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详解

2022-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归去来兮辞详解

归去来兮辞

作者: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原文及注释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注释:(1)幼稚:指孩童。 (2)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瓮之类。 (3)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 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 (4)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 (5)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 (6)脱然:轻快的样子。 (7)有怀:有所思念(指有了做官的念头)。 (8)靡途:没有门路。 (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情。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12)以:因为。 (13)风波:指军阀混战。 (14)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 (15)眷然:依恋的样子。 (16)归欤之情:回去的心情。 (17)质性:本性。 (18)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19)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 (20)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22)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 (23)敛裳:收拾行装。 (24)寻:不久。 (25)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 (26)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 (27)骏奔:急着前去奔丧。 (28)仲秋:农历八月。 (29)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 归去来兮(1)!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何,为什么。〕?既自以心为形役〔以心为形役:让心灵被形体所驱使。意思是说,为了免于饥寒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形,形体,指身体。〕,奚惆怅(2)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止,挽救。来者:指未来的事情。追:来得及弥补。〕。实(3)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遥遥:漂荡。飏(yáng):飘扬。形容船驶行轻快。〕,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4)以(5)前路,恨晨光之熹微(6)。 乃瞻衡宇〔瞻:望见。衡宇:犹衡门。衡,通‚横‛。横木为门,形容房屋简陋。〕,载欣载奔〔载(zài):语助词,有‚且‛、‚又‛的意思。〕。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三径:汉代蒋诩隐居后,在屋前竹下开了三条小路,只与隐士求仲、羊仲二人交往。〕,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7)壶觞以(8)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miǎn):斜视。柯:树枝。〕。倚南窗以寄傲〔寄傲:寄托傲世的情绪。〕,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深知。容膝:形容居室狭小,仅能容膝。〕。园日涉(9)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策:拄著。扶老:手杖。流:周游。〕,时矫首而遐观〔矫首:抬头。遐(xiá)观:远望。〕。云无心以出岫〔岫(xiù):山洞。〕,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景(yǐng):日光。翳(yì)翳:阴暗的样子。〕,抚孤松而盘桓(10)。 归去来兮!请息交(11)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言:语助词。焉求:何求。〕?悦亲戚之情话(1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13)于西畴〔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或棹(14)孤舟。既窈窕以寻壑〔窈窕(yǎo tiǎo):水路深远曲折。〕,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善:喜好,羡慕。〕,感吾生之行休〔行休:将要结束。指死亡。〕。 已矣乎〔已矣乎:犹言算了吧。〕!寓形宇内复几时〔寓形宇内:寄身于天地之间。〕,曷不委心任去留〔曷(hé)不:何不。委心:随自己的心意。去留:指生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遑(huáng)遑:心神不定的样子。何之:到哪里去。〕?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之乡。指仙境。〕。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插在地上。耘(yún):田地里除草。耔(zǐ):在苗根培土。〕。登东皋以舒啸〔皋(gāo):水边高地。舒啸:放声长啸。‚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临清流而赋。聊(15)乘化以归尽〔乘化:随顺著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归向死亡〕,乐夫天命复奚疑!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陶渊明集》 补充注释 (1)来兮:助词无义。 (2)惆怅:失意的样子。 (3)实:确实。 (4)征夫:行人而非征兵之人。 (5)以:拿(以前路问征夫)后文中:‚农人告余以春及‛也是这样的。 (6)熹微:微亮,天未大亮。 (7)引:拿来。 (8)以:为了。 (9)涉:走。 (10)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11)息交:断绝交游。 (12)情话:知心话。 (13)有事:指耕种之事。 (14)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 (15)聊:姑且 作品译文 序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回家为是而做官为非。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兴味无穷,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穴里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 回来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跟乡里故人谈心何等快乐,弹琴读书来将愁颜破;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孤舟,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各得其时,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除草助苗长;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应造化了结一生,以天命为乐,还有什么犹豫彷徨? 文体介绍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文章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词。 背景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教学教案 关于辞的体裁特点 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称楚辞。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体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六字句为主,间有长短句,好用语气词‚兮‛(不包括在六字之内),虚词置于句腰(第

四、五字)上,也可以不计在字数之内,每句三拍,例如屈原《离骚》中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到了西汉,在辞的影响下又产生了赋这种新文体。汉人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但二者仍有显著的区别: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常用关联词语,长短句明显增多,内容则以咏物说理为主,写法上讲究铺排,即所谓‚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主‛,这就表明赋已是有韵的散文了;而辞仍然是诗,重在抒情,形式上尽管后来也有若干变化,但四句一节、每句三拍的格局还是保持了下来。 了解辞的体裁特点,对我们诵读这篇课文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四句一节的形式没有变,全篇共15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这样读下来,全篇层次自然清晰。其次,仍以六字句为主(约占全文60句中的四分之三),都按三拍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亦有悦耳动心之效。 应注意的是:①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仍可作六字句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寓形宇内(复)几时‛等。②‚归去来兮‛(出现两次)‚已矣乎‛当作一句读,适当地延长读末字的时间。③‚乃瞻衡宇‛以下八句皆四字句,‚富贵‛两句为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辞是有韵的,也跟诵读有关,这一点要放在后面讲。 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自慰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

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自慰。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留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解题指导

一、本题意在使学生理清本文抒情的线索,即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把握这条线索,才能了解文章的主旨。此外,本文还有叙事线索,即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问答中也应涉及,有利于记诵。 参考答案: 1.鄙弃官场,追求自主的生活。 2.见‚课文说明‛中‚主旨和结构‛第四段。 3.‚乐天安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终结。

二、本题意在使学生了解文言实词的多种义项。

三、设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要搞统一答案。下面引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教学建议 学习这篇课文,当以诵读为主,教师的示范朗读尤其重要,在有准备的条件下,一次成功的范读就可以使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大意。 要使学生读得充分,达到当堂成诵,就必须贯彻以下方针:①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文题注为准,不必列为专题,该补充的可以穿插在诵读练习进程中,以三言两语带过。②句意易明的不要讲,难一点的也要讲得简要,更不要搞逐句翻译,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诗句的意蕴。③要像读诗一样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这位隐逸诗人的形象。 文章理解 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有他的诗为证: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读悟第2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 (1)归去来兮!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5)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明确:(1)归去:字面意思是返故里回家乡;从感情看又有对官场的排拒感,‚世与我而相违‛说的就是同世俗对立;从述志的角度认识‚归去‛,陶渊明是在确立自己的精神归属,同官场的格格不入终于使他彻底明白自己是属于自然的。(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更让他激动而神往,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3)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4)出则无心归则有意,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无心‛不是开脱而是反省和自责。‚倦飞‛当然不是生理而是心理,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要用多大力气才能抵御官场的玷污啊,他安能不倦!(5)前一句表白动摇了陶渊明为谋生而做官的说法,后一句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现实中遭到了重击。陶渊明深感出仕一无所获,而生命却已耗损,尽管田园生活可以给他安慰,但是面对残生,他不可能不忧伤。 -----------------------

1、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 胡不归(胡,通‚何‛,为什么) 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2、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3、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 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 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委:曷不委心任去留 顺从,随从 王年少,委国事大臣(委托) 教化从来有源委(末尾) 委命下吏(把……交给)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 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4、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 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5、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富贵非吾愿 2 宾语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3 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 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 (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5介词结构后置 (1)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告余‛) (2)将有事于西畴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第2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

1 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

1、

2、

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 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

一、二。

第二课时

一、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读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4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5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作业

滕王阁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点和成语。

2、感悟本文的景物描写语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二、教学重点:感悟本文的景物描写语句,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改写法。

五、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四大名楼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陆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它们是哪四大名楼呢?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鸛鹊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作者介绍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26岁时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写作背景介绍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

7 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三、文体知识

1.介绍“序”。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诵读指导】

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①四字句的读法: “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如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一四式”,如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二二二式”,如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 “二四式”,如谁悲/失路之人;气凌/彭泽之樽;“一二三式”,如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二一四式”,如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三二式”,如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二二三式”,如都督/阎公/之雅望。

四、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云销雨霁(“销”通“消”,消失)

2、古今异义: 千里逢迎:古,迎接;今,迎合。 阮籍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今,肆无忌惮。 君子见机:古,看见细微的征兆;今,看机会看形势。

3、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腾蛟起凤: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 屈贾谊于长沙:屈,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窜梁鸿于海曲:窜,使动用法,使……出走。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作状,像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名作动,看,望。

4、特殊句式:

物(有)华天(有)宝:省略句。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聚集):省略句。 渔舟唱(于)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于)寒,声断衡阳之浦:省略句。

8 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 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介宾结构后置句。

5、成语:

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

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人杰地灵: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区。

老当益壮: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穷且益坚: (穷:穷困;益:更加。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桑榆暮景:落日的余辉照在桑榆树梢上,比喻老年的时光。 胜友如云: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高朋满座:高: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命运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天高地迥:天空深邃遥远,大地平坦辽阔。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采。

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达人知命: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涸辙之鲋:涸:干;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鲋:鲫鱼。水干了的车沟里的小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五、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3-4):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5):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一部分】

1、表现洪州地理风貌的语句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2、表现洪州物产珍异、人才杰出的语句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参加宴会的人物有哪些: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4、写自己与会的荣幸的句子是: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第二部分】

1、 填空:

第二段中,交代时间的句子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描绘秋景的句子是:潦水尽

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赴阁途中的句子是: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写楼阁四周山水的句子是: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登阁远眺所见的句子是: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选一个你觉得描写景物最绝妙的句子,赏析其妙处。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其次,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描写的景物也显出层次:先写近水,后写远山。另外,一个“寒”字体现出潭的特征,给人清爽的感觉。

(2)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层叠的台阁耸立在翠绿的山上,向上直冲云霄;凌空的檐阁闪动着艳丽的色彩,向下俯视不见地面。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借视角的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另外,“翠” 突出山的翠绿;“飞”字描绘出檐阁高耸如鸟之欲飞,“丹” 字形容檐阁色彩的艳丽。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同时,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不仅明丽,而且鲜活,有一种浑然天成之美,不愧为“千古绝唱”。

(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暮色里归舟传来声声渔歌,歌声响彻鄱阳湖畔;寒风中大雁发出阵阵惊鸣,叫声消失在衡阳水滨。

10 这四句,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蠡之滨”、“衡阳之浦”的渔歌和雁声,让读者对景物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开拓视野,展开联想,构想出目力难及之景,表现出虚实相映之美。

(5)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突出人烟之阜盛。

3、这篇骈文,摹写景物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段段华彩,一气呵成,使人犹如身临其境,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那么,滕王阁的景物美在王勃笔下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1)注重景物的色彩变化之美。例如:寒潭清,暮山紫,飞阁翔丹,层台耸翠,青雀黄龙之轴,彩彻区明。(2)注重景物的虚实相映之美。例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3)注重景物的上下浑成之美。例句:上出重霄,下临无地。闾阎扑地,舸舰迷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4)注重景物的远近层次之美。作者笔下,诸般景物纷至沓来,依次展现,既各尽其美,又有层次的变化。“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山峦、平原的广阔和川流、湖泽的迂回,是中景;“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长天一色。”则是水天浩淼的远景。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组成一幅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第

三、四部分】

1、第

三、四部分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那么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慨?他的身世怎样?他是怎样抒发这些感慨、述说自己身世的?

明确:①“遥襟俯畅,逸兴遄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对酒当歌之逸兴。②“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对与会者的赞美之情。③“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人生苦短、个人渺小之叹息 。④“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报国无门,济世无路。⑤“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去国怀乡之忧愁。⑥“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怀才不遇之悲愤。⑦“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时运不好,年华飞逝。⑧“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识时务、知命数。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自强不息之志向。⑩“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虽有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但却请缨无路,无所作为。⑾“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路过滕王阁的原因及与会的喜悦。⑿“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愿在宴会上写诗作赋。⒀“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感叹盛宴难再。⒁“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再赞盛会,表作序旨意。

11 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典故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抒怀(写人喻己),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在写作手法上,景与情的统一;神与形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统一;环境与气氛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山水与人文的统一;欢快与凝重的统一;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是本文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魅力所在。

第3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2、朗读课文。3、学习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 导入新课

(1)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生:陶渊明 (2)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讨论并回答师:(引导并总结)

①渊明号“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为号,而不以牡丹或百合为号?(老师提示)他的《归园田居》中有没有写柳树的诗句? (让学生回顾):“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由此可见陶渊明很喜爱柳树。大家想想柳树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想象,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我们经常说“柳絮飘飘”,可见柳树是很飘逸、很洒脱的。诗人写柳树,其实是以柳树来托物言志。诗人以五柳自称,借此来说明自己追求那种自由、洒脱、飘逸的境界。在文坛中有很多文人都是这样的,例如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借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清高峻洁。 ②渊明又号“靖节先生”,在古代“靖”有“显”的意思,如靖志就是显志的意思,靖节就是保守节操,显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显示出他怎样的节操?(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崇尚自然。 (3)称渊明为靖节先生,难道他是浪得虚名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从文中来看看陶渊明是否为名副其实的靖节先生。

二、课文解析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题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楚辞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到了汉代时常把辞和赋并称。它们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赋偏重说理咏物,辞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韵,并多用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对偶句。 ②兮是语气词。 ③归去来:文学界有两种看法:A、“归去来”是“归去”和“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B、“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 ④归去来----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种召唤。

三、相关知识简介:

1.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着名的《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2.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字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朗读

1、先请学生轮流朗读,每人朗读一个自然段。

2、放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

例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顿读,例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

②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音

惆怅--chóu chàng 飏—yáng 眄—mǎin 岫—xiù 翳—yì 皋---gāo 棹—zhào

③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畴”“舟”“丘”“流” “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之”“期”“耔”“诗”“疑”。

3、学生集体齐读。

五、学习序

1、学生默读一遍,利用注释帮助阅读,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 (2)重点虚词:“求之靡有、四方之事”中的“之” (3)古今异义

风波,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

人事,治人之事。今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 调配、奖惩等工作。

寻,不久,今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幼稚,古义:小孩。 今义:年纪小或缺乏经验。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4)特殊句式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状语后置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被动句

2、找出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原因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小结: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六、学习第一段

1、学生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 特殊句式

既自以心为形役

被动句,句中“为”表被动

(2)古今异义

问征夫以前路

征夫: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恨晨光之熹微

恨: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3、内容分析

(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4、小结:“辞”的开端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悲哀,所幸虽已“迷途”,但“迷途其未远”,回头还不迟。寥寥数句,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在这种感情的抒发中,“归去来兮”的原因也就蕴涵其中了。“舟遥遥”四句,将作者摆脱“樊笼”、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和归心似箭的感觉含蓄地表达出来了。

5、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结合解析以及对文意的理解尝试背诵。

七、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习题一第1小题。 2、熟读文章第二——四段,标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学习文章第二——四段。2、分析文体特点。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二段。

2、教师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乃瞻衡宇

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

景,同“影”,日光。

(2)古今异义

策扶老以流憩

扶老:古义,拐杖;今义,扶持老人。

(3)词类活用

策扶老以流憩

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

园日涉以成趣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4)固定句式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载……载……,一边……一边……。

3、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二段。

4、内容分析:

(1)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有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有恨自己不早归来的感叹,“松菊犹存”更是比喻自己高洁品格仍在。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4)本段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5)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从“室中之乐”到“园中之乐”,创造了一个安乐闲适、自由自在的意境,也抒发了作者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小结:本段描写初回到家时的情景。

5、学生集体齐读此段。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三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既窈窕以寻壑

窈窕: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2)词类活用

或棹孤舟

棹,名词用作动词,用桨划。

(3)特殊句式

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于西畴有事“)

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4、内容分析:

(1)本段开头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意?

以“归去来兮”引出描写和感叹。此番作者重回久违的田园,更坚定了躬耕的决心,并流露出要与世俗相忘之意,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

(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①、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②、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③、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④、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

小结:此段在描写和叙述中饱含感情。虽然有低沉的感叹,也有及时行乐之意,但基调仍是乐观、旷达的。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定学生朗读第四段。 2、指定几名学生翻译第四段。 3、学生质疑,教师释疑,强调重点文言知识。

特殊句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4、内容分析

(1)开头两句的感慨有何深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是作者抒发感慨,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2)“富贵”六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则是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

(3)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作者以此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他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五、综合探究

1、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本文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充分突出了这种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2、 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六、全文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拓展练习

大家仿写句子,谈谈对陶渊明的评价。看例子: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这个“松“就是文章的例子。请大家仿写句子。

参考:你是一只前世的鸟,翱翔在异域天空。

你是一株傲霜的菊,绽放于红尘之外。

你是一只翱翔的鹰,盘旋在苍穹之中。

你是一轮明净的月,高挂在凡间之上。

你是一江清澈的水,长流于高山之巅。

总结: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你是一株隐逸的菊,开在宁静的东篱;你是一朵自由的云,飘在理想的天空;你是一只倦飞的鸟,飞回自然的山林。你是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理想主义者,守护着自己心性自由的精神家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陶渊明的劝学诗联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大诗人。一天,邻家有个读书的少男前来向他请教,毕恭毕敬的行了礼,然后虔诚的说:“陶老先生,我非常敬佩你渊博的学识,但不知你少年时期读书有无妙法?敬请传授,晚辈不胜感激。 陶渊明听少讲完,不禁仰面哈哈大笑,随即说道:“天下哪有什么学习妙法?只有笨法,全凭下功夫,勤学则进,辍学则退。”陶渊明见少年并不十分懂它的意思,便拉着他的手来到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一颗稻苗说:“你蹲在这里,仔细认真看一看,告诉我他现在是不是在长高?”那少年依陶渊明所说,目不转睛看了很久,把眼睛都看酸了,仍不见稻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原先矮小的稻秧,是如何变得这么高的呢?”陶渊明见少年低头不语,便进一步引导说:“它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同样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的积累的,有时连自己也不易觉擦到,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陶渊明又指着西边的一块大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时磨成这样的。”少年随口答道。“那它究竟是那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这样的,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学习也是这个道理,要是不坚持读书,每天都有所亏欠啊!”少年恍然大悟,连忙再向陶渊明行了大礼,说:“多谢先生指教,学生再也不敢求学什么妙法了!请先生为我留几句话,我当时放在心上。” 陶渊明欣然同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归去来[助词,无义]兮,田园将芜[荒芜],胡不归?既自以心[意愿]为形[指身体]役[奴.....役],奚惆怅[失意的样子]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谏正,劝止],知来者之可追[挽救,补救]。....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漂遥放流的样子]以[而]轻飏(yáng)[舟慢行的样子],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行......人]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微明,天未大亮]。乃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载欣载[语助词,.......且;一边„„一边]奔。僮仆欢迎,稚子[幼儿]候门。三径[院中小路]就[近于]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满杯]。引壶觞以自酌,眄(miǎn)[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的意思]庭...柯[树枝]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倚南窗以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之易安。园日涉[涉足,到走]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柱着]扶老[手杖]以流憩(qì)[游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时矫[举]首而遐(xi......á)[远]观。云无心[无意地]以出岫(xiù)[山穴,此处泛指山峰],鸟倦飞而知还。景(yíng)[同“影”....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

....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不相合],复驾言[指出游。言,助词]兮焉求[何.....所求,求什么]!悦亲戚之情话[知心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指耕种....之事]于西畴(chóu)[田地]。或命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棹(zhào)[原来是船桨,这里作“划”....讲]孤舟。既窈窕(yǎo 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huánghuáng)[不安的样子]..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天帝所居,也就是所谓仙境]不可期[至,及]。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zǐ)。登东皋(gāo)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译文: 序: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关使,蒙江洲刺史对我的厚爱,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着赶快去奔丧,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就着这件事陈述自己的心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正文: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

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既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寄身天地之间还会有多久,为什么不听任自己的心愿以决定去留?为什么栖栖惶惶地,还想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的愿望,仙境又不可预期。趁着这大好的时机独自走了吧,或者就像古代的隐士那样把手杖插在地上躬耕耘籽。登上东边的高地放声长啸,靠近清澈的溪流尽情赋诗。姑且顺着生命的变化走到尽头,高高兴兴地接受天命还有什么怀疑

第4篇:归去来兮辞

5 归去来兮辞(并序)

学习目标导航

1.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弄懂并积累“来、之、而、以、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将芜(wú) 轻飏(yánɡ) 景翳翳(yì) 桨棹(zhào) ....西畴(chóu) 耘耔(zǐ) 求之靡途(mí) 心惮(dàn) ....一稔(rěn) 敛裳(liǎn) ..2.实词

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委、怀、聊、乘化(释义见课文注释) 3.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4.字形

惆怅 轻飏 遐观 白玉微瑕 空暇 假期 流憩 景翳翳 壶觞 桨棹 哀悼 掉头 遑遑 慌不择路 荒诞不经 装潢 人心惶惶 蝗虫 5.名句

1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1.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2.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3.本文的情感思路:(1)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2)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3)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二、课文详解

整合感悟

解题:《归去来兮辞》包括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序”中主要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 的经过;正文主要写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和农村生活的乐趣,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评点赏析

序言:主要介绍了自己做官的原因和离职的理由。因生活所迫而做官,又因违背自己的本性难堪而在八十余日后,弃官而去。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反问句,表明其志已决,不容迟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

6 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将按照自我的意志去生活。过去是“迷途”,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象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作者谢绝以前的交游,专心从事农业生产。春天到了,既可以去田间劳作,也可以游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的感伤。结尾句虽有点沉郁,但总体是乐观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自由自在过好余下的日子呢?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这该是多么快乐的日子啊。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这也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

小结: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三、文言知识梳理 1.词类活用

2.重点虚词 (1)之

7 (2)以

(3)而

代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通“尔”,你的。)

3.多义实词

(拉开.)将军夜引弓引壶觞以自酌(端起.) 引(引来,疏导.)引以为流觞曲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引用.乐府诗体的一种,序也称引,恭短引.)

4.文言句式

四、技巧鉴赏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感情充沛而强烈。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富于情趣,情真意厚,沁人心脾。

2.语言朴素,清新典雅,鲜明流畅,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具有音乐美,可称是一首散文诗,或是一篇押韵的抒情散文。作者遣词造句字斟句酌,锤炼推敲,精心选择一些自《诗经》以来诗人惯用的双声词如“惆怅”“崎岖”,叠韵词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欣欣”等,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辞赋兼有诗的艺术魅力。 3.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作者用散文体的序说明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作者当时的情况,而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辞赋的段落安排也十分巧妙。第一段用直接抒情的手法,照应序文,形象地表达他对“今是昨非”的深刻认识。第

二、三段为本文中心,借物抒情。山川花木,处处皆春;饮酒赋诗,其乐无穷。末尾一段带有总结性质,准备乐天安命了此一生,抒发的是一

9 种知足保和的消极情绪。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归去来兮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五、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明确:古代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然的价值取向,陶渊明也希望能实现抱负,造福百姓,但在封建专制独裁统治下,他们只能在无条件服从与维护自身尊严、保持独立人格的矛盾中苦苦挣扎。除了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不过渊明比较明显,且付诸实际行动罢了。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苦难的加剧,即“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体味到他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

对本文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陶渊明的思想确实消极了些,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作者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这种思想感情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矫揉造作的高谈阔论更有意义。

第5篇:《归去来兮辞》 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疏通文句,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重要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在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三)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他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二、相关常识:

1、介绍文体: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特点:

(

1、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 (

2、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

(

3、以六字句为主,每句三拍,多用语气词“兮” 。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4、押韵.

2、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西南)人。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作品:《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生平经历:

(一)、29岁之前:家居读书。

(二)、29岁到41岁:时隐时仕。——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三)、41岁到63岁:归隐田园。 陶渊明出任要事:

29岁:任江州祭酒,不久辞归。 36岁:任桓玄(军阀)幕僚。 37岁:因母丧还家。居丧3年。

1 40岁:出任刘裕参军。

41岁:出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解印辞归,作《归去来兮辞》,终生不再出仕。

3、写作背景:

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不为五斗米折腰——《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有骨气、清高。)

三、朗读感知:

先听录音,后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节奏、感情。

四、具体赏析:

(一)、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问题一: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问题二: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问题三: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二)、读悟第2段——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

明确: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之二。

(三)、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四)、读悟第4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4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明确:“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此种情感也有诗为证: 既然知道人生苦短,作者是否还快然自足于隐士生活?依据何在? 明确:“怀良辰以孤往,植杖而耘耔”“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正反两方面,想象地表明自己怡然于隐居生活的情怀。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有陶潜的诗为证: 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五、问题探究:

1、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

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结合全文看,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另外三点才是根本原因。

2、全文主旨: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3、松菊的象征——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象征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表示某种抽象的情思和理念。

当外物的品格与诗人的情志相一致时,诗人往往借物言志,托物抒情。

诗人将松树的傲岸不群、挺拔向上,菊花的素雅淡泊,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自然联系起来,使松菊成为自己坚贞、不同流合污的逸士之操的象征。

4、讨论:

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5、探究阅读

真正的中国文人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屈原因美政不得施行而沉尸汨罗;李白一生率性追求终以捞月赴死;王国维为一生钟情的文化而飘然跳湖;„„他们是伟大的,因为他们都能固守自我的神圣领地。

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潜

3 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由的价值取向。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是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潜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惆怅的遁逝。

本文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我们应有完整的认识。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那个时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

6、课外拓展——于丹品读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一个不阿谀奉承、不谄媚求荣、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鲜活的生命,是一颗不慕荣利、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求本真与自我的率真的灵魂。他给我们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被众说纷纭所困扰;永远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被世俗世相所牵引;忠于自己、把握自我,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灵魂,以务本求实的品质,冲破世俗的勇气,追求自己真正倾心的事物。

陶渊明的价值不在于诗中购置了一个虚拟的田园,更重要的是他让每一个人心里都能开出来了一片乐土,就是他日子过得很乐呵。他经常说,我归园田居,他本来也做过小官,当了八十三天彭泽令,后来觉得说不行,有一件小事让他觉得不快乐,他在那干着干着,有一天说上面来检查工作了,说督邮要到此,告诉他说你穿正装出场,叫做“应束带见之”,你必须要把腰带端上,穿正装去见一见,无非象今天穿上正装,扎上领带去见见领导,就这件事,陶渊明不干了。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所以就解佩印而去,自己把佩印一扔,我回家了。回家的时候,他自己写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过去的这种日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这话说的好,什么叫以心为形役,就是让我这个身体成了我心灵的主人,他去奴役我的心灵,也就是说我让心灵受了好多委屈,去低三下四啊,去阿谀奉承啊,为的无非是我吃点好的,穿点好的,就让我的身体享一享福,但我让心灵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啊。所以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知道我过去的这事做错了,但是未来还长,所以我就归去了,所以我就回到自己的田园了。

六、布置作业:

背诵

一、二段并完成书法练习

【课后反思】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陶渊明因厌倦官场而归隐田园的真实写照,《归去来兮辞》一文正是这种归隐的详细解读。无论是归家途中,还是在家,或是出游到处都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归田的那份喜悦。但文章结尾处,似乎看到古人感怀的共同之处,王羲之、苏轼他们有游玩之乐,但兴奋之余却又感慨颇多,伤感生命之短暂。《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名人名家的作品,分属于不同年级之中,但却是最适合放在一起去讲授,放在一起去感受古人的伤感、感怀。去深切体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去体会“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去感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因此,在讲授这三篇文章中的任何一篇文章时,都不能不提其他的两篇,也让学生去感受古人阐发生命感慨的相似之处。

第6篇:教案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但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就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吟诵他用心灵写成的绝唱——《归去来兮辞》,感受他独特的人生情怀! 二.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写作背景及文体特点

1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文体特点;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

1、

2、

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 明白音乐美。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五 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序言,思考:陶渊明出仕与辞职的原因各是什么?

出仕原因:出仕的原因:家贫、求生无术、亲故劝告、家叔引荐、彭泽离家不远 辞职的原因:眷恋家乡、质性自然、在官场受约束、违背平生志向、妹妹新亡奔丧

2、何处而归?归向何处?为何要归?

官场,田园。田园将芜,以心为形役,今是而昨非。即:看穿了官场的污浊,也认识到了仕途即迷途,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愿屈心抑志。

3、作者的归隐路线是:

决意辞归--回归途中--抵家--室内 自酌-- 涉园--外出--纵情山水--乐于天命。

4、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自责,自悔---自安自乐 --- 乐天安命 六 具体研习

1、读悟第1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读悟第2段 齐读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设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隐士情怀。

3

3、读悟第3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4、读悟第4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七.课堂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八 研读拓展、学习了本辞,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陶渊明,请用“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陶渊明。 明确:陶渊明,你是一棵孤傲的松,挺立于尘世之外;

你是一株隐逸的菊,绽放于东篱之下;

你是一朵自由的云,漂浮在天空之上

你是一只卷飞的鸟,飞回到山林之内。

4

上一篇:211及985院校介绍下一篇:建筑公司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