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办法

2022-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办法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要: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以及业务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但是它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风险管理

文献标识码:A

利率市场化,就是指取消利率管制,建立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2月20日发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确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政策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这标志着我国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三次扩大贷款利率活动幅度试点的基础上即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利率市场化必将对银行的经营与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金融改革的必经之路,它有利于商业银行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和完善金融市场的形成,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以及业务的发展,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但从短期来看,对银行的财务效益和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冲击,它加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银行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大了银行的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利率必将随着货币资金供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麦金农的利率传导机制认为,利率市场化极有可能的结果是利率的升高,在信贷活动中,随着利率的升高,偏好风险的借款人将争取更多的贷款,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银行的逆向选择,也加重了借款人的道德风险。提高利率则降低了资产的平均质量,加大了贷款风险。市场利率下降时,居民将活期储蓄转存定期,商业银行被动接受大量的高成本负债,贷款客户提前还款导致选择性风险。商业银行对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难以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利率风险向商业银行体系积聚。

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利率必将随着货币资金供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有时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利率变化对商业银行是否有利还是不利,主要是看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是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另外,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违规竞争,竞相高息揽储,则大大地降低其盈利能力,使经营更加困难,过度的竞争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益风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利率市场化后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的影响:

1.重新定价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带来了重新定价风险。完备的资金定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确定、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利率的确定和内部资金转移的合理定价。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将围绕着资金供求和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上下波动。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定期、储蓄、存款支付利息不会减少,而贷款收入利息减少,导致银行的利润降低。建立产品定价体系,以防范利率风险,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利率风险大小以及资金筹措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具体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建立金融产品内部报价机制。

2.收益曲线风险:收益变动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降,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负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收益将减少随着利率下降,银行收益将收益增加。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的变化难以预计,从而使银行的净收益发生变化,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加大。

3.利率结构风险: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存贷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在存贷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例如1998年以来,商业银行利差累计缩小了1.23个百分点,假如以4.5万亿贷款为基数,则商业银行减少利息收入550亿元;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率波动与长期存贷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利率结构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客观上造成了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4.选择权风险:选择权风险是随着利率的波动,由于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使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提前提取定期存款或还款,而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当利率下调时,客户获得较大的定期存款的利息收入;当利率上升时,客户提前支取再存人以套取新的、更高的利率。近年来,我国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利率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再加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那么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将会大大增加。

5.潜在信息风险:信息博弈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通常不能直接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而且很难了解借款人的信息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果为了自身利益而调高贷款利率,可能会出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高的贷款利率会筛选掉低的风险项目的投资人,因而面对银行高的贷款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人才会借款,具有正常利润水平的低风险的投资人不敢借款;二是高的贷款利率会刺激借款人获得贷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由于银行不能监督借款人的行为,如果一味地提高利率,就会产生道德风险。以上两种情况都违背了银行寻求低风险的初衷,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质量整体下降,从而增加违约的信贷风险。

6.利率决策风险:是利率竞争决策中产生的利率风险。由于资金是特殊的商品,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价格真正放开,一家银行是否具有竞争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资金价格方面有无优势,即能否以尽量高的利率吸收存款,能否以尽量低的利率发放贷款。资金价格的竞争充

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存贷市场的风险;反之,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高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利率低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不必要的利息损失甚至可能出现亏损风险。

7.利率操作风险:利率操作风险长期以来,由于利率是法定的,商业银行基本上不承担利率风险,致使我国银行业非常忽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利率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另一方面,银行管理体制落后将增加利率管理的决策效率;因缺乏专业化人才,利率实际操作中的失误率也会不断上升,这些弱点都将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而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

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1.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规定,商业银行稳健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四个方面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对利率风险实行妥善监控;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建立科学的风险计量和监测系统;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接受独立的外部审计。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9月执行的《新巴塞尔协议》中《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制定银行稳健管理的核心原则,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树立利率风险意识,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建立科学的市场利率预测体系模型,强化对利率走势的分析。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银行应及时调整利率的结构推出分层利率,根据不同的存款结余和存款期限按照不同的利率给予不同的利息。建立市场利率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系统。利用利率预测模型,对利率的走向进行科学分析。总之,商业银行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制定利率时,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充分考虑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和外部竞争环境。

3.引入以VAR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机制,分析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确定贷款利率和转移资金利率。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通过调整负债结构,增加主动负债比重,控制综合成本,转嫁银行内部不能消化的风险。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商业银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借鉴国际银行界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创造并运用适合本行自身特点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运用利率敏感度分析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已从上世纪80年代初简单的缺口分析逐步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的模拟分析(少数西方商业银行已在尝试进行CAPM分析),并且进行应力测试。我国各商业银行应从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发育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到本行的技术和财力承受能力,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各种分析工具,创造性探索和建立适合本行特点的利率敏感性分析模型。对于资金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大银行来说,应着重开发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动态模拟模型,而尽量不使用共性化的一般动态模拟模型。

4.提高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化解利率风险的能力。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提高多样化的金融工具,要充分利用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契机,发展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等金融市场建设,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一定的市场空间。解决利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商业银行要更多地利用利率期货、期权、调期等手段控制和抵补风险并从中获益。

5.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而能产生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开展这类业务无需运用或不直接运用银行资金,不涉及银行资产负债总额的变动,而只是通过利用技术、信息、网络、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中间业务服务于客户,收取手续费和佣金,具有成本低、收益高、风险小等优点。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在中国,中间业务收入所占比例相当低。中间业务要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今后时期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要不断扩大中间业务的业务品种,另一方面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重点发展保险代理、审计咨询、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逐步开展资产管理、承诺和信用担保、结算等高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中间业务。从历次降息后的反映来看,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也是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途径。在保持传统业务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开拓中间业务,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资产利润率。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全面开展金融衍生品种交易情况下,拓展收费中间业务,不失为尽快增加盈利、提高抗风险能力的途径。已有一些银行的特色服务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进行相应的业务重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利润收入中的比重,以减少对利息收入的依赖,这也是商业银行寻求新的效益源,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不至于因利率的波动而对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发生太大的影响。

6.增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根据“80/20”定律的原则,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的贡献度进行市场细分,对于高端客户,商业银行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比如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提供投资理财咨询及资产运用的委托服务甚至可以根据客户的预约,设计适合该客户要求的金融产品。因此,商业银行进行市场细分是必要的,而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可以避免选择权风险。另外,利率市场化后,面对一定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利率必将会成为各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这时商业银行能否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树立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本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7.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标,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建立对存款人的风险补偿制度,增强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目标之一。不断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树立存款保险理念,把它和最后的贷款人、支付清算保障、银行监管等一起共同作为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措施。

8.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市场经济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拥有专门知识技术和经验,精通利率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人才的竞争。谁拥有和掌握这批人才,谁就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谁能够充分发挥和运用这批人才的智慧,谁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严峻形势,国有商业银行要保持清醒认识,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尽快造就一支熟练掌握和有效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金融工程师”。因此,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培育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营造团结、拼搏、向上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套引人、留人、用人、育人的良性循环机制。

当然,要彻底地消除和防范利率风险,还必须尽快地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特别是要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改革,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等,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和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通过资本市场的改革,债券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这样商业银行抗风险的能力就大大加强,有利于彻底地消除和防范利率风险。

责任编辑 李 萍

作者:朱秋霞 徐 燕

第2篇: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 要]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利率风险逐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的类型及其度量方法进行简述,并以中国银行为例,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考察中行目前所面临的风险现状,并指出这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最后,本文从利率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风险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

[

1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有三种,分别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和VaR度量法。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的假设条件较少,数据容易获得,衡量风险所需的成本相对较低,技术水平的要求不高。所以,本文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法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

利率敏感性缺口法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将所有付息负债和生息资产按重新定价的期限划分到不同时间段。在不同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减去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得出的数值即为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即GAP=IRSA-IRSL。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大于负债时,就会产生正缺口,GAP>0,即资产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上升。相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负债大于资产时,就会产生负缺口,GAP<0,即负债敏感性缺口。此时,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当某一段时间内的资产等于负债时,会产生零缺口,GAP=0,此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不受影响。

由GAP引申的相关指标还有缺口率(Δ)、利率敏感性比率(λ)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缺口率(Δ)是指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除以商业银行总资产,可用公式表示为:Δ=GAP/总资产。缺口率是一个相对指标,它表示银行所拥有的总资产对其所面临的缺口风险的承受能力,缺口率与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利率敏感性比率(λ)也是一种相对指标,公式为:λ=IRSA/IRSL。IRSA与IRSL的相对大小决定λ与1的偏离度,即θ=λ-1,θ同样为衡量利率风险的相对指标,当θ的绝对值趋于0时,银行因利率波动而承受的风险较小,反之亦然。

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以中国银行为例

2.1 研究范围的选取

实证研究范围选取2007年至2013年,该研究范围包含两个升息周期和一个降息周期,并在2012年7月6日出现回调拐点(如下图所示)。这段时间呈现利率频繁波动的状态,有助于研究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本文实证研究数据均由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各年度报表整理所得。

2007—2012年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化曲线

数据来源:由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整理所得。

我们从易受利率波动影响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出发,运用利率敏感型缺口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以衡量中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并对其加以有效控制。

2.2 指标的选取与计算

根据上文所述,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法,选取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四个指标对中国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

对2008~2013年我国中国银行年度报告公布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比率(λ)、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θ)和缺口率(Δ)分别从短期、长期和总量三方面进行计算、统计,得出结果如下表所示。

2.3 指标分析

从利率敏感性缺口角度来看:只有在升息期,GAP>0;在降息期,GAP<0,银行才能获得更大收益。如果GAP>0,银行应该适当的减少资产,增加负债,以规避降息带来的风险;如果GAP<0,银行应适当的增加资产,减少负债,以规避升息带来的风险。

虽然在2008年底开始的升息周期中,中行的总缺口为正,为其在升息周期下带来可观的利息收入,但是,由于短期内中行存在负缺口,因此将会产生较大的利息损失,存在较大的短期利率风险。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个别年份外,中行一般呈现为长、短期正缺口,总量正缺口的状态。如果处在降息周期,银行将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而且,中行受利率的周期性变动影响较大,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是数据显示出一种政策调整的滞后性。这可能与中国银行自身资产规模巨大,相比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其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灵活性较差的原因有关。

从利率敏感性比率角度来看:根据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分析可知,当处于升息周期时,λ>1;当处于降息周期时,λ<1,商业银行才能有效防范利率风险,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

由总量指标可以看出,在2010~2013年之间,无论处在升息周期还是降息周期,一直在不断减小,越来越趋向于1,说明中行在此期间采取了被动性的策略来防范利率敏感性风险。无论利率如何变动,这种保守型策略都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利率风险,确保中行收益的稳定。而在2009年开始的升息周期中,虽然刚开始维持在1附近,但是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这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幅度,若不及时有效调节,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利息损失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从长期指标来看,均与1严重偏离,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可以看出,由于中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使得其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但是工行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过一定的逐年调整,使得长期利率风险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从缺口率角度来看:总量方面,中行的缺口率从2009年开始波动较为平稳,且数值不大;短期缺口呈现波动状态,长期则由2009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中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和总资产相比而言不大,现有的资产可能达到全面防范利率风险的目标。但是,其应注意调整长、短期缺口率,并对长、短期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匹配。

3 启 示

通过上文对中国银行相关利率风险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利率风险的最主要因素在于资产、负债规模与期限的不匹配。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构建利率风险的内部防范体系,设立职能明确的风控机构,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规避。

其次,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长、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从而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引导金融产品创新。

最后,政府应该设立相关机构部门,加强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实时监控,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监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降低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衍生产品的良好运作提供完善的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彦恒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商贸,2013(17).

[2]林乐芬,陈旭阳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分析[J].经济纵横2013(12).

[3]谢晓雪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2(15).

[4]闫晶怡,闫凤祥利率市场化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70).

[5]朱霞,刘松林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改革,2012(2).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一四年第一季度)[R].2014-5-6

[7]Duffee,G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easury yields and corporate bond yield spreads[J].Journal of Finance,1998(6).

作者:陈希娟

第3篇: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摘 要:我国的市场化改革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后,已经逐渐成熟,现如今正经历着全面进发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能给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许多机遇,但是利率风险也给商业银行的管理经营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让挑战变为优势,商业银行就必须要针对这一风险的解决提出办法方案,探求新的对策和有效可行措施。本研究就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利率风险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使商业银行能够适应利率市场的新环境,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利率风险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如今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挑战。在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中,会逐步加大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利率风险将成为影响商业银行市场发展的一大障碍。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还不够成熟,结构比较单一,各种有效应对风险的机制还没有建立。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商业银行需要在利率风险管理中进行深刻探索,寻求先进的管理对策,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健康稳定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减少对利率的直接行政手段的控制、干预,而是给予一定的自由波动幅度,让市场及主体不断自我平衡、自我定位,在市场供求机制的促使下形成。这一机制的形成将有利于我国各个机构的相互配合、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管制,并能够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水平,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向前发展。

2.利率风险管理的含义概述

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在市场利率变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波动,避免不了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也就是实际收益会远远低于预期所想的收益。这时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维持其收入的稳定,不使资产负债而要采取的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式。利率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管理中一定会常常遇到,是银行管理的核心部分,重点是研究利率变动的影响。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将会对银行经营收益的提高,银行在市场上发展前景、价值的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的现状分析

1.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促进了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创新,业务市场规模的扩大。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在原先是由人民银行统一管制的,不能随意改变。这种利率管制体系违背了时代的潮流,阻碍了市场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抑制其向前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密切关注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控制问题,而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就能够很好地规避风险。促进了商业银行能够行使经营自主权,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商业银行利率严格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自身实力都很受限制,各方面的风险成本不能够承担,银行经营管理的成本就很难反映出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完善,营造了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利率市场化是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最后完善的一个过程。它使各个机构之间公平的展开竞争,相互促进发展。优化了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市场管制不再受限开放后,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关注市场随时变化的动态情况,调整完善内部结构制定相应可实施的战略部署,根据自身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优化银行的客户结构。

2.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挑战

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难度加剧。市场情况是变幻莫测的,利率完全自主化实行后,利率波动频繁又难以预测,利率风险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对商业银行的人才竞争、价格竞争加剧。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这种方式会使存贷利差的减小从而导致银行收益的减少,利率丧失调节功能。为了谋取更大的竞争空间,竞争方式改变不再简单局限于对客户资源份额占有,银行减小风险控制来获得利益。那么银行的道德信用风险则会加大,信誉降低,影响其整体实力。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落后,利差收入占比过大导致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手段落后,金融市场不发达导致利率风险量化能力薄弱,息差减少、利润降低、存款分流现象加剧,资产质量下降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各种风险的频发收益曲线风险、期权风险、基准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这些挑战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都有着阻碍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要完善内外部结构,有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

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特点和所要发展的目标进行内部结构的治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进行资产及负债规模的调整。调整资产期限结构、负债期限结构,存款贷款都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资产,只有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相应的变动调整才能不被风险所吞噬。机制的完善,制定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对外部市场情况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2.要加强对专业人员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培养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操作,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成熟,风险管理专业的人员又少之又少。所以为了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更好地运营就需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指导,督促人员对该专业的了解学习并考核,只有专业人员的素质、综合能力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才有好的基础保障。

3.要完善差异化定价体系,加快推动业务转型

定价体系的完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工作人员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良好的战略政策,在对资金、管理、风险成本都有了很好地考虑下进行。完善授权约束机制、对贷款利率下浮政策谨慎使用、提升定价能力。业务转型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所以要对大客户进行全面的金融服务,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信赖忠诚度、粘合度,推动集合理财业务的发展,减少利息波动收益的影响,只有如此,商业银行的收益才会确保稳定,当风险来临时,有完善可行的体系、对策来应对。

我国在新政策的正确引领下,不断进行深化体制改革,这也伴随着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进行。在这一进程中,利率风险问题层出不穷而我国抵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因此,结合本研究对我国这一现状的分析和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我们得出在银行风险管理中,要注重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完善内外部环境,实行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使银行风险来临时能及时应对。在利率市场化中,只有风险有效防范了,我国的商业银行市场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社会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左玉宝.我国利率市场化与上市商业银行再融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谭慧敏.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

[3]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08).

作者:陈景全 李晶

第4篇: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4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是指商业银行表内外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金融工具,即商业银行为非交易目的和为套期保值而持有,表内外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业务合约。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变动导致银行账户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第五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指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 1 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的过程。

第六条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相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在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时应坚持审慎性原则。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当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本行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当贯穿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

第八条 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应在并表基础上进行,并应尽可能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商业银行附属机构,包括境外附属机构。商业银行应当了解并表方式下风险被低估的可能性。

第九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应当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当认定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出现异常值1时,可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二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

第十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当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1 参见《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附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审查评估要素及方法”中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评估定量要素”。

2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按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有关要求,结合自身组织管理架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风险特征,建立和完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架构,同时制定相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确限额管理、报告、审计、绩效管理、内部控制各项原则。

第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结合对利率未来走势的判断,设定合理的假设前提和参数,采用普遍公认的财务概念和风险计量技术,计量所承担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评估利率变动对其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

第十三条 商业银行应采用多种方法,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常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

第十四条

商业银行在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过程中,应考虑包括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在内的重要风险来源的影响,以及开展不同币种业务时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计量和评估范围应包括所有对利率敏感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项目。

第十五条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应定期监测银行的重定价缺口或利率平移情景模拟的结果,以及各产品间重定价期限错配情况,评估潜在重新定价风险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可能影响。

第十六条 对于基准风险,商业银行应定期监控基准利率之间或不同银行产品利率定价水平之间的相关程度,定期监控定价基准不一 3 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十七条 对于收益率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收益率曲线的旋转、扭曲对银行整体收益与经济价值的影响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计量和监控。对各主要经营货币,商业银行应分别考量其收益率曲线不利变动带来的风险。

第十八条 对于期权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业务中期权性风险的独立性和嵌入性特征,基于有关业务历史数据对客户行为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调整业务重新定价结构,以反映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银行应定期对客户行为分析结果进行检验和修正,以准确反映客户行为特点的变化。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使用利率冲击法(±200BP或99分位数情景2)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时,应根据自身业务结构,选择与其业务最密切相关的收益率曲线作为利率基准。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应结合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相关要求以及银行账户既有或预期业务状况、业务发展战略,根据资产负债的总量和结构变化情况以及利率风险特征进行压力测试,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压力测试所设定的情景至少包括:

(一) 利率总水平的突发性变动;

(二) 主要市场利率之间关系的变动;

(三) 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和形状发生变化;

2 与在以一年(240个工作日)为持有期、观察年度至少为五年的情况下,所观察到的货币利率变化的第1和第99个百分位数相吻合的收益率曲线平移利率冲击。

(四) 主要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和市场利率波动性变化;

(五) 关键业务假定不适用;

(六) 参数失效或参数设定不正确。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过程应与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计量结果应被充分应用到银行的管理决策中。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合理调整资产负债表内及表外业务的利率重定价期限结构,控制重定价期限错配水平;结合利率走势,适时调整银行账户业务定价方式与定价水平,运用内部资金转移机制,引导业务经营,降低不同基准利率变化不一致对银行的不利影响。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可采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对揭示出的潜在的或已暴露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风险缓释。风险缓释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利用利率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或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产品的久期。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为准确、及时、持续、充分地识别、计量、监测、管理、控制和报告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提供有效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应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一)按设定的期限计算重新定价缺口和期限错配情况,并可根据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模式分币种、业务条线,按银行整体或按机构分别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对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

5 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经济价值影响情况进行定量评估;

(三)能及时、前瞻性地反映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发展趋势;

(四)定期核查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限额政策的执行情况;

(五)能根据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针对所设定的不同情景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为压力测试和验证提供支持。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文档支持系统,提供足够信息,确保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的透明性,并足以支持独立的审查和验证。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相关技术文档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一)计量模型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二)计量模型的详细描述。包括假设条件、相关参数的设定及其应用效果和调整情况;臵信区间和持有期条件;具体计量方法;验证过程和模型调整情况的详细记录。

(三)数据管理政策和程序。包括数据来源;数据内容;确保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准确性的程序要求;数据存储情况;数据应用目标;不同系统间数据流描述以及数据流过程中的人工处理情况。

(四)收益率曲线的选择和变更情况。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充分有效的内部计量模型验证程序,定期跟踪模型表现,对模型或方法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进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或方法进行调整,确保计量的合理性。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在引入新产品和开展新业务之前,应具备充分识别和评估潜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能力,建立相应的内部审批、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并获得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门委员会|部门的批准。

6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资本规划应考虑其所承担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要求,并将其纳入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中。

第三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银监会将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纳入持续监管框架,并作为行政许可、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的重要考虑因素。

第三十条 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设立相应职能,负责与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和协调,对商业银行重大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事件进行监测,逐步完善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和趋势的评估。

第三十一条 银监会结合《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要求,通过现场检查,对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措施的有效性和管理效力进行总体评估和评价。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当按照银监会的要求提供以下信息:

(一)有关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等的规范性文件。

(二)反映商业银行识别、计量、监测、评估、管理、控制和报告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相关文件。

(三)向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递交的关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

7 理的报告。

(四)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相关的董事会或授权的董事会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或专门部门会议记录或记载讨论情况的文件。

(五)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内、外部审计报告。

(六)银监会要求提供的其他信息。

第三十三条 银监会评估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时和充分性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第三十三条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审查,确保银行根据《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建立与银行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公司治理架构的完善性。

(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的完善性。

(三)假设前提和参数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四)限额管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五)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六)审计的独立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七)文档支持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八)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备性。

(九)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十)压力测试的有效性和压力测试结果的有效应用。

第三十四条 对于银监会在监管中发现的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问题,商业银行应当在规定的时限内,提交整改方案并采取整改措施。限期内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依法采取下列监管措施:

(一)与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董事会召开审慎性会谈;

(二)增加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现场检查频率;

(三)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提交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报表、报告的频率;

(四)要求商业银行提供额外相关信息;

(五)要求银行通过更加有效的压力测试或其他措施改进应急方案;

(六)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调整资产组合等方式适当降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

(七)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指引》的相关规定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有关规定,定期披露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及其管理情况。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农村合作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本指引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引自2009年 月 日起施行,商业银行最迟应于 年底前达到本指引各项要求。

第三十八条 本指引由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5篇: 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指引

(第3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商业银行准确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保障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等法律法规和银行审慎监管要求,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包括中资商业银行、外资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包括商业银行为非交易目的和为套期保值而持有,表内外所有未划入交易账户的业务合约。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结构等要素的变动所导致银行账户资产、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或有损失的风险。

第五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过程,商业银行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坚持审慎性和客观性原则。

第六条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监督管理,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 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七条 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原则或标准,并在业务制度和操作流程中加以确认,在管理系统中予以明确。

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结合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将相关业务按账户划分原则归入相应账户。

第九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负责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审批。对于规模较大、属性复杂、利率风险敏感度较高的业务,职能部门提交高级管理层审批前,应逐笔分析并确认业务的账户属性。

第十条 商业银行应保持银行账户划分和业务的账户属性认定标准的相对稳定,调整账户的划分原则和业务的账户属性应遵循严格、审慎的政策和操作流程,不能进行账户间和业务头寸间的随意调整和转换。以下两种情况除外:

(一)当发生突发性流动性风险时,商业银行为避免出现兑付危机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

(二)当表内外资产由于不可控因素,遭受突发性不可逆转的损失时,商业银行预期无法进行套期保值而取消银行账户业务套期。如,出现信用风险和中间业务收入短期内骤降使得银行原有套期无法实现的情况。

第十一条 商业银行涉及上述两种情况的账户间或业务头寸间的调整和转换,必须经内部控制程序和市值重估判断,形成相应的执行方案或应急预案,由高级管理层审批后执行,同时报送董事会。

第三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类型

第十二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四种类型。

第十三条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定息和浮息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等金融工具在重新定价与到期日两个时点上,由于利率变动和现金流重新定价时间差别导致金融工具定价之间存在差异所引发的风险。

第十四条 基准风险(Basis Risk)

基准风险是指由于基准利率工具重新定价的变动和不完全相关性,使得期限或重新定价区间较为接近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金融工具的现金流和盈利发生变动而引发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利息收入和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所导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

第十五条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也称利率期限结构变化风险,是指由于收益率曲线形态发生变化,导致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十六条 期权性风险(Optionality)

期权性风险是指隐含在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中,由于不对称支付特征给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银行账户买方的存贷款期限、利率的重新安排和相关业务高杠杆性与期权头寸增加所引发的银行财务风险。

第四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和要求

第十七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应当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商业银行的资金状况、盈利能力、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

第十八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本指引,结合组织管理架构、资产负债结构和业务风险特征,制定相应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原则、标准、流程和内部控制程序。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强化内部控制流程,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职责,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体系。

第二十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或指定管理层级委员会(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承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审批、执行与评估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承担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的最终责任。

第二十二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负责审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授权和职责分工制度,确保高级管理层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有全面的理解,并有能力采取必要措施对其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

第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在综合考虑业务发展、技术更新和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和执行具体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政策与程序,有效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定期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和控制效果进行评估或修订,评估工作至少每年一次,评估结果上报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

第二十四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日常控制和管理的工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头寸的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敞口、风险计量系统和标准的管理、资产负债业务或投资组合估值和业绩考核标准的管理、风险管理报告和审查机制的管理。 第二十五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细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责和分工授权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和人员的权责边界和报告路线。

第二十六条 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确保各部门之间职能的适当分离,严格保证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职能与业务经营职能的独立性,建立账户划分、业务交易和风险控制等职能部门间的防火墙,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

第二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在业务交易过程中,设置前、中、后台岗位,并确保严格分离,前台交易人员不得参与交易的正式确认、对账、重新估值、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中台监控机制应覆盖前台交易的全过程。

第二十八条 商业银行监事会应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九条 按照《银行并表监管指引(试行)》的相关要求,商业银行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并表前后,利率变动引发各附属机构经营状况的改变、风险迁徙和对母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控制水平的整体影响。

第三十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报告制度,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告银行账户的利率风险和管理状况。

第三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各运营操作环节的人员配置和数据维护工作,在业务存续期内配备充足的交易和维护人员,设置A/B角,确保岗位和人员变动不会对银行账户业务运营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第三十二条 商业银行应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中实行限额管理制度,建立业务限额管理体系,确定业务风险敞口限额,并经董事会或董事会授权的相关部门审批后施行。

第三十三条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限额的建立应在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容忍度或偏好的范围内,限额的确定应考虑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整体市场风险管理水平下的利率风险承受和控制能力。

(二)目前的自有资本状况。

(三)交易部门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管理部门的控制水平。

(四)银行账户业务的规模、属性和复杂程度。

(五)对银行账户业务每日日终重新估值和风险计量能力。

(六)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所作压力测试和事后检验结果。

(七)宏观环境和外部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中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业务风险敞口限额进行定期评估或调整,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三十五条 商业银行必须严格遵照银监会《商业银行压力测试指引》的相关要求,结合银行账户已有或预期的业务规模、期限和收益率水平等因素,定期对银行账户中的业务进行各种利率变动场景下的压力测试。

第三十六条 商业银行每年至少应对银行账户划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情况等项目开展一次内部审计,揭示潜在风险点,并提出整改意见。内部审计应涵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和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职能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既定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二)相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报告是否及时、准确、有效。

(三)相关风险管理架构、内控制度和实施程序是否足以识别、计量、监测、分析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四)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是否有效和完善。

(五)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业务风险限额设置是否恰当。

(六)进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压力测试的基本假设是否恰当。

第三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结果报告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并根据有关规定及时报告监管当局。

第三十八条 商业银行董事会和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应根据内部审计的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并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及时有效的整改措施。内部审计部门应适时对整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后续审计,并及时向董事会提交后续审计报告。

第五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和监测

第三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四种主要类型进行计量和监测。

第四十条 对于重新定价风险,商业银行应在合理预期未来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充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结构,权衡整体收益和风险水平。

第四十一条 对于基准风险,商业银行应合理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业务的利率定价方式,定期监控基准利率之间或不同银行产品利差之间的相关程度,定期监控定价基准不一致对银行经营收入和经济价值产生的影响。

第四十二条 对于收益率曲线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业务平均收益率曲线的变动趋势,定期关注并调整银行账户表内外金融工具的规模、期限搭配,防止收益率曲线变动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不利影响。

第四十三条 对于期权性风险,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业务中隐含期权性风险的独立性和嵌入性特征,依据交易对手行为分析等手段,调节业务头寸,实现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

第四十四条 商业银行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分析方法包括重新定价缺口分析法,久期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和EAR法等,商业银行应当但不限于运用上述分析工具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

第四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针对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状况,建立严格、安全、稳健,适合内、外部审计和监管当局评估的风险计量分析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第四十六条 系统应全面、真实、有效地反映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总体状况,在保证业务数据来源完整、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并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第四十七条 系统应使用通行的财务指标和概念,并能以常用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分析工具进行监测和分析。如商业银行开发了新的风险监测和分析工具,必须经实证检验通过并提交测试报告后方可投产实施。

第四十八条 系统所设置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应与银行账户所面临的实际利率风险情况趋同。如需修改系统中的假设条件和计量方法,必须通过高级管理层审批,并在系统日志中反映。

第四十九条 系统能及时反映商业银行所作的压力测试、事后检验结果,以及测试后主要假设和参数的修订日志。

第五十条 商业银行应定期实施事后检验,将系统反映出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并以此为依据对系统计量方法或模型工具进行调整和修正。

第六章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管要求

第五十一条 商业银行应持续关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变化对银行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提取与报告期末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相适应的风险准备,并纳入报告期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全面评估体系。

第五十二条 商业银行必须定期测算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并使用标准利率冲击法(±200BP)进行检验。

第五十三条 在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标准利率冲击测试中,除平行移动外,商业银行应充分考虑收益率曲线扭曲、倒置等异常变动情景对近期银行净利息收入和中长期银行经济价值变动的影响。

第五十四条 商业银行应对所面临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行相应的资本约束。银监会可根据报告期银行账户中的业务受利率风险的影响程度,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在减少计提风险准备的方案设计中,商业银行可充分考虑增加资本、套期保值或债务重组等财务策略和方式。

第五十五条 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的规定,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定期信息披露。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六条 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外国银行分行等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参照本指引执行。

第五十七条 商业银行应于2010年底之前达到本指引各项要求。 第五十八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五十九条 本指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6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管理包含哪些流程?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包括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全过程,其目标是通过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在全行风险偏好容忍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1)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识别是以银行账户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利率变动趋势分析及客户行为分析等为依据,判断其是否属于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或其中某几种风险的组合。

(2)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包括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和风险价值等方法。

(3)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监测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编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指标报表、分析指标变动情况等来实现。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分析。

(4)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报告是指境内外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承担)部门及时发现并准确反映辖内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状况的管理活动。

(5)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控制以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限额为管理目标。各级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承担部门和机构必须将利率风险敞口控制在限额范围内,对于超过本行管理限额的,应采取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运用市场化工具对冲等管理措施。

第7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标准》解读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划分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并分类监管。

交易账户:银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目的的风险而持有的可以自由交易的金融工具和商品头寸。交易账户下的利率风险体现在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资本充足率的计算中。

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相对应,银行的其他业务归入银行账户,最典型的为存贷款业务。虽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不纳入市场风险资本计算,但其利率风险是巴塞尔协议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中的重要内容。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应具备要素:

(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监控; 1.银行董事会的监控 2.银行高级管理层的监控 3.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部门 4.负责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

(二)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及控制

(四)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与独立审计。 尽管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不计入商业银行风险资本,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巴塞尔协议中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银行必须具备与该项风险的规模及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有效系统。银行利率风险监管主要程序:

1.收集信息

包括定期获得银行利率风险头寸的信息,非现场监管,G33《利率重新定价风险情况表》等。

2.监管分析

一是利率变动对当期收益的影响,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二是对银行的风险状况和风险头寸进行评估,评估不同利率风险对银行盈利及经济价值的影响(如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等);三是确定利率风险额的主要来源,掌握利率变动对银行盈利及经济价值的影响。

3.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一是银行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面对风险的复杂程序及水平;二是董事会的监控;三是管理层识别风险的能力;四是风险管理政策及程序的贯彻与遵守;五是相关制度支撑;六是收入及资本亏损的风险限度与控制足够有效;七是内部检查与审计;八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法及策略;九是利率风险水平与相关制度的匹配性。

4.监管措施

一是增加提交利率风险报告的次数;二是提供额外相关资料;三是对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调整(包括计量方法、模型、假设前提及参数);四是制定更合适的限额;五是要求银行增加资本金;六是其他措施。

第8篇:基于VaR模型的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设计的目的: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公开上市,而利率问题不断突出。VaR模型提供了衡量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大小,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而且有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VaR模型在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此模型为利率风险的分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工具,通过VaR模型能够对利率风险的防控起到很好的作用。

要求:

用所学的《金融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管理》等专业课程的知识为理论基础,同时广泛收集从报张期刊,网络,相关书籍的资料,通过这些阅读,用清晰明了的语言来,严谨的逻辑思路以及相关的指数模型来阐明的问题。

思路与预期成果:

商业银行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它的存在方便了社会资金的筹措与融通,它是是金融机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但是今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利率变化无常,利率变动就会对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影响。写作的大体思路:引用Var模型选取15家上市银行,并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利率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这篇论文得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问题,对其作出改进方向。所以首先要了解Var模型,再对Var对15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针对分类后的公司分别提出建议或措施,最后总结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通过用VaR模型,了解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用来预测未来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做好应对措施。

完成论文设计的条件和优势:

由于本身对商业银行比较感兴趣,同时之前也学习过相关课程,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加上专业课的基础知识,参考众多资料加以自己的思考分析撰写而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任务完成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文献综述2012年12月18日前:

第二阶段:完成论文粗纲,全面搜集所需资料,研读相关书籍2013年01月24日前:

第三阶段: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的写作,过程中多与导师沟通2013年02月24日前:

第四阶段:修改初稿,交导师修改2013年03月21日前:

主要参考的文献资料:

李成、马国校VaR模型在我国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中的应用研究金融研究2009(05)

迟国泰,奚扬基于VaR约束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模型金融研究2009(10)

刘金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相依性——基于VAR模型的经验研究财经研究2010(03)

刘宇飞VaR模型及其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经济科学2010(09)

第9篇: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分析

河南新野建信村镇银行 陈宇

摘 要: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极容易积聚金融风险,被国际金融炒家利用造成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宏观经济波动。因此,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由此分析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顺利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

Abstract: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refers to the interest rate decisions to the commercial bank, independently by commercial bank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finally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entral bank benchmark interest rate, money market rates for mediation, deposit and lending interest rate is determined by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of financial structure of the market interest rate system and the interest rate formation mechanism.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 accumulation of financial risks, and by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peculators use caused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acro economic fluctuation. Analysi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of the banking sector, therefore, the challenges and risks, and analyses the corresponding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to smoothly promote the marketization of interest rates and financial deepening, promote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1 Keywords: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 Risk management。

2

一.利率市场化现状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最根本的理论依据是古典经济学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其代表作是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其核心观点是看似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其实一种理想的自我调整机制,借助价格信号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二战后,随着发展经济学的兴起,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发展中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及严格的金融管制,二人于1973年分别先后发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及《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著作,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标志着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发展理论正式形成。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利率管制为代表的金融管制,降低了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通过对这种金融抑制的解除,可以增加内部积累并实现合理放贷,从而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因此,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主张是金融自由化,其中利率市场化是核心。

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利率市场化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钱水土、于广文对我国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状况所作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加快0.29个百分点。由于管制利率一般低于市场利率,因此,每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更加趋近市场利率水平。可见,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确实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宋飞对前人所作的各种代表性实证研究进行详细分析,认为“自由化改革的确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地区)长期性的高效率的经济增长,而管制政策则带来相反的效果”,而某些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配套其他的相关措施:“„„金融改革与利率市场化必须在其他有效措施的配合下发挥作用”。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证都认为,利率市场化确实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但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当配套其他方面的改革。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构想:“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

3 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完善货币市场„„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在 2002 年十六大报告里面,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利率市场化这个概念。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而同年3月人民银行公布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明确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基本上是遵循上述思路,朝着上述目标推进的。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正式开始。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同年10月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2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完善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体系。 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4年1月,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贷款利率浮动上限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分别制定。2004年10月,基本取消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仅对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实行基准利率2.3倍的上限管理。与此同时,存款利率也实现了上限管理。同年11月,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全部放开。截至2008年,放开的本外币管制利率累计达123个品种,管制利率减少到24个品种。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业还很注意培育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另外,我国在基准利率体系建设方面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1996年,人民银行推出中国银行间拆借利率(CHIBOR);2007年1月,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SHIBOR)正式上线运行,并在今后三年多的运行中充分体现了其对我国市场利率的代表性。2012年2月13日,中金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克服327国债期货的心理障碍重启国债期货,因为这是利率市场化乃至汇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其他选项。

随着利率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的调控也逐渐从规模调控转变为价格调控。

我国历时十几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范围涵盖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改革、债券市场4 利率改革、存贷款利率改革、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商业银行定价能力培育以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方式转型等多个方面,可谓成就斐然。然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远未完成,主要的浅层问题还有:存贷款利率尚未彻底放开、债券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将由于高昂的风险溢价导致资金不可得等。主要的深层问题还有:垄断的打破和所有制的多元化、产权的清晰界定、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约束和道德风险的防范等。

走向利率市场化,尊重市场定价为先,首先应从尊重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与债券的市场价格开始。目前国家已有动作,截止2013年4月21日,债券扫黑风暴落马人士已有五位,整治债券市场是国债期货重新回归的重要前提。

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

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并由此分析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对于顺利推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深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挑战

1.存款挂牌利率的差异化态势开始显现,存款竞争升级

虽然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得非常有限,银行自主定价权不大,但各家银行还是根据自己的资金充裕情况、市场地位以及客户结构等,进行了差异化定价。以前不需要操心的存款定价开始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必须紧密跟踪、关注、研究的重要内容。

2.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显著拉低银行业利润增速

由于近期降息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相结合,商业银行未来一段时间的盈利增长将面临一定的压力。根据国外利率市场化的一般经验以及银行存款资源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在利率开放初期,存款市场的竞争激烈将推升存款成本。这两次调息也体现了这一点:存款基准利率虽然下降,但各家银行基本都对其进行了上浮。同时,由于存款定价刚刚放开,同业之间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故而可能造成一定时期的价格混战,进一步提升存款成本。在存款利率上升的同时,贷款收益率可能下降,一些优质企业贷款利率可下浮至7折。存款成本与贷款收益率的变动将导致存款利差的收窄,进而减少银行今年的利息收入。考虑到存贷款重新定价因素,调息对商业银行明年的利差和利息收入负面影响将更为显著。

3.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对银行定价能力的要求。以前银行存款是统一定价,各家银行都一样,而现在则需要天天紧密跟踪同业的存款利率变化,以便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调整定价。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比较重视定价能力的培养,定价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存款利率开始放开的初期,这种变革带来的冲击还是很猛烈的,银行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另一方面,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频繁,表现出更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在利率升降频繁、各家银行利率差异化的情况下,银行客户可

5 能会更加频繁的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利益调整存款和贷款的期限,从而对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难度也随之加大。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投资渠道增多,出于逐利目的,资金会频繁地在银行之间,银行和资本市场之间流动。存款稳定性的降低将对银行稳定核心负债、加强流动性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4.为银行产品服务创新,业务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基础和条件

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增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权,使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与客户资质,设计出品种更为多样的存贷产品,使客户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中得到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服务。

利率市场化将进一步活跃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有利于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增加资金业务收入,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也给银行开展债券发行承销、咨询顾问等业务带来机遇;同时,伴随利率市场化出现的各种金融衍生品,在给银行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将带来新的更为广阔的业务创新与发展空间。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走向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试错和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在法律制度相对薄弱的国家,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在转轨阶段,利率市场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加重商业银行的风险:一种是由于长期的利率压制,市场化后的利率水平必然会升高,这也是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是利率上升得过快、过高,就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信贷活动中的“逆向选择效应”和“风险激励效应”使资产平均质量下降,信贷风险增大;原来由分散的存款人承担的风险主要落在了银行身上,银行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加大;银行之间吸收存款的竞争加剧;银行在欠有大量外债的情况下债务负担加重等。另一种是在利率水平整体升高的同时,利率的波动也迅速增大。但长期在管制环境中生存的商业银行往往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既不能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又没有合适的金融工具来规避利率风险。经济史上各国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银行危机。

所谓利率市场化的恒久性风险,即通常讲的利率风险。与阶段性风险不同,利率风险源自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即由于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负债的不匹配,导致利率变动时,银行的净利差收入产生波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失衡相对较为严重,6 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

(三)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风险防范建议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宽松的宏观金融环境。

只有在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下实行利率市场化才能保证实际利率的稳定,相反,如果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贸然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宏观经济难以承受利率频繁变动而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因此,选择宏观经济稳定环境是成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对于保持实际利率的稳定并使实际利率为正数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是不宜推进利率市场化最后的攻坚之战的。目前的任务是要全力治理通货膨胀,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尽可能规避风险,稳步前进。

利率市场化会使潜在的信用风险逐步增加。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表现得日益明显。为此,商业银行贷款的管理者如何防范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是对商业银行管理者的严峻考验。由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往往倾向于降低利率竞争贷款,为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考虑先放宽占银行业业务比重较小及拟鼓励的贷款(如中小企业贷款和农贷)的利率下限;后放宽对经济影响较大且需限制的贷款(如购房贷款、地产开发贷款和地方政府平台贷款)的利率下限。待到贷款利率市场化运作相对正常之后,再由长期到短期逐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以防范可能出现无序竞争而产生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3.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宜先放开长期利率,后放开短期利率。

在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上,韩国的经验教训值得我国借鉴。由于韩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采取先放开短期利率的做法,结果导致银行和企业举借大量短期债务从事长期投资。而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外国债权人拒绝对韩国的短期债务延期,结果酿成韩国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并很快诱发金融危机。因此,为防范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先放开长期利率,后放开短期利率。

4.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商业银行应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目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总体目标的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文化和风险偏好,另一方面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如果商业银行以承担利率风险来获取利润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这样的商业银行必须具有丰富的利率风险管理经验,银行信息系统能全面度量利率风险的大小,能及时发现利率风险敞口。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如暂时不具备以上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的,应以尽量不承担利率风险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为适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必须要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利率风险可控化。一方面,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 7 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并积极探索相关的新工具、新方法;另一方面,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科学地识别、计量和处理利率风险,并实现事后的有效评价

5.加强金融监管。

利率是关系整体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变量,利率的高低既能促进整体经济有序运行,又会造成整体经济的无序震荡。所以利率市场化不是对利率的放任,而是要在源头上更好地管理利率。这就需要严格对金融体系实行监管,把经济主体违规的外在收益转换为其内在成本,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主体的违规行为,使市场化的利率能够准确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合理地配置资源,“熨平”经济的波动。

6.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具备一些改革条件。

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有: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目前,我国的企业、地方政府等过于关注资金的可得性,不注重资金的成本,对利率不敏感。为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必须要广泛宣传市场风险,让企业、地方政府建立通过利率来控制财务成本的经营理念,要重视采取措施防范利率风险。

7.商业银行应大力进行金融创新,转变银行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来加快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盈利模式的转变,降低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持续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这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治本之策。

8.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 利润水平降低, 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可以占到其全部利息收入的40% 以上, 有的甚至可以超过60%。而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相当不发达, 非利息收入占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一般不超过10%, 发展空间非常大。具体来说, 商业银行可在积极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 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市场主体资格, 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 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积极主动地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新品种, 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9.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国有银行应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在银行整体战略的框架内,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以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经营风险。 (1).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体系

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由董事会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管理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实现垂直化管理,确保风险管理政策能够迅速有效的得以实施贯彻,有效控制和防范包括利率风险在内的各种经营风险。其中,在风险管理委8 员会下设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其主要负责其拟定全行的利率政策,管理全行的利率工作,对全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的利率敏感性管理,确定外部、内部利率,确定总行对分支机构的利率授权。

(2).实行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首先要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宗旨是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可以为其接受的风险和报酬之间的配置比例,最大限度地增加净利息收入,而各种风险因素最终是通过利率机制的传导来影响资产负债的利率收入的。因此,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中最重要一点就是利率的风险管理。西方银行经验表明,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监测、识别并预测利率的变化走势,对所有计息的资产和负债按利率结构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调整资产负债管理方案,从而大幅度提高组合分析效率,最大限度地优化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有利于降低利率风险,增加银行净利息收入。 (3).确立规范的利率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为利率风险的识别、测量、处理、评价四个阶段。利率风险识别是指运用各种手段确定风险的来源、性质和发生时间。对常规风险,可以事前找出对利率风险影响敏感的经营参数,确立其敏感系数以允许波动范围,据此采取常规性防范措施。对法规、政策、不可抗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后续风险测量和处理就显得格外重要;利率风险测量是指衡量风险的大小或风险发生的频率和幅度。风险测量中需要的原始资料应尽量从会计报表中获取;利率风险处理,是指在风险发生前或发生后运用各种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或幅度,或化解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采取承担、回避、补偿、分散、转移等处理方法;利率风险评价是指对前三个步骤的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可以了解风险管理的效果,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确立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三.结论与展望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行渐近,利率风险已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完善其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需在渐进性和适度超前性两项原则的指导下,采取以下举措:

(一)主观认识上,要居安思危,重视利率风险。

重视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顺利建立并不断完善的前提。只有商业银行清醒地认识到利率风险的重要性,它才会愿意花费较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建立健全它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正如前文所述,管制利率在我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商业银行可以轻松地获取

9 巨额利差收入,从而管理利率风险的动力较低。这是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态度。

(二)制度设置上,通过具体可行的规章和程序确定和落实各层级各相关风险管理部的权限和职责。

(三)管理技术上,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努力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

另外,宏观层面上,国家也应该完善相关配套:

首先,国家统计局、中央银行等部门应当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及数量,以便金融界及金融学界对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有更充分的了解,以便进行更准确的利率预测、利率风险衡量以及相关实证研究。

第二,完善国债品种,尤其是形成短期国债的滚动发行态势并保持短期国债的存量规模,以便形成完整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从而为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定价基准。虽然目前已有大量央行票据,但由于其一直面临高成本、税收、超额利润和影响长期利率等诸多问题,因此,只能看作一种过渡性工具。因此,短期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归根结底还是得依靠短期国债。可喜的是,自2006年来,我国采取国债余额管理制度(而非此前的发行额管理制度),从而为一年期以内的国债的发行打开方便之门(因为不会占用当年额度)。制度上的障碍既已排除,2012年国债仿真开启。我国可望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形成较充足的短期国债规模。

第三,促进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将为金融市场更为丰富的基础工具,从而使商业银行得以完善其资产负债结构,更好地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内管理。基础工具的丰富还能促进衍生工具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进行表外管理。

第四,组织高等院校研究利率风险的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减轻商业银行的负担。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成果往往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全部由商业银行独立承担未免不公。高等院校是一国的思想中心和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理应承担这个重任。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风险管理日益重要。我们相信,只要商业银行能及时正视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不断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合理配套,我国的银行体系就一定能经受住利率风险的考验,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李江主编,《金融发展学》,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71~p75。

3.钱水土、于广文,《从利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载《浙江学刊》,2004年1月。

4.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10 5.解川波、尹志超主编,《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 7.《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12月25日。

8.《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9.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载《金融研究》,2009年1月。 10.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 1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

上一篇:学习乡村振兴心得体会下一篇:杭州市农业科技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