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音乐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古筝音乐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古筝音乐艺术在我国音乐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古筝音乐艺术的个体历史考察,来探讨古筝音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蕴育其中的文化特性,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貌,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

第一篇:古筝音乐论文

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与其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古筝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乐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筝基本上代表了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古筝的发展对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整体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徐晓林是我国著名的古筝作曲家,其对于古筝音乐的热情非常高,并且也非常熟悉古筝音乐,徐晓林有许多的作品,其大多数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特色一直被传承,其对于整个古筝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以及创作特点,然后详细探析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对古筝艺术发展形成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徐晓林古筝作品;音乐风格;古筝艺术发展;影响

民族古筝音乐是一种具备典型的异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世界范围内广大民众的喜爱,在世界各个区域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的古筝,其在世界音乐史上一直有较高的地位。目前,古筝的优秀作品非常多,现代的古筝乐曲大多都传承了传统的古筝基础,并借助一些全新的表现形式、全新技巧以及作品内容,创作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观的古筝作品。徐晓林作为当代象征性的民族音乐作曲家,其借助独属自身的特殊表现形式,在众多的作曲家当中脱引而出,其创作的古筝作品大多都带有一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对此,研究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其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对于古筝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一、徐晓林的古筝作品以及创作特点

1、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创作素材

徐晓林在创作过程中始终能够保障每一个古筝音乐作品都具备独特的民族性,在民间曲调当中萃取并保留原始的素材。在以前,古筝音乐的派系大多集中在东南、南方以及中原等地区,一般情况下古筝音乐的主要展现形式是当地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风光。相对而言,因为迪南地区的古筝历史文化并不多,导致描述西南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景观以及自然风光的数量比较少。正好相反,徐晓林的大多数古筝作品的素材选择基本上是来源于西南地区,这也正好填补了古筝作品中缺乏西南地区乐曲的现象。也许在徐晓林看来,西南地区的水险山奇正是促使自然环境具备一种自然、神秘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自然人文环境当中,不仅仅对民族乐器以及古筝音乐有丰富的吸引力,其对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有非常强的渲染力。在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当中,《建昌月》便是描述西南地区的古筝作品之一,其描述了一个皓月当空的建昌景色,有着非常明显的西蜀民族音乐风格。建昌也就是四川西部的高原城“西昌”原来的称呼,目前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在古筝作品的描述中,“建昌”的月亮就好似银盘,既圆润还非常色泽,就好比美玉一般,镶嵌在无任何尘埃污染的高原天空中,长期以来,吸引了非常多的诗人为之倾心。在欣赏《建昌月》的古筝作品之后,就好像看见了一幅画、一首诗,并能够明显感受到徐晓林对“建昌”月亮的喜爱,也就间接的渗漏出对蜀乡的爱念。

2、在传统调式音阶上的创作特色

传统的调式音阶主要是指定弦调式音阶,也就是指古筝乐中定弦散音所形成的调式以及音阶。古筝的定弦法主要是依靠定弦音阶所形成的音乐调式对古筝乐曲的韵味、风格以及技巧的表现力、发挥进行拓展,特别是对古筝乐曲的创作手法的应用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从古至今,古筝乐的都是借助定弦之下的五声音阶实现乐曲的演奏。五声调式非常和谐并且在长时间内不会形成乏味、枯燥的感受。对此,在西方音乐的影响背景之下,徐晓林在其古筝音乐作品当中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无声定线排列,设计出非传统与传统相结合的独特定弦模式,促使乐曲在调性以及和声上能够得到显著的发挥,从而更好的展现每一首乐曲所想要描述的音乐形象。

例如,徐晓林的《抒情幻想曲》的古筝音乐作品中,其主要是以带变宫音的六声音阶调式作为调式基础,以此来描述古代音乐舞曲的风格追溯感。徐晓林的古筝音乐主要的音乐主题并不是来源于民间,同样也不是古代曲调的即兴引用,而是古代音乐风格与民间音乐风格的融合,这也是作曲家应当具备的创作能力。徐晓林的定弦见图1。

在音乐当中,想要有效的展现出古筝音乐的思想并塑造相应的饱满的音乐形象,有效的和声以及调性是根本性条件,就好似建筑工程中楼层与地基之间的关系。有效的和声以及调性是音乐表现的方向稳固根本,其有着独立的特色。徐晓林在创作时將非传统调式当中的和声进行创新并拓展,使用二度叠置、七度和弦以及纯四度琵琶和弦等作为和弦,并摆脱单一的五声调式和声的约束性,这也是促使徐晓林古筝音乐中,和声声音复杂多变、具备强烈对比性、张弛有度、有张有弛的主要因素,其所描述的音乐语境更加多彩、更加丰富。

3、古筝乐曲的结构设计

我国乐曲当中的速度变化和乐曲的结构类型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徐晓林的作品当中,有非常多作品集成了将速度作为基础的这一民间音乐惯有类型习惯。徐晓林作品中《黔中赋》便是典型案例之一,在整个乐曲当中,速度主要有三次变化,并且通过这三次速度的变化促使整个乐曲能够给人一种一气呵成的情感感受。在第一段《琵琶咏》中,这一个段落主要是散板式的段落,这一段落中音乐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古筝对贵州侗族人民在演唱小曲的过程中进行的伴奏乐器侗琵琶影响的模仿;第二个方面是前黔东南水江河流的苗族闽越所具备的典型“拖腔”音调。在第二段《木叶舞》的音调中,其音调比较多,核心音调主要是短小音腔的合成,在音区与节奏上形成一种跳跃感。第三段《黔水唱》是整个音乐的主题,主要是一个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的三连音背景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边是拉宽的节奏感,促使整个主题旋律能够清晰、完整的现象出来;另一边则是跌大幅的声部所形成的,将旋律线条巧妙的隐藏在整个流动过程中。在这一整段音乐当中,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的三连音就好比山中清泉在山谷当中流淌,描述出一幅流水欢愉的环境,这也是一幅富含诗意的音乐。在《黔中赋》当中,为了促使结构能够带动分段小标题,将三段并列成为一个联曲体,这也是徐晓林古筝音乐风格中的一大特色。对于不同段落的结构功能而言,其主要的部分便是古筝乐曲的舞蹈性以及每个小标题乐曲之间的并置对比性,例如《木叶舞》与《黔中赋》的歌唱性,将《琵琶咏》作为引子,将《黔水唱》作为尾声,从而实现一个完整性结构的古筝乐曲。在这样的结构中,不拘泥于西方的专业音乐中固定的曲式标准,其继承了我国传统乐器乐曲段落标题的多段式结构体系。

4、节奏与旋律上的创新设计

(1)节奏与节拍的特殊设计

使用相同的节拍应用在整个古筝乐曲中,以方方正正的对称性节奏进行创作,逐渐无法满足当代作曲家的创作要求。丰富多样化的节奏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标志性。徐晓林正是发现这一特点,同时在深入挖掘节奏在古筝音乐中的优化表现方式以及各种节奏的表现力,最终呈现朱来的节奏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形式,一方面集成民间固定的传统音乐节奏形式,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的对节奏的变化进行自发性的创新,展现出“无规律”、“不对称”的节奏结构形式。例如,《黔中赋》当中便使用了5/8拍与3/4拍的交替,并使用不同拍子以及混合节拍的交替性应用方式,最终实现节拍重音交替性变化效果的目的,从而强化整个音乐的动态感,给听众一种在山野间观看舞蹈时的热闹场面,该舞蹈让整个山间都充满了欢声笑语,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2)短小旋律的特殊设计

徐晓林在非常多的古筝作品当中都比较喜欢使用简洁的音乐组合,在旋律主题方面,经常使用简短的展现方式。例如,在《山魅》当中的一个快板段落当中,徐晓林使用一个简单的七和弦将其分解成为多个短小的音乐段落,并应用变奏的方式展现相应的音乐表现模式,促使整个音乐片段出现一种时隐时现的感受,从而给听众一种山的神秘感、奇幻感,给听众一种快要看见了又看不见、快要摸到了又摸不到的感受。

5、音乐以及技术方法层面的创新

徐晓林在完成一个正常乐音的基础之上,大胆的创新、改变,挖掘出了非常多的演奏方式,这也是促使我国古筝艺术多样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促使整个音乐的表现力多样化、更加丰富。在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作曲家将敲击音乐有效的融入到古箏音乐当中,促使在琴弦上实现一种有规律可循但是又属于随性而作的拍打方式,借鉴出打击乐的音响效果。与此同时,徐晓林还能够借助古筝琴码的左侧琴弦位置的新音色音响,构建一种相对于常规古筝乐而言非常特殊的音乐效果,这一音乐特色对音色的表现力有非常强的塑造力。在《黔中赋》的快板主体段落中,第一个小高潮是在结尾的位置,其主要是应用了左侧琴弦范围的演奏,使用右手与左手分别在琴码的右侧与左侧进行刮奏,从而形成两种完成无关联的音调,并使其有效的交织在一起,一层面主要是有明显的音高序列音响,另一方面是无音高序列的音响,促使乐曲在表现过程中使整个主题有非常显著的神秘感,从而使整个乐曲富有独特的音乐意境。

二、徐晓林在古筝作品作曲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

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当中,所有的古筝作品与我国的古典民族音乐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徐晓林的古筝作品大多数在根植于民族音乐基础上,在加入一些现代化的作品展现手段,从而实现现代、传统相结合的全面性艺术表现形式。作曲家一直将工作重点着重于传统音乐的研究当中,其分析的传统音乐主要包含古典传统音乐的乐曲结构、旋律、节奏以及调式等多个方面,这也是促使作曲家的古筝作品大多数都有非常多人喜爱的主要因素。作曲家在古筝乐曲的创作主体以及风格的掌握上,有效的借鉴了地方的曲艺、民歌以及乐中的音乐特色以及风格。

三、徐晓林音乐作品对古筝艺术发展的影响

徐晓林的古筝创作为古筝乐提供了非常多的新鲜活力,这也是促使徐晓林对作曲的技巧以及乐曲的表现形式上进行创作,另辟蹊径的展现。

徐晓林的作品并不是仅仅代表徐晓林个人的创作成就,更多的是展现出近几十年间民族音乐作曲家的创作经验以及民族音乐的发展及传承经验。通过对徐晓林古筝作品的分析,并结合符合自身艺术特色的演奏,能够更充分的领会各种古筝作品当中所想要描述的内容以及所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以徐晓林做创作的古筝乐曲为代表的古筝乐,在现代化作曲技巧方法的渗透影响之下,无论是在和声、调式以及旋律的发展手法、节奏还是音色等多方面,都有非常明显并且特征截然不同的传统古筝乐曲形式,每一种形式既能够保留古典特色的古香韵味,还能够融入一部分现代化的作曲创作技术,从而呈现一种全新的艺术个性化风格,并更深层次的展现古筝乐曲的感染力、表现力,并有效的实现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现代作曲技巧方法相结合的目的,促使古筝这一符合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音乐艺术能够更长远的发展。通过徐晓林的音乐作品,能够促使我国民族音乐持续稳定的发展,并逐渐得到一种艺术新高度,对于发扬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卓越的贡献。

徐晓林这一辈的民族音乐创作家的所创作的古筝作品是古筝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程,同样也是一笔非常贵重的艺术财富。通过分析徐晓林的古筝乐曲风格,能够基本了解古筝发展的今后态势以及情况:“主要是在传承传统故障乐曲的作曲方式以及弹奏技法基础上,结合西方的现代化作曲技法,并在其他领域当中进行拓展,例如在音乐处理、意境的演绎以及素材的选取等多方面,形成更加符合现代人们对音乐的内在审美观,并促使古筝音乐达到一种全新的高度。”在掌握这一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之后,对于推动古筝艺术可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古筝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其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音乐艺术,是一笔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因为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古筝的多样性,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民间古筝创作必然需要结合民间古筝文化进行创作,借助徐晓林古筝作品中呈现的音乐风格与特色,创作符合我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古筝作品。对于古筝作品而言,体现本土民情与民间古筝文化,是强化民族古筝作品感染力的有力途径之一。感谢徐晓林为表率的民族音乐创作家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为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做出显著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心心. 浅谈徐晓林古筝作品的音乐风格及对古筝艺术刻展的影响[J]. 大众文艺: 学术版, 2013(22):157-158.

[2] 李 菲. 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 人民音乐, 2015(4):213-125.

[3] 李春颖. 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 音乐时空, 2015(20):50-51.

[4] 汪莎. 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 人民音乐, 2013(11):124-126.

[5] 鲍晓媛. 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 黄河之声, 2013(12):23-24.

[6] 廖文珺. 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 音乐创作, 2015(8):132-133.

[7] 陈满欣. 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 新世纪剧坛, 2011(1):1001-1002.

[8] 陆晶. “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 音乐探索, 2014(3):130-133.

[9] 葛雪婷. 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 艺海, 2013(8):155-156.

[10] 许育燕. 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 北方音乐, 2014(15):94-95.

[11] 符丽琴. 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 北方音乐, 2015(7).

【作者简介】

刘亚倩(1992—),女,河北保定人,大学本科学历,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古筝。

作者:刘亚倩

第二篇: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

摘要:古筝演奏艺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根植于特定的音乐文化。古筝艺术的文化属性突出地表现在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听觉上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而由于各地区环境、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古筝艺术形成了不同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如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同时,近年来的形制改革与视觉创新,则很好地体现演奏艺术的时代性。

关键词:古筝 音乐文化 演奏艺术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古筝的历史十分悠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近3000多年来,无数古筝演奏艺术家在华夏文化的熏陶下,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古筝作品,并不断丰富和完善古筝的演奏技巧。因此,当代古筝演奏者想要提升自己的演奏水平,真正体现和传递古筝艺术的神韵,就必须领悟古筝艺术的音乐文化根基,并将其发扬光大。

一、古筝作品题材的本土化特征与演奏艺术的民族性

古筝艺术的音乐文化根基突出地表现在其作品题材强烈的本土化,以及演奏艺术的民族性方面。

从题材上来看,传统古筝作品一般可分为写景、抒情、叙事以及改编地方音乐等四个种类。从音乐素材的选取方面来看,传统古筝作品大多短小、精悍,细致地描绘某一情景或刻画某一人物,例如传统古筝作品《打雁》就是通过四段旋律集中表现了猎人打猎的一个场景:猎人发现大雁,瞄准、射击,雁群四散乱飞,一只大雁被打中落地。整首乐曲主题鲜明、节奏连贯,迅速进入高潮,又嘎然而止,收发自如,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建国以来,虽然国内主流音乐创造风格与理念出现很大的变化,但古筝作曲家们的选材依然是围绕大众熟悉的文化典故、生活场景展开的,主要表现内容大多是各地旖旎的自然风光、特有的风俗人情,以及动人的历史故事,例如项祖华教授创作的《林冲夜奔》表现了水浒好汉林冲在遭受官府迫害之后雪夜上梁山的故事,乐曲气势壮烈,情绪激昂;王昌元创作的《战台风》则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码头工人与台风顽强搏斗的感人场景;张燕创作的《东海渔歌》描绘了我国东海渔民欢乐、紧张的劳动生活景象;焦金海教授创作的《侗族舞曲》则细腻地描绘了侗寨风情,并抒发了侗家儿女热爱美好生活的欢乐情绪。

近年来,古筝作品创作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在作曲技法和音色追求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呈现和表达主题的手段与技巧方面更加多样化,但在听觉方面无疑仍然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与此同时,各地民族民间音乐交流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古筝演奏艺术的民族性特征。

古筝演奏者通过拨触琴弦发声,加上各弦段音色效果各异——近岳山的弦段发音清越、高亢,弦中段部位发音浑厚、饱满,近琴码部位音色低沉、婉转,这使我们可以按照不同作品所表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音色、力度,弹奏出变化多端、情感丰富的旋律来。演奏效果的好坏直接与演奏者对作品内涵和意境的理解深度与广度相关。例如,我们在演奏乔金文先生改编的《汉江韵》时,要深刻体悟作品所表现的人们欢乐春耕,期盼丰收的情感,运用手指的根部,加强琴弦受力的强度,发出更加刚劲、有力的声音,以更好的表达豪迈的激情,并体现出河南筝派的风格。

再以最著名的河南筝曲《渔舟唱晚》为例,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晚霞灿烂,渔夫唱着欢乐的小调满载而归的欢乐情景,富于歌唱性。筝曲开始的部分为慢板和抒情性的乐段,这时,弹弦的部位要在集中在弦中,这个地方的弦振动最充分,余音悠长,音色浑厚、深沉,平稳流畅。第二段,音乐速度逐渐加快,音阶不断递进,力度也应随之增大,从而形象地表现渔夫乘风破浪、欢乐归家的急切心情,演奏者要注意区分音乐的层次,表现其中细腻的变化。第三段是快板。演奏者应使用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以刻画不同的声响——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渐次加快,力度不断增强,运用各种按滑叠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靠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景象。最后拨出一个泛音,乐曲结束,一切恢复了宁静。众所周知,《渔舟唱晚》曾被改编多种演奏形式,除了古筝以外,还有高胡、小提琴、竖琴等。与其他形式相比,古筝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二、地方风格差异与不同演奏技法的形成、完善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加之受地方音乐文化传统的影响,古筝很早就形成不同的流派,体现着不同音乐风格。而不同筝派具有不同的演奏技法,这既是其音乐文化的体现,又是演奏者借以形成自身演奏风格的关键。当然,各派技法虽各有不同,右手弹,左手按是千古不变的最基础的手法,是古筝艺术的“根”。

从总体上来说,人们将古筝演奏艺术分为北派和南派两大类,北派以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为代表,南派则包括了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等四大流派。北派筝曲更加刚劲、沧桑,南派筝曲则细腻、悠长,在演奏技法方面各有巧妙。

1.北派古筝演奏的右手技法

以山东筝、河南筝和陕西筝为主的北派筝,其音乐风格就像北方人民的性格一样豪爽、外向,因此,北派筝曲多以刚劲有力的平稳旋律为主。在各手指的使用方面,大拇指的使用频率最高,音乐表现力也最强。其中,摇指、花奏和托是大拇指最重要的三种演奏技法。

摇指是以大拇指的小关节或掌关节为轴心,连续做快速的托劈,从而形成弹奏出节奏清晰,颗粒性强的旋律。山东筝派用大拇指的小关节为支点,由于该关节比掌关节和腕关节更灵活,能演奏出更加清晰、均匀的音色。而河南派的摇指则是以大拇指的掌关节为轴心来弹奏,虽然在灵活度方面有一些差距,但力度更强,音色也就更加坚实、厚重。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及对乐曲表现力的要求,近年来摇指技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派生出长摇、扫摇、,多指摇、双手摇等新的技法,此不赘述。

花奏技法在演奏中主要是为主旋律润色,从而提升音乐的表现力。在山东筝曲中最常用的花奏是下花指,即由大拇指从高到低依次托弦,形成一组流畅的音型,按其所占时值可分为正板花和板前花。在山东筝曲《汉宫秋月》中,甚至有几处占用了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的花奏,且有两处还出现在强拍上,与主旋律相得益彰,突出了该乐曲纯朴古雅的音乐风格。

托是以拇指小关节为折点,演奏者向外拨奏琴弦。与托的弹奏方向相反的叫做劈,该指法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托组合在一起,配合摇指技法,在演奏中运用。

2.南派古筝演奏的左手技法

南派古筝以南方的风土人情为表现对象,对韵律的把握达到了极致,尤其擅长通过左手颤弦、滑奏的技法使作品更加丰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筝曲旋律的单薄感。

颤弦种类丰富,手法多样,分为重颤、微颤、持续颤音、节奏颤音等。演奏者手指的力度、速度和触弦位置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颤音的演奏效果。以潮州筝派为例,按弹尾随是其颤弦演奏技法的特色,即在右手弹出之后左手在同一音上作颤、滑等技巧,用以延长此音或增强旋律的韵律,以达到缠绵悠长的音乐效果。

滑奏要求演奏者对音高的把握准确到位,过程要连贯,力求声音的完整、圆润。在潮州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潮洲筝以其右手的流畅华丽、左手按滑音的独特加花奏法,变化细腻、微妙而独具一格。

三、形制改革、视觉创新与演奏艺术的时代性

乐器形制的改革是音乐发展的强大动力,古筝的形制在建国前一直没有统一规格,制筝的材料、筝的形状和弦数等,往往因人、因地的不同而各异。据专家考证,战国时期的古筝,其形制与筑相似,只有五弦。到秦汉时期,发展为十二弦。隋唐时又发展为十三旋,明朝出现十四五弦和十五弦筝,到了清朝又进一步增加到了十六弦。

建国以后,古筝艺术日益受到政府和专业音乐人士的重视,大量人材不断涌现,古筝事业迅猛发展。古筝的形制也从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并且将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弦,不仅扩展了古筝的音域范围,改善了音色,还提高了古筝的艺术表现力。正如毛特先生在《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一文中所阐释的那样,古筝形制改革者应当在尊重历史传统的基础上,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最终达到增强声音效果,方便演奏,减少耗材的目标。

近年来,古筝艺术家积极地更新音乐观念,通过形制改革来解决古筝转调困难的局限性,使古筝在形制和结构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了许多样式的新型古筝。

古筝由于其特殊的横卧造型及弦列方式,弹筝时身体和手臂及手除了有上下运动,还有前后运动、并且顺着琴的弧面带着优美的弧度;还有左右运动,比如左手倍低音颤弦,左臂必须尽量伸长同时伴随身体斜送过去、上身俯向琴面才能做到。如一些带舞蹈性的乐曲如《春到拉萨》开头带藏族舞蹈感的旋律部分,左手的复合音和右手的前八后十六或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节奏配合,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随这种舞蹈感极强的节奏微微摆动,就象在跳优美的藏舞。

阜阳师范学院侯方教授精辟地指出:“当视觉感受到的内容是来自与音乐表演密切相关的影像时,其活动状态与音乐的音响流动有着内在的联系,对音乐内容的表现也有一定的诠释效果。”近年来,许多古筝演奏家的演奏肢体动作不再是单纯的取音和作韵,还尝试双手在古筝的各个部位进行拍击,成功地模仿了打击乐的动作,使演奏古筝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并富于律动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充满节奏律动感的视觉创新与听觉创新交相辉映,使听觉性的音乐外化成为视觉性形象,反过来,视觉创新也更好地表达了古筝音乐的主体,更有效地诠释了音乐形象,使听众变成了观众,产生更好的舞台效果,最终增强古筝音乐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作者简介:

潘玲玲(1975—),女,江苏盐城人,盐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筝教学和实践的研究。

作者:潘玲玲

第三篇:论古筝音乐艺术的文化魅力

 

摘要:古筝音乐艺术在我国音乐文化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古筝音乐艺术的个体历史考察,来探讨古筝音乐艺术的历史价值和蕴育其中的文化特性,由此,窥一斑而见全貌,帮助我们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

关键词:古筝 音乐艺术 文化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享有“东方钢琴”之美誉。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历经千锤百炼,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毫无疑问,音乐艺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的音乐艺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国家所积淀的历史,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民族所固有的文化。

1、源远流长——古筝音乐的古老性

古筝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关于筝的产生年代,有多种说法。目前见到最早证实筝的存在和流传的材料的文献记载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其中提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1]。”文中形象地刻画出秦国民间弹筝欢歌的动人场面,所以历史上也称为“秦筝”。

2、个性独特——古筝音乐的民族性

由于古筝的历史悠久,再加上受到我国地理环境因素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很早以前,不同地区就逐渐形成了以自己地方音乐特色为主的古筝流派,“茫茫九派流中国”就是一个概括的说法。

近代有代表性的流派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地较为著名。如潮州筝派,它与其他筝派所不同的是它不光采用传统的工尺谱记谱,也采用当地的一种特殊的记谱法“二四谱”,用调分“轻六”、“重六”、“活五”等,像我们常听到的古筝曲《寒鸦戏水》,其中的“4、7”两音就比我们常听到的“4、7”要微升4和微降7,尤其是一些特征音需要靠左手的吟、揉等技法去完成。

3、海纳百川——古筝音乐的包容性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筝在很早以前就被传播到了国外,并在当地形成了新的乐器。例如,日本的筝就是在公元八世纪初唐代由中日友好使者传过去的,当时的唐朝曾派学者去日本传授筝乐,由于反响强烈,所以在当地还演变出乐筝、筑琴、俗筝等等[2]。

在发展古筝艺术的道路上,我国古筝艺术家们不断地吸收西方的音乐,将他们融合到了古筝音乐当中,并且得到的较好的发展。例如作曲家王建民,他创作了许多优美动听而富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幻想曲》、《西域随想》等等。在这些乐曲中,他不仅对古筝的表现力、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并且把西方近现代的作曲技法也融合其中。

由此可见,古筝艺术无论是在其传播上还是改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一方面把本民族的音乐传播到了国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吸取外国优秀的音乐文化,使之与我国本民族的音乐融合,使自身不断地进步。

4、撼人心魄——古筝音乐的艺术性

古筝之所以历千年而生生不息,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其音乐优美动听,既细腻婉转又豪迈奔放,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谈古筝音乐文化,离不开中国的文学艺术——诗词。无论是从诗词中去感受筝乐还是在筝乐中寻找诗词,我们都能从中感悟到古筝音乐的文化魅力。

例如唐代诗人吴融的《李周弹筝歌》,他在诗中写到:“闻君七岁八岁时,五音六律皆生知。就中十三弦最妙,应宫出入年方少[3]。”这首诗中就描述了古筝音韵在所有音乐中是最美的。

今天,很多音乐家根据诗词也创造出了许多优美动听的筝乐。如众所周知的《渔舟唱晚》,标题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诗句:“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诗词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丰收的喜悦,纷纷归航的情景。

诗词与古筝犹如姐妹,因为有诗词,所以古筝也能显得更加有韵味,更加有文化内涵,也正是有诗词的存在,我们才能感受到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古筝演奏情景和音乐表现。

5、历久弥新——古筝音乐的时代性

古筝音乐艺术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古筝艺术仍然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展,毕竟我们在了解一种文化时,不光是要与历史接通,也要看看这种文化在当下的生存状态。

改革开放后,古筝音乐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如大量新技法的出现,以及新乐曲的涌现,学习古筝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作曲家为古筝创作出了许多现代筝曲,也有人把筝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有的演奏家甚至离开常规演奏方式,不受琴弦的约束,创造出筝乐一种新的美感,焕发出新的力量。

今天,古筝音乐艺术的发展是繁荣的,如果古筝音乐艺术不具备时代性,那么在当今的时代,他就无法得到传承与发展,无法让大众所了解接受,正是因为古筝音乐艺术所积淀出的文化吸引力,才能够在今天广受大众喜爱。

结论

总之,古筝音乐鲜明的古老性、民族性、包容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构成了古筝音乐艺术的文化特性。它植根于我国灿烂的古代音乐文化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个性、包容的品质、丰富的表现,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个性特色。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对古筝音乐艺术的文化特性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整理、提炼,古筝音乐艺术的将来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更加受人喜爱、更加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28卷230.

[2]周耘.古筝音乐—中国音乐欣赏丛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17—20,37—52.

[3]谢晓滨,姚品文.古代筝乐的文化属性[J].人民音乐,2002.10:37—47.

作者:李璐

第四篇: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探究

【摘要】古筝是中国古老而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在漫长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古筝艺术通过自身的发展及其完善,不断填补了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空白,推动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呈现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古筝艺术;中国音乐文化;文化特色;文化底蕴

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个性鲜明,被人们视为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乐器,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享有“东方钢琴”之美誉。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历经千锤百炼,代代相传,绵延不绝。“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所描绘出的古筝艺术所达到的令人神驰的境界,其出神入化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本文将探讨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关系。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仅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上,而且又体现在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

一、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

对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呈现,古筝艺术主要是对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古筝艺术对民族特色的呈现

民族性是世界上各国家、各民族的各种艺术的生命,也是中国音乐文化与古筝艺术的生命。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民族性特色的具体呈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写意化民族特色的呈现,写意化与写实化是中西文化与中西音乐文化的一个主要区别:“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写意化要求形神兼备、写意传神,以简练的手法,写出对象的神衷。“写意”一词,最初源于中国绘画,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原指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以表达作者的意象,又称“相笔”,与“工笔”相对。写意化是中国所有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色与美学特色,当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色。古筝对写意化民族文化特色的呈现,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寒鸭戏水》,就通过简练的乐曲结构,描绘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动人画面,并借拟人之法,表现出人的乐观主义情怀。

另一方面是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中国音乐风格受民族性格与民族文化的决定与影响,形成了真挚、朴实、含蓄、婉曲等特有的民族音乐风格。古筝对这些民族音乐风格的呈现,也是很鲜明、生动、浓重的。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有力的例证。例如古筝曲《叹颜回》《哭

周瑜》,都是情感真挚、朴实的经典之作,前者表达了对孔子弟子颜回英年早逝的惋惜悲痛之情;后者表达了对少年气盛、英年早逝的周瑜的惋惜、悲痛之情,其情感的真挚、朴实,极具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地域特色的呈现

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也愈鲜明,这正如鲁迅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古筝对于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呈现,也是成功的。例如在演奏风格上,就形成了以地域特色为重要标志的许多艺术流派,其中以清新泼辣、粗犷豪放的河南派,华丽明快、悠扬铿锵的山东派,色彩丰富、韵味隽永的广东潮州派为代表,并有江浙派、客家派等多种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流派,可谓异彩纷呈、争奇斗艳。

(三)古筝艺术对时代特色的呈现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创新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永葆其艺术青春。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就在于它的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都不是僵化的,而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

古筝艺术在呈现中国音乐文化的时代性特色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团中的古筝演奏艺术、“女子十二乐坊”中的古筝演奏艺术,都具有创新的21世纪的时代性特色。

二、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

古筝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密切关系,更表现在古筝对中国音乐文化意蕴的展现上。中国音乐文化强调意蕴,这又包含两大要素:意境和气韵。

意境指藝术作品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家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即意与境的有机统一。意境具有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有限无限的超越美、不设不施的自然美。古筝艺术对意境的展现,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汉宫秋月》,就融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悲情与汉宫的深秋月色的悲景于一炉,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绝妙意境。

气韵指艺术作品的“气”与“韵”的结合,气为生命之力,韵为生命之风采,动为气之核心,情为韵之根本。“气韵生动”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古筝艺术对气韵的展现,也是富有创造性的。例如古筝曲《天下大同》,就充分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气吞全球、大爱无疆的气派与韵致,堪为民族器乐曲之经典。

三、结语

古筝艺术对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在发生影响的同时,中国音乐文化也在对古筝艺术的完善产生着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古筝艺术的继承和古筝艺术的美育功能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吕婷婷.古筝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之关系[J].乐器,2012(9):55-57.

[2]潘玲玲.从古筝的音乐文化根基看古筝演奏艺术[J].音乐时空,2013(10):80-81.

[3]杨艳.古筝音乐传承之我见[J].大舞台,2010(10):48-49.

[4]胥力文.浅谈21世纪古筝艺术的发展趋势[J].民族音乐,2013(5):

25-26.

作者:佟宇

第五篇:中国当代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研究

摘要:中国当代古筝音乐文艺思潮发展迅速,形式多样,一批批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作曲家深受马克思文艺理论精髓的影响,创作了很多具有时代特征、反映人们物质生活的新作品,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之时,古筝艺术已然成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本文将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当代古筝艺术音乐思潮进行论述。

关键词:古筝艺术 音乐思潮 马克思文艺理论

古筝音乐艺术思潮不断变化发展,不同的古筝音乐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文艺审美导向和音乐思潮趋势。对于中国当代古筝艺术的音乐思潮研究,要从古筝音乐思潮的理论概念、马克思文艺理论对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的指导作用,以及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所产生的重大文艺价值和文艺导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力求全面精准的阐释中国当代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的脉络结构。

一、古筝音乐思潮概述

(一)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概念

在古筝艺术阶段性发展过程中,对古筝筝曲创作、古筝形制创新、古筝艺术导向等方面具有引领和重要影响作用的思想潮流,被称作是“古筝艺术音乐思潮”。“古筝艺术音乐思潮”隶属于文艺思潮的大范畴中,是文艺思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有着重要地位。

(二)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构成要素

古筝艺术音乐思潮反映着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实践意识和理论意识结合的产物,从古筝音乐思潮的发展来看,其构成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地域风貌、群众审美导向(思想运动)、筝曲创作。

1.历史背景

从历史资料来看,古筝早期流传盛行于民间,是平民消遣娱乐打发时间的主要乐器,《战国策·齐策》中曾写道:“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由此可见,古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广泛的流行于民间。到了唐代,宫廷礼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古筝丰富的旋律和极具表现力的演奏被广泛应用于唐代宫廷礼乐中。在宋朝,古筝思潮也流行较广,文献中随处可见“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这样描述古筝的词句。清代时期随着闭关锁国政策的逐步瓦解,西方外来音乐思潮的传入,筝乐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不仅仅只局限于传统五声调式,清代的14弦筝开始使用七声音阶的定弦方式,筝曲演奏也从宫廷合奏曲中脱胎出來,形成旋律更加丰富多样的独奏曲目。

2.风土人情,地域风貌

古筝音乐艺术思潮在2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流传到全国各地,受到不同地区风土人情、地域风貌的影响,古筝音乐艺术思潮融入到了各地的地方音乐当中,古筝音乐思潮凝聚了各地古筝音乐家们的智慧,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演奏流派。大致可分成南北两大派。南方筝派则以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为主;北方筝派则以陕西筝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为主。

3.群众审美思想导向

群众审美导向是古筝音乐思潮的催化剂,古筝音乐思潮必须得到群众的肯定、社会的认可,从而才能在社会上得以传播并转化为人们所喜爱的音乐形式,这就是古筝音乐思潮中群众审美导向所产生的社会共鸣性。正如梁启超所说:“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群众对外来音乐思潮的内化所体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接受。但是这种内在的接受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本体的原有知识储备,各个筝派都融入了当地的音乐特有元素,在当地地方音乐背景下,形成的更具特色的古筝艺术思潮。如果主体缺乏这种自觉力或是没有其本身的知识背景,那么很难能实现有价值的内化。除了形式的内化,音乐思潮也需要情感方面的内化,形式的内化是为了从理论来调动广大群众的情感,从而产生极大的共鸣性,成为具有社会价值的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综上所述,群众的审美导向对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有极大的影响,不光是形成的理论,更多是融入了群众审美意识和主观情感的,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是理论与情感导向相互交融的一体思想潮流。

4.筝曲创作

古筝艺术音乐思潮与其他思潮最大的区别在于,古筝艺术思潮所表达的观点是通过筝曲作品和表演体现的,不像其它观点那样可以直接用文字语言进行阐释。古筝艺术把中规中矩的理论观点转化为表现力极强的表演形式,通过演奏作品,感化欣赏者并传达一定的内涵。普列汉诺夫所说:“ 一件艺术品,不论使用的手段是形象或声音,总是对我们的直观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筝曲作品具有极强的直观性,这种直观性作用于欣赏者的各种情感,与人们的社会意识相结合,即古筝音乐欣赏的审美意识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相互交融在一起。

例如浙江筝派创作筝曲《林冲夜奔》,该筝曲本是小说《水浒传》中的精彩篇章,古筝杰出的艺术家陆修棠、王巽之先生以昆曲《宝剑记·夜奔》一折为创作动机题材,同时运用【新水令】的曲牌旋律特点,进行多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改编发展而来的。该筝曲作品一经问世,就深受人们喜爱,曾以多种艺术表演形式进行演绎。《林冲夜奔》这首作品描述的是八万禁军教头林冲受到奸人所害,在经过痛苦的心理压抑挣扎、思想矛盾斗争、愤懑抱怨、困惑无助等戏剧性情感冲突变化后,毅然决然连夜奔向梁山的情景。

又如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首筝曲改编自同名琵琶协奏曲,具有浓郁的蒙古族歌舞旋律,欢快而明朗,有极大的感染力。乐曲根据发生在内蒙古草原的放牧小姑娘龙梅、玉荣姐妹为保护国家的羊群与暴风雪英勇斗争的真实事例为题材创作改编而成,展现了小姐妹俩在国家集体财产受到威胁时,不顾个人生命安全勇于与暴风雪进行搏斗,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克服困难的高尚品质。

再如多声弦制筝曲《红水河狂想》,该曲是由七声音阶旋律与无声音阶旋律组合而成的,同时为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广西壮族红水河独特的地理风貌和自然风光,作曲者李萌教授又加入了大提琴和贝斯两件低音乐器,把自己对广西红水河的喜爱和迷恋融入到曲子中。《红水河狂想》这首乐曲形象的描绘了广西壮族红水河多险峻峡谷险滩、多蜿蜒湍急的水流以及岸边红土覆盖水色浓褐汹涌的难忘场景。

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的各个组成部分密不可分,古筝音乐思潮是中国传统文艺思潮的核心体现,是文艺思潮的基础组成部分,这种思潮反映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是学者研究马克思文艺理论必不可缺的考察对象之一。

二、古筝艺术音乐思潮如何借鉴马克思文艺理论

随着国家不断的繁荣发展、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人民生活日益安康以及各种政策方针实施,中国的文艺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而古筝音乐艺术作为我国文艺事业重要组成范畴的一部分,在保留自身优点的同时,不断学习借鉴国外音乐的优秀成分,在国内重视文艺事业的有利形势下,中国当代的古筝音乐艺术思潮不断变化发展。然而,纵观整个国际环境,中国的音乐思潮并不位居核心地位,这就要求学者们不断深入马克思文艺理论中国化以及中国音乐思潮对象化。

要想全面落实以上两点,首先必须做到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经典理论中关于音乐方面的论述,深入学习并领悟这些经典理论其中的精髓,用马列主义哲学思想中,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去解读中国古筝音乐思潮,明确古筝艺术音乐思潮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其次,中国古筝音乐艺术的独特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与马克思文艺理论相结合,更直观的表达马克思文艺理论观对中国古筝音乐思潮的理论结构,梳理了马克思文艺理论观在不同时期对古筝音乐思潮的影响。

最后,坚持以“实事求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为标准原则,将中国古筝音乐思潮和马克思文艺中国化放在同等环境中,提倡科学发展,体现科学内涵,弘扬各阶段的理论成果,发扬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不同的古筝音乐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文艺审美导向和音乐思潮趋势。对于中国当代古筝艺术的音乐思潮研究,要从古筝音乐思潮的理论概念、马克思文艺理论对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的指导作用,以及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所产生的重大文艺价值和文艺导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力求全面精准的阐释中国当代古筝艺术音乐思潮的脉络结构。

三、中国当代古筝音乐体现的马克思文艺理论

(一)理论指导实践

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文艺思想是古筝音乐发展的创新性指导思想,马克思哲学极具改造世界的实践性思想主张,当代中国古筝音乐乃至整个中国文艺学都必须以马克思文艺理论思想作为理论指导。中国古筝届一批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受到马克思文艺思潮的影响,创作了很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民族精神的优秀古筝作品。中国当代音乐家们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深化学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理论思潮,并以此作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创作了许多杰出的文艺作品。中国当代作曲家王建民教授一直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王建民教授从事作曲专业以来,谱写大量民族器乐作品。王教授将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相结合,创作了众多极具中国民族风味的现代作品,如古筝曲《西域随想》《幻想曲》,二胡曲《第一二胡狂想曲》《天山风情》等等。这些众多作品无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中改造音乐的思想主张。王建民教授的这些带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又运用西方作曲技术的作品,不仅深受中国音乐學者们的喜爱,而且也倍受西方音乐家们的认可。这些作品在全国各类民族器乐大赛中多次被指定为参赛必选曲目,其中很多作品还被中国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日本爱乐交响乐团等在国内外音乐会及音乐艺术节上演奏。

(二)实践产生新的理论思潮

中国古筝音乐的实践必须是建立族音乐理论和西方音乐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的,在对一些新筝曲的创新上,应本着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则,立足本民族的音乐元素特色,将我国民族音乐风格传播到国外。在古筝弹奏技巧上,借鉴西方演奏的特点固然重要,但也应把握好平衡点,创新的同时也要努力传承发扬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这样中国当代古筝艺术音乐思潮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文艺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潮的引入,对中国音乐的研究发展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从多个视角和多个层次促进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中国的音乐事业,尤其是极具中国传统元素的古筝音乐艺术,只有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自身本民族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创新发展,才能把中国当代的古筝艺术不断推向更高的巅峰,才能让古筝音乐艺术更具创新性、国际性和时代性。

作者:赵星

上一篇:地基基础论文下一篇:封建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