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试卷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试卷

2015年上学期七年级语文期末测试卷

(时量: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46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2分)

A、祈祷(qí) 绮丽(qǐ) 对峙(zhì)

鲜为人知(xiăn)

....B、花圃(pǔ)勉强(qiáng) 镂空(lóu) 回环曲折(qū) .. C、哺育(bǔ) 池沼 (zhǎo) 嗥(háo)鸣

淙淙流水(zōng)

... D、吮吸(yǔn)剽悍(biāo) 讪(shān)笑

叱咤风云(zhà) ....2.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2分)

A.逞能

仰幕

孤苦伶仃

石破天惊

B.无垠

葱笼

家喻户晓

迫不急待

C.真挚

腼腆 相提并论

永往直前

D.冗杂

惬意

语无伦次

水泄不通 3.指出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2分) A.他是我班首屈一指的业余节目主持人。 .... B.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了,让我有点措手不及。 .... C.他上课的时候总是我行我素,一点也不受其他同学的干扰,所以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 D.我们要先发制人,不能总是比别人慢一个节拍.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又默默地写了一本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 他勇斗歹徒的事迹感动了无数市民,因此,他被授予“英雄市民”。

C《变形记》播出后,社会各界纷纷向贫困山区的学生捐献衣物、文具、图书等学习用品。

D环保专家听取、讨论了他的建议,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5.依次填在下列各句括号处的词,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景远景的( )。

A.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B.配合 映衬 布局 层次 C.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D.映衬 层次 布局 配合 6下面对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是指春、夏、秋、冬;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B.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五一节都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C.古时有雅称谦称: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帝王谦称寡人。老人谦称老朽。

D.网络语言里,“菜鸟 、“小虾”、成为“初级水平新人”的代名词;“顶”、“拱”是网友回帖形象地表示支持、赞同之意。

7下列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夸张) B 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排比,比喻) C 大家都很喜欢她,因为她长得好像明星刘亦菲。(比喻) D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设问)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8至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蕃(多) ...C.惟吾德馨(品德高尚) D.调素琴(白色的琴) ...9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 有仙则名 莫名其妙 B 宜乎众矣 因地制宜 ....C 晋陶渊明独爱菊 无独有偶 D 香远益清 精益求精 ....10下列与“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1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苦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3 翻译下列句子(4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

15古诗文默写(10分)

⑴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⑵ ,江入大荒流。 ⑶明月别枝惊鹊, ⑷感时花溅泪,

⑸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明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给人启迪的诗是: , , 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表明将士以身报国的豪情的句子是: , 。 ⑺在《饮酒》中最能体现陶渊明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诗句是: ,

16 综合性学习(6分)

⑴《水浒传》中叙述了 “大闹野猪林”, “被逼上梁山”的故事。(2分) ⑵星期天,小明到白云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白云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明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小明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啊!”

老大爷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分) 如果你是小明,你将怎么向来老大爷问路?写下你问路的话。 (2分) 二.阅读理解(24分)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7.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

18.文中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作用是是什么?(3分)

19.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2分)

20.“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玉兔”自述 大家好,我是“玉免”号月球车。终于从着陆器肩膀上走下来跟大家见面,心情很激动呢。听说江湖上有很多关于我的疑问,今天就由我来一一解答好啦。 A.是不是只“胖兔子”? 大家都很关心我的长相。我有1.1米高、1.5米长、1米宽,体重嘛,是140公斤。虽然看起来分量不轻,但我并不是一只“胖兔子”,为了节约燃料,也为了轻柔着陆,我跟小伙伴着陆器都辛苦地进行了“瘦身”,没有一丝“赘肉”。跟其他国家的月球车兄弟相比,我也是非常精致轻巧的。前苏联的“月球车一号”足足有756公斤重,美国有人驾驶的“巡行者1号”重量也超过了200公斤。虽然是只兔子,但我有一对漂亮的翅膀。不过这对翅膀不是用来飞的,而是获取和保存太阳能的帆板。到达月球表面后,我就张开翅膀,不断地吸收着太阳能。翅膀前面,是我的两只“前爪”,可以钻孔、研磨、采样。我的脑袋上还有一个定向天线和几个太阳敏感器。跟其他兔子不同,我有六只“脚”——六只小小的轮子;我还有四只张望月球的眼睛:一对导航相机,一对全景相机;最丰富的是我的肚子,里面装着红外成像光谱仪、避障相机、机械臂、激光点阵器„„ B.___________________ 跟我们国家研制的其他航天器相比,我最大的特点是能走动。虽然叫做兔子,但我没有能耐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很惭愧,我的移动速度基本上是“龟速”,每小时平均走200米。不管去哪儿,我都得分几步才能到达。走之前要看路、选路,可是导航相机只有在10米的范围内才能看得准,所以我每一步最远也只能走10米。路上遇到的小障碍我不怕,因为我除了可以接受地面的遥控操作外,还可以自主处理图像,识别障碍,甚至还能规划路径。说起来,我也算是一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哦不,机器兔子。专家说,’走得不快不要紧,只要能顺利“翻山越岭”,我就是机智灵巧的“越野兔”。我的活动范围目前设定是10公里。据说除了美国“阿波罗号”的三辆载人月球车外,前苏联的月球车l号和2号也被留在了月球上。这里还有“嫦娥一号”英勇撞月留下的痕迹。虽然我也很想去看一看这些几十年前就来到月球的朋友们,但是月亮太大了,恐怕很难跑过去跟它们打招呼了。

21.仿照A处小标题在文中B处横线上拟一个小标题。(2分) 22.文章主要介绍了“玉兔”哪两方面的特征?(2分) 23.“玉兔”在月球上退到小障碍,有哪些解决方法?(3分) 24.文章第2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5.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2分)。

26.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分)

三.写作(50分) 作文题:

(一)

的初一生活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写发生在初一的人或事,要有真情实感,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或地名 3.字数500字以上。

(二)这就是我(不少于500字) 以上两个题目任选一个

附答案:选择题1—6 ACCDAB 7—12CDDCBC 13略。14《陋室铭》: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怀。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15略。16。略。17.希望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18. 环境描写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内容做铺垫。19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20.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长大,长大的标准是要有责任感。21.兔子跑的有多快?

22、本文主要介绍了玉兔的体型大小与轻重及运动方面的特征。23玉兔可以接受地面的遥控操作(1分)可以自主处理图像,识别障碍(1分)还能规划路径(1分)

24、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将玉兔号与前苏联和美国的月球车重量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玉兔号的精致轻巧。(2分)

25、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6、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答对土地的挚爱之情不给分。

第2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及质量分析

于传玲

一、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考查范围为七年级语文上册1-3单元课文与综实践活动,试卷由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古诗文阅读与记忆、课外阅读及写作几大板块组成,分别考查了学生知识积累、分析理解、语言运用等能力。同时,此套试卷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原则,整个题目的设置科学有序,基础知识30分,古诗文阅读19分,课外阅读21分,写作50分,分值分配合理,能够从学生的得分来反馈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思路既考查了老师平时教学的情况,又检测了学生的掌握程度,旨在检验老师在教学中是否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综上所述,本次调研考试的命题思路:以教材为蓝本,以课内为重点,强调双基,注重运用,突出考查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建议

综合本次考试,我们发现尽管有许多值得令人欣喜的地方,但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课文的例子作用重视不够,对阅读未过好“四关”

古诗文阅读和课内阅读选自课内,从答题的效果来看,部分学生对教材还不能熟练掌握,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也许是老师没深钻教材,也许是教师没很好的把握教材的目标性、指向性。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充分的利用例子来举一反三,那么,这又从何谈起语文读写听说迁移能力的培养呢?因此,教师要在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上下功夫,切忌在教读课文中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把知识点落到实处。将“字词关”、“课文关”、“背诵关”、“练习关”扎扎实实落实到位。

2、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差,要在多读、多听、多说、多写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本次考试阅读理解部分共有40分,能够得到35分以上的学生不到总数的15%,大多数学生得分在30分左右。特别是语言概括能力、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尤为欠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以教材为基础,并加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知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习惯。

3、要进一步夯实语文基础,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本次考试的情况看学生的语文基础并不牢固。从书写的情况看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后,还没有从小学的贪玩,马马虎虎的学习习惯中改正过来。因此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知道“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

4、加强古诗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

新的课标对古诗词文言文的篇目增多,力度增大,足见对经典古诗名著的重视。特别是七年级要培养学生的对文言的兴趣,打好文言基础。从本次考试看,学生对文言的词句的掌握不是很牢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诵读,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5、进一步加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处理的实践能力。

从本次试卷来看,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查,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题型,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做题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的平时的语言现象积累不够,记忆不牢,运用不活,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加综合活动,主动参与,增加积累。

6、写作水平急待加强,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写”,“多”出效果,“多”出成绩。

本次作文考试,非常明确的告诉学生写作内容,但学生不知道究竟怎样来紧扣题目的要求,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作文的行文思路,选词造句没有锤炼,写出来的文章没有表现力。

第3篇:2013-2014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胡家窑九年制学校田清香15803584817

一、 整体分析

本试题满分100分,共有三个大题。第一大题积累运用20分,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阅读35分,第三大题作文35分,书写与卷面10分,,《一》基础知识考点有,<1>运用楷体字规范书写。<2>生字加拼音。<3>改正错别字,<4>根据拼音写汉字。<5>根据意思选择填空。

(6)文学常识填空。(7)与广告有异曲词工之妙的一项。<8>名著阅读。<9>默写填空。本试卷考查知识较全面,难易适中,但第5小题多有歧义。比如第5小题学生对异曲同工的理解有误,有的从内容上进行理解,有的从谐音上进行划分。《二》、阅读35分。考点有

1.筛选信息的能力。2.理解能力与用语言准确表述能力。3.识记能力。4.重点语句翻译能力。5.概括文章主题能力。6.概括文章的内容的能力。7.表达方式。8.标题的作用。9.重点句在文中的作用10.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1.主观性题(结合实际来对主题的理解)。12.写作顺序。13.前后照应。14.重点句子的赏析 。15.修辞手法的运用。16.对主题的提炼。本试题考的知识,覆盖面较全面,并且题型灵活。

三、 答题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

学生错的地方:第4.小题学生对文学常识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学生学的不扎实。最出错的第5.小题: 学生对这一小题理解有歧义。第6小题名著识记有误,第7.题默写第一课外古诗有问题。第三理解性默写有少数有误。

补救措施:1.以后对文学常识表述要求准求细。2.异曲同工之妙的理解有歧义,以后要多见题型,多理解,并且要理解到位。3.名著阅读出自《繁星》《春水》必须要加书名号。4.课外补充诗以后一定要速战速决,决不施泥带水。

<二>阅读部分分三部分:

1.古诗文: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差。以后一定要培养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2.古文阅读:重点实词识记还有出错情况,以后必须多强化。才能达到万无一失。重点句子翻译,重点词语翻译,重点实词还有不到位的情况,以后逐渐教会学生方法。答题时看这一句重点考查那几个实词,了解出题人的设计意图。并且教给学生识记重点句子译文的方法。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对课外句子的译文,因为初一刚涉及文言文,学生对重点虚词的掌握,方法的运用还不够。以后要多阅读,多积累,多教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逐渐学会对主体的提炼。表达方式。选材角度。

3.阅读二:学生易错的地方:1.>答题不全面。2.>筛选信息的能力差3.>结构上的作用答不到点上。4.>描写方法的作用不会下手

5.>主观性理解性题不会写,不扣题。

补救措施:1.以后对标题的作用一定要让学生以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多教会学生扣题方法让学生帥选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做到不少句,不增句。要全面。2.结构上的作用要让学生多见,多练。这样学生才能有深切的体会。以后才能熟能生巧。百练成钢。3..对主观性的理解一定要准,在准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还要注意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你写出来的语言才能妙笔生花,给人美感。给阅卷老师美的感受,你才能得满分。老师的要求对主观性的阐要像投篮球似的,即使不能准确投篮,那也要多打几个靠边球,这样才能多拿几分。切记老师,耐心的教诲。,

4.阅读三:易错的地方:1.写作顺序2.前后照应。3.句子的赏析4.比喻句仿写。5.对主题的提练。

补救措施:学生刚上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差,答题根本无从下手,以后逐步强化。1.写作顺序。教给学生常见的方法2.前后照应。要交给学生如何找伏笔、铺垫、照应。有意识为学生设陷阱。3.句子赏析。动词,形容词,修辞手法重点段落的赏析。方法各不相

同。以后逐步讲到,学会提炼中心的方法。

<三>作文,本次属于半命题作文。

1. ____________伴我同行《母爱.书香雷锋精神》 有的同学填的不是恰到好处。

2.内容:不足之处。(1)全文没有一次标点。(2)遣词造句能力差。(3)选材没有扣“伴我同行”。线索作用在问中出现的少。扣题不紧。(4)文章结构不清晰。(小时候——长大后——到现在)(5)承上启下过渡句不好(6)开头不凝练,点题不够。(7)结尾突出中心,深化中心,做得不到位

补救措施:1.首先养成表现好的习作习惯。字迹要规范,标点要准确。2.多读书多积累。提高遣词造句能力。3.培养学生学会选材、剪材、组材的能力。4.如何才好头,结好尾,用好过渡段。总之,提高写作能力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见效的,一定从最基本抓起。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用心去做,耐心去学,师生同心,提高成绩,计日可待。

第4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有无语言

B、会不会制造工具 C、会不会使用火 D、能否直立行走

3、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

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4、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制的“水”是指(

)

A、长江

B、珠江

C、雅鲁藏布江

D、黄河 5.海外华人常自称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6、原始社会结束在(

)

A、黄帝时期

B、尧时期

C、舜时期

D、禹时期

7、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通行的文字是(

)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8、秦长城的起止点是(

)

A、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B、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C、西起长平 、东到临洮、

D、西起临洮、东到长平

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哪个时期开始的(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西汉

11、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争是(

)

A、长平之战

B、城濮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2、世界上最早的兵书是(

)

A、《孙子兵法》

B、《孙膑兵法》

C、《春秋》

D、《尚书》

13、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C、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D 、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14、春秋时期,第一个当上霸主的是 (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晋文公

D.秦穆公

15、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养方尊

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

D、三星堆青铜立人像

16、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17、商代最突出的手工业是(

)

A、纺织业

B、制陶业

C、冶铁业

D、青铜制造业

18、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19、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人工取火的进步超过了蒸汽机。”

在我国古代最早采用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20、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1、在夏、商、西周时期,出现了桀、纣、周厉王等三个有名的暴君,在他们统治期间的共同特点是

①贪图享乐

②统治残暴

③百姓怨声载道

④治国有方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2、在哪个战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进攻(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23、商朝的建立者是(

)

A、禹

B、汤

C、盘庚

D、纣

24、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诸侯纷争,完成统一大业的是(

)

A 齐国

B、楚国

C、晋国

D、秦国

2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起义

D、太平天国运动

26.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

27.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28.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29.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30.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二、列举题:(16分)

1、列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12分)

2、列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4分)

三、材料题:(共24分)

1、识图回答问题:(8分)

(A)上图1是__________居民房屋复原图,上图2是____

______原始居民屋复原图. (B)图1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________,图2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

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哪位历史人物?他生活在什么时期?(4分)

(2)、对此人应如何评价?(2分)

(3)、你对他的哪些名言感受最深?(至少两句,请说明理由)(2分)

3、阅读这段史料:(8)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 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4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答案

一、 选择题

1-5ABCDB

6-10DBAAC

11-15BABCA 16-20CDCCD

21-25ADBDB 26-30BBDBD

二、列举题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不限顺序) 齐燕秦楚赵魏韩。(不限顺序)

2、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三、材料题

1、(A)半坡

河姆渡

(B) 粟

水稻

2、(1)孔子

春秋末年

(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略 3

1)、北魏孝文帝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分) (3)迁都洛阳(1分);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1分);同汉族通婚(1分);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2)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期中复习(上学期) 期中测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分数: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距今( )

A.300万年 B.200万年 C.170万年 D.70~2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 A.会不会说话 B.能不能直立行走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工具 3.关于山顶洞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山顶洞人尚未进入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B.生活在距今18000年前 C.他们已懂得钻孔和磨制技术

D.妇女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4.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位于我国___ 的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 ) A.淮河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珠江流域 5.我国商代制造的造型奇特的青铜精品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象尊 D.牛尊 6.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有名的暴君是( ) A.桀 B.汤 C.纣 D.厉王

7.周文王任用的贤才中最著名的是( ) A.伊尹 B.姜尚 C.管仲 D.鲍叔牙

8.下列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B.分封的方法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去做诸候 C.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 D.平民是统治阶级中最低的一层

9.西周“国人暴动”发生时,哪一个国王在位(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周幽王 10.青铜文明灿烂的时期是指我国的( )

A.原始社会后期 B.夏、商、西周 C.夏朝 D.西周 11.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出来的是下列哪三个诸候国( ) A.燕、赵、魏 B.韩、赵、魏 C.楚、赵、魏 D.韩、赵、卫

12.标志齐桓公霸主地位确立的是( )

A.葵丘会盟 B.城濮之战 C.长平之战 D.桂陵之战 13.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是在( ) A.商朝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西汉 14.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是( ) A.开明的奴隶主 B.新兴的地主阶级 C.新兴的奴隶主 D.广大的农民

15.关于甲骨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符号 B.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它发展而来的 C.它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D.它出现于商朝

16.20世纪50年代,世纪和平理事会把我国的哪位著名的诗人定为世界文化名人A.老子 B.孔子 C.屈原 D.孙子

) ( 17.下列哪一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最能体现朴素辩证法(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荀子 18.孔子的活动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创办私学 B.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C.因材施教 D.提出“仁”的学说

19.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加以实践( ) A.孔子 B.董仲舒 C.老子 D.韩非子

20.秦始皇在全国实行郡县制采纳了谁的建议( ) A.李斯 B.吕不韦 C.韩非 D.赵高

21.秦始皇的历史活动中最不值得肯定的是( ) A.修豪华的宫殿和陵墓 B.修筑万里长城 C.焚书坑儒 D.把全国划分为36郡

22.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C.秦统治者的暴政 D.戍边的路上遇上了大雨,道路被冲坏,误了期限,按秦律当斩 23.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24.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 A.诸子百家 B.法家和道家

C.道家和兵家 D.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汉武帝的治国措施( ) A.建立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B.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 C.出兵直接铲除了各诸侯国 D.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论从史出 2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2)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7.将下列有关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1) 商 齐桓公 “有功于民” 周 晋文公 牧野之战 齐 李冰 尊王攘夷 晋 汤 城濮大捷 秦 武王 都江堰

(2) 公元前2070年 秦孝公 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1046年 项羽 夏朝建立

公元前356年 陈胜、吴广起义 大泽乡 公元前221年 武王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9年 禹 商鞅变法 公元前207年 嬴政 西周建立

三、指点江山

28.历史上常常是“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根据提示说出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1)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秦始皇

汉武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方面,秦始皇

汉武帝在政治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经济方面

(3)在加强思想控制方面,秦始皇实行 汉武帝实行

(4)在军事方面,秦始皇 汉武帝

29.(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何意义?

(3)它为什么能够成功?

(4)你从商鞅身上学习到什么?

30.强大一时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C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 11.B 12.A 13.B 14.B 15.A 16.C 17.B 18.B 19.D 20.A 21.C 22.C 23.D 24.D 25.C

二、26.(1)孔子。

(2)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学习态度应谦虚、老实,学习还应经常复习。 27.(1)反映了东汉末年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流徙。 (2)军阀混战。

三、28.(1)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让地方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

(2)实行郡县制 打击地方豪富,颁布“推恩令” 把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 (3)“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北击匈奴,南征越族,扩展疆域 征匈奴,解除对汉朝的威胁 29.(1)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2)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改革得到秦孝公的支持;措施得当;商鞅坚持改革的精神。 (4)富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3)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1.北京的先农坛是纪念先农神而设的,先农神是我国古史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神者,代表人物是(

)

A.黄帝

B.炎帝

C.大禹

D.嫘祖 2.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表述错误的是(

) A.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B.他们最早在世界上种植水稻 C.他们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D.他们用使用弓箭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者是(

)

A.黄帝

B.禹

C.启

D.秦始皇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5.春秋时期,“卧薪尝胆”,终成霸业的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勾践 6.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7.支持商鞅变法的国君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秦孝公

D.秦始皇 8.“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最后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是(

)

A.楚国

B.燕国

C.齐国

D.韩国 9.秦统一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规范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10.巨鹿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陈胜吴广和秦军主力

B.项羽军队和秦军主力 C.刘邦军队和秦军主力

D.项羽军队和刘邦军队 1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12.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诗经》 13.西汉的大一统出现于那个皇帝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4.主张“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的政治家是(

)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15.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乘舰船到夷洲,夷洲是今天的(

)

A.海南岛

B.台湾

C.日本

D.菲律宾 1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他是(

)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氐族

D.羌族 17.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得益于(

)

A.李冰父子

B.刘备

C.诸葛亮

D.郑国 18.蔡伦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改进造纸术(

)

A.加工工具

B.生产工艺

C.原材料

D.生产者 19.商朝时的国家“档案”用什么文字书写?(

)

A.甲骨文

B.金文

C.隶书

D.楷书 20.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开始于(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27年

C.公元前119年

D .公元前60年

二.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21.中国境内至少在170万年前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

(

) 22.“传说”和“史实” 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

) 23.公元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

) 24.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

) 2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

(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空1分,共12分)

26.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中的炎帝和______________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大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______________。过了1700多年,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______________朝建立了。

27.战国时期,秦蜀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______________,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8.秦汉时期,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两个皇帝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汉武帝。 29.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______________;被后世称为“书圣”的是____________。 30.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______________;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______________。

31.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

32.今天的汉字是从______________发展而来的,而这种文字诞生于______________代。所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这个朝代开始的。 四.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33.请阅读下列史实,回答问题(5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1)文中的“卫鞅”指谁?(1分)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1分)

(3)你能分析一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吗?(3分) 34.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5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1分)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2分)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1分)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1分) 35.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皇帝说:“如果命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上文中“皇帝”指谁?(2分)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分)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4分)

五.问答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0分,计20分) 36.如何评价秦始皇?(10分)

37.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政权更迭频繁,是历史的停滞、倒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10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B

4、C

5、D

6、C

7、C

8、C

9、C

10、B

11、A

12、B

13、D

14、A

15、B

16、B

17、A

18、C

19、A 20、D 二.判断题

21、√

22、√

23、×

24、√

25、× 三.填空题

26、黄帝

27、都江堰

28、秦始皇

29、张仲景

王羲之 30、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31、祖冲之

32、甲骨文

商 四.材料题

33、(1)商鞅(1分)

(2)主张按照现实需要改变治理国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旧。(1分) (3)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和变法措施符合秦国国情以及地主阶级的要求;变法的过程中执行得非常坚决(说话算数,威信很高)(1分)(二者有其一,即可得1分);秦孝公的信任、重用(1分)。

34、(1)统一中国(1分)。

(2)官渡之战中战术得当(1分)。赤壁之战中,孙吴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学生如从重视人才,听从建议与否方面分析,亦可得1分) (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分) (4)战术战略得当;时机成熟;谦虚和骄傲的关系(学生只要谈出一点感受,且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35、(1)北魏孝文帝(2分)。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分) (3)迁都洛阳(1分);穿汉服(1分);改用汉姓(1分);同汉族通婚(1分); 五.问答题

39、秦始皇原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221年称始皇帝。他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2分);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2分);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分)。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分)。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1分)。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2分)。(结束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疆域各2分,残暴统治2分,最后总评2分。)

4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的确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但在分裂的同时,局部地区的统一仍然存在,人们的生活相对安定(2分),各民族人民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进程加快(2分),江南地区的经济也得到开发(2分),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2分)。所以说这一时期是历史的停滞、倒退是不正确的,这一时期是我国的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时期(2分)。(明确观点得2分,理由每条2分,参考答案之外,如果言之有理,言必有据亦可得分,但本题总分不能超过10分)

第5篇: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25分)1.根据诗文填写上下句(8分)

(1)山际见来烟,_____ _。(吴均《山中杂诗》)

(2)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4)__________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5)马上相逢无纸笔, ____。(岑参《逢入京使》)

(6) 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 当窗理云鬓, 。(《木兰诗》)

(8) ;现在却常是忧郁。(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1)- (4)题(7分)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香气的稻禾是强烈的,碾( )着新谷的场院lùlù( )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挠……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文段中有一个词语书写有误,请将这个词语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书写有误的词语“ ”,正确的书写“ ”。(2分)

(2)请在文段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3)选段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1分)

(4)文段中有一句话有毛病,请将它找出来:

。(2分)

3.“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本人像铜铸的一般,――一点儿没变!……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选段出自名著《 》,它讲述的是 (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从选段的描写以及原著的 内容来看,文中外祖母是一个 的人。(4分)

4.班级开展“黄河之旅”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6分)

【古之黄河】

面对黄河,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吟咏道:“君不见,黄河 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再写出一组与黄河有关的古诗句(含上下句)(2分)

【近之黄河】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读后说说你对这两则材料中的“黄河”的理解。(2分)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主席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一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今之黄河】

20xx年3月 12日,地处黄河入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 最后一课(节选)(12分)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⑴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可是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⑵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5.文中划线的两句细节描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

6.为 什么听到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2分)

7.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2分)

8. 结尾两段对韩麦尔先生的举动和表情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二)季羡林:一位大师的非凡人生(13分)

他的一生跨越清朝、旧中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他有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等称号,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等共12种外语;他也是国内唯一一个有能力独立释读吐火罗语残卷的人;他还是中国现代东方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就是头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的季羡林。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贫困的农家,在徒有四壁的家里,季羡林连个带字儿的纸条都没见过。在他的记忆里,一年大概只能吃一两次白面。由于季羡林是季家那一代里唯一的男孩儿,父亲让他到济南的叔叔家接受教育。叔叔对季羡林的期望很高,要求极严。为了把侄子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人,叔叔不惜代价,节衣缩食,给侄子报了两个课外学习班。季羡林从初一开始,每天放学后先去古文学习班学古文,晚饭后,再去学英文,一直到晚上十点才能回家。就这样,季羡林坚持了近八年,而且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这八年的勤奋与坚持,为他日后的国文和外文的学习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5年,季羡林赴德国留学,研究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等。由于战争缘故,他留在德国10年。1946年才回到上海,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到北京大学任教,并创立了东语系。回到北大后季羡林发现国内梵文典籍严重匮乏,研究困难重重。正在这当口,季羡林收到了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聘约,邀请他到剑桥大学任教。剑桥大学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季羡林动心了。最终,对家庭的责任心使得他放弃了剑桥大学聘书,在国内艰难的条件下,他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中国现代东方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文革”期间,身为北大教授的季羡林,却被安排在女生宿舍楼当看门人。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中断学习,他揣着小纸片,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罗摩衍那》。

季羡林经常给学生讲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买了这个妙方,打开用纸一层一层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纸卷,纸上写着两个字:勤捉。买方子的人觉得上当受骗了,却又无可奈何,因为它告诉了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和真理―― 。

为了写《糖史》,已经80多岁的季羡林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坚持了两年。到了后期,生病住院后,季羡林还在坚持写作。为了写东西,他输液时都伸左手,留出右手写完了《病榻杂忆》。

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评价他:季羡林之风,山高水长,让人景仰。他对于学术的热爱、家国的忠诚和名利的淡泊是后人学习的榜样,百年燕园也因他的气节而更显魅力。

9.选文主要记叙了季羡林哪方面的“非凡”?(2分)

10.文章共八个自然段,思路清晰,请用“//”在文中标出写作层次。(3分)

11.季羡林给学生讲的“勤捉”的笑话,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请根据你的理解把它写下来。(3分)

12.“温家宝总理曾这样评价他:季羡林之风,山高水长,让人景仰。”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季羡林之风”的内涵:

(2分)

13.读了选文,你认为季羡林能够头顶“国学 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项桂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三)《孙权劝学》(15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⑴卿今当涂掌事( ) ⑵但当涉猎,见忘事耳( )

⑶即更刮目相待( ) ⑷及鲁肃过寻阳( )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⑵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16.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中,包含两个成语“ ”“ ”。(2分)

17.文章本来是写孙权劝学的,结尾却写了鲁肃和吕蒙的对话及交往,有什么作用?(2分)

18.读了本文,从孙权或吕蒙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三、 写作(30分)

19.下列两篇作文题,请任选一个文题写一篇文章。

文题一:请以《成长路上 多》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⑴把题目补充完整;⑵不少于500字。

文题二:十三岁,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季节。十三岁的天空,纯净、湛蓝,云追着风动;十三岁的天空,有阳光,很灿烂、很温暖;十三岁的天空,也会有雨,云聚在一起流下泪水……

请以《十三岁的天空》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⑴请选取合适的文体,写出你的经历和感受;

⑵要认真审题,扣住题意作文,不少于500字。

题目

第二学期D片七年级语文期中联考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 (1)竹中窥落日 (2)此夜曲中闻折柳 (3)弹琴复长啸 (4)夜发清溪向三峡

(5)凭君传语报平安 (6)万里赴戎机 (7) 对镜帖花黄 (8)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一题一分,错字、别字、漏字、增字均不得分。)

2. (1) “丰挠” “丰饶”(2分)

(2)nin 辘辘 (2分)

(3)比喻(1分)

(4) 香气的稻禾是强烈的(2分)

3.《童年》 阿廖沙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

4. 示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或“母亲河”)。示例: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你我齐携手,保护母亲河。

二 、阅读理解

(一)

5. (1)以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表现对普鲁士强行他们学德语的憎恨,对自由的渴望,突出了爱国的主题。(2分)

(2)对郝叟老头的表情、声音的细节刻画,表现出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2分)

6.是因为钟声宣告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阿尔萨斯人从此将和祖国语言告别了。(2分)

7.表现了我对韩麦尔先生的崇敬之情。(2分)

8.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在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面前,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4分,每一方面占2分)

(二)

9.对学术的热爱和追求。答“学术的热爱、家国的忠诚和名利的淡泊”也可以。(3分)

10.他就是头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项桂冠的季羡林。//……留出右手写完了《病榻杂忆》。//……百年燕园也因他的气节而更显魅力。(3分)

11.凡事没有捷径和窍门,唯有勤奋。(3分)

12.勤奋与坚持,对祖国和家庭的责任感,对名利的淡薄。

13.珍惜难得的求学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赴德留学,刻苦钻研,开创了中国现代东方学科;勤奋执着坚持习作,成就了等身著作。(3分,一点1分)

(三)

14.⑴当道,当权 (2)粗略地阅读 ⑶ 重新 ⑷到了……的时候(4分)

15.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2分)

(2)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2分)

16.利用鲁肃的赞叹、与其交友来衬托吕蒙进步之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效果的明显。(3分)

17.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看)

18.从孙权劝学成功这件事,我懂得了规劝人时态度要诚恳,还要善于举使他人信服的道理;作为吴国君王,孙权尚且要学习,我们就更应该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吕蒙知错就改,勤奋好学并最终学有所成的经历也给了我人生的启发,我现在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言之有理即可。(4分)

第6篇:七年级生物上学期试卷分析

七年级生物上学期试卷分析1 期末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特对本次的生物试卷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一、试卷总体情况

本次七年生物期末考试试题严格按照教育部制订的《生物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命题思路明确、试卷编制规范,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有利于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重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覆盖面全,题量始终,难度适宜,部分题目比较灵活,突出考查了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进行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内容丰富,知识与技能并重,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评价体系。

二、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共分两大题,卷面满分100分。第一大题,选择题,共20题,40分。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题型较活,注重基础。整体做得并不太好。七年的学生大部分还没有摆脱小学学习知识死记硬背的模式,不会自己去学习、分析问题。答题存在问题如下:

1)个别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2)学生对较活的题应变能力较差;

3)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不会联系生活现象; 4)实验原理弄不懂,没有深入研究,不会对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大题,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本题主要考察花的结果、花的传粉结果、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植物细胞的失水、吸水,以及实验的操作步骤,学生完成的不是太好。

三、考试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问题:

1、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2、解题时始终不能把握其中关键的技巧,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

3、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措施:

1、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需要深入了解;

3、注重开发性使用教材,做到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

课堂教学效率;

1、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2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再背下来;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

4、恰当选择和组合各种直观教学手段,自制教具,为学生提供线索,尝试和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尊重学生,与时俱进,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共同成长!

上一篇:党员年度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推进工作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