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教学于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初步 (建筑设计基础) 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系列设计课程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经过我院土建系城市规划与建筑教研室的教学研讨, 于2011年开始正式引入体验教学模块。与体验教学同步的是在全院低年级同学中推行的卷尺运动。在各个设计环节中加入对实际场地和三维空间物体的测量、记录并绘制整理, 使同学们对尺度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体验教学是独立于理论和实践部分的项目模块, 贯穿整个一年级的设计课程, 并且可以作为加强专业素养的长期训练项目。教学分为速写线条训练、构成训练、速写抓型训练、立体 (空间) 意识训练、尺度训练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一个完整的教案和专题训练题目, 学生通过体验教学五个项目的训练, 能够具备初步的建筑空间和尺度的概念, 为高年级的设计课奠定了基础。

1 体验教学模块的组成

本系相关教研室在确定体验教学模块的初期, 最先确定的是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卷尺运动, 这是体验教学的基础。随后确定了五个教学项目, 介入课程的先后顺序是:速写线条训练、速写抓型训练、尺度训练、立体 (空间) 意识训练和构成训练。这五个项目彼此联系紧密, 互为条件, 互相影响。例如:线条训练的结果直接影响抓型成果的成效;有效的尺度感是立体 (空间) 教学的条件;空间和平面构成训练是建筑空间序列构建的手法体现等等。这五个训练项目可以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以及影响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

2 体验教学具体训练项目简介

2.1 速写线条训练

建筑速写画和低年级的美术素描的画法是不同的,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 而建筑速写的重点就是线条的流畅和自然, 线条训练的教案中包括对线条类型的分析、线条的画法的分析及演示、不同种类线条的画法 (横线、竖线、斜线等) 以及各线条组合图形训练。线条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线条表现中解脱出来, 在画速写时能够专注于对象的结构和空间的表象, 使钢笔画看起来清新自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钢笔速写范例并不适合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 应该仅作为画法参考对象, 最主要的还是对着实物和实景临摹。线条基础训练经过三年的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将钢笔速写画从传统的素描画法中分离出来。同学们对着建筑、实物以及空间场所进行实地快速写生, 线条表达自然流畅。为后面的抓型训练练就了好的线条基础。

2.2 速写抓型训练

抓型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敏锐地观察能力, 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培养绘画概括能力, 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准确表现出对象的特征;速写能为创作收集大量素材, 好的速写本身就是一幅完美作品;速写抓型能提高对形象的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于学生来说, 抓型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学习方式, 它能迅速的记录和收集与设计有关的信息, 反映和捕捉设计时瞬间即逝的灵感火花, 准确的表达设计创意和构思理念, 属于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设计手段之一。传统的抓型训练属于单一视点写生, 笔者发现这种画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物的真实表象, 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创新了抓型训练的教案, 提倡同一物体用多角度去表达, 包括俯视、仰视、透视甚至内部透视图。在实际教学中同学普遍反映通过这种多角度的表达能够全面认识事物对象, 更大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空间的意义, 对于后面的体验训练项目打下了基础。

2.3 尺度训练

尺度项目训练是与建筑设计理论部分紧密相连的, 在人体尺度章节中笔者和参加项目的老师在讲授了相关人体尺度后为了使同学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各个尺寸关系, 指导每位学生带上钢卷尺首先对所在教室和教学楼各部分尺寸作测绘和记录, 并作交流汇报, 由老师修改尺寸后记录下来。在场地尺度的训练中, 笔者和相关教师会组织学生做一些关于活动尺度的小游戏, 寓教于乐, 使得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更加深了印象。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建筑相关部分尺寸关系能够有一个深刻和直观的认识, 对下一个立体 (空间) 意识培养也有更具备联想性。在期末还会准备一个尺度的小测试, 在测试中不能使用卷尺, 由老师剪裁不同尺寸的板材、块材和杆件, 让参与的同学凭借目测以及经验得出尺寸数, 以准确性来确定名次。通过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收到了很积极的效果。

2.4 立体 (空间) 意识训练

建筑的本质在于建筑空间的围合方式以及组合形式, 在低年级最好的空间意识培养方式就是模型制作。在笔者的教案中模型制作贯穿了整个一年级的课程, 首先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别墅模型制作来读懂建筑图纸以及了解内部空间的围合形式, 最后通过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来绘制别墅一、二层以及屋顶的透视图来更深刻地和模型搭配起来认识空间构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主要是在一年级上学期阶段同学们可能还不能独立完成空间内部透视图的绘制, 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甚至是由老师绘制同学们抄绘的方式完成, 绘制内部空间透视图的目的在于更深刻地了解建筑的本质内容。

2.5 空间构成训练

在立体 (空间) 意识训练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求空间建构过程。在一年级下学期会加入一个指定体积容量的空间, 通过不同的材料、空间构建概念以及空间组合形式来创建不同的建筑内部空间, 使同学们全方位地了解空间建构基础为高年级的设计课打下基础。

3 体验教学模式的延伸项目内容

与建筑设计基础课的体验教学项目对接的是高年级的设计课程, 笔者坚持在初级 (一、二年级) 设计课阶段不能过早地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 应该着重强调手绘写生、抓型能力以及空间模型制作项目, 将设计课与模型制作紧密结合, 从构思阶段就引入模型制作, 使得空间设计具象化不再抽象难调整。

4 结语

体验教学法的五个训练项目以及卷尺运动带动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的发展, 也反映了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索和创新, 衷心希望这些项目今后能够在教学、研究和发展中取得更多的成果。

摘要: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在于整合课程体系, 制定完善的教案和专题训练项目, 我院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外创立了一系列具有实践应用型特征的体验教学项目模块。倡导并组织了一年级学生的卷尺运动, 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体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卷尺运动

参考文献

[1] 闫海燕, 陈淼.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5) :81-83.

上一篇:推进机关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实践与体会下一篇:我国家庭农庄发展方向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