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子成功经验

2022-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哈佛教子成功经验汇篇

第2篇:成功父母的教子心得

成功父母的教子心得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而在育儿教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也会不断带给你新的体会。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在9年的育儿过程中,我有几点粗略的体会。

一、 首先教孩子学会爱、学会做人。

日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说明做事得先做人,人格的魅力要胜过任何地位和金钱,所以首先注重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做人要大气,不要太计较利益,对人要有爱心,善于宽待别人,做个情商丰富的人;取得成绩不要骄傲,碰到困难不要气馁,树立与人为善,以诚取胜,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 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如果学习习惯好了,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并且学习效果好,所以教孩子做完作业再玩,做作业的时候认真做,玩的时候也要痛快地玩;有个好的生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自己感觉好,别人也喜欢。因而我让孩子从小就去新东方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孩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注意培养其待人接物、卫生等习惯。

三、 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或不放心他做。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也可以鼓励他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有时候要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有很大的帮助。永远记得儿子第一次过马路的事情,那是上学期的事情,虽然我儿子已经8岁多了。永远忘不了他过马路时那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神态,也忘不了从6楼的阳台看见汽车驶到他旁边时心快蹦出来的心情,更忘不了儿子回到家那一刻自豪地说:“妈妈,我回来了,我自己会过马路了!”眼睛写满了自信,当然也忘不了我当时激动地紧紧抱着他说:“儿子,你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谢谢你。”因为那一次,是儿子教会我学会放手,才能飞得更高。

四、 言传身教,把握时机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很多的言行是仿效父母的,因此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到挫折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以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看时间和场合,把握好时机,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第一次去新东方上课英语课回来,老师要求背诵课文,由于没读好单词,又跟不上录音机读的速度,有点找不着北,急得只想哭,时间很晚了,该睡觉了,有点想放弃了。我及时鼓励孩子说:“儿子,不用怕,有妈妈在,我和你一起读。”于是我跟他一起读单词,教他读课文,跟他讲课文的内容,还与英语老师经常沟通。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终于入了门,不怕英语了。这次成功不但使孩子不再对学英语怵头,而且培养了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 放飞心情,留点玩的空间

孩子是童真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锻炼,玩也能玩出智慧,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留给孩子一定玩的时间。我会在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旅游,或远途,或附近的公园,或爬山,或做运动,让他放飞心情,增加知识面,减轻压力,创新思维。愉快的心情,将带给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更多的收益。

成长是一种殷切的期望,成长是一种美好的心情。

第3篇:成功父母教子心得感悟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而在育儿教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也会不断带给你新的体会。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在9年的育儿过程中,我有几点粗略的体会。

一、 首先教孩子学会爱、学会做人。

日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说明做事得先做人,人格的魅力要胜过任何地位和金钱,所以首先注重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做人要大气,不要太计较利益,对人要有爱心,善于宽待别人,做个情商丰富的人;取得成绩不要骄傲,碰到困难不要气馁,树立与人为善,以诚取胜,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 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如果学习习惯好了,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并且学习效果好,所以我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玩,做作业的时候认真做,玩的时候也要痛快地玩;有个好的生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自己感觉好,别人也喜欢。因而我从小锻炼孩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注意培养其待人接物、卫生等习惯。

三、 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或不放心他做。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也可以鼓励他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有时候要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有很大的帮助。永远记得儿子第一次过马路的事情,那是上学期的事情,虽然我儿子已经8岁多了。永远忘不了他过马路时那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神态,也忘不了从6楼的阳台看见汽车驶到他旁边时心快蹦出来的心情,更忘不了儿子回到家那一刻自豪地说:妈妈,我回来了,我自己会过马路了!眼睛写满了自信,当然也忘不了我当时激动地紧紧抱着他说:儿子,你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谢谢你。因为那一次,是儿子教会我学会放手,才能飞得更高。

四、 言传身教,把握时机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很多的言行是仿效父母的,因此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到挫折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以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看时间和场合,把握好时机,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今年,我儿子上三年级了,和其他人一样,英语科成了最头痛的学科。第一次上课回来,老师要求背诵课文,由于没读好单词,又跟不上录音机读的速度,有点找不着北,急得只想哭,时间很晚了,该睡觉了,有点想放弃了。我及时鼓励孩子说:儿子,不用怕,有妈妈在,我和你一起读。于是我跟他一起读单词,教他读课文,跟他讲课文的内容,还与英语老师经常沟通。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终于入了门,不怕英语了。这次成功不但使孩子不再对学英语怵头,而且培养了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 放飞心情,留点玩的空间

孩子是童真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锻炼,玩也能玩出智慧,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留给孩子一定玩的时间。我会在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旅游,或远途,或附近的公园,或爬山,或做运动,让他放飞心情,增加知识面,减轻压力,创新思维。愉快的心情,将带给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更多的收益。

成长是一种殷切的期望,成长是一种美好的心情。

家长溺爱孩子十类可怕的后果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

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第4篇:一位成功母亲的教子之道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她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 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妈妈,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 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 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 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 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你的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 那天晚 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 全班 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在 第 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 走出教室,她流下了 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 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了,你并不 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 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 21名。 ” 说这话时, 她发 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 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 从这以后, 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 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 直到 家长会结束,都没听到他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 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 听了这话,她惊喜地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 子在等她。走在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 班主 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第一批重点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 能考取重点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就 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儿子边哭边说:“ 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 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 … ” 听了这话,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 聚在心中的泪水,任泪流淌,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 …

第5篇:哈佛男孩“成功”记

教育的目的不是与别人赛跑,而是要激发出自我发现能力,找寻自我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的Best Fit(最佳点),才能通往自己人生的成功之路!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not to race with others but to discover ourselves, find the space for self-development, and to find the best fits for us, therefore we could be success for the life road!

什么才是成功的教育?似乎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强调“,个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成功的教育。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与众不同的。所谓成功,就是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致以后的效果。而男孩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于智博这里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

林格所指的于智博(《“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主人公),是一个曾经留过级、考过倒数、有过自卑的男孩。但中学留学美国后,从最底层做起,上最末流的高中和大学,渐渐找回自信。19岁开始腾飞,考入名牌大学,22岁进入全球计算机排名第一的DELL公司,后考进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商学院,毕业时虽正值金融危机裁员潮,却收到多家全球著名企业的邀约,最终选择花旗银行„„

但现在的他已经是全球500强花旗银行中的一名员工,并作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的十名种子选手之一,被安排到巴西圣保罗分部,为中国企业来巴投资提供生产、投资和销售的金融咨询服务。

事实证明,“输在起跑线上”并不能决定智博未来的发展前景就一片黯淡。

自主发展的成长环境

由父母精心把守的教育管控手段,似乎要让位于激发孩子自身潜力,让孩子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家长要担负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永远都有无穷后劲的、有智慧的人,而不是高分低能的机器。

我们不妨通过智博的成长经历来找寻个性化教育的“蛛丝马迹”。

当其他家长对孩子秉持严厉教育,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时都会遭受惩罚时,于智博的家人一直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教育理念:分数不是全部,能够开阔视野,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更重要。到了中学,繁重的课业、排名靠后的结果几乎将他的自信心击得粉碎。而家人的接纳和包容,让他快乐地度过了在成都的小学和中学生涯。

一次旅美夏令营活动,让智博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夏令营即将结束时,老师要求每个学员给每天为他们打扫教学楼的清洁工写一封感谢信。相比国内的“不好好学习,就去当清洁工”的对劳动轻蔑的态度,美国老师的行为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尊重。这种细微之处的生命教育,让他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这之后,他下定决心,今后要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人才。机会很快到来了,1998年,美国那尤沙留学机构到成都招考留学生。摆脱枯燥的学习和令人郁闷的考试排名,并走出去闯世界,是智博一直以来的心愿。

对于智博的想法,家人没有全力管控,而是放手,让智博全力一搏,支持他去遥远的美国,自主创造自己的人生。

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家长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孩子主动发展和适应的能力。

融入当地社会

1998年,智博踏上了美国的国土,成为俄勒冈州中部密歇尔高中的一名留学生。在高度发达的美国,陌生文化没有让智博不知所措,而是主动适应这个环境,让自己努力地融入当地社会,交朋友,干农活,当牛仔„„

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主动融入到这个与东方文化差异很大的环境,让自己成为同学们的朋友,他将永远是一个游离在环境之外的外国人。为了与他人成为朋友,尽快融入新环境,智博刻意克服各种差异,例如他经常观察美国同学们,他们吃什么智博吃什么,他们玩什么智博也加入,他们穿什么他也跟上,他们看电视节目他也凑凑热闹。很快,他就得到了多数同学的接纳,并成为他们中间受欢迎的一份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美国文化,多积累实践经验,智博利用高中毕业后的假期,去寄住家庭的农场庄园里干了三个月的农活。在那里,他学会了割草、维修铁栅栏和骑马放牛,当了一回名符其实的西部牛仔。

每天清晨,天刚朦朦亮,智博就会到联合收割机前,进行每天必行的检查和必要的保养。然后,驾驶着它,戴着厚厚的口罩,顶着漫天的尘土,驶向一望无际的草海。在维修农庄铁栅栏时,他们要沿着铁栅栏步行,有时要在毫无遮拦的大草地上步行几英里,才能找到断裂点。之后的一个月,一大早,智博要骑马将分布在农场各个角落的牛儿们赶到一个集中地点。农场很大,往往要骑上

四、五个小时才可以找到所有的牛。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住在山里的一个小木棚里。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视、音响等一切现代生活的必须物品,生活接近原生态,每天都重复着相同的程序:起床,干活,吃饭,睡觉。

经历了鲁滨逊式的生活后,智博更加珍惜他所拥有的,逐渐学会了感恩。当他开始感恩时,抱怨和烦恼离他更远了。那年的智博17岁。

走出自己的路

Best Fit――最佳匹配。

在求学、就业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面临着很多的选择,如何选择才能通往成功之路?智博也经历了这一过程。

不与别人攀比财富,选择并创造出最有利于自己学习成长的环境,是他坚持的信条,我们也能通过他的三次抉择,看到随着他的能力不断提升,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智博一直在寻找并走着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第一个抉择:到哪里读大学?

1999年高中毕业后,由于不了解美国大学,家里又不富裕,智博选择了全美唯一一所不收州外学生费用的公立大学──东俄勒冈大学,报读商业管理系。原因是他与人沟通能力强,知识面广,有领导能力,很符合这一专业培养的人才潜质。

而且,美国大学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在全美大学里十分相似,学校间很多课程相互认可并能够转换学分。而后两年的专业课程,就会更加体现大学之间的学术差异。他决定先在东俄勒冈大学修完两年的基础课程,两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发展报考其他学校。

事实证明,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的“东俄”非常适合他,不仅让他有机会接触多元文化,也提升了自信心。

两年后,他报考了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密州大虽然不能与哈佛、斯坦福等顶级院校相比,但学费比其他同级大学便宜,而且其商学院拥有全美排名第一的供应链管理系,其毕业生大多是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

这是他的第二次抉择。

2006年,当他已成为Dell最年轻的全球供应经理的时候,他又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大决定――报考哈佛。哈佛商学院的理念是“Educate leaders wh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培养将给世界带来进步的未来领袖)”。正是这种要造福人类的大气和崇高的理想,深深吸引了智博。2007年,他的梦想成真,成为哈佛商学院的一员。而现在,他已从哈佛毕业,成为花旗银行的一员。

进名企、读哈佛只是智博理想的一小部分,他早已为今后的人生制定了详细的战略图:就读哈佛MBA→进入跨国咨询公司→加入大公司高层→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投身于提高中国人素质的事业。

素质教育的启示

当前的应试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很多家长往往考虑更多的是孩子能否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能否多会几样音乐、体育技能。对孩子是否具有人格魅力、未来能否适应社会的能力却视而不见。能够进入顶级高等学府,成为高考状元,这样的培养就算是成功吗?

智博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与别人赛跑,而是要激发自我发现能力,找寻自我发展的空间,找到自己的Best Fit(最佳点),才能通往人生的成功之路!

第6篇:最新成功父母教子的心得体会2014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而在育儿教子的过程中,孩子的成长也会不断带给你新的体会。父母影响着子女,子女也同样影响着父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互动过程,在9年的育儿过程中,我有几点粗略的体会。

一、首先教孩子学会爱、学会做人。

日本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说明做事得先做人,人格的魅力要胜过任何地位和金钱,所以首先注重的是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做人要大气,不要太计较利益,对人要有爱心,善于宽待别人,做个情商丰富的人;取得成绩不要骄傲,碰到困难不要气馁,树立与人为善,以诚取胜,乐观向上的人格。

二、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习惯。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因为如果学习习惯好了,学起来就比较轻松,并且学习效果好,所以我要求孩子做完作业再玩,做作业的时候认真做,玩的时候也要痛快地玩;有个好的生活习惯将会终生受益,自己感觉好,别人也喜欢。因而我从小锻炼孩子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注意培养其待人接物、卫生等习惯。心得体会范文节选!!!

三、提供锻炼的机会,增强自信心。

不要总以为孩子小,太多事情做不好,或不放心他做。当遇到困难时,可以提示孩子动动脑筋,也可以鼓励他实践,通过锻炼使孩子获得自信,增强战胜困难的意志力。有时候要设置一些小小障碍,放手让孩子去解决,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有很大的帮助。永远记得儿子第一次过马路的事情,那是上学期的事情,虽然我儿子已经8岁多了。

永远忘不了他过马路时那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神态,也忘不了从6楼的阳台看见汽车驶到他旁边时心快蹦出来的心情,更忘不了儿子回到家那一刻自豪地说:妈妈,我回来了,我自己会过马路了!眼睛写满了自信,当然也忘不了我当时激动地紧紧抱着他说:儿子,你真棒!你真的长大了,谢谢你。因为那一次,是儿子教会我学会放手,才能飞得更高。

四、言传身教,把握时机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很多的言行是仿效父母的,因此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有进步应肯定,遇到挫折要疏导,帮他分析道理,找出问题所在,以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坚强意志和性格。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看时间和场合,把握好时机,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今年,我儿子上三年级了,和其他人一样,英语科成了最头痛的学科。第一次上课回来,老师要求背诵课文,由于没读好单词,又跟不上录音机读的速度,有点找不着北,急得只想哭,时间很晚了,该睡觉了,有点想放弃了。我及时鼓励孩子说:儿子,不用怕,有妈妈在,我和你一起读。于是我跟他一起读单词,教他读课文,跟他讲课文的内容,还与英语老师经常沟通。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终于入了门,不怕英语了。这次成功不但使孩子不再对学英语怵头,而且培养了孩子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五、放飞心情,留点玩的空间

孩子是童真的,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锻炼,玩也能玩出智慧,玩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素质,留给孩子一定玩的时间。我会在节假日带孩子到郊外旅游,或远途,或附近的公园,或爬山,或做运动,让他放飞心情,增加知识面,减轻压力,创新思维。愉快的心情,将带给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更多的收益。 成长是一种殷切的期望,成长是一种美好的心情。

第7篇:

上一篇:小学英雄中队事迹材料下一篇:乡镇大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