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帮困计划

2022-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好的工作计划能为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拟定方向和实现路径,帮助我们实现更好的成长,在新的阶段,让我们一起来做好计划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优帮困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培优帮困计划

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家积极实施职业教育改革,高职全面推进高水平特色职业院校与专业建设时期,构建教师教学创新队伍,引领示范“双师型”高素养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材、教师及教法等为主的“三教”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着力构建类型特点突出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双高”建设面临的首要任务。“双师”结构与协同工作充分体现了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课程标准与课程体系尤为重要,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其建设的根本目标。基于此,针对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相关知识,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简单地论述。

关键词:提质培优;师资队伍;创新

引言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与结构化师资创新团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与发改委等部门共同印制《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职业教育下一阶段“提质培优”总体规划要求、主要人物与实施方案。新时期,这些文件明确了高职师资教学团队建设方向,促进职业教育迎来师资队伍质变及专业学科晋级的重要发展阶段。此种情况下,全面分析高职师资教学创新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职师资建设现存问题

1.1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比较差

新时期,高职教育要求师资队伍特点在于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且优势互补。但受历史发展与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前高职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性比较差,表现为教师年龄、职称及企业兼职教师占比等方面,师资队伍中各年龄段教师人数分布不平衡,部分专业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师资比较年轻,年轻教师依照从毕业高校到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轨迹,没有机会参与企业一线实践,高级及以上职业技能证书的老师比较少。团队学历层次不高,特别是需求量大的专业师资队伍,博士学历老师更是非常少。

1.2师资队伍实践技能不足

高职院校旨在为社会发展培养素质高的生产一线技能人才,重视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教师自身生产实践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工作,不了解产业与技术发展情况、行业岗位标准与知识能力要求、技能标准等,岗位技能较低,无法很好地完成企业项目开发任务。尽管高职院校明确规定了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要求,因监控机制不足且教师自身认知不够完整,教学任务重,敷衍了事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教师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全面提高。

1.3高职教师团队成员缺乏协作创新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产业技术发展速度加快,现代产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学生要能灵活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复合型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备素养。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团队意识淡薄,只关心自己所教专业课程或环节,教师间协作创新意识与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合力。因缺乏师资支撑无法有效开展综合实战类模块化课程教学,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4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缺乏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科学评价前提下,考核激励机制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部分教学团队建设中,部分高职院校未建成科学评价手段与有效奖惩机制,比如师资引入激励措施不足,对高水平人才没有吸引力。部分高职院校未有效融合绩效考核及教师相关的职称评审、奖励分配等,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严重影响。

1.5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持续改进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发展中,构建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队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持续改进并完善团队建设质量。部分高职院校团队建设大多是短平快,忽略了团队建设规律及内涵建设,不重视团队建设质量,无法实现预期建设目标。

2、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实践

2.1强化团队协作意识

专业群即以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雄厚且有很高就业率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若干相同项目对象、相近技术领域或基础相近专业学科构成的专业集合,其围绕一个行业设置形成一类专业。现阶段,基于市场发展需求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滿足企业人才需求,以专业群为主构建师资教学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专业群核心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学历、学术背景与知识水平不同的教师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抓住时代行业发展动态,构建专兼职教师教学一体化模式。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理论优势,而企业教师发挥自身实操优势,相互交流分工协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2设计“双师型”标准

首先,教育部要组织教育领域专家学者,经过缜密研究论证与广泛征求意见,颁布国家“双师型”教师标准,专业理论修养与实操技能力方面,分别规定各学科专业领域“双师型”教师能力水平标准,符合教育部规定要求的,颁发国家级“双师型”资格证书。其次,各级教育部门要结合地方职教发展情况,参考国家级“双师型”标准,制定地方性标准,具体标准可适当低于国家级标准,满足地方性标准的可颁发省市级“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

2.3加强政策制度供给,增强政策针对性与有效性

当前,高职教师教学创新队伍建设属于新课题,其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层面还未形成充分的成果积累,尤其是政策供给保障方面,为高职院校提供准则、规范与实践引导。因而,教育部要全面梳理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问题,合理制定指导意见。如《建设方案》要求国家级职校教师教学创新队伍骨干成员要在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时间不少于五年。高职院校聘请高级技术人员负责教学,如何解决相应的资金投入?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参加教学创新队伍建设,学校与企业如何成为命运共同体?人员互聘、资源开发等方法如何深度合作,其包含学校与企业间联合投资及产业规划,还有职业院校人事制定改革,法律、政策与制度方面的保障尤为重要。

2.2完善保障机制,激发参与积极性

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完善保障机制分不开的,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亦是如此。高质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做好以下几方面保障:(1)政府层面上,政府制定政策为教学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同时提供充足资金,确保高职院校高效完成人才培养,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放管服”政策落实到位,适当下放权利,增强教学队伍自主管理权。(2)职业院校要逐步完善制度体系,明确界定教师选聘、教学目标任务、成员的权益保障,优化教学团队合作效益。(3)行业层面来讲,相关行业与高职院校合作提高人才质量,保障宣传效果扩大企业知名度。(4)企业自身来讲,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构建教学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一方面,企业选派高技能专业人才参加,为高职院校教师传授相关技能并做好实训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培训,培训后技能水平达到等级要求,相关部门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反之,假如企业教师通过理论考试,教育部门也可颁发教师资格证。因而,教学队伍建设中实施校企协同合作运行机制,可很好的满足各主体多元化利益需求,基于市场需求找到发展契机构建资源共享与利益同生的共同体。

2.3完善教师的培养体系

现阶段,高校选聘新教师,通常是普通高校对应专业学生,其擅长专业知识但实践技能不足,与高职院校教师岗位需求不相符。因而,高水平特色教师教学创新队伍建设过程中,从内,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符合要求教师培训规划与体系,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从外,面向高职教师培训加快推进高端教育服务基地建设。应用型大学、高职、科研院所或民营教育满足资质与条件,都可采用市场化方式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培训服务。根源上来讲,加快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构建专门性大学并设置硕士、博士等学位,更好地满足教师培养需求,完善教师培养体系。

2.4建设考核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设置考核制度旨在鼓励教师重视并认真对待该项目,全身心参与项目建设,提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因而,高职院校要对教学创新队伍负责人与骨干成员构建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结果导向原则,基于整个团队课题研究、科研项目及社会服务项目完成数量与质量,团队整体建设成效等做好考核依据,监督创新团队负责人与骨干成员采用各种方法与途径提高建设效能。另外,高职院校还要针对教学创新队伍一般成员制定考核制度考核其工作绩效与专业能力,考核每位教师个体参加项目工作表现,还要考核团队建设中教师自身发展情况,以饱满热情做好各项工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队伍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实施提质培优计划,要加强师资创新建设,构建高水平特色教学创新隊伍,有效融合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彼此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该计划引领与指导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高职院校及企业要全面推进高职老师教学创新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易雅琴,冯天祥.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特色高水平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09):76-82.

[2]洪福兴.“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问题与路径[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02):100-104.

[3]吴琦.高职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20,24(03):60-62.

[4]李书华,田辉,王振丽.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途径探究——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例[J].河南农业,2020(18):10-11+13.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研究--以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为例 项目编号:2020J0995

作者:刘允乾 刘美君

第2篇: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下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

[摘要]新时代加快“职教高地”建设,推动形成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整体合力与社会氛围,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也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供学理支撑。基于提质培优计划,探索“职教高地”建设路径,具体应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促进普职融通与中高职衔接,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培养机制改革,强化产教融合激励,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围绕我国各省份“职教高地”建设的目标要求,要强化保障机制建设。一要央地协同,强化顶层设计;二要理顺体制,建设“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立体化管理机制;三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夯实职业教育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机制保障

[作者简介]余雅晶(1988- ),女,浙江金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朱华兵(1965- ),男,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下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D2021CY494-01,项目主持人:余雅晶)

[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就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下简称“职教高地”)的建设任务。2020年,教育部先后分别与山东省、江西省、甘肃省联合发布了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地的建设意见,同时对江苏省“苏锡常都市圈”、浙江省“活力温台”、广东省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等局部区域的职教高地建设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立足于“行动计划”,对“职教高地”建设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发展提供动能。

一、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下实施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意义

目前“职教高地”建设涉及山东、江西、甘肃三省以及江苏“苏锡常都市圈”、浙江省“活力温台”、广东省深圳等局部区域。从省域范畴来看,山东、江西、甘肃三省分别位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东部、中部、西部,可知“职教高地”建设绝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局部建设工程,而是指向全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从局部来看,江苏、浙江、广东等试点区域集中在职业教育发达地区,各地前期已经积淀了先进的职业教育改革基础和经验。实施东、中、西部省域探索和发达区域局部试点的双向并举,具有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一)推动形成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整体合力与社会氛围

实施“职教高地”建设,是落实推进“行动计划”的工作要求、推动形成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整体合力与社会氛围的先行举措。一方面,“职教高地”建设推动形成了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整体合力。职业教育改革是全国的一盘“大棋”,既需要中央决策统筹,也需要地方政府担当作为。建设“职教高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行动计划”中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下文简称“山东职教高地意见”)《教育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的意见》(下文简称“江西意见”)《教育部 甘肅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打造“技能甘肃”的意见》(下文简称“甘肃意见”)《教育部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苏锡常都市圈意见”)《教育部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融合发展助力“活力温台”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温台意见”)《教育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深圳职业教育高端发展  争创世界一流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深圳意见”)等系列文件,是在教育部的指导和统筹下,由山东、江西、甘肃、江苏、浙江等省人民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履行教育职责,制订工作方案,具体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上述政策方案的颁布实施首次形成了教育部与省级政府协同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建设的工作格局,由此形成了推动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整体合力。另一方面,“职教高地”建设推动形成了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社会氛围。“职教高地”建设是以“行动计划”为纲领和指南,由中央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职业教育发展工程,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具有积极影响。山东、江西、甘肃、江苏、浙江、广东六省同步实施“职教高地”建设,凸显了职业教育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方面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引领全国形成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行动计划”实施背景下推动“职教高地”建设,内蕴了“职教高地”发挥示范效应,引领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山东职教高地意见”提出,要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样板和标杆;“江西意见”提出,要打造新时代中部地区和革命老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和标杆;“甘肃意见”提出,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甘肃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贡献甘肃方案。“苏锡常都市圈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探索形成以城市群为载体,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输出实力的职教模式。“温台意见”提出,要以制度创新推进温州、台州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浙江“重要窗口”建设。“深圳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成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体现世界一流水平、区域贡献卓著、彰显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和世界职教事业贡献“深圳方案”。山东、江西、甘肃、江苏、浙江、广东六省同步实施“职教高地”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探路”,这既是各省开展“职教高地”建设的初衷之一,也是各省“职教高地”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可以预见,随着“职教高地”建设工程的全面落实和推进,山东、江西、甘肃等省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以省部共建的形式,聚集优势资源,发挥政策优势,率先针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弱项和“短板”进行重点突破,为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引领全国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三)为更好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供学理支撑

“职教高地”建设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提供了学理支撑。一方面,为我国研究职业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新的素材。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促进认识发展和深化,就必须先推动实践的发展和深化;要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论,就必须产生新的实践。山东、江西、甘肃等省率先实施“职教高地”建设,正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尝试、新探索,它不仅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建设实践的深化,还扩大了职业教育建设实践的外延。隨着各省“职教高地”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必将为我国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珍贵的实践素材,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走向深入。另一方面,丰富和深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在山东、江西、甘肃等省的“职教高地”建设部署中,既有产教融合、普职融通、工学结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常规的、符合一般职业教育规律的建设任务,也有高度凸显中国特色、职教特色、地方特色的办法和措施。如“江西意见”提出以红色基因传承为特色,强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建立职业教育红色文化课程研究中心;“甘肃意见”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联盟”省份涉农类院校的合作交流,立足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需要,优化涉农院校专业设置,探索对急需紧缺涉农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丰富和深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内涵。

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下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路径

(一)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

建设国家资历框架,能够满足信息时代民众更加灵活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通过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通道,为我国建设人才强国奠定制度基础。部省共建“职教高地”,虽然目前仅涉及六省,但未来必将把“职教高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向全国推广,因此,建设并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成为“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首先,要搭建国家资历框架模型,明确学习成果等级标准。国家资历框架应由横向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非正规教育五大门类与纵向的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硕士、博士等教育体系构成。其中,在纵向的学历教育等级结构搭建上,可参考现行教育体制内的学位等级,制定与继续教育、职业培训、非正规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经历等级。搭建起国家资历框架模型后,还需要制定明确的学习成果等级标准。学习成果等级标准可从知识、技能、能力三个核心维度进行描述,基于不同专业或职业领域的特征,在三大核心维度外增加新的维度,以充分考察学习者的专业素养或者职业能力。其次,要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制度。“学分银行”是关于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制度体系,是国家资历框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江西、甘肃等省应利用“职教高地”建设的契机,加快探索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落地工作机制。各省级政府应加强区域统筹,建设省级职业教育学分信息中心,完善“学分银行”的平台功能。同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快制定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认证的标准、规则、流程,完善学分积累、转换的管理办法。

(二)促进普职融通与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在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的过程中,促进普职融通与中高职衔接,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既是完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为建立健全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开路”。各省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创新育人模式,促进普职融通。现行教育体制下的普职融通,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通。一方面,山东、江西、甘肃等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高中阶段普职融通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尤其要完善转学流程和相关制度,为满足转学条件且通过目标学校考核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便利,帮助其插班就读;另一方面,山东、江西、甘肃等省级政府应出台支持政策,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和中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创新普职融通的联合育人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学分互认、学籍互转,不断拓展普职互通、学籍互转的机会和渠道。其次,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促进中高职贯通培养。一方面,山东、江西、甘肃等省应探索建立区域职教高考制度,立足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人才选拔要求,改革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和完善中高职直升、普通高考、自主招生三类考试招生制度,适应生源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山东、江西、甘肃等省应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制度体系和管理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按照“自主申报,择优入选”的原则遴选一批办学条件好、教育成果突出的优质高职院校,对接部分中职学校,探索中高职直升的贯通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深化师资队伍管理和培养机制改革,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部省共建“职教高地”,要从整体上提升职业教育师资质量,重点应放在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和培养机制改革两项工作上。首先,要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机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职业学校要逐渐扩展教师选聘的对象范围,弱化专业教师一味从“科班”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的用人格局。各地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师聘任上应转变用人导向,调整专业教师聘任条件。一方面,要适度降低学历要求,避免盲目追求应聘者的高学历;另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对教师实践经历、专业综合素养的要求,优化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要加快健全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职教高地”建设的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可指导区域内职业学校设定一定比例的特聘教师岗位,建立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并完善校际之间、校企之间的人才流动机制,畅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兼职的从教渠道。其次,深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改革,提高教师队伍人才质量。一方面,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各省要大力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行业企业资源、社会性资源以及国际教育资源,持续拓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渠道;另一方面,各省应探索在职教师公费进修、师范院校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培养、企业技术人员学历教育等多种培养形式,扩大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受众面,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强化产教融合激励,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新时期部省共建“职教高地”,首先,要强化产教融合激励,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参与“职教高地”建设的各省要围绕产教融合需求,加强政策供给,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要有效落实享受财政、金融、税收和用地等政策优惠,政府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低成本的信贷和融资支持,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物质激励。与此同时,各省还应完善荣誉激励办法,丰富产教融合激励形式。对于在产教融合项目、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中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具有较大影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企业,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报道等形式,给予公开表彰、赋予荣誉称号等荣誉激励。其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各省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工作指导和服务意识,鼓励和引导区域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在具体实施时,一是职业学校可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以兼具生产功能和教学功能为标准来建设相关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让校企双方都能从学生的实习实训过程中受益。二是职业学校可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课程资源。职业学校可抽调骨干教师与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专业课程开发小组,进行教学资源联合开发,面向企业岗位群和实际用人需求,定向培养人才,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职业学校可与企业共同建立科研平台,由学校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联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进行产品开发创新等。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攻关,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可以形成牢固的利益纽带,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要“有效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部省共建“职教高地”,应把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摆在突出位置,促进职业教育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首先,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专业,着力培养紧缺人才。“职教高地”作为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样板和标杆,应承担起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指引,指导省内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业布局,聚集优势教育资源,重点提升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深化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推动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智能制造升级,为我国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奠定人才基础。其次,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各省有必要加强区域统筹,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在教育经费、教育资源投入上向县城和乡村职业教育倾斜,改善县域和农村地區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推动区域内优质职业学校与县域职教中心、农村职业学校建立帮扶关系,推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最后,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化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要求。各省应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开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渠道,与国际优质职业教育机构进行联合办学,吸收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和教育成果。同时,要创新国际化办学机制和思路,综合利用打造国际化产学研平台、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举办高层次学术活动等多种方法,促进国际国内职业教育资源“对流”,吸引国际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三、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下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机制保障

“职教高地”建设立足六省,辐射全国。站在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高度,各省必须突破一系列传统职业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的障碍,建立完善的建设机制保障,促进“职教高地”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基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职教高地”建设还需要从三个层面来强化机制保障。

(一)央地协同,强化新时期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

“职教高地”建设是由教育部与山东、江西、甘肃等省级政府联合发起和落实的战略性职业教育建设工程,部省共建是“职教高地”建设中最为突出的特征。部省共建的机制和模式凸显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央地协同、举国一体的新趋向。“行动计划”下“职教高地”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做好央地协同、强化顶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机制保障。首先,“职教高地”是我国首次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启动实施的职业教育建设工程,具有重要的改革探索意义和引领示范效应。在国家层面,应充分利用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发挥部际联席会议组织联络和统筹规划的工作职能,加快建立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税务总局等各中央部门和单位协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应根据“职教高地”建设需求,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完善政策供给,增强政策供给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形成政策合力,调动各领域各行业的教育资源集中到“职教高地”建设中来。其次,“职教高地”部省共建的形式决定了央地关系协调是相关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基于“职教高地”建设的治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教育部、各省级政府须加强部门协同,共同推进和深化“放管服”改革。教育部等部门应注重发挥政策供给、制度建设、统筹规划、工作指导、过程监督等宏观管理职能,做好“职教高地”建设的保障和支撑工作。各省级政府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承担起职业教育事业建设的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精神和要求,积极配合教育部等中央部门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保证“职教高地”建设过程中的执行力,尤其要加强和深化地方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加强计划执行的过程管理,破除“职教高地”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最后一公里”梗阻,确保各项改革和建设工作有效落地。

作者:余雅晶 朱华兵

第3篇:高职院校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规划与实践

摘要:本文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学校原有办学基础上,介绍了学校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工作目标、总体规划以及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供兄弟院校交流参考。

关键词:高职;提质培优;规划;实践

一、基本情况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校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公办高职院校,学校坚持以服务涪陵区及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培养涪陵及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面向涪陵及重庆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兴办了40余个高职专业,专业与产业对接率达到90%。学校坚持“突出高等性、保持职业性、体现区域性”的办学思路,树立“能力为本,就业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为涪陵及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现有在校生13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

学校将抢抓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社会普遍认可的良好环境,深入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外开放办学,集聚社会资源,对内放开搞活,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应对新一轮高职院校扩招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等挑战,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对标对表“职教20条”,把握职业教育发展脉搏,与重庆支柱产业相对接,为库区经济建设服务,努力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学校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职业精神和艺术素养等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配齐专职思政课教师,努力培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班主任工作室,培训德育骨干管理人员和思政课专任教师,倾力打造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极力培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和思想政治示范课堂,提炼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主动承担更多培训任务,与龙头企业联合建设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和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依托国有企业或大型民企创建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打造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推动建设具有辐射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开发校企双元职业教育规划教材,选树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建设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分级遴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探索到国(境)外办学,选派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推进“中文+职业教育”项目,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和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研制校本数据中心,系统设计学校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

三、总体规划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树立高水平意识、围绕高水平目标、贯彻高水平标准,切实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并牢牢把握“具体、可操作、务实”的基本原则,梳理现状基础和问题不足,制定明晰的建设方案,明确分阶段实施的具体举措。一是高度重视,全面规划。全校教职员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集合力,扎实做好学校任务(项目)的承接申报工作,并将申报承接的任务(项目)全面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发展中,与“十四五”规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地实施。二是加强调研,全面开展。各主控部门制定切实计划,全身心研究各项政策,全面开展各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力准备,精准发力,为第二批“双高计划”申报夯实基础。三是做好顶层谋划和具体落地措施,提升认识、拓宽思路、开阔视野,细化目标责任,做好统筹协调,将行动计划落实落细,确保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项目)。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协同推进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投入等重大决策;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方案制定、实施推进、监督评价进行咨询指导和监测评估;校内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全力确保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2.突出项目导向,强化过程管理

学校详细分解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建设任务,实施项目管理,组建工作专班,制定项目绩效考核办法,对建设进度、阶段性成果、资金使用与管理等进行全过程監管。制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实施管理办法,落实建设项目各主体责任,明确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依托质量管理平台,细化考核指标,保障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有效运行。

3.坚持多元投入,规范资金管理

学校将用足用好各级财政投入。采主动引入社会资本,形成社会、行业、企业多元投入格局。发挥学校职业教育集团和校企合作单位作用,吸引社会力量捐资、出资支持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制定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聚焦重点建设任务,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4.用足用好政策,优化建设环境

用好在人才引进、教师招聘、教师编制设置、高级教师岗位比例设置、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和分配等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配套政策,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赋予二级学校人财事自主权,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激励党员干部带头拼搏奉献、敢闯敢试,为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建设献计出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九部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2020.9.29

作者:张兵

第4篇:培优帮困计划

一、指导计划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困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学困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

二、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辅助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三、制定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话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尤其是散文化倾向方面,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以期在写作中能灵活运用,提高写话水平,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助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写话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仿写,后独立完成,保证每个学困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训练学困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学困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四、重点培优对象:邓玉洁、李宏远、邓虎、刘一凡、李林峰.

五、重点辅助对象:张帅、张国强、郑建.

六、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学困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学困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学困生。

5.对学困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学困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学困生改善目前学习困难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学困生的学习问题。

第5篇:培优帮困计划

培优帮困工作计划

所谓培优帮困,即教师倾心倾力去培养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学生,使之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而对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则尽心尽力,使其取长补短,健康成长。简而言之,也就是常说的让差生不差,优生更优。

一个班级的成绩决不可能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有的学生学习时能心领神会,有的学生则不知所云,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其成绩实在令人心忧。面对这表现各异的学生、差参不齐的成绩,一个有责任心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及时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既要防止学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滋长,又要防止自暴自弃思想的萌芽。对这两种可能产生的不良倾向都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而及时细致地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及时而细致地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才能使差生不差,优生更优,从而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所谓心中有数,有两方面含义:既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又要掌握学生的成绩情况。语文教师通过一次考试或一次测验,应弄清楚哪些学生成绩好些,哪些学生成绩差些;好在哪里,又差在哪里;;基础知识答得怎样,作文写得怎样;谁强谁弱,孰优孰差。如果不做到心中有数,就去培优辅差,那只会是盲人摸象,有劳无益。心中有数,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工作仔细些、认真些、踏实些,也要辛苦些。不然,所谓的培优辅差工作就只会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其次,我们教师要采取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得力措施。既然优生差生已是客观存在,我们就要正视这一客观现实,就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优生我们除肯定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积极性外,还要及时防止他们可能产生的骄傲自满情绪。这还不够,还要针对他们敏而好学、求知欲强的特点,适当地给他们拓宽知识面,把他们带到一个比较高的知识境界中去,同时,还应该让他们多练,做到读写结合。对差生则要先肯定他们的长处,关心他们的学习,再帮助他们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及时防止他们可能产生的自暴自弃思想苗头。这还不够,针对他们基础薄弱的情况,不妨从基础入手。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学生的成绩之所以差,就在于他们的基础没打牢固(这里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抽出一定时间给他们补缺补漏。,给学生架座桥、指条路,

另外,教师要做到持之以恒。培优辅差工作是件极其繁重极其辛苦的工作。我们的教师不能只凭一时心血来潮,凭一时的热情和冲动;不能指望仅仅个别辅导两三次,,学生的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要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必须把培优辅差工作当成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满腔热忱、坚持不懈地去做。即使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也不能灰心丧气、半途而废,而要迎难而上、奋勇向前,要把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全部倾注到培优辅差工作中去。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教师既做到了心中有数,又做到了措施得力,还做到了持之以恒,那教学的培优辅差工作就真正落到了实处,不再是一句漂亮的空话。我们的教学工作就会跃上新的台阶,,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能为祖国培养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列举农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培养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 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 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 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4. 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5.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培优生:七(5)班 张瑜 贾雯玥 李江丽 王丽平 金娜娜 郑晨 凡佳辉 刘婉晴 吕雅慧 李嘉文

七(6)班 刘梦月 钊浩炜 郝冰燕 印雪林 饶金渊 张海涛 张中巍 张慧霞 贾雪纯 王于静 帮困生:七(5)班 李鲁刚 周迅 白学军 李瑞鹏 谢子平 苏梨梨 布音达拉 张莹莹 董彦菲 马新平

七(6)班 叶斯哈提 安长平 张金轶 刘江飞 赵云逸 仝留军 陈永堡 胡贻军 刘帅朋 谢中华

第6篇:培优帮困计划

二(1)语文培优帮困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升优生的自主学艺水平,协助中间生成为优生,后进生得到进步,达到整体提升,制定此计划。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50 人,综合整体情况,把他们分为四类:

五、培养目标和措施 通过培优,使优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主动完成学习任务,主动预习新课,带动绝大部分同学主动学习。

为准优生树立学习目标,让榜样力量发挥作用。逐渐让准优生转变成优生。

给学困生搭配一个小老师,每天即时协助他们完成作业,为他们检查错误,辅助他们改正错误。

老师为特困生布置特殊作业,给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自信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尽自己的水平多学字词。

第7篇:四年级科学培优帮困计划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两个班的科学学科教学活动,为了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困生取得适当进步,让他们能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培优帮困原则:优等生更优,中等生优化,后进生达标。

三、具体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努力做好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2、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优异生的家庭、学习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3、搞好家访工作,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交流、听取建议意见。

4、沟通思想,切实解决潜能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5、坚持辅潜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

6.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7.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8.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9.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10.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11.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第8篇:五年级数学培优帮困计划

五年级数学(下册)培优帮困计划

本班有学生25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部分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一)学困生和优秀学生名单

学困生:马正洋余子涵周巧云郭乐乐郑梦冉詹爽

优秀学生:华语扬马建波曾雨琪余诗雨胡艺佳丁怡媛

(二)学困生转化方面:

1、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困生。

2、对学困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注意培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学困生有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4、老师的辅导要及时,当然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三)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杨学芝

2014年2月12日

第9篇:六年级数学培优帮困工作计划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成绩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帮困措施,制定培优帮困计划。

(一)思想方面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是重视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方法等,从而根据他们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及时与家长联系,让家长、老师随时反映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

(二)工作措施

1.不歧视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一视同仁。首先我做到真诚,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宽容,即能从学困生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行为对不对。

2.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帮困的效果。要精编习题,把握四度。习题设计(或选编习题)要有梯度,紧扣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面向大多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巩固“双基”,有利于启发思维;习题讲评要增加程度,围绕重点,增加强度,引到学生高度注意,有利于学生学会解答;解答习题要有多角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扩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变通性;解题训练要讲精度,精选构思巧妙,新颖灵活的典型题,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题,练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要有多样化。

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方案,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4.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的作业情况,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5.对于优秀生的主要目标放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而学困生的主要目标是放在课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

6.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学困生经常会出现作业没做好的情况,教师应该分清楚是什么原因,大多数是懒惰造成的,有的是其他原因。比如①自己不会做.②不敢向同学请教.③不认真,马虎等等,一定要找到学生不做作业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的帮助学生。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关爱,才会努力去做。

7.每月进行一次月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及时反馈矫正,耐心辅导。

利用课余和整理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工作落到实处,努力达到预期目标。

上一篇:班风学风建设策划书下一篇: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