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思考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将计划经济时代的新闻出版机构改变为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去, 让新闻出版机构成为独立的文化产业机构。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 此次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 它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为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提供了基础;其次, 它促使新闻传媒机构引导社会舆论, 反映社会状况, 传播先进文化,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最后, 它促使传媒公司更好地监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微观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2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探索期 (1978—1991)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探索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 一直到1991年。探索期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经验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新闻出版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得以确定;新闻出版单位的整体布局得到了相关完善;新闻出版系统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事件中:1983年6月, 《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出台, 提出了出版战线的方针, 指出地方出版社在立足全省的同时, 要面向全国, 出版社要与时俱进, 建立责任制和新章法;1984年起, 新闻出版行业提出要从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扩大出版单位的自主权;于1988年5月出台的《关于当前出版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新闻出版社实习设置负责制。

2.2 适应期 (1992—2002)

在适应期这一时期, 新闻出版单位着手尝试了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体制两种体制形式, 分别从人事、劳动和分配三个方面进行改革。2000年, 我国组建了一系列的事业性质的新闻出版集团, 大大提高了新闻出版单位的集中程度。此外, 这一时期还提出了“一主三多一少” (以新华书店为主体, 组成多种经济成分, 多条流通渠道, 多种购销形式, 少流转环节的图书发行网络) 和“三放一联”的改革思路。“三放一联”是指对国有书店采取放权让其承包的形式, 对国有市场采取放手让其自主批发的形式, 对购销机制不再进行强制措施, 让各种出版单位能展开横向联合的改革思路。2001年, 《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 这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适应期的关键性标志。

2.3 试点期 (2003—2008)

这一时期以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为标志, 是大胆探索并付诸实践的阶段各家新闻出版单位开展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03年, 中央确定的新闻出版21家单位进行积极实践和探索, 积累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 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安排和规划, 由此, 我国的新闻出版单位在党的指导和支持下, 积极开展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开创了新局面, 并在2006年之后有效解决了改革中的难题,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4 深化期 (20 09年至今)

2009年3月, 《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 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的思想、原则、目标等都作了清晰定位, 并对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提出了指导性建议。试点之后, 新闻出版单位继续推出新一轮的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践, 继续破解更深层次的改革中的问题, 并不断创新机制, 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生产力, 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创新。这一时期改革的主要标准有:注销事业编制, 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 进行清产核资, 参加社会保险等。这一系列的标准体现了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正向完善化、系统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真正体现了新闻出版单位的职工和职工的需求。

3 如何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3.1 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改革

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是新闻出版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的体现, 其改革也是实现新闻出版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和基础, 不容忽视。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承担着传播社会先进文化, 反映着社会公民的基本权益, 是切实保障社会主义人民安居乐业的有效途径。因此, 新闻出版单位要深入推动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机制改革, 合理调整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的内部管理体制、人事结构编制, 分配结构制度等的改革, 不断促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 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服务功能。

3.2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

推动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 是抢占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反映了市场和公众的特点和需求, 是发展迅速的市场主体。新闻出版单位除了明确公益性出版单位外, 还要促进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的产业和权利制度的改革, 不断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为建立现代化的新闻出版单位制度做好准备, 为实现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占有主体地位做好铺垫。

3.3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培养出版单位骨干分子

人才是出版单位的智力来源, 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敲门砖, 它们都是出版单位改革的重要环节。推动联合重组, 加强培育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精英, 是整合人力资源, 互惠互利的一种有效方法。鼓励创办传媒集团公司, 加大宣传力度, 有效地实现了品牌整合, 优势互补;培育具有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打造传媒产业品牌文化, 培育思想素质高, 业务能力强, 综合实力雄厚的专业传媒企业队伍, 从而提高新闻出版单位的社会职能。

此外, 新闻出版单位还要大大推进新闻出版产业升级, 合理进行出版单位结构调整, 扩大对外交流, 推进现代化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 加强行政体制改革强度,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面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和创新。

总之, 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 就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不断解放和发展新闻出版单位的生产力, 建立起新闻出版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要坚持公益性新闻出版事业和经营性新闻出版产业两手都要抓, 两边都要顾的原则, 推动新闻出版行业的全面发展;要加强新闻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 培养出高素质的骨干分子, 以顺利完成新闻出版单位的积极转制;要实现新闻出版服务体系的服务职能,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

摘要:我国的新闻出版体制的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也为未来的传媒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经验。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 并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柳斌杰.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只是刚刚开始[J].青年记者, 2009 (25) .

[2] 改革决胜之年务求决胜[J].市政技术, 2010 (2) .

[3] 石国雄.决胜年的中国报业:早改早主动[J].中国报业, 2010 (3) .

[4] 柳斌杰.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J].中国出版, 2009 (Z2) .

[5] 柳斌杰.用思想新解放推动改革新突破[J].出版参考, 2009 (25) .

上一篇:建设食品药品监管法治政府部门的思考下一篇:工程造价的降低途径及其中后期管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