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硕士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土木工程硕士

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研究

  1. 摘要:为推动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导师以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现状,从课程设置、导师制、专业实践、毕业生职业发展等方面总结了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 培养现状;现有问题;对策

    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与注重基础研究、学术理论研究的学术性硕士进行了区分[1-2],同时将专业型硕士纳入国家研究生经费投入与奖助学金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其中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为目标,要求其在建筑工程、桥梁与道路工程、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等专业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3]。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院校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院校,重庆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A类)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招生规模较大。据统计,2019年、2020年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为143人和131人,已经超过同年学术型硕士招生人数[4-5]。

    自招生以来,已有不少学者针对其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6-8],包括复试工作改革、教学案例研究、实践环节教学研究、课程体系探索等[9-13],提出了很多问题与建议,如优化课程、加强专业实践、导师制改革等。有的院校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改革,但是学生对培养方案各项措施落实,改革进展并不清楚。现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从课程设置、校企导师、专业实践情况三个方面调查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现状;同时调研校内外导师对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的看法与意见,总结出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一、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一)问卷发放情况

    本问卷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校内外导师以及毕业从业人员为调研对象,以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现状为调查内容,问卷采用线上填写的方式作答,分别回收有效问卷178、57和132份。

    (二)信效度分析

    问卷采用SPSS19.0进行信效度统计分析。对问卷的信度评估采用内部一致性分析计算克龙巴赫α系数(Cronbach’s α coefficient,Cronbach′s α)。通过数据检测显示整体的信度分析结果Cronbach′s α=0.857,满足信度要求指标。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为保证量表各项目具有共同的变异性,先进行Kaiser,Meyer-Olkin(KMO)检验与Barlett′s球形检验,检验结果为:KMO=0.921,Barlett′s检验P=0.000,提示量表的结构效度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结果,问卷因子维度内部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s α值在0.823~0.937,对应关系与研究心理预期基本一致。

    (三)专业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结果

    1.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情况

    图1为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知度情况。在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越来越趋同化的背景下,12.96%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认知度不足;59.26%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较清晰的认识,比较清楚了解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毕业要求;只有12.96%的学生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有非常清楚的认知。

    另一方面,从导师和行业单位的角度来分析,图2显示了导师和行业从业人员对专业型硕士进行差异化培养的认可度,结果显示86.67%的导师同意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进行差异化培养,91.3%的从业人员同意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进行差异化培养。图3为导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差异的认知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导师了解培养方式的差异性,但对其区分的清晰度不足,说明导师在两者培养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概念模糊。图4展示了导师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差异性程度的看法,结果显示76.67%的导师认为目前的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方式差异性不明显,说明需要加强两者的培养差异性。

    2.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招生选拔方式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招生选拔方式包括推免和统考两种。推免生复试包括专业知识面试和英语水平面试;统考招生方式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初试是对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的测试,复试设置专业知识笔试和面试环节。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90.74%学生对于目前专业型硕士招生选拔表示认可(图5),但很多学生也表示在复试环节,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没有区分,趋同化明显。

    3.专业型硕士课程设置情况

    从调研结果看,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缺乏职业性特点,课程设置缺乏特色,与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过于相似且课程学分更多,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同时也难以保障专业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模式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特色专业课+实践性课程。根据调查显示,就目前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反映当前行业需求及技术发展程度的情况,50%的学生觉得课程设置不合理,且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比例比较失衡(表1—表2),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第二,实践性课程学分占比严重不足。

    4.师资、导师制及论文情况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师资情况:教授(研究员)77人,副教授78人,博士生导师77人。调查结果显示,73.93%的专业型硕士拥有单导师,均缺乏职业背景;19.07%的专业型硕士拥有双导师,但均为缺少行业背景的校内导师;只有5%的专业硕士同时拥有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表3)。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专业硕士缺乏具有行业经历、行业背景的导师指导,不利于专业型硕士职业性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一般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论文选题通常从实践出发,进行实际问题的研究。根据调查,目前90.74%的毕业论文课题是为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但与学生的实践内容并不相关(表4);同时,根据对导师的调查结果显示,63.34%的导师认为可以在论文环节增加对论文职业性的考核,考虑论文成果对工程领域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体现作者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图6)。

    5.校内配套资源情况

    除了相应的课程设置及相关制度以外,学生能获得的校内配套资源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也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校内配套资源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文献图书资料:根据调查问卷显示,88.89%的专业硕士都认为重庆大学文献图书资源能够满足平时的学习要求,只有偶尔需要从其他途径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图7a)。

    (2)实验条件: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具有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库区山地城镇地质灾害防治重庆市工程实验室、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结构工程重庆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型振动台、风洞实验室等。根据调查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学院具有相对丰富的实验条件,能满足大部分实验要求和学习要求(图7b)。

    6.国际交流情况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的迫切需要,高校之间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14]。通常学生交流形式以学术交流访学和参加国际会议为主,国际交流有助于跟踪学科前沿,把握学科前沿动向,拓宽学术视野,为进一步深化研究学习创造有利条件[15]。图8为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国际交流现状,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有46.3%的学生有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想法,9.26%的学生已经完成该想法,25.93%还在犹豫。对于有想法还未实现以及还在犹豫的学生,根据调查统计,经济条件以及外语水平是制约他们行动的主要原因(表5)。

    7.专业实践情况

    专业实践是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习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专业实践有利于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和了解专业前沿。根据培养方案,专业型硕士要求有6个月及以上的实践经历,学生首先需要提交实践计划,参加专业实践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经导师评定合格后方可申请论文答辩。数据显示,实践时间达到6个月的专业硕士仅占37.04%(表6)。根据调查统计,造成专业实践时间不足的原因包括学业科研压力以及实践实际情况与学生心里预期不符(表7)。另一方面,根据对导师调查结果显示,36.66%的导师认为目前对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考核需要更加严格(图9a),同时66.67%导师认为需要强化对专业实践的考核标准(图9b)。

    8.专业型硕士发展情况

    图10显示了专业型硕士从业后适应行业发展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3.48%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只有17.39%的毕业生能较好适应行业发展。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需要加强与行业的结合,这样才能高效培养出更多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图11为专业型硕士从业时的职业性体现及竞争力体现调查情况。根据调查可以发现,56.52%的专业硕士都认为实际工作中不太能展现出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优势,说明现有的培养方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待提高(图11)。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趋同化明显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校对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出现了趋同现象,学生和专业老师都不能清晰地区分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之间的区别,两者在教育模式上没有真正地做到差异化培养。

    2.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设置缺少针对性。目前的教学内容没有达到与时俱进;与现有行业技术发展相比相对滞后;教学方式上过于传统,没有创新;这些都制约着课堂教学效果。

    (2)在课程选择上缺乏自主性。目前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特色课的比例为7:4,在此前提下,学生在课程的自由选择性上会受到一定限制,且对于学科基础较弱的跨学科专业型硕士,适应难度更大。

    (3)课程缺乏应用性。目前在专业型硕士培养过程中,传统的教师讲授仍然占主导,课程设置体系过于理论化缺乏应用性。

    3.导师制问题

    当前拥有双导师的学生占比过少,且“双导师制”中的第二导师为企业导师的占比较小,企业导师的设置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对侧重于实践实用的专业型硕士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双导师制”的落实也不尽如人意,不乏存在只有一位导师对学生科研等工作给予实质性指导和帮助的情况。

    4.论文选题及考核

    论文的选题缺乏对职业性的考核。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论文选题与专业实践结合不紧密,同时在考核环节,并没有设置对论文职业性的考核。

    5.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时间及其对其职业性考核不足。虽然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时长有明确规定,但因部分导师承担横向科研课题等原因,存在着压缩实践时间的情况,使得学生实际的实践锻炼时长不足。从专业实践考核来看,目前对专业型硕士实践能力的考核是完成书面报告后提交学院审核,存在无法核实报告的问题,没办法真正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实践要求。

    (二)相应对策

    1.加强引导自我培养意识,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够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以及能够在企事业技术岗位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工程师[16]。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性,这需要学院以及导师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对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方案进行清晰解读,使专业型硕士能够清楚认识培养方案,自身重视起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自我培养。

    2.优化课程设置,严格进行差异性培养。专业型硕士应该具有创新性、应用性专业素养,因此课程设置以及专业实践需要贴合专业型硕士的职业背景及发展前景。现有的课程设置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对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专业型硕士的核心课程应与学术型硕士有所区别,应注重基础知识、综合知识以及专业实践的平衡,增加专业技能性课程以及实践性课程,建立“基础+专业+综合知识+职业实践”模块式课程体系。

    3.“双导师制”增加遴选企业导师。当前,双导师中的两位导师基本都为学术研究型的校内导师,需要进一步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对于遴选的企业导师应有丰富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经验及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同时通过各方面的合作,充分调动校外导师的积极性,例如让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学术论文课题的选择与指导,深化校企之间的合作等,真正实现“双导师制”的优越性。

    4.完善专业型硕士职业性考核机制以及增加对硕士论文的职业性考核。针对当前专业型硕士缺乏职业性考核的问题,可以在实践考核中增设专家组的答辩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对专业型硕士进行审核,同时通过企业和学术导师审核才能认证实践学分。学位论文从选题开始严格把关,开展实习及科研实践的同时可进行毕业学位论文的选题,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把关,评审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对论文成果在工程领域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进行评价。

    5.继续深化产学研发展。完善产学研体系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完善产学研平台的机制和体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鼓励学生参与行业单位的项目实践,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第二、以学院平台为基础与相关的行业公司进行交流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培养协议,建立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协同育人管理模式;第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平台的建设,促进高校与企业单位的交流合作。

    三、结语

    随着全日制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作者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等为调查对象,针对校内资源建设、国际合作交流、课程体系设置、校外第二导师情况、专业实践以及职业发展情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大学在校内资源建设、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情况较好,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双导师制”、专业实践等方面尚存一定问题。土木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不能依靠当前无差别的培养模式来实现,应当从中观的培养模式微观的培养课程进行切入,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升自我培养意识,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考核机制,开发特色项目和特色课程,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真正转向注重社会实践发展和学生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乔益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10,1(13):157.

    [2]朱丽华,史庆轩,任瑞,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3]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23-25.

    [4]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招生指标[EB/OL].(2019-03-08)[2021-04-23].http://civil.cqu.edu.cn/info/1492/10348.htm.

    [5]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网.土木工程学院2020年硕士统考研究生复试成绩公示[EB/OL].(2020-05-18)[2021-04-23].http://civil.cqu.edu.cn/info/1492/11695.htm.

    [6]罗玉萍,马立国,刘丽娜.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0(3):173-176.

    [7]陈铖,刘望,刘忠.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5,7(30):190-191.

    [8]谢建和,向晨瑜,李丽娟,等.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分析与改革建议[J].高等建筑教育,2017,26(6):32-37.

    [9]张津涛.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方案[J].学科探索,2015,6(20):40-42.

    [10]郭宏,胡瑞,张嘉欣.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J].绿色科技,2019,6(11):271-273.

    [11]石东升,林书宇.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方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8):81-83.

    [12]苏絮香.土木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改革[J].高等教育,2019,(11):60-61.

    [13]重庆大学.重大概况[EB/OL].[2021-04-23].https://www.cqu.edu.cn/Channel/000-002-001-001/1/index.html.

    [14]丁云鵬,郭晓琴,马彦波,等.工科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教管理,2020,1(9):75-80.

    [15]邹月辉,林金玉,孙法亮.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8(33):46-47.

    [16]王烨然,陈晶,王贺,等.研究生自我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学苑教育,2015(4):20-21.

    Key words: mas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training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责任编辑 王淼卉)

作者:卢谅 何兵

第2篇: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硕士(MEM)教育自从推出以来,与既有的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存在着交叉性,其培养方向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特别是学位标准尚未发布,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机制上如何准确定位,才能找到自己定位的空间。本文利用物事人(WSR)的系统方法出发,结合厦门大学MEM的例子,以及国内外纵横向对比工程管理发展进行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分析。分析结果认为MEM不同于本科的职业化细分,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层面应该立足于广义的工程范畴进行培养。课程体系宜以管理类为主,解决面向对象/目标的管理问题,也解决面向过程的问题。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硕士;课程设计;物事人系统思想

一、引言

在各个工程行业中,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企业,无论是执行还是决策机构,都发现存在着难以获得高级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的问题。我国工程院的研究发现,其直接原因在于我国的工程管理人员绝大部分出身于技术专业,这种现象导致了普遍存在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片面认识,认为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一段时期的管理实践就可自然而然地成为工程管理人员,严重误解了工程管理的实质内涵[1]。这样,需要积累了相当长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对于我国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急切需求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因此,在“十二五”规划以及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中,我国研究生教育将加大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基本完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使研究生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需求。

指导文件中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管理领域知识,毕业生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决策能力,能够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管理专门人才。新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管理者;重要复杂的新产品、设备、装备在开发、制造、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者;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转型、转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者;产业、工程和科技的重大布局与发展战略的研究与管理者[2]。

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始之际,很多高校未能如期开展新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工作。从2011年专业硕士招生目录中,北京大学、复旦、浙江大学等名校尚无此类专业;在北京中科院研究生院召开的“工程管理概论”的课程研讨中可以发现招生情况不尽人意。经过两年的改进,纵观获得资格的院校的2013年招生简章,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基本上都列入了招生计划,而且数量不少,如清华大学招生网页上标注着120人的名额。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社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我们国家急需加大高级工程管理人员的培养幅度。正如中国工程院2006呼吁那样,无论具有技术背景的工程师中成长起来的,还从具有管理实践背景的管理人才中转化而来的工程管理人员,他们在管理技能和知识结构方面均有欠缺,建议其在职期间必须定期参加专业培训。

工程管理在我国常常被误认为单指对土木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这种狭隘的认识使广阔的工程管理领域未被纳入科学的轨道,也无法与国际惯例接轨[3]。美国不同工程组织联合成立了工程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工程管理是计划、组织、资源分配、指导和控制包含技术或系统组件活动的艺术和科学。承担管理职责工作的工程师因为需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在这些原理方面获得专业知识和培训[4]。

由于工程管理涉及诸多行业领域,国务院学位办鼓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自己的优点开展相应的特色教育。学位办指出,工程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向学生提供对核心管理领域知识的理解,如市场、会计、组织行为、商业道德、法律及金融等;注重向学生提供对内在的和共同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如系统工程、全面质量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管理等;注重向学生提供不同管理层面管理工程功能所需的知识和技巧;注重向学生提供在实际工程项目或问题中将技术和管理进行集成的经验。

工程硕士这几年培养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课程体系的设置排在问题的首位,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5]。在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开展之初,对制定具体的培养体系或者培养模式研究,显示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充分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将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决策者及系统内有关人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的总体分析、总体规划、总体设计和总体协调[6]。该方法成功地运用和评价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高校教育和航天安全性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二、WSR方法及框架

WSR方法论的工作流程包括理解意图、制定目标、调查分析、构造策略、选择方案、实现构想六个方面的循环以及协调关系的行为措施。

1.理解意图:领导是谁?学位办、教指委、学校、学院、系设置如何?不同高校其培养单位设置不同,有的在系这级,有的是属院直管。面对拥有不同的“物理知识”、一定任期的领导时,不妨通过对学院的长期规划进行分析。理解领导意图的办法之一是从已经制定了的愿景、目标和目的进行分析。

2.制定培养体系目标,也是容易出现分歧的地方。与管理相近的一个词语是领导,结合工程特点,工程领导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提升抽象的领导力,而是培养实实在在的领导者。

3.调查分析。对国内外现行的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国际上工程管理硕士专业最为成熟和成功的也是在美国,特别是几所著名的高校组成了工程管理教育联盟。在国内,工程管理专业也经过若干年在清华、西交大等院校试点,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也值得借鉴。另外,专业型管理类的MBA和MPM也成为制定工程管理专业硕士培养体系的横向标杆。

(1)国外(美国)。工程教育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初期的德法工程教育认为工程就是技术,把工程教育牢牢束缚在技术教育的范围之内;发展阶段的工程教育则以为工程只是应用科学的分支;工程管理脱胎于工程教育出现在20世纪初美国的工商业发展需求,人文内容也作为工程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胡佛(Herbert Hoover)是一位非常成功的采矿工程师和管理者,在他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那一年对工程师们的一次演讲中,他指出了美国工程管理者的重要性来自西部采矿、冶金和运输的急剧发展需求,已经从单纯的技术职业需求增加一种管理职业导向,即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商业经理。1979年美国工程管理协会(ASEM)成立,1997年,美国国家工程技术课程认可机构ABET,正式将工程管理列为一个可独立授予学位的学科。

同时工程界的发展也渴望更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层次的培养,由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六所大学组成工程管理联盟专门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硕士①。专业设在工学院,但由工学院和商学院一起合作开始课程。他们的课程设计中,如果是在职学习的,一般只学习管理类知识。如果是应届毕业生,要求选修一定量的工程学科。管理类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有30学分。

(2)国内(其他高校)。通过各高校网络搜索,可以考察到国内高校在培养单位设置上不同,主要在工学院和管理学院,这也与美国高校相似。大部分传统的工科院校,如清华大学,设置在工业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设置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设置在土木与交通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设置在土木与力学学院,另有北京大学设置在工学院(50名)。而一部分学校,特别是综合型大学中,由于历史的缘故和学科归并,具有“管理”的学科一般都设置在管理学院内,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也设置在管理学院②。

在国内应用性研究生学位中,MBA和MPM有比较接近之处,商学院/管理学院早早将触角伸近工程管理,开设了技术管理或者运作管理模块,通过对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系统运作,加强对工商企业家在科学决策、统筹规划能力的培养。项目管理的精髓来自于工程实践,培养目标和模式当然更贴近工程领域的应用。

4.构造策略:形成初步思路之后,调研用人单位和潜在学员的看法。

5.选择方案: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及生源特点选择培养模式,例如是否从区域、行业方面采取细分的策略,或者采用综合加上模块化的方案。

6.实现方案:寻找师资,建立课程体系。在课程实现方案,根据所选择进行工程技术与社会科学方面的组合,尽量以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为出发点。在考虑课程体系的同时也考虑授课方式。就在职教育方案中,为解决“工学”矛盾,有些学校采用集中方式,每过一段时间集中授课。而有些则根据学校制度,利用周末或晚上正常工作时间之余进行授课。

7.协调关系:工程管理专业的潜在学员大多经过在职培训,熟悉喜欢培训教师的轻松学习氛围,愿望当然多学点经济管理类、故事性的课程。学院派教师和教育机构却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严密性,如果学生请假误过几次课程后就难以学好后续内容。课程组织者必须要协调好双方的目标,让学生端正学位课程学习的态度,同时激励课程的组织和讲授方式的转变。

三、厦门大学MEM的培养体系设计

1.学院使命: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管理文化,致力社会进步。学院愿景:成为中国商学院中世界知名、国内一流,最具特色的南方之强。学院已提出MBA是培养商界领导者。新设立的工程管理硕士专业也要朝着把握工程建设、成为工程企业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2.实实在在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必须坚持“立地”,树立工程观或工程哲学的理念,建立以系统工程及其他工程科学为基础的“物”理学科。

3.本学院的MBA从1987年设立以来,培养方位已经多样化,声誉很高,在全国排名前列。后设的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这同时也给工程管理的培养奠定了一根坚实的桩基。因此,在MEM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上也瞄准国内一流的,利用学院财会优势,侧重对工程财务和资金优化、效用最大化。

4.针对2010年招生情况及市场反馈意见制定了初步思路。(1)全日制改为在职。(2)知识+能力。(3)国际+广义。

5.根据地方的企业分布情况,没有哪个行业独占鳌头,而且也没有一家专业性极强的大型企业,开展单一方向的培养体系是不现实的。通用型的工程管理横跨诸多专业与行业,与所在学院是相容的。

6.部分课程由“企业实践教授”担任。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同时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企业高管担任“企业实践教授”。同时也聘请企业讲座教授与学院教师共同合作,为学生开设“企业实践”讲座课程,共同授课和指导学生。

入学考试的复试以工程管理经历为主。教学标准,严格按照教指委的方针,参照工程硕士和MBA的执行,包括评价体系的实施。教学内容参照国际认证,如IPMA项目经理认证。内容体系遵循EMCI,准备将来可以参加相关认证。

7.确立沟通行动体。完善的教学管理构架和负责人员,使学生有反馈渠道,不断改进课程设置、内容和方法,提高质量。负责人承担长传下达和协调角色,积极参与学院活动和教指委的各种会议,领会领导精神,做好与学院的协调,并与校友会、各班委会定期沟通;厦门大学MEM的第一版课程体系设置如表3所示。依据物理、事理和人理分为三个模块,具体科目有些与工程硕士的课程体系交叉。

在表3的课程设计中,暂时参照工程管理教指委的课程体系指导意见中,要求的学分为30学分。然而公共基础课较多,有8个学分,管理类的课程大于18个学分。我国工程领域管理人员大部分成长于工程技术背景,在各自工程领域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而且对工程经济、管理、法规等各方面都有所接触。但由于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的局限,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往往不够系统,与高层次管理人员的要求相比,知识、素质和能力未得到全面锻炼和提升。因此,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内容应该侧重事理进行合理安排。这种安排也符合国际工程管理认证的知识框架,如在该知识指南中明确表示,作为工程管理者都同样承担三大基本的职能和任务:(1)应用坚实的工程管理知识、技能和工具来设计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2)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工程方案并进行系统整合;(3)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项目[8]。

与第一批学生入学谈话中,我们也了解到工程管理人员在人才市场上的分布有着独特的发展规律。低层的工程管理侧重技术素质,中层、高层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历后才能真正胜任。对于公司企业,最需要的就是具有从理论到实际的人才,能用理论解决工程管理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不同于本科,在专业硕士层面上,课程体系以管理知识为中心,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结论与讨论

工程活动跨越物性和人性两大维度。工程产品和构建过程涉及方方面面,不仅包括科学的、技术的要素,自然的、生态的要素,经济的、社会的要素,还有人为的、伦理的和管理的要素。工程技术以及相关人员不断地游走于自然物质技术和社会组织技术两大领域,肩负科学技术研究及设计和组织管理三大重任。培养工程管理人才,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在美国,工程师于20世纪初首创大型公司的体制,至今仍有不少名列企业总裁或首席执行官,国家领导人中理工出身的也不在少数,这现象绝非偶然[9]。

MBA和工程硕士等成熟的学科对在职的工程管理教育形成了偌大的压力。与其他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地位和范畴,需要各个培养单位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体系上来看,基于工程活动的管理脱离不了系统思想,因此,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为出发点,能够为学科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

同时,结合国内外已有的专业硕士教育的经验,能够给予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建立完善的教学培养方案良好的借鉴。如学习MBA的案例教学方法,教师不能再一味灌输理论知识,而是学生旁边的指导者和纠错者。教学方式从课堂内教学向实验室演练、案例学习、技能培训等多样化转变,充分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具体做法上,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的课程可以参照职业资格(IMPM)认证的培训方法,制定一个结合实践问题的综合性训练,特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问题的选择主要直接来自学生所在组织的现实问题或者来自对其现实问题的加工提炼,例如我们通过学生自己提出一个典型的项目,提出者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充分案例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小组讨论,重新认识该项目风险管理的策略、风险识别、评价和应对的技术方法的应用。这样,团队的、沙盘式的研究和操作训练,使得学生面对复杂的、未知、技术性很强的环境,能够结合不同行业、不同组织、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互相交流、补充,促进问题解决思路与方法的形成。

最后,对工程管理招生条件提出异议。工程管理领导者的不能只拘于理工教育背景的学生。社会化的大融合,职业的转变,还有工程复杂性导致管理上的再分工,敦促所有涉及工程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工程管理教育。工程管理的系统思想在其他的人文管理或者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上是独特的。有一名学员本科为英文专业,入职岗位为Fluor Diannel在中国某工程的翻译,下一份岗位为设备制造厂的采购师,目前负责公司的厂房和设备建设工作,对工程管理知识的急切需求成为该生进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习的动力。在2012年北京召开的全国项目管理大会,陈育芳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国际工程项目中,项目经理的来源于多个渠道,包括本科来源于小语种、国际贸易等文科性的背景[10]。补充应有的物理和事理知识,使得他们也能胜任工程项目经理的职务。职业生涯的多渠道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工程管理应顺应社会发展需求,视学生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不能形而上学地局限规定理工科教育背景。

中国工程教育的全球战略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战略——“包融”战略,其含义是:构建中国模式,“包融”世界体系,加入全球互认[11]。美国工程管理ACME推出知识体系(类似于PMI),并实施全美高校的认证,获得其承认的高校89所(2013年的数据)呼吁我国的工程/技术管理相关的学会/协会,如中国技术经济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联合起来,如果不能将工程管理纳入到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目录中,也希望能够如美国ASEM一样,建立资质认证体系,共同促进工程管理的发展。

致谢:感谢“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费用支持。

注释:

①联盟成员增加南加州大学。

②西安交通大学的2013年招生目录中,工程管理也设置在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12-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34号[EB].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A22/.

[3]中国工程院课题组.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工程管理教育问题研究(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9,63.

[4]美国工程管理协会[EB/OL]2013-12-20.

http://asem.org/asemweb-about.html.

[5]夏天娟,杜朝辉,吴世华,谢咏絮.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1):143-148.

[6]顾基发,唐锡晋.物理事理人理系统方法论:理论与应用[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7]王雪青,杨秋波,高若云.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3):140-143.

[8]国际工程管理认证中心EMCI.工程管理认证知识体系指南[M].黄采金,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9]欧阳莹之.工程学——无尽的前沿[M].李啸虎,吴新忠,闫宏秀,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10]陈育芳(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化与环境因素对境外总承包工程项目的影响,第十一界中国项目管理大会演讲稿[Z].北京:中央财经大学,2012-11-17,2012-11-18.

[11]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06):1-12.

作者:李兵

第3篇: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伴随着经济社会对于高学历专门化人才的不断需求,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研究教育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目前存在的针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具体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并且针对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希望可以对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探索

从1997年在职工程硕士的首次招生到目前为止,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高等学校全日制硕士以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所谓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1]就是指在在职工程硕士的教学培养过程中,为了满足一定要求的培养目标,利用的所有教学方式、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等的总和,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培养、理论实践培养、科学研究培养、论文研究指导等每个环节。

1.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

从新世纪开始,在职工程硕士招生专业领域迅速扩展,生源逐年增加,再加上在职工程硕士自身所造就的培养特殊性,原有的单一化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时期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2]。伴随着在职工程硕士生源范围以及年龄结构的诸多变化,传统单一的教育培养方式针对在职工程硕士学生的弊端逐渐体现。

1.1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使得工作学习矛盾更为突出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大多是工作多年的在职人员,具有多年工作经历,而且具有工作区域分布零散、学习研究时间散碎等特点,受到家庭生活以及工作经历的影响较大,传统单一化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会突出工作学习这一矛盾。

1.2 在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传统培养模式使得教学目标难以达到

其实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最初目标是针对高层次实践人才的着重培养,在职工程硕士的招生初期,招收对象主要针对来自科研单位以及科技企业的操作骨干[2],这些实践型人才往往具备长期的实践经历,但是通常无法具备坚实的研究理论基础,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系统增强理论知识,以便有效结合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在技术方面或管理方向上找到新的技术突破。

但是伴随在职工程硕士进一步的招生推广工作,在职工程研究生的年龄结构逐渐向年轻化转变[3],一大批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希望通过在职工程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自身层次,通过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学习交流快速积累实践经验。

传统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同时适应新形式下年龄结构多元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亟待改革探索。

从这个角度而言,新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必须结合实践性以及理论性生源两者的需求,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综合考虑教学成本以及教学时间等众多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平衡两种需求,区分诉求不同的学生,双管齐下,保障理论课程深入的同时切实保证实践教学的全面展开,最终争取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教学目标。

1.3传统培养模式难以保证硕士培养质量

伴随在职工程硕士招生工作的全面普及,在职工程研究生生源的年龄结构也趋向于复杂化,使得统一招收的在职工程硕士学生往往出现参差不齐、难以协调的基础理论体系以及基础知识理解程度。与此同时,在职工程硕士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经历在工作企业以及家庭生活中,在校专注于研究学习的时间往往少于大多数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在职工程硕士的传统培养模式无法保证这些在职人员在校的学习效果,也就难以有效保证在职硕士的培养质量。

2.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培养模式的诸多弊端,优先进行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进而适应多种来源的在职工程硕士。

2.1弹性培养模式

新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可以优先采取弹性学分制以及学年制,保障3-5年的培养年限、在校不离岗的办学模式[4]。在职工程硕士在学初期1-2年时间段内采取弹性分散的授课模式进行培养,同时保证在职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超过半年。

采用弹性化、半脱产培养方式完成培养计划内规定学分后,用2-3年在相关企业进行课题研究以及撰写论文工作,答辩合格即可获得在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2.2在校集中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学校周边区域的在职人员,根据培养需求以及具体专业进行分组,将背景相近的学生编为一班,以班级为单位,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这样一来在职工程硕士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等空闲时间在校学习,以便更好地融入校园科研氛围。

2.3联合企业培养模式

针对就职于专业企业的在职人员,考虑到企业完善的实验条件,往往采取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完善课程设置,定期选派相关专业教授到企业进行集中授课[4]。

2.4信息辅助培养模式

所谓信息辅助培养模式,需要首先构建可以同时提供在线课程、视频课程、师生交流等教学功能的综合化信息平台,这是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基础。

具体而言在职人员能够在不同区域,经由网络设施访问上端信息平台,通过学号自主登陆信息平台,获取专业相关的研究视频、教学课件或者通过信息平台与导师进行定期交流。从技术方面而言,考虑到信息辅助技术已经在针对本科生的网络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构建信息辅助平台的技术瓶颈已不复存在,构建在职工程硕士信息辅助培养模式的优势与可行性显而易见。

2.5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

针对拥有优良教学设施、良好生源领导能力的专业培训中心、专业进修学校,可以采用教学基地统一培养模式在专业企业建立在职工程硕士培养基地,合作招收培养工程硕士。学校合作的专业单位往往具有良好硬件教学设施,另外设有宾馆、餐厅等基础性配套设施,同时可以保障异地在职人员生活学习。

总之,针对在职工程硕士传统模式的单一化弊端,需要探索新型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得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天凤,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与探索——关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19(4):86-8

[2]蔡敏,曾路,工程硕士培养及管理特点分析,中国地质教育,2005,14(4):80-2

[3]王艳军,王国庆,孙玉胜等,以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工程硕士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食品工程”领域为例,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理科工作研讨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开封2011,253-7

[4]顾艳霞,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初探,陕西省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学术交流研讨会,陕西商洛2011,19-21

[5]邹洋,胡伟,秦文臻,信息化背景下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研究,第六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南京2011,329-32

作者:孟昭文 梁栋 张晓婷

第4篇: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及策略探讨

摘要:简述了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围绕工学矛盾、生源问题、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质量保证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探讨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对应策略。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姜浩(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兴平(1962-),男,上海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东营 257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DYC10013)的研究成果。

一、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工程与工程教育受到人们越来越密切的关注。[1]如何创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靠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2]工程硕士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从1984年开始试点,199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招生。到了2007年底,中国已有40个工程领域,212个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增长到57146人,累计招生达到33.8万人,在学人数超过17万名,有11万多名学员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较早取得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单位之一,已经招收了地质工程、石油工程、机械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工程硕士数届,[3]机电工程学院在招生、培养、考核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就工程硕士特色、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二、工程硕士培养的特色

工程硕士的建立和发展是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国营大中型企业、国家重点工程培养高级复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而创办的新型办学模式。工程硕士面向工程,面向实际,具有自己的特色。

1.面向问题

工程硕士不同于工学硕士。工学硕士是高等院校培养以学术型、研究型为主的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工程硕士则是高等院校培养着重解决实际问题和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

2.面向企业

工程硕士是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生源主要来自企业,具有工程师从业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以及工程师所必备的职业品质。

3.面向工程

工程硕士具有开发型、复合型的培养目标特色,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研究手段,且对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复杂的研究对象有较系统的分析与管理能力。

4.面向岗位

工程硕士在学习期间不脱产、不离岗,是带着生产实践的实际问题进校,把从学校学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是把高等工程教育带入企业或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者,是提高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加速产品更新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奉献者。

5.面向应用

为了突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工程特性,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评价标准上注意突出工程特性,注重结合生产实际开展学位论文工作。工程硕士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工程项目的研究或者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开展,论文的评价标准着重强调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培养教育实践中积累经验,探索规律,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但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引起了人们对其质量的密切关注和担忧。当前,我国工程硕士存在着培养过程不到位、生源单一、服务面向过窄、教育功能狭隘等问题。[4]

1.“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有待改善

工程硕士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在单位工作需要时往往以工作为重,使得学习时间和质量普遍受到影响。[5]课堂教学主要是采取短期集中某段时间进行,学习时间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容易出现简化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的情况;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使得学员在校时间比较少,不便于学员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客观上阻碍了校内导师的及时指导,仅靠学员自己的主动、自觉、挤时间来完成理论学习任务,对多数人而言难以实现。

2.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没有固定的生源渠道,其招生受到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影响。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行政管理骨干,工作压力较大。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他们以前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工程硕士的理论学习时间有限,导致学员不能真正领会基础理论的观点与概况,当真正碰到工程中需要用理论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不能灵活运用了,其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也就很难提高。

3.“双导师”模式优势有待发挥

校企联合培养应是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特点,然而企业对参与培养过程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工作时间安排这一层面,很少在人才培养的高度、课程设置、师资、学员评价等培养环节中发表意见。“双导师”的培养模式意在发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和学校导师理论较强的联合优势。然而实际情况是工程硕士由于工作原因与学校导师接触较少,企业导师工作又繁忙,存在指导不及时和不到位的现象。

4.课程学习有待加强

工程硕士学习期间工作和学习矛盾较突出,学员大部分时间不在学校,学员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不但学员与导师之间交流困难,学员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学习心得交流,更谈不上统一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学员上课出勤率低,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应付考试现象严重,使得教学质量及掌握知识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5.学位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工程硕士课题要求具有明确的生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员根据自己的实践工作和企业生产实际选题有一定的难度,较难找到满足工程硕士培养要求的课题;另外,学员在企业能查到的文献较少,难以把握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导致学员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员在校时间短,与导师接触少,常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导致学位论文的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四、工程硕士培养问题的解决策略

针对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五点解决建议。

1.探索培养新模式

“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有待改进。方式有两种:

(1)工程硕士应实行脱离工作岗位半年或一年时间进校学习,这样做不仅保证了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增加了师生互动,便于学员体验学校学習氛围和科研环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在此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对部队培养的工程硕士要求其必须在校学习一年,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可以回到工作岗位进行课题研究。该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员理论水平提高很大,毕业答辩通过率100%。

(2)对于生源比较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在企业建立培养基地的方式组织教学。由企业专设一名班主任,组织学员学习,并对学员的出勤、听课、学习情况进行统一管理。机电工程学院在河南特种车辆厂、中石化、大港等地举办工程硕士班也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严格把关生源

吸引优秀生源是保证培养质量的关键。工程硕士招生应该认真组织面试,重点考查学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智力水平、创新意识等,为培养高质量工程硕士奠定良好基础。招生培养单位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主动与国家重点大型企业加强联系,了解对方的人才培养计划及需求,利用学校具备的学科优势吸引企业推荐优秀人员来校继续深造、学习。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机电工程学院通过联系中石油、中石化、各大油田单位,了解企业需求,吸收企业岗位骨干、优秀职工来校学习,同时严把招生关,采用笔试、初试、复试的方式层层筛选,保证生源质量,获得较好效果。

3.发挥双导师制的优势

采用多种渠道,提高学位论文质量。采取校、企联合指导的双导师制,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以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校导师指导学员做好选题与开题工作,把握论文的研究方向,与学员讨论课题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认真审查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把好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负责工程硕士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部分的指导,重点对学员在完成课题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和工作上的协调。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工程硕士生的指导工作,学位论文各个环节由双方教師协商解决,为学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机电学院要求工程硕士学员必须选择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职称员工担当现场导师,指导学位论文中实际问题。要求学校导师积极与之保持沟通,针对学员实际问题互相探讨,既保证学员的研究方向,也解决了实际问题,将企业优势和高校结合起来,效果显著。

4.改革工程硕士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要紧密结合在职人员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针对大企业可以采用教师在企业集中授课的方式;对于军队、企业、石油等部门,要求学员在校学习一年时间完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对于零散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保证学习质量。对于位置偏远的企业,可以使用网络远程教学。多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为工程硕士的规模培养提供条件,对于改善工程硕士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学位论文选题与评价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要求选题明确,内容具有实用意义。学位论文是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员知识水平、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应来源于生产实践,并有明确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规划、技术改造项目和技术攻关研究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机电工程学院在工程硕士选题和论文评审上严格要求,保证学员论文质量。要求导师在学员选题上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加强和企业导师的沟通,既要避免选题过于学术化,也要克服选题缺乏深度。论文评审要求必须通过本领域专家两人评审通过才具有答辩资格,且其中一位专家必须为校外人员。在评阅的基础上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由5名专家组成至少有1名为外单位专家。通过初评和答辩两种评审方式,保证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

五、总结

工程硕士的教育是促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工程实践的重要纽带,受到了学校和企业的普遍欢迎,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探索一条适合工程硕士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是每个培养单位必须面临的问题。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坚持抓好生源,做好学员的多元化教学,完善双导师制度,调动企业参与工程硕士教育的积极性;应实行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将工程硕士各个阶段工作落到实处;应坚持“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实践条件将科研成果应用、推广到生产一线。校企应取长补短,开拓视野,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高级技术管理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2]王大中,张文修,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5,(11):20-23.

[3]谷建伟,管志川,等.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以石油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2):110-112.

[4]张海英,韩晓燕,等.关于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5.

[5]岳庆军.浅析工程硕士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8,(5):86-87.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姜浩 徐兴平 王旱祥 刘衍聪 丛晶

第5篇: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索

[摘要]结合工程硕士培养要求,以石油工程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为例,根据该领域内学员的特点和近年来培养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必须做到:学校、企业、学员三方共同设置具有石油特色的课程培养体系;采取班主任制,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的方式,保证教学质量;强化双导师制,共同确定论文选题和监督完成论文;完善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工程硕士的教材建设。

[关键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保证体系

[

一、中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概况

随着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创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既懂工程又懂管理的骨干人才,既具有创新能力又靠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工程硕士正是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于1997年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国家安全服务。1997年当年就有9个培养单位在10个培养领域进行了招生和培养工作。1998年,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它作为指导和咨询组织对保障工程硕士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2006年全国进行工程硕士招生的学校达到205个,招生规模达到5.8万人,年招生人数增长速度达到15.6%,因此工程硕士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是国家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工程硕士教育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使所培养的人才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承担工程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工程硕士的定位特点就决定了其生源性质、培养模式、考核方式、管理体系与学历硕士相比有显著不同。经过多年发展,在学历硕士方面,各研究生培养部门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但是在工程硕士领域该体系还在逐渐形成和完善之中。

中国石油大学是较早取得工程硕士招生资格的单位之一,到目前已经招收了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数届,在招生、培养和考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这里,笔者试图以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为例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特点及现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主要着眼于为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该领域的学员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学员大部分来自石油行业生产一线,并且具有3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部分学员甚至具有8~10年的现场工作经验,这部分学员在工作上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具有丰富的矿场工作经验;二是学员由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现场工作,离开学校时间较长,再加上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跟踪、学习前沿理论,因此其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部分学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基础有所欠缺;三是由于工作性质限制,学员入学后的学习方式一般采取不脱产方式。即“进校不离岗”,其学习和培养模式与在校学历硕士明显不同;四是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因此该领域的学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其本科所学专业类型多,但最终都需要在石油工程领域进一步深造;五是学员的论文选题需要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际,解决油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以上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在生源、学员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存在与学历硕士不同的方面,总起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环节难度大。由于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因此在课程学习阶段,存在工作与学习时间、工作与学习地点不一致;教师在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与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授课冲突;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由于没有统一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因此常常借用工学硕士的培养模式,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目的不同,现有工学硕士的培养方案不一定能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要。这些问题导致了工程硕士有效培养上的困难。二是评价标准难以把握。工程硕士培养的目的是侧重于工程应用,为油田开发服务,其与工学硕士的区别在于是面向工程应用,而不是学术研究,因此工程硕士的论文要求体现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在理论上有实质性的突破。这个特点导致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校内导师往往重论文轻项目实践,评委对如何客观评价工程硕士论文并不十分明确。三是“双导师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力度不够。“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是这个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由于工程硕士在校内时间较短,客观上导致了校内导师不能及时指导;而企业导师往往是单位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繁忙而常常疏于指导,使工程硕士的培养出现漏洞;此外还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导师与学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造成指导上的困难。

以上问题是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也不例外。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所在单位经过近年不断的摸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与认识,并将这些经验与认识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提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本行业工程硕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单位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三方共同设置培养体系,满足工程硕士培养需要

针对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把握“知识和能力并重”,“宽口径、复合型”,“新颖性、先进性”及“实用性、适应性”原则。在确定培养方案时做到培养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确定既满足企业需要又符合国家培养政策的培养方案。具体的方式是在每届工程硕士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油田现场高级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密切交流,根据油田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参考油田专家意见,在所有能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优选符合需要的课程形成培养方案。例如在胜利油田2004级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经对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问卷调查后,优选增产技术、采油方案、渗流物理、数值模拟、现代试井、岩石力学作为培养专业课程,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从这6门课程中任选3门或者更多的课程来满足自己将来完成论文的需要,见图1。

(二)实行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班主任负责制

由于企业生产需要,学员一般采取不脱产学习方式,因此对工程硕士培养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过

程。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对策是:确定班主任,多时段集中授课、到现场授课。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在进行集中授课前,首先由学员班的班长和班主任根据油田现场工作的繁忙情况,确定具体的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做好课程事前的准备和预习。由于学员不可能抽出连续的长时间来学习,因此可采用多时段的方法,平均每隔1~2个月进行一次集中授课,每次授课时间10天左右。这样既照顾学员工作,又保证了学习质量。对于在集中授课时间内不能参加学习的个别学员,学校在“五一”、“十一”节假日期间提供混合班形式的补课,这样可以保证学员在1年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

此外,由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面向全国石油行业招生,对于离学校较远的学员来说,到学校分时段集中学习是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根据学员单位的远近,采取教师到现场授课的方式。例如笔者所在的石油工程学院组织了相关教师到辽河油田、新疆油田、湛江等石油企业集中的地方进行集中授课,既满足了现场需要,节省了学员时间,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效果。

(三)学校与矿场紧密结合,深化“双导师制”

针对以往“双导师制”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学员入学前的面试过程中就组织导师与学员交流,实行“双向选择”,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二是重视论文开题工作。统一组织论文开题工作,由校内导师、现场专家组成开题答辩专家组,对学员的论文研究计划和研究内容进行审核,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商议和修改。三是加强论文的中期考核工作。为了保证学员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在开题半年后组织论文的中期考核,仍然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对论文进展和导师指导情况进行互相检查监督,保证“双导师制”的贯彻执行质量。

(四)完善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由于工程硕士与学历硕士在各个方面存在显著不同,现行学历硕士保证体系难以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为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亟待建立相应的管理、监督体系,该体系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入学生源质量的监督。在工程硕士招生中要全面考核招收对象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科研能力,把符合条件的生源录入,为高效、优质培养打下基础。二是完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要有石油特色和个性。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集中授课、仔细消化、严格考核”的教学模式;针对石油行业技术密集的特点,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考试要针对工程硕士的特点,在内容上要全面而有针对性,避免死记硬背,在形式上要根据课程特点,采取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强学位论文质量评估。为了保证论文质量,除了开题和中期检查外,在论文答辩前还要经过导师初审、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的匿名评审,确保对论文作到客观的评价。对于专家提出的问题要由专人负责检查修改,对于学员不合格的论文,应取消答辩资格。

(五)加强工程硕士教材建设

由于专门适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教材较少,目前大多使用相关专业的学历硕士教材,这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性内容太多、与现场工程实际难以接轨的问题,因此编写具有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技术特色、适合石油工程工程硕士使用的教材是一项关键工作。根据目前教材状况,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院都进行了相关工作。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培养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学员的培养质量。培养学校、依托企业和学员三者都具有重要的责任,只有在三者的共同努力下,做好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培养出国家和企业需要、学校放心、学员满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达到工程硕士的培养目的。

[责任编辑:夏畅兰]

作者:谷建伟 管志川 苏玉亮 孙海旺

第6篇: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本文以解放军装备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例,总结了多年探索实践的几点经验,指出了当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共性和个性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军队院校;工程硕士;培养;探索

实践任务,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并具有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可以是工程策划、工程设计、技术改造或技术攻关等项目,有一定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在于充分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也比较灵活,可以是工程设计、研究论文、专题报告等形式,表明作者具有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一定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在学生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提高学院导师与部队导师的沟通与联系,对学生阶段性成果进行评定和指导,确保论文质量。  (四)根据不同的组织形式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学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共有两种组织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采取学员“进校不离岗”的方式,经考试被录取为我院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后,学生的各种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平时照常上班,第一年两个学期中,每个学期安排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学院集中学习;第二种形式是采取学院与单位联合培养的形式,双方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学生经过考试被录取后,并不到学院上课,而是学院根据培养单位任务情况和学院教学安排,派教员到培养单位进行授课,一般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授课。第一种形式一般用于学生数量较少试验任务并不十分繁重的情况,学员进校后,按照学院内其他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要求,共同编班,集中管理。第二种形式一般用于学员数量较多,单位集中,并且试验任务相对较重的情况,这些学员的管理由双方成立联合管理小组来负责,联合管理小组共同管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论文研究、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进程,并监督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协商解决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实践证明,成立联合管理小组的做法在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工程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的水平直接决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提高导师自身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上,装备学院注重加强导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不断优化导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导师群体。尤其重视选拔具有丰富工程、试验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充实到工程硕士导师队伍中。队伍中有国家863、973专家3名,获育才金奖6名,育才银奖36名,全军优秀教师11名。目前在学院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又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学术队伍。在部队已有导师60余名,主要是试验部队的总师和高级工程师。  另外,我们充分利用院内外各方面的优势,聘请有关院校、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全军武器试验研究论证部门、试验基地等单位的教授、专家讲课或举办高水平的专题技术讲座,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此项活动,得到学生的欢迎,使他们在了解学科前沿、开阔视野等方面受益匪浅。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直接面向用人单位,培养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受到了部队的普遍欢迎。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院的工程硕士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招生规模偏小  由于目前部队对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推荐送学的比例还达不到要求,甚至有时出现小于培养计划的现象。学院的任务定位确定了在我军信息化装备建设、一体化军事训练中的战略地位,具备了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的客观条件,下一步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专门人员,深入部队,开展联合培养工作,积极开办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二)经费投入不足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实行双导师制,部队导师和院校导师需要加强交流共同研究培养中的有关问题,这在无形当中增加了研究生培养的开支和消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部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上级主管部门应给予经费支持,以保证培养质量。  (三)论文评价标准有待进一步规范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课题应紧密联系工程实际,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实际建设需求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王红军】

作者:祝伟民 崔巍巍

第7篇:学术型硕士与工程硕士区别

最佳答案

【普通硕士】工学硕士

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目前,我国学术型学位按招生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再分为88个一级学科,88个一级学科下面再细分为300多个二级学科,同时还有招生单位自行设立的760多个二级学科。

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主要是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 被录取后,获得研究生学籍。毕业时,若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均符合学位条例的规定,可获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对大家来说或许很陌生,但说到MBA、MPA却是耳熟能详。其实,MBA、MPA正是专业学位中的两种类别。目前,我国经批准设置的专业硕士已达15类。

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包括: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工程硕士(ME)、法律硕士(J.M)、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等。今年年初,又新增了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方式比较灵活,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考试与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一起举行。

【普通硕士与专业硕士的区别】

培养方向不同

▽ 普通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专业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硕士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招生条件不同

▽ 普通硕士则不需要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

△ 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历,绝大多数专业硕士还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

招生考试不同

▽ 普通硕士的招生考试只有年初的“统考”,而统考以外的专业考试则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以自行选择,而这两大国家级别的考试的专业考试,也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

入学难度不同

▽ 普通硕士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统考)完全是严进宽出的代表。据统计,2005年研究生考试考生人数为117万,招生人数只有32万,录取比例为3.7:1。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以及微电子、信息科学、生物医药、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由

于报考者众多,录取率更低。据了解,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为70:1。而一些二流学校的冷门专业却年年招不满。因此,入学难度取决于考生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有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统考”两次机会,考生可自行选择。这两大国家级别考试的专业考试,是由各招生单位自行命题、阅卷。不同专业的入学难度各不相同,热门专业相对难一些。例如,2004年上海复旦、交大、财大三所高校MBA的录取比例在6:1左右;2004年全国法律硕士录取率则不到10%。此外,“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也不一样,由于“统考”考生远多于“联考”考生,考试竞争激烈程度自然也大。不过,“联考”的考试虽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经验。

学习方式不同

▽ 普通硕士: 全日制学习。一般为3年。

△ 专业硕士: 半脱产,学制2-3年。

学习费用不同

▽ 普通硕士录取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定向)的硕士生按国家规定享受免学费待遇。录取为国家计划外(委托培养、自筹经费)的硕士生须缴纳学费,一般为8000元/年,不同专业有所不同。对于自筹经费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贷款缓解学费的压力。

△ 专业硕士学费按照不同专业类别差别较大。例如,MBA的学费要十几甚至几十万元,而工程硕士的学费一般为3-4万元。专业硕士学位一般不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文凭颁发不同

▽ 普通硕士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 大多数专业硕士只授予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但也有例外,例如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建筑学硕士等,就同时颁发学位和学历证书。

大体来看,“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

认可度不同

▽ 普通硕士:由于是全日制正规大学硕士毕业,拥有学历、学位双证,因此社会对这样的毕业生的认可度非常高。但企业在招聘时也会考虑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弱点:光有理论,经验不足。特别对于硕士专业与本科专业方向完全不同,又从无相关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企业会有所顾忌。建议这类毕业生通过实习、兼职或考职业证书来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专业硕士:参加1月份统考的MBA能拿双证,而工程硕士目前只

能拿学位证,因此对专业硕士的市场认可程度略有差异。当然,随着近几年专业硕士种类不断增多,报考人数连年上升,因此人气带动了市场效应,其认可度和求职地位也逐渐上升,很多企业不再苛求学历证书,而是更关注专业学位证书本身的含金量。工程硕士

1、什么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2、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改变工科学位类型比较单一的状况,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特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为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促进科教、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情况

为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规范管理、稳步发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核验收,已下发(1997)57号文批准全国70多所高校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就是其中的几所被批准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这些高校在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有自己的核心专业研究领域,如武汉大学的水利水电工程硕士、华中科技大学的机械工程、工业工程硕士、武汉理工大学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等都是在全国有名的专业。它们充分发挥现有资源,形成各自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项具有理论价值和生产实践效益显著的研究成果。

4、报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条件

1. 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 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工作业绩突出。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注].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有关文件要求,专科生不能报考;本科毕业无学士学位者可以报考,但录取时不超过院校当年录取人数的10%。

5、考试方式和考试科目

参加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分为英语和日语)。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个小时,每部分为45分钟。 考生的“GCT-ME”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

专业课程考试: 专业课考试及综合面试。由各个院校自行出题和考核,着重考核考生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潜在素质、岗位经历和业绩。

6、工程硕士的考试方式

考试方式工程硕士生入学考试采取两段制考试方式。第一阶段为全国的联考,所考科目的命题及阅卷工作委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统一组织;第二阶段为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的考试,第二阶段的考试工作须于2004年12月31日前全部结束。

第一阶段,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两年)。该阶段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当年只可选择1个培养单位报考。各培养单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GCT"成绩合格分数线。

第二阶段,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到所报考的院校申请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持有2003年"GCT"有效成绩的考生,可以此成绩向任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申请报名参加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各培养单位根据考生的"GCT"成绩、专业考试和相关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

7、其他问题

1、第一次国家统考未能通过,但又非常希望参加项目管理的课程学习怎么办?

各院校不同。有的院校可以先参加项目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国家入学考试就能转入项目管理工程硕士的学习,并且,大部分课程的学分获得承认,具体的政策请咨询相关院校。

2、工程硕士可以跨省就读吗?

可以,由于工程硕士不迁户口和档案,所以在全国哪里就读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能够按时上课

3、学习期间是否转户口、个人档案?

学习期间不转个人档案、不迁户口关系。

8、学位问题

1、工程硕士怎样才能取得学位?

通过GCT考试和院校自行组织的考试,正式进入院校。

达到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修满学分,课程考试合格。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论文从开题到答辩一般时间不少于1年半。但从入学开始到论文答辩最长不得超过5年。

2、工程硕士颁发什么样的学位?

国家承认的 正式学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3、取得工程硕士学位能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可以。

9、工程硕士的学习年限

学制2—5年,一般课程学习约1.5年,毕业设计或论文约1- 1.5年。

10、工程硕士学费

学费由各院校自行确定,一般为2.5万元至4万元之间。其中包括课程费用和论文辅导费用。

11、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招考与录取

1、考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考生的基本条件

(1)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包括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职工作人员,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2)较系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软件开发或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2、入学考试

 报考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须参加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分全国联考和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考试两段进行。考试科目为外语、数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其中外语和数学实行全国联考。专业基础和专业综合考试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重点是考核考生对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录取

 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录取工作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和确定。录取分数线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划定,录取人数由各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求和本单位的培养力量自主确定。录取名单及成绩送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经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高等学校的招生方式,参照教高[2001]6号文件执行。是否参加全国入学联考,由学校自主确定。录取名单送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备案。

[编辑本段]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报名指南

一、考试时间及安排

2008年全国联考于10月

25、26日进行。各学位类别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见附件1。表中所有科目的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组织。

二、报名及汇总

(一)今年全国联考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所有报考者须在有关考区考试主管部门规定的网报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登陆指定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确认时间内,到指定地点缴纳报名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所辖考区的报名工作。报名工作程序及要求见附件2。

(三)现场确认时间原则上安排在7月18日-21日。网上报名应安排在现场确认开始之前进行,具体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根据本考区情况自定。报考者应在规定的报名期限内进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办理。只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未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地点办理照相、缴费及确认等相关手续的,本次报名无效。

(四)报名结束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使用学位中心提供的“准考证编制系统”进行汇总并随机编排考场、考号,发放准考证(准考证样本及考号编制说明见附件

3)。

(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应在7月28日前将本地区所有考生情况及考试所需试卷等送交学位中心,同时将电子版文件打包,登陆

(用户名、密码不变)提交。送交的材料包括:

1.考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和图像信息数据光盘一式两份;

2.全国联考报考情况统计表(由准考证编制系统软件完成);

3.全国联考试卷申请单(附件4);

4.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人、试卷接收人简况表(附件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提交上述材料前应仔细核查,保证各项内容准确无误。所有送交的文字材料必须加盖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章。2008年在职攻读硕士全国联考成绩查询开通

本次十月联考成绩查询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只可以查到GCT(注:参加GCT考试的包括: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硕士)。

第二阶段将在12月中旬开始查询GCT以外(法律硕士、教育硕士、临床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军事硕士、会计硕士、体育硕士、艺术硕士)的成绩。

所有大学的工程硕士都只有单证。

单证:学位证

双证:学位证、毕业证

58

回答者: longistina

你说的是武汉理工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吧,武汉理工的这个专业还不错,今年毕业的本科生大四上就基本签完工作了,这几年的就业很不错的。现在研究生份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这个只有两年,全自费),两个的分数线不一样的。工程的话分数低一点,10年的工学硕士310进复试,工程硕士280多分,和国家线一样。外校的复试相对是要难一点的,但是只要好好准备的一般都能上。武汉理工的复试没有笔试(至少今年是这样的,开始说有,后来快复试了又通知说没有了)。

第8篇:澳洲留学土木工程硕士

WWW.SLL.CN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 ,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立思辰留学360介绍,根据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规定,目前澳大利亚的工程师分为三个等级,专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一般要通过四年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习,第二个等级是工程技术人员(Engineer Technologist),一般要通过三年的工程专业本科学习,第三个等级是工程师助理(Engineer Associate),一般要通过二年的工程专业职业教育的学习。根据澳大利亚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委员会的调查,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要比法律、药剂学、化学、物理、地理、兽医、会计、经济、建筑等专业的学生好找工作,而且薪水比较高。

具体工程师的领域

起薪中值

航空工程师

$40,000

化学工程师

$42,250

土木工程师

$39,000

电气工程师

$41,000

电子/电脑工程师

$40,000

机械工程师

$40,500

采矿工程师

$52,000

其他工程师

$40,000

墨尔本大学土木工程硕士

WWW.SLL.CN

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是澳大利亚的一所重点教育研究机构。墨尔本大学是澳洲最古老和最杰出的大学之一。紧随世界一流大学的传统,墨尔本拥有高质量的研究生和世界前沿的研究培训,同时本科教育也是世界最先进和最优秀的。

课程:Master of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入学要求:本科为工科;IELTS:6.5(单项不低于6.0)

开学期:2月/7月

学费:AUD 27480/年

卧龙岗大学土木工程硕士

卧龙岗大学创建于1951年,澳大利亚十佳大学之一:无论在澳大利亚国内或国际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学分受美国及英国名牌大学的认可;大学致力于把传统的学术价值与现代的先进教学技术相组合,以确保每一位在校学生获得最优质的高等教育。卧龙岗大学的研究在澳洲教育界首屈一指,每年均获澳洲政府数目庞大的研究经费。在众多的澳洲大学中,卧龙岗大学生在电脑科学信息技术和其他一些领域中遥遥领先。

课程:Master of Applied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入学要求:本科为工科;IELTS:6.0(单项不低于6.0)

开学期:2月/7月

学费:AUD 23256/年

上一篇:土壤类型下一篇:外商直接投资