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概念教学

2022-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核心素养概念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探索

[摘要]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宗旨与目标。核心概念是科学学科的主干内容,更是学习科学的思维过程的核心所在。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前瞻性及重要意义。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应加强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探寻概念的核心本质,关注错误前概念对学习的影响,展示建构概念图的思维过程,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实验探究,促进概念的建构,为实现更深层次的科学概念教学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核心概念教学;初中科学

[

目前,传统、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和新动力。所谓“核心素养”是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所有学生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1]科学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概念是科学规律和原理的基础,更是学习科学的思维过程的核心所在。因此,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具有前瞻性及重要意义。

一、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科学核心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

(1)教材编写时没能突出核心概念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教师对核心概念的把握能力不足。如浙教版初中科

学教材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设计为一个整体,注重突出学科综合性,但教师对相关核心概念的

把握能力明显不足。

(2)从学生概念学习行为的统计(如图1)来看,占绝对比例的还是“做大量习题学习”,而核心的“实验探究学习”比例较低,未能体现科学学习本质。[2]

例如,如果地球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来后不应落在原来的位置上,但实验的事实却是落在原处,那只能说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这个问题直到惯性知识的出现才得以解决。教师如果能将这些关键事实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对此的看法将是完全不同的。

要避免这种科学性问题,教师对基本事实要充分了解,要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事实依据让其判断,不能仅进行简单片断的呈现。如上面讲到的,教师不能只是展示古人的错误结论,而更应当展示古人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及艰苦的探究过程。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事实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还要创设符合当时科研水平的情境,用语言让学生“穿越”到当时的环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会,学会从古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在讲小行星发现史时,如果只是给学生介绍“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茨在观测星空时偶然发现有一颗‘星星’每天晚上都要改变位置,因为它个头太小,不能和大行星相比,因此被称作‘小行星’。这拉开了小行星带发现的序幕”,那么就会让学生感觉小行星的发现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要拿起望遠镜就能发现,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浩瀚星空中寻找一颗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实在发现“小行星”之前,德国天文家波德进行了二十年的努力探索,发现后又要经过大量的确认。只有这些大量的信息呈现,才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科学史。

在科学史教学中,教师不应只让学生对事物进行简单、静态的对比,而要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客观事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在教育思想与观念的支配下,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教学中的科学性问题从本质上讲,根源在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上,只有真正将正确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和科学方法进行内化,与教师自身行为合为一体,真正融入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科学性问题的发生。只有最大限度地避免科学性问题,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从而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田静.初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偏差的质性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4).

[2]陈刚.试论物理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实现[J].中学物理教与学,2013(7).

(责任编辑黄春香)

作者:胡永兵

第2篇: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 核心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认为在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点,创新概念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在数学核心概念的构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形成更加完整的数学概念整体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核心概念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技能运用、价值观判断、数学知识理解等要素的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和基础. 目前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受到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与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认识仍然不足,忽视了数学概念的“过程性”教学,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缺乏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数学概念整体观也没有得以建立与形成. 因此,在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基点,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在数学核心概念的构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形成更加完整的数学概念整体观,发展数学核心素养[1].

基于核心素养,制订教学目标

只有明确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才能高效进行,而数学核心概念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并且在体现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制订数学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综合考虑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学情,结合数学核心概念的特点,充分突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环节中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不同层次水平的达成,制订出包含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技能运用、价值观判断、数学知识理解等要素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知识时,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转换化归、空间问题平面化、降维思想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置在对定理的直观感知与操作确认上. 同时,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结构体的几何特征,但空间想象能力较为欠缺,对概括问题本质的能力还比较欠缺. 因此,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学生学情三大要素,笔者有效整合了“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突出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標:

(1)通过观察、感知、操作等方式,理解并熟练应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

(2)提炼空间问题平面化等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感受降维思想、转换化归等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抽象等素养,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内在逻辑,设计教学活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指导性纲领,为我们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其在每一个模块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一素养都有着明确的介绍. 因此,在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对标对表,认真钻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并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数学概念内、在逻辑的指导下设计教学活动.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知识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理解基于对应关系的函数概念,注重实数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 因此,笔者抛弃众多教师常常采用的“关系说”,而是将函数模块的主题知识视为一个整体,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以变量、集合对应、几何直观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函数概念,从而在分析、总结归纳中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构建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许多概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其概念本身是非常抽象的,而情境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将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中的模型与核心概念联系起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感悟核心概念教学中所蕴藏的数学思想.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知识时,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往往直接呈现出Δ>0,Δ=0,Δ<0的三个一元二次方程,要求学生从上述方程中直接发现并归纳总结出方程的根和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数量的关系,进而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的思想给出函数零点的定义. 显然,上述讲授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3],但对于为什么要学习函数的零点却不知所以然,在本质上对于知识发生、生成的过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并不清楚.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笔者在课前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呈现了罗马帝国时期斐波拉契宫廷数学竞赛的故事,即判断三次方程x2+2x2+10=20的解,要求学生列举出类似lg+x-3=0,0.84x=0.5等没有求解公式的方程,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将函数与方程联系起来,采用几何画板的方式呈现出y=lg+x-3,y=0.84x-0.5等上述没有求解公式的函数图像,要求学生观察随着函数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个数的关系,促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函数思想解决方程问题. 显然,上述问题情境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素养.

融入数学文化,揭示概念本质

数学核心概念所包含的数学思想不仅贯穿了模块知识的始末,并且往往会在课程模块初始章节呈现,而数学史是众多数学家们为了一个理念的进步共同努力的过程,能够很好地体现数学核心概念的发展. 因此,在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与之相应的数学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数学史的引入帮助学生揭示核心概念的本质,促使学生感悟数学所存在的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素养.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函数的概念”知识时,由于初中数学学习中已经学习过函数概念,相当数量的教师仅是简单地提及“变量说”,并不注意函数概念的演变,致使部分学生不能理解“变量说”与“对应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甚至出现“变量说”不全面而应该被舍弃的误区. 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

因此,为了有效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笔者及时地引入了函数的发展史,要求学生体会函数概念的形成就是不断舍弃函数非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在一系列问题的推动下逐步修订、补充和完善;并引导学生从物理运动、天体运动规律中抽象出具体的函数模型,深刻理解函数就是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除其物理背景而抽象出来的.

把握概念内涵,整体构建概念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相对于高中抽象的数学知识体系而言,其认知程度较低. 因此,在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核心概念是什么”“核心概念与非核心概念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怎么样提炼核心概念”,并要求学生不拘泥于概念本身,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简练表达核心概念,整体把握核心概念结构.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必然事件”概念时,笔者并未将教学内容局限在必然事件教学内容上,而是针对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所有与概率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核心概念图,并从中分析出随机事件的概率是这些概念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其他教学内容都是沿着随机事件是否发生这一可能性进行展开的. 显然,通过上述对概念整体上的把握,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则能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推理、分析實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等素养.

总之,高中数学核心概念在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摒弃实用主义的干扰,不断整体把握核心概念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制订突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入数学文化等,并密切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核心概念的深层次理解,使学生在数学核心概念的构建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形成更加完整的数学概念整体观,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真正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奕爽. 高中数学核心概念教学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06).

[2] 于雷.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J]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19(02).

[3] 孙静.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概念课教学初探——以“三角函数周期性”一课为例[J]. 中国数学教育,2019(06).

作者:刘继益

第3篇:核心素养视角下函数概念教学再思考

摘 要:函数概念课的教学要注重设置自然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培育学生的数学抽象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既应该注重数学史的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应该注意精心设置课堂引入和课堂小结两个环节,以引领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核心素养;函数概念;数学抽象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作为刻画现实世界中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函数标志着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过渡. 同时,函数内容也是培育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的良好素材. 更重要的,对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下面结合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以下统称“人教版教材”)“19.1.1 变量与函数”一课,以核心素养的视角,从培育学生数学抽象素养,以及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谈谈对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思考.

一、为什么要学习函数概念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但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解决与函数有关的问题时并不使用函数的概念. 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函数的概念呢?事实上,函数概念的出现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又是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现实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客观规律,用数学的方法探索这些规律是函数研究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函数概念是学生学习变量数学的起点,用函数作为纽带可以把代数式、方程(组)、不等式等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人教版教材在本章的引言部分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 因此,作为函数教学的起始课,教师应该从章引言开始,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学习函数是研究客观现实的需要,从而让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

基于此,针对本节课的“课堂引入”环节做如下教学设计.

问题1:同学们知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的意思吗?

教师引导:诗人用文学的眼光看地球的运动,其非凡的想象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 实际上,从宇宙中的星球到周围的事物,包括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存在着大量运动变化的现象,可谓“万物皆变”.

追问:你能再列举一些运动变化的例子吗?

预设:学生举例,教师从运动变化的角度予以点评.

教师引导:关于这些运动变化的现象,物理课上我们学习过:物体的静止是相对的,而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 那么,如何运用数学知识看待这些现象呢?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眼光、数学方法去认识和研究这些运动变化的现象.

【设计意图】上述设计从“文学眼光”到“物理眼光”,再自然过渡到“数学眼光”,在比较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特别是数学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并初步领悟引入函数概念的必要性. 同时,学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兴趣.

二、让函数概念自然形成

有研究表明,函数是学生数学学习中感到最困难的概念之一,部分学生到九年级仍然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函数.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与变量数学相联系的知识之外,更与函数概念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及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有关. 因此,函数概念的教学一定要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师应该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到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 同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自主活动. 其中,设置合适的问题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设置合理的、富有启发性的、自然的问题,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认知并建构函数概念,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函数概念是通过自己的建构自然形成的.

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部分的编排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函数概念是如何自然形成的. 首先,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如下四个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1)汽车行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2)电影院票房收入与售票张数的关系;(3)水中涟漪(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4)用固定长度的绳子围出矩形(矩形邻边关系).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分析得出变量与常量的概念;接着,又针对这四个问题设置了一个“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上述每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都相互联系,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最后,通过问题(5)“心电图(生物电流与时间关系)”和问题(6)“我国人口数统计表(人口数与年份关系)”,结合前面歸纳出的结论概括出函数的概念. 其中,函数概念自然形成的思考路径如下图所示.

[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变量间的联系: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如何变化:一个变量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函数概念]

按照这个思考路径,针对“给函数下定义”环节可做如下教学设计.

问题2:问题(1) ~ (4)中都有哪些量?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它们有哪些共同特点?

预设:学生在认真观察、比较、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得出变量和常量的概念.

追问1:同一个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联系?

预设: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追问2:具体是怎么变化的?

预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一个变量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

【设计意图】问题2意在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熟悉的问题情境. 这里,“熟悉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而丰富的经验背景是概念形成的前提. 因为有基于章引言的课堂引入做铺垫,所以从“全新的角度”理解概念的形成就显得非常自然. 更重要的是,这种建立在“旧”的基础上的“新”,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追问1和追问2引导学生聚焦问题中的变量,并使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思考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本质.

对追问2的预设,学生可能很难达到,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回到问题(1) ~ (4),通过对问题中的变量进行赋值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拘泥于学生能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种变化,而要关注学生是否感悟到了变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

问题3:问题(5)(6)中的两个变量之间也有前面所述的关系吗?试举例说明.

预设:学生利用图表举例说明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问题3提供了两个概念性变式素材,既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又为后面学习函数的多种表示方法做准备. 让学生举例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

问题4:上述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函数. 你能给函数下个定义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交流.

预设:师生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问题4意在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函数概念. 要求学生在小组交流之前先独立思考,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虽然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很难用规范的数学语言独立表述出函数的概念. 但在不断的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进入“愤悱”的状态,想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函数概念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 此时,教师再给出函数的定义,学生会感受到数学语言的严谨之美. 同时,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的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三、“函数简史”助力教学

罗增儒教授认为,指向素养教学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渗透数学史、数学家、数学精神和数学应用等数学文化要素. 英国数学史家福韦尔总结了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史的各种理由,其中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学生的数学观;保持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并非只有他们有困难,因而获得心理安慰;培养优等生的思维宽度和深度;等等.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史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因此,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函数概念从产生到初步完善历经数世纪之久,期间有许多史料可对教学产生借鉴. 结合初中生的知识储备和心理特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如下“函数简史”环节,选择函数概念发展中的关键节点介绍给学生.

1638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伽利略在《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研究了变量之间的关系,这标志着函数概念的萌芽;1673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一篇手稿里首次使用“函数(function)”一词来表示任何一个随曲线上点的运动而变化的量;1718年,莱布尼茨的学生、瑞士数学家伯努利在给函数下定义时特别强调,函数要用公式来表示.

之后,瑞士数学家欧拉于1748年将函数明确定义为解析式,但很快又对函数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将函数看作“具有依赖关系的变量”. 一直到1837年,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对欧拉的定义进行了修正,给出了更接近現行教材中的函数定义.

在我国,清朝数学家李善兰把“function”译成“函数”,提出“凡式中含天,为天之函数”.

虽然经过几百年的锤炼和变革,才形成了函数概念的现代定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函数概念发展的历史终结,它还有更广阔的空间等着同学们去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史料,学生能了解教材中函数概念的由来及曲折的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习函数的动机,获得学习函数的心理安慰,增强学好函数的信心,进而更好地认识数学学科的发展. 同时,学生熟悉的伽利略等数学家的多重身份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总之,这些史料使函数概念在学生面前变得立体丰满,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函数概念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不能“结”

众所周知,数学教学应追求前后一致、逻辑连贯、注重整体. 教师应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的知识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课堂小结在这些方面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不能仅仅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梳理而为课堂教学画上“句号”,而应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本节课的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而为课堂教学画一个“逗号”;不能仅仅满足于通过解决本节课产生的问题而为课堂教学画上“句号”,更应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更多的问题而为课堂教学画上“问号”. 总之,“小结”不能“结”,要留有余味,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基于以上观点,针对本节课的“课堂小结”环节可做如下的问题设计.

问题5: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预设:函数的概念.

追问1: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函数吗?

追问2:我们是怎样得到函数概念的?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1引导学生关注函数概念的本质,淡化概念的形式化表达. 追问2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中进一步感悟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

问题6:关于函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6的解答,结合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可适当介绍函数的后续学习内容(具体函数、表示、性质、应用等),使学生能初窥函数知识体系的全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

五、进一步思考

笔者在参阅大量研究函数概念教学的文章后,发现研究者大多聚焦于六大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的培育,很少有研究者讨论怎样通过函数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核心素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要求,也是数学必备品格的重要组成要素.

在按上述设计进行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对“课堂引入”“函数简史”“课堂小结”三个环节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课后访谈发现,部分优等生对“给函数下定义”这个环节印象深刻. 究其原因,这应该与核心素养视角下函数概念教学的重新设计有关. 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对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注重用自然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中获得数学思维的乐趣;通过比较用不同“眼光”看待同一问题,引领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通过函数简史的引入,丰富函数概念的文化意蕴,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课堂小结”环节,学生通过初识函数知识的整体架构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础上,也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兴趣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史宁中.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关键问题[J]. 数学教育学报,2018,27(1):8-10.

[2]李海东. 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9(4):3-8,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汪晓勤. 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5]喻平. 数学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个框架[J]. 数学教育学报,2017,26(2):19-23.

[6]罗增儒. 指向素养教学的课堂研修[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8(7):11-22.

[7]祖丹,孔凡哲. 数学必备品格的组成要素分析:基于数学家的视角[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2):59-65.

作者:谷晓凯

第4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人才”。

其实,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缺少了“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特别是在今天这个“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各种挑战。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可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

我 在教学《满山的灯笼火把》时,让学生结合图文、课件想象“我”陷入险境时的情景及心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课文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当“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我让孩子们先找到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但总觉得还不够,我又让孩子们想象,乡亲们搂着 我,轻轻的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呢?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受苦了。”有的说:“他们会说,孩子,你不要怕,有我们在,你不会有事 的。”......他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孩子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的表现了出来,。再理解后边的:“我不停地流着泪,是热的。”这句时, 问题迎刃而解,孩子们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的感动了,我被救了,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我听了,为孩子 们的感受体会深感欣慰,我充满感情的说:“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永远生根发 芽。”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意识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对课文的难点词句的体会感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知识,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1、 在本堂课堂教学比较成功,师生互动效果不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2、这堂课,采用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师生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存在的不足之处:

1、 由于个别学生基础不够扎实,口头表达能力差,还不能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

2、 在朗读方面,少量学生还存在唱读的现象,还要进一部加强朗读训练。

整改措施:

1、以后多在班上开展读书活动,或讲故事比赛等。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先把课文范读一边,或在小组合作朗读时,开展小组朗读比赛,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课文朗读水平。

第5篇:教学理念 核心素养

、什么是小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思维意识的能力;思维品质是思考分析能力,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活动。文化意识是理解各国文化内涵,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是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些都贯穿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同时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发展等基本理念,而这些理念与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相符合。

1. 运用情景创设教学法,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利用教学的相关图片或多媒体资源等创设真实语言情境贯穿整个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使学习过程真实而有效,能极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境教学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统一,在认知方面有启迪学生的可暗示性。

2、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的运用是双向性的,鼓励学生开口交流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使用恰当的课堂用语和学生进行交流。运用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流,并体会语言交流的趣味性。然后在学生开口交流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发展都有差异性,都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老师应该做的是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充分的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多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交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的胆怯心理,慢慢养成敢说、爱说英语的学习习惯。

比如在对话交流时,能干的学生就可以选择有难度的内容进行交流,而胆小内向和差一点的学生,老师不仅要多鼓励,帮助建立英语交流的自信心,在交流内容上就要选择简单容易的,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都能体会英语交流的乐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 将跨文化意识融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品格,就要了解各国文化差异,所以在小学阶段,多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对一门语言的掌握。

4、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首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每一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很多教学方法和模式适应一个学校的学生却不一定适合另一个学校的学生,老师在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进行课堂改革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情况。贴合实际的教学才是最实用的。然后要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在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老师要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最后,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拓展学习,如课本剧表演、化装舞会等,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与课外学习的拓展活动实践中理解和学习知识,改善学习效率,提高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

5.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评价体。通俗地说,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任务型教学模式

第6篇:教学核心素养心得

“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北戴河新区沟儿湾小学 王梓璇

第一次听到“素养”一词时,我用拆分的解释方法,释义为素质、教养,并未与教育教学相联系。第二次听到“素养”一词,便是在新教师培训中了,听过专家老师的细致分析,恍然大悟,不禁感慨“素养”、“核心素养”二词已然渗透进当今的教育事业,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务必要好好参透这两个词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何为“素养”?

通过查阅字典、百度等资料,我有了以下的见解,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

那么,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今天我们谈核心素养,还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由此看来,在信息与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想让小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步伐,着重培养核心素养非常有必要。

根据小学生发展的特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素养无需特别要求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接触到各种电子设备,故无需专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能,反而应该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和现实社会。

2、初步的逻辑思维

在小学阶段,主要是非逻辑思维。因此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是需要的。

3、平等合作意识 独生子女这方面比较薄弱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的大都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等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

最好的教育不是扭曲孩子,而是保持他们的自然天性。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此项特点,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养:虽然现阶段很多小学生接触网络及电子设备非常多,但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小学生接触网络还是有限的,我将多利用多媒体白板进行教学,既提高了孩子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也将高效课堂和“核心素养”理念相结合,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

2、初步的逻辑思维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终生受用的,学好语文,对于锻炼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将着重强化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做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双管齐下,两手抓,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便可以相应地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学会理解,对于学习和理解数学、科学等其它学科作用非凡。

3、平等合作意识素养:当今社会背景下,大多数学生都为独生子女,虽然农村小学独生子女比例少,但现阶段,很多家庭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比较娇惯,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合作意识差。基于此点,我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多采取“小组合作”、“合作探究”、“综合实践”等新颖形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提升个人素养。在授课中,我也会对于平等、合作类为主题的课文以及课外阅读进行细致分析,利用更多实例影响学生。

4、相对系统的知识学习素养:众所周知,无论如何改革,培养学生的重中之重,还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一切改革的出发点也都是更好地让学生吸收和转化知识,学有所用。基于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将更加重点强化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学习水平,从最基础的拼音、生字、词开始,到写句、段以及理解文章,按部

就班,有目标、有系统的对于学生的知识素养进行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保存活泼开朗的天性素养:学生的天性即活泼开朗,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变化,很多时候,磨灭了孩子的天性,部分家长给孩子的学业压力、成绩压力过大,甚至小学生都被迫整日上补习班,童年生活少了很多乐趣。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真正把握课堂四十分钟,都能够掌握好课本知识,没有必要把课余时间浪费在补课上。基于此,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改革:1向课堂要质量,提高学生的听课、思考和完成作业质量,学校事学校毕,不把沉重的负担带回家;采取丰富多彩的授课模式,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多发言,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多进行实践课、户外活动课、调查课等与大自然接触和有利于还原学生天性的课程。2作为一名班主任,多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更新思想,与时俱进,家校共同努力,给孩子适当减负,还他们快乐美好的童年。

以上便是我基于“核心素养”一词展开的与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相关的浅薄见解,我将把此观念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实践,切身实际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祖国花朵健康快乐成长!

第7篇:核心素养18教学设计

2018 年基于核心素养教学创新设计 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23至24页内容。 教学目标:会“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对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已经有初步的认知。数学意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兴趣是数学的四个核心素养。教学深层次的探究,也就是从多维度看同一问题。本课内容解题关键是弄明白多出的数量是什么含义。 教学辅助:课件,学具圆片或学生的其他可操作物品。 教学设计 一:数学意识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已知哪些,未知有哪些?描述要生动准确语句完整。(设计意图: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语言表述力。体现语文和数学的学科深度融合。)

二、数学思维

1、理解语句:“二班比一班多得3面?”你是怎理解这句话的?多的3面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2、这么多数学问题?你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小组研讨,选代表表述问题。

3、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看例题:二班得了多少面?

三、数学知识 1。必须知道哪些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

2、举一反三: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课件出示: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学生在途中寻找需要的数学信息,独立或小组尝试解决,再选个别学生的作品利用移动媒体展台集体评价。【设计意图:有一道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四、数学兴趣

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决。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又用什么方法解决。

3、你能找出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吗?小组合作交流。【数学来源生活,又回到生活,提高学习兴趣。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不同的,这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人地位。感到老师的无私与博爱。】

第8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 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

第9篇:从“核心素养”谈习作教学

从“核心素养”谈习作教学

虽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十多年了,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如何上好习作课,一直是困扰我的难题。时而我也垒垒“小方块”,码码“小段落”,孩子们经常写日记,我也和他们分享写作心得,可是,一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孩子的语言总是那么枯涩,内容是如此空洞。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在教研室和工作室的组织下,有幸聆听了几节习作指导课,让我收获颇多。习作课上,老师的方法指导和例文引路目的性非常强,就是要帮学生明确习作目的,充分发挥想象,精心组织语言,合理安排结构。

读题目和要求,教师通过读说的形式,帮助学生确定了习作要求,方法简单,但目标明确,避免拖泥带水现象的发生的同时,提升了学生习作的专注度,增强了学生自主习作的意识。在指导的环节中,理解文本意图至关重要。比如在看图写故事的教学中,了解图片所要表达的意思是第一要位的。通过观察与想象,帮助学生确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角色,理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为学生接下来的习作提供了一定的章法指导。例文引路是重要的一环。小学阶段的写作,是“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指向的是写作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这个环节是作前指导,意在通过对例文的解析,引领学生发现写作知识与方法,形成语言表达的模型,为接下来的动笔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十到十二分钟的自主写作后,及时的交流点评,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小学写作核心素养,其理念与原则在于将语言表达的模型转化为自主

的书面表达能力,而不在于一词一句的得失。教师通过评价表让学生对照,再次熟悉了语言表达的方法和形式,巩固了书面表达的效率。学生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获得了写作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在进一步学习《课标》中的习作要求后,我觉得语文教学基本目的在于启迪学生智慧,让他们能够言辞达意地进行表达交流。习作之所以难,源于学生不知所言、词不达意,也便言之无物了。因此在习作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至少要给予学生一个写作的灵感点,再引导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将点变成线条,最后形成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只有学生言之有物了,自己才能从作文中感受孩子对生活的想法,最终得以解脱。

如何将“点”交到学生手中呢?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学生讨论交流中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他们便在心中萌生出表达的欲望。结合口语交际引发的交流讨论,针对他们的习作方向给出必备的知识要

点,再指引他们学以致用。之后,再结合学生兴趣点所发生的素材,让他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引导符合认知的合理猜想或推测,最后写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如此,学生对习作内容便有了大致的轮廓,逐渐描述清楚具体,就不会再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了的窘况了。

就目前现有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修改习作是提升自我作文水平的关键环节。犯了错误不该是简单地否定,更值得肯定的是对错误的修改,以免重蹈覆辙。而这恰恰是我目前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对此,我建立起班级习作批改体系,通过同学间的自评与互评,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期形成一个和谐的习作氛围,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而且,自评和互评必须在课堂完成,以免降低修改效果。

除此之外,加强学生的日常自主习作,让他们能够表达个人内心的想法,从而培养个人的独立习作表达的能力,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写周记就是一个

很有效的方式。目前,我对本班习作教学进行了上述尝试,持续的时间不长,但略有收益,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有所增强。然而,如何掌控课堂,使学生能够领悟我的”指导和点拨”,倾心于我的“引路”,是我仍在努力探求的。同时,我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修养也急需锤炼,相信只有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

上一篇:二年级下册识字6教案下一篇:团委每月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