是指词汇学习的发展过程具有多种维度的表现和存在性。在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在设计英语词汇教学时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利用多模态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能。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收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模态资源,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系统,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境,开展形象、生动的词汇教学。

多维性也适用于词汇的拓展性学习。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主动、自觉、沟通、合作能力,是学生获得结构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小组分工和协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词典、网络资源等解决遇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和制作词汇学习手册或有关中外习语文化比较的微视频等。同样,词汇学习的评价方式也可以是多维的,比如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基于小组评价意见进行综合评价等。评价方式的多维性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

词汇教学策略

词汇知识、词汇能力和词汇学习策略是词汇框架的核心,而整体设计词汇教学、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具体阐释了基于词汇框架的词汇教学策略,笔者将在下文对这三种策略作具体说明。

1.整体设计单元词汇教学

探究主题意义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而单元是主题意义承载的基本单位。因此,教师需要围绕主题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以译林版高中《英语》(2019年版)必修第三册第四单元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为例,该单元的词汇学习目标可以设定为:①构建“科学家、科学发现和科学精神”的词汇语义网;②总结常见的抽象名词后缀;③梳理表达因果关系、转折关系的语篇词块;④使用“下定义”修辞;⑤归纳与“天道酬勤”相关的英语习语;⑥完成一篇80—100词的人物传记;⑦完成一位科学家的生平介绍。教师可依据学情选择是否设定目标⑥和目标⑦。板块教学简述如下:

(1)Welcome板块:单元学习的导入环节

通过视频学习和开放式讨论,学生熟悉单元话题,激活话题词汇语义网。该板块的词汇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该话题的核心词汇,并能用一句话概括出科学家的标志性成就。

(2)Reading板块: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

该板块课文语言示范性强,是教材中语言知识及其运用的范本。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词汇学习与语篇理解相结合,通过与语篇互动来学习、运用词汇;围绕语篇话题,建构该话题的词汇语义网,形成以語篇为依托、以主题意义探究为目标,融合语言、文化和思维于一体的词汇学习。该板块的词汇学习目标可以设定为:①梳理“科学家、科学发现和科学精神”这一话题的词块、表示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语篇词块和评价性词块;②借助该话题词汇语义网,概述屠呦呦的事迹与成就;③模仿课文中的“下定义”修辞,描述概念和术语;④发现并理解语篇中包含的文化元素,如坚持不懈、自信等;⑤整理常见的抽象名词后缀;⑥完成一篇80—100词的人物传记。

该课文为一篇原文报道的缩写。教师可以将报道原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原文的话题核心词汇、话题词块复现率高,对学生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3)Grammar板块:单元学习的语用环节

该板块将语法学习融于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情境语篇中。通过语篇学习,学生自主发现并归纳包含以-ed结尾的用作前置定语的形容词词块,并以“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mind.”为主题句,写一个50词左右的、描述“科学家的成就”的段落。

(4)Integrated skills板块:单元学习的综合运用环节

该板块旨在增加学生的内容和语言输入,完善单元话题语义网。本单元该板块的学习内容是为校园科学节设计活动方案。通过听和读的活动,学生获取科学节活动设计方案包含的内容要点,阅读有关校园科学节的新闻报道,通过表格填写任务完成对科学节主题和活动的设计。

(5)Extended reading板块:单元学习的话题拓展环节

该板块是对单元主题语境的延伸及对单元主题意义的拓展。学生感同身受,完成对关键词value的内涵解读;关注主题意义“the value of science”,完成概要写作;深入解构文本,理解作者意图,学习排比、隐喻等修辞手法,体会“The value of science is making a difference to the world.”的内涵意义。

(6)Project板块:整合单元内容、开展综合语言运用活动的环节

该板块以项目为主线,要求学生进行信息收集、信息处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与评价等。围绕单元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介绍一位“改变世界的科学家”的生平。学生选定科学家后,收集、汇总和整理其个人简介、突出成就、影响力等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并用英语进行介绍。通过该板块的学习,学生能完成写作任务并对同伴的作品进行评价。

基于对单元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教师可以将单元主题相关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课程要素进行梳理、概括,并将这些内容合理安排到板块或课时教学中,做到按需整合、各有侧重。

2. 培养学生的词块使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词块意识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块教学要避免脱离主题意义或碎片化的呈现方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名词词块、动词词块、形容词词块、副词词块和介词词块,以提高语言表达的自动化;结合各种主题语境积累话题词块,深度学习词语,提高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根据语义关系、主题内容建构不同的词汇语义网,让学生积累词块、扩大词汇量,并在大量的语言学习活动中迁移运用,将所学语言有效内化。

以单元“Scientists who changed the world”为例,单元词块学习内容包括名人传记语篇中有关人物评价、生平介绍、主要事迹的话题词块;表示语义逻辑关系的语篇词块;表达个人观点、态度与意图的评价性词块。学生学习这些词块后,可以写出80—100词以“科学、科学家和科学精神”为主题的介绍。词块教学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1)积累话题词块,建构话题语义网

在语篇教学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含有话题词块的表格,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并按照In(year), … / On (day / date), … / Later,… / Finally, … / At the age of …/ At one point, … / By (year / day / date), …的顺序复述课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话题词块和时间、空间线索。此外,活动设计应依据学情,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让学生从模仿语言开始逐步提升。由于叙事式复述是以主题语境为依托,因而能提升学生在语境中的词块使用意识,进而帮助学生完善、激活和拓展各种词汇语义网。

(2)积累习语词块,汲取文化精华

本单元习语词块包含“Hard work paid off.”和“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mind.”。作为词块,习语不仅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和词汇的精华,还是学习常见修辞手法的最佳素材。比如“Hard work paid off.”含有拟人修辞,“Fortune favours the prepared mind.”含有押头韵修辞,这两句都有“天道酬勤”的意思。习语言简意赅,承载着文化内涵,可以丰富主题意义的表达。习语词块积累有利于完善词汇框架,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意义深远。

(3)积累词汇框架,进行读后续写

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汇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在语境中记忆、理解和运用词汇,通过构词法、主题词等方式建构词族、词汇语义网。最后,学生通过本单元积累的词汇框架,进行“科学家人物传记”的读后续写。读后续写的内容需要和单元已学的内容高度相关,示例如下:

British biologist Charles Darwin(1809—1882) is best known for his work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in which he explains changes in species due to natural selection. His ideas deeply influe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

在單元学习之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识别单元语篇中的各类词块,总结词块的结构特征,促进词汇的整体记忆。同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用所学词块开展复述、概要写作和话题作文写作等活动,以实现词块提取的自动化。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词汇学习的内容纷繁复杂,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衔接课程对学生进行策略指导。例如,教师可将词汇学习方法录成系列微课,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构词法。对构词法进行框架介绍。(2)词汇意义。对词汇的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等进行框架介绍。(3)多义词。对词汇的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等进行框架介绍。(4)语义网。对同义词、近义词与反义词、上义词与下义词、主题语境、词汇共现等进行系统介绍。(5)习语与修辞手法。从修辞手法视角,以习语为内容,对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包括明喻、隐喻、重复、押韵、拟人、倒装等进行系统介绍。(6)个人词典。以权威词典的体例说明个人电子词典的创建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某校开放基础类校本课程“英语词汇——说文解字”为例,课程设计者将常见的构词法分解后形成22课时的微课,每课时长10—15分钟。其中派生法(包括常见词根、前缀、后缀)15课时,转换法3课时,复合法2课时,其他次要的构词法2课时。再以开放拓展类校本课程“英语词汇——妙笔生花”为例,课程设计者将英语中常见的习语、修辞手法进行框架式的介绍,并辅以相关的写作任务。学生能在课余自主、反复学习微课,完成课程相关的写作任务,在丰富词汇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写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编个人词典,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开展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可按照自愿原则形成4—5人的小组,分工协作,梳理本单元的wordlist和课文内容,同时模仿权威词典体例创编个人词典。个人词典的词条可包含词汇信息(词的发音、拼写和词形变化)、词频标识、词类、词族、构词信息、词汇意义、语义网、词汇搭配、语法型式、语义韵、常见习语等。学生可以通过微缩语境、图片、视频来阐释词语的功能、意义和用法。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词典进行二次加工,建构个人专属词典。作品评价形式可以是组内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价。

借助校本课程,学生能逐步实现积极、主动管理词汇学习过程,乐于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强化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终能形成自己的词汇框架。

结语

总之,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坚持以词汇框架为抓手,遵循整合性、渐进性和多维性的原则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对词汇进行学习和应用,让他们通过积累的词块建构话题语义网,同时培养他们的词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英语理解的准确性、表达的得体性和丰富性。

参考文献

陈新仁. 2002. 外语词汇习得过程探析[J]. 外语教学, (4): 27—31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玉芳,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正高级教师,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基地兼职研究员。

作者:章玉芳

第7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有效词汇积累之探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探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我校学生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学生英语词汇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死学死记而不会活学活用英语单词,甚至一个单元学完,连最基本的词汇都无法完全掌握.为此,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有的学生学生提出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新单词还没学会就开始课文了,导致理解课文很困难,单词也记不住。经过仔细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首先,新课程教材每个单元的词汇量比较大,学生背记单词的任务加强,记忆单词的方法却没有改变。有的学生还不会读单词就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其次,我校学生生源质量差,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差,不能认真完成词汇练习,导致新单词得不到及时巩固。

《英语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第八级中语言知识中对词汇的要求是这样规定的:运用词汇理解和表达不同的功能,意图和态度等;运用词汇描述比较复杂的事物;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所以研究词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单词正是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八级的要求是,“学会使用3300左右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因此可见,词汇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可见,要学好英语,就应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相当数量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就是记单词,单词容易忘记。显然,词汇量的限制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障碍。因此,如何突破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关便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寻求一个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英语单词以扩大词汇量的方法,一直是英语教师研究的课题。

三、理论依据

1、语义场理论

语义场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很多语言学家放弃了对个别词项的历时研究,从对个别词项的无系统研究转人对词汇结构的系统研究。德国语言学家Jos

t Trier把一种语言的词汇看作是一个组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词项的意义均受其他词项的制约,并由它们定义。一种语言中的任何词项均属于某一词汇(子)系统,没有词项能独立于词汇的其他部分而单独存在。词项集结成较大的集合团,称为词义场,小词义场又是大词义场的子系统,从而构成整个词汇系统。Trier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观察某些语义场以便对词义在历时演进中的变化情况作出描写。某个词义场就Trier看来就是代表了某种概念⋯ 。Grandy是试图精确定义词义场的学者之一。在他看来,既然词义的集合代表了概念,那么将词义的集合改称为语义场(semantic Field)比较恰当。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 Fields,亦称为Field Theory或Semantic Field)认为:语言系统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某些词可以在一个共同概念支配下组成一个语义场 。例如,在animal这个共同概念下,cat,tiger,wolf,cattle,dog,elephant,sheep,fox等词共同构成一个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中,animal表示类概念(genus), 即一般概念;cat,tiger,sheep,panda等则表示种概念(species),即个别概念。像animal这种词称为上义词(super ordinate),而把tiger,sheep等这样的词称为下义词(hyponym)。上下义关系是词义关系的一种显著体现。Animal(动物)语义场中的一些下义词又可作为上义词与其他一些下义词构成一个子语义场,在fruit(水果)这个上义词下有apple(苹果),pear(梨),orange(橘子),pineapple(菠萝),kiwi(无花果),lemon (柠檬),ychee(荔枝),strawberry(草莓),olive(橄榄),mango(芒果),pomegranate(石榴),cocout(椰子),pomelo(柚子)等下义词构成语义场。这些语义场中的词汇在语义上是相互联系的。语义场理论主要有两个论点:

(1).一种语言所拥有的各个词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而是按一定的概念组成语义场。一种语言中同一个语义场里的词,其意义是互相关联、互相制约的,其中某一个词所表示的意义同它所处的语义场包括哪些词以及它们表示了哪些意义是分不开的;词只有在语义场里与其它词汇形成一定的关系时才有“意义”。语言中的某些词,在一个共同概念下,它既可以用上下义词来表示,也可以用语义特征来表示。例如,由honesty,sincerity,chastity,fidelity等词组成的语义场,可由virtue这个语义特征加以概括。

(2).语义变化的相关性。语言系统内部的成分彼此休戚相关,属于同一语义场的词,不仅在语义上相当,而且在语义上相互制约,相互规定,作为语言系统的子系统,词汇系统内各词的价值都受其他词的影响。要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必须首先比较该词与同一语义场中其它词在语义上的联系,以及该词在语义场中所占的位置。例如,在kinship这个共同概念下,由father,mother,grandfather,grandmother,brother,sister,cousin,nephew等共同构成一个语义场。如果我们想确定这个语义场中某一个词(例如cousin)的意义,就必须了解cousin与其他亲属之间的关系,以及cousin在语义场中所占的位置。 2.建构主义情景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但是,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这种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习在其中进行的情境联系。学习主要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学习者是借助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的。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事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隋境教学”。 3.构词法知识

四、研究内容:

1、语义场理论下的词汇教学:(1)设立上下义场。(2)设立同义关系的语义场。(3)设立反义关系的语义场。(4)设立整体与部分义场

2、建构主义情景理论下的词汇教学:(1)创造语境学习词汇。 (2)结合文章学习词汇。 (3)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词汇

3、构词法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五、研究方法及要求:

1、通过问卷,调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现状(包括教师的教法及学生的学法),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症结所在。

2、通过上网及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各种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及记忆单词的方法。

3、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各种词汇教学方法,向学生传授记单词的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效果。

4、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要做教学科研的有心人,收集整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5、及时进行反思,认真记录课题研究中的相关内容。

6、注重总结与提炼,本学年内完成课题研究相关内容的理论研究,写出相关的课堂教学实录1-2个,争取发表论文一至二篇。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11-2011.2)

1、 学习相关理论.

2、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初步指定活动的目标、主题、内容、方式及相关的活动形.

3、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1.3-2011.8)

1、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2、根据研究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完善.

3、交流经验论文,组织观摩,积累研究成果资料.

(三)总结阶段(2011.9—2011.11)

1、完善研究成果.

2、完成课题终结检测.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4、综合拟定推行措施.

七、人员分工

由盛耀进承担课题的主要工作,包括人员的分工、落实,课题的具体操作、分析和总结.

第8篇:词汇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通过观看视频,我发现视频中设计了两个案例教学。第一个案例是关于词汇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这个案例明确把课文里的词汇分为要求运用的、要求理解的两大类。这样的分类对于初中学生的作用很明显,因为可以大大减轻词汇记忆的负担,而且明确提升词汇运用的能力。案例的语境设计也符合初中生的兴趣。第二个案例是训练学生形成运用词汇的能力。这些运用词汇的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会口头和书面运用。四个词和短语的例句风趣幽默、生动活泼、憨态可掬,学生很喜欢。这比单纯的词典例句要更能促进学生学习。四个例句串成一段话,对学生写作能力很有帮助。根据这两个案例的归纳总结,我结合作业二中所提供的语篇,设计了自己的一个词汇教学。不足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这个故事。大致了解新词汇的意思 一.直观法。

1、课前播放英语歌曲《Lonely》。导入新词汇lonely。

2、利用实物或者图片介绍新词汇。如basket .

3、可以用手势动作演示或是引导学生说词表演同时进行来强化、或要求学习小组进行双簧表演练习巩固新词以增添趣味性。如:语篇中的三个动词fold , fill和attach 就可以通过教师表演示范的形式进行教授。如在教授fold一词时,老师可以快速的折一只纸飞机,然后提出问题:What am I doing? I’mfolding a paper plane.这样学生很快就会明白fold 的含义。fill 和attach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教学。

用直观法教词汇,生动活泼、快而有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二、练习与使用新词汇。

利用新词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这些词。让学生用所学的新词汇造句,做对话,虚拟小故事等等,甚至于可以排演小动画剧,进行能力展示。

三、归纳总结

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增加兴趣 以上是我的片面见解,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记忆单词的目的,争取学好英语。

上一篇:玻璃幕墙施工下一篇:初一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