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词汇课英语阅读词汇教学实践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从高中英语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角度出发,以新课标提出的主题意义探究为引领,结合两次教学实践强调文本解读和思维关注两个方面的重要性,提出英语阅读词汇课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围绕主题激活词汇、基于主题理解词汇、深入主题加工词汇和迁移主题运用词汇。

一、引言

《普通髙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育部,2018)提出英语主题语境是英语课程的六大要素之一,也是第一大要素,它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梅德明、王蔷(2018)提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既可以学习如何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在语篇主题情景中建构意义,又可以通过探究语篇的表层和深层意义领悟语篇的文化意识,拓展思维方式,提高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程晓堂(2018)提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是教师在真实语境中围绕主题开展教学,基于主题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和非认知学习目标。

在新课标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尝试在课堂中引入主题意义探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各种问题:文本解读不到位、主题意义与教学环节关联不紧密等。

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以人教版选修6Unit1ThebestofManhattan’sgalleries为例,开展了主题意义探究的教学实践,提出高中英语阅读词汇课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即围绕主题激活词汇、基于主题理解词汇、深入主题加工词汇和迁移主题运用词汇。

二、第一次课堂实践

文本介绍了曼哈顿的五所有特色的美术馆,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包括地址、藏品、历史背景等方面,文本含有优美的语块,充分体现了介绍和描述性语言的特征。

第一轮主要由授课教师和所在年级研究小组共同设计教学,步骤如下:读前活动:教师呈现美术馆的图片,导入gallery,display等表达,引导学生预测美术馆介绍文体的结构,如地理位置、藏品等。读中活动:学生阅读古根海姆美术馆找出段落大意,接着通过表格梳理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信息,补充介绍的框架结构和表达;教师通过图片联想和猜词技巧等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单词意义;检验预测环节中的介绍框架;学生模仿介绍框架,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其他四个美术馆,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读后活动:使用已学的表达介绍一个梦想中的美术馆。

第一次课堂实践在词汇方面,如读中环节学生就表格填入关键词补全信息、读后环节迁移所学结构和新的表达完成设计任务等,都凸显了词汇教学的重点,也体现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创新迁移三类活动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性。虽然最后此次课例在市内展示课中获得了好评,但是笔者所在的团队认为这个课例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问题包括:文本解读未涉及主题意义的探究、词汇学习与主题意义关联较弱、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发展和探究的空间不足等。最后研究小组提出,教学设计应该结合核心素养下主题意义探究,通过围绕词汇教学来提升语言技能和深化文章的主题。

三、第二次课堂教学设计

(一)重视文本解读,探究主题意义,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文本解读主要围绕what,why,how三个方面来展开。

What:本单元的主题为艺术,属于“人与社会”板块,与我们的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紧密关联。语篇涉及曼哈顿五所美术馆的地址、规模、藏品风格、历史等方面信息。整个单元内容是介绍西方美术简史,因此这篇文章应从介绍曼哈顿美术馆、谈论个人艺术喜好,最终落实到人类艺术文明发展上。

Why:结合本单元阅读、听力和写作等板块的内容和功能,文本介绍五所美术馆是为了鼓励人们走进美术馆去亲自欣赏人类艺术文明的成果,以达到教育和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目的。

How:文本为介绍五所美术馆各方面信息的一篇说明文,归纳说明的框架和使用其中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表达喜好和建议的语块等。此外,描写美术馆内部环境和历史等方面的语言也十分生动和形象,语言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巧妙针对词汇开展如多模态方面的教学策略。五所美术馆的介绍在结构、信息分布、修辞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息以平行的方式展开,共同组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整体。

基于以上文本解读,第二次教学设计的改进思路为围绕文本美术馆介绍和意义两条线索展开。

(二)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题意义和阅读课的词汇教学要紧密连接,教学设计应遵循逐层深入的词汇学习活动观。

读前活动

1.围绕主题意义,设置主题语境,导入主题词汇。在读前环节,教师先围绕主题创设一个情景,通过图片、视频等多模态手段激发学生的背景图示,为阅读理解做好语言知识、文化意识等的铺垫。本文的主题意义为探究美术馆的社会价值,结合文本中语言表达的难点,增加语言的复现度,以降低阅读理解难度。

[教学片段1]教师展示美术馆以及不同风格艺术作品的图片,询问学生“Doyoulikevisitinggalleries?Andwhy?”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入表达如haveapreferencefor等,最后归纳出在课前多数学生没有时间、兴趣参观美术馆。

[设计意图]引入主题同时,导入相关表达,为语言学习做好铺垫。找出学生不爱去美术馆的主要原因为,为读后环节升华文章功能与意义、转变学生的观念和提升育人价值打下伏笔。

读中活动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探究主题意义,理解词汇。在读中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等活动来促进词汇意义的理解,运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手段将知识系统化,以达到整理主题信息的目的。

[教学片段2]学生快速浏览整篇文章,完成细节信息与美术馆配对练习。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查找细节信息的能力,以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

[教学片段3]学生快速浏览第二段古根海姆博物馆,并找出介绍使用的框架,如名字、地址、藏品风格、建筑外观特征、参观建议等方面的信息。教师给出介绍框架的表格,学生将其补充完整。(下划线的词汇为学生需要填充的内容,粗体词汇为本单元的生词)教师对superb,sculpture,fragile,circular等词汇进行音标标注、图片或视频的链接,让学生通过多模态的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

[设计意图]词汇的理解包括对辨析、识记、解释等方面,因此结合多模态的理念,使用链接动画、图片、声音等方式对单词进行阐释,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形成语境下对词汇的深刻理解。通过表格的呈现,学生形成美术馆介绍框架的基本概念。

[教学片段4]教师播放介绍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视频,内容包含美术馆外观、藏品内容、游览路线等信息,学生在结合语篇总结的框架和视频呈现的信息后,完成复述的介绍任务。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和比较这所美术馆所具有的优势,包括大楼外观设计的独特性、参观线路的科学环保性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备,并与读前活动预测的框架进行对比。教师追问“Whatisthepurposeofwritingtheintroduction?”带领学生慢慢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的结构为五个美术馆信息平行罗列,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展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在第一个结构中搭建脚手架引导学生学习,之后学习的支架就可以逐步拆除,以启发学生模仿思考路径和方法,直至最后完成自主独立的学习过程。

2.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深挖语篇的主题意义,加工词汇。过与主题探究相关的综合性活动,将比较、归纳、评价运用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中,促进词汇和主题的深度融合。

[教学片段5]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古根海姆美术馆介绍的思路,从剩下的四所美术馆中选择一所进行信息介绍、语言使用、独特性或突出优势的探究和归纳,形式上可以采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曼哈顿这个金融大都会各类美术馆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达到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等目的,进而鼓励更多同学走进美术馆。

[设计意图]获取和梳理信息可以促进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对比可以从更多的视角认识和评价事物,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提升育人价值,为实现主题意义探究的深度学习提供平台。

3.通过迁移创造性活动升华主题意义。在读后环节设计中,通过总结和整合与主题相关词汇,将主题迁移到新情景中去,运用词汇实现挑战性的创作学习活动,实现词汇和主题的深度学习。

[教学片段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身爱好和地区需求自主设计一个美术馆,要求从位置、藏品、大楼外观、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并使用语篇中出现的表达。最后教师强调他们的意义,以鼓励更多同学走进美术馆。教师引导学生给作品拟名字,通过比较ThebestofManhattan’sgalleries,最后命名ThebestofChongqing’sgalleries。

[设计意图]在获取、梳理、整合有关语言表达和语篇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迁移创造性学习活动促进语言内化,实现新旧知识的转化,发展创新性思维。输出任务的主题与语篇的主题意义一致,实现了主题意义的升华。

[教学片段7]家庭作业环节,学生查阅网上资料,结合重庆对外宣传民族地域特色的契机,使用阅读课中出现的语言和归纳的介绍框架,创作出重庆需要的美术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当堂课所学的内容迁移到课外真实生活情景中,解决真实生活情景中的问题,提升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和人文素养。

四、总结

经过二次课堂实践和团队讨论,我们总结出以下教学关注点:

(一)解读文本和主题意义的关联,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文本解读是一切教学的起点,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在第一次的课堂实践中,文本仅仅被看待成为词汇的出现提供的语境载体,因此所有活动都是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来设置。在第二次的课堂实践中,由于深度解读了文本功能与主题之间多维度认知的关联,系统梳理话题词汇、功能性语块,避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碎片化,重点从关注语言知识转变成关注人文素养。

(二)在思维培养方面,注意训练的有机连贯性

第一次课堂实践中,除了读后环节的设计任务外,预测介绍框架、理解文中词汇意义、小组合作展示等环节都是以思维的浅层活动为主,较少涉及高阶思维训练。在第二次课堂实践中调整为:引导学生将文中介绍框架与读前预测进行对比,再分析和评价美术馆存在的必要性;小组个性化自由选择思维导图、图表等不同形式展示介绍各自心仪美术馆,通过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优势;自主设计美术馆是在综合自己对重庆的当地历史文化等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涉及跨学科知识,要求学生在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构一个模型。这些活动都发展了思维的逻辑性、思辨性和创新型。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1-7.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梅德明,王蔷.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18.

上一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四史”教育的融合方式下一篇: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