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旅游示范村

2022-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申请旅游示范村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环境管理

摘 要:通过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中较为典型的旅游景点如黄山、池州、宣城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对当地旅游环境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旅游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环境成本量化比较困难,旅游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尚未建立。鉴于这些原因,应完善旅游环境成本管理制度,量化旅游环境成本、树立可持续发展成本观,对旅游环境加强保护,及时对旅游环境进行维护和治理。

关键词:示范区;区域旅游;环境成本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要求旅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旅游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新兴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旅游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收入,促进了商业消费,加速了经济增长,优化了产业结构;旅游业对保存和发扬当地特有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落实安徽省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战略,2009年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黄山市、池州市和宣城示三个代表团联名提出设立“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希望把“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真正落到实处。安徽省政府力争在2020年左右,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打造成为“世界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先导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展示区和全国养生休闲度假首选区”。伴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增加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旅游经济总量得到前所未有的膨胀,但旅游经济增长引发的各种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如,地表和土壤受到破坏、植被受到践踏、空气质量变差、景观被破坏等。

对区域旅游环境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蒋洪强、徐玖萍以四川省某市水资源环境数据为例设计出了旅游生态环境计量模型[1]。国凤兰、刘庆志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境成本和谐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2]。黄叶强提出了旅游环境成本内生化的观点[3]。朱琳琳等提出了环境成本控制在区域旅游中的应用[4]。张莉杰提出了基于旅游环境成本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5]。他们虽然对旅游环境成本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他们针对的地区有的是海滨城市,有的是专门针对水资源的,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环境成本管理不具有完全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区域旅游环境管理视角,通过对生态环境不可再生进行分析,提出在旅游开发之前应完善旅游环境法律制度,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应量化旅游环境成本、加强旅游环境保护,在旅游活动完成之后应及时对旅游环境进行维护和治理等解决办法,以期对区域旅游环境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旅游活動对“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活动对地表和土壤的影响[6]

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开始走进秀美的黄山,走进具有皖南特色的古民居。为适应这一需求,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旅游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旅游开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占用、浪费土地和耕地等现象,对于黄山这样的生态脆弱敏感区来说还会对风景区的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在快速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建设机场、车站、码头、宾馆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当地的旅游环境,改变地表结构和原始风貌。

(二)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在风景区附近兴建车站、宾馆、停车场以及其他游乐设施。这些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地表植被剔除。而游客的空前增加也会对当地的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旅游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虽然不会蓄意破坏植物,但也会有少数旅游者对植物有一定的踩踏行为,使植物周围的土壤压实,而这些被践踏过的土壤会引起一系列的相关反应,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地表水流失、土壤侵蚀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

(三)旅游活动对空气品质的影响

目前众多的旅游交通工具中,汽车、飞机、高铁和动车等显然已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自驾车旅行已非常普遍,而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废气含有有毒物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废气排放容易使地球增温,引发臭氧层空洞,导致酸雨,恶化风景区的生存环境。飞机旅游也会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机场周围的环境受空气和噪音污染的更为严重,飞机排放的氮氧化物会导致臭氧层的破洞,从而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好的影响。高铁、动车这种交通方式虽然比其它的交通方式带有明显的优点,但也会带来噪声污染和辐射。

(四)旅游活动对文化环境的影响

随着“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游客数量倍增,流向高度集中,导致该旅游区负载过重,人满为患。相关管理部门也无法控制每位游客的行踪和行为,有些游客会在一些文物、古迹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作为留念,导致文物古迹、历史建筑遭受破坏,景区环境质量、旅游资源和配套设施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旅游活动给当地居民解决一定就业问题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对当地的文化风貌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使当地的民风更加世俗化、商品化,进而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传统道德观念产生不利影响。

三、旅游环境管理弱化的原因

(一)旅游环境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有关旅游环境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风景名胜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7],这些法律法规带有明显的普遍性和笼统性,缺乏针对性。对产生外部不经济的旅游企业该如何征税、收费,对产生外部经济的旅游企业该如何补偿,没有明确的规定;对旅游者该如何文明旅游,虽然各个景区也制定了相关规定,但具体情况也比较模糊。

(二)旅游环境成本量化比较困难

旅游环境成本是指在旅游活动中,从旅游资源的开发、使用、维护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中,包括事前旅游环境制度和生态设计到事中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清洁生产以及到事后旅游环境的维护和生态治理等活动的成本。由于旅游景区从开发到开放以及到维护整个过程的复杂性与不可控性及旅游者旅游的分散性、旅游人员素质的不确定性等,给旅游环境成本的量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三)旅游环境成本的核算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旅游过程中涉及主体的多元性,给旅游环境成本的核算带来了很大困难。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旅游主体是旅游开发者,旅游开发者所能量化的成本有资金成本、人力成本、技术成本。而对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粉尘污染治理成本、山体滑坡成本、生态破坏成本却不在其核算之内。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更多的则是旅游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对旅游环境成本不够重视。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在旅游过程中带来的精神享受,而旅游所带来的水污染治理成本、空气污染治理成本、垃圾治理成本对他们则没有直接的影响。

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环境管理建议和措施

(一)完善旅游环境管理制度

主管部门应构建环境成本监督制度、环境治理激励制度和清洁生产监控等一系列制度。相关主管部门在研究制定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应把“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统筹考虑到有关法律法规中,并严格执行。在旅游景区项目的开发、旅游景点宾馆、机场的设置中充分考虑该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落实到位,在工程项目验收时检查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

具体来说,“示范区”主管部门对新成立的旅游企业在审批时应进行广泛社会调查和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评估。对符合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良好的企业予以审批,并进行全过程监督检查,一旦发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停业整顿;对不符合整体发展规划和环保问题不良的企业不予审批。主管部门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把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该区领导的政绩考核标准之一并及时检查通报,把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整体发展规划融为一体。还要进一步培育“示范区”区域旅游环境成本文化,将环境成本文化与旅游企业建设,区域发展整体规划相结合,进而发挥环境成本文化在旅游生态环境设计和环境成本管理中的辐射导向作用,使“示范区”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二)量化旅游环境成本,树立可持续发展成本观

旅游环境成本与传统的成本不同,传统的成本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成本和活劳动的消耗成本,而旅游产业不同,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赋予了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成为旅游经济的先决条件。这就决定了旅游环境成本除了要考虑各种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其它费用以外,还要考虑旅游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环境容量承载力等,通过旅游环境成本量化指标的考虑,建立多元素多角度的成本核算体系。同时还要让旅游企业为其经营活动带来的经营成本承担责任,并从旅游经济收益中获得补偿,促使旅游企业考虑长期的旅游经济利益与旅游成本之间的关系,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环境成本观念。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励旅游企业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全方位对旅游环境加强保护

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环境保护过程中,要从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噪音污染、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能源的使用,减少寺庙道观焚烧纸、香的数量,严禁在旅游区内建设工厂,提高绿地覆盖率;禁止皖南景区附近的居民和工矿企业向地下水体排放污染物,严禁他们将生活用水和企业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天然水系。各景区内禁止使用喇叭高声叫卖等,通过多种措施建立隔离林带;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重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维修和保护,提高其展示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各项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专家咨询机制、检查制度[8],在政府主导和民众参与下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教学和展示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皖南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当中。让每一位旅游参与者都加入到旅游环境保护当中。

(四)及时对旅游环境进行维护和治理

根据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特点,旅游区环境从以下方面进行维护和治理。1.对一些与现代经济衔接比较困难、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抢救性保護和管理。2.对一些寺庙、学校、培训中心、兴趣班等传承性基地,由于其操作性较强,群众基础较好,可以在群众之间建立起民间保护队伍,进行传承性保护。3.对一些可以合理开发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进行生产性保护,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使其在生产、流通、销售等传输过程中得到保护,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9]。4.对于比较密集、特色比较鲜明、形式和内涵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在尊重当地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定专项保护规划,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场所、实物等免遭破坏。

五、结语

目前,“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将“示范区”列为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区域,要求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强投资、产业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生态补偿相关政策等。因此,以此为契机研究和分析“示范区”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的办法,必然对该旅游区的环境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蒋洪强.徐玖平.旅游生态环境成本计量模型及实例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2(1):99-102.

国凤兰.刘庆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境成本和谐成本管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2):112-115.

黄叶强.旅游环境成本内生化政策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5):15-17.

朱琳琳.环境成本控制在区域旅游中的运用-基于SD半岛经济区的案例[J].财会通讯,2015(11):15-17.

张莉杰.基于旅游环境成本对旅游承载力问题研究[J].内蒙古统计,2014(2):6-7.

王燕凤,江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口述档案的利用现状与对策[J].档案天地,2016(1)36-38.

朱艳霞.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成本管理[J].经济师,2015(12):54-56.

许顺进.关于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1(7):16-18.

安徽省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DB/OL].[2012-02-05].http://wenku. baidu.com/view/b7e833262f60ddccda38a0bb.html.

作者:董恒英 张玉荣

第2篇:从“绿色旅游经济示范区”破题

绿色经济开发模式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小,既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吸引当地年轻人回流,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颁布,明确了对自然环境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同时也提出了生态产品的理念。

如何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使自然资源在永续保护中能够惠及百姓,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和有效的实践。同时,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还存在着较大误区。

粗放开发问题多

目前,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粗放。自然风景区基本上都是采用综合型度假村、集群酒店和主题公园的建设模式。农村地区也多以大量拆建和集中建设为主,传统农村乡土文化和生态景观不断消失。

这种粗放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一是建设强度大,景区城镇化现象非常严重。太湖沿岸地区1公里范围内的建设开发强度已经达到50%以上,生态景观遭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高强度开发大大影响了太湖的生态美。

二是没有充分意识到生态资源的潜在能量。发挥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对改善旅游区环境质量有决定性作用,但相关部门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溧阳天目湖周边地区的大规模宾馆和度假村开发,不仅使山水景观受到较大破坏,且作为溧阳60万人的饮用水源地天目湖水质也在不断恶化,十年前是Ⅱ类水,现在只有Ⅲ类水,总氮超标严重。

三是没有惠及社区百姓,社区发展能力弱。目前的旅游开发多以外来投资者受益为主,当地百姓不仅没有得益,甚至生存发展受到挤压。于是,很多地方都形成明显的开发商和当地百姓的二元结构,即便是居民参与开发农家乐,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其发展层次和水平普遍不高,居民从旅游中受益不多。

开辟发展新路径

生态保护功能区必须创新旅游开发方式,积极开展绿色旅游经济示范。绿色旅游,是指在绿色美丽的生态地区或农村地区,利用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通过交流体验而得到乐趣和知识的休闲活动。

与观光旅游不同,绿色旅游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设施建设,而是立足于自然山水等生态资源和农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建立在对当地深入了解和社区力量充分利用基础上的精心策划和创意运作。旅游活动不仅仅在于短暂的欣赏和观看,而是要长时间停留的体验、接触和交流,面向特定喜欢山水和农村的游客设置特定消费。

开展绿色旅游经济示范,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调动当地政府和当地社区力量支持参与。本着普惠社区百姓、改善民生的宗旨,让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策划、建设和开发中,并在其过程中教育和培训居民,提升社区参与甚至是自我组织、开展旅游的能力。

第一,要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意愿和需求,也了解社区居民的工作能力状况,以便在旅游开发中能够把社区力量整合进去。第二,要培训社区居民的旅游参与能力,开设导览、民俗、餐饮以及农村生态整治等方面的培训班。第三,让社区居民自始至终地参与到旅游策划、建设和开发中,发动社区居民出主意、出创意,在建设过程中鼓励社区居民以参股等多种方式加入。

详尽调查、精心策划、创意设计。借助外部策划咨询团队的力量,以及政府、社区的支持,在对自然、生态及文化资源进行详尽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当地的特色和市场分析,策划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创意旅游产品。

当然,很多不负责任的策划可能使生态旅游资源遭受很大破坏。这种类型的策划,往往是把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的理念生搬硬套到农村和生态保护地区,做表面化的文章。因此,对生态地区的旅游策划,要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城市化的倾向,要有生态观念和文化修养,要把生态和文化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旅游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同时,还要避免过度功利化,对生态旅游的项目不能以短期利益来衡量,要有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以及对生态区域的环境保护公德、对当地百姓的责任感。

永续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绿色经济地区未来发展建构,应以永续性的自然规划与传统农村文化保留为优先,以引进低碳生态及生物技术进行基础设施改造为重点。例如,鼓励使用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能源供应系统与交通系统,建设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对生态系统有危害的生态建筑,避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建材等等。同时制定绿色建筑的规范与奖助措施,制定鼓励省电、节水以及落实垃圾减量、自制有机肥、严格执行废弃土地再利用等生态政策。

开展绿色观光的旅游活动。利用露营地、民宿、旅馆、小木屋等,增加游客停留住宿的机会和时间,并组织开展在山林、河海等自然环境中进行各种游憩活动,让游客体验当地的地方产业(农林渔业、食品加工、传统工艺、文化活动),并借由参加祭典或其他活动而得到乐趣与生态保护知识。

结合自然生态、传统农村文化与休闲文化,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为一体的绿色观光产业,这样的案例在国外以及台湾等地区都有成功经验。

台湾桃米生态村,原来是一个在“九·二一”大地震中遭到破坏的萧条山村。社工人员、学者和村民在企业赞助下,共同努力,找到了一条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的道路。第一步,桃米村在专家协助下明确了其价值核心是山水、青蛙、蜻蜓等生物生态资源,然后根据核心价值策划并创造了具有独特性的旅游发展架构组织。第二步,设计和规划各项培训课程,让居民们了解社区发展以及生态发展的理念和知识,掌握导览、民俗、餐饮等服务。第三步,通过执行训练、现场实作,整体形象包装和媒体运作,对外推出和建立了桃米生态村的品牌建立。

现在桃米生态村的居民始终坚持生态发展这个核心方向,村里1/5的村民都在经营生态产业,其他村民经营的传统农业,也因为生态旅游的带动而升值。

政策创新保发展

依托当地资源,以发展生态文化特质的绿色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建设工程量小、投资小,既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居民收入,还可以吸引当地年轻人回流,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但这样的开发模式需要较为周密的策划和较长时间的准备,发动和培训社区居民也需要时日,往往需要2~4年时间,而且由于总体投资小,不符合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的政绩考核要求,往往不受地方政府的真正欢迎。因此为推行绿色经济示范开发,需要有新政策保驾护航。

对旅游开发实行硬约束。严格限制生态经济土地开发强度、建筑容积率以及别墅宾馆的建设规模,控制环境容量以及废水、废弃和固体垃圾的排放量,并以立法形式加以规定。

转变生态经济发展地区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在生态经济发展地区,对政府不得考核招商引资的额度和财政创收额度,而着重考核社区居民收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以及生态保护的状况,改变政府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创新社区管理模式,鼓励社区参与。制定绿色旅游社区参与的鼓励政策,支持相关社会企业开展社区营造活动,资助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本文图片由台湾乡村旅游协会提供)

作者:陈雯

第3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旅游经济效应研究

摘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旨在推动旅游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是否真的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文章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地区差异。研究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显著,其主要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途径产生影响。此外,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更为明显。据此,提出要因地制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类指导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着力提升示范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对外开放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东中西部的跨区域旅游协作。

关键词: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准自然实验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服务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其中,旅游业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已有研究表明,旅游业发展在增收创汇[1]、促进产业转型升级[2]、增强地区合作[3]、拉动就业[4]等方面作用显著。2018年,我国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旅游业对GDP的贡献达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总人数近60亿人次,旅游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当前,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的新时代,正从粗放型旅游向比较集约型旅游发展转变,以景点、景区建设为特征的传统观光旅游正逐渐被散客化、个性化的全民大众旅游所取代。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引起广泛关注。“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既契合了当下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又顺应了我国推动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部署,是我国本土化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创新的有益探索。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主导,通过提升经济资源,整合、协调相关产业,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5]。作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已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从战略方向到示范区创建,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广泛响应,截至2018年底,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总数已达500个。

一、文献回顾

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战略预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有效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然而,全域旅游是否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还鲜有相关的实证研究。当前,国内学者对全域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全域旅游的概念及内涵。厉新建等以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较早对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进行了界定[6]。李君轶和高慧君认为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全行业中全要素的整合,全过程、全时空的旅游产品的供给以及全方位的游客體验[7]。刘家明则认为片面强调全域旅游中的“全”易导致乌托邦式的认识误区,提出全域并非全景,不同地理空间存在差异化更有利于其发展[8]。张辉和岳燕祥进一步指出全域旅游的核心不在“全”而在“域”[9]。此外,少数学者从政策理论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了解读。王国华指出全域旅游核心内涵是推进当前我国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旅游观念的创新[10]。石培华认为全域旅游是重大理论创新,并将其概括为“点线面网链”一体的全域旅游发展框架模型[11]。

二是全域旅游助推区域发展。马勇和刘军指出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区域全面发展的引擎,是产业良性互动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实现三大产业融合性发展[12]。赵传松、任建兰发现全域旅游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并认为未来全域旅游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将逐步增强[13]。较多学者以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如盛毅等从民族地区出发,认为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行政体制适宜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应瞄准民族地区供给结构合理化目标,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战略创新[14]。喇明英则以川甘青交界处为例,具体分析了全域旅游通过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要素实现“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的可行性[15]。此外,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全域旅游与绿色发展、精准扶贫等融合发展的路径。丰晓旭指出全域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旅游业的绿色属性,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16]。文传浩和许芯萍基于系统理论构建了流域绿色发展、精准扶贫、全域旅游三者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以此实现流域扶贫的精准化与流域发展的绿色化[17]。

三是全域旅游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水平评价。赵慧莎和王金莲发现26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呈现中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空间分布[18]。徐珍珍和余意峰进一步发现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形成了江苏、海南、河南、湘赣鄂交汇地区以及四川在内的五个高密度核心区[19]。同时,部分学者对全域旅游的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丰晓旭和夏杰长以31个省份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全局空间上存在较强的自相关和集聚效应[20]。林明水等在此基础上发现全域旅游的发展水平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以及产业成熟度的影响[21]。

综上所述,在研究范式上,目前国内针对全域旅游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学者多集中于全域旅游的概念及内涵剖析、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等方面,而以客观数据为支撑,针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想要探究的是,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否有效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如果是,其助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是什么?这种作用是否存在地区差异?

基于此,本文利用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进行研究,原因如下:(1)截至2018年底,500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共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91个地级市,这为本文提供了广泛的实验组样本,可以很好地避免“选择性问题”。(2)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分两批公布,使得实验组和对照组具备准自然实验的良好属性,可通过双重差分法有效识别时间和地区两个层面的差异。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1)采用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大样本数据使文章的结论更为稳健且更具说服力。(2)利用双重差分法的评估可以减少采用单差法产生的估计误差,识别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影响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净效应。(3)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在可能的范围内识别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影响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其区域差异。

二、政策背景与理论假说

(一)政策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步入新常态阶段以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同时,旅游业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却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推动地区旅游经济高效高质发展,促进旅游业轉型升级,原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9月启动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2016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将全域旅游作为新时期的旅游发展战略,实现传统“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的全新转变。为促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顺利开展,中央先后出台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全域旅游发展的顶层规划、落地实践、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安排部署。2016年2月、11月,原国家旅游局分两批公布了共计500个创建单位在内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共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91个市(州)和407个县(市)。

与此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并取得初步成效。如河南省济源市先后出台《济源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济源市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等政策文件,在总结经验、突出特色的市情下设立八大旅游示范区,并取得阶段性的进展;杭州市出台《杭州市旅游休闲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着力打造全域旅游产业升级体系,创新探索出景区免费开放、主客共享、特色潜力行业与旅游业融合、特色小镇旅游功能化、村庄景区化等发展模式,推动地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跨区域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如陕西省以《陕西省旅游行业品质提升行动指导意见(2018—2020年)》为指导,统筹建设17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县,协调推进旅游合作事项,开拓客源市场,促进跨省全域旅游合作。通过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从“点上发力”发展到“系统推进”。

(二)理论假说

在传统粗放型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制约着旅游经济发展;同时,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单一,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都亟需通过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予以解决。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主要目标在于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效益最大化,不断提升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质量[22]。文件从旅游产品、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出发,涵盖经济社会各项要素,涉及创建过程中大量的建设、发展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势必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市场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最终都表现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机理如下。

其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助于完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示范区的吸引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凡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的地级市,可优先获得国家财政、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以资金支持为例,国家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旅游业促进基金、积极引导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等各项措施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各地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项目以及公共服务等建设。一般而言,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和优质的公共服务有利于增强旅游地的吸引力,直接增加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23],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其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利于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与升级,进而推动旅游经济发展。作为影响旅游经济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度与旅游开放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外商投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24],增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域旅游示范区自创建以来,政府积极开展对外及对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驻外旅游相关制度建设,发起开展了一系列旅游交流项目、品牌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扩大和深化旅游对外开放。相比于以往单一的优惠政策,一系列开发制度、开发体制以及开放模式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同时,全域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其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整合、优化与升级。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层次的提升能够使旅游收入获得更大的增长[25]。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一系列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协调发展的措施,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旅游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影响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并提出以下有待检验的研究假说。

假说1: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能够有效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假说2: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可通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产业结构等途径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此外,对于旅游业而言,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会导致同一政策发挥出不同的效果。相比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东部发达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等各方面更为优越,依照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学原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所带来的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产生的效用相对更小。而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政策支持则可能对当地旅游经济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有待检验的假说。

假说3: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大。

三、识别策略、变量和数据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截至2018年底,在本文选取的282个地级市研究样本中,有69个地级市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因此,将其作为实验组,其他未获批的213个地级市自然构成控制组。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由于新疆、西藏数据完整性较差,同时,海南三沙市和儋州市由于成立时间较晚,数据缺失较为严重,因此,剔除新疆、西藏两个自治区所含地级市以及三沙市和儋州市共计11个地级市样本单位。(2)考虑到地级行政区划中的地区、自治州、盟等单位的数据缺失严重,故将上述地级行政区从样本中剔除

中国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但除地级市以外的地区、自治州、盟等地级行政区的数据可获得性和完整性较差,故将上述地级行政区的创建单位从样本中剔除。。本文尝试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来分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效应,设置如下模型:

Yit=α0+β1Git+αControlit+γt+μi+εit(1)

Mit=α0+β2Git+αControlit+γt+μi+εit (2)

上述式(1)为基准模型,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地级市第t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分别选取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人均国外旅游接待人次、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等5个变量来测度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Controlit为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每万人拥有星级酒店数、地均年末实有道路铺装面积、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每万人拥有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高等教育普及率、绿化率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γt为时间固定效应,μi为地区固定效应,εit为误差项。G为核心解釋变量,其参数β1表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产生的净效应。

上述式(2)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影响旅游经济的作用机制检验模型。被解释变量Mit即前文理论分析中的中介变量,β2表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一系列中介变量的影响,其他符号与公式1相同。

(二)变量与数据

1.被解释变量

为了度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依据《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内容,同时考虑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取性,选取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接待人次、人均国外旅游接待人次、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等5个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表征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此外,为消除通货膨胀对指标数据的影响,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与可比性,利用价格指数对旅游收入指标进行平减,将其转化为不变价格序列数据

参考已有研究的通常做法,本文选择2013年作为基年,以各省份的CPI指数代替市级层面的指数对文中的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外旅游收入两项指标进行了平减。,最终确定5个指标的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见表1)。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根据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结合全域旅游内涵及我国全域旅游发展实践,按照双重差分原理,构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虚拟变量(G),并依据地级市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公布时间差异,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虚拟变量进行相应的赋值,将6月份之前发布的地级市在当年赋值为1,在7月份以后发布的地级市当年赋值为0,从第二年开始记为1。

3.控制变量

由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缓解遗漏变量误差,参考已有研究,本文引入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

考虑到旅游经济发展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地区的旅游消费[26],按照以往文献的做法,分别选取人均实际GDP、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实际固定资产投资

为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与可比性,本文以2013年为基年,利用省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固定资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进行了平减。分别来表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地区的酒店业、公共交通业可为游客旅游提供便利,进而吸引游客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27],因此,选取每万人拥有星级酒店数、地均年末实有道路铺装面积、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以及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数来表征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当地居民高等教育水平越高,国际语言交流能力越强,对入境游客的吸引力越强[28],因此,选取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比来反映当地居民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由于地区绿地面积所形成的生态休闲环境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选取绿化率作为衡量当地生态环境对游客的吸引力。同时,选取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衡量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本文采用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来分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所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以及各省、地级市的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并对部分缺失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进行了补充。

四、基础回归结果与机制检验

(一)基础回归结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否推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本文首先依据基准模型(1)检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准结果见表2。

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了时间效应、地区效应以及一系列控制变量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明显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人均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国内旅游接待人次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人均国外旅游接待人次存在正向影响,但不显著,这说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目前主要在国内旅游方面,而在入境旅游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同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还显著提高了人均国内外旅游总收入、全年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整体而言,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效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从实践层面看,一方面,地区一旦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示范区的创建工作。获批后各创建单位均成立了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部分地级市还成立了旅委、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将全域旅游发展作为部门考核和干部晋升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政府增大财政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整合林业、农业、水利、城建、环保、文化等部门资金,扶持涉旅项目发展。2017年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65%的创建单位利用财政资金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43%的创建单位创建了国有“投融资平台”,87%的创建单位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国债贴息、扶贫基金项目等资金支持,这些举措都为示范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此外,政府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平台,实行政企协作、景区联合、区域合作等多主体营销,利用已有的广告资源,成立全域推广联盟,打造“示范区名片”,全面推进示范区营销工作,形成宣传合力。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印证了本文的逻辑。

(二)机制检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机制

根据上述基础回归的结果分析,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那么,其究竟通过哪些途径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探析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借鉴刘瑞明等[29]的研究,本文尝试将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每万人拥有星级酒店数、地均年末实有道路铺装面积、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每万人拥有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等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解释变量,从而识别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见表3)。

由表3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控制时间固定效应和个体固定效应的前提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每万人拥有星级酒店数、地均年末实有道路铺装面积、每万人拥有出租车数、每万人拥有公共运营汽(电)车数量以及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等变量均呈现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可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来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从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实践路径看,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作用渠道和效果较为明显。获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后,围绕示范区旅游业发展需要,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示范区创建单位的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在公共服务方面,各示范区因地制宜探索社区旅游、旅游风景道、环城旅游休闲游憩带的建设,促进了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标准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2017年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显示,仅2016年各示范区就建设了多达4 000个停车场、2 000余个集散中心以及数千个咨询服务点。在对外开放方面,各示范区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外资涌入;同时,政府给予专项政策优惠,各示范区对外开放水平加速提升,进一步带动了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各示范区全方位拓展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受到了游客和资本的双重追逐,旅游业附属的餐饮住宿、娱乐休闲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进而助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的机制识别

(一)平行趋势及动态效应检验

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政策评估的前提条件是,在没有政策冲击的情景下,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一致的,且不随时间产生系统性差异。具体而言,即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地级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势应该一致。为此,本文对不同地级市之间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和动态效应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

表4的回归结果表明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获批之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地级市相关旅游经济发展指标无显著的系统性差异,符合平行趋势假定,且动态效应检验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同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年后的回归系数明显高于创建之前以及创建当年的系数,表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确实对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增长率替换

为了进一步识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将所有被解释变量替换成其增长率再进行回归(见表5)。从表5的结果看,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增长率以后的系数总体上仍显著为正,与基准模型的结果一致。

(三)排除极端值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研究结果,排除样本单位中极端值对结果的影响,本文对包括人均国内旅游收入在内的5项指标数据均进行了1%的缩尾处理(见表6)。从表6的回归结果看,对样本数据进行1%缩尾以后的结果较之基础回归结果,只有系数大小的细微变化而无实质性的改变,这也再次表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确实对旅游经济存在促进作用

本文还进行了1%、2%、5%的缩尾处理回归,结果类似,限于篇幅,此处不再罗列。。

(四)逆向因果关系的排除

同时,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旅游经济之间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即当地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是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直接原因。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文件内容来看,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当地的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秩序与安全、资源与环境、品牌影响、创新示范等方面,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并非关键认定因素,较好地排除了地区前期旅游经济发展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排除逆向因果关系的影响,本文将地级市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当年的时间虚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而以上一年该地级市的旅游经济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见表7)。若回归系数较大且显著,则表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地级市能否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存在显著的影响,即反向因果关系会严重干扰本文的回归结果。反之,若回归系数无限接近0且基本不显著,则说明旅游经济并不影响地级市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观察表7的回归结果不难发现,上述衡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5个被解释变量的系数均接近于0且基本不显著,表明地级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不影响其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本文还做了获批前两年和前3年的回归分析,结果相似,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详细罗列。。

(五)区域异质性检验

由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覆盖了我国31个省份的地级市,而不同地区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一个可能的疑问在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级市旅游经济的影响是否存在地区差异?为了验证假说3,本文进行了区域异质性检验。将282个地级市划分为98个东部发达城市(East-city)和184个中西部欠发达城市(Mid-westcity)两个等级,通过引入中国城市区位等级分类指标,对基准模型(1)进行扩展,具体设定如下:

Yit=α0+β1Git×cityposition+αControlit+γt+μi+εit(3)

式(3)中,cityposition即282个地级市中东部和中西部地级市的区位等级变量,参数β1表征不同区位等级地级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旅游经济的影响。当考察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时,将East-city赋值为1,Mid-westcity赋值为0;当考察处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时,令Mid-westcity=1,East-city=0,回归结果见表8。

从表8的回归结果看,相比于东部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缘于: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相对较低,而在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大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投资和建设的促进作用更有效,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更大,换言之,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像是“雪中送炭”,因而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更强,边际效应更大;反之,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于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强,其更像是“锦上添花”,边际效应更小。可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阶段,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我国旅游经济转型、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本文借助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13—2017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主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本文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也论证了该结论;此外,通过进一步的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在经济新常态阶段,这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积极带动作用提供了更大的政策空间:(1)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等仍然是影响旅游经济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对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齐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短板,全面提升地区旅游承载力,增强游客体验感。同时,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突显“示范区”名片效应,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励外商投资旅游业,以全域旅游引领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因地制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分类指导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例如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政府需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等硬件设施方面的支持,以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平台,创新性地发展融合当地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30]。而对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现有的旅游业的良好基础上,需更加注重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由于中国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呈上升趋势[31],应加快推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跨区域旅游协作,突显东部的带动作用,实现全国旅游市场互通以及旅游产品互补。

本文的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时间不长,本文仅研究了创建前后共五期的调查数据,若要准确评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地区旅游经济的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跟踪研究;二是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要求,研究范围仅包括地级市样本单位,而县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LANZA A,TEMPLE P,URGA G.The implications of tourism specialisation in the long run:an econometric analysis for 13 OECD econom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3):315-321.

[2]LEE C C,CHANG C P.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closer look at panels[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1):180-192.

[3]BRIDA J G,PULINA M.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ourism-led-growth hypothesis[R].Contributi DiRicerca Crenos Working Paper,2010.

[4]KADIYALI V,KOSOV R.Inter-industry employment spillovers from tourism inflow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3,43(2):272-281.

[5]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N].中国旅游报,2016-02-08.

[6]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130-134.

[7]李君轶,高慧君.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J].旅游学刊,2016(9):24-26.

[8]刘家明.创建全域旅游的背景、误区与抓手[J].旅游学刊,2016(12):7-9.

[9]张辉,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学刊,2016(9):15-17.

[10]王国华.论全域旅游战略实施的路径与方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12-18.

[11]石培华.新时代旅游理论创新的路径模式:兼论全域旅游的科学原理与理论体系[J].南开管理评论,2018(2):222-224.

[12]马勇,刘军.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经济带全球发展战略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4(2):151-158.

[13]赵传松,任建兰.全域旅游视角下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及预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3):66-74.

[14]盛毅,喇明英,盛祖添.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导向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17(5):11-17.

[15]喇明英.川甘青交界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2):131-135.

[16]丰晓旭.全域旅游和区域绿色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8(2):122-131.

[17]文传浩,许芯萍.流域绿色发展、精准扶贫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39-46.

[18]赵慧莎,王金莲.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7):177-182.

[19]徐珍珍,余意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地理研究,2019(2):201-208.

[20]丰晓旭,夏杰长.中国全域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18(4):183-192.

[21]林明水,廖茂林,王开泳.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竞争力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1):83-90.

[2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8-03-09)[2018-03-2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3/22/content_5276447.htm.

[23]向艺,郑林,王成璋.旅游经济增长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J].经济地理,2012(6):162-166.

[24]何昭丽,孙慧,王雅楠.中国旅游开放与对外经济开放关系实证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3):157-161.

[25]詹军.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3):120-130.

[26]BORNHORST T,BRENT RITCHIE J R,SHEEHAN L.Determinants of tourism success for DMOs & destination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5):572-589.

[27]GETZ D,ANDERSON D,SHEEHAN L.Roles, issues, and strategies for convention and visitors’ bureaux in destination planning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Canadian bureaux[J].Tourism Management,1998,19(4):331-340.

[28]LESLIE D,RUSSELL H.The importance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 in the tourism sector: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udent perceptions in the UK and continental Europ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6):1397-1407.

[29]劉瑞明,李林,亢延锟,等.景点评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与地区旅游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18(2):118-136.

[30]王少华.河南省旅游产业效率测度分解与时空演变[J].经济经纬,2019(3):9-16.

[31]张建涛,陈珂.中国旅游发展时空演化及其提质升级[J].企业经济,2020(6):80-89.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effect of the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quasi-natural experimental data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

XU Kuna,b, WANG Yingb, TANG Yunb

(a. School of Marxism; b.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aims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from a “scenic area tourism” to a “all-for-on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ouris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However, whether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has actual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remains to be further verified. In this paper, with the help of the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of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based on the 282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2013—2017 Panel data, this paper uses the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ethod to empirically test the impact of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on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mechanism,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After a series of robustness tests, the conclusion is still significant, and it mainly affects through infrastructure, public services, opening up,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ddition,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areas in the east, the tourism economic effect of creating a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s more obvious. Based on this, it is proposed to create a national all-for-one tourism tourism demonstration zone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economy in a classified manner, focus 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ourism infrastructure, public services, and openness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demonstration zone,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ctively promote cross-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

Key words: all-for-one tourism; demonstration area; tourism economy;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責任编辑 傅旭东)

作者:徐鲲 王英 唐雲

第4篇:旅游示范村简介

XXXX旅游示范村建设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位于XX公路沿线,距镇政府驻地X公里,全村共辖X个合作社,X户、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X户,XX人。耕地面积X亩,人均有粮XX公斤,2014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XXXX元,群众收入主要依靠核桃产业和劳务输出。X年X月X日春节前夕,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怀着对灾区人民的关怀和热爱,视察慰问了,使广大群众深受鼓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倍增。

2015年,列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提出依托较好的地理位臵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集市县镇村四级资源打造XX旅游示范村,率先探索发展全市乡村旅游的新模式,为乡村经济的转型跨越寻找突破口。自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县高度重视,镇党委、政府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二、建设规模

XX旅游示范村建设初步投资约XXXXX万元,建设区域功能划分包括:入口服务区、游客接待区、休闲养生区、民俗体验区、湿地生态区、亲水游乐区、森林探幽区、农业体验区、养身休闲区、乐活采摘区等XX个区域。

三、建设情况

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XXXX余万元,旅游局完成了由XXXXX大学负责设计的《XXXXXXX旅游示范村建设规划图》、施工图、工程初步概算,游客服务中心和乡村宾馆已由XX星和建筑有限责任公司垫资修建,已完成工程主体,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和室外绿化;省广电网络XX分公司实施了广电网络全覆盖工程,通达率100%,目前已发展有线电视用户XX户,宽带用户XX户,同时设立了流动代办点和村级联络员;环保局已完成污水管网土建工程;水务局完成供水工程一处、河心岛一座、仿生态景观河堤XXXX米,水景观建设已全面完成;交通局完成了XX至XX道路边沟、路肩等附属设施建设X公里和XX至XXXX公路拓宽改造硬化;林业局完成XX、XX整流域退耕还林XXX亩,村内绿化、功能区绿化正在进行;水保局完成农业体验区梯田XX亩,新建XX石拱桥一座;农牧局完成农业观光采摘区项目建设计划;XXX已基本完成油坊、磨房、豆腐坊、酒坊等主体建设,并鼓励发展了XX户农家客栈,XX间客房、XXX张床位,目前已经全部投入运营。

四、主要做法

(一)成立组织机构,靠实工作责任。镇上及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的XX旅游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征地协调领导小组、政策宣传领导小组和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职责,靠实了责任,为示范村建设工作扎实、稳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迅速启动,扎实开展。为了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政策宣传领导小组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和入户座谈的方式对建设意义、建设规划和相关政策向村民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参与,为打造XX旅游示范村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积极动员群众,开展环境清洁大整治。XXX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关于在全镇开展以拆除危旧房屋为主的环境清洁大整治活动的号召,发动党员群众清理公路沿线、房前屋后、沟渠地边等区域垃圾、柴草、渣土,进一步改善了农村脏、乱、差现象。并对村内空闲地及公路沿线实施绿化美化。

(四)完善措施,狠抓落实。一是定期召开会议,扎实安排部署。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对当前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强化督查指导,确保任务落实。各领导小组每天都要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当日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延误,不负责任的工作人员进行严肃批评,查找原因,并要求限期整改,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五)培植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1)核桃产业。核桃是我镇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致富的优势主导产业。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核桃已实现全覆盖,为推进核桃产业的提质增效,今年以来,该村以办点示范为突破口,引导群众全面实施综合管理,对适宜嫁接的石生苗全部进行高接换优,促使核桃产业提质增效。(2)畜牧养殖业。按照壮大规模、提升层化、打造品牌的总体要求,大力推广普养、扶持大户、发展特色养殖业,全村养殖业发展迅速。目前,全村共有养殖大户X户,其中,养鸡大户X户、养猪大户X户、养鱼大户X户,在建规模养殖大户X户。全村养殖大户不断增加,已初步形成了“能人大户带动全村”的发展模式,养殖业正在逐步向规模化发展。(3)中药材产业。目前,全村已发展大力子XXX亩、柴胡XXXX亩,计划发展五味子XXX亩,使中药材的发展成为全村的一项富民产业。

(六)实施退耕还林,助推精准扶贫。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下,今年在XXX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XXXX亩,即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又是精准扶贫的有力措施,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中精力,认真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的各项政策措施,抓住“整地、栽植、管理”等关键环节,积极组织,认真实施,高标准完成了XXX亩退耕还林任务,栽植优质核桃苗XXXX万株,成活率达99%。

第5篇:阴平乡村旅游示范村情况简介

阴平村位于青溪镇北部,距集镇1.5公里,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公里。该村因阴平古道得名,辖5个社,431户,1442人,党员33人,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省级文明村、卫生村。

阴平村自2006年初开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利用农家闲置房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业。通过四年的建设探索,乡村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成为本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

一是高瞻远瞩抓规划。聘请温州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青溪镇阴平村(闫家坝)灾后重建修建性详细规划》,在其原有肌理的基础上,提炼整合“山、水、田、林、文”等资源要素,将其规划建设成农家乐休闲度假观光游览地,成功定位为“千年蜀道明珠,川北世外天堂”。

二是围绕主题抓配套。围绕建设大阴平生态休闲乡村旅游园区的主题,投入资金1200万元,进行160户的民居风貌立面改造,对道路管网、旅游景观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设;进行了以改房、改厕、改路、改水、改线、改圈与治污、治乱和环境美化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工程。

三是突出特色抓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闫家居、向阳居等28户农家乐进行上档升级,着力发展和提升了林果山珍等传统产业,发展精品果园400多亩,核桃园500多亩。

通过震后一系列重建措施,阴平村的整体形象、接待水平、旅游效益都得到提升,三年全村总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年旅游收入达3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500元,高出全镇600多元,乡村旅游业成为阴平村的主导产业。1

第6篇:XX村旅游示范村汇报材料

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汇报

(2012年9月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在这金秋送爽、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仅代表XX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及全体村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恳请各位领导对我村的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下面,就XX村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如下。

一、XX村基本情况

我们XX村地处XX街道中南部、有红色旅游胜地和青少年爱国教育之称的XX山脚下。全村总面积9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280亩,果林面积200余亩,山林面积400余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120户,人口529人。由于地处沿山,景色秀丽的秦岭和植被茂盛的周边环境,形成了XX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也为我们发展山村旅游、创建旅游示范村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我村在省市区以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发展特色环保生态经济的理念,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以创建省市级旅游示范村为着力点,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积极实施山村农家乐经营发展、努力提高村民素质道德教育等有力举措,XX村在村级旅游事业发展、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个体经济的增强、班子战斗力的提升等

1

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2012年8月底,全村已发展山村农家乐60户,占到总户数的50%。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42元,较2010年增长32%,其中农家乐产业净增加收入8000元,占到群众收入的80%,农家乐旅游产业对全村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XX村被评为“区级文明村”,2012年被确定为全市“示范党支部”,村两委会班子连续5年被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村委会”。

二、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活动开展情况

(一)依托资源、积极实施,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XX村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良好,很适宜于春秋休闲旅游和夏季避暑。针对这一特点,村两委会把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作为村域经济提升的突破口,在充分征得群众同意的前提下,我们首先把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步。

一是筹集资金1600万元,对全村的1700米主干道和2050米支干道进行了水泥硬化、路旁绿化,引自来水入户,修建了有208个车位的停车场,修建了景观门楼、景观路等设施,安装路灯64盏,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的基础实施条件和环境美化程度。

二是村上采取群众资源改造、集体帮助奖励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对原有住房进行农家乐发展改造和装修。对实施农家乐发展改造的群众户,除了帮助部分有困难的群众筹集资金外,对每户已改造的农家乐户,街办和村两委会一次性奖励 30000元,从而有力的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2

三是进一步加大投入,努力完善配套设施。2010年以来,我们又进行了村内变压器增容,架设160千伏变压器两台,修建了活动中心,健身广场、农家书屋、游客服务投诉办公室等服务设施,使村级旅游相关配套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形成强大创建合力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村通过召开动员会、群众代表会、小组群众会的形式,多次广泛深入地宣传讲解创建旅游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办法措施,把全村的干群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为XX村顺利创建旅游示范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村上专门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组长、村组其他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7名村级骨干,专门负责创建活动的开展。村上还根据创建要求,结合村内实际,详细了制定创建工作目标,明确创建工作职责,建立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村组干部的积极性,确保各项创建任务都能够及时落到实处。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我们先后制定了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工作规范、XX村农家乐管理办法、游客服务投诉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通过签订服务责任书、聘请服务监督员、配备专门管理员等方法,不断加强制度落实,从而使全村的旅游服务工作到了很好的规范。

(三)以人为本,深化服务,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为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村上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了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全村农家乐接待示范户的服务质

3

量,增强他们参与创建旅游示范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突出农家乐餐饮服务技能培训。围绕XX村山村农家乐发展目标,每年组织2次以上农家乐服务技能培训,系统的将贯穿于农家乐“吃、住、行、游、娱”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服务技能和科学的经营理念传授给每家经营户,2009年以来,我们先后培训农家乐经营户600余人次。从而使全村旅游接待户的综合接待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是突出村域特色旅游资源。将XX旅游纳入到XX村的旅游接待之中,把红色旅游、休闲旅游和山村农家乐接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XX村旅游特色。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和旅游接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村内200余亩樱桃园、杏园、桃园、核桃园的优势,提供游客观赏采摘一条龙的服务,不断拓宽旅游产业的经营面。

三是树立典型抓示范。在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工作中,我们注重总结培养有带动性的先进典型,2009年以来,我们每年都要评选3-5户农家乐模范接待户,用他们的先进事例来带动人其他群众的积极性,不断促进创建工作的健康开展。

四是完善后续服务职能。成立了游客投诉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协调处理游客问题;成立了村容村貌管理小组,配备4名专职保洁人员,全天保持村内干净整洁;成立了治安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保安人员,负责交通疏导和村内治安;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农家乐协会,为农家乐经营户和旅游接待户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

4

(四)抓住契机,深化工作,创建工作效果明显 通过省级旅游示范村活动的开展,我们XX村不但在群众的经济收入和村容村貌上取得了重大变化,全村的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连续三年村内未发生一起治安事件,以前经常发生的邻里纠纷、婆媳不和、不孝顺父母的事情,现在也很少发生,XX村真正形成了街道干净整洁、瓜果园林飘香、小院清新别致、农家饭菜可口的淳朴农家风情。XX村的旅游接待产业也迈入了以发展促提高、以提高促发展的良性轨道。2011年全年,XX村共接待各类游客80万余次,旅游收入达到5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解决了本村和外村近700余人的就业问题,从而有力的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XX村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一些成绩,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同时我们将以这次验收工作为契机,带领全村群众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查找差距,弥补不足,以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不断创新、改进创建工作,努力把XX村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活动抓得更有实效、更具特色,努力维护好省级旅游示范村的良好形象!

第7篇:SS村旅游示范村汇报材料[本站推荐]

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汇报材料

yyy镇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正值yyy镇“三百”示范工程接近尾声,也是全面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里,我镇全体干部职工以及xxx村全体村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恳请各位领导对我镇xxx村的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下面,仅就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各项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xxx村基本情况

我xxx村地处yyy镇东部,处于AAA娘山风景名胜区内,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村幅员面积12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水、电、通讯设施齐全,现有农户292户,人口963人,辖3个村民小组,聚居有藏、汉、回、羌族,其中藏族人口约占97%,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区。全村现有耕地363.02亩,退耕还林地923.4亩,是一个典型的高半山农业村,出产小麦、胡豆、洋芋、豌豆等农作物。该村森林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极好,生长有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药材,有獐、盘羊、小熊猫等野生动物。辖区内有闻名遐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AAAA景区、世界 1

自然遗产——SSSS山。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全村现在主要依靠旅游服务业来带动全村经济的增长。

二、xxx旅游示范村创建活动开展情况

(一)、依托资源、加强建设,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

yyy镇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以建设民居旅游第一村为依托,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并于在2010年纳入了县委政府旅游精品村寨规划,目前已完成建设项目包:xxx河道整治、绿化带建设、景观打造、污水(清水)管网埋设、寨门、藏塔。风貌改造、广场建设、青石板道路铺设及三线入等。

xxx村生态环境良好、植被茂密,夏季适宜于避暑。村民聚居区内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村民的房屋具有浓郁的嘉绒藏族风格,村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道路通畅,其间还修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广场可供山寨居民集会及开展民俗表演活动之用,从村寨沿山路向里走可到达四姑娘山风景旅游区内,适宜开展生态探险活动。

村内建有藏家旅社,藏家餐饮可容纳200余人同时就餐。嘉绒藏民族人淳朴、热情、好客。锅庄舞即是当地人的表演项目,也可邀请游客参与体验。土特产:乡村腊肉、玉米、土豆、“金裹银”(大米、荞麦、玉米混合蒸煮而成,类似于汉族的米饭),山野菜等。

(二)统一思想,强化领导,形成强大创建合力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我镇通过会议的形式,多次广泛深入地宣传讲解创建旅游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办法措施,把全村的干群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合力,为xxx村顺利创建旅游示范村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组织领导到位。我镇加强xxx村旅游协会的管理,依托起旅游协会协会的强大号召力,建立健全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健全了有人管事的领导体系和有人干事的工作网络。

(三)以人为本,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旅游接待质量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整个工作中,群众是最根本的主体,创建工作只有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才有生命力。为此,我们多层面、多形式地开展了各类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全村旅游接待示范户的服务质量,增强他们参与创建旅游示范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突出旅游服务技能培训。围绕xxx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系统性的开展贯穿“吃、住、行、游、购、娱”一体的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综合提高全村旅游接待户接待水平。

二是突出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根据相关政策要求以及xxx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的需要,摒除陋习,对现存的嘉绒藏族风俗进行全面规范,提高竞争力。

三是树立典型抓示范。在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工作中,我们注意总结培育推广有带动性的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成功

事例和榜样的力量来教育人、鼓舞人、带动人,通过典型引路,带动了全民参与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的浪潮中,使全村旅游建设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四)抓住载体,有机结合,深化基层创建活动

我镇通过加强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这个契机,努力提高了全村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坚持以优质服务为重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村民因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创建旅游示范村活动带来的物质利益,参与创建工作的热情更加高涨,他们的广泛参与更为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的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以上便是我镇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粗浅经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多加批评指正。同时我们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带领全镇上下以这次检查指导工作为契机,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查找差距,弥补不足,以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创建载体,把xxx村创建旅游示范村的活动抓得更活跃、更有实效,同时维护好xxx村民居旅游第一村的全新形象!

第8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建扶贫示范村工作总结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抓党建促脱贫帮扶工作总结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级党支部是基础之基础,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巩固基层政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市《关于党建引领促脱贫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要求,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认真落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计划,把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发展的“造血”能力,促进扶贫工作与农村党建工作的同步提升。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梭戛乡中寨村是梭戛乡中心区域,是梭戛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小城镇建设区域与乡村发展区域的结合部。东抵乐群村、南至安柱村、西达平寨村、北到顺利村,全村共辖十个村民小组985户4189人,总面积9.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82亩,林地面积1344亩,荒山面积2496亩,稻田面积45亩。中寨村属于二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1.07%,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236户981人,2014年至2018年脱贫220户935

人,2019年系统未脱贫13户46人。

二、党建工作

中寨村现有正式党员34名,贫困党员3名,其中2名女性党员,60周岁以下党员16人,其中6名党员长期外出,60周岁以上党员17名,其中9人是离退休干部职工。2018年以来发展15名党员,其中4名预备党员,11名积极分子。

三、具体工作

1、强组织

谋未来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中全会精神指导下,以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群众路线教育方针,遵循产业发展、村民增收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规划,通过驻村对梭戛乡中寨村进行帮扶,带领该村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破解基层工作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百姓生活,大力发展村寨各项事业,实现农民增收、村级增收双提高,实现基层党组织有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尽快改变选派村的落后局面。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倾听民意,在立足本村实际,综合分析中寨村的区位优势和现实状况,充分估计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本着客观实际的原则撰写了《六枝特区梭戛乡中寨村脱贫攻坚规划书》。目标是力争在两年任期内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是“两个确保”;实现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发展产业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力争通过两年的努力,使本村基本达到“经济健康发展、生活比较富裕、村风明显改善、村容整洁有序、民主法治进步”的目标,成为梭戛乡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先行者。

2、办实事

抓产业

(一)2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

目前国家重视三农,农业政策好,蔬菜需求大,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市场上蔬菜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鸡鱼肉蛋等的要求渐渐下降,反而倾向于对蔬菜的热衷,开始对蔬菜的喜爱和购买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特别是“三无”、绿色蔬菜更是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是随着近两年来蔬菜价格的不断上涨,导致人们对有机蔬菜价格的居高不下持有观望心态。有心食用,无心入手。对于这样的市场状态,决定在中寨村三组吴家寨的田坝子规划200亩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三变”模式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实现种销一体化产业。同时,蔬菜基地与养牛场相邻,实现劣质蔬菜的回收利用,该项目切实解决当地贫困群众缺乏脱贫门路,转变等靠要的意识贫困,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摘帽自信。

(二)成立**长角传情文化服务有限公司

**市成功探索了农业“三变”新模式,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文化产业也可以实现“三变”模式。鉴于这个扶贫思路,借助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的文化品牌,成立**长角传情文化服务有限公司。该公司将周边几个村寨分布零散、逐渐边缘化的民间文艺团队和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汇集草根文化名人、能人,打造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四位一体的民间文化产业品牌,开展“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系列活动,以实现村与村抱团脱贫,这将对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进行有力的探索。

(三)贵州白胆猪饲料加工厂、贵州采华养殖场建设

通过走村串寨,当了解到本村八组张采华以前在外省养猪场打工多年,目前掌握养猪、酿酒、饲料加工等多门技术,当天晚上决定到他们家走访慰问,鼓励其大胆创业,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公司+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多重模式,进一步转变养殖方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实现生猪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生猪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生猪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生猪养殖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建议他积极发展品牌饲料加工、酿酒养猪、沼气发电等项目,通过过腹增值,实施种植加养殖良性循环,创造综合高效的项目组合并带动本村十余户贫困户实现就业。目前饲料加工厂的商标、营业执照已为其申请注册,厂房已经修建,争取两个月内投入使用。加工厂建成后能达到每日生产八吨的规模,以销往周边市县及全省农村市场。

(四)中寨村办公楼新建项目

中寨村委会目前无固定的办公用房,开展各项工作一直借用乡计生办的几间办公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村委事务的增加,这样的现状不仅影响了村委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农村基层组织中的形象。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标准,也为了提高村委办事效率,巩固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村委办公楼势在必行。根据《关于做好中央下拨我省的补交党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黔组函[2017]32号)精神,省委组织部从中央下拨补交党费中划拨210万元给六枝特区定向的7个贫困村进行新建补助,其中涉及梭戛乡中寨村。按照每个村补助30万元的安排,按照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新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从党建经费中拨付15万元,共计45万元,用于新建村委办公大楼。目前,400平方米的两层村委办公楼已经验收入住,解决了中寨村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长期无办公楼的困境。

(五)烤烟规模化种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守住一条红线,提高三个水平,夯实两大基础”的总体要求,要守住烟叶收购红线;不断提高发展现代烟草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烟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烟叶质量技术水平;努力夯实卷烟工业“第一车间”的建设基础,努力夯实广大烟农增收致富和烟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着力打造山地特色烟叶品牌,实现烟叶生产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目前,梭戛乡立足实际,稳定推进烤烟基地产业带建设,组织实施烟叶生产示范等工程。根据全乡烤烟基地连片种植规划,组织中寨村支“两委”干部深入各组各户,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广泛宣传相关政策,加强与烟农沟通,分析利弊,强化服务,增强烟农种烟信心,稳定烟农队伍,通过“巩固老烟农,发展新烟农,吸引外来户”培养素质高、讲诚信的本乡本地职业烟农队伍。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有效形式,创造有利流转条件,逐步建立流转服务体系,为土地流转工作创造良好服务环境。引导烟农尽可能避开砂质田、重病田、易涝田和冰雹带,以及前作蔬菜田,减少灾害和病害的风险,将有限的计划资源用好用实,严格保证烟草质量。2019年中寨村烤烟计划种植面积440亩,覆盖7个村民小组,涉及贫困户36户146人。

(六)组组通工程

为切实改善中寨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提升养管服务水平,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率先突破的重点,全力实施组组通公路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全村出行条件。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完成组组通公路管护任务,成立了中寨村公路管护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实行村干部包组、组长包路责任,及时召开动员会,充分调动群众修路养路护路积极性,以村民投工投劳,采备砂石地材等形式,群策群力,解决修路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着力在“公路畅通、安全运行、舒适出行”上下功夫,组组通公路路基宽度不小于4.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不小于15厘米,全面提升通组公路质量。抓好硬化工作,改变中寨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东西出不去、商品进不来”的现状。这次通组路修到各家各户门口,为加快全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七组铺路基本结束,标志着全村组组通达到全覆盖。同时,积极申报产业路31公里,为下一步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扶贫工作夯实基础,让贫困群众早日走上致富之路、小康之路、幸福之路。

(七)组组路灯亮化工程

加强农村亮化建设,是坚持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体现,不仅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也是落实十九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措施。通过农村亮化,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提升农村品位,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也是顺应时代需要,拓展农村空间,丰富群众夜间业余生活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时间都得到一定延伸,在白天繁忙之后,夜间的休闲活动成为现代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太阳能路灯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夜间活动场所。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为加快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步伐,为改变中寨村夜晚出行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减少交通事故,提高生活质量,积极开展太阳能路灯申报工作,按照“生态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契机,全面开展“新农村、新农民、新风尚、新形象”四新创建活动,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努力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亮化各组道路,全力提高中寨村人文生态品位。同时,实施太阳能路灯建设工作,也是确保惠民政策真正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完善村寨功能,美化亮化乡村环境,提高乡村品位,因此成立了全村路段和建筑物亮化工程领导小组。村组两级要各负其责,各干其事,确保圆满完成项目建设。本次亮化工程全村10个村民小组已经覆盖8个小组,剩余工作逐步进行,按照“村寨有形象、整体出效果、节能又环保”的原则,统一规划,广泛动员,着力打造一批夜景亮点,凸显村寨魅力形象。同时,组组通路灯也是广大群众期盼已久的心愿,不仅照亮乡村的夜晚,也温暖了村民的心窝,照亮广大百姓的幸福之路。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党章要求,帮助村党支部培养文化层次高、视野开阔的优秀人员为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党员在脱贫致富中的带头作用,动员党员掌握致富技术。

(二)拓宽群众就业道路,增加经济收入

通过**长角传情文化服务公司积极开展文娱培训活动,提高群众就业能力。了解群众实际情况,提供各类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为广大外出打工的群众提供便利,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深入到群众当中,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形成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格局,为构建和谐、进步、发展的中寨村不断努力,竭尽所能。

第9篇: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材料

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工 作 汇 报

微山湖湿地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二月

目 录

一、旅游标准化工作开展情况 ............................................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

(二)制定方案,统筹协调 ..............................................................................................

(三)积极动员,全面发动 ..............................................................................................

(四)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

(五)建章立制,严格考核 ..............................................................................................

(六)广泛调研,全面梳理 ..............................................................................................

(七)科学构建,精心编制 ..............................................................................................

(八)深入实施,持续改进 ..............................................................................................

二、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成效 ................................................

(一)推行旅游标准化,有效提升了旅游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

(二)推行旅游标准化,有效提高了旅游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推行旅游标准化,有效提高了旅游区的品牌价值。 ..........................................

(四)推行旅游标准化,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工 作 汇 报

微山湖湿地集团有限公司

(2012年2月)

微山湖湿地集团位于山东省滕州市,2008年9月注册成立,以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为核心业务。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总面积90平方公里,现已完成投资9.1亿元,建成了水生植物园、湿地漂流园、湿地博物馆等景点50余处,年游客量12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1.2亿元,已成为国内增速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之一,现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湿地红荷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中老年旅游休闲养生基地、2011最美中国(山东)十大品牌景区、山东省服务名牌、山东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十佳森林旅游胜地、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韩寓群,全国政协常委、原海军副司令员沈斌义,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罗豪才、张怀西,原国防部长迟

- 1

责本部门业务范围内标准的起草、宣贯、实施和监督检查,以时间监督表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的推动标准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制定方案,统筹协调

根据国家旅游局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旅办发[2010]4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具有操作性的《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和任务,将目标和任务明确到部(室),责任分解到人,制订了旅游标准化具体工作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

(三)积极动员,全面发动

根据要求,召开了景区全体员工参加的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并在管委会主任作动员讲话后,就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如何开展做了动员部署,使旅游区广大干部职工对标准化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为下一步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选派专人参加国家、省旅游标准化会议;多次邀请标准化专家指导集团开展旅游标准化培训、体系建设工作,并对标准化体系的编制工作给予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组织员工对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化体系进行分散和集中培训七次,赴国内一流景区考察学习,保障了标准化工作的推进。

- 3

点,为标准化体系的编制提供了充分依据。

(七)科学构建,精心编制

在对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行现状进行充分调查与评估的基础上,把建立明确的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和全程可控制的客户服务程序作为旅游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在系统性、可操作性和考核性上下功夫,对旅游区原有规章制度进行全面梳理,对于不适应发展需要和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文件进行了修改或废止, 把符合旅游区实际并且运行成熟的制度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精心制定各项标准,初步搭建起以服务规范标准体系为核心,以管理规范标准体系和工作规范标准体系为支持的覆盖旅游服务全过程的旅游标准体系框架,建立健全标准351项,涵盖了旅游区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其中采用国家标准210项、行业标准18项、地方标准1项,编制景区标准122项。

(八)深入实施,持续改进

深入贯彻实施标准体系,同时按照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标准体系运行效果的自我评价,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标准覆盖面不全、个别标准实用性不强等问题,持续改进,力争形成一套能够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完整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特别是省局领导多次亲临湿地检查指导标准化工作后,我们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积极整改,通过运用方针、目标、质量管理结

- 5

万元,同比增长85.3%,客源市场有效拓宽。已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目的地之一。

(三)推行旅游标准化,有效提高了旅游区的品牌价值。 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现已荣获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全国湿地红荷标准化示范区、全国中老年旅游休闲养生基地、2011最美中国(山东)十大品牌景区、山东省服务名牌、山东省服务标准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山东省十佳森林旅游胜地、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三星级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著名商标、山东省旅游摄影创作基地、山东最具竞争力景区等二十余项国家、省级荣誉,成功举办了八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影响力和知名度得到不断提高,品牌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四)推行旅游标准化,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推行旅游标准化,极大地提高了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知名度和影响力,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区作为全市旅游服务业的龙头,已成为滕州目前最靓丽的一张名片、宣传滕州的重要载体、打造滕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旅游区发展带来的巨大人流、物流、信息流为宣传推介滕州、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拉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

- 7

上一篇:领导干部双重生活会下一篇: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