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学生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发表学生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对《中国造纸》2017年投稿及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分类、分析、统计,并对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奖各奖项的文章及部分获得提名的文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述评。

第一篇:发表学生论文

如何撰写发表科学论文

科学研究的目的成果是通过论文 形式发表的。

差强人意的写作通常会毁了优秀研究的发表。但不幸的是,多年来科学家所受的教育过分集中在科学技术方面以至于忽略了写作能力。简单来说,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是糟糕的作家。时至今日,他们中多数仍没有机会参加专业的科技写作课程。研究生模仿自己教授和其它学者的写作风格、方法是常态。不可否认,一些的确变成了优秀的论文作者,但大多数在模仿的同时连同缺陷一起吸收——最终很不成功。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解密书写发表科技论文的真相,帮助科研工作者有效地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1975年Robert Day出版了此书的第1版,很受欢迎,此书被很多大学、学院用于教学。第7版的更新是为了适应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主要描述了网络补充教材、参考书目管理软件的使用、画图、列表等内容,补充了论文讨论部分、研究的优势和缺陷章节,添加了准备计划方案、用英语描述科学研究、公共场所交流科学、同行审批的方法技巧等内容。

全书内容共分成8个部分41章:第1部分 预备知识,含第1-6章。第2部分 准备部分标题,作者、地址,摘要、论文主体、结果、讨论、致谢、参考文献,含第7-15章。第3部分 表格和图片,含第16-18章。第4部分 投稿人拥有的权利和允许事项,提交手稿,审稿过程和发表过程,含第19-22章。第5部分 其它形式著作的撰写,怎样写综述、意见、书或者公共发言,包含23-26章。第6部分 会议沟通,怎样准备口头报告、通告和会议报告,含第27-29章。第7部分 科技文体,英语的正确用法和误用,术语和缩略语的使用,含第30-34章。第8部分 科技交流的其他主题,学位论文、简历、计划书、推荐信等,含第35-41章。

本书作者是两名美国著名教授。其中,Robert Day是特拉华大学英语专业的名誉退休教授,现仍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而Barbara Gastel是德州农工大学兽医综合生物科学、医学人文学科、生物工艺学教授。两人对于科技论文写作发表都有长期积累的专业经验。

考虑到多数读者的母语非英语,作者特意使用较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内容。中间夹杂着有趣的卡通漫画、美式小幽默,使这本书读起来不失乐趣。如果想深究主题也没关系,作者在每个部分都标记有可查阅网站,引用的参考书目等。简而言之,这本书是帮你完成科技论文佳作的必备工具。

作者:Robert Day

第二篇:博硕士学位论文发表状态及发表权初探

〔摘 要〕针对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收藏机构合理利用必须确认“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已经发表作品”的问题,从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利用、对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等方面论述分析得出:在相关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上架后,学位论文应该处于已发表状态。鉴于学位论文作品的特殊性及我国著作权法合理使用条件的严格,建议博硕士学位论文著作权人的发表权应受到限制。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发表状态;发表权

Analysis on the Published Status and the Right of

Publication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ChinaChen Shuyun Du Weichun

(Library,Beiha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Copyright Law of China,the works are published or not is the first judgment criterion on fair use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collecting institutions.Published status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in collecting institutions was analyzed in three aspects,such as the relevant laws and law regulations about the awarding of the degree,the practical use in the relevant libraries,intelligence agencies and archives,the propaganda to them.The conclusion is arrived that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are made public while they are on the shelves in collecting institutions.An advice that the right of publication of them should be limited.

〔Keywords〕postgraduates;theses and dissertations;published status;right of publication

在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合理使用他人的作品,前提是已发表的作品。通过对竞争情一般的作品通过出版图书或期刊、会议论文以及著作权人自己或授权他人通过网络传播等而使作品处于公众可知状态,从而行使发表权。而学位论文只是收藏在法定的几家图书情报机构、学位授予单位的图书馆、档案馆以及存在于作者赠送的少数个人手中,绝大多数没有完整地出版。对已收藏在上述机构的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的作品,我国的图书、情报和法律届人士意见不一致。

多数研究人员认为学位论文没有发表,如曲博[1]认为“学位论文作者拥有发表权,学位论文在答辩、存放中也没有公开,也就是说并未发表”。李雍雅[2]、陈传夫[3]、陆志强[4]、张平[5]等多人在论述对学位论文的开发利用时,认为“学位论文一般不公开发表或出版”。党跃臣等[6]认为“发表必须体现作者的主观意愿,不能以行政手段强行发表作者的作品,作者有对发表作品的时间、地点、形式和通过方式的决定权”,并专门对其观点进行了论述。

有些专家认为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如王玉林[7]认为学位论文答辩后就应视为已发表的作品,学位申请者是通过答辩而不是出版发行的方式来行使学位论文发表权的。李红梅[8]认为研究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作为学位论文呈交给学校,表明其同意学校公开该作品,这时研究生已经行使了自己学位论文的发表权。王萍等[9]认为将学位论文提交给图书馆利用是一种行使发表权的行为,馆藏论文可推断为已发表作品。即使认为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但对发表的方式和在什么阶段发表,看法不相同,而且只是提出观点而没有相关具体论述。

若认为已在收藏单位收藏上架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而且没有取得著作权人的明确书面授权时,不论是以纸本学位论文还是以学位论文数据库(包括书目文摘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形式,都不能以合理使用为由向其读者提供检索、阅览、复印服务,否则就有侵权嫌疑,而收藏机构不提供上述利用,又与学位办要求收藏以便交流利用的初衷相违背,因此有必要讨论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的作品。

1 博硕士学位论文发表状态分析

由于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发表并无明确定义,依据《著作权法》规定“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著作权法所称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公之于众的作品”,推定发表可解释为“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将作品公之于众”。再依据《高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年10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46次会议通过的法释[2002]31号)第九条“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项规定的‘公之于众’,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但不以公众知晓为构成条件”。

因此,“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是已发表作品”判断的关键是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否已做到了‘著作权人自行或者经著作权人许可将作品向不特定的人公开”。笔者拟对此问题从理论上、事实上以及我国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3个方面来分析。

1.1 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

1.1.1 学位论文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

国内外的博士研究生以及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写作学位论文、参加学位论文答辩,是学生获取学位证书的必经过程。

198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对于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学位条例》第五条、第六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博硕士学位。因此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体现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位授予单位授予学位的凭证之一。

特别是申请博士学位,根据《学位条例》第十三条“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而且,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九条还规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多数成员如认为申请人的论文已相当于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除做出授予硕士学位的决议外,可向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提出建议,由授予博士学位的单位按本暂行办法博士学位部分中有关规定办理。”因此,在上述两种特殊情况下,获得博士学位可以不要求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学位论文是博士学位授予的惟一依据。

1.1.2 《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

《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一般应当公开举行;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或摘要应当公开发表(保密专业除外)。”同时第二十三条规定“已经通过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论文,应当交存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1份;已经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还应当交存北京图书馆和有关的专业图书馆各1份”。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简称学位办),针对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在1984年的《关于做好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搞好同行评议。应在答辩前将论文或详细摘要印送有关单位及个人,或将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认真听取意见。应将同行评议的意见综合整理,供答辩委员会参考”;对硕士、博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在1998年《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在“学位的申请与授予”部分都明确规定“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并且在第十五条也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向同等学力人员颁发学位证书和向有关单位送交学位论文,均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事实上,自1980年公布《学位条例》以来,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作用,做好学位论文的保管和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1983年3月发出(83)学位办字003号文、1984年4月20日发出(84)学位办字011号文和1986年3次发文要求呈缴。除了将已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和摘要(每人各1份)寄北京图书馆采访部外,还要将已通过的全部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和摘要(每人各1份),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分别寄国家科委科技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供各单位查阅使用。

学位论文的创作是为了部分满足获得某一学位授予单位授予某一级别某一专业学位的要求,学位论文作品的凭证性导致它天生不同于图书、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专利和报纸文章等类型文字作品。因此,根据我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及学位办的相关文件,从理论上要求学位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凭证应该公开发表。

1.2 图书情报档案机构的利用

正是根据上述《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办相关规定,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纷纷制定了本单位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规定,要求除了一本学位论文原件存放授予单位的档案馆外,呈缴单位还往往增加了学位论文授予单位的相应系资料室、研究生院等单位。近几年还要求可公开学位论文的电子版通过校园网提交给本校图书馆收档,甚至向清华同方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

学位授予单位对本校的全部博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都作为档案和资料收藏在档案馆和图书馆,多数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通过图书馆提供本单位读者以及其他进馆人员查阅使用,有些授予单位档案馆依据我国档案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提供学位论文利用,如东南大学档案馆[10]和浙江师范大学档案馆[11]等提供非密学位论文的利用。

学位授予单位的博硕士学位论文除了在本校利用外,理论上,国家图书馆有专门的学位论文文献库可查阅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博士论文,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可查阅自1984年后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自然科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可查阅自1984年后全部学位授予单位呈缴的没有密级的社会科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

因此,学位论文在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档案馆以及规定的收藏全国性博硕士学位论文单位内的查阅使用造成事实上的发表。

1.3 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

学位论文收藏单位除提供学位论文查阅使用外,为便于利用提高博硕士学位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我国学位论文的整理、报道与开发利用。全国范围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曾向社会发行编制的文摘,如北京图书馆编制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编的《中国学位论文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提要:1990》。学位授予单位也编制文摘,如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编《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文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编《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文萃》,包括1985-1999年授予的博士学位论文摘。

除收藏单位外,学位办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等学位授予管理机构也曾编制文摘,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科技管理中心编制《中国博士科研成果通报》,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组曾编制《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摘要:1999》。而且有些专业期刊也发表某一专业论文题录,包括论文题目、日期、学生姓名和导师姓名等信息。

除了上述几种有广泛影响的印刷型的检索工具外,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还出现的电子型的检索工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全国范围学位论文的收藏单位提供的检索数据库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对其1986年以来该所收藏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书目信息,通过光盘和网络形式发行,1997年8月免费面向社会开放,从2000年起,这些学位论文的文摘同时还可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网站上免费查询。国家图书馆也在其网站上允许任何人检索其收藏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书目库[12],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所有学位论文目录可以在网上检索[13];而且各高校图书馆也对本单位的学位论文通过网上本校学位论文数据库提供检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也在其网站上允许任何人检索其收藏的博硕士学位论文[14]。

影响较大的还有《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15],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子项目,对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更是全面深入,每年以全国重点高校为主的新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源源不断及时汇入,自2000年4月开始免费向进入“211工程”的100多所全国重点高校提供文摘书目检索并链接馆际互借服务。

因此,国家级学位授予管理机构、规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期刊通过纸本检索工具和文摘数据库等对我国的学位论文的宣传报道,进一步使学位论文公之于众。

2 结 论

综上所述,目前已在收藏机构书架上的我国学位论文已做到了公之于众,即收藏机构书架上的学位论文是已发表的作品。只是上述形式的公开不是文字作品常用的通过出版专著或发表在会议论文集、期刊上的方式,但也是发表作品的方式之一,即许可他人——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公之于众。

同时,笔者认为:博硕士学位论文是已发表作品是有阶段限制的。我国《著作权法》实行自动保护原则,具有独创性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完成后就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作者享有发表权。学位论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某些特定的个人,如给导师、亲友或向某些专家请教甚至给论文评阅人评阅以便提出改进意见,学位论文仍处于未发表状态。即使是硕士毕业生或博士毕业生公开答辩完成后,学位论文也只是部分主要思想在答辩会上公布,但整个作品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能被不特定的人看到,因此学位论文还处于未发表阶段。然而评审答辩完成后用于存档的学位论文最后定稿,如果作者和导师经过协商后没有提出保密请求而在相关的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上架后,这时学位论文就处于已发表状态,即是已发表的作品了。该观点可以得到佐证,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使用授权书[16]上也这样认为。

退一步讲,如果认为目前机构收藏的学位论文是未发表作品和且像其它作品一样赋予用于存档的学位论文发表权,那么我们严格执行我国国家最高权利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相关法律:《学位条例》和《著作权法》,就会面临如下两个困境:

2.1 收藏机构、读者对学位论文的利用是否是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对作品状态限制严格了一些,依据伯尔尼公约第9条第2款规定“本同盟成员国法律得允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复制上述作品,只要这种复制不损害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致无故侵害作者的合法利益”,对于被合理使用的作品,并未一概限于“已发表的”。

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我国的《学位条例》早在1981年1月1日起实施,《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在1981年5月由国务院批准实施,而《著作权法》1991年6月1日起施行,晚了近整整10年。在《著作权法》实施前,学位授予单位一直执行前述发表及呈缴的规定,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论文至少通过规定的3家收藏单位保管和供各单位查阅使用,得以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即使在《著作权法》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普遍的法律意识淡薄,学位论文的利用并没有取得相应的使用授权。如果认为上架后的学位论文还是未发表作品,那么收藏机构、读者对学位论文的利用就不能认为是合理使用,难道学位论文的收藏机构和利用的读者在《著作权法》公布后一直在侵权吗?

2.2 《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的规定能否实现关于博硕士学位论文呈缴的相关规定是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但其效用等级低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通过的《著作权法》。如果按《著作权法》赋予用于学位授予存档的博硕士学位论文作者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参照杨玉慧“只有9%的人选择‘非常愿意’,6%的人‘不愿意共享的’”的“学位论文共享意愿”调查结果[17],那么很有可能某些获得学位的研究生选择学位论文既不通过网络数据库也不通过出版社进行出版;甚至如果不是学位授予单位要求提交论文后方可拿到学位证书这样所谓的强制行政规定,甚至也不呈缴,来使其学位论文处于公众不可知状态。即使呈缴,如果只是在规定的机构收藏而且认为其未发表造成收藏机构难以在著作权法的框架下提供合理利用,在多数学位论文未获得使用授权特别是公共收藏机构使用授权的情况下,其他科研人员如何参考借鉴?非学位授予单位的公众和学术团体如何发现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国务院如何确认授予学位的单位保证了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那么《学位条例》关于上述规定的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就可能无法实现。

鉴于上述可能存在的困境,同时考虑到学位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条件或重要凭证有档案凭证属性,在给予学位论文获取学位凭证权利的同时,为了公平起见,笔者认为学位论文著作权人的发表权应受到限制。具体做法笔者赞同长春理工大学经法管理学院曲博[1]的提议,即学位办在下次修订《学位条例》时,加入非密级学位论文呈缴利用的规定,以特别法身份优于普通法的法理原则,这样才能既实现《学位条例》的具体规定,又能实现博硕士学位论文收藏单位在《著作权法》法框架下提供利用。

参考文献

[1]曲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著作权法律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45.

[2]李雍雅.高校学位论文传递的困境与对策[J].图书与情报,2005,(3):73-75.

[3]陈传夫,韦景竹.学位论文传递的知识产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3,(4):12-16.

[4]陆志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86.

[5]张平.中国数字图书馆及数字出版中的著作权问题[M].汕头大学长江创意产业研究中心,2005:88.

[6]党跃臣,曹树人.学位论文的发表权辨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4,(1):17-19.

[7]王玉林.馆藏学位论文数字化著作权问题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6):595-596.

[8]李红梅.研究生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3):20-22.

[9]王萍,王功杰.学位论文全文电子数据库建设的版权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6,(1):17-20.

[10]严建南,李清.关于做好高校学位论文档案保密工作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4):94-96.

[11]梁守英.高校学位论文的归档管理与开发利用[J].浙江档案,2004,(12):30-31.

[12]中国国家图书馆[EB].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xueweilunwen.htm,2008-05-20.

[13]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EB].http:∥219.141.236.148/ecolas-c/search/search.php?class=simpleall,2008-04-20.

[1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EB].http:∥www.las.ac.cn/subpage/subframedetail.jsp?SubFrameID=1005,2007-07-12.

[15]CALIS公共目录检索系统[EB].http:∥162.105.139.174,2008-02-12.

[16]LIBRARY PERMISSION FORM[EB].ww.grad.berkeley.edu/degrees/pdf/LibrPermForm.pdf,2007-11-14.

[17]杨玉慧.我国学位论文管理体系的完善及实施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5.

作者:陈淑云 杜慰纯

第三篇:《中国造纸》2017年发表文章述评

摘要:对《中国造纸》2017年投稿及发表的文章进行了分类、分析、统计,并对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奖各奖项的文章及部分获得提名的文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述评。

关键词:中国造纸;分类;优秀论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80/jissn0254508X201802014

据中国造纸协会调查资料表明,2016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企业约2800家,比2015年的约2900家减少了约100家;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10855万t,比2015年的10710 万t增加了145万t,增长了135%;消费量10419万t,比2015年的10352万t增加了67 万t,增长了065%;人均年消费量为75 kg(1383亿人),与2015年的持平。总体来讲,与2015年相比,纸及纸板生产企业数量减少,但生产量、消费量均有所提高。在2007—2016年的10年间,纸及纸板生产量年均增长443%,消费量年均增长405%。另据国家统计局快报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1—9月, 纸及纸板累计生产量955936万t,较上年同期产量增加54146万t,同比增长60%;纸浆累计生产量125412万t,较上年同期增加9429 万t,同比增长813%;制浆造纸及纸制品全行业生产情况整体稳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明显好于上年,利润大幅提升,尤其是造纸业利润增长高达7237%。2017年,造纸企业克服了原辅材料、能源、运输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做到了生产运营基本平稳,经济效益大幅增長。

《中国造纸》作为行业科研成果的展示平台,服务于造纸及相关行业,服务于广大作者和读者,始终与行业的发展、行业的兴荣息息相关,见证了造纸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力求对推动造纸工业的科技创新和进步起一定的引领作用。2017年《中国造纸》各期刊登的文章对造纸行业在生产、科研、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发生的变化进行了记载及报道,客观上实时体现了行业生产、科研、管理等的现状,现述评如下。

1文章概况

11投稿概况

2017年1月1日起,《中国造纸》采编系统正式启用,采编系统包括网刊发布系统、作者在线投稿系统、专家在线审稿系统、编辑在线采编系统、读者在线订阅系统、期刊发行系统等,可实现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处理稿件的网络化,方便编辑与审稿专家、作者及读者的沟通。截至2017年12月11日,《中国造纸》采编系统的点击率超过6914万次,注册作者687人、审稿专家284人。

2017年,《中国造纸》采编系统收到的投稿数量为238篇,组稿、约稿以及线下来稿录用刊登的文章10篇,投稿量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稿件收录率约为697%。2017年《中国造纸》投稿数量及稿源分布情况见表1和图1。由表1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总投稿为145篇,共收录118篇,收录率达814%,高等院校投稿量占总投稿量的百分比为601%;科研院所投稿18篇,占总投稿量的百分比为76%;造纸、设备、烟草等相关企业投稿共计40篇,占总投稿量的百分比为168%;其他投稿35篇,占总投稿量的百分比为147%。从投稿稿源的分布情况来看(见图1),高等院校仍然是我国制浆造纸领域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科研院所力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进行实用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制浆造纸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

12稿件刊登概况

2017年《中国造纸》共刊出各类文章170篇,其中各类基金项目文章101篇,基金项目文章占比594%。基金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技基金类项目38篇。文章按刊登的栏目进行分类如下:研究论文97篇(占全部刊出文章的571%)、技术报告29篇、专题论坛33篇、生产实践6篇、简报1篇、专栏4篇、刊登消息109条,与Tappi杂志互换刊登2017年各期目次页、与Appita杂志互换刊登各期中英文摘要(《中国造纸》刊登Appita杂志2016年共两期的中英文摘要,Appita在其网站上登出《中国造纸》2017年1~12期中英文摘要)。

2文章分类及述评

2017年《中国造纸》刊登的文章,按研究涉及的具体内容分,包括造纸原料与备料(12篇)、制浆技术及其设备(14篇)、纸及纸板生产(41篇)、湿部化学及造纸化学品(13篇)、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22篇)、纸机及其辅助设备(16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13篇)、洗涤筛选漂白(6篇)、分析检测(10篇)、专题(21篇)、废纸脱墨(2篇)。

《中国造纸》2017年度“山鹰国际杯”优秀论文评选是从获得提名的文章中评选出15篇获奖论文。从获奖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纸及纸板的生产、制浆及其设备、废水处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仍然是全行业关注的热点;作为传统行业的制浆造纸学科向新兴领域拓展的力度不断增强;提高我国制浆造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研究已经引起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21造纸原料与备料

2017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造纸原料与备料类文章有12篇。涉及的原料有非木植物纤维如麦草、巨菌草、竹子、槟榔壳等,木材纤维如杨木、木芙蓉皮等。

生物质转化为清洁燃料、化工原料等是目前的重要研究课题,生物质预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麦草是我国重要的秸秆资源,其综合利用十分重要,然而热水预水解过程中多种二次降解物的生成规律及其发酵抑制作用规律的研究尚不明确。马浩等人的“麦草热水预水解过程产物分析及木糖生成模型”,探究了麦草热水预水解过程中糖类(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和木糖)和发酵抑制物(甲酸、乙酸、5羟甲基糠醛和糠醛)的生成规律,分析了单因素实验中糖类和发酵抑制物的生成变化情况,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麦草热水预水解液中木糖生成的固液比、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进行了优化研究,建立了木糖生成量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该模型精度较高,为高效提取木糖、麦草水解液的后续应用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对生物基化学品的提取以及后续发酵生产乙醇等生物燃料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巨菌草是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究员于1983年引进我国的。这种植物由多种狼尾草属杂交而成的单子叶多年生植物,对温度和土壤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强,植株高大,不易倒伏,热利用率较高,生物量大,一年可长高5~7 m,最高产量可达300 t/hm2,为已知人工种植植物的最高产量。目前,巨菌草在生物质发电、纤维板、生产燃料乙醇等领域已有应用。沈锋等人的“巨菌草纤维特性分析及其木素结构表征”,以巨菌草为原料,对巨菌草纤维形态、化学成分组成、木素结构及其微区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非木材原料中木素的改性和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纤维素的提取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木素的降解和与纤维素分离一直是提取纤维素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吴德智等人的“响应曲面法优化过氧甲酸提取竹子纤维素的工艺研究”,以竹子为原料,研究了过氧甲酸氧化降解木素和半纤维素来提取纤维素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探究过氧甲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竹子纤维素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分析过氧甲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三者两两交互作用对响应值的影响,确定了提取竹子纤维素的最佳工艺参数,既能保持较大纤维素提取量,又能非常好地脱去木素和半纤维素,对纤维素的提取工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调控林木体内催化木素合成酶的基因活性,从根源上降低木素含量成了研究热点,但对转基因杨木木质部纵向不同发育阶段的纤维形态、特征还不清楚。苏明垒等人的“C3HRNAi转基因杨木木质部纤维形态特征研究”,采用切片制作结合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以及纤维离析的方法,原位观测了C3HRNAi转基因的杨木及其对照组杨木纤维细胞壁厚和腔径等解刨参数以及纤维长度、宽度和长宽比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杨木上、中、下三部位的纤维壁厚值分别较对照组下降了1316%、1347%和1071%,而腔径值无明显差异,纤维长度和长宽比分别较对照组上升了139%、852%、380%与948%、1624%、897%,纤维宽度分别下降了740%、664%、472%,从而明确揭示了转C3H基因杨木抑制了林木体内木素的合成与堆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了木纤维形态,比普通杨木具有更小的纤维壁厚和壁腔比、更长的纤维长度和更大的长宽比,纤维更优,为转基因工程改造林木获得更环保更优质的纤维提供了基础数据,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22制浆及其设备、废纸脱墨、浆料的洗涤筛选漂白

2017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制浆及其设备文章14篇,废纸脱墨2篇,浆料的洗涤筛选漂白6篇。

纳米纤维素是一种从植物、细菌、动物、藻类等物种中提取出来,直径为纳米级别的纤维(直径小于100 nm),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功能材料,由于纳米纤维素的高强度、大比表面积、高透明性等优良性能,各研究机构和造纸企业对纳米纤维素进行研究、制备及应用的报道越来越多,在2011年,甚至平均两天就会有1篇相关的报道出现,研究内容丰富,仅仅是制备方法和命名都会令人目不暇接。占正奉等人的综述文章“纳米微纤丝纤维素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结合纳米材料定义,简述纳米微纤丝纤维素与传统意义上的纳米纤维素的共性与区别,梳理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方法和命名,在此基础上介绍纳米微纤丝纤维素的制备及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介绍了纳米微纤丝纤维素在造纸中潜在的应用,分析了纳米微纤丝纤维素对造纸规模化生产及纸张性能的影响和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内容全面,具有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可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张思航等人的“纳米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纳米纤维素的主要制备方法,并对纳米纤维素在复合材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進行了总结,该文在网上具有很高的下载阅读次数,并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半纤维素是植物纤维细胞壁中三大组分之一,不同的植物体中组成半纤维素的单糖单元有所不同,利用半纤维素的特性,对其进行功能化应用探讨,以提高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是近些年科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化学浆生产成本的增加,一些造纸企业在纸张抄造中不断提高高得率浆的配抄比例,以降低纸张生产成本,但高得率浆存在物理强度低、细小组分含量高、白度稳定性差等弊端,影响了其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需要探寻较适宜的助剂来改善高得率浆的性能。周慧芳等人的“肉桂酰化木聚糖改善APMP浆性能的研究”,将木聚糖衍生物作为湿部添加剂来改善高得率浆APMP的性能,探讨了木聚糖衍生物对高得率浆物理强度性能、光学性能和配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提高高得率浆质量、扩大高得率浆应用范围、进而降低纸张生产成本有非常好的作用,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我国包装纸主要以OCC为原料,OCC原料决定着包装纸的生产和品质。孔凡娇等人的“改性漆酶协同谷氨酸改善二次纤维微观结构及性能的研究”,采用生物酶来提高二次纤维的细小纤维保留率、改善纸板的强度,这种对改善纤维本身性能方法的实验探索很有意义,效果比较显著,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大众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以棉或棉短绒、麻、竹子、木材等纤维原料制得的高纯度纤维素载体——溶解浆正成为新一代工业原料的重要选择。范述捷等人的“商品化学浆制备溶解浆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用商品化学浆制备溶解浆的方法,可以拓宽溶解浆原料的来源,有利于增加纸浆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其转型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导向性及社会效益,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近年来我国造纸原料中废纸浆所占比例基本维持在65%左右,唐振等人的“废油脂制备表面活性剂及在浮选脱墨中的应用”,以废油脂为原料,探索适用于废纸浮选脱墨的脂肪酰胺丙基二甲基胺和脂肪酰胺型季铵盐的表面活性剂,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市售表面活性剂脱墨效果相比,使用制备的废油脂表面活性剂,纸浆白度可分别提高5~7个百分点,且其工艺流程简单,原料成本更低,可能在后续的发展优化后具有一定的经济转化价值,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23纸及纸板的生产

2017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纸及纸板生产类文章共41篇。文章涉及造纸工艺技术、填料技术及应用、特种纸的研发及生产等,研究也是围绕着采用适宜的工艺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进行的。

随着废纸回收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废纸中的胶黏物障碍也成为造纸工业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耿胜芳等人的“胶黏物模型物在抄造系统中的稳定特性研究”,以造纸过程常用的施胶剂烷基烯酮二聚体(AKD)和涂布胶黏剂羧基丁苯胶乳(XSBRL)作为抄造白水微细胶黏物模型物,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模型物AKD和XSBRL进行表征,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法(TG)对模型物AKD和XSBRL的热性能进行分析,运用激光探测技术、流式技术以及荧光示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就抄造系统条件对于模型物粒径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实际生产中复杂的胶黏物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实验方法先进,分析论证翔实,具有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利用纤维素纤维和合成纤维混合成型的新材料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张素风等人的“不同长径比PET纤维对纸基复合材料强度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长径比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与棉浆纤维混合成形,通过水相复配,利用氢键作用和机械交织力制备纸基复合材料。借助PET纤维的刚性和优异的力学性能增强纸基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通过设计严密的对比实验,证明使用PET纤维可以有效地提高纸基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并且当PETc纤维用量为10%时,纸基复合材料的强度性能最佳。实验设计思路清晰,描述详尽具体,实验结论分析全面,实验结果对于开发高强度证券纸有重要指导意义,可解决现今证券纸在力学性能上不足的难题,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常用的造纸填料中,具有高折射率和光散射系数的TiO2广泛用于装饰原纸、字典纸和完全不透明蜡纸等高档纸的生产中,但未经处理的TiO2填料粒子通常呈负电性,在抄纸过程中,与同样带负电性的纸浆纤维结合不良,易于随抄纸白水流失,而留着在湿纸张纤维层中的TiO2易于相互团聚,也会影响加填效果。胡嘉驹等人的“负载TiO2陶瓷纤维与高得率浆混抄对纸张强度和返黄性能的影响”,探讨了负载TiO2陶瓷纤维与高得率浆混抄对纸张强度、光学性能和抑制返黄性能的影响,陶瓷纤维负载不同尺寸的TiO2(普通TiO2和纳米TiO2)对纸张性能的影响行为存在明显差异,相同无机物添加量时,负载纳米TiO2陶瓷纤维混抄纸张的抗张强度、耐破强度、撕裂度和层间结合强度等强度性能优于普通TiO2纸张,但光学性能(白度和不透明度)、抑制返黄性能均不如普通TiO2纸张,把负载TiO2的陶瓷纤维添加到高得率浆中进行混抄,可以显著提高纸张的白度、不透明度及抑制返黄性能,为TiO2和陶瓷纤维应用于造纸工业提供依据,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随着海上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海上泄油事件也时有发生,不仅污染了环境,且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吸油材料分为有机、无机和天然几类,无机和有机材料虽或有成本低、制备简单或油水选择性好等优点,但存在不可自然降解,后续处理带来二次污染的另一些难题。刘嘉佩等人的“纤维型吸油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的研究”,选取来源广且廉价的未漂白针叶木浆纤维、二次纤维(废纸)、动物纤维(废旧毛衣)作为原材料,利用吸藏型吸油机理,采用机械处理和化学改性结合的工艺制备纤维型吸油材料,制备的纤维型吸油材料外表与干燥纸浆类似,轻质可压缩、吸油倍率高、可重复使用、可降解、高效经济、适用范围广,是一项实用的创新技术,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李会丽等人的“锌銀电池隔膜纸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探讨了棉浆、丝光浆应用于锌银电池隔膜纸中的优缺点,通过实验的方式研究了含有不同化学纤维手抄片的特点,并对纤维配比、干燥方式等对锌银电池隔膜纸性能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错的实验效果,实验设计思路清晰,图表完整,结果可靠,具有良好的应用前瞻性,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王欣等人的“机械木浆纤维形变性表征及其对纤维间结合性能的影响”,针对不同木素含量的纤维原料,采用不同评价方法对其形变性能进行表征,包括纤维柔软性(F)、纤维横截面纵横比(AR)和纤维压溃指数(CI),同时围绕纤维形变性对纤维间结合性能以及手抄片物理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是不多见的造纸物理基础方面的研究,尽管只是初步的探索,但很有意义,值得鼓励,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在造纸过程中,填料是仅次于纤维的第二大原材料,对纸张质量和成本有较大影响,衣然等人的“钛白粉高岭土复合填料的制备及应用”,采用机械化学法用钛白粉包覆高岭土制备造纸用复合填料,有效协调了纸张质量和成本二者之间的矛盾,论文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滕铁生等人的“棉秆生物氧化机械浆生产本色擦手纸的实践该实践”,以当地盛产的农业废弃物棉秆为原料,采用自主研发的生物氧化机械纸浆技术,以优选的微生物菌群液处理棉秆,制浆过程无碱无氯,废水在各工序自循环,水电耗用少,生产出具有吸水性好、强度高、不掉毛等良好品质的生活用纸。该技术化废为宝既减少原燃烧棉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又服务社会也给自身带来效益,此实践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张权等人的“麦草化学浆抄造轻型印刷纸的研究”,针对我国木材纤维原料相对短缺的现状,研究了用丰富的麦草资源以多孔硅酸钙加填生产轻型纸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可以满足轻型印刷纸的各项指标,具有实用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24湿部化学及化学品

2017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湿部化学及化学品方面的文章共13篇。研究内容涉及各种助剂的合成、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用以改善纸张的施胶性能、强度性能和稳定性能等,与2016年这方面的研究基本相同,但论文篇幅有所减少。

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可再生、低碳排放的淀粉、纤维素等生物质资源来替代石油及其衍生品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在涂布纸领域,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制备生物胶乳、取代石化合成胶乳用作涂料胶黏剂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杜艳芬等人的“不同方法制备的淀粉基生物胶乳的性能研究”,系统地研究了自制化学法生物胶乳和研磨法生物胶乳与商品机械挤出法生物胶乳的物理性能及其对涂料性能、涂层微观结构和涂布纸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法生物胶乳在生产过程中经过较强降解、不具有微粒形态,研磨法生物胶乳形态多样,中位径为161 nm、粒度分布宽,有较高的溶解性和润胀性,商品机械挤出法生物胶乳为明显的球形微粒状,中位径为184 nm、粒度分布比较均匀;含化学法生物胶乳的涂料低剪切黏度较低、保水性能较差,含研磨法生物胶乳的涂料黏度最高、保水性能最好,含挤出法生物胶乳涂料黏度接近对照样、保水性能明显提高,剪切速率超过100 s-1后,各涂料的黏度趋于接近;涂料中添加生物胶乳后,涂层的孔隙率均会下降;淀粉基生物胶乳可明显提高涂布纸的亮度。该选题立意新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结构层次合理,思路清晰,观点表达准确,研究结果对涂料配方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可为生产生物胶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高吸水材料要求必须具有吸液速度快、吸收量大、可降解或者是天然材料的特点,纳米纤维素具有纤维素的特性,更具有纳米材料的巨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杨氏模量、超强的吸附能力和高的反应活性,备受国内外的研究者们的青睐。温洋兵等人的“纳米纤维化纤维素接枝AMPS及其在高吸水树脂中的应用研究”,以纳米纤化纤维素(NFC)为基材,使用硝酸铈铵为引发剂将抗盐性单体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接枝到NFC表面,使得接枝后的NFC更亲水和耐盐,研究AMPSNFC在光引发的丙烯酸基高吸水树脂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AMPS的添加量越多,接枝到NFC表面的AMPS越多,所制备吸水树脂的吸收性能越好,其结果对改善高吸水树脂的性能有一定参考价值,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25废水处理、碱回收设备与环保综合利用

2017年《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环保与综合利用方面的文章共22篇,涉及的研究内容为废水处理、造纸污泥的资源化利用等,从论文的数量来看,废水处理和环保综合利用仍是当前热点研究课题。造纸工业作为传统产业,持之以恒地重视技术创新和进步,在推动行业向高效、环保、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继续努力将行业发展成技术先进、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随着我国工业废水排放要求的提高,传统的生物处理方法已很难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因此生物促生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通过向受污水体中投加无毒不含菌种的生物促生剂、生物激活剂等具有促生效果的药剂来促进污染物的降解,以实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张安龙等人的“生物促生剂对废纸话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CODCr负荷的造纸废水,并取3组不同用量的生物促生剂分别进行实验,通过对废纸造纸废水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EPS)、松散结合的胞外聚合物(LBEPS)、紧密结合的胞外聚合物(TBEPS)的研究,来证明其中某种成分可以作为指示生物促生剂用量的指示剂,以及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关联,使用硫酸法、离心和声波降解法分别提取污泥中EPS、LBEPS、TBEPS,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蛋白质、多糖、腐殖质的量,以此确定生物促生剂最佳用量;并进行生物促生剂处理废水的正交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进水CODCr负荷下,存在不同的最佳生物促生剂用量;真正影响生物促生剂用量和污泥沉降性能控制参数的是TBEPS和LBEPS中的蛋白质的量;生物促生剂的使用可提高生物处理对污染物降解效果,但传统的化学指标CODCr、氨氮、总磷、溶解氧、色度等不能及时反映使用促进剂的效果,不利于优化促进剂的使用量;该实验揭示了影响生物剂用量和污泥沉降性能的参数是TBEPS和LBEPS中的蛋白质的量,可通过测定TBEPS中的蛋白质的量来确定生物剂的最佳用量,通过测定LBEPS中的蛋白质的量来确定最佳污泥沉降性能,有利于促生剂的推广使用,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制浆造纸过程中大量的木素、半纤维素等有机物随着废水排入江河湖海或被焚烧低值化利用,大量资源被浪费并引起严重环境问题,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各种水污染防治政策密集出台,更高要求的环保标准也逐步实行,部分企业存在处理废水成本高、不达标等问题,面临关停风险,给造纸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实现造纸废水的资源化和超低排放是摆在每个造纸人面前的严峻问题。王双飞的“造纸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与应用”,总结了在我国常见造纸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超低排放技术的研究近况及工程实践情况,对厌氧产沼气技术、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等、高级氧化法、膜分离技术、活性炭吸附分离技术、砂滤技术、磁整理技术和人工湿地等的研究及工程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其中包括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造纸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实践,内容充实,可读性强,对造纸工业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

万小芳等人的“赖氨酸改性纳米纤维素的表征及其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研究”,以竹浆纳米纤维素为原料,通过二步高碘酸钠氧化和Schiff碱反应,得到了赖氨酸改性的纳米纤维素,借助FTIR, TEM 和DTG等表征手段证实了赖氨酸成功引入到纳米纤维素的表面;以亚甲基蓝为模型物,研究了其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剂用量和溶液pH值对平衡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赖氨酸接枝的纳米纤维素制备高效吸附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而且与其他纤维素衍生物相比,引入的赖氨酸基團可使此吸附材料完全降解。研究工作创新、研究比较深入,而且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化学制浆废水成分复杂,排放量大,且含有大量对环境有害的有机氯化物,目前采用的联合工艺存在工艺流程长、占地面积大的缺陷。管鑫等人的“悬浮填料生物膜MBR系统处理制浆中段废水的研究”,采用悬浮填料生物膜MBR系统处理制浆中段水,并与好氧活性污泥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填料生物膜MBR系统的CODCr去除率、悬浮液固形物浓度、污泥体积等指标均优于好氧活性污泥体系,实验结果对生产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魏彐彬的“压力苛化在竹浆厂的应用”,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些适合目前竹浆厂运行有效的压力苛化工艺操作流程的经验,内容丰富,对新建项目的设备选型、流程推广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26纸机及其辅助设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

2017年在《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关于纸机及其辅助设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方面的文章共29篇。其中纸机及其辅助设备16篇,自动控制及传动控制13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造纸行业,最大化节能和提高纸机运行性,从而降低单位成本,是越来越多的造纸企业都在追求的目标。真空系统是纸机重要的辅助系统,主要应用在纸机的网部和压榨部,起到纸幅脱水及转移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纸机真空系统从传统的水环泵技术改用透平机技术。杨凤辉的“从真空系统、刮刀及在线脱水测量协同角度探讨纸机节能及系统优化”,探讨了纸机真空度、刮刀和在线脱水测量对纸机能耗及运行性的影响,高效、可靠的刮刀和在线脱水测量为纸机在最优真空度下运行创造条件,刮刀、脱水测量及真空控制三者协同作用,在优化纸机脱水和真空能耗的同时,提高纸机系统运行性和效率,如将这些相互关联的因素割裂开来处理,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该文对生产过程中真空系统的控制提供有效的借鉴,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随着能源的短缺与价格的上涨,造纸工业中的能耗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在造纸过程中,干燥部具有蒸发脱除湿纸幅中残留水分、提高纸张强度的作用,其能耗约占整个造纸生产过程的60%,所消耗的蒸汽量占制浆造纸生产过程汽耗总量的65%,所以提高干燥部能源利用成为降低纸机能耗和生产成本的重要环节。汤伟等人的“纸机干燥部热力控制系统发展综述”,着眼于纸机干燥部热力控制系统,分别介绍了单缸纸机与多缸纸机干燥部的蒸汽冷凝水系统和气罩通风系统的不同工艺流程、控制方案及控制算法,并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讨论了目前纸机干燥部热力控制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干燥部协同控制的新思想,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的操作模式优化方法,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全自动造纸表面施胶淀粉连续制备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生产能耗低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包装纸、文化纸等需要表面施胶的高档纸品生产线。杨能生等人的“国产全自动造纸表面施胶淀粉连续制备系统”,介绍了自主研发、制造的全自动造纸表面施胶淀粉连续制备系统的工艺流程、控制要点及优势,采用该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连续制备系统制备表面施胶淀粉,成胶质量稳定、节能降耗;与间歇制备系统相比,吨淀粉电耗节省50%以上、汽耗节省20%以上,自主研发的淀粉胶自动制备系统对稳定胶料质量、保证均衡生产、节能降耗意义重大,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对于造纸行业来说,纸张定量和水分是纸张抄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项质量指标。胡亚南等人的“基于FNN解耦纸张定量水分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提出了一种模糊神经网络(FNN)的解耦控制器,有效地解决了纸张定量与水分之间的解耦问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导向性,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汤伟等人的“基于自适应变异差分进化算法的溶解氧浓度控制系统”,该设计具有系统结构简单、调节时间短、调节精度高及超调量少等特点,用于山东某造纸厂废水好氧处理系统中效果好,CODCr去除率达845%,BOD5去除率达934%,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27分析检测、专题论坛

2017年在《中国造纸》上发表的分析检测文章10篇,专题论坛类文章21篇,这类文章涉及面很广,尤其是增加了一些软课题研究,分别对我国造纸行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对中国造纸业国际贸易、我国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造纸科技竞争力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对造纸行业的发展指导性较强。

生活用纸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销售市场,如今国内外已将统计过程控制模型应用在质量监控中,但是生活用纸包含多种质量变量,仅对某一单独变量进行监控显然不够,汪涵等人的“生活用纸质量监控与异常分析方法的研究”,针对生活用纸企业采用单变量标杆值来检测产品质量的方法未能考虑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导致误判率高,提出多变量统计过程控制模型,该模型在SPC上的基础上从整体角度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并将该模型运用在生活用纸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监控与分析上,找出质量异常的产品,并结合综合变量贡献率来分析异常原因,通过引入10组故障点验证模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研究方法有效可行,对于近几年发展快速的生活用纸行业,具有工程实践推广应用的可能性,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2016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6]57号,以下简称“57号文”)提出了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八大重点排放行业,造纸行业作为唯一的轻工产业被列入其中,要求相应企业按照文件要求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数据进行分年度核算与报告,同时,为加强温室气体统计与核算,《“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要求定期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实行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为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准备。李永智等人的“造纸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及其应用”,梳理了国家有关碳排放的政策要求和规定,识别了造纸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源(即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燃烧、生物质燃料(木屑、秸秆、黑液)燃烧、净购入电力和热力隐含的排放、过程排放、废弃物处理排放等6大排放源)与核算边界(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净购入电力和热力排放、过程排放、厌氧废水处理排放组成),详述了造纸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应用分析说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文章条理清晰,可为相关造纸企业科学核算和规范报告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提供帮助,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文获得《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优秀奖。

王海刚等人的“低碳视角下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实例分析符合”,将低碳造纸与国际竞争力结合起来研究,具有较好的先进性,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和建议,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随着我国环境立法的不断完善,各种规制一定影响行业的发展格局。許华等人的“环境规制对我国造纸行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提出了绿色技术创新对行业的影响,数据丰富翔实,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我国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产业话题已提升到国家层面,造纸工业是对国民经济和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原料产业,大数据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造纸工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已取得长足进步。赵小玲等人的“造纸厂的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分析了造纸厂大数据的管理和简单运用的方法,采用数据变化的分析和控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提高设备运转效率,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文章观点明确,提出的办法切实可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该文在《中国造纸》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得提名。

专栏文章“日本纸和纸板的生产消费动向及发展方向——2016年、2017年日本造纸业的课题和展望”,详细介绍了日本2016年纸和板纸供需动向、2017年1—6月的纸和板纸供需动向、主要造纸公司的状况、并介绍了日本造纸行业支撑机械、材料、化学品制造商,对目前我国大型造纸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3结语

期刊杂志正从传统平面媒体向数字化新媒体转型,面临纸质期刊订阅量下降的挑战,再加上科研绩效考评和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的作用,作者更愿意把论文投到国外期刊,致使好的稿源严重流失。《中国造纸》为此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启用采编系统、进行文章推送和网络首发,对热点文章添加二维码以推荐相关内容和信息提示。《中国造纸》期望广大作者和我们一起努力,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并一如既往地受到广大造纸工作者的喜爱。CPP

作者:马忻 常青 董凤霞

第四篇:美国写作教学中的“发表意识”评析

摘 要: 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发表意识”,即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把学生作文的“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环节,力求做到“课标要求明确具体,发表形式多种多样,发表建议具体可行,发表活动落到实处”。本文着重引述美国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制、教学实施等层面的相关情况,并进行简要的评析。

关键词: 美国 中小学写作教学 “发表意识”

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把学生作文的“发表”作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环节,在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制、教学实施等各个层面对学生作文都体现出较强的“发表意识”,下面进行简要的述评。

一、从课程标准层面看,美国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环节,并对各个学段的作文“发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学习标准。

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和全美英语教师联合会携手出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该标准的第5条写道:“最近几年许多学生从写作教学著名的‘过程写作法’中获利。该法关注不同写作活动都涉及的过程步骤,如为真实的读者写计划、拟草稿、编辑和发表。”近年来,过程写作法在美国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圈中尤其出名。过程写作法,是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要求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经历五个相关的阶段:预写作、打草稿、修改、校订和发表。一般要求学生在班上或小组内朗读或传阅彼此的作文定稿。为鼓励学生发表作文,还采取如下形式:(1)办班报。办班报并请学生做专栏作家。当学生的文章在班级报纸上发表后,他们对写作的自信也提高了。(2)出集子。包括出诗集、小故事集、个人作文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班级图书馆,把学生发表的各种作文集子放在里面。(3)跨年级分享。可以让低年级学生分享高年级学生的作文。这样的分享可以培养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的作文因有真正的读者而价值倍增。

美国各州的课程标准普遍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例如,《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框架》(2001年6月版)的“普通写作标准”部分对写作过程进行了具体描述,把写作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确立中心与制订计划、打草稿、评价与修改、评价与编辑、出版与评定。其中第五阶段“出版与评定”,就是我们说的“发表”。每个阶段,需要处理哪些写作策略,学生做些什么,都已经做了明确说明,而且这些步骤与过程,是同课程内容标准紧密联系的。这个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各年级作文学习标准,其中与作文发表有关的规定是:幼—4年级 “形成和解释自己对文章质量的评判标准,在教室里展示作文,同时将作文展示给家人看”。5—8年级“将作文展示在目标读者前,用指定的评分标准评判自己和他人的作文,背诵或表演”。

二、从教材编制层面看,美国十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环节,语文教材中的作文发表形式多种多样,发表建议具体可行。

例如,美国斯科特·福斯曼公司出版的五年级《语言》教材,每次作文的最后一步都是“发表”。下面是该教材一部分作文任务及作文发表形式(展示形式)。第3部分,写短剧,展示形式:表演。第5部分,写商业信函,展示形式:寄出信件。第6部分,写散文,展示形式:考虑借助任何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展示散文,如画插图或运用相关照片。第7部分,跨学科联系,展示形式:画一幅地图,标出世界上使用的语言及所使用的地区,并挂在教室的墙上。第9部分,写诗歌,展示形式:组织全班诗歌朗诵会。第11部分,写社论,展示形式:朗读社论,并讨论其中涉及的问题;或者把全班同学写的社论装订成册,送给图书馆保存。第12部分,写调查报告,展示形式:建议送给学校图书馆,这样可以让其他同学阅读。

又如,美国普兰蒂斯·霍尔公司出版的教材十年级《写作和语法:交流实践》,其中教材每次作文都编排“发表作品”环节。这一环节包括两部分内容:作品集和作文自我评价。“作品集”部分介绍了各种和别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方法,如向印刷媒体投稿、读给朋友或家人听、加入班级作品选集、朗读作文并录音然后将磁带放给家人或朋友听、在学校公告牌上展示作文、向校报投稿、向当地报纸投稿、在网上发表作品、用E-mail发给朋友或亲戚等。

再如,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出版的课本《语言艺术》五年级第六单元写作单元的内容《写一个故事》,本课共安排了“读例文、预写、收集资料、打草稿、修改、发表”六个环节,其中的“发表”环节是这样编排的:“为了让你的故事发表,你需要有个计划。下面的步骤可以帮助你完善作品,使之更为完整,以便发表。(1)以剧本的形式来写你的故事。(2)为主人公写对白。(3)为演员写舞台指导。(4)设计一个舞台背景并准备好戏装和道具。(5)排练,直到所有演员熟悉流程。” 这里的发表建议可谓比较具体。

此处宕开一笔,看看杜红梅介绍的加拿大的一例“发表建议”。杜红梅介绍的是加拿大的一个万能的写作指导模式,该模式分写前准备、起草、修改、校对和发表等五个环节。其中的“发表建议”是:“(1)用蓝色或黑色墨水书写。(2)标题写在中间。(3)右上角写上姓名、班级和日期。(4)段与段之间留一行空白。(5)单面书写。(6)文面干净,没有乱涂乱画。(7)标上页码。(8)如果要求反映写作的整个过程,按下列顺序上交:定稿、粗略文稿和预写。”这八条发表建議可以称得上具体细致,操作性很强——照此发表建议所写的作文,可以直接拿来张贴发表。

由上可知,美国学生作文的发表,发表的对象不限于批改作文的老师,而是可以发表给同学、家人、朋友、亲戚、公众等;发表的地方涉及班级宣传栏、班级图书角、学校公告栏、学校图书馆、作品集、校报、学校广播站、当地报纸、网络等,还可以送给低年级同学分享;发表的形式有张贴作品、出版作品集、朗读朗诵作品、制作录音磁带、表演作品、配图悬挂在校园内等。

三、从写作教学实施层面看,美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重视学生作文的“发表”,作文发表活动易于落到实处。

翻开美国中小学语文教材,走进他们的语文课堂,“写作过程”的字样会立即充斥你的眼帘,对写作过程的宣传与指导似乎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风景线。无论是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还是东海岸的纽约都是如此。比如加利福尼亚州尔湾学区,无论是Northwood小学2、3年级教室的墙壁上,还是Portola中学7、8年级语文课堂里,白板上方多悬挂着这样的文字:Prewriting—Drafting—Revising—Proofreading/Editing—Publishing/Presenting(构思—写作—修改—校对/编辑—出版/递交)。这里把写作过程分成五个阶段,其中第五阶段“出版/递交”,就是我们说的“发表”。这种强调“写作过程”的训练方法,已经成为全美作文教学的共识。“写作过程法”在全美的广泛应用,就意味着写作过程中的“发表”环节得到广泛的落实。另外,由于美国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发表学生作文的要求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因而发表学生作文的要求在写作教学实施中容易得到落实。

总之,美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特别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发表”环节,在课程标准、教材编制、教学实施等各个层面都体现出较强的“发表意识”,可以说,美国在学生作文的“发表”方面力求做到“课标要求明确具体,发表形式多种多样,发表建议具体可行,发表活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5)[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

[2]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母语教材研究(6)[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

[3]王爱娣.美国语文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

[4]董蓓菲.全景搜索:美国语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

[5]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语文建设,2010,(3).

[6]杜红梅.介绍一个加拿大的写作指导模式[J]. 语文建设,2008,(1).

作者:鲁先阁

第五篇:把握时代脉搏 发表精品力作

时间荏苒。不知不觉,《戏剧丛刊》已经创刊30周年了。《戏剧丛刊》是与时俱进的30年,也是戏剧创作和戏剧评论获得丰收的30年。回顾30年走过的风雨历程,感慨良多。

历程就是程序。程序对了,也就对了;程序错了,也就错了。《戏剧丛刊》所走过的3Q年历程,有喜也有忧,但是成绩是主要的。自2004年8月,我离开《戏剧丛刊》后,新任社长和主编带领戏剧丛刊杂志社的全体同仁,使刊物越办越好,特色也越来越鲜明,这是令人欣慰的。

一、《戏剧丛刊》的创刊发展历程

《戏剧丛刊》杂志是由山东省文化厅主管、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戏剧丛刊社编辑出版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艺术刊物,以发表戏剧剧本和戏剧评论为主。从1980年7月创刊第一期到2009年12月,共出刊198期(包括增刊)。

《戏剧丛刊》刊名为茅盾所题,周而复为创刊号题词。出刊之前。山东省委宣传部于1979年11月20日做了正式批复。批复《戏剧丛刊》由山东省文化局主办,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编辑,山东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编制为隶属于山东省戏曲研究室领导下的省科级单位,对外称编辑部。当时,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国家正处于飞跃发展的历史时期,山东除了《山东文学》外,文化艺术刊物很少,没有阵地,新老剧作家创作的大批剧本和专家、学者撰作的优秀文章,亟待发表,以促进经济建设高潮。在这种历史形势下,《戏剧丛刊》应运而生,我便从山东省京剧团创作组调往编辑部。并由山东省戏曲研究室的领导王其德同志代表组织正式和我谈话。从此,由创作评论转为为人作嫁衣裳。开始了几十年的编辑生涯。1980年7月,《戏剧丛刊》正式出刊,季刊,小16开本,每期96页,单色封面,胶订,国内公开发行。当时,办公地点设在山东省济南市文化东路1号文化局五楼,由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宋英兼任主编,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副主任李赵璧任副主编,宋云峰任编辑组组长,我和孙正夫、孙书臣任编辑。12月,由山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刘盛春兼任主编,编辑部成员又增加王殿基、朱绪常。1981年5月,《戏剧丛刊》编辑部地址迁入山东省济南市小纬二路17号。从第一期起,刊物由黑白封面、封底变为彩色封面、封底,同时,由胶订变为骑马钉。山东省文化局副局长高玉铭兼任主编。10月,由山东省文化局副局长于占德兼任主编。12月,调任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副主任张善堂兼任副主编,编辑部新增加成员有徐增华、刘青。1982年初,经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戏剧丛刊》改为双月刊,页码由96页改为80页,同时增加黑白插页4页。1983年4月,张善堂、宋云峰任副主编,由我任剧本组组长,王殿基任评论组组长,孙正夫负责通联工作。在这期间,先后有蔡苑柳、杨在健、华铁林、毛亚明进入编辑部工作。1985年3月,经山东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戏剧丛刊》编辑部正式列入编制,为山东省文化厅直属二级(处级)单位,编制15人。在这期间,金万芝、陈笑时调入编辑部。4月,山东省戏曲研究室、山东省戏剧创作室和《戏剧丛刊》编辑部三个处级单位各自独立,我被调往戏曲研究室任副主任,《戏剧丛刊》由张善堂任主编,宋云峰任副主编,同时经山东省文化厅正式批准,编辑部下设三个业务室:剧本编辑室,金万芝任主任、孙书臣任副主任;理论美术摄影编辑室,王殿基任主任、华铁林任副主任;编务室,毛亚明、孙正夫任副主任。12月,经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将《戏剧丛刊》编辑部改为戏剧丛刊社,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改为戏剧丛刊社出版:与此同时,山东省文化厅任命王震东为副主编,分管理论美术版。1988年6月,经山东省出版系列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定:宋云峰被评为编审,张善堂、王震东、王殿基、孙书臣、孙正夫、金万芝被评为副编审,毛亚明、徐增华、蔡宛柳、刘青被评为编辑。1989年1月,华铁林、朱绪常被评为副编审。1990年12月,山东省文化厅任命张善堂为社长兼主编,邵冠武任副社长兼副主编,华铁林任副社长,任命孙书臣为剧本室主任、徐增华任副主任,任命蔡宛柳为理论美术摄影编辑室主任,孙正夫为编务室主任、毛亚明任副主任。1991年1月,徐增华任剧本室主任,蔡宛柳任理论室主任,毛亚明任编务室主任。1992年1月。孙海翔、姜慧大学毕业分配到戏剧丛刊社分别担任剧本编辑和评论编辑。1994~z2月,山东省文化厅任命我为戏剧丛刊社社长兼主编,邵冠武任副社长兼副主编,华铁林任副社长。1995g2月,由我兼任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5月,林凡军大学毕业分配到戏剧丛刊社任编辑。1996年11月,孙海翔任戏剧丛刊社剧本室主任。1998年1月,《戏剧丛刊》改为彩色插页4页,姜慧任戏剧丛刊社理论室主任。2002年1月,《戏剧丛刊》改为大16开本,丛刊社人员也做了一次较大调整:我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社长、总编辑,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编审邵冠武和副所长、二级艺术指导刘晖兼任副社长、副总编辑;剧本室主任孙海翔,理论室主任姜慧,编务室主任毛亚明;剧本编辑孙海翔,评论编辑姜慧。美术编辑朱绪常。图片编辑华铁林,汇总编辑亚明,电脑制作王鲁鲁(特约),《戏剧丛刊》改版为大16开本,运用电脑制作。11月,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编审姜慧兼任戏剧丛刊社副社长、副总编辑。2003年1月,林凡军任理论室主任。2004年8月,我和副社长兼副总编辑邵冠武退休,戏剧丛刊社社长为孟令河,刘晖任常务副社长,姜慧任常务副总编辑;孙海翔任剧本室主任。林凡军任评论室主任,毛亚明任编务室主任;剧本编辑孙海翔,评论编辑林凡军,美术编辑朱绪常,图片编辑华铁林,汇总编辑亚明、刘青、文莉。

《戏剧丛刊》在办刊过程中,读者对象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一般群众。其办刊宗旨、方针和任务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繁荣发展戏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三个文明建设服务。所刊发稿件以戏剧剧本和戏剧评论为主兼及其它,使戏剧创作实践和戏剧理论研究相结合,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立足山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推动山东文化大省、强省的建设。

《戏剧丛刊》在编辑出版、发行中,每期突出重点兼及其它,坚持刊物的方向性、知识性、普及性,注重创作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从确定选题到组稿、审稿,都经过严格的程序,认真精选,并且不断更新栏目。先后设有“专稿”、“剧本”、“舞台新星”、“戏曲导演讲座”、“山东当代剧作家研究”等,发展到1988年以后,逐渐增设的栏目有“戏曲音乐”、“振兴吕剧”、“舞台美术”、“舞蹈艺术”、“影视艺术”、“书画艺术”、“回顾与探索”、“艺苑精英”、“往事悠悠”、“民俗文化”、“文化广角”、“连载选载”、“纪实文艺”、“音乐研究”、“文化教育”、“地方戏曲研究”、“剧作家论”、“戏剧散文”、“中国古代戏曲研究”、“话剧研究”、“艺术教育”、“文艺学研究”、“群星灿烂”、“古典文学研究”、“新剧点评”、“文化视点”、“文学评论”、“荧

屏艺术”等。

《戏剧丛刊》设有编辑部和广告部。办刊经费由财政拨款逐渐过渡到自给自足。

《戏剧丛刊》1992年荣获山东省第二届优秀文学艺术期刊奖,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连续四年获山东省期刊优秀总体策划、优秀装帧艺术、优秀文章等多项编辑奖:2002年被列入全国戏剧艺术类核心期刊:2004年被列入“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

二、《戏剧丛刊》的办刊宗旨和业务指导思想

《戏剧丛刊》自创刊以来,始终牢牢掌握杂志的特点和时代精神,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汇贯通,自成一家”的发展方向。在办刊宗旨方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卓有成效地开展对戏剧创作和学术研究、学术争鸣并重的精神,展开信息交流,推荐发表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的文艺精品和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研究新成果,努力扩展信息交流。对于作品和文章的选题原则,针对山东省创作实际和艺术研究情况以及文化艺术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评论和研究,使评论和研究推动创作实践,把具有导向性、创新性、应用性和系统性的文艺精品和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发表出来。在编辑出版中,《戏剧丛刊》努力做到:一是作品和文章立意要新。刊物每期发表的作品和论文,特别。是重大创作题材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要使群众喜闻乐见;所发表的文章,要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提出新问题并力求解决新问题。为此,《戏剧丛刊》自1994年第三期到2004年第三期,每期由我写一篇具有理论深度或指导性、概括性的“总编寄语”,对每期刊物所发表的作品和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点评”作用。二是《戏剧丛刊》每期所发表的作品和文章,都要有所侧重而不是漫无边际,平淡无奇。三是内容和形式要新颖。作品要新意迭出,雅俗共赏,文章要生动活泼,具有针对性,文章长短都要言之有物,在封面和插页设计、版面安排上,从标题、排版到插图等方面,力求大方、美观、活泼、新颖,使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在栏目设置上,不断变化、增减。使之富有创见性。在编排上,对每期所发表的作品和文章,重点要突出;在栏目设置上,优先选用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性的理论研究文章。次要栏目则注意实用性和加大信息量。

《戏剧丛刊》围绕戏剧创作和艺术评论,在力求创新的基础上突出指导性、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所谓指导性,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对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有所提高,努力贯彻党和国家在文艺创作和艺术研究方面的方针、政策。为此,《戏剧丛刊》设有“专稿”栏目,不定期地发表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对重大问题的评论或具有导向性的研究论文。此外,还设有“当代戏剧纵横谈”、“文化局长论坛”、“文化市场”、“管理园地”、“文化产业研究”、“文化工作研究”、“思想论坛”等栏目,所谓实用性,就是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要面向群众,注重实际,探索改革,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组织发表一些诸如表、导演手记方面的文章,交流经验,传达信息,从不同的方面提出对文化艺术建设的新见解。为此,设置了“剧评”、“艺术研究”、“剧团改革调查”、“演员谈艺”、“戏剧交流”、“他山之石”、“戏剧综论”、“图书资料”、“导演艺术”、“表演艺术”、“化妆与造型”、“文化工作研究”、“演员手记”等栏目。所谓可读性,是要使文艺作品和理论文章在注重作品创新和理论深度的同时,要做到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刊物在“文化随笔”、“演员谈艺”、“剧人萍踪”、“票友沙龙”、“文化市场”、“企业文化”、“戏剧交流”、“社会文化”、“新戏掠影”、“名家谈戏”、“序跋之页”、“校园文化”、“媒体视线”、“连载选载”等栏目中所发表的文章,就力图做到这一点。所谓知识性,即在刊物中贯注学问。知识就是力量。为此,《戏剧丛刊》设有“戏剧史话”、“剧海钩沉”、“域外戏剧”、“艺术欣赏”、“文苑聚珍”、“文化视野”、“海外剧谈”、“经典解读”等栏目。

《戏剧丛刊》杂志作为文化艺术综合性戏剧刊物,同其它期刊一样,要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文艺工作者、读者以及社会的认可。除了在内容上要选编刊发高质量的稿件外,还注意版面形式的高质量、高水平,从而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这方面,《戏剧丛刊》下了很大功夫。在版面设计上,从封面、插页到内文,都力求做到规整统一而又生动活泼,多姿多态。;:别是封面和彩色插页,往往发表一些重要艺术活动的图片和作者、导演特别是演员的一些肖像和生活照,要强诟色彩和动感,调子要明快、简洁;封二、封三、封四有时插入广告,因为《戏剧丛刊》本身就是综合性艺术刊物,所以,广告更要讲究艺术性,要美观大方,做到格调明快、高雅,朴实无华,既符合客户需要又有益于读者的观赏,从观赏中发挥广告艺术的魅力,使读者既一目了然又能引起思考;在内文编排和栏目安排上,力求做到浓淡相宜、块面结合,使之鲜明而含蓄。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紊而不乱,繁中有简,突出重点,做到清晰、协调、美观,甚至连字号的选择,标题的长短,都要尽量做到规整统一,力求减少转版。对于冗长而又有些新意的文章,要发挥编辑的作用,加以删改,使之适合于读者阅读。在文稿阅读校对方面,除了印刷部门校读程序外,编辑部进行三审、三校。并有专门校读编辑,保证刊出的稿件把错别字减少到国家有关规定标准的最低限度。

为了把《戏剧丛刊》办成精品期刊,编辑部全体同仁始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期刊的政治标准、技术标准、编辑标准和刊物本身的艺术标准。注重发表那些具有创新性的戏剧作品和具有真知灼见的理论文章,把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结合起来,从而在中国文化部、全国文联、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山东省文联和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和“田汉戏剧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评奖活动中多次获得优秀期刊奖,山东省总体策划、优秀封面设计、优秀装帧艺术、优秀文章等多项奖和“田汉戏剧奖”优秀期刊。其中。有大量剧本和评论文章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奖,对每年一届的“田汉戏剧奖”获奖作品由田汉基金会出光盘,存入数据库。《戏剧丛刊》于2002年进入全国戏剧艺术核心期刊行列。

在人员配备方面,《戏剧丛刊》除了编辑部人员外,还建立了通讯员制度,理事会制度,广泛联系戏剧文化创作、制作单位和研究单位以及有关职能部门。在工作态度上,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对于选稿、约稿、编稿、审稿、排版、校对等环节的质量,在确保充足稿源的基础上,优中选精。

回顾以往,《戏剧丛刊》在编辑、出版中,是富有传统的。早在1981年6月,《戏剧丛刊》创刊一周年之际,编辑部曾经做了一次总结。当时,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繁荣戏剧创作和活跃戏剧评论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当然,对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做了认真分

析研究。其主导思想,本着是否坚持了党的领导和贯彻了“双百”方针以及坚持了文艺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检查和总结。当时,共出刊了五期,在剧本方面,共发表剧本18个。其中,大型剧本11个。中型剧本7个。剧本的内容,基本符合了当时强调的现代戏、历史戏和传统戏“三者并举”的原则,同时也注意到题材、体裁和风格的多样化,并着重于抓了现代戏的创作。绝大多数达到了上演水平,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七场歌剧《大海作证》,作为现代戏,据了解,当时除了山东歌舞团演出外,尚有陕西、江西、辽宁等十多个省、市进行演出。现代戏八场吕剧《此恨绵绵》,除青岛吕剧团连续演出几个月外,有不少省、市向编辑部索要本子排演,作品并由山东电视台拍摄成了戏曲电视剧,成了全国电视转播节目之一。大型话剧《猎狼》,青岛话剧团在青岛、济南演出近百场,省、市报刊报导并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与此同时,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也紧密配合,不失时机地召开了座谈会,反映效果很好。嗣后,又到上海演出,反映也很强烈,并受到了上海市委负责同志和上海报刊负责人的接见,多次召开座谈会,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报导和评论文章。当时,仅在上海演出期间,就有江苏、河南、安徽、江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二十多个省、市剧团来人观赏,有的来信、来电索要剧本,准备排演。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希腊棺材之谜》,当时已经发现的有西安、广东、青岛等好几个省、市登报演出,并受到了美国文化访华代表团的赞扬。地方小戏曲四平调《谢媒人》发表和演出后,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此剧与同时发表的吕剧《秋风凉》都荣获济宁地区会演一等奖,并积极加工参加全国现代戏曲会演。其它,诸如大型话剧《命运》,小戏曲《一家亲》等,也都经过多场演出。1981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大型现代戏曲《出嫁》,反映了当时四个现代化建设,塑造了正面人物形象,写出了人物的心灵美,是较好的一个剧本,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历史剧创作和传统戏整理改编方面,根据孔尚任的《小忽雷》传奇改编的九场吕剧《郑盈盈》,烟台吕剧团演出了近百场,东北不少省、市剧团演出并经山东电视台录制,成为当时全国电视联播节目之一。新编历史剧《三升官》,写清官刘墉的另一个侧面,本身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后来经过昌潍京剧团演出,效果很好。

《戏剧丛刊》上发表精品力作外,还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剧作家。在戏剧评论方面。也发表了一批精彩的艺术论文。当时,在四期正刊中,发表文章六十余篇。这些文章,有作品评价、创作经验、戏剧随笔、表导演、舞台美术和化妆艺术、戏剧历史、戏剧知识讲座,以及文坛轶事和掌故等。在内容上,力求围绕着戏剧创作展开评论,普及戏剧知识。在形式上,力求作到长短配搭,雅俗共赏,新鲜活泼,丰富多彩,在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几个方面上用功夫。其中,有的文章上海《文汇报》作了转载。这些文章,在帮助读者欣赏鉴别作品,增强戏剧知识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所有发表过的文章,与剧本一样,在执行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双百”方针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注意到对当时创作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展开评论和讨论。对于刊物发表过的戏剧作品,也及时地、有选择地进行评论,努力帮助作者总结提高,并针对稿件中的一些问题和演出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要求,发表了诸如防止题材雷同、避免缺乏生活的臆造等方面的文章,对于一些不良倾向进行了批评。其它,诸如戏剧化妆和戏剧史料研究方面也作了一些工作。譬如,马少波的《胶东文协十二年》,总结了山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斗时期的戏剧史料,对整理山东戏剧史方面,是有积极推动作用的,读者反映良好。在表导演方面,刊物注意到对不同剧种的著名演员的介绍。四期刊物出版后,就介绍了五音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鲜樱桃”(邓洪山)、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张春秋等老演员以及年轻演员安排了图片介绍,对青年演员也有计划地进行文字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前后,为了出好戏,出新戏,《戏剧丛刊》与山东省戏曲研究室进行了密切合作,每年在烟台长岛、青岛黄岛、日照石臼所等地进行一次剧本研讨会。由省直和各地市的作者带着创作的剧本参加会议。研讨会由戏曲研究室为主,《戏剧丛刊》协助,会分现代戏和历史戏两个组,聘请吴雪、欧阳山尊、马少波和省里的有关专家、学者为剧本共同把脉,提出修改意见,直到够发表演出水平,然后。有计划的在《戏剧丛刊》上发表,并推向剧场进行演出。当时,由宋云峰负责现代戏,由我负责历史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了我省的戏剧创作。

三、《戏剧丛刊》的办刊特色

首先,坚持办刊方向和发挥地域优势,应该说。本身就是一种特色。《戏剧丛刊》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一家戏剧刊物。以发表戏剧作品与理论文章并重,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刊物,既有其同性即共同的办刊宗旨和方向。又有其个性即做为戏剧刊物本身的特色和优势。

所谓共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指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正如198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所指出的:“我国的出版事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版事业根本不同,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一份有益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当时,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做为社会主义的出版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总方针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因此,《戏剧丛刊》作为专业戏剧刊物,其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也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戏剧作品和戏剧评论的发表,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运用戏剧形式反映各战线上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其一。

其二,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对文化艺术,人们还心有余悸,但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戏剧丛刊》作为艺术刊物,必须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并且,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求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戏剧丛刊》虽然是专业艺术刊物,以发表戏剧作品和评论文章为主,但其办刊性质与党的其他刊物是一致的,都要坚持党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在这个共同的大前提下,努力发挥刊物的个性特点,诸如文艺特色,地域特色等。

其三,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宣传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明建设,这是

唯一的办刊宗旨和方向,也是共性。也只有在这个共性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从而充分发挥作为戏剧刊物的文艺特色和山东戏剧刊物的地域特色,从而使《戏剧丛刊》在质量上不断提高,让更多更好的戏剧作品和戏剧理论文章问世,繁荣和发展我省的戏剧文化事业。

所谓个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办出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办出行业刊物的特色并使之发挥地域优势。对于这一点,刊物编辑必须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不仅要在宏观上把握准,而且要在微观上善于搞活,使刊物丰富多彩,动活泼,引人入胜。也就是说,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同时,在专业水平上也要多方把握,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和办刊质量。具体来说,第一,在稿件选择和上,要高屋建瓴,坚持突出时代精神,使之紧跟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好形势。譬如,在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1995年第4季度省文化厅举办了第5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出现了不少好的剧本和文章,《戏剧丛刊》拿出大量篇幅,集中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和文章。在群众中反映很好。仅以作品而论,无论从剧种、题材到内容和形式,都力求向纵深开掘。当时,调到省城济南演出的12台节目,在这前后,大多都在《戏剧丛刊》上发表过,其中,有京剧、有吕剧、有大平调、有五音戏、有柳子戏、有话剧,各色各样,品种齐全,表现了不同的题材和类别,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反映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事迹,每个剧种都各有特长,各有特色。对于这些剧目,我们有效地配合山东省文化厅的工作,不仅及时组织编辑人员帮助作者加工、修改,提高艺术质量,以便在《戏剧丛刊》上发表,而且,还及时组织评论文章,进行指导。对《石龙湾》、《我爱我班》、《法魂》等剧目进行了评论,引导观众欣赏这些剧目,同时也提高了刊物的质量和水平,使《戏剧丛刊》在专业分工范围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第二,在稿件加工修改中,组织编辑引导作者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在艺术水平上和地域观念上加强。譬如,当年对孔繁森的宣传,对甲午海战的纪念,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爱国主义,又坚持了地域特色,使《戏剧丛刊》的出版有了自己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第三,对内容的审视、形式的鉴别,包括封面、插图、图版设计特别是栏目设置等方面,要全面审视、鉴别,及时发扬优点,指出缺点,经常改进,不断提高,及时加以调整不适应的东西,不断增添新栏目,以适应每期刊物不同的内容需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点上,只要看准了,就要当机立断,义无反顾。及时推出好的作品和文章。

总之,30年的风风雨雨,《戏剧丛刊》从编辑到出版,要通过选题、组稿、改稿、编辑、印刷、校对、出版、发行等整套程序。这个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办好刊物,就要切实地、大胆地、认真负责地深入整个过程,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灵活性,把计划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全身心地投入,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从内容到形式,办出自己的特点或特色来。

九重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0年来,弹指一挥间,未来的里程还很长很长,预祝刊物的同仁们,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王晓家

上一篇:房地产周期论文下一篇:电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